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表达 两性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绪表达—刻板印象后的男女

摘要:在情绪表达和情绪感受方面,通常认为女生比男生更为外显也更为积极,然而现实却不一定如此。本文仅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定义两性在情绪表达方面的异同,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情绪表达下的男女差异,以探究真实的情绪体验于两性中的表现。

关键词:情绪表达情绪感受两性差异

关于男女两性的差异,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领域的诸多体现,从生理基础到心理及行为表达、从经济领域到政治参与、从一般的视角到专业的角度,似乎生活中可见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男女差异的印记,也被加上了无形的性别标签。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充满性别刻板印象的世界——女性的低政治参与、男性的社会结构主导,女性的感性、男性的理性,女性的柔弱、男性的强壮……每一天我们都在接受着又性别角色决定的诸多的社会定义——女权主义、全职太太等等。然而事实真的像我们想的那样吗?女性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处在社会的低层、是一种弱势群体,男性真的在需要认真细致的工作上不如女性?

由于研究者对此类课题的兴趣,有关两性差异的研究文章众多。很多研究者初衷均是希望揭示和确认两性之间的差异之存在,但却常常造成一种令人困惑的局面,即出现不少相互矛盾及不一致的研究结果。美国心理学家麦科比和杰克林在1974年出版了女性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著作——《性别差异心理学》一书,对有关两性差异的众多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澄清。他们把研究结果分为 3 类:第一类是为众多研究所一致证实的性别差异,即确认了女孩比男孩语言能力更强,男孩比女孩空间视觉能力更好,男孩的数学能力比女孩强,男性的攻击性行为比女性多这样 4 个方面的性别差异。第二类是研究证据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和确认的性别差异,共有 8 个方面,包括女孩比男孩更合群,女孩比男孩更易于接受暗示,女孩自我评价低,女孩在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表现好而男孩则不行,女孩分析能力不如男孩,女孩受遗传因素影响更多而男孩受环境影响更多,女孩缺乏成就动机以及女孩听觉好而男孩视觉好等方面。第三类是有争议的性别差异,即研究结论不一致、两性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情况不明的一类问题,包括触觉的敏感性、恐惧与焦虑、积极活动的倾向性、竞争性、支配性、从众行为、母性行为等 7 个方面的问题在性别与情感关系上,她们认为传统有关女性更易恐惧与焦虑、具有母性行为等结论并不能被确认。

她们的著作虽毁誉交参,但其研究却使人们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许多人多年来一直坚信存在的某些男女之间的差异也许并非科学和事实,而只是人们头脑中的主观臆想。也许我们到了该换换思路的时候了。

许多研究指出,事实上,男性和女性主观经历的情感并没有很明显的性别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外露(让他人看到的)的情感上。比如,男性和女性可能都有合作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体验,但男性较少将这种情感表露出来。同样,男性和女性都具有自我取向的情感(如野心和骄傲),但女性较少表现出野心和骄傲。这种有选择的情绪表达主要是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和性别角色的限制。同样就共情、也就是说感受他人正感受的同样情绪这一方面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共情是一个刻板定型。但事实上,采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共情,却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当询问个体在某种情况下的感受时,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多的共情。然而,当隐蔽观察个体行为时或测量他们的生理反应时,在共情方面却并没有发现性别差异。这表明,受测量者在知情后,会控制自己的反应,往往按照社会所接受的性别典型特征做出反应。再如,许多文化都认同男性有较强的攻击性。尽管男性在许多情境中都表现出更大的攻击性,但女性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攻击性却并不逊于男性。“永远不要去惹母熊怀里的孩子”,应该就是对此的一个通俗说明吧。而进一步文献分析显示,虽然男性对于导致痛苦或身体伤

害的攻击行为会更具有攻击性,但对于导致心理或社会伤害的攻击行为,男、女之间的差异却并不太大。

郭小燕(2007)研究得出女性在情绪表达上的得分高于男生,但两者的得分都在常模以下,经检验没有得出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男生和女生在情绪表达上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她同时指出,女性在自我观念上更倾向于承认自己是一个爱表达情绪的人,并目女性更容易在别人面前“哭”。这些结论和经验是一致的。女性富有情感色彩,容易情绪化,而目“哭”在中国(其他国家尚未查证)自古以来似乎就是女人的专利,常言逍“男儿有泪不轻弹”,因而不管是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还是先天的生理因素的影响,女性更爱表达自己的情绪,她也更善于用“哭”这种表达方式去获取别人的同情和支持。

这似乎在挑战我们通常的认知,男生和女生在情绪表达上没有差异?这合理吗?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跟这个研究结果不相符?根据我们的观察和经验,女生确实在情绪感受和情绪表达方面比男生更为敏感才是,她们相对于男生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难道是研究结果有错吗?让我们再来看以下的研究。

邓丽芳、郑日昌(2003)研究指出,男生比女生体会到更多的消极情感,他们的情绪表达性明显低于女生,但是在正向情感和快乐感的体验中,男生和女生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研究表明:多数人认为适合男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成就、事业有关,适合女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情感、人际关系有关,其实,对婴儿旱期情绪行为的研究表明:个体早期情绪行为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交往扩大,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女性日趋表现出情感细腻、敏感,比男性更善于情绪表达等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Ann M. Kring and Albert H. Gordon(1998)针对一所州立大学的学生做的两次连续实验,发现大学生在情绪感受和面部皮肤电传导方面没有存在性别差异,而在情绪表达等方面,女生比男生更为擅长。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女性比男性更具有情感表达性,她们的情感更为容易外露,而男性相对来说感情更为含蓄,不轻易表达。但他们在情感的感受性方面不存在心理及心理上的差异,也就是说对于生活中出现的相同性质的事件,男女都可以做出同样的情感认知,也可以体验到相同的情感,即使是在量上有差异,但是性质上却相同。生物电实验显示,男女在情绪引起的生理反应方面趋向于一致,也就是说男生和女生情绪表达之所以出现差异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是由于社会认同性和学校及家庭教育导致的结果。按照社会期望理论,每一个个体在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之下都会被赋予一定的社会期望角色,只有按照社会规定的角色作出行为表现才被社会所认可。作为男性,由于其生理特征的因素,导致其外在看上去更为强健,长久以来,男性在社会当中更多的担当一些风险大决策性强的事情,由其体形特征决定的社会角色在社会的进化过程中被固定化,由此男性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更多的被教予传承化了的角色观念。也因为此,男性更多的被期望感情内敛、含蓄、不轻易表露。

而相应的,女性一直被认知为处于弱势地位,其权利往往得不到有效保证,因此处在受保护的的环境中(男性常常如此想,虽然行为上并不如此一致)。在这种环境下,女性的情感表达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可以体现男性权威的标志。因此,女性的情感表达有其社会期许性。

可以设想一下,在儿童的早期,无论是男女,都不会有情感的刻意掩饰,关于其情感的分化是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传统刻板印象中关于男性在情感方面比女性不敏感的说法存在着偏颇之处。男性和女性都有同样的情感体验和生理反应,差异仅在情感表达上.

可以看出,男女在情感上存在着差异,但有有着很高的一致性。由此可以看出,男女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