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新情境实验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课件:专题八 实验与探究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课件:专题八 实验与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d4ce083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3b.png)
家常用MPTP诱导帕金森动物模型。
(1)该实验方案有两处错误,请你加以修正:(简要写出修正思路即可)
修正一: 设置一组健康鼠作为对照
;
修正二: 人参皂苷Rg1治疗组步骤1应与模型组相同 。
(2)本实验的预期实验结果是 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死亡数目:模型组>人参皂
苷Rg1治疗组>对照组
。
9.某同学利用若干等长的切段 S2、含 14C 标记的赤霉素的琼脂块及空白琼脂块, 设计实验证明赤霉素无极性运输的特点。但只做了一组实验,请在实验 2 的方 框中补充其对照实验,并写出各自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使用标记重捕法,尽量不影响标记动物正 常活动,个体标记后即释放
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台 盼蓝染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③ 调查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在数量足够大的人群中随机调查
④
探究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
设置0 ℃、37 ℃、100 ℃三个温度进行实 验,记录实验数据
A.实验①
。
提示 如图所示 实验1和实验2中的空白琼脂块中都含有一定量的14C标记的赤霉素
1.(多选)(2021·江苏卷,19)数据统计和分析是许多实验
实验内容
① 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灰喜鹊的种群密度
②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获取数据的方法
极
D 用台盼蓝染液染色的酵母菌涂片
部分酵母菌被染成蓝色
解析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A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 胞的细胞液浓度低于0.3 g/mL蔗糖溶液,所以将其置于0.3 g/mL蔗糖溶液中会发 生渗透失水,紫色的液泡逐渐变小,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深,B正确;观察洋葱 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先制作洋葱根尖细胞装片,需要经过解离、漂洗、 染色和制片四个步骤,由于解离液由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15% 的盐酸按1∶1比例混合制成,所以经过解离后根尖细胞已经死亡,不能在显微 镜下观察到染色体的行为变化,C错误;台盼蓝是细胞活性染料,常用于检测 细胞膜的完整性、检测细胞是否存活,由于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台盼蓝染液不能进入酵母细胞,而死亡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染料 可以进入细胞而将细胞染成蓝色,实验所用酵母菌可能部分死亡,D正确。
最新中考物理重难点复习专题八 新情境实验
![最新中考物理重难点复习专题八 新情境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17c531b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7.png)
解3.“析创:新(”2小)组作想石知块道跳石块跃在次水数面与上入跳水跃速的次度数的与关入系水图速象度和,应选取入水角度 相入同水的角实度验的数关据系,,设所计以了应一选个择“打实水验漂序机号”为(如1右、图2、所示4 )的,数据,在图中描 点将作石图块即投可入。足够长的水池中,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2.2021年7月30日,在东京奥运会蹦床女子个人决赛中,中国选手朱雪 莹夺冠,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本届奥运会第17金。小明在家观看 蹦床比赛时,对运动员弹跳的高度惊叹不已,他想探究弹跳高度与 哪些因素有关,并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运动员弹跳高度与蹦床面的松紧程度有关; 猜想二:运动员弹跳高度与蹦床面的厚度有关; 猜想三:运动员弹跳高度与运动员的质量有关。 为验证上述猜想 ,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蹦床。装置 组装步骤:①将橡皮膜蒙在小号塑料盒上;②在大号透明塑料杯杯 底挖一个圆孔,将其倒扣在小号塑料盒(蹦床)上;③将玻璃珠从 圆孔处由静止释放,观察玻璃珠的弹跳高度。
5.(2021 宁波改编)水对容器侧壁有压强。水从小孔水平射出 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宁做了如下探究。
【实验数据及分析】 (2)通过比较实验序号为 1、5、9 . 的三组数据,可以得出:水从小孔水 平射出的速度v与小孔在水中的深度h 有关。
解析:(2)探究水从小孔水平射出的 速度v与小孔在水中的深度h的关系时, 应控制小孔距桌面的高度H相同,所以 应分析实验序号为1、5、9的数据。
1.(2020 山西)我国乒乓球制造企业已经研制生产出了无缝乒乓球。据厂家介绍, 与有缝乒乓球相比,无缝乒乓球弹性更强。小明选择同一厂家生产的材料、大 小相同的有缝和无缝乒乓球各一个,在同一台面上,探究其弹性的强弱。实验 数据记录如下表。
(2)请根据无缝乒乓球的实验数据,在下图的坐标系中描点作出图 象。分析图象可以得出结论: 在同一台面上,同一无缝乒乓球弹起 . 的高度与由静止释放的高度成正比 。
专题八 情为何物及调节情绪的策略
![专题八 情为何物及调节情绪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91976eb04a1b0717ed5dd0e.png)
心理学
2.外部表现
• 情绪与情感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形式,也是 情绪的表达过程,通常称之为表情。 • 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与语音语调表情。 • 表情既是传递情绪情感体验的鲜明形式,也 是情绪和情感体验的重要发生机制。
心理学
3. 生理唤醒(physical arousal)
• 指情绪情感活动所产生的生理反应。
心理学
手
势
• 与言语一起使用:对言 语起辅助作用,如表达 反对、接纳等态度。 • 单独使用:如表达开始、 停止、同意、反对等情 绪。 • 研究发现手势表情是通 过学习得来的,存在个 体差异 ,以及民族和团 体差异。
心理学
向上伸大拇指
•在中国,这通常表示夸奖和赞许。 •在日本,这一手势表示“男人”、 “您的父亲”。
心理学
一种基本情绪可能与相邻情绪混合而产生某种复合情绪, 也可能与相距更远的情绪混合而产生某种复合情绪。 • 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R. Plutchik,2003)将人 的基本情绪(primary emotion)区分8种:
恐惧(fear) 惊讶(surprise) 悲痛(sadness) 厌恶(disgust) 愤怒(anger) 期待(anticipation) 快乐(joy) 接受(acceptance)
• 心跳、血压、呼吸、皮肤电反应、瞳孔、 脑电等生理变化。
满意、愉快时,心率正常;恐惧或暴怒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 恐惧时,大腿血管舒张,而脸部血管则会收缩,面色变得惨白。 当人在情绪状态时,皮肤内血管或舒张或收缩,汗腺分泌也会发生变 化,这便会引起皮肤电阻的变化。 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呼吸情况:高兴:17次/分钟;消极悲伤:9次; 恐惧:64次;愤怒:40次。 情绪紧张、激动时瞳孔会开大。 脑电在放松时 10次每秒的高振幅的慢波,紧张和恐惧的时候则是快波。
专题八 氯及其化合物(2022高考化学)新高考版
![专题八 氯及其化合物(2022高考化学)新高考版](https://img.taocdn.com/s3/m/529713d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c.png)
专题八氯及其化合物课标要求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认识氯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认识氯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
4.认识氯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核心考点核心命题角度考题取样命题情境素养能力氯水、次氯酸、氯的含氧酸盐氯的含氧酸盐的性质(热点角度)2020全国卷Ⅱ,26(5)生活实践归纳与论证NaClO2、KClO3的性质和应用(热点角度)2020全国卷Ⅲ,26学习探索分析与推测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从海水中提取氯、溴、碘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12生活实践分析与推测ClO2的性质、制备和含量测定(热点)2017浙江,3B生活实践理解与辨析的性质(热点)2018全国卷Ⅲ,26(2)学习探索归纳与论证高考怎么考高考常结合综合实验或工艺流程考查Cl2、NaClO2、ClO2等的制备、性质及含量测定,也常以海水提溴等流程图为载体,考查物质的制备与提纯,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创新性。
新教材增加了氯气制备实验,预计2022年高考命题会更加重视对氯气及含氯化合物制备及性质探究实验的考查;卤族元素的考查力度依旧可能较大,可能以溴、碘及其化合物的制备为载体设置微型实验或探究型实验进行考查。
考点1氯气·必备知识通关·解题能力提升考法1氯气的制备、性质及应用考点2氯水、次氯酸、氯的含氧酸盐·必备知识通关·解题能力提升考法2氯水、次氯酸、氯的含氧酸盐的性质和应用考点3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必备知识通关·解题能力提升考法3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双一流”名校冲刺释疑难·专项突破疑难2 从海水中提取氯、溴、碘析素材·情境应用素材10 ClO2的性质、制备和含量测定素材11 NaClO2、KClO3的性质和应用素材12 的性质考点1 氯气1.氯元素的位、构、性关系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ⅦA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氯原子很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的Cl-,因此,氯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高中物理新情境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新情境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ab6eb95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3.png)
高中物理新情境教案模板
学科:物理
年级:高中
单元:力学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
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车开得很快时,突然停下来会感觉很大的冲击力?这个现象能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释吗?
2. 发现:
让学生观察下面的实验现象,一台桌球机器人在桌上运动,碰到桌边时突然停顿。
3. 探究:
让学生组队进行实验,观察桌球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寻找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规律。
4. 讲解:
通过实验结果,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并解释为什么车辆急停时会产生冲击力。
5. 引导:
示范如何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一道题目,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几道练习题。
6.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巩固学生的理解,确保他们能够正确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问题。
7. 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并解决几道相关练习题。
8. 反馈:
下节课开始前,让学生交作业并进行讨论,检查他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专题一课内拓展实验、新情境实验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专题一课内拓展实验、新情境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0e3c531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e.png)
期末专题复习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 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 温杯中,液面位置如图甲,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 ℃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 中(水蒸气全部被液化),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 置如图乙,标记为B,摇匀后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 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高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T3,若 T3< T2 ,则可以支持小金的观点。
123
123
期末专题复习
序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小孔直径 /mm <1 1 2 5 7
成像清晰度
很清晰 比较清晰
清晰 模糊 很模糊
亮度
很暗 比较暗
明亮 比较亮
很很大
123
期末专题复习
123
期末专题复习
由此得出结论:在光源与小孔距离一定时,小孔越大,成 的像越 模糊 (填“清晰”或“模糊”)。因此在做小孔 成像实验时,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清晰,应将易拉罐底部 的孔钻得 小 (填“大”或“小”)一些。
来越慢?请结合实验,帮助小青进行分析,出现该现象的 原因是 d组烧杯周围环境的湿度逐渐变大 。
123
期末专题复习
2. 在探究“小孔成像”的实验中,一组同学相互配合做了以 下实验,请你根据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现象回答问题: ①如图甲所示,找来5个同样的易拉罐,在每个罐的底部 钻出大小不同的孔,制作了5个小孔成像仪器;②用一个 “F”形状的发光器作为实验光源;③将光源和小孔成像 仪器固定在光具座上,保持光源与小孔的距离不变,用5 个小孔成像仪器分别观测像的大小,并进行比较,记录的 现象如图乙所示(d表示小孔直径),表格如下:
新情境实验专题
![新情境实验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d4cdd5d4680203d8ce2f2482.png)
新情境实验专题新情境实验是2009年以来山西中考新加的实验类型,此题型主要考查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论的书写等,同学们需要熟悉物理实验中的常用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还需要学会搜集、处理数据,如能设计实验数据表格并能通过分析数据得到相应的实验规律、解释相关的现象。
类型一光学实验1.[2019·大同一模]为了探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TX7-1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图TX7-1(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点光源的高度H/cm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L/cm 30 15 10 7.5 6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得到: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如果要探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如何操作。
2.如图TX7-2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
图TX7-2(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在图乙所示实验情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化学新情景实验报告
![化学新情景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302e65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0a.png)
1.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2. 了解化学实验中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3.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化学反应现象,分析实验结果;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以FeCl3和KSCN溶液为反应物,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验证Fe3+与SCN-反应生成Fe(SCN)2+复合物的原理。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试管架、滴管、烧杯、玻璃棒、量筒、移液管等;2. 试剂:FeCl3溶液、KSCN溶液、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分别置于两个试管中;2. 向FeCl3溶液中滴加2-3滴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3. 将混合溶液振荡均匀,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4. 重复上述步骤,记录不同滴加量下的溶液颜色变化;5. 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后,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红色,随着KSCN溶液滴加量的增加,溶液颜色逐渐加深;2.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现象,可知Fe3+与SCN-反应生成Fe(SCN)2+复合物,且随着反应物量的增加,溶液颜色逐渐加深;3. 分析:本实验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验证了Fe3+与SCN-反应生成Fe(SCN)2+复合物的原理。
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逐渐加深,说明反应物量与溶液颜色呈正相关。
1. 本实验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验证了Fe3+与SCN-反应生成Fe(SCN)2+复合物的原理;2. 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熟悉了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3. 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溶液溅入眼睛或皮肤;2. 操作过程中,保持实验台面整洁,避免交叉污染;3.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八、参考文献[1]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学实验与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注:本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实际操作过程中,请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调整。
2024年高考生物复习之“新情境”类题型解题技巧
![2024年高考生物复习之“新情境”类题型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8462f7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5.png)
2024年高考生物复习之“新情境”类题型解题技巧这类题目的题干通常是在学生较常见到的题目上稍加改动后命制而成,这类题目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学生乍一看会觉得是熟题,习惯性地按照自己过往的经验去解决。
但实际上它考察的可能是另一个版块的知识点。
这类题目的出题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获取题目中已知信息的能力。
学生要记得越熟悉的出题形式,越要警觉,越要提高注意力,细心审题,准确把握,做到无错无漏。
【题型1】生产实践类【典例分析1】(22·23·山西·高考真题)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
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
①低温储存,即果实、蔬菜等收获后在低温条件下存放①春化处理,即对某些作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适度低温处理①风干储藏,即小麦、玉米等种子收获后经适当风干处理后储藏①光周期处理,即在作物生长的某一时期控制每天光照和黑暗的相对时长①合理密植,即栽种作物时做到密度适当,行距、株距合理①间作种植,即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土地上隔行种植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关于这些措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措施①①分别反映了低温和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B.措施①①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C.措施①①①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D.措施①①①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提示:以上都是生产实践总结的经验,要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原理及本质。
【答案】A【详解】A、措施①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反映了低温与作物开花的关系,①光周期处理,反映了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A正确;B、措施①风干储藏可以减少自由水,从而减弱细胞呼吸,降低有机物的消耗,①合理密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能量利用率,促进光合作用,B错误;C、措施①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①①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C错误;D、措施①①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①光周期处理,目的是促进或抑制植物开花,D错误。
新情景中的高考化学实验
![新情景中的高考化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c38154d580eb6294dd886c9c.png)
新情景中的高考化学实验一、考情分析•高考考试说明中有如下的描述:学会实验探究,•(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在给定情境中通过分析、判断提出有探究价值化学问题的能力。
•(3)能设计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探究方案,能运用观察、实验、阅读资料等多种手段收集证据,能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形成探究结论。
•(4)能对探究方案、探究过程、探究结论等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准确地表述探究结果,并应用探究结果解决相关问题。
•从近年高考试题看,实验题目的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体现的更加的充分,在题型上设计了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类型,选择题考察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考察的则是在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对能力的综合检验。
从试题看实验题的形式有所创新,化工流程框图应经作为实验题的考察载体,从思维复杂度上看,有所加大,这是近年来实验题设计的新动向。
二、新题型展示1、(18分)海水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在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方面,天津市位居全国前列。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和溴的过程如下:(1)请列举海水淡化的两种方法:。
(2)将NaCl 溶液进行电解,在电解槽中可直接得到的产品有H 2、、、或H 2、。
(3)步骤Ⅰ中已获得Br 2,步骤Ⅱ中又将Br 2还原为Br -,其目的为。
(4)步骤Ⅱ用SO 2水溶液吸收Br 2,吸收率可达95%,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由此反应可知,除环境保护外,在工业生产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Cl 2NaOH NaClO 富集溴元素Br 2+SO 2+2H 2O=4H ++SO 42-+2Br -强酸对设备的严重腐蚀请你参与分析讨论:①图中仪器B 的名称:。
②整套实验装置中仪器连接均不能用橡胶塞和橡胶管,其原因是:③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要达到提纯溴的目的,操作中如何控制关键条件:④C 中液体产生颜色为:。
2023版物理中考复习08-专题八 新情境实验
![2023版物理中考复习08-专题八 新情境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2457f3d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9.png)
解3.析(:20(213山)西雪)天下路雪滑天容,易小发明生在交放通学事回故家,的所路以上可看从到增环大卫摩工擦人的向方雪式中上 提出撒措盐施,,这如引可发在了车他轮的上思安考装:防雪滑的链熔,点通可过能增与大所接含触杂面质的粗多少糙有程关度。增 大摩小擦明。知道,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于是,他回家拿盐
解4.析创:新(小3组)的从同所学作借图助象如可图以甲看所出示:的随实着验手装电置筒,到探黑究板影擦子的高距度离与L光的源增 大,到影物子体高距度离H的随关L系的。变记化录曲的线数逐据渐如趋下近表平所行示于。横轴,即影子高度逐渐 趋近一个定值,不再随L的增大而改变,所以可以得出:手电筒离黑板 擦足够远时,黑板擦影子大小将基本不变。
专题八 新情境实验
考情分析
考查方式
2022
考查年份 2021 2020 2019
2018
物理思想或方法
●
●
●
作图、设计表格或获取信息 ●
●
●
●
●
得出结论
●
●
改进、建议或评价
●
●
●
●
新情境实验是山西中考必考题型,该类试题一般以课外情境为背景设题,但 考查的内容是学生应知应会的。常考方式:①实验探究的思想或方法;②根据数 据作图,根据数据或图象获取信息;③分析数据或图象得出结论;④设计表格; ⑤对实验探究方法或生活具体措施提出改进或建议等。
2.(原创)现有一款内部填充新型太空材料的水杯,实践小组的同学对该水杯的 性能进行探究:在水杯中装满温度为100 ℃的热水,拧上杯盖,每隔10 s记录 杯中水的温度;当水温稳定后将 其倒出,并马上装满温度为25℃ 的冷水,同样每隔10 s记录杯中 水的温度。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情境教学实验
![情境教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69f5055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8.png)
情境教学实验第一篇:《课堂里的科学小魔法师》今天老师宣布了一个超棒的消息,说咱们班要搞一场情境教学实验,大家一听都炸开了锅,好像过节一样热闹。
老师说我们要变身成小小科学家,在教室里做实验,探索科学的秘密。
听到这儿,我就感觉自己像是电视里的小魔法师,挥动着魔法棒就能变出好多神奇的东西来。
准备工作开始了,老师给每个人发了白大褂,还有一副护目镜,感觉穿上这个就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了。
我们按小组坐好,桌子上摆满了实验器材,有试管、烧杯、还有各种颜色的液体,看起来既神秘又有点儿紧张。
老师讲解完安全事项后,实验正式开始。
我跟小明一组,他负责搅拌溶液,我负责加材料。
第一个实验是要把醋倒进装满小苏打的瓶子里,我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生怕一不小心就弄洒了。
结果刚刚把醋倒进去,就看到瓶子里冒出了好多泡泡,就像是打开了一瓶汽水,我们兴奋得差点儿叫出来。
接着,我们又做了几个实验,每次看到反应发生的时候,都感觉特别神奇,好像真的成了科学小魔法师一样。
最后,老师让我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组的成果,有的同学甚至还想再做一遍实验。
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次课堂实验,但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也体会到了动手实践的乐趣。
我想,这次情境教学实验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习其实也可以这么有趣。
第二篇:《教室里的小小探险家》一大早来到学校,发现今天的教室有点不一样。
平时的黑板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地图,上面画满了森林、河流和山脉。
老师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一个小背包,看起来就像是要带着我们去探险一样。
她告诉我们今天要做一次情境教学实验,我们要成为小小探险家,在教室里寻找“未知”的宝藏。
同学们都被分成了几个小队,每个队伍都有一个任务卡,上面写着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
我们的任务是找到一条通往“宝藏”的路线,而这个路线隐藏在一系列的谜题之中。
老师给我们准备了一些工具,比如放大镜、指南针,还有一些提示卡片,看起来就像是真正的探险用品。
初中化学探究新情境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新情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0ebdb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d.png)
初中化学探究新情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了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通过实验探究浮力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水槽、水杯、石头、木块、塑料球等不同材质的物体。
2. 实验器材:测量尺、电子天平。
3. 实验操作步骤和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石头会沉在水里而木块会漂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
探究浮力和密度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探究:
步骤一:将石头和木块放入水槽中,观察它们的表现,记录实验结果。
步骤二:在水杯中放入石头、木块和塑料球,使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它们的重量和体积,
计算密度。
步骤三:根据实验结果和计算密度的数据,让学生分析浮力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3. 总结与讨论:
通过实验和计算,让学生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小的物体受到
的浮力越大。
4. 拓展延伸:
让学生探究不同形状、大小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表现,进一步加深对浮力和密度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完成一份关于浮力与密度之间关系的思考题,并准备下节课展示。
五、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浮力和密度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
高中物理新情境教案
![高中物理新情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08b69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9.png)
高中物理新情境教案
课时:1课时
适用年级:高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相关理论知识;
2. 掌握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3. 能够运用光的折射理论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光的折射现象;
2. 折射定律及相关概念;
3. 折射率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折射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讲解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
1. 动态演示实验仪器;
2. 课件及实验材料;
3. 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更高等,引出光的折射现象。
二、讲解光的折射(10分钟)
1.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
2. 讲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3. 介绍折射率及其影响因素。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折射定律及相关概念。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
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和讨论,加深对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的理解。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及相关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应用折射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物理新情境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新情境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b7fb68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37.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3)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知道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2)声音的传播方式;(3)声音的传播速度。
2. 教学难点:(1)声音产生的原因;(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三、教学用具1. 教学课件;2. 收音机、小提琴、鼓、橡皮筋等;3. 量筒、水、小石子等;4.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声音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哪些介质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多少?2. 新课讲授(1)声音的产生原理1. 教师演示:用橡皮筋振动产生声音;2. 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方式1. 教师演示:将收音机放在水中,观察声音在水中的传播;2. 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声音的传播速度1. 教师演示:将小石子投入量筒中的水中,观察声音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速度;2. 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 实践应用(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敲击金属会产生声音?为什么在水中游泳时,声音变得更大?(2)分组实验:让学生利用收音机、小提琴、鼓等器材,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传播速度;(2)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对声音的认识有哪些提高?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探究精神等;2. 实践应用:评估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物理新情境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新情境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f80b50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3.png)
一、教案名称《(具体课题)》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生活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2)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难点(1)对复杂物理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2)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2)教学参考资料、相关文献。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知识。
(2)准备实验器材,如实验报告、实验数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故事、图片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 新课讲授(1)讲解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
(2)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4. 巩固提升(1)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激发学习热情。
(3)布置课后作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 总结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习要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3)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出勤率、参与度。
专题八 新情境实验
![专题八 新情境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9737151ceff9aef8941e061e.png)
新”、“物理探究与交流”、“物理态度与责任”等几个核心要素,
从某个角度上说,它们的教学基点和最终归宿,还是学生“物理观 念与应用”。 较大阅读背景、较多文本信息量的物理试题解答处理过程,必 然要对物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规律等显性要素进行整合、 内化 、提炼、升华,其实就是物理观念建立,物理学科素养逐步
时间t/s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压力F/N 10.0 11.5 11.0 10.5 10.0 10.0 10.0 10.0 9.5 9.0 8.5 10.0
(1)根据上表数据,请在图中绘制出电梯整个 上升过程中压力传感器示数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 (2)分析图象可知物体的重力为 N, 由图象还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写出一条即可)。
专题八 新情境实验
新情境实验题通常考查点:
多以考查物理方法、物理思想、分析概括能力等科学素养为主,
适当整合《课标》要求的物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如:会通 过分析表格数据运用控制变量法概括简单规律,知道常见的物理 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建立模型法 等),会设计简单的记录实验数据的两种表格:一种用于通过实 验数据概括普遍规律的表格(着重体现数据的充足性和严谨性, 一般应体现出实验次数和控制变量意识),一种记录测量物理量 大小(如石块密度)的表格(着重体现实验流程)。
考查实验表格的设计,渗透 物理方法、物理思想等隐性 考查点。拔高难度可以考 “画出改进后的表格”
请指出此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的一处明显不妥之处 。 (2)在测量水果电池的电压之前,先要判断电池的正、负极。请写出一种 判断正、负极的方法。 所选器材: 方法简述: 。
改进后表格示例参考:
次数
1 2 3
初中化学情景结合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情景结合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942c6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12.png)
初中化学情景结合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金属与非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器材:
铝箔、硫粉、试管、瓶塞、酒精灯、灯芯、试管夹、试剂瓶。
三、实验步骤:
1. 将一小块铝箔折叠成细小的片状,放入试管中。
2. 在另外一个试管中倒入少许硫粉。
3. 用试管夹将两个试管倒立固定在试管架上。
4. 分别用瓶塞封住两个试管口。
5. 在硫粉试管中点燃酒精灯,加热硫粉至产生明亮的火焰。
6. 观察并记录铝箔试管中的变化。
四、实验现象:
燃烧硫粉后,硫的氧化物将生成,此氧化物会与铝反应,产生明亮的火花,同时发出刺鼻的硫磺气味。
五、实验原理:
硫的氧化物与铝反应后,氧化物中的氧原子会与铝原子发生还原反应,氧化铝形成。
这是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六、实验总结:
金属与非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种典型表现。
通过观察实验,我们可以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也能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过程。
七、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时需戴上实验手套,注意安全。
2. 实验时注意火源的使用,防止产生意外危险。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试验器材,做好实验室卫生。
4. 若有任何异常情况发生,立即停止实验,并向老师报告。
这是一个简单且有趣的化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并培养他们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希望这份实验教案能对您的化学教学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新情境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新情境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fb2d8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e.png)
高中物理新情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描述电荷的性质,理解电场的概念,掌握电场的产生与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荷的性质与分类2. 电场的概念与性质3. 电场的产生:点电荷、均匀带电细棒、均匀带电平板等情况下的电场4. 电场的作用: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力、电势能、电势与电压的关系三、教学重难点:1. 电场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2. 不同情况下电场的产生和作用的分析与推导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疑惑。
2. 设计实验、观察电场产生和作用的情景,通过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场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一些真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电场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电场的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电场的概念、性质及产生与作用的基本原理。
3. 实验设计: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电场的产生与作用,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现象分析: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不同情况下电场的产生与作用规律。
5.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电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6. 总结归纳:梳理电场的相关知识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六、教学资源准备:1. 实验器材:静电仪、细棒、平板等2. 实验记录表3. 教学PPT七、教学评价:1.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分析能力2. 课堂参与与讨论表现3.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电场的产生与作用,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继续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片、铁片之间的 水果的种类 电压/V 距离/cm 2 2 2 橙子 苹果 梨
控
变
测
整合改编信息题例: 珍珍观察到电风扇、台灯等有个大而重的底座,可使它们不易翻倒。 物体的稳定程度(稳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她猜想:可能与物体所受的重 力大小、重心高低及支持面的大小有关。 如何比较物体的稳度大小呢?她发现,让不同的物体倾斜相同的角度时, 有的物体翻倒,有的物体不翻倒,翻倒的说明其稳度较小。于是,她将物 体放在表面粗糙的水平木板上,让木板绕O点转动,通过观察物体刚好翻
时间t/s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压力F/N 10.0 11.5 11.0 10.5 10.0 10.0 10.0 10.0 9.5 9.0 8.5 10.0
(1)根据上表数据,请在图中绘制出电梯整个 上升过程中压力传感器示数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 (2)分析图象可知物体的重力为 N, 由图象还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写出一条即可)。
(2)在以上探究稳度大小与重心高低关系的实验中,应控制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和 的大小不变,这种实验方法叫
(3)通过实验现象及记录的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心越
(4)依据以上结论,我们推知:卡车装货时,应把重的货物装在
“上”或“下”),可使货物不易翻倒。 学会学习,回归生活
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填
物理学科素养所包含的“物理观念与应用”、“物理思维与创
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θ的大小(物体不滑动),来比较物体稳度的大小,如
图例5-1甲所示。
例5-1
例5-2
例5-1
例5-2
在探究物体的稳度大小与物体重心高低的关系时,她制作了A、B、C三块重相 同、外形完全相同、重心高低不同的圆柱体(如例5-1乙图所示)。实验时,将它 们依次放在木板上,分别记下让它们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θ的大小。实 验记录如表例5-2所示(表格内实验结果“稳度”大小未填写出)。 (1)通过此实验设计思路可知:物体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θ越小,间接反映 了物体的稳度越 (选填“大”或“小”)答案就在文本中“阅读、提取” 。 法。 结合文本信息,分析实验数据 ,其稳度越大。
(2017·山西)小明和同学打乒乓球时,注意到乒乓球台上的球不小心就会滚到台 下,落地点时远时近.小明思考:运动着的小球从桌上滚落后,小球的落地点到 桌子的水平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小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s可能与小球离开桌面的速度大小有关; 猜想二:小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s可能与桌子的高度H有关. 然后,小明选取了钢球、桌子与高度可调的斜面组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并进行了 实验,得到了部分数据如表. 同一钢球,H=1.2 m 次数 小球高度h/m 落地点到桌子的水平距离s/m 1 0.1 0.65 2 0.2 0.96 3 0.3 1.16
①探究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实则在浅层次上 初探变速运动和力的关系)(适应性) ②探究气压与温度(或体积)的关系(百二) ③探究曲线运动的简单规律 ④探究热(压、磁、光等)敏材料的导电性 新情境实验 ⑤探究材料的导热性问题 ⑥探究物体的稳定程度的影响因素 ⑦探究物体结构强度的影响因素(太原1模) ⑧探究折射方向与介质种类的关系 ⑨就某一个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关联知识降低 层次结合背景材料探究规律
新”、“物理探究与交流”、“物理态度与责任”等几个核心要素,
从某个角度上说,它们的教学基点和最终归宿,还是学生“物理观 念与应用”。 较大阅读背景、较多文本信息量的物理试题解答处理过程,必 然要对物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规律等显性要素进行整合、 内化 、提炼、升华,其实就是物理观念建立,物理学科素养逐步
考查作图、分析、概括能力等物理素养
其他省市的新情景实验题示例: Δ 学习关于物体的平衡条件时,小明同学提出了下列疑问:
①只受一个力作用的物体能保持平衡状态吗? ②只受两个力作用的物体一定保持平衡状态吗? ③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一定只受两个力作用吗? 为此他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研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将 一小球用一细线悬挂,如图(a)所示,剪断细线小球落下,如图(b) 所示;又将一小球用两细线悬挂,如图(c)所示;剪断其中的一根细线, 小球发生摆动,如图(d)所示。通过实验他的疑问得到解决。根据实验 现象及相关条件,小明同学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
形成的过程。
物理学习的过程,需要我们广大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不断
摸索、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不断修炼,在我们学习思想的
深层次逐步建立一种大物理学习观。
(1)在实验中让钢球从桌上的斜面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其目的 是: .
(2)分析表中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 .
(2016山西)小梦乘坐竖直升降电梯从一楼到六楼,刚上升时有一种 向下沉的的感觉,快到六楼时却有一种向上飘的感觉。小梦猜想这种 感觉应该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大小有关。于是小梦把压力传感器放 在电梯地板上,将一物体放在压力传感器上,探究电梯上升过程中压 力传感器示数变化,每隔1s记录一次数据,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考查实验探究、分析、概括 能力,涉及到物理思想、物 理方法
(1)对比图(a)和(b)可以验证猜想_____是否正确; (2)要探究课题③是否成立,可以对比图____和图____两次实验结果 。
其他省市的新情景实验题示例: Δ “小牛顿”兴趣小组在学习电路时,自制水果电池,他们把铜片、铁
片插入橙子中,并在铜片和铁片间接入小电灯,小电灯发光。 为了进一 步探究影响水果电池电压的因素,同学们进行了猜想。其中: 小王同学猜想:水果电池的电压与水果的种类有关; 小张同学猜想:水果电池的电压与铜片、铁片插入水果的深度有关; 小李同学猜想:水果电池的电压与插入铜片和铁片间的距离有关。 (1)他们先对小王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帮助他设计了供记录实验 数据的表格如下:
专题八 新情境实验
新情境实验题通常考查点:
多以考查物理方法、物理思想、分析概括能力等科学素养为主,
适当整合《课标》要求的物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如:会通 过分析表格数据运用控制变量法概括简单规律,知道常见的物理 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建立模型法 等),会设计简单的记录实验数据的两种表格:一种用于通过实 验数据概括普遍规律的表格(着重体现数据的充足性和严谨性, 一般应体现出实验次数和控制变量意识),一种记录测量物理量 大小(如石块密度)的表格(着重体现实验流程)。
考查实验表格的设计,渗透 物理方法、物理思想等隐性 考查点。拔高难度可以考 “画出改进后的表格”
请指出此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的一处明显不妥之处 。 (2)在测量水果电池的电压之前,先要判断电池的正、负极。请写出一种 判断正、负极的方法。 所选器材: 方法简述: 。
改进后表格示例参考:
次数
1 2 3
铜片铁片插入 水果的深度/cm 5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