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

合集下载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是指对世界本质的研究,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

形而上学是古代的思辨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基础所在。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因果关系等。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观点是什么
1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一般是指用孤立地静止的观点来看问题,它是和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点,它的最先的提出者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后来中国近代的着名翻译家,严复在翻译的时候依据易经当中的一句话把它翻译成了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具体来说,它的观点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就是用孤立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这就和唯物辩证法当中的联系的看问题相对立,第二就是他否认事物发展之间的这
样一种联系性,第三就是他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总结来看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对它内部核心要素的把握。

2形而上学的例子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形而上学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说楼道上经常有一些人为了图方便放置一些垃圾,这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表现。

他只图自己的方便便利,而却没有考虑到对其他人的影响。

倘若,所有的人都和他一样,那么他自己的权益也就没法保证了。

另外,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往往归结于学校不好,教师质量差或者其他人的影响。

还不从自己的原因出发寻找到根本的原因。

有些人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没看到长远的利益,认为事情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说,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员工的利益经常加班,从而导致员工纷纷离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形而上学名词解释

形而上学名词解释

形而上学名词解释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概念,它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指的是研究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实质的哲学学科,它探讨的是超越感觉世界、超越物质本质的存在,与经验和感官直觉无关。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存在本身、宇宙的本质、实体的特性和属性、存在与本体、因果关系等。

形而上学对于认知世界的本质和实在性有着重要的探讨。

它试图从超越感觉世界的角度来思考存在的真实本质和实在性。

形而上学强调超越个体和经验的存在,认为存在具有固有的本质和实质。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存在于个体知觉和感觉之外,超越了人类的认知和经验。

在形而上学中,存在被视为所有事物和现象共同的特性。

形而上学追求通过理性的思辨和推理来揭示存在的真相和本质。

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逻辑推理、概念分析、思辨思考等。

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本体论,指的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属性和特性的学科。

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试图回答存在的根本问题,如“什么是存在?存在是如何存在的?存在具有哪些特征和属性?”本体论深入探讨实体的存在与无知觉经验之间的关系。

形而上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试图揭示事物的产生、存在和消亡之间的相关性和必然性。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普遍性。

它追求超越个体、文化和历史的普遍真理。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部分,但它不同于其他分支的哲学,如伦理学、政治学等,它主要关注存在本身和实质的问题。

总之,形而上学是研究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实质的哲学学科。

它探讨存在的本质、实体特性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如本体论和因果关系。

形而上学试图从超越经验和感觉的角度思考存在的实在性和本质,追求超越个体和文化的普遍真理。

解释形而上学的意思

解释形而上学的意思

解释形而上学的意思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

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形而上学的分支
本体论——探究客观存在以外的、一切现象之外的所谓终极实在。

比如,本体论可以研究一个任意物体在任意世界的性质会怎么样。

认识论——探讨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的一个哲学分支。

古代宇宙论——探究宇宙的生成、变化,时空结构等问题。

古代宇宙论早已经被现代宇宙论取代。

玄学——用非科学手段来臆测生命的起源、进化和本质,以及生命与宇宙、终极实在之间的关系。

比如,常说的“天人合一”就属于这种探讨的范畴。

形而上学白话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白话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白话是什么意思形而上学白话是什么意思: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1词语定义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对称。

用来说明“道”(形而上)与“器”(形而下)的关系,即本源、本体和器物、现象的关系。

2哲学范畴按道家学说,形而上者是超越了一切世间存在,包括精神思想意识这些存在的。

道是一切的本源所在,而人的思想意识精神是由道而生的、不永恒的存在,故万万不可认为形而上就是精神方面的抽象思维。

人的精神思想意识,均属于形而下的“器”,甚至于人建模创造的包括时间、空间在内的一切概念,也只是接近真理而并非真理,是形而下的“器”,我们所能说所能想的,均不离“器”的范畴,“道”是说不出想不出的,说出想出即变质离道远矣。

3形而下形而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哲学中指有形质的或已成形的东西,与表示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的“形而上”对称。

来说明“道”(形而上)与“器”(形而下)的关系,即是法则、规律、道理和器物的关系。

4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

人的认识和认识的积累与提萃,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

形而上是对具体的客体的抽象和超越,也可以叫哲学;形而下是以具体的客体为基础的研究,也可以叫科学。

一句话解释形而上学

一句话解释形而上学

一句话解释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意思:
1、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来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彼此孤立,永远不变;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外部。

2、指社会科学。

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

形而上学定义:一种哲学研究,其目的在于确定事物的真实本质,也就是确定存在物的意义、结构和原理。

它是一种研究“存在”的本体论体系,其理论原则是柏拉图的“世界二重化”,历史上是为神学服务的。

形而上学,是原始哲学的一个门类,指对不可证明的无形世界本质的猜测,我们现在常说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它后来的引申义。

13世纪起被作为哲学名词,用以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灵魂、意志自由等)的学问。

在黑格尔提出辩证法以后,它又被用以指与辩证法对立的古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什么是形而上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我们如何理解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存在、实体、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形而上学是一门宏观的哲学学科,它试图回答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例如:“什么是存在?”,“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什么是实体的本质?”等等。

本文将从形而上学的历史、主要内容和现代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形而上学的历史形而上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中,由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形而上学”一词,最初指的是对存在本质和实体的研究。

在这个时期,形而上学主要涉及到本质和实体两个方面,主要研究问题包括宇宙的本质、身体与灵魂关系、真理的本质等。

在中世纪,形而上学被广泛应用于神学研究,成为中世纪哲学的核心领域,主要研究问题包括神的本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人类灵魂的本质等。

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包括存在的本质、实体的分类、时间和空间的本质等问题。

二、形而上学的主要内容形而上学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存在的本质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是存在的本质,它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存在?”、“存在是如何存在的?”等等。

形而上学研究存在的本质,探究存在的各种形式和类型,包括物质存在、精神存在、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等。

2. 实体的分类形而上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实体的分类,它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实体?”、“实体的分类有哪些?”等等。

形而上学研究实体的分类,探究实体的本质和特征,包括物质实体、精神实体、自然实体、社会实体等。

3. 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形而上学还研究时间和空间的本质,试图回答“时间和空间是如何存在的?”等问题。

形而上学研究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探究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本质和特征,以及它们与存在的关系。

4. 实体的联系和关系形而上学还研究实体的联系和关系,试图回答“实体之间是如何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等问题。

形而上学研究实体的联系和关系,探究实体之间的关系、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存在和现实的影响。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是指对世界本质的讨论,即讨论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缘由及本源。

形而上学是古代的思辨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基础所在。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因果关系等。

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一般是指用孤立地静止的观点来看问题,它是和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点,它的最先的提出者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后来中国近代的着名翻译家,严复在翻译的时候依据易经当中的一句话把它翻译成了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详细来说,它的观点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就是用孤立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这就和唯物辩证法当中的联系的看问题相对立,其次就是他否认事物进展之间的这样一种联系性,第三就是他否认冲突是事物进展的根本动力,总结来看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熟悉和对它内部核心要素的把握。

形而上学的例子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形而上学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说楼道上常常有一些人为了图便利放置一些垃圾,这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表现。

他只图自己的便利便利,而却没有考虑到对其他人的影响。

如果,全部的
人都和他一样,那么他自己的权益也就没法保证了。

另外,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自己学习成果不好,往往归结于学校不好,老师质量差或者其他人的影响。

还不从自己的缘由动身查找到根本的缘由。

有些人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没看到长远的利益,认为事情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说,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员工的利益常常加班,从而导致员工纷纷离职影响企业的长远进展。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生活中的例子有哪些)形而上学既指对世界本质的看法,也指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词汇,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贴切的舶来品翻译。

“形而上学”这个名称来自于《易经·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从理论起源来说,“形而上学”是指超越物理认知的,超越客观世界的一些知识观点。

甚至可以认为,人类超出“形而下”这个现实世界的学问,就是“形而上学”——如果摈弃鬼神之类的迷信成分,剩下来的不就是人类对世界、对宇宙、对生命的思考吗?我们今天说“形而上学”,已经带了一层贬义,更多地类似于教条主义,这是哲学思想发展导致的观点争论和斗争的结果。

19世纪唯心主义顶峰时期代表人物黑格尔将“metaphysisc”表述为了两层含义。

一种是方法论,即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另一层意思是把人类世界的一切知识用一种哲学去全部概括,即把形而上学看成是“知识的汇总”的观点。

哲学全面概括知识汇总,其实和古典的“metaphysisc”含义近似,所以反而是方法论更加惹人注目,并因为观点唯心成为唯物主义者的主要批判对象。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唯物主义是我国当下主流意识的根基。

辩证法是我们今天普遍学习、理解并认同的方法论。

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天敌性,从“metaphysisc”翻译过来的“形而上学”被强烈批判。

“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这当然是错误的。

引申到近代中国哲学中来,“形而上学”的朴素本意就被“哲学”词汇代替,反而成为唯心主义方法论的代名词,从而不断被批判,随着思想下行、通俗化,被贴上“教条主义”的贬义标签。

生活中形而上学的例子是什么1、印度神话认为世界是由一只大象托扶的,而大象底下是一只乌龟,印度人从来不会考虑乌龟底下是什么,而古希腊人却执着于此,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就是形而上学的起源。

什么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来源

什么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来源

什么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来源形而上学指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不能直接透过感知所得到答案的问题,它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的面相和终极的原因的探索的一门学科。

下面就让店铺来给你科普一下什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概念定义形而上学是指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不能直接透过感知所得到答案的问题。

形而上学是指哲学的基本法则,它关注理论哲学的核心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如所有真实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

笛卡尔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总之,形而上学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的面相和终极的原因的探索的一门学科,如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本源问题等。

另一种观点认为,形而上学是原始哲学的一个门类,它指对无形世界本质的看法,“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

它是一种研究"存在"的本体论体系,其理论原则是柏拉图的"世界二重化",历史上是为神学服务的。

13世纪起被作为哲学名词,用以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灵魂、意志自由等)的学问。

在黑格尔提出辩证法以后,它又被用以指与辩证法对立的古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在现代科学发轫之前,科学问题被当做哲学的一部份来研究,被称为自然哲学。

术语“science”(科学,拉丁语为scientia)原本只有“knowledge”(知识)的意思。

然而,随着科学方法的广泛运用,自然哲学逐渐转变为了一种源于实验和数学的可靠方法体系,与哲学的其他领域分道扬镳。

到了十八世纪末,它开始被称为“科学”以示其与哲学的区别。

由此,“形而上学”被用来指代对无形世界的非经验的、理性的哲学研究。

哲学的形而上学

哲学的形而上学

哲学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讨论现实的本质及其基本原理、原因和规律,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形式和实体,包括物质、精神、时间、空间、因果、存在等基本概念。

形而上学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哲学思考的核心,它涵盖了许多重要哲学问题和思想。

1.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形而上学有很多基本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存在和本质。

存在是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存在就没有事物。

而本质是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它与存在密切相关,是存在的表现和体现。

形而上学还包括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如实体、物质、精神、时间、空间、因果、关系、数量、质量等,这些概念都是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2. 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形而上学的研究有很多分支,它主要关注的是存在和本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问题:(1)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存在是如何存在的?(2)实体的本质是什么?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什么?(3)时间和空间是什么?它们有什么本质属性?(4)因果关系是什么?有没有必然因果关系?(5)关系是什么?它们有什么本质属性?(6)数量和质量是什么?它们有什么本质属性?这些问题涉及到哲学的核心问题,它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

3. 形而上学的历史形而上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其中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被认为是最早的一种形而上学理论。

在中世纪,形而上学成为了哲学的一种主要学派之一,对欧洲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康德的批判哲学重新审视了形而上学的概念和问题,提出了“本体论上”的重要命题,标志着形而上学从当时哲学大趋势中的最低点重新崛起。

4. 形而上学的现代发展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些新理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中,形而上学的概念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量子力学中的“超越定理”和相对论中的“空间-时间”概念。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一、引言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存在、实在和本体等问题。

它涉及到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价值?本文将从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入手,全面解析形而上学。

二、形而上学的起源1. 古希腊时期的形而上学2. 中世纪欧洲的形而上学3. 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三、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1. 存在存在是指具有实在性和客观性的事物。

它不仅包括物质世界中的物体,还包括精神世界中的思想、意识等。

2. 本体论本体论研究存在事物所具有的实在性和客观性。

它探讨了存在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自身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3. 形式论形式论研究存在事物所具有的特定形式。

它探讨了存在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属性和特征。

4. 真理论真理论研究真理问题。

它探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人类认识真理的标准和准则。

5. 价值论价值论研究人类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

它探讨了人类对于存在事物的评价标准以及这些评价标准背后的原则和规律。

四、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1. 实在性问题实在性问题指存在事物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事物是具有实在性的,它们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也存在于客观世界中。

2. 本体论问题本体论问题指存在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自身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事物是有自身本质和属性的。

3. 形式论问题形式论问题指存在事物所具有的特定形式。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属性和特征是有规律可循的。

4. 真理论问题真理论问题指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如何确定真理标准等。

形而上学认为人类通过感知、思维等方式来认识世界,并通过逻辑推理、科学实验等方式来确定真理标准。

5. 价值论问题价值论问题指人类对于存在事物的评价标准以及这些评价标准背后的原则和规律。

形而上学认为人类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五、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1. 分析法分析法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通过分离、剖析、概括等手段来揭示存在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属性。

形而上学(百度百科整理)

形而上学(百度百科整理)

形而上学(百度百科整理)形而上学是一门研究存在、实在和本质的哲学学科,它探索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领域。

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的、普遍的和永恒的原理。

本文将对形而上学的定义、起源以及主要观点进行探讨。

一、定义和起源形而上学一词来自希腊语,由“形而上”一词组成,意为“在物质之上”。

它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著作中,用来区分讨论物质世界之外的领域。

形而上学与其他哲学学科有所不同,它试图回答那些超出经验范畴的问题,如宇宙的起源、存在的本质等。

二、主要观点1. 实体和属性形而上学认为存在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实体和属性。

实体是具体的个体,而属性则是实体所具备的特征。

形而上学探究的是实体和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存在方式。

2. 实在和本质形而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实在和本质。

实在指的是事物的真实存在,本质指的是事物所固有的特性和本质属性。

形而上学试图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从而理解它们的实在性。

3. 原因和目的形而上学关注事物的原因和目的。

它认为每个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目的,并试图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形而上学所探寻的是事物的根源和意义,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作用。

4. 人类思维与实在形而上学还涉及到关于人类思维和实在之间的关系。

它探讨人类思维对于实在的认识和理解是否具有限制,以及人类思维的方法和工具对于实在的塑造和定义的影响。

三、形而上学的应用形而上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一些形而上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1. 科学领域:形而上学思想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它提供了思考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的框架,帮助科学家进行理论建构和问题分析。

2. 宗教和神学:形而上学与宗教和神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涉及到宗教信仰中的核心问题,如宇宙起源、神的本质等。

3. 伦理学:形而上学对伦理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它提供了哲学基础,帮助我们思考道德观念的起源、伦理规范的本质等问题。

4. 语言学和认知科学:形而上学与语言学和认知科学有关。

形而上学名词解释

形而上学名词解释

形而上学名词解释形而上学,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种哲学理论。

根据其对本体论的不同回答,形而上学可分为三大派:即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二元论;或根据其对待精神和物质的不同态度,又可分为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这些都是哲学中关于宇宙本原的基本问题的理论观点。

简单地说,它是研究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哲学。

1。

唯心主义一般地说,它是研究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哲学。

唯心主义有两个基本的不同的形态: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另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存在,并且从主观精神中派生出对象世界。

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有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宋明时期的朱熹、王守仁,以及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绝对观念、上帝、理念、天理等)看做第一性的东西,认为精神是本原,物质依赖于精神而存在,世界统一于精神,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客观精神,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而物质则是世界的产物和人的感觉的复写。

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中国宋代的程颢、程颐、朱熹,德国的莱布尼茨、康德,英国的贝克莱、休谟,法国的笛卡儿、伏尔泰,以及黑格尔等人。

2。

唯物主义3。

二元论总之,唯心主义就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物质依赖于精神而存在。

而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依赖于意识而存在。

但是,唯物主义也有两种相对的形态:一种是机械唯物主义,一种是辩证唯物主义。

所谓机械唯物主义,就是把物质归结为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的东西,例如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分子等;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就是把物质归结为一个活动的、有生命的东西,例如把物质归结为人的感觉器官、思想意识等。

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4。

朴素唯物主义一般地说,朴素唯物主义者只是用直观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因而,也不需要借助于意识而反映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

形而上学通俗解释

形而上学通俗解释

形而上学通俗解释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

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

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

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

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

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

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 (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而探究本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

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二元论,既唯物又唯心,所以它存在唯心史观和二元论的局限。

同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又是它的一个局限。

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所以不可知论并不是它的局限。

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局限有:唯心史观、机械性、二元论。

形而上学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区别首先解释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翻译过来的,最早要追随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部著作,但是其实这部著作直翻译是后物理学或原物理学。

形而上学,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是“形而上”的学问。

这样应该比较好理解,就是超越现实的,追求永恒和绝对的学问。

里面还涉及很多问题,这里不一一列出。

马哲中反对“形而上学”最主要是反对这门学问的思维方式,及是大家常说的静止地,孤立地,片面的思路。

这个涉及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接着解释唯物主义:在这个关系问题上有两方面,其中第一个方面也是最根本的方面就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也就是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形而上学简介

形而上学简介

形而上学简介形而上学呀,这可是一个超级有趣又有点复杂的哲学概念呢。

一、形而上学的起源在哲学的发展长河里,形而上学很早就出现啦。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开始探索形而上学的相关问题呢。

那时候的哲学家们对世界的本质充满了好奇,他们想知道世界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是水呀,还是火呀,或者是其他的元素。

这种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就慢慢发展成了形而上学的一部分。

二、形而上学的含义1. 从字面上看,“形而上”就是在“形”之上的东西。

这里的“形”可以理解为我们能看到、能摸到的具体事物。

那形而上学就是研究那些超越具体事物的抽象概念的学问。

比如说存在本身,这就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

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存在物,像桌子、椅子、人,但是存在本身是什么呢?这就是形而上学要探讨的。

2. 形而上学还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

就拿人来说,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是理性吗?还是其他的东西?哲学家们为此争论不休。

有些哲学家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会思考,有灵魂;而有些哲学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觉得人就是一种高级的动物,其本质属性就是生物性加上社会性。

三、形而上学的研究内容1. 本体论这是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哦。

本体论主要探讨存在的本质、存在的种类以及存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比如说,存在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呢?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呢?如果是一元的,那么世界的本原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呢?如果是多元的,那又有哪些不同的本原呢?这些问题都超级烧脑,但也特别吸引人。

2. 认识论认识论在形而上学里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主要关注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认识的来源是什么。

是通过感官经验呢,还是通过理性思维呢?比如说,经验主义者认为我们的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就像我们看到苹果是红色的、圆形的,吃起来是甜的,这些感官经验构成了我们对苹果的认识。

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我们的知识更多地来源于理性思维,通过逻辑推理和先天的观念来认识世界。

3. 宇宙论宇宙论就是研究宇宙的起源、结构和发展规律的部分。

宇宙是怎么来的呢?是上帝创造的吗?还是通过大爆炸产生的呢?宇宙的结构是怎样的呢?是有层次的,像太阳系、银河系这样的结构,还是有其他的结构呢?这些关于宇宙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形而上学的研究范畴。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最方便的例子就是,文学。文学便是基于人类的,形而上的天性上的。
读好小说,你不是总会想着,原来人总是…………之类的么
形而上学,有两个含义
1.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但是,你关于直尺的知识与你的光学知识告诉你:直尺不是弯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见它是弯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形而上学的意思_形而上学的成语解释

形而上学的意思_形而上学的成语解释
形而上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语解释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成语出处xxx《矛盾论》:“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成语繁体形而上壆 成语简拼XESX 成语注音ㄒ一ㄥˊ ㄦˊ ㄕㄤˋ ㄒㄩㄝ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形而上学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哲学方面。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反义词实事求是 成语例子王朔《枉然不供》:“我觉得你执拗、形而上学的态度好笑。” 英语翻译metaphysics 日语翻译形而上学(けいじじょうがく) 俄语翻译метафизика <метафизический> 其他翻译<德>Metaphysik<法>métaphysiqu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最真实的?
• 两种对“最真实的”东西的检验方式 • 第一种是,最真实的对象是那种其余事物都依赖于它的对象。 • 第二种是,最真实的对象是那种本身不会被创造或毁灭的对象。 ——罗伯特〃所罗门 • 从根本上说,本体论就是关于什么是最真实的东西的研究。有些人 会持一种常识的本体论,认为最真实的东西是椅子、身体、人等; 有些人会持一种更偏向科学的观点,认为最真实的就是科学所发现 的那些东西,比如电子、基因等;另一些人的思路则更具精神性, 他们把上帝和灵魂排得最高;还有些人总是把人当作最真实的。大 多数人感到最困难的是像贝多芬的音乐和数7这样的东西。 ——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 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存在”本身,以及“存在”凭自己的本性 而具有的那些属性。这门科学跟任何其他的所谓特殊科学不同;因 为在各种其他的科学中,没有一种是一般地讨论“存在”本身的。 它们从“存在”割取一部分,研究这个部分的属性。 ——亚里士多德 • 亚里士多德坚持我们的日常实在就是实在„„事物的形式就在事物 本身当中,而不是存在于另一个地方„„构成最终实在的东西—— 他给它们起了一个很重要的名字:实体——就是这个世界中的个别 事物,即马、花、人、石头等。然而,现象与实在之间的区分仍然 保留了下来,因为我们并不总能理解这些个别实体的本性„„ • 亚里士多德„„接受这个常识意义上的世界,但同时表明其中还有 许多我们尚不能理解的东西,整个图景不能仅从生活的细节加以把 握。 ——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三、本体论的开创
• 用追寻“第一因”的方法来揭 • 实在最终是数。 示诸存在者的最基本的规定, ——毕达哥拉斯 这种努力所以归于无效,是因 • 实在就是逻各斯。 为在感性的经验世界中不可能 ——赫拉克利特 有“第一因”。假如我们仍然 • 实在是不变的,连贯的, 要追寻那统驭和规定万物的根 完满的。 本原因,那么,第一,这原因 ——巴门尼德 必须不再是其他事物之结果, 即它自己同时即是自身的原因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第二,这原因必须是能保持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 自身不变的。换言之,必须以 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自因”取代“第一因”。 ——《老子》 ——王德峰《哲学导论》
(一)柏拉图的 “理念论”
“洞穴比喻”
参阅教材第146~147页
• 柏拉图把巴门尼德关于世界是 静止的命题与赫拉克利特的世 界是变化的命题综合起来,提 出静止的理念与流变的现象两 个世界的思想。 柏拉图认为,我们日常所感知 到的具体事物都像赫拉克利特 所说的那样是变动不居的,因 而是不真实的;真正实在的东 西应该像巴门尼德所主张的“ 存在”一样是不动不变的;这 样的存在就是“理念”(Idea )。理念是„„我们所能见到 的现象事物的本质,“理念世 界”给予并显现“物理世界” 的意义。 ——杨学功《传统本体论哲学 批判》
(三)物理学之后
•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 • 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座神殿,各方面都富丽堂皇, 里面却没有神。 ——黑格尔 • 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死后,遗留下一部分稿子,没有写 上总名。他的徒众们看见这本稿子的内容,是比Physics一书 的内容更进一步的,因之就题为Metaphysics,意思就是:在 Physics之上的。中文译为“形上学”,是根据《易经·系辞》 中“形而上者谓之道”一句话来的。 ——劳思光《哲学浅说新编》
(一)实在是“逻各斯”
•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 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 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 一切都遵循着这个道(logos)。 ——赫拉克利特
• 内在的本原即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这个词的原意是 “话语”,赫拉克利特用它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并且认 为正确的道理表达了真实的原则。就逻各斯是人所认识的道理 而言,它可被理解为“理性”、“理由”等;就逻各斯是世界 的本原而言,它又可被理解为“原则”、“规律”、“道”等 。„„按照逻各斯的原则,一切事物都像火那样变动不居,处 于永恒的生成变化状态。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一)现象背后的实在
• 哲学上引起最大困难的一个区分就是“现象”与“实在”的区分,事 物好像是什么与它究竟是什么的区分。画家想要知道事物好像是什么 ,实践家和哲学家则想要知道它们究竟是什么……然而如果实在并不 就是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样子,那么,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知道究竟有 没有任何的实在呢? ——罗素 • 我们假定存在着一种现象背后的实在,并试图用不可见的东西来解释 可见事物的序列。„„正是这种在我们所看到的、显得如此的东西和 我们来解释它的“更深层的”图景之间所做的区分,才迫使我们引 入了“实在”这一概念。实在是对这个世界——或连同另一个世界— —的看法,它使我们可以理解日常显现的世界,无论是天气还是一个 化学反应,无论是一个可怕的事故表面上的不公,还是人类历史的意 义。因此,我们学会了区分事物显现给我们的方式和它们的“内部” 实在,学会了解释它们和理解它们。 ——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二)梦、感觉和理性
•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心经》
• 所罗门论理性(reason):抽象地思考、形成论证以及进行推理的能力 。有时理性指的是人心灵的一种“能力”……在形而上学中,这个词 有一种很有争议的含义,即人仅仅通过思想超越经验去确定实在是什 么样子的能力。 • 今天,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相信实在是科学家所描述的样子。„„ 在过去„„当科学尚未完全主宰我们的实在图景时,关于这个问题的 回答是上帝。„„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宇宙的秩序首先是上帝的无限 智慧和至善的一种标志。而对于科学家来说,最实在的东西是那些最 可触、最可测量和最可检验的东西。„„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感 觉是最可靠的知识来源,并且会把我们的亲眼所见当成相信某种事物 的理所当然的依据。但直到大约三百年前,哲学家和科学家还是更信 任理性能力而不是感觉;对于后者,他们抱有很大的怀疑。 ——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四、柏拉图和 亚里士多德
• 柏拉图的“共相(Universal) 、“本体”(Noumenon)、 “理式”(Idea),亚里士多 德的“实体”(Substance)、 “本体”(Entity)、“存在 ”(Being)等一系列真正的 本体论概念,为人类理性 的哲学追求提供了必要的 哲学概念和哲学范畴,而 他们在众多著作中表达的 超越物理世界、超越现象 界、超越有限世界,探索 终极实在、终极原因、终 极根据的哲学追求,则是 哲学本体论诞生的标志。 ——杨学功《传统本体论 哲学批判》
(二)实在是“Being”
• 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 ——巴门尼德 • 巴门尼德把“是者”(being)作为真理的对象。„„这个概念来自 希腊文的“是”(einai)动词。在西文中,“是”(to be)既可用 作系动词,起表述作用,如在“A是B”句型里的用法;又可以单 独使用,指示事物的存在,如英文to be or not to be(存在或不存在) „„巴门尼德„„把“是”的两种功能归结为同一意义、同一对象 „„又通过思辨规定了是者的性质,这些性质包括:不生不灭、连 续性和完满性。„„他以前哲学家所说的本原具有感性直观可把握 的形体和性质,如可感的物理性质以及可用数字符号和图形象征的 数学性质;而巴门尼德则说明,本原的意义和性质只能是理性思辨 和逻辑论辩所把握的“是者”。„„“是者”后来超出自然哲学, 成为形而上学的中心范畴。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 注意:有了to be,单词才变为主词,感性杂多才变为一“是者”。
形而上学
• 一、什么是最真实的? • 二、世界本原学说 • 三、本体论的开创 • 四、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 五、心灵与形而上学 • 六、形而上学与生活世界
开篇问题
• “假作真时真亦假”
• 下列各项的“真实”度有多少?(用一个1到10之间的 数给它们打分,10代表最真实,1代表最不真实。) 你身边的人 你坐的椅子 上帝 天王星 贝多芬名曲 你昨晚的头痛 人权 电子 梦境 数字7 水 爱 美 基因 相对论 你的身体 红色 理性 你的灵魂 中国政法大学
(四)形而上学的基础
• 形上学的研究,是以所谓“超经验的”实有为对象的。我们能看见 、听见、摸到、感觉到的事物,在哲学上称之为“经验的对象”, 大如日月山川,小如眼前的桌子、椅子,以及我们的身体等等,都 是经验的对象。研究经验的对象,是经验科学的任务。早期的幼稚 的思想,可以将“经验的”与“超经验的”混起来,但在人类智慧 稍有发展之后,就有专研究超经验的实有的形上学出现了。 ——劳思光 • 形而上学就是关于事物本质的学说。传统形而上学包括宇宙论 (cosmology)和本体论(ontology):前者是关于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理 论;后者则探讨存在或实在的本性,以及关于存在的诸种基本范畴 ,或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探讨“作为存在的存在”。形而上学 的基本范畴包括:心与身、实体与偶性、时间与空间、同一与变易 、共相与殊相、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可能等。 ——李超杰《哲学的精神》
五、心灵与形而上学
• 考虑我们面前的这张桌子,它虽然一向并没有触动我们的思绪,现在 却已成为充满惊人的可能性的问题了。关于它,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 ,它并非是它看上去的样子。超出这个平凡的结果的范围而外,我们 有充分的自由去任意猜测。莱布尼茨告诉我们,它是一堆灵魂;贝克 莱告诉我们,它是上帝心灵中的一个观念;严谨的科学几乎也同样令 人惊诧地告诉我们说,它是极其庞大的一堆激烈运动着的电荷。 ——罗素 • 一个唯心论者认为,万物存在的基础是心灵(无论是我们自己的心灵 ,还是上帝的心灵)。„„正是心灵才是最真实的东西,其他的一切 都依赖于心灵。„„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有三种关于心灵及其在实在 中的地位的不同观点支配了我们的思考。„„在第一种观点看来,心 灵不过是一种实体;在另一种观点看来,心灵是一种实体的一个部分 ;在第三种观点看来,心灵是唯一的实体。 ——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