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阳光下的影子》学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们来说太习以为常了。
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但正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却往往被学生忽视。
因此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发现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来推断太阳的变化,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认识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二)难点:分析影子变化的规律。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手电筒、铅笔、纸板、橡皮泥等。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师叙述谜语内容:一个火球天上转,东边升起西边落。
一时矮来一时高,高过之后又变矮。
万物生长离不了,送来光明和温暖。
2.学生猜谜。
(太阳)3.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影子了,关于太阳和影子你还知道哪些?(晴天时大树有影子、篮球架也有影子;有阳光时就有影子;阴天时没有影子;有太阳的时候才能看到影子。
……)谈话: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影子和太阳确实有关系,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知道光线直线传播是影子产生的原因。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特点,如方向、长短、形状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对科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
掌握不同时间、不同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影子的变化与光源位置和角度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阳光下影子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实验器材:手电筒、小木块、白纸、量角器、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图片,如树木、建筑、人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影子吧?那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来的吗?”2、新课讲授讲解影子形成的原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光线直线传播的示意图,结合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说明,向学生讲解影子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光线直线传播,当物体挡住光线时,在物体的背面就会形成影子。
举例说明:“就像我们在灯光下,用手挡住灯光,手后面的墙上就会出现手的影子。
”观察不同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特点组织学生到户外,选择不同的物体,如树木、篮球架、自行车等,观察它们在阳光下影子的方向、长短和形状。
引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回到教室进行交流和讨论。
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吗?”作出假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提出关于影子变化的假设。
设计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固定的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如上午、中午、下午),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并记录下来。
《阳光下的影子》 导学案
《阳光下的影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明白影子形成的原因。
2、观察和分析阳光下不同物体影子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形成的关系。
(2)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和形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难点(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并能运用该原理解释影子的形成。
(2)设计实验,准确测量和记录影子的变化数据。
三、学习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获取直观的感性认识。
2、实验法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3、讨论法针对观察和实验中的现象和问题,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想法和见解。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常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影子。
你有没有想过,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又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阳光下影子的奥秘。
(二)知识讲解1、光的直线传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是影子形成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这一点。
比如,在黑暗的房间里,用手电筒照射一个小孔,会在对面的墙上看到一个清晰的光斑。
如果移动手电筒或者小孔的位置,光斑的位置也会相应地改变。
这就说明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影子的形成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光无法穿过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就会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光源的位置和角度。
(三)实验探究1、实验目的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和形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实验材料一根直杆、一块记录板、一张纸、一支笔、一个指南针。
3、实验步骤(1)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地方,将直杆垂直插入地面。
(2)在记录板上标记此时直杆影子的顶点位置,并记录时间和影子的长度、方向。
(3)每隔一段时间(如每隔半小时),重复上述步骤,记录影子的变化。
4、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直杆垂直于地面,不要晃动。
《阳光下的影子》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阳光下的影子》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理解《阳光下的影子》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2.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
3. 教学难点:能够表述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并阐述支持观点的理由。
二、导入1.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
但是在困难面前,我们是否会选择逃避,还是选择勇敢面对呢?2.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以此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阳光下的影子》,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面对挑战的。
三、理解阅读1. 请大家阅读《阳光下的影子》,重点关注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
2. 完成阅读后,讨论一下主人公在故事中的选择是否正确,为什么?3. 分组讨论,总结出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四、思考启示1.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困境中如何成长,并最终勇敢面对挑战,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2. 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如何选择?有什么样的心态和行动是正确的?3. 请写一篇简短的作文,阐述你对《阳光下的影子》主题的理解并谈谈你的看法。
五、课堂反思1.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是否更加理解了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2. 我们能否从《阳光下的影子》中获得一些启示,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呢?六、课后作业1. 完成对《阳光下的影子》的阅读,并准备好自己的观点。
2. 完成写作任务,撰写一篇关于《阳光下的影子》主题的作文。
3. 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想想你会如何面对和解决。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小说《阳光下的影子》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3.探讨小说中蕴含的主题和思想。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导学内容:第一节:小说简介1.介绍小说《阳光下的影子》的作者、出版时间和背景。
2.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第二节:人物分析1.主要人物介绍:李安、阿翰、小草等。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描写。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导学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在阳光照射下物体产生影子的原理和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在阳光下产生影子的原理和规律。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体的影子形成过程中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光源、物体、纸板2. 实验工具:尺子、铅笔、书3. 教学PPT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小结:介绍物体在阳光下产生影子的原理和规律:阳光是一种能量,物体遮挡了阳光,形成了影子。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阳光下,观察物体的影子形状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总结影子的形状与物体形状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 思考问题:为什么在太阳落下的时候,物体的影子会变长?2. 实践作业: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影子变化。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理解物体在阳光下产生影子的原理和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光在空气中传播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影子形成的条件和特点。
3. 探究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影子的变化。
重点难点:1. 光在空气中传播的原理。
2. 影子形成的条件和特点。
3. 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影子的变化。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用实际物体如书本、球体等在光线下形成的影子引导学生对本课的主题产生兴趣,并提出探究的问题:为什么物体在阳光下会有影子?影子的形成条件是什么?二、学习新知1.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让学生想象太阳光穿过空气到达地面的过程,了解光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
教科版科学五上《阳光下的影子》参考教案
课题
阳光下的影子
计划课时
1
教学内容
分析
本课的观察活动要求在阳光下进行,是对上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所发现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继续,同时还为今后学习“时间”“宇宙”等单元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太阳的方向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方向相反,长短也随太阳变化而变。
2.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教具学具
准备
日晷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单、简易的日影观察仪、指南针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先让学生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接着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数据,然后根据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制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再根据观察到的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
入
1.、上节课学到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26页,根据上节课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理由。
学生回答
学生推测并说理由。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
二、观察
阳光下影子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观测来验证我们的相法
2பைடு நூலக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但每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察结果。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目的和观察记录方法。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一、前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教材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中第2课。
阳光和影子是同学们进入光学世界的第二课,是为以后研究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等问题的基础知识,教材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和“整理我们的记录”两部分从而总结出阳光下物体影子规律。
整个教材引导学生模拟实验的形式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并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约11—12岁。
阳光和影子的变化,学生们太熟悉不过了,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可越是习以为常的变化往往会令同学们忽视。
前面他们已经学习了光和影,所以对于阳光和影子有了些专业的认识。
本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们通过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从而知道阳光与影子的关系,发现阳光照射下影子变化的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从而推断太阳的变化。
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即将升入中学,更应培养他们学习光学的兴趣,并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如绘制表格和柱状图,还可以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别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和阳光的变化。
难点: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之间的关系,归纳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绘制表格和柱状图。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学的前端分析,在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的指导下,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1. 影子方向随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和太阳方向相反2.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最高,影子最短,太阳最低,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之前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2)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优质课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背景和目标本课活动和前面一课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样是研究光和影子的关系,不过这一课的观察活动要求在阳光下进行。
是对上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所发觉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
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继续,同时还为学生今后学习“时间〞“宇宙〞等单元的内容打下肯定的根底。
教科书内容分两局部。
第—局部: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第二局部:整理我们的记录。
科学概念●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X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X时,影子最长。
●人们很早就了解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学情分析1、对于农村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科学课,还是一个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大局部的科学老师为了简便,都是照本宣科,甚至连科学课都被主科的都要来上他的课,更不要说让学生自己动手来主动探究了。
2.对于影子,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要他们说出影子的科学性的知识,学生不了解从何说起,更别说形成理论性的知识点,而且由于农村学校的师资不够,学生的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可以说是比拟差的,所以本节课不仅要指导学生参照课本设计要做的实验,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次比拟简单的实验来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3、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数据的整理,将是这节课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突破口。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影子的变化——方向变化和长短变化。
2、使学生会做实验的设计。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说明影子变化的实验。
4、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现象是有肯定条件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认识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与太阳运动的关系。
2、难点:分析影子变化的规律。
教学环节教学反思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神奇。
《阳光下的影子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阳光下的影子》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的:通过阅读《阳光下的影子》,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小说的主题、人物塑造、情节发展等要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导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1. 请学生简单描述小说《阳光下的影子》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以《阳光下的影子》为标题?影子在小说中代表了什么意义?第二部分:阅读分析1. 请学生阅读小说的前言和第一章,并回答以下问题:- 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引起读者的兴趣?- 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的内心世界有怎样的冲突?- 小说中的“阳光”和“影子”分别象征着什么?2. 请学生继续阅读第二至第四章,并回答以下问题:- 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是如何应对的?他的成长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作者通过描述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你认为这种写法有何作用?第三部分:主题探讨1. 请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传达怎样的思想?2. 请学生结合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谈谈自己对友情、家庭、成长等主题的理解。
第四部分:写作训练1. 要求学生以“阳光下的影子”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友情的看法,并结合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进行论述。
2.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表达,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导学总结:通过本次导学,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阳光下的影子》这部小说的内涵,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不断成长。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小说《阳光下的影子》的作者、背景和主题;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主要意义;3. 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点;4. 探讨小说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主题。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1. 作者:王小波2. 生平:1952年生于北京,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3. 代表作品:《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等二、小说背景1. 《阳光下的影子》是王小波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男主人公在疾病折磨下的心灵变化和人生观念的转变2. 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环境三、主要人物1. 陆犯焉识:男主人公,患有白血病,性格孤僻,对生活感到绝望2. 刘婉:陆犯焉识的女友,对他的病情和心理变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支持3. 医生:治疗陆犯焉识的医生,代表着专业知识和医疗技术四、情节发展1. 陆犯焉识得知自己患有白血病后,开始对生命和人生产生怀疑2. 他在病痛的折磨下,经历了心灵的挣扎和转变3. 最终,他通过与刘婉和医生的接触,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希望五、文学手法1. 叙述方式: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2. 笔触细腻:描写细致入微,情感真挚,引人共鸣3. 对话技巧:对话生动自然,展现人物性格和关系六、主题意义1. 生命与死亡:小说探讨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和接受2. 爱与责任:刘婉对陆犯焉识的爱和支持,体现了爱的伟大和责任的担当3. 人生观念:通过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导学问题:1. 你对《阳光下的影子》的作者王小波有什么了解?2. 你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陆犯焉识在面对疾病时有何心态转变?3. 你觉得刘婉在小说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对陆犯焉识有着怎样的影响?4. 你认为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点有哪些?对你的阅读体验有何影响?5. 你觉得小说中探讨的生命与死亡、爱与责任、人生观念等主题有何启示和意义?拓展阅读:1. 《黄金时代》:王小波的另一部代表作品,描绘了中国文学界的黄金年代和知识分子的生活2. 《沉默的大多数》: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孤独问题3. 《白银时代》:王小波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男主人公在追求真理和自由的过程中的心灵历程小结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我们了解了王小波的《阳光下的影子》这部中篇小说的作者、背景、主要人物和情节发展,以及其中所涉及的文学手法和主题意义。
《阳光下的影子》参考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课题阳光下的影子计划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观察活动要求在阳光下进行,是对上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所发现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
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继续,同时还为今后学习“时间”“宇宙”等单元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太阳的方向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方向相反,长短也随太阳变化而变。
2.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教具学具准备日晷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单、简易的日影观察仪、指南针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先让学生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接着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数据,然后根据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制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再根据观察到的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1.、上节课学到哪些知识?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3.看书上26页,根据上节课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理由。
学生回答学生推测并说理由。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
二、观察阳光下影子变化1.让我们通过实际观测来验证我们的相法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但每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察结果。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目的和观察记录方法。
分组实验,做好让学生明白只有动手实验才能验证前面的猜测,培养其动手能记录力。
三、整理记录1.师讲: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2.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还有什么发现?分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学生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培养学生分析、整理的能力。
四、日影观测仪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记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学生思考回答此问题的提出,是对本节课的巩固反馈。
五年级科学《阳光下的影子》学案
五年级科学《阳光下的影子》学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时安排2时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上节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3、整理我们的记录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4、日影观测仪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六、作业设计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七、板书设计22阳光下的影子铅笔影子的变化观察时间太阳位置和方向影长影子变化柱状图:。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阳光下的影子》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影子的形成与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影子的长度和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
教材还介绍了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影、摄影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简单的理解和解释。
但是,对于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通过思考、讨论,得出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2.让学生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2.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设。
2.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4.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影子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阳光、物体(如树叶、玩具等)、投影仪、白板等。
2.学具:每组准备一个物体,用于实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阳光和物体,现场演示影子的形成过程,引发学生对影子现象的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影子的长度和什么有关?”2.呈现(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现象。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发现影子的长度和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改变物体的位置和阳光的角度,观察影子长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总结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阳光下的影子》学案——第1课时
《阳关下的影子》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与温度.时间变化的关系;知道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变化的规律。
2. 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3. 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二、学习过程
1.课前观察各种物体的影子,搜集各种物体影子的图片。
(自己及借小朋友的、上网搜集等)
使用‘学乐师生’APP录像、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2.观察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测量一下气温,并仿照下面的图纸做记录。
提示:a、选择同一时间测量,观察不同长度的木杆的影子的长度。
b、选择不同时间测量,看同一木杆的影子的长度。
3、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记录表或统计图。
4、讨论后总结:
a、影子长短变化:清晨_______,逐渐变______,中午_________ ,然后变________ ,到太阳偏西快落山时________ 。
B、一天中温度的变化:早上温度低,上午逐渐升高,中午温度最高。
下午逐渐降低。
第2课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教材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中第2课。
阳光和影子是同学们进入光学世界的第二课,是为以后研究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等问题的基础知识,教材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和“整理我们的记录”两部分从而总结出阳光下物体影子规律。
整个教材引导学生模拟实验的形式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并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约11-12岁。
阳光和影子的变化,学生们太熟悉不过了,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可越是习以为常的变化往往会令同学们忽视。
前面他们已经学习了光和影,所以对于阳光和影子有了些专业的认识。
本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们通过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从而知道阳光与影子的关系,发现阳光照射下影子变化的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从而推断太阳的变化。
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即将升入中学,更应培养他们学习光学的兴趣,并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如绘制表格和柱状图,还可以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二)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教学重点】识别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和阳光的变化。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归纳实验数据,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影子形成的条件和原理。
探究不同时间、不同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
帮助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形成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手电筒、小木块、白色卡纸、铅笔、尺子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与影子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1、展示一些有趣的影子图片或视频,如手影表演、动物影子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影子吗?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新课讲授(20 分钟)1、影子形成的原理利用手电筒和小木块,在白色卡纸上演示影子的形成过程。
讲解影子形成的三个条件:光源、物体、屏,并强调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被物体挡住时,在物体后面就会形成影子。
2、影子的变化规律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不同的时间(如上午、中午、下午)观察同一物体(如小木棒)影子的长度和方向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影子的长度和方向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早晨和傍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位置相反。
(三)巩固练习(10 分钟)1、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影子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因。
2、布置课堂练习,如判断影子形成的条件、画出指定物体在特定时间的影子等,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课堂小结(5 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影子形成的原理和影子的变化规律。
小学科学第16课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小学科学第16课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16课——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光源和物体对产生影子的影响;理解光源、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的产生和变化的影响;掌握影子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光源、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产生和变化的影响。
2. 难点: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和解释影子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光源、物体、白纸、铅笔、直尺、科学实验报告表。
2. 影子实验环境:光线较暗的教室或室外场地。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课题“阳光下的影子”。
2. 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在阳光下,你们走路时会有影子呢?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造成了影子呢?3.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步骤二: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份实验器材,如光源、物体、白纸、铅笔、直尺等。
2. 实验一:固定光源不动,将不同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物体的影子。
a. 学生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光源,选择不同的位置进行实验。
b. 每组记录实验结果,画出实验图。
c. 学生观察和比较物体的位置变化对影子的产生和形状的影响。
3. 实验二:固定物体不动,移动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物体的影子。
a. 学生分别改变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物体的影子变化。
b. 记录实验结果,画出实验图。
c. 学生观察和比较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的产生和形状的影响。
步骤三:理论总结(20分钟)1. 让学生围绕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总结和发现。
2. 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影子。
3. 引导学生理解光源、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产生和变化的影响。
步骤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思考在不同光源下,不同物体的影子形状会有什么不同。
《阳光下的影子》 导学案
《阳光下的影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以及影子形成的原因。
2、观察和分析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形成的关系。
(2)探究阳光下影子长度和方向的变化规律。
2、难点(1)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影子相关的现象。
三、学习方法1、实验观察法:通过实际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获取直观的认识。
2、小组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3、归纳总结法:对实验观察和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常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影子。
比如,当我们走在街道上,自己的影子会随着我们的移动而变化;大树的影子会在地面上形成一片阴凉。
那么,这些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们又有哪些特点和规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阳光下的影子。
(二)知识讲解1、光的直线传播(1)演示实验: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打开手电筒,让光线通过一个小孔照射到墙上。
(2)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3)讲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当光线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被挡住,从而在物体的后面形成影子。
2、影子的形成(1)展示图片:一个人站在阳光下,地上出现了他的影子。
(2)提问:影子是怎么形成的?(3)讲解:当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线无法穿过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就会形成一个光照不到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影子。
(三)实验探究1、实验目的: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和方向的变化规律。
2、实验材料:一根标杆、一块木板、一个量角器、一张记录纸、一支笔。
3、实验步骤:(1)在一个阳光充足的地方,将木板水平放置在地面上,把标杆垂直插在木板的中心位置。
(2)每隔一段时间(如每隔一小时),测量标杆影子的长度,并用量角器测量影子与正南方向的夹角,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阳光下的影子》 导学案
《阳光下的影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明白影子形成的原因。
2、观察和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方向和形状的变化规律。
2、难点(1)理解影子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数据准确总结影子的变化规律。
三、学习方法1、观察法: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记录相关现象。
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
3、分析法:对观察和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四、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影子?2、讨论:影子是怎么形成的?(二)光的直线传播1、演示实验:在黑暗的房间里,打开手电筒,让光透过一个小孔,观察光在墙上形成的光斑。
2、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影子的形成1、实验探究:用一个不透明的物体放在光源前,观察物体后面的影子。
2、思考: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3、总结:影子的形成需要光源、不透明物体和能够显示影子的屏。
(四)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1、观察活动(1)选择一个固定的物体,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观察其影子的长短和方向。
(2)记录观察结果,包括时间、影子的长度和方向。
2、分析数据(1)根据观察数据,绘制影子长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表。
(2)分析图表,找出影子长度变化的规律。
3、得出结论(1)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早上和傍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
(2)一天中,影子的方向变化规律是:早上影子在西方,傍晚影子在东方,中午影子在正北方(或正南方,具体根据所在地区的纬度和季节而定)。
(五)影子的形状1、观察不同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形状。
2、思考:影子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3、总结:影子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但不完全相同,还受到光源位置和角度的影响。
(六)实际应用1、讨论:影子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举例:日晷、皮影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阳光下的影子》学案五年级科学《阳光下的影子》学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
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2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影子变化柱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