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学生用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学会推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义的推断,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例句,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复习状态。

2. 讲解与示范: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讲解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示范翻译过程。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疑问。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言文现象,提高运用能力。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1. 篇章分析:选取一篇高考真题文言文,进行篇章分析,讲解文章结构、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分析文言文题目,指导学生如何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提高答题效率。

七、教学过程1. 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讲解文言文题目的类型及解题策略,学生进行练习。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真题,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重点高中高考高三语文文言文——基本认知专题复习导学案学生版

重点高中高考高三语文文言文——基本认知专题复习导学案学生版

北镇市高级中学2016级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文——基本认知【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 •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 .分析综合C(1 )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情感目标: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掌握词语的古汉语现象【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教具媒体】多媒体【高考真题体验】2015全国课标卷1 2015全国课标卷【实词考点解读】考点: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主要有三个特点:通假性,单音性,多义性把握古代汉语实词主要通过: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一、【通假字】通假字是属于假借现象的一种。

假借字一般有两种现象:一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借旧字表达新义;二是本有其字而不用,却去借用其他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我们这里讲的通假字主要属于第二种,也兼及古今字。

怎样辨析通假字?结合文本分析,在句子当中去记忆,同时掌握一定的分析技巧。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字音,求得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方面去寻求本字。

例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例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一一《鸿门宴》例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一一《桃花源记》(二)______________凭借字形,辨析通假。

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例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知识梳理与素材运用(全国通用)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知识梳理与素材运用(全国通用)

《论语》十二章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文言基础知识挖空练习,自学自纠;2、文本重点句子翻译;重点实词积累:克、兴3、理解“君子之德”、“仁”“、恕”核心概念,思考孔子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一.【课文重点实词挖空训练】(自学7分钟)(一)子曰:“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勤勉)于(对于)事而慎(小心、谨慎)于言,就(接近,到……去)有道(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三)子曰:“朝闻道(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夕死(动词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可矣。

”(《里仁》)(四)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对于)义(道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五)子曰:“见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思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与……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反省)也。

”(《里仁》)(六)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这样以后)君子。

”(《雍也》)(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任重而(连词,表并列)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废止),不亦远乎?”(《泰伯》)(八)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

(句式:判断句)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即使)覆(倾倒)一篑,进,吾往也。

”(句式:判断句)(《子罕》)(九)子曰:“知(同“智”)者不惑(疑惑,被世事迷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十)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高三文言文导学案

高三文言文导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导学案——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高三参赛)制作人:青岛一中袁春丽编号: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方法。

2、掌握文言句式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句式变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讨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全面梳理活用和句式的相关知识,并针对这两点做好相关的文言文翻译。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条理清楚地梳理知识的学习习惯和踏实严谨的学习作风。

课前准备案一、知识梳理词类活用的分类1、名词:?(1)(2)(3)(4)2、动词:?(1)(2)(3)3、形容词:(1)(2)(3) (4)4、数词:?(1)(2) (3)特殊句式的分类5、倒装句:(1)(2) (3) (4)6、非倒装句:(1)(2) (3)二、规律辨析请依照所给例句中活用和句式的特点,从必修教材或《史记》中再找一个典型例句,翻译该知识点,并辨清其在语法形式上的规律。

第一部分——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例句(1)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

《廉颇蔺相如列传》)(2)规律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齐桓晋文之事》)(2)规律2:(1)生生所资。

(第一个“生”,维持。

《归去来兮辞》)(2)规律3:(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齐桓晋文之事》)(2)规律4:(1)扣弦而歌之。

(歌:唱歌。

《赤壁赋》)(2)规律5:2、例句(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鸿门宴》)规律:?3、例句(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使……称王。

王我:让我做王。

《齐桓》)(2)规律:?4、例句(1)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

师之:把他当做老师。

《师说》)(2)规律:?(二)动词的活用1、例句(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均为名词。

《阿房宫赋》)(2)规律一:2、例句(1)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活之:救了他。

《鸿门宴》)(2)规律二:3、例句(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10-高三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劝学)

10-高三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劝学)

劝学【复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记忆整理,合作探究,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3.激情投入,为高考不吝汗水,夯实根基。

【复习重点】文言文之特殊句式、翻译。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1.用心细致地读一遍课文,思考自己存在疑惑之处,写在“学教思考”栏里,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复习案。

AB层同学可以思考完成探究案,C层同学可以尝试完成。

2.时间:30分钟左右。

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2.善假于物也 1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5.风雨兴焉16.圣心备焉 17.学不可以已(五)古代文化常识填空。

1.荀子名字,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2.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3.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六)指出下面词类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4.用心一也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探究案(一)说明下面特殊句式类型,并翻译句子。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4. 以为轮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二)翻译下面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学教思考记背案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复习案【知识构建】(一)自读课文,回忆旧知,自行通译全文。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2014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必修五)一.教学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陈情表(第一课时)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 夙遭闵凶( ) 2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3 愍臣孤弱( ) 4零丁孤苦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九岁不行 ( )2、至于成立( )3、举臣秀才( )4、拜臣郎中(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6、急于星火( )7、臣欲奉召奔驰( ) 8、则告诉不许( )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10、臣之辛苦( )1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则刘病日笃( )3、倡优畜之( )4、臣具以表闻( )5、谨拜表以闻( )6、故述往事,思来者( )7、历职郎署(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1)以:①臣以险衅( ) ②臣以供养无主( )③谨拜表以闻( ) ④猥以微贱(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2)见:①慈父见背( )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 )③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④风吹草低见牛羊( ) (3)当:①当侍东宫( ) ②死当结草( )③木兰当户织( ) ④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⑤有大石当中流( ) ⑥北邀当国者相见( )⑦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⑧犯法当死( )⑨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 ⑩当是时也,商佐之( ) (4)薄:①日薄西山( ) ②门衰祚薄(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 室仅方丈( ) 2雨泽下注( )3 借书满架( )4 往往而是 ( )5 大类女郎也( ) 6余久卧病无聊(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1 雨泽下注( ) 2使不上漏( )3 前辟四窗( ) 4东犬西吠( )5 所手植也( ) 6乳二世( )7、执此以朝( ) 8、垣墙周庭( )四解释一词多义胜1.旧时栏楯,亦遂增胜()2.予观夫巴陵胜状()3.何可胜道也哉()4.今年花胜去年红()比1比去,以手阖门() 2.比肩接踵()3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4.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5.比比皆是()6.比得软脚病()殆1.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必修二》文言文 复习——导学案

《必修二》文言文 复习——导学案

高三文言文复习《六国论》复习学案2013年9月18日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暴秦之欲无厌。

(同“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

(同“倘”,如果)二、一词多义1.与(1)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2)与嬴而不助王国也()(3)失其所与,不知()2.得(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2)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3)战败而亡,诚不得已()(4)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3.或(1)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或此或彼,必居其一()(4)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4.为⑴以荆卿为计。

(作为)⑵邯郸为郡。

(成为)⑶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做)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治理/被)5.于⑴其势弱于秦。

(比)⑵以趋于亡。

(向)⑶赵尝五战于秦。

(跟)⑷齐人勿附于秦。

( ) ⑸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到)⑹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比)三、古今异义词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2.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思厥先祖父。

四、翻译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3.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译:五、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得活用类型并解释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遇)⑵义不赂秦。

(坚持正义)⑶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焚烧/化成焦土)(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自取下策) (5)不能独完。

(保全)(6)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7)始速祸焉。

( 招致) (8)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以……为鉴)(10)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阿房宫赋》复习学案一、实词(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⑦一鼓作气(初次,第一次)(2)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④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4)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5)使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叫、让,使令动词)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派遣,动词)④人皆得以隶使之(使用,驱使,动词)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使者,名词)二、虚词(1)焉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助词,……的样子)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助词)③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2)而: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并列连词,又)②不敢言而敢怒(转折连词,却、但是)③谁得而族灭也(表修饰)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如果、假使)⑤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3)夫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助词,表感叹)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助词,用于句首,引起议论)③予观夫巴陵胜状(指示代词,那个)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三、句式(1)灭六国者,六国也。

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学生用

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学生用

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编者:王珍审稿:袁训刚20XX年10月4号(一)高考文言文复习之纲要一、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二、识记高中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及古今异义的字词见《高考经典》75------78页三、词类活用类型盘点四、文言文虚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五、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六、常见文言句式类型盘点见《高考经典》87------90页七、文言文断句技法示范见《高考经典》98------99页八、文言文翻译满分精读方案九、文言文阅读注意事项(二)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一、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诗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在考查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与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文及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命题规律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从设题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有一下规律:1、考查以单音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及偏义复词等。

3、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三、考点解读联系教材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是考查的重点。

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了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情况。

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十分灵活,有时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有时给出一个词的多种意义,选择合适的一项,有时列出若干句子,比较各句中共有的某一词,区分不同的意义;有时还考查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掌握情况,等等。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一、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二、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

2. 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成语等。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能够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4. 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如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2.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成语等的用法和意义。

3.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如何准确翻译实词、虚词、成语等。

4. 通过对经典文言文的学习,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实词、虚词、成语等的用法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经典文言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 翻译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文言文阅读理解和翻译题目,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实词、虚词、成语的用法和意义,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如倒装句、被动句等,以及一些难理解的成语和词语。

七、教学安排:1. 每个章节安排2-3个课时,共计10个课时。

2. 每个课时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讨论和练习环节。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高考文言文复习的教材,如《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等。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练习题:准备相关的文言文练习题,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九、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

2. 第二课时:讲解实词、虚词、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学生)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学生)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学生)北镇市高级中学2016级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文——翻译【考纲要求】考生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其能力层级为B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

【教学重点】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言文语句的意思。

【教具媒体】多媒体【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

因而,我们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驾御这一题型。

二、知识链接(一)链接高考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译: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译:(二)文言文翻译原则:三字要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是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达到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实例分析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翻译: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翻译:三、课堂探究——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方法一:保留法(留)。

注意事项:1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器物名、朝代名、年号、帝号以及一些典章制度等,可以保留原词,不作翻译。

2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也不必翻译。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导学案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导学案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导学案一。

一词多义(一)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1.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2、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以为民先)3、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二)指出下列横线词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并举例说明。

1.手足情深,焉能或忘本义:比喻义:2.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本义:比喻义:3. 草菅人命,纵横乡里本义:比喻义:※辨析实词词义的方法①语境分析法(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例1:“应”的意思推断:A.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B.(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C.所举应法,得其罪辜:例2: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②结构(对称)分析法翻译下列加横线的词语: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B、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C、“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E、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F、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G、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③语法分析法划分句子成分法,翻译“信”字在各句中意思A、“信义著于四海”B、“烟波微茫信难求。

”C、“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D、“楚王贪而信张仪。

”④联想推断法(联系所学过的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 B.其旁古木数十,不可斧斤斧斤:C.或多惶惧,失去常度度: D.入城,隳池踏田,民怨隳:二.词类活用导学案(一)名词活用1.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词并解释,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规律和特点。

A:(1)东犬西吠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5)而相如廷叱之(6)常以身翼蔽沛公 (7)人皆得以隶使之(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B:1、嫂蛇行匍伏。

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2.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文言文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断句、标注、理解词义、推测句意等。

3.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对译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3. 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翻译经验,互相学习和提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的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 学习效果: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和辅导书:提供学生所需的文言文学习资料。

2. 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一些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翻译工具,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文言文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 互动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讨论和问答,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提供相应的辅导和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学习。

七、教学活动:1.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即将学习的文言文,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课堂讲解:对文言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式。

3. 翻译练习:让学生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拓展:1. 文化解读:为学生介绍与文言文相关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高三一轮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赤壁赋》学生用

高三一轮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赤壁赋》学生用

),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其破.(
)荆州,下.(
)江陵,
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
)麋
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
)。
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
)一苇之所如.(
),凌.(
)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
பைடு நூலகம்
)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
2.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
编号
3.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用时间
4.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5.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7.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
林清玄:生命的可爱在于不断地上升和下落
3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课导学案(带答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课导学案(带答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课导学案(带答案)“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复习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言文句子翻译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些基本方法【课前导学】一、知识详解:(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基本要求。

“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意,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达”就是要求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语言通畅,没有语病;例如: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凭勇气闻名在诸侯中间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雅”就是要求译文用词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高考要求:在高考中,主要落实在一个“信”字,其次才是一个“达”字,至于“雅”,这是较高要求,有朝此目标努力的意识即可,考试一般不做要求。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翻译必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一一对应译出。

(三)、掌握翻译的一些基本方法。

1、保留:即保留原文中的物品名称、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度量衡单位等,这些不必翻译。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拜相如为上大夫庐陵文天祥2、调整:特殊句式加以调整。

(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判断句)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农具木棍)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贤哉回也:颜回很贤德啊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3、增补:省略句补充完整。

(成名)审谛之,(蟋蟀)短小,(蟋蟀)黑赤色,顿(觉得它)非前物。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4、替换:单音节换成双音节、偏义复词换成句中义、通假字换成句中义、词类活用换成活用后的句中义。

例:吾性不喜华靡: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

昼夜勤作息:日夜不停地辛勤劳作至莫夜月明:到了晚上月亮明亮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帝位控制天下二、课前知识演练有一人形俯捺履行者,居尚书里①。

文言文专题复习导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导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导学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好好复习文言文!一、文言文实词实词可是文言文的基础哦,就像盖房子的砖头,没有它们可不行。

比如说“走”这个字,在文言文中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走路,而是“跑”的意思。

像“夸父与日逐走”里的“走”就是跑。

我想起之前有个同学,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把“走”当成了走路,结果整个句子都理解错啦,闹了个大笑话。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些实词的特殊含义哟!咱们来看看常见的实词:“爱”有“喜爱”“吝啬”等意思;“安”有“怎么”“安稳”等含义。

大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实词的意思。

二、文言文虚词虚词虽然没有实词那么实在,但它们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像“之”“而”“以”“于”这些虚词,用法可多啦!比如说“之”,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

“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就是“去、到”的意思,作动词。

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提问,让一个同学解释“之”在某句话中的用法,他挠挠头,一脸茫然,那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大家可别像他一样哦!三、文言文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和咱们现在可大不一样。

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等。

判断句一般用“……者,……也”“……,……也”等形式来表示。

像“陈胜者,阳城人也”。

倒装句就更有趣啦,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

有一回考试,有个题目就是让大家判断句式,好多同学都没搞清楚,丢了不少分。

咱们这次可要好好复习,把这些句式都掌握住!四、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文可是个技术活,要做到“信、达、雅”。

“信”就是要忠实原文,“达”是要通顺流畅,“雅”就是要有文采。

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要翻译成“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我曾经看到一个同学的翻译,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他把“温故而知新”翻译成“把旧的东西弄热了就知道新的了”,这可差得太远啦!五、文言文理解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主旨是很重要的。

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导学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导学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文言句式。

2、能够准确判断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3、通过练习,提高在文言文阅读中运用文言句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常见文言句式类型(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也”式例:“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3、“……者,……”式例:“粟者,民之所种。

”4、“……,……”式例:“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例:“受制于人。

”2、“为”字式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3、“为……所”式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见”字式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5、“见……于”式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省略句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

常见的省略句类型有:1、省略主语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2、省略谓语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例:“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4、省略介词例:“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四)倒装句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3)“之”“是”作提宾标志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唯利是图”2、定语后置(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中心词+数量词例:“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学生用

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学生用

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编者:王珍审稿:袁训刚20XX年10月4号(一)高考文言文复习之纲要一、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二、识记高中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及古今异义的字词见《高考经典》75------78页三、词类活用类型盘点四、文言文虚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五、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六、常见文言句式类型盘点见《高考经典》87------90页七、文言文断句技法示范见《高考经典》98------99页八、文言文翻译满分精读方案九、文言文阅读注意事项(二)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一、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诗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在考查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与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文及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命题规律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从设题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有一下规律:1、考查以单音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及偏义复词等。

3、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三、考点解读联系教材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是考查的重点。

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了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情况。

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十分灵活,有时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有时给出一个词的多种意义,选择合适的一项,有时列出若干句子,比较各句中共有的某一词,区分不同的意义;有时还考查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掌握情况,等等。

文言文二轮复习导学案 学生

文言文二轮复习导学案 学生

射阳县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08)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教学案01编写:王秀花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明确目标自主学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必考的考点。

考查的最主要形式一是选择题,一是简答题。

选择题的主要题型是“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另外还有: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判断古今同形词语意义是否相同等。

考查内容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等。

解答时一定要首先看清题目——是选错还是选对!读题时应在关键词下随手圈划!其次,要能综合运用一轮复习时提到的各种方法,特别要注意运用:1.语境推断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断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

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2.结构推断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上下句中处在同一位置上的词语含义往往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知词义。

3.联想推断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通假推断,联想成语推断,联系教材推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4.代入法就是把原题提供的4个解释代入原文,看是否符合前后的语境,或看是否符合本文的情理。

符合,则对;不符合,则错。

5.排除法首先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

对相对熟悉的词语侧重于进行意义用法的分析判断,对较为陌生的词语侧重于从与语境的关联性的角度进行推断。

简答题的题型就是直接解释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

破解方法主要也就是语境推断法。

【预习要求】阅读《封中宪大夫兴化府知府周公行状》,圈划疑难词句,理解文章大意。

二、解决疑难互动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编者:王珍审稿:袁训刚2013年10月4号(一)高考文言文复习之纲要一、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二、识记高中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及古今异义的字词见《高考经典》75------78页三、词类活用类型盘点四、文言文虚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五、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六、常见文言句式类型盘点见《高考经典》87------90页七、文言文断句技法示范见《高考经典》98------99页八、文言文翻译满分精读方案九、文言文阅读注意事项(二)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一、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诗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在考查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与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文及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命题规律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从设题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有一下规律:1、考查以单音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及偏义复词等。

3、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三、考点解读联系教材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是考查的重点。

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了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情况。

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十分灵活,有时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有时给出一个词的多种意义,选择合适的一项,有时列出若干句子,比较各句中共有的某一词,区分不同的意义;有时还考查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掌握情况,等等。

文言实词的考查以常见词语为主,一般是作为一小题单独出现,分值大都为3分,如2013年广东卷考了“第、推、绳、知”的理解;有时是跟虚词一起混考,也是3分,如2013全国卷一考了“遂、遏、累、旷”的理解;有时是跟虚词一起混考,分值为6分,如2012年北京卷考了“假、竟、赆、多”的理解(3分),还考了“舍、然、为、以”的词义及用法的辨析(3分)。

纵观近几年各省市高考试卷,文言实词必考,故文言实词的复习应成为文言文这一板块除翻译之外的又一重点。

联系教材牛刀小试(一)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含义1、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柳宗元《捕蛇者说》)衣食.所巡,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

曹刿论战》)百姓孰敢不箪食.(shí)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诸葛亮《隆中对》)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韩愈《马说》)月盈则食. (《易·丰》)2、见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至三十三年》)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暴见.于王《孟子·庄暴见孟子》才美不外见.韩愈《马说》胡不见.我于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信而见.疑.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府吏见.叮咛《孔雀东南飞》(二)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1、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2、金.就砺则利(《师说》)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5、恨.晨光之曦(《归去来兮辞》)6、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三)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

1、我有亲父母..。

《孔雀东南飞》..,逼迫兼弟兄2、(1)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2)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4)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石钟山记》(5)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6)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答司马谏议书》)(7)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论积贮疏》)(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并说说你的推断方法。

1、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3、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五)下列加点的字可以由哪些熟知的成语来解释?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③势拔五岳掩赤城。

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方法归纳掌握技巧在一个句子里,我们应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一词多义是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

这样,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假借义。

例如“见”(见),下面是“儿”,代表一个人,人头上一个“目”,表示人的眼睛能瞅事物,可见,“见”的本义是“看见”。

从这个意义而得来的各种形式用眼睛来看人和事物的意义都是引申义。

例如:会见、召见。

又引申为“显现”“现”“露”,这几个意义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而“见”用作被动当“被”讲时,它和本义并没联系。

一语多义是文言文固有的现象,古代的词汇不像现在这们丰富,因而一个字就具有多种语法功能和语言含义。

要读懂文言文,必须了解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以便确定其在语句中的含义。

所以,对文言实词的一字多义现象要心中有数,平时注意积累。

可重点掌握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见附表。

(二)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

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的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

这类词的词义的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弱化5.词义强化6.感情色彩变化7.名称说法改变。

另外,还要注意古汉语中单音词和现代汉语中双音词的区别。

古汉语以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数,这是在语汇方面的一个很大变化。

我们注意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的一个双音词。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方”就必须分开来理解,意思是“土地纵横”。

再如“故事”一词,现代多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而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其意思则是旧日的行事制度、先例、前例、旧事。

“故事,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中,“故事”也是此意。

但在“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中,“故”与“事”是两个词。

(三)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关)、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2.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对(或相反)。

需要注意的是,要把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区别开来。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说“自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相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

(四)技法指导1.字形分析推断。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2.字音分析推断。

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3.语法分析推断。

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在句子中,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可以推断词主我。

4.结构分析推断。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5.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借助这些语境推断。

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达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②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作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理解为“记载”。

6.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的实词的意义。

如“不以外夷见忽”的“见”,我们可联想课文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不以外夷见易”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些熟悉的成语词义,推断文言语句中与之相关联的字词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