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一、考点解析概括分析题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板块必考题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

二、解题技巧1.仔细比对,找异同。

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

2.比对方法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

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

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常见设错误点命题设误1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的方式,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命题设误2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使事情发生的地点错位改变因果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四、概括分析题解题“两步骤”第一步:定比对区间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

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第二步:定比对角度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设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真题回顾1】(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专题十五(一)文言阅读之解题方法技巧学生版

专题十五(一)文言阅读之解题方法技巧学生版

专题十五、文言阅读之解题方法技巧—、解题方法技巧(一)了解选文特点1.体裁上:一般为《二十四史》中的史传作品,以叙述为主。

2.内容上:(1)朝代:南北朝至宋朝这段时间居多;(2)主人公:有声名的文臣武将;(3)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

(4)思想:卓越才能+忠君爱国+爱民尽孝+敬业奉公。

(二)文言文阅读答题步骤1.粗略读懂文言文(1)粗略了解: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注意,但一般都是小问题,也能了解原文大意。

)(2)理清思路: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同时用笔画出文中主要人名、地名、官名等。

(3)放弃疑难: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2.细读题目,明确要求(1)题目复位: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原文的位置,一般比较容易的选项在这一步就能完成;(2)比较异同:对比选项与原文表达的意思,找出明显错误点,选择最佳选项。

(三)题型分类解析【一】理解文言词语类资料上讲得很详细。

(此类题现在一般不考了)【二】信息筛选类1.题干标志:下列都表现某某具有什么品质的一组是。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1)手法:人物传记类文段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往往采用多种手法,如叙述描写、作者评说,描写中又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而题干中有时指定筛选某种手法,在审题时就要仔细推敲,把那些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却刻画方法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排除,谨防“神合貌离”。

全都体现——直接体现和间接体现都符合要求;直接体现——间接体现不在其列;(2)对象:限定行为、性格、品质的主语,一般为传主;(3)条件:常为人物的性格、行为、精神品质等,这是身体的关键着力点。

考点01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实词含义-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考点01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实词含义-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考点01理解实词含义【考点分析】《中考说明》对实词含义理解的要求是能够“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语境中的用法及意义”。

对这一考点主要考查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含义,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实词”,这是考查范围。

所谓“常见实词”,主要是浅易文言出现频率高的实词。

二是“在语境中的用法及含义”。

“在语境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综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求,既考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巧点拨】一、技巧概述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

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成语。

(一)通假字。

辨识通假字,重要的是识记积累,要弄懂本字、借字的意思。

通假字一般都会在文后的注释里进行标示,学习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积累,这点非常必要。

(二)一词多义。

如“道”在不同语境中可解释为:“道路”(不得志,独行其道)、“道理”(以咨诹善道)、“方法”(策之不以其道)、“学说”(益慕圣贤之道)、“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等;“故”在不同语境中可解释为:“所以、因此”(故不为苟得也)、“原因、缘故”(公问其故)、“学过的知识、旧知识”(温故知新)。

(三)古今异义。

如“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学习时应注重比较辨别。

(四)词类活用。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是名词用作动词,应译为“挖洞”。

另外还有名词用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为名词,表行为特征,作状语,应译为“像狗那样”;动词用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动词用作宾语,应译为“飞奔的马”;形容词用作动词:“非淡泊无明志”中的“明”是形容词用作谓语,应译为“明确,坚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中的“苦”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痛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中“美”译为“以……为美”。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解析及答题思路技巧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解析及答题思路技巧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解析及答题思路技巧命题解析我们走上中考考场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另外,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第一,选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

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一些道理。

第二,题型。

中考课外文言文涉及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篇章理解、主旨把握等考查。

其中,字词解释主要是实词解释,另外还有“之”、“而”、“其”、“以”、“于”、“何”六个虚词也会出现在课外文言文的考察中;句子翻译一题既有要求将文中的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有给4个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而篇章理解、主旨把握是主观简答题,通常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语句,有时也要求对短文中的人物进行性格特点的概括,或提问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中得出什么道理。

第三,考点。

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

所以,实则考查的是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

题型答题技巧一、划分句子节奏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技巧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高分技巧之文言文阅读 专题01 断句(解析版)

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高分技巧之文言文阅读 专题01 断句(解析版)

专题01:断句(划分朗读节奏)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

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解答这类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考点链接】例1 (2019年邵阳卷)【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三闾祠[清]查慎行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各划1处)(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平远江山极目回【解题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答案】(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平远江山/极目回【方法指导】确定节句中停顿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2.起到总领性的词语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词放在句首,总领主句乃至全段,诵读时必须稍有停顿,否则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第7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与中考高频考点及答题技巧

第7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与中考高频考点及答题技巧

第7讲文言文词类活用(一)一、例题精讲翻译下列加点字,并批注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2.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3.且秦灭韩亡.魏。

(《唐雎不辱使命》)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韩非子·难一》)二、针对练习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庸人尚羞之(注:“之”代指蔺相如的行为)。

(《廉颇蔺相如列传》)2.渔人甚异之(注:“之”代指渔人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3.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4.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5.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6.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8.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9.沉鱼落雁。

(《庄子·齐物论》)10.凄神寒骨。

(《小石潭记》)11.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12.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13.文王以百里之壤臣诸侯。

(《毛遂自荐》)三、真题练习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①,往来无白丁②。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③。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④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⑤,西蜀子云亭⑥。

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刘禹锡《陋室铭》)(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⑦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⑧,意怡如⑨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出自《晋书·儒林传》)【注释】①鸿儒:博学的人。

②白丁:平民,没有功名的人。

③金经:佛经。

④案牍:官府文书。

⑤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中考文言文阅读技巧

中考文言文阅读技巧

文言文阅读重点考试目标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句读。

2.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其基本用法,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关键的语句和重要的语段。

3.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4.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考点题型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类型:四类题型:(1)词语理解辨析(2)翻译句子(3)文意分析(4)开放题型解题技巧考点一:实词的用法文言实词包含的面相当广,尤其要重视掌握课文中关键实词的含义,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通假字等。

(一)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

(二)古今异义是指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一些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三)词类活用指的是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了别的词性。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的活用。

3.动词活用为名词。

4.名词作状语。

(四)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替代的办法写成的别字。

所以复习时一定要掌握本字,所通假的字,还要有正确的释义。

如“属”通“嘱”,嘱托,嘱咐。

(《岳阳楼记》)考点二:虚词的用法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①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②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③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④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文言虚词虽然没有实在意义,但能帮助实词组成句子表示各种结构关系或语气,其类别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少,但是用法比实词灵活,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古今变化也比实词大。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考点三:句子(一)断句停顿(二)翻译句子1.特殊句式(1)判断句。

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考点透视】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中考真题】(山东潍坊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解析]朗读文言文时,主谓之间应该有适当停顿。

在这个句子中,“落笔”是主语,“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两者之间应该停顿。

[参考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考点透视】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

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

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

(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

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中考真题】(浙江义乌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a. 肉食者谋之b. 长跪而谢之曰c. 辍耕之垄上d. 小大之狱[解析]“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史传文)教师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史传文)教师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史传文)教师(史传文阅读)一.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1.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①姓名、字号;②籍贯;③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④学识;⑤性情;⑥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⑦最初任职情况等。

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

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2.人物的主要事迹。

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乾元初;②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年号+中,如:天监中;④年号+末,如:建安末。

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

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

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 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解题技巧高考语文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1.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训练: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2.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训练: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3.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训练: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4.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训练: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高考古诗词的鉴赏答题介绍读懂感情基调同学们要想在古诗文鉴赏上面取得一个好的分数,那么一定需要做到的就是要读懂感情基调,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对于古诗文来说,它所表达的都是作者的情感,是以作者的情感为基础来写出来的,语文老师指出,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做古诗文鉴赏的时候,读懂它的感情基调,只有读懂了情感基调,同学们才能够更好的去理解文章的内容,这是同学们做古诗文鉴赏的时候需要做的第一步。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张建民第1节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纲要求应考方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

2006年《考试大纲》把文言文阅读考点一表述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与去年相比,这一界定不仅使考纲的表述更为明确,同时也要求复习时更要注意古代诗文中实词的文言意义。

文言实词含义考查有四种形式:一是题目给出加点的词语,并解释,要求辨析解释意义的正误;二是给出有某个词语的几个语句,要求辨析几句话中这个词语的意义、词性的异同;三是给出一个有加点字的语句,要求辨析四个选项中这个词语与例句中词语用法、意义的相同或不同;四是要求直接解释具体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五是放在翻译题中考查语句中重点实词在句子中的含义等。

考查涉及的词语类型主要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偏义复词几种。

从2004-2006年高考试题分析,考查比较多的是一词多义,其次是古今同形异义词,大多是《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

但也有不是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复习备考中要通过理解记忆教材中出现的重要实词的意义,勤翻字典,掌握一定量的实词意义。

重点难点文言实词含义的考查重点在一词多义上。

所谓“一词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词的多义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形式延伸出来。

如:“朝服衣冠”的“朝” 应读“zhāo”,义为早晨,是本义。

因古时大臣朝见皇帝都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cháo)拜”,如“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之义;有“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皇帝生活的地方,即“朝廷”,如“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记忆。

难点之一是词类的活用现象。

包括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动词作名词,以及词语的使用用法、意动用法等。

其二是古今异义词。

包括:①词义扩大。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考试备考秘籍(解析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考试备考秘籍(解析版)

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一般直接独立设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考查重点。

综观近年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

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

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二、“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传记类文章中传主的品格、情操和主要事迹等信息以及筛选写景抒情类、议论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信息的能力。

中考中这一考点常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要求考生文中某些信息;有时也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阅读概括能力。

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综合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从各地区中考试卷来看,其考查特点有:1.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二是主观题。

其中,以主观题为主。

主观题又分两种考查形式,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

其中,以前者为主。

2.在考查内容上,既涉及重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还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想准确翻译文言语句,考生必须做到:(1)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有充分的理解,对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固定句式、固定短语等都有准确把握。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对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很快就要迎来中考了,而中考是人生道路上第一个转折点。

对每个初三学生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从而考上好高中。

想要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自然是要认真复习。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三中考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第一步:助力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助力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助力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初中语文基础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外)-考点透视及解析

初中语文基础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外)-考点透视及解析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外)考点透视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一般从字音、文言实词、虚词、朗读停顿、句式、翻译、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

主要题型有:断句,解释加点字,辨析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解释通假字,翻译句子,从整体上把握思想内容,分析写作特色等。

从取材看,以课内篇目为主,兼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且选取的课外材料多为较浅显的趣味性记叙文和哲理性短文。

有些课内文言文备受全国各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连续多年多次出现,如《出师表》《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送东阳马生序》《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峡》等。

方法点拨方法一、比较阅读题的解题方法1.常见问法(1)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2)甲文中的……和乙文中的……都……请结合两文画线的句子,说说两文……有什么不同。

2.知识放送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

3.解题思路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

“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人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

方法二、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课外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内容主要是解释实词、翻译文中重要句子和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有些考生认为课外文言文没有规定考试篇目,复习时无从下手,从而产生畏惧心理。

其实,课外文言文阅读所选用的文本都很浅显,相当于初一、初二年级所学过的文言文,其知识内容与课内学过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所要解释的字词必定是课内学过的,而且是常用的、熟悉的实词,所要翻译的句子的句型也是十分熟悉的,句中的关键字词也是平时学过的。

至于课外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只要读通语言材料,能大体感知文章内容,则不难答出。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介绍一般来说,最后一道题目是从全文的角度上进行考核,所以首先应该阅读最后一道题目,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然后要仔细的阅读原文,凭借自己的语感进行初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加点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题目进行理解。

第三步就进入到了实际的解题环节:1、文言实词题。

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

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

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

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

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4、内容归纳题。

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

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代入法(将它后面给的解释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错)推断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该字的写法结构透出出来的含意、利用语法推--即分析该字在该句所充当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词性、利用语境推--即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该字意义)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先把高考常考的120实词18虚词的意思用法先掌握起来.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词多义又叫多义词。

中考文言文内容理解考点

中考文言文内容理解考点

中考文言文内容理解考点篇一: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诗词鉴赏【考点一】对重点词的理解考查内容:课内重点诗词中的重点词义注释应试策略:熟记课内诗词中的词义注释(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考点二】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考查内容:对诗词内容的把握、主旨的理解、情感的体会答题方法:看题;看景(场面)——还原图景;看意象;看情——结合特定意象附:常见意象表达的感情菊:隐逸、高洁、脱俗(瘦)马:漂泊;奔腾、追求阴天:压抑、愁苦、寂寞沙鸥:飘零、伤感猿猴:凄厉、哀伤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梧桐:凄苦江水:时光流逝、岁月短暂、愁苦绵长、历史的发展趋势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点一】文学常识考查内容:课内重点文言文的及其作品情况应试策略:对初中阶段重点文言文篇目的进行梳理总结【考点二】语句翻译考查内容:课内文言文的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答题方法:通读文章解大意;前后联系译难点;人名地名不必译;字字落实重直译。

【考点三】内容理解考查内容:对诗词整体内容、关键信息、主旨(思想、情感)的把握和理解答题步骤:概览全文,整体把握;筛选关键信息;体会的态度、思想、情感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概况分析:选文多为哲理或启示性小故事,主要考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阅读课外文言篇章能力。

【考点一】词语解释考查内容:文言文中特定实词和虚词的词义和用法答题方法:课内积累应用;组词法——给难解实词组词,还原到文中考查,根据词性适当调整【考点二】句子翻译——直接翻译或选择正误项考查内容:选文中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答题方法:通读文章解大意;前后联系译难点;人名地名不必译;特殊句式调译序;字字落实重直译。

【考点三】内容理解——用文中原句或自己话概括考查内容:对选文的整体内容、情节和对人物行为的理解答题方法:通读选文;审清题干;回归原文;直接答题或概括答题【考点四】主旨理解考查内容: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含哲理、观点或启示答题方法:结合文章内容(故事细节和人物个性),从为人道理、处世方式、科学哲理三个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可平时积累,临考借用。

部编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衔接讲义(一)(有答案解析)

部编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衔接讲义(一)(有答案解析)

部编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衔接讲义(一)(有答案解析)【考点解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2、辨析词的古今义。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4.词类活用。

【例题精析】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墨子怒耕柱子子墨子怒耕柱子①。

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②,以骥③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

”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

”耕柱子悟。

(选自《墨子》)【注释】①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②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③骥:好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骥足以策________②故怒之________(2)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我没有把别人的病治愈吗?B. 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C. 难道我没有比别人越来越好吗?D. 我没有让别人的伤口愈合吗?(3)子墨子怒耕柱子的原因是“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4)读了故事,从耕柱子态度的转变中,你悟出了________ 的道理,在你看来,墨子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1)值得;所以(2)B(3)以子为足以策(4)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心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足”这里解释为“值得”。

(2)本题中要注意:愈于人:比别人好。

愈:超过,胜过。

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疏通语句。

本句正确翻译为: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故选B。

(3)本题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疏通文段,理解文意,找出语句“以子为足以策”作答即可。

(4)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

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 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词义扩大。

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

�2�词义缩小。

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责备”)。

�3�词义转移。

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

�4�感情色彩变化。

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

�5�名称说法变化。

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6�双音节词�偏义复词�。

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部编版五升六语文阅读讲义:文言文阅读衔接(一)(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五升六语文阅读讲义:文言文阅读衔接(一)(含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提升】部编版五年级(五升六)文言文阅读衔接讲义(一)班级姓名【考点解读】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方法技巧: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我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例题精析】例: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尊君在不?________②下车引之。

________③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B. 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

C. 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

D. 本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

【答案】(1)同“否”;拉、牵拉;回头看(2)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B【解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不”通假字,通“否”;“引”,拉、牵拉。

(2)重点字词:“期”约定;“委”,丢下;“至”,到达;“信”,诚信。

(3)B项错误。

结合文中元方和友人的对话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故“心理描写”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词义扩大。

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

2词义缩小。

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责备”)。

3词义转移。

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

4感情色彩变化。

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

5名称说法变化。

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6双音节词偏义复词。

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要注意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盍、叵、旃。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在根据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

“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

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解其用法的目的。

二、语法与翻译考点解析(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文意。

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②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上面例句中,名词“水”、“军”作动词用,分别解释为“游泳”、“驻军”。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342019--24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词义扩大。

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

2词义缩小。

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责备”)。

3词义转移。

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

4感情色彩变化。

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

5名称说法变化。

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6双音节词偏义复词。

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要注意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盍、叵、旃。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在根据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

“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

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解其用法的目的。

二、语法与翻译考点解析(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文意。

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②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上面例句中,名词“水”、“军”作动词用,分别解释为“游泳”、“驻军”。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342019--24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词义扩大。

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

2词义缩小。

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责备”)。

3词义转移。

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

4感情色彩变化。

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

5名称说法变化。

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6双音节词偏义复词。

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要注意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盍、叵、旃。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在根据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

“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

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解其用法的目的。

二、语法与翻译考点解析(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文意。

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②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上面例句中,名词“水”、“军”作动词用,分别解释为“游泳”、“驻军”。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342019--24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词义扩大。

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

2词义缩小。

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责备”)。

3词义转移。

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

4感情色彩变化。

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

5名称说法变化。

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6双音节词偏义复词。

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