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自考学前教育史重点复习材料
自考学前教育史重点复习材料学前教育史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儿童教育的历史。
它记录了人类对儿童教育的关注和研究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学前教育史的重点复习材料。
一、古代学前教育史:在古代,教育普遍由家庭与社区共同进行。
父母或家族的长辈负责儿童的教育,并传授知识、技能和道德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有记录。
古代埃及的学前教育注重身体锻炼和家庭价值观的传递;古希腊的教育则注重理性思维和美德的培养;古罗马的教育注重实践技能和公共教育。
二、中世纪学前教育史:中世纪的学前教育主要由教会承担。
在修道院中,修士和修女负责儿童教育。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宗教知识和修道院劳动技能。
三、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视人类的知识和美德培养。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佛罗伦萨·曼提尼(Florentinus Maticinus)提出了儿童“玩耍是儿童的本能”的观点,主张通过玩耍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启蒙时期学前教育史:启蒙时期,教育开始倡导儿童独立思考和实践。
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主张儿童应该接受自然和体验教育,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的著作《爱弥儿》(Emile)成为启蒙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五、现代学前教育史:现代学前教育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9世纪的幼儿保育运动、20世纪初的幼儿教育以及20世纪后半叶的综合性学前教育。
19世纪的学前教育注重儿童的健康和生活照顾,并提倡游戏和自由活动。
著名的教育家费依(Friedrich Fröbel) 在德国成立了第一个幼儿园,并发表了《人类教育的基本原理》。
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家詹姆斯·摩里森贡献了“摩里森计划”,提倡以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中心的教育,强调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学习。
20世纪后半叶,综合性学前教育开始兴起。
这个时期,学前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儿童的各个方面,包括智力、社交、情感、语言和身体发展。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
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以及某些粗浅哲理, 教育方法:多采用问答法。
(2)骑士早期教育
骑士教育是集封建思想意识的熏陶与军事体育训练于 一体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有。它产生于9世纪后 半期
荣誉,灵魂!
weak.
强敌当前,不畏不惧,果敢忠义,无 I will be brave against
愧上帝,忠耿正直,宁死不屈,保护 the strong.
弱者,无违天理!
I will fight all who do
我发誓善待弱者
பைடு நூலகம்
wrong.
我发誓勇敢地对抗强暴
I will fight for those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不断发展和形成的时期, 即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在世界历史上一般称前两个时期为“中世纪”,意思是 处于古典文化和文艺复兴之间,把最后一个时期称为 “文艺复兴”时期。
特点: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 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 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 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 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 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 期。
文化: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 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 了服务于神学。
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
政治: 封建统治在分封土地的基础上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国王是封建国家的首脑,其分别为公爵、伯爵、男爵、子爵, 骑士是封建阶梯中最低的等级。教会后来也仿照世俗封建主 的等级制度,在教会内部建立起了一个严格的等级结构,这 种等级森严的特点,使得它的教育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西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与国内揭竿而起的奴隶的打击下 灭亡了,从此西欧进入了封建时代。公元5世纪末至14世纪文艺复兴之 前的这段历史被称为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会垄断了教育,基督教 会提倡的“原罪说”、“禁欲主义”对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向儿 童灌输宗教思想,使孩子虔信上帝,成为服从上帝的“圣童”是中世纪 学前教育的全部。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们强烈批判了性恶 论的儿童观,反对“原罪说”,提出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强 调尊重儿童天性,主张培养儿童的个性,重视兴趣引导。这些进步的观 念体现在伊拉斯谟斯、蒙田等人的思想中。
育专著,但在其散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睿智的教育观念,闪耀着新的教 育思想的火花。蒙田不仅为文艺复兴时期留下了值得讴歌的业绩,而且 对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也做出了铺石垫路的贡献。
学前教育史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严密禁锢下,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被埋没了 近千年,自14世纪开始到16世纪,在沉寂良久的欧洲大地上,掀起了一 个以搜集、整理、研究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热潮。它以急风暴雨之势, 砸开了禁锢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的枷锁,把欧洲的学术文化思想推向了 一个繁荣的时代。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
第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世纪的学前教育
一、西欧中世纪的儿童观 (一)性恶论及体罚教育 (二)预成论及成人化的儿童教育 二、西欧中世纪学前教育的实施 (一)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的目的 2.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二)世俗封建主的学前教育 1.宫廷学校的教育 2.骑士早期教育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人文主义的特征及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伊拉斯谟斯的儿童教育观
(一)教育的目的、任务 (二)教育的作用及环境的重要性 (三)论学前教育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自考学前教育史
2015年10月13.以下属于伊拉斯谟斯撰写的教育专著是A."爱弥儿" B."幼儿教育论" C."儿童教育论" D."母育学校" 2015.0413.以下属于维吉乌斯撰写的教育专著是【】A."爱弥儿"B."幼儿教育论"C."儿童教育论"D."母育学校"正确答案:C〔1分〕24.巴乌利美保育所由巴乌利美侯爵夫人于1802年设立,是一个救济贫民,帮助参与劳动的母亲抚育孩子的场所。
〔2分〕这是一个季节性的托儿所,招收对象是1-4岁半的农村孩子。
时间从上午6点到晚上8点。
保育方式是让孩子们每天在游戏中度过,重点保护孩子们的**,教育只是处于附带和附属地位。
〔2分〕巴乌利美保育所是德国历史上最早的幼儿保育和教育设施。
〔1分〕32.试评述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1〕论儿童的本质;〔2分〕〔2〕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2分〕〔3〕论学前教育:①论学前儿童的**教育;〔1分〕②论学前儿童的智育和德育;〔2分〕③论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重视感官的作用、游戏、直观性教学原则、以身作则等;〔1分〕④论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1分〕评价:建立在一定的科学根底上,为近代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根底,标志着西方学前教育研究从神学化向人本化的方向转变;〔2分〕但缺乏之处是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如带有性和没有注意到普通劳动者子女的教育问题。
2014年10月15.西欧中世纪的儿童观是【】A.性善论、生成论B.性善论、预成论C.性恶论、预成论D.性恶论、生成论正确答案:C〔1分〕17.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述"教育性教学〞的教育家是【】A.卢梭B.夸美纽斯C.柏拉图D.赫尔巴特正确答案:D〔1分〕29.中世纪骑士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熏意识,培养道德品质和。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四、蒙田的儿童教育观
(一)教育目标:培养体智全面发展的绅士。 (二)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 (三)论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语言、历史、 哲学、身体教育、学习方法等方面。 (四)论德育:推崇博学多能,有重视德育。自 幼培养德育,反对娇生惯养和溺爱。 (五)对教育的要求:传授知识和提高儿童理解 知识的能力。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
Renaissance的原意是复活、复兴,指的是对 古罗马、古希腊文化和艺术的复兴;更深层次 地说,Renaissance是指对中世纪蒙昧主义的反 动,有个性解放和理性觉醒的意蕴。它发生于 14-16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等地,后传播到欧洲 其他各处。它代表着欧洲近代文明的开始,对 欧洲近现代文化造成十分深远的影响。
适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对“七艺”做了较大 的修改,提升了“四艺”的学科地位。
三、维多里诺(Vittorino Da Feltre, 1378-1446)
(1)1432年在曼图亚创办了一所宫廷学校,名为 “快乐之家”(house of joy)。该校成为人文主 义学校的发源地。 (2)“快乐之家”中大部分学生是贵族子弟,也招 收少数富有天分的贫苦学生。学生一般六七岁入学, 修业年限为15年。“快乐之家”实施体育、德育、 智育并重的方针,开设了以古典语文为中心、内容 广泛的人文主义课程,并学习数学、天文、历史等 知识,也包括学习《圣经》和奥古斯丁的著作。
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曾这
样质问过禁欲主义者:
“如果你把生活中的欢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 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如果没有欢乐,也就是说 没有疯狂来调剂,生活中哪时哪刻不是悲哀的、烦闷的、 不愉快的、无聊的、不可忍受的?”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前教育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论儿童教育
(三)蒙田的学前教育思想
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 1592,见图7-2)是法国16世纪后期文艺复 兴时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和教育思想家。
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当时的法国和后世其 他国家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论儿童教育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论儿童教育
(一)维多里诺的学前教育思想
2.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维多里诺认为体育应被看作高尚的、与科学知识并重 的教育内容。在德育方面,他要求发展儿童的优良品质, 对儿童进行高尚的礼仪教育,强调父母的楷模作用。在教 学方法上,他要求注意儿童的兴趣,多运用直观的方法, 使教学做到生动、实际、有趣,以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
(三)蒙田的学前教育思想
图7-2 蒙田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论儿童教育
(二)伊拉斯谟的学前教育思想
1.教育目标
关于教育目标,蒙田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的绅士。 他主张,教育要兼顾心智和身体,“只使他们的心智健全 是不够的,还必须增强他们的体力,如果心智得不到体力 的支持,就要受到过分的压力”。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论儿童教育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论儿童教育
(一)维多里诺的学前教育思想
1.胎教及环境的作用
维多里诺就胎教及婴幼儿的护理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 体建议,例如,要保证生活环境的舒适、安静、愉快,以 确保孕妇顺利分娩。他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认为园舍必 须宽敞、舒适、阳光充足,因为良好的环境会使儿童的身 心在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和谐发展。
蒙田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内容: (1)不要死记硬背。 (2)不要轻易服从权威,不要盲从。 (3)不要只学书本知识。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八章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
第八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历史上把欧洲5世纪至14世纪上半叶近千年成为中世纪时代。
由于中世纪分拣封建和基督教社会的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特点,决定了西欧这一时期的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性和明显的等级性,其教育目地在于培养交汇的僧侣、封建官吏和骑士。
第一节中世纪学前教育一、西欧中世纪的儿童观在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宗教观成为维护封建社会形态的精神支柱。
基督教会在思想意识上大力提倡“原罪说”“禁欲主义”。
教会宣称“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在教会学校中,宗教居于所有学科的“王冠”地位;儿童从小要盲信、盲从圣书及讲解人————教师的权威,不允许有任何自主性及独立意识的流露。
(二)儿童(或日新生婴儿)是作为一个已经制造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世界上来的,儿童与成为的区别仅是身体大小及知识多少的不同而已。
按照预成论的观点,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
由于受预成论的影响,人们无论是在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都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忽视儿童的爱好及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粗暴。
预成论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二、西欧中世纪学前教育的实施(一)、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识之人。
因为一切知识都来自“神启”,一切真理都来自《圣经》,所以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虔信上帝、熟读《圣经》,以求做一个合格的基督徒。
这种教育从幼儿开始,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就是把从小要把他们训练成为一个个笃信上帝、服从教会的“圣童”,从而为培养一个正真的基督徒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通过基督徒对子女进行与宗教信仰、行为、观念和意识相关的家庭教育,以及跟随家长参加众多的圣事礼仪和节日活动来实施的。
(二)世俗封建主的学前教育1这是一类专为王室儿童实施的宫廷教育。
参加宫廷早期学习的只是皇室中的子弟和极少数机要大臣的子弟。
教育方法多采用问答法。
通过与教师的回答,儿童学到不少作为未来统治者所必需的有关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及某些粗浅哲理。
外国教育史第11章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1.思想基础: 十字军东侵的失败及教会内部的腐败,导 致基督教权威的逐渐丧失。 2.经济基础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导致庄园 经济逐渐崩溃。 3.社会基础: 中世纪后期农奴起义及14世纪黑死病的流 行的影响,削弱了封建统治。 4.文化基础: 古典文化的广泛传播,开阔了人们视野, 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上述诸因素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思想、经济、社会基 础,使改革势在必行。
教教育,以维护封建主的统治。
2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
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 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 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 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14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期,是封建社会走向解体,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开始萌芽、不断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即由封建社会向资本
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在世界历史上一般称前两个时期为“中世纪”,意思是处于古典 文化和文艺复兴之间,把最后一个时期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社会特点 1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经过极盛期后,在内忧外患夹击下, 以476年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日耳曼人)灭亡为标志, 从高峰跌入了低谷。从此西欧文明(包括文化教育)经 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漫长的衰落期及衰落后的再生潜伏 期。 “中世纪”一词的原意为“中间的世纪”之意。是文艺 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者首先采用的一个名词,意指古 典文化在2个高峰(古代希腊罗马与文艺复兴)之间的 衰落期。史学界一般意指封建社会,尤其是西欧的封建 社会。
学前教育史
第九章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四、论母育学校
(一)母育学校的性质与任务
1、性质:在夸美纽斯所倡导的学制系统中,第一 所学校是“母育学校”。他主张儿童在6岁以前入母 育学校,每个家庭应该设立这种学校,母亲就是 教师。
2、任务:奠定儿童体力、道德和智慧发展。
(二)母育学校的教育内容
• 1、胎教——起点 夸美纽斯强调孕妇应注意身心健康而不致影响胎 儿。
•行动训练,即知行结合,就是在认识事物时必须从事 实践活动。这一观点是针对当时经院教学远离实际、
学用脱节的弊端而提出的。希望培养出有活力的、精
干而又勤奋的,并且可以胜任一切工作的人。
语言优美,学生在学习并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还必须 能够使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我的知行,即“使所有的 人语言优美,达到能善于言辞,令人愉快。”要求学生 在语言方面能做到能言善辩。夸美纽斯强调不仅能用一 种语言完美地表达,他甚至还要求人们使用拉丁语、希 腊语、希伯来语三种语言。
三,儿童观及学前教育的意义
(一)儿童观
夸美纽斯将儿童比作“上帝的种子”,生而具有 发展的根基,提倡尊敬儿童;
夸美纽斯将儿童比作嫩芽,呼吁父母承担起孩子 的教育责任。
❖ 夸美纽斯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指出,要把儿童不 仅看作是世界的未来的居民,而且他们中的大多 数将成为最聪慧的各种人才,所以应把儿童看作 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和希望,给予关怀、爱护与教 养。
• 文艺复兴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提 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崇尚现 实、崇拜人生,反对来世观念;主张个性 解放、自由、幸福,尊重人的价值,反对 压抑、禁欲主义;宣扬个人是生活的创造 者和享受者。
•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
•强调环境的陶冶作用,主张建立优美的校舍; •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 和个别差异; •强调父母、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为幼儿树 立表率; •主张教学运用直观教具,向大自然学习,从而启 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 •反对压抑个性,主张减少甚至是取消体罚; •提倡体育和游戏的重要意义。
3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界观和教育观深刻影响了中世纪的学前教育。
2.等级性:封臣制的建立,其所奉行的一套道德规范和培 养后代的制度构成了“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及幼儿教育
1.原罪论——性恶论——赎罪——禁欲
认为人生来染有原始的罪孽,人性恶;从幼年起就 抑制儿童嬉笑欢闹、游戏娱乐的愿望;宗教为所有
充兴趣
3.康帕内拉论儿童教育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伊拉斯莫斯论儿童教育 蒙田论儿童教育
康帕内拉论儿童教育
(一)伊拉斯莫斯论儿童教育
伊拉斯莫斯(1469-1526年),北欧著 名人文主义学家和教育家。著有《愚 人颂》、《基督教君主的教育》、《
论童蒙的自由教育》。在《幼儿教育
论》探讨了幼儿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1.教育目的及任务 性善说 教育目的:培养“善良”的人。 教育的任务:则是在年轻人头脑里播下虔诚的种子,使之热 爱并认真学习自由学科,习惯于基本礼仪,为生活做好准备。
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8-14岁,礼文教育阶段,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儿子送入 高一级贵族的家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贵妇。 14-21岁,侍从教育阶段,重点学习"骑士七技"——骑马, 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中世纪学前教育的特征
宗教性:基督教至尊,畏神禁欲,宗教性为主要特色。包括神职人
5-11世纪——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形成时期; 11-14世纪上半叶——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
14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期——封建社会走向解体。
在世界历史上一般称前两个时期为“中世纪”,意思是处
于古典文化和文艺复兴之间,把最后一个时期称为“文艺复兴”
时期。
一、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特点
3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学院 安珍珍
第十一章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的学前教育
时间划分
古代教育史(地球上有人类——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近代教育史(1640——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现代教育史(1917——1945年二战结束) 当代教育史(1945年以来)
01
欧洲中世纪的学前教育
14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期——封建社会走向解体 文艺复兴 在世界历史上一般称前两个时期为“中世纪”,意思是处
于古典文化和文艺复兴之间,把最后一个时期称为“文艺复兴”
时期。
一、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特点
1.宗教性:基督教会早期承担起对蛮族的启蒙教育,其世 界观和教育观深刻影响了中世纪的学前教育。
西欧中世纪
公元5世纪,罗马奴隶制帝国处于崩溃 之中,公元476年,日耳曼人与西罗马 帝国揭竿起义的奴隶联合,推翻了西罗 马帝国。标志着以希腊、罗马为顶点的 奴隶社会的终结,西欧进入封建时代。
5-11世纪——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形成时期; 11-14世纪上半叶——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
中世纪
世俗封建贵族教育
宫廷学校 骑士教育
1.基督教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的目的:做一个合格的基督徒是基督教会。从小 要把他们训练成为一个个笃信上帝、服从教会的“圣童”.从 而为培养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奠定坚实的基础。
1.基督教的学前教育
教育内容: • 基督徒对子女进行宗教意识的熏陶 • 幼儿跟随家长参加众多的圣事礼仪和节日活动 • 组织儿童欣赏教会音乐、陶冶其宗教情感和增强对上帝的
信仰。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以体罚为主。
2.世俗封建贵族的学前教育
教育形式 (1)宫廷学校教育 (2)骑士早期教育
西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儿童观
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
儿童的地位与权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 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与原因。
2
中世纪的儿童观
原罪说:引自《圣经》,认为儿童带着“原罪”来到人世,故生来性恶, 是有罪的“羊羔”,为了得到未来天堂的幸福,需要加以鞭笞和惩戒,人 人应当听从教会的训诫,常年敬畏上帝,实行禁欲。从幼年起抑制儿童嬉 笑欢闹、游戏娱乐的愿望。以性恶论及禁欲主义作依据,教会要求摧残肉 体以使灵魂得救,声称“不可不管教孩童,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 灵魂免下阴间。”故教育中体罚盛行,且完全取消了体育。教会对古代文 化(特别是崇尚和谐发展的雅典文化教育)持敌视态度。
2015-4-25
中世纪的儿童观
预成论
认为:当妇女受孕时,一个极小的、完全成形的人就被植于精子或卵 子中,人在创造的一瞬间就形成了。儿童 ( 或日新生婴儿) 是作为一个已经 制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世界上来的,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仅仅是身体大 小及知识多少的不同而已。故在社会上,儿童被看成小大人,一旦他们能 行走和说话,就可加入成人社会,玩同样的游戏,穿同样的服饰,要求有 与成人同样的行为举止。总之,按照预成论的观点,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 要区别,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显然,预成论否 认儿童与成人在身心 ( 尤其是后者 )特点上的质的差异,也否认了儿童身心 发展的节律性、阶段性。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粗暴。
2015-4-25
现代社会儿童观的内涵
2015-4-25
文艺复兴时期的幼儿教育
西欧中 世纪 禁欲主 义
神性
神权
神道
体罚
原罪
《中外学前教育史》教学课件 第七章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近代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及教育家卢梭曾与这种理论及社会现象进行了坚 决的斗争。
中世纪的人类杀手
欧洲的中世纪一贯被看作是最黑暗的时期。当时社会的 生产力低下,人们的寿命很短,还随时都有可能遭受横死的 风险。在那个时代,要比别人活得长,人们需要避开以下可 怕的人类杀手。
他出生于新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 曾从事多年的法律工作。
其著作《散文集》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名 著,其中的一些篇章专门论述了儿童教育问 题。
二、人文主义教育家的儿童教育观
(二)蒙田的学前教育观
02 论幼儿的德育
既尊崇博学多能又重视德育, 并强调道德应自幼培养。
反对娇生惯养,主张严格要求。
01 论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幼儿独立 思考,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且 要付诸行动。教育工作者应当遵循 自然,顺应幼儿的天性。
中外学前教育史
di
qi zhang
第 七章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 学前教育
引言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被基督教会所垄断,基督教会提倡的“原罪说”“性恶 论”“禁欲主义”,对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 期的教育家们强烈批判了“性恶论”的儿童观,反对“原罪说”,提出了儿 童身心应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一号杀手:鼠疫 二号杀手:旅行 三号杀手:饥荒 四号杀手:暴力 五号杀手:异端
二、中世纪的学前教育
(一)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
基督教将传播教义和争取信徒作为最重要的目标。 基督教会的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虔信上帝、熟读圣经,以求做一个合格的基督徒。 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是通过基督教徒对其子女进行宗教意识的熏陶来实施的。 幼儿出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参加由神父主持的“洗礼”。此后,幼儿就跟随家长到教 堂或在家中欢度各种宗教节日,以从中萌生对宗教的好感,确信人的最大幸福就是爱上帝、 爱人人,领略“圣灵”无所不为、无所不能、全智全能的神秘感。 幼儿还要更多地参与教会组织的圣事活动,如参加主日的祈祷、诵读圣经、唱诗和听 “圣事论”。有时,幼儿还会被要求欣赏教会音乐,以陶冶其宗教情感和增强对上帝的信仰。
第十二章 西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二、西欧中世纪学前教育的实施
(一)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的目的 2.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二)世俗封建主的学前教育 1.宫廷学前教育 2.骑士早期教育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人文主义的特征及教育观念的转变 1.人文主义的特征
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 倡导人的理性 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要求把人从宗教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
四、格里诺(Guarino Da Verona, 1374-1460)
(1)1429年在费拉拉开办宫廷学校。该校与快乐之家并称为两个 “明星”。
(2)极为重视德育,强调对古典著作的学习。坚决主张一个受过
教育的人必须学习特定的科目而不管其内容如何。 (3)认为文法是教育的基础,主张应先学习语法规则然后再学习 古典作品,把规则与文学作品分割开来,这种对语言形式方面 的强调违背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目标,导致了形式主义的倾向。
2.教育观念的转变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伊拉斯谟斯的儿童教育观
(一)教育的目的:融合在道德目的中,及培养 “善良”的人。 教育的任务 (二)教育的作用及环境的重要性:家庭环境条 件;重要孩子交朋友。
(三)论学前教育
重视早期教育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热爱儿童,采用中庸 之道,通过有趣的故事,采用直观教具。
课外拓展: 一、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
(1)是14世纪佛罗伦萨的文学家和诗人。 (2)反对经院哲学,提出以观察、研究和理性作 为治学和修身的准则 (3)斥责当时大学狭隘守旧的风气:“你看那少年
人上讲台去了,嘴里咕噜含糊,不知他说了些什么,没 有一个人听得懂。一位年长者拍手了,钟鸣了,喇叭响 了,学位也授予了。他上去的时候,是一个愚蠢不过的 人;下来的时候,竟是一位聪明绝世的才子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阶段:
5 ~ 11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形成 时期(封建化时期);
11 ~ 14 世纪上半叶,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和兴盛时期;
14世纪下半叶 ~ 17 世纪初期,西欧封建社 会走向解体。
(逐渐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欧洲中世纪的学前教育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特点 中世纪的儿童观及幼儿教育 西欧中世纪学前教育的实施
蒙田的儿童教育思想
目的:养成完美的判断力 教学观点: 不要轻易服从权威,不要盲从 反对死记硬背 注意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注重于练习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的兴趣
康帕内拉论儿童教育
简介:
康帕内拉 (Campanella,Tomasso, 1568-1539年),是文 艺复兴晚期的意大利思 想家和早期空想社会主 义的著名代表。代表作 《太阳城》
康帕内拉的学前教育思想
提倡优生与胎教 婴幼儿的养育和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儿童教 育观念发生了哪些转 变?
谢谢观看! 2020
伊拉斯莫斯论儿童教育
简介: 伊拉斯莫斯(D.Erasmus,
1469-1526年),北欧著 名人文主义学家和教育家。 著有《愚人颂》、《基督 教君主的教育》、《论童 蒙的自由教育》
伊拉斯莫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性善论”,目的是培养“善良”的人
教育的作用及环境的重要性 自然(儿童的禀赋)、教导、练习
早期教育的意义、儿童观及教育方法 儿童好模仿,儿童不是小大人,注重儿童个
体差异,提倡直观教具教学,推行基督教 和人文主义的结合
蒙田论儿童儿童教育
简介: 蒙田(Montaigne,1522-
1592年),法国文艺 复兴后的人文主义思 想家、散文作家和教 育家。主要著作有 《散文集》(中译本 名《蒙田随笔》)
西欧中世纪学前教育的实施
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
目的:培养合格的基督徒 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家庭熏陶、参加社会活动、欣赏 音乐
世俗封建主的学前教育
宫廷学校:为王公贵族服务,主要学习“六艺”(文法、 修辞学、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早期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出生至7岁培养体格道德; 7岁至14岁培养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 打猎、弈棋和吟诗);14岁至21岁侍奉领主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 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 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 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 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出现的 “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 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大 飞跃在东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桎梏, 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人文主义的特征及教育观念的转变 伊拉斯莫斯论儿童教育 蒙田论儿童教育 康帕内拉论儿童教育
人文主义的特征及教育观念的转变
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 心,歌颂人的伟大,实现人的尊严,强调 个性解放 主张教育应该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 多才多艺的新人 反对“性恶论”,强调教育的关怀、培养 作用,关注儿童身心特点和个体差异,强 调游戏和体育的意义,强调环境影响,提 倡启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特点
中世纪,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 历史 。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 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 级制度 。教会内部也建立了教阶结构。 等级森严的特点,使得它的教育也具有明 显的等级性。
西欧中世纪的儿童观
性恶论 鼓吹人生来性恶,要想净化灵魂,得到未 来天堂的幸福,应当从幼年起就抑止儿童 嬉笑欢闹、游戏娱乐的愿望。 预成论 否定儿童与成人的差异,否认儿童身心发 展的节律性、阶段性。忽视儿童的爱好及 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 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