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微课教案
运动的相对性教案

运动的相对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运动相对性的基本原理。
激发学生对运动的相对性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运动的定义和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等。
静止的定义和相对性: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
运动相对性的基本原理:一切运动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
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的正确率。
第二章:参照物的选择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参照物在研究运动相对性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描述和判断运动。
2.2 教学内容参照物的定义和作用:参照物是用来描述和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基准。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选择对运动描述和判断最方便、最清晰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实例:地面、固定物体、移动物体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和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原则。
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验观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参照物的作用和选择方法。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
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的正确率。
第三章:运动的相对性原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让学生学会运用运动的相对性原理来解释和判断运动状态。
3.2 教学内容运动的相对性原理:一切运动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
相对性原理的应用: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的相对性、相对论等。
相对性原理的意义:简化运动描述、提高科学理解能力。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和讨论法,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和掌握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验观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原理的应用。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
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的正确率。
第四章:运动相对性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相对性的应用。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相对性原理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4. 实际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中的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相对性原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三、动手实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四、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五、实际问题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答。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3. 实际问题分析: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在实际问题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讲解不够清晰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小学科学《静止和运动》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静止和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会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掌握参照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猜想,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用合作的方式探究活动。
(2)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变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会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2.教学难点:能理解用不同的参照物,判断同一个物体的运动,会出现不同的结论;只有用同一参照物进行分析,才有统一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玩具车,细线,小人,运动的相对性的视频。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家喜欢听故事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位法国的飞行员正在高空飞行,突然感觉耳边有一只小虫在飞。
他就顺手将它抓住,仔细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很吃惊吧,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对呀,如果子弹是不动的,也就是静止的,我们要抓住它很容易。
可子弹是运动着的呀。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之后,我们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静止和运动》。
(板书课题)(二)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是运动的?1.认识静止和运动。
(1)出示校园内学生活动图片。
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2.认识参照物。
(1)出示人们乘坐公共汽车情景图片。
从上面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小组内交流。
一个小朋友正坐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乘凉,此时一辆公共汽车从他身旁经过,车内的售票员正在走向车门。
(2)正在行驶的车内,谁是静止的?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小结: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微课教学设计和反思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微课教学设计和反思第一篇:《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微课教学设计和反思《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微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通过小实例,知道什么是研究对象什么是参照物。
知道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
能用具体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微课分析:本课通过什么是参照物、什么是运动和静止、和运用具体实例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让学生明白:没有参照物,物体谈不上运动和静止;同一个物体,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在要知道物体时怎样运动时,还要判断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怎样改变的。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都有限,我把一些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多举实例,使学生学生不怕物理、喜欢物理、从而学好物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教学难点,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教学过程:1、什么是参照物:用来作比较,假定自身不动的物体。
2、通过小实验:区分谁是研究对象,谁是参照物。
3、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
位置不改变,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静止;位置改变了,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就是运动的。
4、四个实例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研究对象是怎样运动的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一次,制作并利用微课进行辅助教学。
从区分研究对象和参照物入手,解析什么是运动和静止,如果是运动的,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怎样运动。
并通过实例展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通过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本节内容,再通过微课,给学生课间翻看,有的同学拷贝回家看,几乎所有学生都完全掌握本节内容,这种教学模式非常好,我决定在以后教学中,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特别是遇上较难章节,制作辅助的微课,让学生带回家看,反复看,只需四到六分钟,完全代替学生的课外辅导,快速高效。
第二篇:《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范文9、静止和运动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课静止和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参照物的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word版初中物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案精品

2.运动的描述第1课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2.知道描述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参照物.3.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能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播放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的MTV,并将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定格在画面中.设疑:“小小竹排江中游”我们是看见过的,那“巍巍青山”怎么会两岸走呢?此问题不用学生回答,只用此引入课题.【进行新课】一、运动的分类教师讲解: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物体运动大都是机械运动,运动的特点都是物体位置随时间不断的发生改变,从一处到另一处,并经过一定的路线.根据运动路线的情况,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二、参照物复习:什么是机械运动?生: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播放列车开动的视频.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一列火车在动,实际上不是这列火车在动,是另一列火车开动了.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学生讨论交流,回答.设疑: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做课本23页的实验探究:动与静.并回答实验中所提的问题.总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提问:在视频中对于火车,人眼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什么?提问:歌词中所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是怎么回事?.以火车为例,可说明火车是向哪个方向运动的.生:列举身边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事例,并用参照物的概念解释如何判断它的运动情况..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做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实验:器材是两个矿泉水瓶,一根吸管还有水.实验内容:在一瓶中灌满水,盖紧瓶盖,并在瓶盖上扎一个洞,插进一个吸管.让两位学生一人拿一个瓶子,要求在行走的过程中将瓶中的水,加入到空瓶中.提问:以空瓶子为参照物,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回答.总结: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播放高空花样跳伞的视频.提问:如何判断运动员的运动情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同步卫星与地球间的相对运动关系.一位学生自愿当地球,而让另一位学生当同步卫星,然后,两人很有默契的转了起来.【教师结束语】运动是个普遍现象.然而我们通常又说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物体是静止的,那是因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当这个被研究的物体与选取的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了,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则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体的运动有快慢,用速度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本节是运动学初步知识的基础章节.从机械运动的认识角度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这方面学生有体验,如:乘坐火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情景导入学过了电能和电能表后,谁观察过电能表的转动情况?不同时刻、不同家庭的电能表转动得一样快吗?演示:在电能表后分别接不同的灯泡,一只灯泡上标有“220 V 15W”,另一只灯泡上标着“220 V 100 W”,接通电源,发现后者比较亮的灯泡电能表的转盘转动得快,而前者比较暗的转动得慢。
初中运动与静止的教案

教案:初中运动与静止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相对的。
2. 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参照物的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教学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准备:1. 课件。
2. 实物例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如汽车行驶、树叶飘落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哪些是运动?哪些是静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a. 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b. 静止:物体位置不发生改变。
2. 参照物的选择:a. 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b. 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a. 判断方法: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b.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物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它们是如何判断的?2. 练习:选择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并写出解答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了参照物的选择方法,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认识到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
1. 教学目标
- 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和静止状态的描述
- 能够区分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2. 教学内容
- 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 静止的定义和特点
- 运动形式的描述和举例
- 静止状态的描述和举例
3. 教学过程
3.1 导入环节
- 引导学生回想一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3.2 知识讲解
- 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实例,讲解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如物体的
位置、速度、方向的变化。
- 讲解静止的概念和特点,如物体保持不变的位置、速度和方向。
3.3 运动形式的描述
- 通过图片、视频或模型等展示物体运动的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
-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和规律。
3.4 静止状态的描述
- 通过图片、实物或场景展示物体的静止状态,如站立、躺着、停止等。
-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静止状态下物体的特点和形状。
3.5 深化理解
-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并记录其特点和描述。
-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物体在不同环境中的运动和静止状态有何区别。
4. 教学评价
- 设计简单的练题,检验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程度。
-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对运动形式和静止状态的描述能力。
5. 教学延伸
-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运动原理、静止状态下的力和压力等。
以上是《运动与静止》教案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运动和静止教案

初中运动和静止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明白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 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1. 参照物的概念。
2. 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 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些运动现象?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改变。
2. 讲解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 讲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三、实例体验(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参照物,观察组内成员的运动和静止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出机械运动、参照物和物体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笔记。
2. 布置一道有关机械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体验和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机械运动、参照物和物体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难易程度的把握,既要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避免过度负担。
运动和静止教案

运动和静止教案教案标题:运动和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两者之间的区别。
2. 观察身边的事物,能够识别哪些是在运动中,哪些是处于静止状态。
3. 了解运动和静止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能够举例说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其区别。
2. 运动和静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物:小车、球、钟表等能够进行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2.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3. 教学课件:包括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示意图等。
4.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PPT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概念解释: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及其区别,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3. 实物演示:利用实物小车、球等进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加深他们的理解。
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识别哪些是在运动中,哪些是处于静止状态,并讨论运动和静止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5. 拓展应用:设计小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不同情境下的运动和静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6. 总结: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运动和静止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注重将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运动和静止对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六、教学延伸:1. 针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入运动的物理学知识,深入探讨运动的原理和规律。
2. 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交通工具的运动和静止,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安全问题。
七、作业布置:设计一些观察题或思考题,让学生在家中观察和思考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静止》教案、教学设计

-例如:以乘坐电梯为例,讨论在不同速度和加速度下,人的运动状态和感受。
3.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实验内容为平面镜成像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分析结果,进一步巩固光的反射定律。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4.知识整合,提升能力: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如物体在平面镜中的成像与实际位置关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5.分层教学,关注差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发现身边的运动和静止实例,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下节课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思考。
-例如:观察自行车行驶时的运动状态,分析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
5.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运动和静止知识的心得体会,字数不限。要求他们表达自己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以及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会系统地讲授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我会使用多媒体课件,配合生动的动画和实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
首先,我会讲解相对性原理,通过举例说明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然后,我会详细解释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并通过数学公式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讲解过程中,我会强调理解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运动问题的重要性。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定义。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3 教学方法: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教案章节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参照物。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概念。
实验和观察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3 教学方法: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坐在行驶的车辆中观察窗外的景物。
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
教案章节三:运动和静止的转换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之间的转换。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运动和静止的转换。
3.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转换原理。
实验和观察运动和静止的转换。
3.3 教学方法: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推动一辆停车的汽车。
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中的运动和静止转换现象。
教案章节四:运动和静止的测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测量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测量方法。
实验和观察运动和静止的测量。
4.3 教学方法: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中的运动和静止测量方法。
教案章节五:运动和静止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5.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例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5.3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实例,如交通工具的运动和静止。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运动和静止应用的理解。
静止和运动教案

静止和运动教案静止和运动教学目标:1、能够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会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知道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3、通过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参照物的选择,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一、播放动画:画面上有河水中航行的船只,天上飞行的飞机,岸边有房屋、树木等,远处是初升的太阳。
1、观察:画面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2、生活中有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能举几个例子吗,3、让我们再看一段电梯运行的录像。
观察在电梯里的男孩,他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总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4、正在行驶的车内,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你是怎么发现的,交流:你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然后观察所要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是否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再做出判断。
这个被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我们通常称它为参照物。
如果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就说此研究对象是什么样的,5、播放列车运行的情景:火车从学生身边开过,小孩坐在火车里观察坐在一旁的大人和窗外的树木,请你确定研究对象和参照物,并判断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二、下面拿出你们的玩具汽车,两个同学一组,玩一玩,并分析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1、学生做模拟实验,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总结:描述运动和静止必须选定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的物体是静止的。
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师: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一般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2、播放的歌曲中有歌词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两句歌词是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最好写照。
初中物理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教案

初中物理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教案引言:物理是一门研究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描述物体静止和运动的情况。
本教案旨在通过直观的例子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一、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在开始探讨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之前,首先需要明确静止和运动的定义。
静止意味着物体相对于参考系保持不动,而运动意味着物体相对于参考系发生位置的变化。
二、相对参考系坐标系的选择对于描述物体的运动至关重要。
同一个物体如果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运动状态可能是不同的。
因此,在讨论物体的静止和运动时,我们需要明确所采用的参考系。
三、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对于静止和运动的认识需要根据不同的参考系选择不同的描述方式。
相对性原理指出:在相对平稳的参考系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或者运动的,并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状态。
四、实践活动:相对参考系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相对参考系对静止和运动的描述的影响,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实践活动。
例如,让学生站在一辆行驶的火车上,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会发现,站在火车上时,周围的树木、建筑等都会因为火车的运动而发生位置的变化。
但是,如果站在原地观察火车本身,会发现火车是相对静止的。
这表明了相对参考系选择对于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重要性。
五、应用案例:相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相对性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乘坐公交车时,感觉到外面的建筑物在我们身边飞速倒退,而实际上是公交车在运动。
再比如,当我们从一个公园观察到飞过的飞机时,感觉它静止在空中,而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和飞机的相对参考系不同。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相对参考系的选择对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至关重要。
结论: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通过合适的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对性原理。
通过深入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物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将为他们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运动的相对性教案

运动的相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相对性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相对性原理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4. 相对性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相对性原理。
2.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相对性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静止是物体位置不变。
2. 新课讲解:2.1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介绍相对性原理。
2.2 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2.3 分析相对性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3.1 学生分组讨论相对性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练习巩固:4.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相对性原理解决问题。
4.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5.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6.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六、教学拓展1. 介绍物理学中的其他相对性原理,如时间的相对性、空间的相对性。
2. 探讨相对性原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相对论、GPS系统。
七、案例分析1. 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行驶、乘坐电梯时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 让学生尝试运用相对性原理解释这些实例。
八、实践操作1. 安排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观察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结果,教师点评。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doc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激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现象的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定义。
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及例子。
互动法:学生分享他们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和经验。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1.4.2 讲解: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及例子。
1.4.3 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和经验。
1.4.4 总结: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教案第二章:运动的种类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运动。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2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往返运动。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不同种类的运动。
观察法:学生观察和描述运动物体的运动类型。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种类的运动。
2.4.2 讲解:教师讲解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的特点。
2.4.3 观察:学生观察和描述运动物体的运动类型。
2.4.4 总结:教师总结不同种类的运动。
教案第三章:静止的意义3.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静止的意义。
培养学生对静止现象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静止的定义。
静止的意义。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静止的定义及意义。
分析法:学生分析和思考静止现象的意义。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静止的概念。
3.4.2 讲解:教师讲解静止的定义及意义。
3.4.3 分析:学生分析和思考静止现象的意义。
3.4.4 总结:教师总结静止的意义。
教案第四章: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4.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培养学生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概念。
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例子。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概念及例子。
运动和静止 教案设计(鲁科版)

运动和静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2.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二)过程与方法1.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2.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
2.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习惯。
3.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重点】了解运动与静止时相对的。
【教学难点】理解参照物的概念,从而理解运动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生活中有很多运动的物体,你真正了解运动的含义吗?观察图1-1-1,你有什么发现?新课讲解:(一)机械运动1.点动鼠标,显示课题:2.在走廊里走走停停,并反复询问学生:我此时正在运动吗?3.提示学生:你是如何判断我运动没运动?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无论正确与否)。
4.点动鼠标,显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5.展示一些物体位置变化的影像片段。
6.点击鼠标,显示机械运动的完整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二)参照物1.提示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设计自己的实验,提出类似的问题。
前后座位的同学四人一组共同设计,合作探究。
2.将两拳头举在胸前大约10厘米处,从教室的前面走到后面。
向学生发问:老师的两个拳头运动了吗?3.阐述自己左右手的相对运动状态:要求学生模仿着老师的叙述:选择左手做标准右手没有运动,选择坐在座位上你们(学生)左手和右手都是运动的。
4.被选做标准物体叫参照物5.点动鼠标,屏幕显示:事先被选定的标准叫参照物。
播放影像片段。
列举不同的物体,如树木、房屋、山水、日月星辰等,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运动与否。
强调宇宙万事万物都无不运动,我们所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到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2)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运动和静止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平动和转动”和“静止和位置”的概念,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将从物体的外观变化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运动和静止现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和概念的归纳整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出示一段视频,由此导入新课:“大家看,这个小球在什么地方?”2.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为小组,鼓励他们观察周围的物体,并讨论观察结果。
(2)引导学生提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展示每组的观察结果和描述,共同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3.概念归纳:(1)在黑板上绘制运动和静止的示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通过讨论,归纳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是指物体的静止,物体在某一时间内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是指物体的运动。
4.实践活动:(1)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进一步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2)方案一:让学生站立不动,观察自己和周围的物体,判断他们是运动还是静止。
(3)方案二:放置一个小球在平整的台面上,观察小球是否发生运动。
5.概念巩固:通过板书总结和再次对概念的澄清,强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6.课堂小结: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和交流,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四、板书设计:运动和静止运动: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静止: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不变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微课教案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微课教案一、设计理念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
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对知识的再编码,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本节教学知识点中的难点,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这会使物体变得复杂,也会使问题变得简单。
对参照物的学习,仅仅通过讲解不能让学生理解透彻,而应当让学生观察图片、视频或者动画,设计物理情景,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学习参照物概念,学会描述机械运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约4分钟)【导入部分】(约1min)【微课教学部分】(约3分钟)成语故事中的“运动和静止”诗词歌句中的“运动与静止”参照物 ☐ 参照物:⏹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 )另外 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 的.(一般取地面为参照物) 骑车的,别那么快!危险! 瞎说啥呢?哪里快了?他根本没动! 骑车的,你真厉害啊!我都感觉自己在往后退了.我追,我追,我追追追!刻舟求剑: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了。
这个人便急忙在船边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然后就悠闲地等着船靠岸。
船靠岸停下来以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可是再也没有找到剑。
《静止和运动》微课程设计方案

六、后续学习预告(可选):
查阅资料,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情况。
五、学习困惑
(提示:此处由学生填写)
内容来源
青岛版本小学六年级上册
适用对象
小学六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微课程,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含义,学会描述静止和运动,知道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
2、大胆提出,大胆探究,大胆想象。
教学用途
课前预习课中讲解或活动
引起学生兴趣,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知识类型
实验操作型
制作方式(可多选)
拍摄录屏演示文稿动画其他
预计时间
(不超过10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
设计意图
(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或选择)
1,出示视频,导入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名法国飞行员正驾驶飞机在2000米高空飞行,突然发现在自己脸边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认为这是一只小昆虫,就敏捷的把他一把抓过来,令这名飞行员惊讶的是,这竟是一颗德国子弹。
小学科学-微课程-高艳春《静止和运源自》微课程设计方案微课程信息
主题名称
静止和运动
选题意图
在小学科学中,静止和运动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学生以固定的思维认为这个是动的,那个是静止的,但是本课却颠覆了学生的惯性思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因此设计了本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微课教案
一、设计理念
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
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对知识的再编码,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本节教学知识点中的难点,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这会使物体变得复杂,也会使问题变得简单。
对参照物的学习,仅仅通过讲解不能让学生理解透彻,而应当让学生观察图片、视频或者动画,设计物理情景,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学习参照物概念,学会描述机械运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约4分钟)
【导入部分】(约1min)
【微课教学部分】(约3分钟)
成语故事中的“运动和静止”
诗词歌句中的“运动与静止”
参照物 ☐ 参照物:
⏹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
(假定不动 )另外 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 的.(一般取地面为参照物) 骑车的,别那么快!
危险! 瞎说啥呢?哪里快
了?他根本没动! 骑车的,你真厉害啊!我都感觉自己在
往后退了.
我追,我追,我追追追!
刻舟求剑: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了。
这个人便急忙在船边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然后就悠闲地等着船靠岸。
船靠岸停下来以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可是再也没有找到剑。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电影特技中的“运动与静止”
不同背景下,气球是否在运动会给人以错觉。
【作业部分】
1.如图所示,是山区的孩子们在攀登木制云梯上学的情景。
当他们以相同的速度同时往云梯顶端上爬时,他们之间是相对的,他们相对于地面是的。
2.马路上正在站岗的交通警察相对于岗亭是的(选填“运动”或“静止”,下同),相对于行驶的汽车是的。
3.小明同学陪爸爸到公园散步,他看到了柳树上下左右摆动的柳枝在湖水中的“倒影”,则“倒影“相对于是运动的,相对于是静止的。
4.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常常有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这通常是采用“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动作,在他的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同时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及下面的烟雾等一齐摄入镜头。
放映时,观众就感觉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
这里,观众所选的参照物是()
A.“孙悟空”B.平台C.飘动的白云D.烟雾
参考答案:
1.静止运动
2.静止运动
3.小明柳枝
4.C
四、教学反思
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是本节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因为机械运动是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参照物反映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关于参照物需讲明五层意思:
1.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首先选择参照物。
2.参照物是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来作参照的物体,并不说明物体是不动的。
3.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
4.对同一物体,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可以不同。
5.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