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质量》说课稿(一等奖)
《质量》教案
《质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2. 学习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质量的概念和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难点: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讲解质量的概念,包括物体和物质的区别。
- 介绍质量的单位,如千克、克等。
- 让学生讨论质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使用天平测量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但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的操作不够熟练,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
初中物理质量优质教案
初中物理质量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 重力方向的理解。
2. 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桌椅等。
2.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
2. 提问:重力是什么?重力的方向在哪里?二、探究重力的方向(10分钟)1. 实验一:让学生用细线悬挂钩码,观察钩码是否垂直向下悬挂。
2. 实验二:让学生改变钩码的悬挂角度,观察钩码的受力方向是否变化。
3. 讨论:根据实验现象,总结重力的方向。
三、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15分钟)1. 实验三: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的钩码所受的重力。
2. 实验四:让学生保持钩码的质量不变,改变悬挂高度,观察重力的变化。
3. 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重力的应用领域,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2《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2《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2《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中,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设置,让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乘法问题,并通过列式计算得出答案。
教材还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解题规律,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对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已经没有太大的困难。
但是,学生在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复杂分数的运算,部分学生还存在着运算错误,需要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乘法问题,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对于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解题规律,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需要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解题规律,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例题和练习题,使学生掌握解决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方法。
2023年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一拿到这篇文章,我读了十遍。
第三四遍,我站在学生的立场读,读后产生了一些疑问:学生对蟋蟀熟悉吗?他们理解什么叫“随遇而安”吗?学生能从拟人写法中感受到什么呢?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呢?因为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们总是喜欢拿着木棍在地上挖坑挖洞,挖这么小的一个洞穴对他们来说简直不费吹灰之力、1、学会本课生字词,会认“宅、蔽、弃、慎”等7个生字,会写“弃、毫、遇、择”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选择”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蟋蟀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感受蟋蟀“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品质。
3、体会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热爱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设计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教学重点是第二点,教学难点是第三点。
本课教学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对话交流达成1、2两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则在第一课时学习基础上继续对话交流以达成教学目标三、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流程安排作一说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理解“随遇而安”,对比引出课文,用时5分钟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自己建构的过程。
所以产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
而教师帮助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提高相关度的重要方法。
所以在这第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从“说自己的家或小房间”入手,创设一种“用心创造生活”的情境,进而引入昆虫世界,理解一般昆虫的“随遇而安”和蟋蟀的不“随遇而安”,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难度的“随遇而安”一词,为后面感受蟋蟀的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精神和其住宅的“伟大”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确定问题,学生二度读文,交流阅读感受,用时10分钟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深入体会“伟大”,用时5分钟第四环节: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感受,提升“伟大”原因,用时15分钟这一环节是课堂之所以为课堂,区别于完全独立阅读的特点。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2函数》说课稿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2 函数》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5.2 函数》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函数的概念、性质和简单的应用。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学习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图像和函数的性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逐步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能够通过观察函数图像理解和分析函数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能够通过观察函数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性质。
2.教学难点:函数的概念的理解,函数的性质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函数图像、练习题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概念。
2.知识讲解:讲解函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
3.图像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函数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函数的性质。
4.性质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探讨和分析函数的性质。
5.练习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输入一个值,输出一个值•表示方法:y = f(x)•图像:一条曲线•特点:每一点只有一个值•变化规律:根据自变量的取值,分析函数的值的变化规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二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5.2 确定位置 》说课稿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5.2 确定位置》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5.2 确定位置》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够利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物体位置的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事物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位置概念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表示物体位置时,往往会受到具体情境的影响,不能准确地用数对表示。
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能够准确地用数对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用数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总结提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理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教室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描述同学的位置,激发学生对位置问题的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尝试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发现数对表示位置的规律。
3.小组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方法和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关键信息。
一等奖说课稿
一等奖说课稿标题:一等奖说课稿引言概述:说课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说课可以展现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
一等奖说课稿是教师在说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优秀作品,具有很高的教学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一等奖说课稿的特点。
一、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符合学生实际需求。
1.2 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
1.3 教学内容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思量。
二、教学目标2.1 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
2.2 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2.3 教学目标具有可衡量性,能够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估。
三、教学方法3.1 教学方法多样灵便,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2 教学方法科学有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
3.3 教学方法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四、教学手段4.1 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包括多媒体、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
4.2 教学手段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4.3 教学手段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能够有效支持教学实施。
五、教学评价5.1 教学评价方式科学合理,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5.2 教学评价内容全面客观,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5.3 教学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能够指导教学实践和改进教学方法。
总结:一等奖说课稿具有教学设计精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灵便、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评价科学等特点,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典范作品。
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一等奖说课稿,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2分数再认识(二)》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2 分数再认识(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2 分数再认识(二)》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定义、分数的比较、分数的加减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数的乘除运算和分数的大小比较。
这部分内容是分数学习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数学知识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概念和基本的运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分数的乘除运算和大小比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乘除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乘除运算。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掌握分数的乘除运算和大小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乘除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乘除运算。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2.教学难点:分数的乘除运算和大小比较的规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乘除运算和大小比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分数的乘除运算和大小比较的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乘除运算和大小比较。
4.教师引导: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乘除运算和大小比较的规律和方法。
5.练习巩固: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2分数的再认识(二)》(1)-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2 分数的再认识(二)》(1)-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5.2 分数的再认识(二)》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分数的运算和应用仍然是他们的学习难点。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各有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以及如何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引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问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师给予引导和指导。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计算方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4.教师讲解:总结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
5.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6.应用拓展: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7.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流程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计算方法。
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来进行。
高校说课稿模板一等奖
高校说课稿模板一等奖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大学的XX,今天我要为大家展示的是我的说课稿《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
在开始之前,请允许我感谢主办方给予我这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一、说教材本次说课的内容是《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这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的计算机网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授课对象为计算机专业的大一新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但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还比较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也要注重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包括网络拓扑结构、IP地址、路由协议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计算机网络事业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说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功能和应用领域。
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解释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重点阐述各层的主要功能。
XXX地址与路由协议:讲解IP地址的分类、子网划分和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
XXX操作系统的网络配置: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网络设置方法,包括TCPIP协议的配置、共享文件夹的设置等。
5. 网络安全与防护: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常用防护措施,如防火墙、杀毒软件的使用等。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 直观演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网络拓扑结构、IP地址分配等图解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2.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网络应用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实践操作:安排实验课时,让学生动手配置网络环境、解决网络问题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质量》正式说课稿范文
2024《质量》正式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质量》,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质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6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重量以及质量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量的单位和换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质量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单位和换算的方法。
②能力目标: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测量和换算计算。
③情感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态度。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质量单位和换算的方法。
难点是:理解质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质量单位进行测量和换算。
二、说教法学法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
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情景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学法是: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实物称重器具和相关的练习题,以便更好地进行实际操作和巩固练习。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情景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会给学生们展示一些不同质量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和猜测它们的质量。
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相互交流,让学生意识到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不同物体的质量可能不同。
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物品的观察和猜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提问和思考,为学习质量的概念打下基础。
环节二、检验课前自学成果。
在课前,我会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在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课前预习成果和解题思路。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5.2《确定位置》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5.2《确定位置》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确定位置》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数对与物体位置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能够理解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概念,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够准确地找到物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理解数对与物体位置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够准确地找到物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数对与物体位置之间的关系,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坐标纸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数对与物体位置之间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确定位置的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和分析给出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对与物体位置之间的关系。
3.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数对的表示方法,并能够在坐标纸上找到物体的位置。
4.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他们对数对与物体位置之间关系的理解。
《探究物质的密度》 说课稿
《5.2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黄彩凤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五章第2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八年级下册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两个段标组成,即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
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
2..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品质》说课比赛一等奖稿
《品质》说课稿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所说的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第二板块“底层的光芒”中的一篇英国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板书)。
这篇短篇小说因其震撼人心的人物精神和丰富的主题内含、加之生动精妙的描写语言,获得了较高的文学声誉。
一、我们先说教材的编排意图与教学目标这个专题的导语是这样说的: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希望,是因为有思想的先驱者和无数平凡的人,以诚信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
可知探讨底层人物身上高贵的精神和人格光芒是编者的意图之一;导语中还说:不同的文学体裁有各自独特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这一板块下还设置了一篇记人散文《老王》,显然,不同的文体展现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法是不同的,如何抓住它们各自的特性,是编者的意图之二。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三个方面:1.辨析文体:了解小说和记人散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重点把握小说的特性。
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身上最震撼人心的品质。
3.从小说的属性出发,对主题“品质”进行多元化探究。
教学重点:通过文本本身,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小说属性,探究“品质”的丰富内涵。
这篇小说按课程要求教学时数应为一课时二、说教法学法在教法上:小说较之其它文体更具有故事性,生动性,更宜用“体验教学法”来组织课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感受,筛选文中的信息,层层深入文本。
其次,在文体辨析时运用分析法,让学生分辨出写人小说与写人散文的不同属性。
再次,对人物精神境界与小说主题“品质”进行多元探究时应充分运用探究法,让学生各抒已见,言之成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独创精神。
在学法方面:首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自主搜索关于高尔斯华绥的相关作品,如:……以及作家在……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经历与成就。
其次培养学生体验法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在语言形象、语言情感等方面充分揣摩、品味,获得丰富的语言感受与语言趣味。
再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2_分数的再认识(二)_》说课稿_(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2 分数的再认识(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数的再认识(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分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基本运算,并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分数,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知识,对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分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运用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基本运算,并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基本运算。
2. 教学难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推导和运用。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情境,如分蛋糕、分水果等,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分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如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质量》说课稿1
以考试或项目成果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 评价。
两者结合
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 生的学习状况。
反馈机制建立和改进措施
及时反馈
01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改进措施
02
根据评价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
跟踪监控
03
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监控,确保取得实效。
学习方式
学生期望通过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多 样化学习方式,增强学习 体验。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
基础薄弱学生
采用直观性强的教学方法,如图 示、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 概念;提供额外辅导资源,如课 后习题、在线视频等,巩固基础
知识。
中等水平学生
鼓励参与课堂互动,如小组讨论 、提问等,提高学习积极性;布 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如案 例分析、质量改进项目等,提升
学生倾向于实践性和互动 性强的学习方式,对纯理 论讲授兴趣不高。
学科基础
学生在质量管理、统计学 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程 度不一,需要加强巩固。
学生学习需求调查
学习目标
学生希望通过本课程了解 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 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学习内容
学生对质量改进、质量控 制、质量管理体系等核心 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
《质量》说课稿1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学生情况与需求分析 • 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 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 • 资源整合与共享策略 • 总结反思与未来规划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质量概念及重要性
质量定义
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 ,是满足用户需求和期望的能力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2分数的再认识(二)》说课稿(1)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2 分数的再认识(二)》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2 分数的再认识(二)》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定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深化认识分数的课。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灵活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知识,对于分数的定义、基本性质和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分数的深层次理解还有待提高,对于如何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体验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灵活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提高学生运用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学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
3.实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全国一等奖语文说课稿(5篇)
全国一等奖语文说课稿(5篇)全国一等奖语文说课稿(精选5篇)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
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小编收集整理了全国一等奖语文说课稿5篇,希望可以帮助您,欢迎借鉴学习!全国一等奖语文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
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一等奖12分钟
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一等奖12分钟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双方对语文教育的重视及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达成一致意见,现就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一等奖12分钟内容达成如下协议:一合作目标与原则1.1 明确以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1.11 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学生能力培养1.12 强调课堂教学实效性与趣味性结合二协议主要内容2.1 制定高质量说课稿标准2.11 确保说课稿涵盖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等核心要素2.12 保证说课稿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三说课稿结构与内容要求3.1 教学背景介绍3.11 包括教材版本、章节内容概述、学生基本情况分析3.12 指出本节课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位置和作用3.2 教学目标设定3.21 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具体3.22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探究学习方式3.2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注重人文精神培养3.3 教学重难点解析3.31 分析本课时需要突破的知识点3.32 提出解决难点的方法策略3.4 教学流程设计3.41 导入环节新颖有趣,激发兴趣3.42 新授环节层次清晰,逻辑严密3.43 巩固练习环节形式多样,针对性强3.44 小结环节总结提炼,强化记忆四说课技巧与注意事项4.1 语言表达流畅自然4.11 注重语速语调控制,避免过快或过慢4.12 使用恰当肢体语言辅助说明4.2 板书设计简洁美观4.21 板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4.22 字迹工整清晰,布局合理4.3 多媒体资源有效运用4.31 图片视频资料贴合主题,丰富课堂4.32 音频朗诵片段选择得当,增强感染力五双方权利义务5.1 甲方负责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支持5.11 如教材资料、参考资料等5.12 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间交流学习5.2 乙方需按时完成说课稿编写任务5.21 根据协议要求,保质保量提交初稿5.22 接受甲方指导建议,及时修改完善六其他事项6.1 保密条款6.11 双方应对合作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严格保密6.12 未经对方许可不得将相关信息泄露给第三方6.2 知识产权归属6.21 说课稿版权归双方共同所有6.22 使用范围限于内部教学及研究6.3 争议解决机制6.31 如遇分歧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6.32 若协商不成可提交至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裁定七协议生效及其他7.1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7.11 有效期一年,到期自动终止7.12 如需续约须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对方7.2 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约定7.21 补充条款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7.22 变更或解除协议均需书面形式确认双方确认上述内容无误,特此立约。
一等奖说课稿
一等奖说课稿引言概述:一等奖说课稿是指在教学比赛或教学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优秀教师所编写的教学课件。
一等奖说课稿不仅要求内容准确、丰富,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一等奖说课稿的要点。
一、教学目标:1.1 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明确了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1.2 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科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设定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1.3 分析教学目标的层次: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2.1 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师应根据学科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教材。
2.2 整合教学内容: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有机的教学体系。
2.3 设计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难度,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3 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手段:4.1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应创设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4.2 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以提高教学效果。
4.3 利用教学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5.1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评价、口头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2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说课稿
5.1 质量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质量》下面我从以下六个部分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从整个物理学体系来看,质量属于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课程标准来看,质量这一节需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关于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这一重要物理观念。
同时本节课在教材中属于基础的一节,他为后面学生深入学习密度等相关章节做好知识和能力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有关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质量的理解。
同时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和自学能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缺乏。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是由物质构成以及质量的定义,从而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
2、经历“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这一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引导探究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神七飞天;让同学们作为中国人,都为今天的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而感到自豪。
同时让学生思考:宇航员从地球带到太空的这面红旗,它的重量有没有改变呢?从而引
出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学科的育人功能,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环节二:活动探究建构新知
【活动一】试分类
请把大玻璃杯、小玻璃杯、铁钉、铁锤、桌子、椅子进行分类;说出根据什么理由来分类,分为几类?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让学生思考并归纳得出物体是由物质所构成,同时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提出问题:以下两组中所含物质的多少一样多吗?
设计意图:继续追问,让学生思考并得出物体所含物质可能不一样多,教师此时提出质量的概念。
【活动二】知单位
1.让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以及符号
2.什么是国际千克原器?
3.质量还有哪些常用单位,这些单位有怎样的换算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师生共同总结后教师展示生活中的质量单位以及与Kg、g、mg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些单位大小的感知,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加以强化巩固。
接下来再通过估测大会的游戏激发学生主动尝试解决问题的欲望,并通过此活动让学生体会精确测量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质量的测量工具。
【活动三】识工具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教师展示生产科研中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并要求学生自学课本说明书,了解托盘天平的基本结构,以及称量感量等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活动四】探变化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电子秤探究:
1、一块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形状变化其质量会改变吗?
2、矿泉水瓶中的冰水熔化后,状态变化其质量会改变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实验探究的能力,同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前的疑问。
最后让同学们交流讨论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其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环节三:检测反馈,查漏补缺
最后请同学谈谈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以及还有何疑问。
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知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5.1 质量
一、物体是由物质构成三、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四、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2、符号:m 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状态、
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单位:基本单位:kg
常用单位:t、g、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