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名词解释: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通俗的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
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
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索。
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相比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
与此相关的技术有RSS、博客、维基、SNS、微博、微信等。
Web2.0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
Web2.0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Web2.0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UCC):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
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
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名词解释: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等可视化的一种方式。
(含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表)。
(新闻信息图表:它是那些具有新闻价值或者可以传达、解释新闻信息的图表,其特点是形象性与直观性。
)2、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
3、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
4、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
它是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5、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
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6、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
尽管它常常被拿来与博客相比,但微博不是博客的一种简单延伸,它把即时通信、SNS和博客等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
7、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百度)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
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
8、网络营销: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9、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网络传播概论_彭兰_2014.10.17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节Web2.0与社会化媒体时代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即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Web2.0内在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体系中来.目前,Web2.0技术包括RSS、博客、维客、SNS、微博等。
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进一步突出网络信息生产中普通网民的作用,并且,通过各种应用方式使网民之间产生更加紧密和牢固的关系.关于Web2。
0的共识之一:以人为中心关于Web2.0的共识之二:用户参与网站的内容建设和“生态”建设Web2.0试图把Web1.0时代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虽然Web2。
0也强调内容的生产,但是,内容生产的主体已经由专业网站拓展为个体,从专业组织的制度化的、组织把关式的生产,拓展为更多“自媒体”的随机的、自我把关式的生产。
个体内容生产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内容为纽带,为媒介,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走向一、以“个人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网络”的互联网以Web2。
0的相关技术作为依托,用户可以再一个平台上集成各种信息、服务和应用,从而形成一个网络化生活和工作的个人门户,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形成,人们的社会关系在整个传播中的“基础设施",信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流动.二、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1。
公民新闻延伸了专业媒体的触角,使之触及以往专业媒体不能触及的社会各个角落。
2.公民新闻的碎片成为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和平衡.3.用户全程、多点直播增强了受众在新闻中的“卷入程度”.4.全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挑战了专业媒体人的“把关人"地位.5.推动专业媒体角色向两个方向发展:专业媒体作为标杆,成为公民新闻的参照坐标;专业媒体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化技术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活动。
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全球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2.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网络传播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ARPANET,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传播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3. 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网络传播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网络安全等问题。
二、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1.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包括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环节,是网络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2.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研究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和传播媒介等方面,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包括信息传递、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等,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和特点1. 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包括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形式,它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全球性等特点。
2. 网络社交网络社交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活动,包括社交平台、社交应用等,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改变了传统社交方式。
3. 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品和服务的宣传和推广,它具有精准定位、互动性和成本效益等优势,成为主流的广告形式。
四、网络传播的影响因素1. 技术因素网络传播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包括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它们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推动了网络传播的发展。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网络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广告投入、市场需求、盈利模式等,它们决定了网络传播的商业化程度和发展方向。
网络传播概论
二、功能:交流沟通,宣泄心理,人格虚拟
1、传递信息信息流意见流
2、协调入际关系交流情感
3、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
第四节网络上的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一、网络群体传播
群体,广义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活动,并有着兆同
3、去中心和网络技术人员所特有的信息平等与共享的理想及其持续相应的努力有关例
如, 番茄花园 番茄花园版xp
(三)海量信息的兼容化、控制性、强时效性
l、传统媒介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工具,传统媒介控制者的地域性使传统媒介表现
出较强的地域性
2、网络是全球网民信息沟通的媒介平台,,个人、政府、财团无法控制媒介生态、传播图景、舆论态势
二、网络传播特性
(一)数字化、多媒体交互性、易检性
传统的大众传媒以点对面的单向性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
网络媒体再现以电脑为媒介,参与者双方创造和分享信息的动态过程和结构形态,异步性颠覆,互动传播模式
例如,早期,人际传播办式运用多,如E-mail QQ,随技术成熟,社会运用普及。90年代中期,传统媒体上网,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融为一体。
二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理论的冲击
l、网络传播模式
2、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
问题:什么样的传者成为权威的信息发布者?形象和品牌,传播手段和技巧
3、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4, 网络传播的效果
比如,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
三、功能
l、监视环境
广泛信息源,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事件最新变化
2.1990年,中国政府正式注册CN顶级域名,
网络传播概论_彭兰_2014.10.17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节Web2.0与社会化媒体时代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即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Web2.0内在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体系中来。
目前,Web2.0技术包括RSS、博客、维客、SNS、微博等。
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进一步突出网络信息生产中普通网民的作用,并且,通过各种应用方式使网民之间产生更加紧密和牢固的关系。
关于Web2.0的共识之一:以人为中心关于Web2.0的共识之二:用户参与网站的内容建设和“生态”建设Web2.0试图把Web1.0时代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虽然Web2.0也强调内容的生产,但是,内容生产的主体已经由专业网站拓展为个体,从专业组织的制度化的、组织把关式的生产,拓展为更多“自媒体”的随机的、自我把关式的生产。
个体内容生产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内容为纽带,为媒介,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
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走向一、以“个人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网络”的互联网以Web2.0的相关技术作为依托,用户可以再一个平台上集成各种信息、服务和应用,从而形成一个网络化生活和工作的个人门户,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形成,人们的社会关系在整个传播中的“基础设施”,信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流动。
二、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1.公民新闻延伸了专业媒体的触角,使之触及以往专业媒体不能触及的社会各个角落。
2.公民新闻的碎片成为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和平衡。
3.用户全程、多点直播增强了受众在新闻中的“卷入程度”。
4.全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挑战了专业媒体人的“把关人”地位。
5.推动专业媒体角色向两个方向发展:专业媒体作为标杆,成为公民新闻的参照坐标;专业媒体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三、作为媒介融合中枢的互联网1.技术融合:信息的采集、制作与发布2.业务融合:融合性新闻、媒体合作互动、融合性产品3.平台融合:媒体发布平台的融合,先合后分4.市场融合:业务融合和平台融合的结果,Zaker5.机构融合:最高层次,体制性条件四、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互联网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移动化是未来网络传播乃至整个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并且发展到极致,那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传播。
网络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学概论网络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致力于研究通过网络手段传播的信息,并对其产生的影响。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在社会方面的生活,而且还影响着个人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网络传播定义、网络传播特点、网络传播影响及其发展前景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网络传播学的内容。
网络传播是指人们通过网络手段传播信息,并对其产生的影响。
它主要包括网络媒体、网络营销和社交媒体等。
它是社会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互联网等新兴的技术工具实现传播的功能,因此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同时,网络传播也是一种文化形式,由于它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传播的信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网络传播具有诸多特点,如快速、高效、可见性强等。
一方面,网络传播的速度比传统的传播形式要快得多;另一方面,它的效率也比传统的传播形式高得多,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力;此外,由于它的可见性较强,任何人都可以轻松的获取到任何的信息。
网络传播同样也有很多的影响。
首先,它加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人们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获取任何信息;其次,它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使人们可以轻松地及时地进行沟通;第三,它使传统的传媒受到不断的冲击和变革;最后,它也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方式,使人们可以更加轻松、高效地应对和利用社会资源。
网络传播的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它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它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它的发展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社会传播作用,有助于建设网络体系,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并在新兴的技术支持下实现信息的更快传播。
综上所述,网络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以及它产生的影响。
它具有一定的特点,如快速、高效、可见性强等,并为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它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网络传播学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题库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题库一、网络传播的定义与特点1. 简述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
2. 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相比有哪些特点?3. 论述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和去中心化特征。
二、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1. 描述互联网的起源及其对传播学的影响。
2. 分析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
3. 论述社交媒体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
三、网络传播的类型与模式1. 列举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
2. 讨论网络传播的传播模式,如病毒式传播、口碑传播等。
3. 分析网络传播中的信息扩散机制。
四、网络传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1. 讨论网络传播中的隐私权问题。
2. 分析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3. 论述网络传播中的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问题。
五、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1. 论述网络传播对公众意见形成的影响。
2. 分析网络传播对政治参与和民主进程的影响。
3. 讨论网络传播对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化的影响。
六、网络传播的策略与技巧1. 讨论如何有效利用网络传播进行品牌推广。
2. 分析网络传播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3. 论述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分析和定位策略。
七、网络传播的未来趋势1. 预测未来网络传播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
2. 讨论人工智能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前景。
3. 分析大数据技术对网络传播的影响。
八、案例分析1. 分析一个成功的网络传播案例,讨论其成功的原因。
2. 讨论一个网络传播失败的案例,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3.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网络传播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语网络传播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域,考研题库的建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网络传播的相关知识。
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传播环境,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题库能够为考研学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网络传播概论 第一章 数字传播概述
提升数字传播伦理意识,加强法规政策遵守
01
提升公众的数字传播伦理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数字传播伦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02
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
鼓励数字传播行业加强自律,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同时加强政府监管
和社会监督。
03
遵守法规政策,积极应对挑战
作为数字传播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相关法规和政策,
积极应对数字传播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网络传播概论 第一章 数字传播概述
汇报人:XX
contents
目录
• 数字传播基本概念与特点 • 数字传播技术基础与应用 • 数字内容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社交媒体在数字传播中作用与影响 • 网络舆论形成、演变及引导策略 • 数字传播伦理、法规与政策探讨
01
数字传播基本概念与特点
数字传播定义及发展历程
国内外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比较
国内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 状
近年来,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快速发展,已成 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出台了一 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数字内容产业的创新发 展,数字阅读、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领域 取得了显著成绩。
国外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 状
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等国家的数字内容产 业发展较早,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和 商业模式。在数字游戏、数字影视等领域,
融合趋势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传播和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二者呈现出融合的趋势。例如,许 多报纸和电视台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传播。同时,数字传播 也在不断借鉴传统媒体的优点,如加强内容审核和提高信息质量等。
02
数字传播技术基础与应用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一、网络传播的概念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分享的一种形式。
其特点包括:全球性、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和社交性。
1. 全球性:网络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信息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2. 即时性:网络传播实时传递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消息和资讯。
3. 互动性:网络传播提供了双向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使信息接收者也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4. 多样性:网络传播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5. 社交性:网络传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社交,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
二、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网络传播的内容包括新闻、娱乐、教育、商业等多个领域。
在形式上,网络传播主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1. 新闻传播:网络新闻传播成为重要的新闻报道媒介,通过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进行即时报道。
2. 娱乐传播:网络娱乐内容包括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通过在线视频网站、音乐平台、游戏平台等进行传播。
3. 教育传播:网络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传播途径,包括在线教育平台、远程教育等形式。
4. 商业传播:网络商业传播涉及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等领域,在线购物、电子支付等成为主要形式。
三、网络传播的影响和挑战网络传播对社会生活和传媒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1. 信息获取与选择:网络传播扩大了信息获取的途径,但也增加了信息量和真实性的挑战,人们需要辨别信息真伪和选择可信信息。
2. 社交网络影响:网络传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也可能导致信息泛滥、网络暴力和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
3. 媒体生态变革:网络传播改变了传媒行业的格局,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和挑战,需要适应网络传播的形式和需求。
4. 网络安全威胁:网络传播面临网络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威胁,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保护机制。
网络传播学概论
第一课1.1998 年 5 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把互联网定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2.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 4 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 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 Web2.0 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3.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P1—P71958 年:雏形;1969 年:阿帕计算机网诞生;1977—1979:TCP/IP 体系结构和协议;1986 年:Internet 名称正式开始使用;1988 年:互联网对外开放;1989 年:互联网开始商业运作;1989 年:CERN 雏形 HTML;1991 年:商业用户超过学术界用户;1995 年互联网开始高速发展:(表现在 3 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1992 年:全球第一份网络报纸;1996 年以后:出现了 BBS、聊天室等;1995年:美国广播公司首先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广播;1997 年:网络新闻订阅开始;1998 年:克林顿绯闻事件;2003 年以后:进入 Web2.0 时代;2003 年以来,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异军突起,拉开了媒体融合的序幕。
4.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 年左右;1995 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
发展历史分 3 个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 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 年至 2001 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1.大众传播传播特点: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大众传播:单向人际传播:双向)类型优势局限人际传播交互性实时性受众量小信息贫乏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受众广泛信息丰富具备两者优势缺乏信息反馈和交互性突破两者局限2. “新媒体”的界定(书 P10)四个角:1 度数字化、互动性(新媒体传播的本质特征: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进行,如楼宇媒体,车载电视缺乏互动性不属于新媒体);2 相对的概念(今日之新而非昨日之新或明日之新);3 国际标准为依据(国人看来是新发达国家早就有了,不能成为新媒体);4 宽泛(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第三课1. 以浏览器为特征的“一对多”式的传播网站称为第一代网站 Web1.0;以聚合内容技术 Rss 和标签技术 Tag 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网站称为第二代网站 Web2.0。
网络传播概论新编
第二章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组成计算机信息网络由包括通信设施、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数据资料和人这些个体组成。
第三章网络传播功能和特征1.网络传播的界定什么是网络传播?a.网络传播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递和交流信息行为的过程,它汇聚了多种传播手段的优势,是更加个性化、更加平等交流的新的传播方式。
b. 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的信息,以数字形式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
在网络传播中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
c. 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人类高级传播活动。
d. 网络传播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
e. 所谓网络传播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上的万维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板、网络寻呼等手段,进行一对一、一对众的信息传播。
2.网路传播的大众传播功能和特征功能:a.监视环境功能。
(即及时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事件和最新变化功能,被认为是大众传播媒介最基本的功能。
然而,由于时间的限制,传统大众传媒所能做到的十分有限,从发展来看,跟不上需求的增大)。
b..决策参与功能。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公众的“知情权”和“告诉权”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实现的,大众传媒同时还为民众与政府,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提供了协商对话的渠道。
因此大众传媒的决策参与功能也大打折扣。
)c..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
(网络传播以其特有的方式,带来了全新的“网络学校。
”)d.娱乐功能。
(随着宽带和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大众传媒所能提供的各种娱乐形式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
进一步强化了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
)特征:a. 网上信息极为丰富。
b.网上信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c.网络传播跨越时空界限。
d.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可以自由交互。
e.网络传播提供个性化服务。
3.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和特征功能:a.传播信息功能。
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 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
三、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
(一)新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 1.IPV6 2.网格计算 3.P2P技术 方面,对于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变 革,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了Web2.0这 一 概念。关于Web2.0,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 的定义。
(三)三维技术
以三维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现实技术与 网络的结合,也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 个重要方向。
四、媒介融合的趋势
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 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它既是未来网络技术 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 同趋向。
第三节 互联网的应用技术
一、逐渐淘汰的应用技术
1.Telnet(远程登录系统) 2.Gopher(信息检索)
二、目前主要的应用技术
1.电子邮件(E-mail) enet(网络新闻) 3.WWW(万维网) 4.FTP(文件传送) 5.BBS(电子公告板系统) 6.聊天服务 7.搜索引擎
4.你如何看待无线技术对互联网发展的影 响?
【本章学习与思考】
5.你还接触过哪些P2P技术应用?它们与 WWW应用的区别是什么?
6.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对新闻传播产生哪 些影响?
7.媒介融合将对传媒业产生什么影响? 8.你使用过哪些新的互联网应用技术?请
预测它们的前景及影响。
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 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
第一章 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
第一节 网络基本知识 第二节 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三节 互联网的应用技术
第一节 网络基本知识
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 (1)网络通信系统: ➢ (2)网络操作系统: ➢ (3)网络应用系统:
网络的服务内容包括:
一、互联网的诞生
互联网的雏形ARPAnet(阿帕网)于 1969年诞生于美国,它是美国国防部的高 级计划研究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的一个实验性网 络。
《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
视频、直播等形式。
实时互动
3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具有实
时互动的特点,用户可以 即时评论、转发和分享。
网络视频传播
直观生动
网络视频传播以视频形 式呈现,能够直观生动
地传递信息。
内容丰富
网络视频传播涵盖了电 影、电视剧、综艺节目 、短视频等多种类型。
跨时空传播
网络视频传播不受时空 限制,用户可以在任何 时间、任何地点观看视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的应用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为 网络信息传播带来新的形式和 体验,提供沉浸式的传播体验 。
社交与信息传播的深度融 合
未来社交媒体将更加融入网络 信息传播体系,成为人们获取 和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
跨文化交流与全球传播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 化交流和全球传播将成为未来 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趋势。
互动性强
网络广告传播可以与受众进行实 时互动,提高广告的互动性和参 与度。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
社交属性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基于社 1
交关系,通过用户之间的 互动实现信息的传播。
分众化传播
4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可以根 据不同用户群体的兴趣和 需求,实现分众化的信息 传播。
内容多样性
2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的内容
多样,包括文字、图片、
《网络传播学概论》 课件
• 网络传播学概述 • 网络传播的原理与技术 • 网络信息传播的形式与特点 • 网络信息传播的策略与技巧 • 网络信息传播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目录
Part
01
网络传播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网络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网络传播现象、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以互联网为研究载体,探 讨信息传播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趋势。
网络传播概论分级法
网络传播概论分级法一、内容分级内容分级是对网络传播内容的分类和等级划分。
根据传播内容的性质、含义和影响力等因素,可以将网络传播内容分为正面内容、中性内容和负面内容。
其中,正面内容指的是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传播信息,如科普知识、文化艺术、新闻报道等;中性内容指的是中立客观、一般性的传播信息,如交流互动、分享娱乐等;负面内容指的是不良、有害的传播信息,如谣言、低俗信息、恶俗行为等。
通过对网络传播内容进行分级,可以引导用户更加理性地选择传播内容,减少负面内容的传播和影响。
二、行为分级行为分级是对网络传播行为的分类和等级划分。
根据传播行为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等因素,可以将网络传播行为分为正面行为、中性行为和负面行为。
其中,正面行为指的是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传播行为,如知识分享、公益宣传、正能量传递等;中性行为指的是中立客观、一般性的传播行为,如社交交流、信息发布等;负面行为指的是不良、有害的传播行为,如网络欺凌、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
通过对网络传播行为进行分级,可以引导用户形成良好的传播习惯,规范网络传播行为。
三、影响力分级影响力分级是对网络传播影响力的分类和等级划分。
根据传播内容或行为对受众的影响程度和范围等因素,可以将网络传播影响力分为强势影响、中势影响和弱势影响。
其中,强势影响指的是对大众产生广泛、深远影响的传播内容或行为,如大型热门话题、热门微博等;中势影响指的是对特定群体或领域产生一定影响的传播内容或行为,如学术研究、行业报道等;弱势影响指的是对个人或小范围产生较为有限影响的传播内容或行为,如个人日常分享、小众兴趣圈等。
通过对网络传播影响力进行分级,可以更好地评估和引导网络传播的影响力,促进网络传播的公正平衡。
总之,网络传播概论分级法是对网络传播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管理和监督网络传播,促进网络传播的秩序和健康发展。
不同分级的网络传播内容和行为可以被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调控,提高网络传播的质量和效益。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名词解释: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等可视化的一种方式。
(含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表). (新闻信息图表:它是那些具有新闻价值或者可以传达、解释新闻信息的图表,其特点是形象性与直观性。
)2、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
3、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4、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
它是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5、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6、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
尽管它常常被拿来与博客相比,但微博不是博客的一种简单延伸,它把即时通信、SNS和博客等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7、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百度)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
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
8、网络营销: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9、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问答: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常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共同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他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与新闻专题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且针对的是各种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日常报道,而不一定是重大报道题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门户网站:指用户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站点,是大型综合性网站,提供新闻、网站指南、天气、音乐等服务,如新浪、百度、搜狐等⏹2、网络广告:是基于网络媒体的一种电子广告形式(后附有详细定义)⏹3、网络新闻:指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的新闻⏹4、网络出版: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政协的在线传播行为。
如超星图书馆、万方、维普等(网络出版的优势P327)⏹网络新闻的优势P10⏹1、实时性⏹2、信息的整合性⏹3、有利于深入报道⏹网络广告的优势P14⏹1、传播范围广⏹2、查阅自由方便⏹3、针对性强⏹4、形式多样⏹5、成本低⏹6、实时互动,不受时空限制⏹网络广告的定义是:基于网络媒体的一种电子广告形式,英文称之为net AD⏹网络广告的特点:1,广告传播网络化;2,广告信息数字化;3,实时交互性;4,广告对象的广域性;网络广告与营销一体化。
⏹传统媒体网络版⏹传统媒体网络版也叫上网媒体,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指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和优势,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自己采编的新闻报道、播放自己制作的节目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特点:⏹1、打破了时空限制⏹2、在网上发布新闻方面占主导地位⏹3、拥有强大的资料数据库⏹4、能同时满足大众和小众的需要⏹5、交互性强⏹6、可实现多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7、有精良的记者团队⏹网络自生媒体:指某个组织或者个人利用网站、主页等网络工具定期制作和发布新闻而形成的新的新闻传播媒体,如优酷、土豆、新浪等⏹网络自生媒体的特点:⏹1、内容包括新闻,同时包括受众对新闻的评论及受众对新闻评论的反馈⏹2、更关注受众的需要⏹网络自生媒体的类型:⏹1、新闻媒体:指有正式出版刊号、专门在互联网上创办的电子报刊、杂志,如《神州学人》⏹2、非新闻媒体:商业网站、专业网站、个人网站⏹商业网站——不具备采访权,报道新闻的方式主要是整合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源⏹其发布新闻的特点;⏹1、时效性强⏹2、依赖传统媒体,信息全面⏹3、提供图片和视频信号⏹专业网站,主要是提供专门化的信息为服务特色,如金融网站、健康网站、体育网站,企业网站等⏹上网媒体与网络自生媒体的比较⏹上网媒体的优势:⏹1、上网媒体是传统媒体品牌的延伸⏹2、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资料库和节目库⏹3、传统媒体记者编辑经验丰富⏹4、传统媒体有强大的自我宣传能力⏹网络自生媒体的优势:⏹1、对待上网观念上,较传统媒体超前⏹2、资金相对较为充足⏹网络传播的特点⏹一、传播范围开放性与全球性⏹开放性指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是一个开放系统而不是封闭系统。
⏹它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信息可以来自各种类型的提供者,可以让不同的用户使用⏹全球互联的传播环境,意味着不可能通过技术手段控制互联网⏹开放性与全球化的本质是信息共享⏹二、传播内容的海量性⏹传播内容的海量性的技术支撑:数字化、数据库、超链接⏹传播内容的海量性主要体现在现三个方面:广容性、集成性、共享性⏹网络传播交互性有图⏹网络传播交互性的表现:1、受者与传者可以进行纵向意见反馈;2、受者与受者可以进行横向反馈;3、传者与受者“多元动态”交流互动⏹交互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交互性打破了传播大众传播中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宣告了以传者为中心的时代的终结,变一种声音为多种声音⏹四、传播速度的时效性⏹时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即时性;2、实时性(指对那些动态信息在现场进行的同步传播);3、全时性⏹五、传播形态的综合性⏹网上作为媒介的传播形态有:电子报纸、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网络广播Webcasting、网络电视IPTV⏹六、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媒体综合性⏹集文字、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于一体⏹七、媒介使用的富选择性和平台性⏹可以实时传播、异步传播、同步传播、非实时传播等⏹八、去中心化(有图)⏹去中心化表现在:1、技术逻辑无中心化;2、传播主体的消解;3、网民的去中心化思维意识⏹网络传播的逻辑拓扑结构特点:1、无中心节点,每个节点都可以向其他节点发送信息成为信息来源;2、双向流动,任何一个节点都向发送信息的节点反馈信息;3、网络各节点不是孤立的,任意两点都可以进行双向信息交流;4、任意两节点之间的交流途径不止一条⏹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1、概念⏹信息资源狭义:指已经进行了组织、加工并供一次或多次服务的信息,它包括信息内容本身、记录信息的载体、信息的表达形式、信息的组织结构、信息传播的手段等要素。
⏹广义:⏹指形成信息产品的信息活动过程中一切支撑性资源,除狭义的信息资源外,还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设备、资金、人力等各种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以数字化的形式存贮于网络节点中的、借助网络进行传播和利用的信息产品和信息系统的集合体。
⏹2、分类⏹按信息交流方式分为:正式信息、非正式信息、半非正式信息⏹按对应的非网络信息资源分:一联机数据库,即各类数据库是联机存储电子信息源的主体。
二是联机馆藏目录。
三是电子图书。
四是电子期刊。
五是电子报纸六是软件与娱乐游戏类。
七是教育培训类。
八是动态性信息⏹按信息存取方式分:邮件型、电话型、提示板型、广播型、图书馆型⏹从内容范围上分:学术信息,教育信息,政府信息,文化信息,有害和违法信息等。
⏹按信息源提供信息的加工深度分,可分为一次信息源、二次信息源、三次信息源等。
⏹1.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人们在从事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过程中,提出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不同分类方案。
⏹(1)按所对应的非网络信息资源划分,有:⏹①网上图书馆馆藏目录:在网络中,图书馆的书目发展成为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nlinepublic access catalog, OPAC)。
用户利用目标图书馆的网站,就可以打破图书馆利用的时空限制,查询世界各地图书馆的馆藏。
⏹②网上电子书刊:指完全在网络环境下编辑、出版、传播的书刊、报纸及参考工具书,以及印刷型书刊、报纸、各类参考工具书的电子版。
⏹③网络数据库:包括书目数据库、联机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
网络中的数据库具有直观、快速、便捷的特点,涉及不同领域和专业,为用户提供联机检索服务。
⏹④动态信息:新闻、会议、广告、交通、天气、股市行情等。
⏹⑤娱乐资源:网络游戏等。
⏹(2)按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划分,有:⏹①非正式出版信息:指流动性、随意性较强的,信息量大,但质量难以保证和控制的动态信息。
如电子邮件、专题讨论小组和论坛、电子会议、网上聊天室上的信息等。
⏹②半正式出版信息:指受到一定产权保护但没有纳人正式出版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如工作进展报告、项目研究状况、会议记录、内部出版物等。
它们又被称为“灰色”信息。
一般来自各种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企业、商业部门、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网站上,用户可以查询从正式出版信息系统中无法得到的信息。
⏹③正式出版信息:指受到一定的产权保护,信息质量可靠、利用率较高的专业信息。
通过Internet,用户可以查询各种网络数据库、电子杂志、电子版图书、电子报纸、专利信息、音像制品等。
⏹(3)按信息资源的来源机构划分,有:⏹①政府机构及社会团体:这包括各级政府机关、国际组织、行业协会等机构发布的网上权威信息。
⏹②教育部门及各类研究机构:这包括大、中、小学等网站,及医院、研究机构的主页等。
⏹③公司企业:公司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的形象和产品,也会利用网络这个媒介,使更多的消费者认识熟悉自己。
⏹④新闻媒体:目前大多数的人上网都是为了看更多更好的新闻。
几乎您所知的所有媒体都有网络版,传统的媒体还可以利用他的电子版产品来发展更多的订户。
⏹⑤个人资源:现在个人参与网络建设的兴趣越来越大。
许多人自己建立了个人主页或网站,用来介绍自己、交友、推销自己的产品等。
⏹(4)按信息资源的学科内容划分,从信息资源的学科内容看,网络信息可分为政治信息、学术信息、经济信息、教育信息、文化信息等。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内容丰富,数量大。
⏹多媒体、多类型、多语种,传播范围广泛。
⏹信息构成复杂,缺乏管理。
⏹交互性强。
⏹分散性和动态性⏹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指对网上的各种概念、数据(包括声音、图像、软件等)、事实、文献等,通过分析、标引(分类的和语词的)、著录(信息特征的描述)、链接(把相关的信息加以联系)、排序、存储等手段,形成一个有序的、便于用户理解和查询的信息系统的过程⏹组织方式⏹文件方式⏹主题树方式⏹数据库⏹超媒体⏹网络信息指引库⏹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字典型查询工具字典型查询工具用于查询网上用户名、E—mail、URL、服务器地址等。
⏹索引型查询工具索引型查询工具为网上信息资源建立索引;⏹交互式查询工具交互式查询工具提供类似商用联机检索的网络信息查询服务。
⏹搜索索引又称为搜索引擎,它利用一种被称为……蜘蛛(Spider),,的软件工具在Web上搜索,采集必要的信息并将其编入自己的数据库中⏹检索的特点⏹第一,必须借助网络检索工具。
⏹第二,基于超文本结构。
⏹第三,检索方法的多样性。
⏹第四,多媒体检索。
⏹开发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P137)⏹建立网络信息资源指引库⏹Internet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建立特色虚拟馆藏⏹建立镜像信息站点⏹建立特定用途的数据库⏹开展信息增值服务⏹网络安全性规划与配置:略⏹网络传播受众的特点⏹一、地位提高⏹二、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三、受众有了更积极的主动性⏹四、受众的隐匿性⏹网络受众的心理⏹一、个人差异心理⏹二、选择性心理⏹三、符号接收心理⏹四、角色认定心理⏹五、匿名心理⏹六、从众心理⏹受众的分类⏹按照接受信息的类型分⏹读者⏹听众⏹观众⏹按受众规模大小分⏹大众传媒能覆盖的、特定区域的、能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对特定传媒和特定内容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不但接触媒介信息而且在态度和行为上受实际影响的人⏹受众的特点:⏹1、传播大众传媒的受众特点⏹数量多、分布广⏹匿名、流动性强⏹对媒介的依赖性强⏹2、网络受众的特点⏹个性化⏹社会性⏹虚拟性⏹隐匿性⏹自主性表现在:⏹使用新闻的方式由推到拉⏹受众与媒介良好的互动⏹接受指向更明确⏹⏹参与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新的方式获取信息⏹直接参与信息生产与传播过程⏹对网络议题进行制定与重构⏹⏹权利化⏹受众应享有的权利有: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网络传播受众传媒接近权的意义:⏹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使个人意见获得有务的传播⏹使传统媒体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网络受众心理⏹网络受众心理包含在一般的受众心理特征之中但有独特的存在方式因为互动性使媒介产生了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新功能。
⏹一般受众心理⏹ 1.认知心理⏹ 2.好奇心理⏹ 3.从众心理⏹ 4.表现心理⏹ 5.移情心理⏹ 6.攻击心理⏹从与媒介结合方式来看:⏹ 1.寻求心理⏹ 2.娱乐心理⏹ 3.宣泄心理⏹三者可以互相转化⏹网络受众心理⏹网民心态⏹事业型认真型游戏型发泄型⏹ 1.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平台时的受众心理⏹--信息寻求心理⏹--参与心理⏹--新奇心理⏹网络作为人际传播平台时的受众心理⏹--要求被认同的心理⏹--渴望交流的心理⏹--代入的心理⏹--逃避的心理⏹大众传播与“推”技术⏹ 1.针对受众基本特点说服受众⏹ 2.诉诸图像⏹ 3.诉诸幽默⏹ 4.诉诸重复⏹ 5.构造议题影响受众框定受众思考范围⏹ 6.以传媒为传播主体,忽略受众主体存在⏹7.大数法则⏹受众差异⏹★使用与满足理论开创了受众中心的研究方向⏹ 1.受众本身的差异⏹--个人心理结构⏹--先天禀赋和后天习性⏹--态度和价值观⏹--社会理论所形成的观点⏹--素质⏹受众媒介接触方式的差异⏹--选择性接触:倾向于接触与自己一致的信息⏹--选择性注意:倾向于注意和自己一致的信息⏹--选择性理解:取决于接触信息那一刹那间的状态⏹--选择性记忆:如果需要,也会记住和自己一致的信息⏹受众需求、动机的差异⏹--获取知识⏹--宣泄压力⏹--获得社会认同⏹网络媒介中的分众传播⏹分众传播:就是根据受众的特点划分受众群体,而后划分不同的媒介组织,定制不同的媒介信息来满足这些不同群体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