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社会和元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元代文学
二折),关羽(第三、四折)。冲末:鲁肃。 杂:关平、关兴、周仓、黄文(东吴信使)。
(此为末本,由乔公、司马徽、关羽主唱。)
二、主题思想
通过蜀汉关羽单刀赴东吴鲁肃之会,宣扬汉
室为正统的观念,塑造关羽英武的民族英雄
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反抗元蒙统治者
“董西厢”的新突破:
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婚姻自由
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 了多情的才子,莺莺富有了反抗性;故事结 局以莺莺张生私奔团圆作结。
第三章
第一节
关汉卿
关汉卿的生
平和创作
元杂剧的奠基人,元代 剧坛的领袖. 号已斋叟,大都人,太 医院户。一说任职太医 院尹。其籍贯,一说为 祁州(今河北安国县) 人,一说解州(今属山 西省)人。
此剧的语言既然质朴自然,又酣畅泼辣。
第三节
喜剧《救风尘》
一、剧情梗概和脚色扮演
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剧情:第一折:阻嫁。第二折:闻变。第三
折:解救。第四折:官判。
扮演:正旦:赵盼儿。外旦:宋引章。冲末:
周舍。外:安秀实。卜儿:宋引章之母。丑: 张小闲。外(孤):郑州守李公弼。
(此剧为旦本,由正旦赵盼儿主唱。)
如《错斩崔宁》和《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简贴和尚》。
2、艺术成就
首先,表现在故事情节生动感人。
其次,开始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刻划人
物。并出现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此外,富有戏剧性的人物对话描写也是表现
人物性格特征的手段。
第二节
宋元说唱艺术与“董西厢”
一、宋元说唱艺术 宋元说唱艺术形式中诸宫调是当时最流行的
元代科举与元代文学发展
元代科举与元代文学发展元初重经济、义理而斥词章的学术取向和人才倾向,科举长期废而不行。
士子文人失去传统的上进之路,对元代文人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文人因此而疏离了政治和权力,淡出了治国和明道,唤醒了独立人格意识,以纯文人的心态和眼光读书和创作;元代中期,自元仁宗恢复科举制度后,吸引了各族文人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从而兴起了一个全面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潮。
元代科举吸引各族士子文人参加,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依然有着无法言说的吸引力,尽显大国气象和盛世之感,促成了元代盛世的时代精神和“平、易、雅、正”盛世文风的形成。
标签:元代文人;科举;文学发展;盛世文风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主宰中国的王朝,统治民族蒙古族以其固有的政治及文化传统影响着元代社会发展。
作为收揽士人与建立正统的重要手段,汉族的科举选官则是以“学而优则仕”为原则评准行政菁英的征募方式,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是为打破世袭与贵族的特权,这和蒙古社会的用人方式是格格不入的。
元代初期,蒙古统治者选用官吏,沿袭蒙古族重世家的体制,以“根脚”取才,对中原汉族自唐宋以来实施的科举取士不重视,导致了科举制度文化的断裂。
元代初期,官府用人以实用为目的,不重科举,元朝的学术取向和人才倾向重经济、义理而斥词章,重德行、经术为先、词章次之的方针。
元前期科举迟迟未开,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在李孟等儒臣的建议下正式开科取士。
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因中书平章蔑儿乞氏伯颜坚决反对,科举考试再度停废。
隔七年之后,顺帝至正元年(1341),重又恢复。
此后一直到元朝灭亡,“科场,每三岁一次开试”①。
元代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国到1368年元朝灭亡,期间一共162年,元朝科举施行52年,扣除中断6年,实际上只有45年的时间,仅开科16次,最多一次是元统元年(1333)取士100人,终元之世,左、右两榜共取士1139人。
显而易见,元代科举执行时间短、规模较小、擢用人数较少。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古期第三段,元代文学:1234~1368。
划时代意义: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主导;作家与下层人民联系密切,文学赢得更多观众、读者,影响广泛。
第一节元代的社会与文学一.民族压迫与融合二.思想领域:程朱理学统治地位得到确认,但独尊局面发生变化;信仰多元化。
三.程朱理学影响下降,礼教松驰,下层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伦理教多。
四.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地位下降,很多人不再依附政权,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意识随即异动。
一些“书会才人”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转向平民化,知识分子,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促成杂剧发展。
第二节叙事文学的兴盛一.元代叙事文学成为主流;抒情性文学如“散曲”创作给诗坛带来新气象,但诗词成就远比不上唐宋两代。
二.话本小说的兴盛。
(一)唐以来叙事性文体如传奇小说、变文俗讲已呈活跃趋势→宋出现勾栏瓦肆,提供演出场所→元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得到进一步繁荣;戏剧艺术以急管繁弦和曲折跌宕的情节再现社会各阶层人物,更受欢迎。
(二)宋说话分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1.“说经”讲演佛禅道理;2.“合生”可能属即兴性的滑稽伎艺;3.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3.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战争;5.后两者均属有情节人物的叙事文学;话本作者已能运用虚构、提拣等技巧。
(三)元“说话”盛行,讲史居多,如《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等,注意情节安排及心理描写;元文言小说,如《娇红记》。
三.戏剧艺术成熟,代表当时文学最高水平:杂剧和南戏。
(一)戏剧形成过程: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宋院本→金末元初,在唐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启示下,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要素结合,发展成戏剧;由于宋金对峙,出现杂剧和南戏两种。
(二)元杂剧概况。
1.元戏剧题材包括爱情婚姻、历史、公案、豪侠、神仙道化等,涉及面广;2.许多剧本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封建制度的弊陋丑恶,歌颂了被迫害者的反抗精神,展示出元代丰富的生活和人物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
元代文学
Yuandai wenxue元代文学元代的历史不长,自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王朝改国号为大元(其时南宋尚未最后灭亡)算起,至1367年元亡,只有96年。
自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到元亡,则为133年。
和前代文学相比,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
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
诗词元人的诗,清顾嗣立《元诗选》共收340家,席世臣补《元诗选癸集》搜罗散佚者数千首。
此外顾氏未见的集子尚有50余家。
而散见于《永乐大典》的诗尚多。
不过这里所说元人的诗,包括蒙古时期。
蒙古王朝统一中国北方后的一个时期内,诗坛上活跃的依旧是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这一时期写出了不少好诗,此外还有麻革、张宇、陈赓、陈庚、房□、段克己、段成己、曹之谦等。
房祺编的《河汾诸老诗集》所收的即是这些作家的作品。
他们入元以后的诗作大都眷恋金室,并抒写自甘贫贱不做新朝的官的怀抱。
和元好问几乎同时的李俊民,入元以后也继续他的诗歌创作。
蒙古贵族重武轻文,尊崇军事人才,不重视乃至鄙薄文士。
直到世祖忽必烈才改变政策,吸收一些士人参加他的政权。
但还认为“汉人惟务课赋吟诗”,没有什么用。
一些参加新政权的士子如刘秉忠、郝经、许衡、刘因、杨果等,写了一些诗词,但诗坛没有出现什么新气象。
这些参加新政权的人的作品大多流露出一种又想做官,又想归隐的矛盾心情。
许衡在《训子》诗中说:“身居畎亩思致君。
”而在《偶成》一诗中又说:“老作山家亦分甘。
”产生这种思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在重武轻文的形势下虽然见用而不被倚重,有屈才之感。
一是在民族矛盾之中,怕遇到意想不到的祸难。
许衡《偶成》说:“远怀未得生前遂,俗事多因困后谙。
”耶律楚材《和邦瑞韵送行》诗说:“士行莫忘直报怨,人情须信害生恩。
而今跃入惊人浪,珍重风涛过禹门。
”他们在仕途中提心吊胆。
这些人不象河汾诗派那些人甘心隐姓埋名,做诗而不做官。
所以怀才不遇,屈才之感和隐居情思就是他们诗歌的基调。
我们应该了解的元代文学-word文档
我们应该了解的元代文学一、元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格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领域内居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政权。
这是一个空前统一、幅员辽阔的朝代,也是一个矛盾重重、苦难深重的朝代。
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南人处于社会的边缘,民族矛盾空前突出;阶级剥削愈演愈烈,广大民众不堪忍受,阶级矛盾严重激化;长期废除科举制度,大批儒生失去进身之路,文士地位空前低下。
在经济上,随着农业的恢复,都市经济更加繁荣,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在思想上,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开始确立,同时对各种宗教信仰兼收并蓄,思想控制相对松弛。
这些都给元代文学的面貌与架构带来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历程中,元代文学处于一个新的转折期:即新兴的通俗的戏剧小说开始取代传统的典雅的诗文词赋的正宗地位,从此,叙事性文学逐渐成为文坛创作的主流。
在元代文学中,大放异彩的是元曲。
它包括叙事体的杂剧和抒情体的散曲,因二者皆以曲辞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
元曲一向与唐诗、宋词并举,为元代文学之主流,亦是一代文学之代表,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光辉。
在元曲中,成就更为辉煌的是杂剧,它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也是元代文学最高峰的标志。
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把唱、念、科、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元杂剧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并兴盛一时,主要是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都市经济的繁荣、通俗文艺的发展、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商业化以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其次,元代以前的诸种歌舞伎艺,尤其是宋、金以来戏剧事业本身的进步,为元杂剧的产生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艺术实践。
再其次,最高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爱好和提倡,鼓励了元杂剧的发展。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大批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沦落下层,成为书会才人,这些创作主体对剧本创作的直接介入,有效地提高了元杂剧的艺术品位,这是元杂剧得以繁盛的根本保证;同时创作者与演出者、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的关系空前密切,相得益彰,使得元杂剧迅速发展成独立的艺术样式。
第十二节、元代文学总论
汉代的角抵(牴)(di1),本为流行于民间的带有竞技性的游 戏与演出,后传入宫廷,并逐渐发展成带有故事情节的“戏 ”,如《东海黄公》。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出现的“大面”、“踏摇娘”、 “拨头”等,就其形式而言,可谓之歌舞,但藉歌 舞而敷演了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这正是《东海黄 公》的继续和发展。“大面”亦称“代面”,如《 兰陵王入阵曲》,即表演兰陵王戴假面战斗的故事 。 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 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 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 王入阵曲)。(《旧唐书· 音乐志》)
第十二讲 元代文学总论
元代的时限
宋分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两 宋300多年间,还同时存在着辽(907—1125)、金 (1115—1234)、西夏(1032—1227) 按照历史朝代纪年,元代的时限,是公元1271年(元世 祖至元八年,这一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至1368年( 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这一年,元惠宗离开大都);元代 文学,自然指这一时期的文学。 金亡1234—1271 “金之遗民”,与南宋文学有40年 的交叉重叠。 空前统一,充满苦难;传统诗文 戏剧(杂剧、散曲) 一代文学的起讫,并非绝对地与一个王朝的兴亡相符 。
民族关系
从统治者的主观愿望上来说,是严禁蒙古人“汉化”的 ,但实际上,有远见的帝王(如元世祖)、臣子和广大 人民,则都在迅速的汉化过程中。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 历史发展趋势。在这方面的突出表现,是任用了一批汉 人理学家,如姚枢、许衡等人。
赵复,字仁甫,德安人也。太宗乙未岁,命太子阔出帅师伐宋 ,德安以尝逆战,其民数十万,皆俘戮无遗。……姚枢奉诏即 军中求儒、道、释、医卜士。凡儒生挂俘籍者,辄脱之以归。 ……(杨)惟中闻复论议,始嗜其学,乃与枢谋建太极书院。…… 选取遗书八千多卷,请复讲授其中。……枢既退隐苏门,乃即 复传其学。由是许衡、郝经、刘因皆得其书而尊信之。北方知 有程、朱之学,自复始。……复家江汉之上,以江汉自号,学 者称之曰江汉先生。(《元史· 卷一八九赵复传》)
元代文学
2.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和杂剧作家。留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和杂剧作家。 马致远 存的散曲作品最多,被誉为“曲状元”。 存的散曲作品最多,被誉为“曲状元”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 秋思》 秋思
元杂剧的特点
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 文 学
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 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 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 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 特色之一, 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 唱与说白紧密相连, 曲白相生” 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微
2、元杂剧衰落的原因: 元统一全国后,由于南方城市经济的固有优势 ,北方杂剧作家纷纷漫游或迁居南方,大致到大 德年后,元杂剧活动中心由大都转移到杭州,但 作家作品的数量明显不及前期,元杂剧呈衰退状 态。 A、北杂剧不适宜于南方文化的背景。 B、南方最有才华的文人并未进入杂剧领域。 C、元中叶以后,元杂剧中陈腐道德的内容明显增 多。 4、杂剧本身的一些局限。
虞集的诗
• 虞集的诗笔老意到,语无枝叶,素以典雅精切著称。 然文采、气韵均不足。胡应麟说他的诗“浑厚典重, 足扫晚宋尖新之习。第其才力不能过诸人”,当是公 允之论。虞集的诗成为后来诗人学习的榜样。 《挽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 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 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元杂剧的三个组成部分
元 代 文 学
1.宾白:对话、独白 宾白:对话、 宾白 2.唱词 唱词 3.科介 科介
1.关汉卿及其作品 1.关汉卿及其作品 元 代 文 学
元代时期的文学变革和特点
元代时期的文学变革和特点元代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很多文学变革和特点。
这些变革和特点不仅对于元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对于元代时期的文学变革和特点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和总结。
一、元代文学的背景和基础元代文学的背景和基础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元代的政治和文化环境,第二个是此前的文学传统和基础。
元代政治和文化环境的最大特点就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结合。
在元朝建立之前,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对于西方文化几乎是一无所知。
但是元代的建立和西北部分的征服,为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西方的文化思想、艺术和技术等等都被纳入中国的文化体系,进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综合文化。
这对于元代的文学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方面,元代的文学发展还离不开此前的文学传统和基础。
元代文学的主要基础来源于唐宋先贤留下的某些文学传统,例如诗和词等等。
同时,元代的文化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先前文学传统的影响,如水墨画、文人画、诗词歌赋等等。
这些传统都为元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会分别分析元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变革。
二、元代文学的主要特点1、写实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元代文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写实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元代的历史上具有许多重大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实际上就是元代文学写实主义的重要来源。
元代文学家将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变化以及野史、志怪之事更真实地呈现在文学作品中,这就是写实主义的体现。
元代文学的写实主义是一种自然的体现形式,它不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更多的是通过自然真实的生活来展现元代的人民和社会。
元代爆出很多闻名于世的艺术品和文学作品,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等,这些作品都在元代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它们往往通过一些现实的故事和人物来反映社会历史和人民的生活,这种写实主义的艺术探索为元代文学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绪论第一章关汉卿第二章王实甫及其西厢记第三章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第四章宋元南戏第五章元代散曲元代社会对文学开展的影响1、城市经济的繁荣为俗文学的兴盛奠定了根底。
2、民族压迫使元代文学多有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对抗意识。
3、文士落魄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创作。
4、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质朴刚健、酣畅自然的文学风格。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元曲: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局部。
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元代文学特点:叙事性文学的新形式—戏剧,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元杂剧的兴起和开展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兴起:中国戏曲开展经历:原始歌舞——“踏摇娘〞——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元杂剧。
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二、元杂剧的开展概况和形式特点:南北方戏剧圈:〔一〕〔前期〕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局部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
出色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等。
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艺术风格绚丽多彩,常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
〔二〕〔后期〕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
既流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
元曲四大家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
但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一〕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元代文学特点分析
元代文学特点分析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时期。
但无论如何,元代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元代文学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在形式上也带来了新的变化。
下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元代文学的特点。
一、元代文学的背景元代从建立到灭亡,只历经 96 年,但它的文学成就却不容小觑。
元代文学的成就源于元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元代是全国统一的时期,弘扬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思想,给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此外,由于蒙古族对中国的征服和文化交流,元代文学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题材,也使得文学风格更具跨文化特点。
二、元代文学史的特点(一)民族文学与宫廷文学并存元代文学具有两种不同的特点:一种是民族文学,这是元代的文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蒙古族对中国的统治,使得蒙汉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汉民族的文化日渐壮大,而蒙古文化也在华夏文化的影响下得到了发展;另一种是宫廷文学,是元代文学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皇室贵族诗词歌赋的创作和赏析,特别是元朝建文年间延续红楼的一派宫廷小说浪漫主义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文学题材的多元化元代文学在题材上较为丰富,既有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也有豪放派、浪漫主义等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
元代文学不仅涉及到历史、传说等方面,而且在社会生活、八闽文化、地方风俗等方面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三)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元代文学的风格主要有豪放派、浪漫主义和新笔派等风格,表现了元代文学的多样性。
其中最著名的是豪放派,他们反对严谨的文学规范,歌颂自由和天然,追求自我表达的自由。
而浪漫主义则是追求“异想天开”的空间,渲染艺术的意蕴,达到心灵与灵魂的超然境界。
最后,新笔派代表了元代文学中一支新崭出的文学势力,其代表作品以“新”为特点,它不仅在文学技巧上有所突破,而且表达了新时期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三、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元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融合异质文化,元代文学在东西南北方面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上,堪称开创性浪漫主义在元代文学中达到了极高的成就,代表作品《西游记》也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一。
元代文学中的风俗与社会现象
元代文学中的风俗与社会现象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段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家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思想,为元代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元代文学中,风俗与社会现象作为述南内容之一,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七个方面来探讨元代文学中的风俗与社会现象。
一、元杂剧中的社会现象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所呈现的社会现象极为丰富。
在《汉宫秋》中,李陵代替皇帝上朝这一场景,体现了字符命运的无常和权势的腐败。
在《雪鬓亭》中,作者通过独白和对白的形式,形象地描写了女性的地位和性别歧视。
在《西华山》中,通过塑造陵园建造者的形象,表达了对生者永远不能承受命运的反抗和挣扎。
二、元曲中的婚姻与生活元曲是元代文学的另一杰作,也是风俗与社会现象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元曲中,婚姻与生活成为很多作品的主体。
《长生殿》、《西厢记》、《汉宫秋》、《窦娥冤》等作品,均涉及到婚姻和家庭生活。
从中可以看出,元代婚姻的制度、爱情观念、家庭伦理比较复杂和矛盾。
元曲中呈现的婚姻和生活画面,直接或者间接地展示了社会风俗和文化现象的多重内涵。
三、元词中的爱情与情感元词同样以爱情和情感为主要内容体现出了元代社会的风俗和文化。
元代女性的地位改变和文化逐渐进步,深刻地影响了元词的题材和风格。
《如梦令》、《念奴娇·赤壁怀古》、《浪淘沙·北客行》等作品,全部涉及爱情和情感。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元代词人视爱情和情感为非常重要的心理状态,这些都代表着元代词家对爱情和人性的关注。
四、元曲中的宗教信仰元代宗教信仰的领域十分广泛,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元曲中很多作品反映了人们对于宗教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比如《白蛇传》、《深闺梦》、《梁祝》等作品,都围绕着道教、神仙等文化元素展开,它们渗入了元代人民的精神甚至世界观中。
元曲中的宗教信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元代文学中的一大特色。
五、元文学中的食品文化元代的食品文化丰富多样,成为了文学中重要的表现形式。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概述元代文学(1271年—1368年,共97年。
)概说中国文学发展到了元代,四种主要的文体:诗歌、散文、戏剧、小说,首次齐备。
元朝立国,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得到确认。
朝廷设立官学,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教科书。
元朝统治集团也尊崇各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
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被忽视。
•元代文学产生的社会形态元朝统治的年間,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居住于长城内外的各族人民,既有斗争,更有沟通、融合。
蒙古铁骑是带着奴隶制时代的野蛮习性进入中原地区的,后踏着女真人的足迹,接受了汉族文明。
文化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
有些人接受了汉族文化熏陶,还擅长以汉语进行文学创作。
例如贯云石(回纥人)、萨都喇(蒙古人)等所写的诗词或散曲,造诣颇高;杂剧作家则有杨景贤(蒙古人)、李直夫(蒙古人)等。
西北游牧民族特有的质朴粗犷、豪放率直的性格,注入作品的形象中,使元代的文坛更加多姿多彩。
民族杂居,也给汉族文化在固有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成分。
元代文学的定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史家往往对元有所忽视。
《元史》被认为是中国正史草率成篇的代表。
20世纪以来,现代中国逐渐融人世界潮流,由于元蒙对世界史的巨大影响,学者们也给以元史更多的关注。
近代大史学家和文史专家们,比如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等人,都曾特别致力于元史的研究。
今天,元史已经成了世界性的显学。
在汉唐元明清等王朝之间,元代历经时间最短,仅有九十年,如果把它的属国算上,它实际领有的国土,则是世界历史之最:横跨欧亚大陆。
当然,元代不是最短的,相较于秦、隋而言它又长了许多。
也正是因为这样,元代用汉语写作的文坛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文坛。
在刚刚统一天下时,元代社会的一道风景线是人员、文化交流与互动。
不仅仅是文人,但文人却是这个时期历史潮流簇拥起的一朵朵浪花。
当时,有江南文人北上大都,西去北岭的,也有北方诗人远游苏杭,直抵南海的。
古代文学 元代文学复习提纲
绪论一、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元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从蒙古王朝灭金到统一的元王朝灭亡(1230—1368)。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三百多年来中国境内宋、辽、夏、金以及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立的局面。
统一后元朝的疆域比汉、唐时代更为广阔,这种大一统的局面,扩大了国内各区经济相互调剂的范围,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元朝的制度基本上沿袭宋、金旧制,同时也保存了蒙古的某些旧制。
这是蒙古贵族统治集团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方式,相应地采用“汉法”治理中原的必然结果。
元王朝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中的上层统治阶级统治全中国的王朝,对其他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现象。
在宋代形成的正统儒学的变种——理学,不仅在元代继续流行和发展,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官学。
元王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兼收并用,因而佛教和道教在元代也十分盛行。
特别是金朝新起的全真教,在此时影响尤大。
二、元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元代文学以杂剧、散曲、南戏的成就最高,即后人与“唐诗”、“宋词”相并称的“元曲”。
文人的内心愤懑和人民的反抗情绪在元代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并构成元代文学主要的思想特征,在杂剧、散曲、南戏、诗、文、词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元代文学的艺术风格:在总体上以自然本色为主流,北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文而不晦,俗而不俚”,南戏“句句是本色语”,诗文“崇本质而去浮华”,词则“伉爽清疏,自成格调”。
元代文学显现出的自然朴素美,成为元、明、清时期文学的一股重要的审美思潮。
元杂剧作品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根据其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社会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等五类。
元杂剧的产生、完备和盛行,为我国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还在实际上争得了与传统文学样式——诗、词、文、赋——相颉颃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散曲的题材,主要有风情和隐逸两类,此外还有一些揭露现实和写景、咏史、抒怀之作。
元代文学概论
元代文学概说元朝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成吉思汗在漠北统一各蒙古部落、建立大蒙古国(1206),至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1234),为第一阶段;由此至蒙古大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6),即蒙古人统治中国北方的时期,为第二阶段;由此至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明王朝建立(1368),即元王朝统治整个中国的时期,为第三阶段。
而通常所说的元代文学,主要是指后两个阶段的一百三十多年间,包括各民族人士用汉语从事的文学创作。
其他民族语言的创作,则因资料缺乏和条件所限,无法涉及。
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那些被他们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蒙古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后,也越来越多地接受了汉族文化。
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建元“中统”,自命为中原正统帝系的继承者,后又据《易》“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元”。
这些都意味着蒙古政权的文化性质的某种转变。
忽必烈采用许衡等儒士“必行汉法乃可长久”(《元史·许衡传》)的建议,变易旧制,以适应中原地区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实即形成了蒙古贵族和中原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
但与此同时,蒙古统治者在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这较集中体现在所谓“四等人制”上,即把国民分成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种等级。
蒙古贵族包揽军政大权,汉族人不得染指;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如回族人善于经商理财,在朝中有很大势力,是蒙古贵族的得力助手;第三等人为汉人,包括原属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最末等为南人,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南方各族。
如虞集在朝中做官,备受倾轧,不得不忍气吞声,就与他“南人”身份有关。
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是恶劣的。
元政府在经济上也有民族掠夺性质。
如朝廷给予西域商人放高利贷的特权,中原人民为交纳赋税,常向西域商人借银,结果连本带息,越滚越大,以至倾家荡产都还不清债。
元代的经济掠夺以江南地区被害尤烈。
元代文学
第一章 元代话本与说唱文学
• • • • • 第一节 元代说话和话本概况 第二节 小说话本 第三节 讲史话本 第四节 说经话本 第五节 诸宫调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第一节 元代说话和话本概况
• 说话:口传故事 • “说话”的流传:上古神话传说——隋 代——唐代——宋代——元代 • 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 合声
• 关汉卿的婚姻爱情剧按早作品情节和人物 性格特点可以分为三类加以分析: • 1、《救风尘》、《切脍旦》写女子的勇敢, 敢于和强大的对手交锋 • 2、《拜月亭》、《诈妮子》写女子对婚姻 的追求及其她们的坎坷遭遇,通过波折揭 示这些女子的痴情。 • 3、《谢天香》、《金线池》写妓女从良的 故事。
• 《救风尘》 • 一、剧情梗概 剧情:第一折:阻嫁.第二折:闻变.第三折:解救. 第四折:官判 • 二、主题思想 剧作通过花花公子周舍欺骗,虐待歌妓宋引 章,赵盼儿以“风月”手段回击周舍,解救受 难姐妹的故事,揭示了元代妓女的不幸命运, 表达了元代人民反抗强暴的理想和愿望。
• 《单刀会》:歌颂了关羽的英雄气概和英雄 业绩,表现了一个成功英雄的悲哀。 • 《双赴梦》:写关羽、张飞魂赴西蜀托梦 刘备,表现了失败英雄的悲哀。 • 《哭存孝》:写李存孝的悲剧。 • 关汉卿剧作的双壁:《窦娥冤》、《单刀 会》
• 《单刀会》 一、剧情梗概 剧情:第一折:定计.第二折:劝阻.第三折:训子.第四 折:刀会. • 二、主题思想 通过蜀汉关羽单刀赴东吴鲁肃之会,宣扬汉室为正 统的观念,塑造关羽英武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含蓄地 表达了作者反抗元蒙统治者的民族情绪.
关汉卿作品中存在的矛盾:
• 1、在表现弱者的抗争和洋溢着乐观精神的同时, 也有以弱者的让步或不可信的巧合,维持调和矛 盾的大团圆结局。 • 2、在揭示失路儒生的艰难、忧郁和痛苦的同时, 却又陈袭着“五言诗作上天梯”“金殿上脱白衣” 的向往。 • 3、在表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激烈壮怀时,又交织 着悲凉色调。 • 4、在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对传统生活观念和道德准 则的超越的同时,又对“贞”、“孝”、“天人 感应”等观念加以肯定。
元代文学概述.doc
元代文学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在整体上发生根本转变的时期——叙事性文学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而传统的抒情文学退居其次。
由此,文学的受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审美观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一、元代文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在元代,戏剧、散曲,话本等俗文学空前兴盛,而诗歌,散文则相对衰落。
这一文学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元朝大统一局面的出现,改变了我国北宋以来长期积弱不振的局面,促进了我国各兄弟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一)政治方面。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全国各族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
汉族人处于最低贱的地位,处处受到歧视和压迫。
汉族文人儒士同样遭受歧视压迫,有的甚至沦为奴隶,处于“九儒十丐”的卑贱地位。
元代又长期废止科举,堵塞了文人进身之路。
其中一部分文人被迫走上了与民间艺人结合的道路,组成“书会”,为勾栏行院编写演唱脚本,成为元杂剧创作的主力军。
(二)社会经济方面。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国力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元代出现了许多商贾云集,人口高度集中的大都市。
畸形的都市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有力地刺激了通俗文学的发展,为戏剧繁荣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思想文化方面。
元朝统治者为麻痹人民,巩固统治,提倡各种宗教,尤尊佛道。
儒理之学虽也提倡,但其影响已大不如前。
过去被轻视的戏剧、散曲、小说等俗文学,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
元蒙贵族不好文词,却嗜好戏曲乐舞,高官显宦和上层文人也都乐于欣赏和提倡。
这是元代各种通俗文学蓬勃兴盛而诗文却相对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元代文学发展概貌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其次,南戏和话本小说也有新的发展。
而诗文创作由于种种原因成就不高,呈现衰落状态。
(一)元杂剧是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它是在北曲的基础上把唱、念、歌舞结合起来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标志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杂剧的发展,以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元代文学发展及其意义
元代文学发展及其意义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环境都与其他朝代有着很大的不同。
元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创造了独特的文学形式和有特色的文学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本文将探讨元代文学的发展和其意义。
一、元代文学的特征元代文学与其他朝代的文学相比,有很多突出的特点,首先是以戏曲为代表的文化形态的兴盛。
元代时期佛教、道教、神话传说等都被融入戏曲中,因此元代戏曲成为了当时的主要文学形式。
除此之外,元代的文学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现实。
元代的社会和政治环境非常复杂,人们生活在非常不稳定的环境之中。
因此,元代文学也更加注重现实,描写了社会生活、政治事务等丰富多彩的元素。
2.承袭前代文化。
尽管元代社会和文化独特,但是元代文学并未完全摆脱前代文化的影响。
元代文学中还有很多继承了唐代、宋代和元前诸侯时期的文化元素和传统。
3.吸收西方文学元素。
元代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促成了汉字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
在元代文学中,可以看到西胡文学元素的出现,例如《弟子规》的汉西对照本。
二、元代诗歌元代诗歌是当时文学界最为活跃的一个方面,它吸收唐宋诗歌的传统,同时又与原民语记和后来的新民语文学相结合,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前代的新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元代诗歌的代表性作品有赵秉文的《西江月·九里堤》,还有丘说的《长恨歌》等。
这些作品的出现,不仅在当时文学界引起了持久的反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元代小说元代小说以《西游记》、《水浒传》和《金瓶梅》为代表,它们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元代小说卓越的口才和丰富的形象语言,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生活、道德风尚和政治局势等。
这些小说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华,也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元代戏曲元代戏曲是元代文学中最为优美、最为引人入胜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唱腔舞蹈、造型服饰、唱词、曲调等都在元代时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概述
3、思想文化方面,杂糅传统思想与各种 宗教来统治人民,同时又带有游牧部族 的固有特性。
二、元代文学特点
1、代表了新的趋势,即文学对象的下移; 白话文学大发展;叙事文学大发展。 2、文学的价值发生改变,功利性、娱乐 性增强。 3、各体文学样式并进,成绩最突出的是 “元曲”。 元曲定义: 广义指散曲和杂剧;狭义专指杂剧。
1、按照历史形势,汉强胡弱,《汉宫秋》 承续《昭君变文》改变了胡汉之间的力 量对比,把汉朝写成软弱无力、任由异 族欺压的政权。
2、采用晋•葛洪《西京杂记》写画工毛 延寿贪污舞弊的情节,将其身份改为中 大夫,还增加其阴谋败露,叛国献图的 情节,和元帝、昭君已彼此熟悉的情节。 3、改孔衍《琴操》昭君不愿再嫁吞药而 死的情节为昭君出塞止边界黑河,投水 而死。
第三章王实甫
第一节:生平 名德信,大都人原籍易州定兴, 从其散曲中可知是中年退隐, 《录鬼簿》悼词 《凌波仙》: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录鬼簿》记其作品有十四种,仅存三 种,即《破窑记》《丽春堂》,另有残 本与少量散曲。
第二节《西厢记的主题与人物》
一、题材来源 二、加工与改造的贡献 首先是主题中思想倾向更鲜明,反封建的意 识更强烈,由偏重郎才女貌的爱情大声发出 “愿天下有情人皆成了眷属”的疾呼。直接 向禁锢青年感情的封建制度挑战。 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广大青年男女要求恋爱自 由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愿望。
否定者 一方面被禁 一方面狗尾续貂 一方面攻击诅咒
肯定者好评如潮 北曲之冠一类评语不断,形成西厢热。
通过爱情表现反封建主题的巨制于十三 世纪末问世, 此时的欧洲舞台被宗教剧把持 十六世纪末才出现同样主题的不朽名著 《罗密欧与朱丽叶》 《西厢记》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 恒的意义,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无生命 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元代的科举时行时止。
科举考试中断八十年 (1234—1636
134年)
蒙古灭金后,停止科举考试80年, 到仁宗延祐二年(1315)才得重开 。 “九儒十丐” “书会” “书会才人”
南宋遗民郑思肖:
“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 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南宋遗民谢枋得: “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 一官、二吏; 先之者贵之也,谓其有益于国也;七匠、 八倡、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谓其 无益于国也。吾人岂在 倡之下丐之上者乎?”
盛行于金元时期的说唱形式是诸宫调,又叫
“搊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的首创者是宋代的孔三传。 诸宫调是相对用一种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所谓
“诸”就是多种,即将多种宫调的曲牌连缀成一套来
演说一个故事,中间往往插入说白,是有人物、有情
节的长篇说唱。
现存宋元“诸宫调”文本,全本只有金代董解元 的《西厢记诸宫调》,残本是《刘知远诸宫调》和 《天宝遗事诸宫调》。
元 代 社会 和元代文 学
一、蒙元的兴起 * 蒙古族源于公元7世纪的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
东岸的古老部落。 * 公元9世纪,蒙古部落西迁到蒙古高原,与居住在那 里的突厥语族的居民融合、繁衍,分化出很多氏族。 * 公元1204年,铁木真凭其军事才能,削平各部,统 一了蒙古高原各部。
*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在斡难河源的不而罕山
3.讲史(以讲说历史兴衰战争故事为主)
4.合生(以即席指物为说解的一种滑稽伎艺)。
现存主要的宋元话本代表作:
小说话本:《西湖三塔记》、《错斩崔宁》、《碾
玉观音》、《包龙图断冤》等。
讲史话本:元代编刊的有《全相平话五种》如《三 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五代史平话》、 《宣和遗事》等。 讲经话本:现存的宋元讲经话本,只有无名氏的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讲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
〔爻辞〕
《彖tuan》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 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 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 庶物,万国咸宁。
二、 元朝的疆域和交通 《元史· 地理志》: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 辽左,南越海表” 统治范围到达中亚,西亚、东欧及俄罗斯, 建立了钦察汗、伊利汗,察合台汗等汗国,并 征服过东亚、南亚诸国。蒙古的兴起、元朝的 建立,是影响世界历史的一件大事。
《易经· 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乃统天。 《易经· 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乃顺承天。
周易· 乾 乾:元、亨、利、贞。〔卦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
—(胡祗遹《赠宋氏序》,《紫山先生大全集》卷八)
爱情婚姻剧
社会剧 历史剧 公案剧
神仙道化剧
4.元杂剧的体制:
(1)折、楔子和本
2.元杂剧中心的南移及其衰微
钟嗣成《录鬼簿》 夏庭芝《青楼集》 周德清《中原音韵》
3.元杂剧作家、题材及流传:
作家、剧目
有姓名可考的剧作
家有223人,剧目740 多种(杂剧530多种, 南戏210多种)
题材
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 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 巫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语言之
(2)、民族歧视政策及权力分配不平等。
人分四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 至元二年(1265),忽必烈诏令“以蒙古人充各路 达鲁花赤(镇守者,监理),汉人充总管(地方高级 长官),回回人充同知(知府的副职),永为定制”。 “回回虽时盗国钱物,未若秀才(指儒臣)敢为反 逆”。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南人即使考中进士,不能 为御史、为宪司官、为尚书,这种现象也必然在南方 儒士中引起不满。
元代戏曲概述
元代戏曲,包括北曲杂剧和南 曲戏文。世所谓元曲,原是指元 代的杂剧和散曲,但有时亦仅指
元代杂剧。
元代戏曲形式包括杂剧和南戏两种。戏曲创作和演 出分为南北两个戏曲圈。 北方戏曲圈以大都为中心;南方戏曲圈以临安、杭 州为中心。 北方戏曲圈中创作与演出的主要是杂剧;南方戏曲 圈主要是南戏的演出,以及北方传来的杂剧。 北方戏曲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故事 为主要内容;南方戏曲主要表现爱情婚姻与家庭伦理 等内容。 北方戏曲圈主要作家包括关汉卿、马致远、纪君祥、 张国宾、杨显之等;南方戏曲圈代表作家是高明、施 惠、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
三、元代社会及统治概况 实行汉法
成吉思汗 时行时辍 木华黎
1.阻止农田改为牧地 2.约束战争中对汉族百姓 的杀戮 3.推行轻税薄赋 4.保护儒士、设立经籍所、 施行科举
窝阔台
耶律楚材
成吉思汗:灭金过程中,出现奴隶制剥削关系。 木华黎 :采取了争取汉族地主武装的招降政策, 并把以劫掠奴隶、财物为目标的掠夺战争转变 为争城夺地的占领战争。 窝阔台 : 耶律楚材 :“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在燕京设立编修所,在平阳设立经籍所 金亡后第四年,实行第一次科试取士,即著名 的“戊戌选”。
六、元代的文学
元朝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206- 1234 ) :大蒙古国——灭 金。 第二阶段(1234—1276) :灭金——占领临安。 第三阶段(1276—1368) :占领临安——退出 大都。 通常所说的元代文学,主要是指后两个阶段 的一百三十多年间,包括各民族人士用汉语从 事的文学创作。
① 官(政府官员) ② 吏(吏佐,不能擢升为 官员的政府雇员) ③ 僧(佛教僧侣) ④ 道(道教教士) ⑤ 医(医生) ⑥ 工(高级技术人员) ⑦ 猎(猎户) ⑧ 倡(娼妓) ⑨ 儒(儒生) ⑩ 丐(乞丐)
科举名额由四等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 均分,实际上不利于人数众多的汉族士子。 元代还有两举不第,恩授教授、学正和山长之 例,但又规定享恩授的汉人、南人的年龄限在五十
人一种淋漓尽致的感受。
元代的叙事文学主要包括说话、 戏曲、说唱等三种主要形式。
元代的抒情文学主要包括诗、词、
散曲三种。
关于“说话”的最早记载见于隋代的笑话集
《启颜录》。
据宋代耐得翁《都城记胜· 民合众传》中记载,
宋代的“说话”共分四种——
1.小说(以讲说爱情、鬼怪、公案传奇故事为主)
以上。
(4)、元代的吏员出职制度在儒士中引起了不
满。
余阙在《杨君显民诗集序》:“我国初有金宋,天
下之人惟才是用之,无所专主,然用儒者为属多也。
自至元以下始浸用吏,虽执政大臣亦以吏为之,由是
中州小民粗识字能治文书者,得入台阁共笔札,累日
积月,皆可以致通显,而中州之士见用者遂浸寡;况
(今蒙古的必儿喀岭)召开大会,铁木真被公推为蒙古
大可汗,尊称“成吉思汗”,意为“四海之王”或
“可汗的可汗”。建立了蒙古政权。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灭亡西夏。
*公元1234年,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灭亡了金朝。
* 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开平即位。 *公元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大元。 *公元1272年,建都于大都。
2、滑稽剧——参军弄(参军戏弄苍鹘,即 席表演)
唐·歌舞戏《兰陵王》面具
唐·参军戏陶俑
(四)宋金杂剧与古南戏
l、宋杂剧——散乐“唯以杂剧为正色。”
2、金院本——行院各类表演项目的总名。
3、古南戏——又名永嘉杂剧等,产生于 北南宋之交。 故中国戏剧的成熟不晚于宋。
二.元杂剧
内而京师,外而郡邑, 皆有所谓勾阑者,辟优萃 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 (夏庭芝《青楼集》)
南方之地远,士多不能自至于京师,其抱才缊者,又
往往不屑为吏,故其见用者尤寡也。”
(5)、仕进多岐的弊端与儒士的关系。
姚燧《牧庵集。送李茂卿序》:“凡今入仕惟三途: 一由宿卫,一由儒,一由吏” 许有壬:“科举取士,岂不愈于通事、知印等出身 者。今通事等天下凡三千三百二十五名,岁余四百五十 六人。玉典赤、太医、控鹤,皆入流品。又路吏及任子 其途非一。今岁自四月至九月,自身补官受宣者七十二 人,而科举一岁仅三十余人。”
元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
的里程碑意义:
从元代文学开始,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取代传统
的抒情性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古代文学 的审美情趣也因此发生了历史性的新变化,由“温 柔敦厚”转向“自然酣畅”。
王国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 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怎么理 解?)
元代文坛,无论是叙事性还是抒情性的文学 创作,均体现出自然酣畅之美。 所谓“自然”,就是指元代文学作品立志真 实地反映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从而让读 者或观众直接从作品中感受到“时代之情状”。 所谓“酣畅”,就是指作品要“曲尽人情”, 透彻无遗地表现出所要表达的主题与人物,给
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
2、角抵戏——东海人黄公(葛洪《西京杂
记》
两汉百戏
唐·陶戏弄俑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角抵戏 《东海黄公》
角抵戏
战国角抵图铜牌饰 (陕西长安客省庄出土)
(二)隋唐歌舞戏和滑稽戏
1、歌舞剧——踏谣娘——“北齐有人,姓 苏,疱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 酗酒,每醉,辄殴其妻。……”
醉生梦死,沉溺其中。故凡游京师者,谓之登天
堂,归后尤梦京师。……”
此外,北方中原地区的涿州、真定、 大同、汴梁、济南、太原、平阳和南方的 扬州、镇江、建康、平江、杭州等城市经 济都十分活跃。而东南沿海的上海、庆元、 温州、福州、泉州、广州等都是对外贸易 的通商口岸。
五、元代的儒士问题 (1)、中央朝廷对儒士的不重视。
一、中国戏剧的产生发展
(一)、先秦歌舞和巫优表演 ——中国戏曲的萌芽状态 原始歌舞三位一体的特征 巫优表演为表演艺术的起点 宗教祭祀为戏剧产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