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8fa7910b1c59eef9c7b490.png)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根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课堂上进行的实验,那么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局部〔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根底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根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2〕通过对实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91048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a.png)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分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溶解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溶解的定义:将固体或液体物质溶解于液体或气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b.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的物质。
c.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d.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变化。
a. 实验一:溶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将食盐逐步加入直至不再溶解。
- 分别将水加热到60℃和冷却至10℃,再逐渐加入相同量的食盐。
- 观察温度变化对食盐的溶解度的影响。
b. 实验二: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倒入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
- 观察氧气在不同压力下的溶解度变化。
4. 分析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温度和压力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出规律。
5. 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a. 溶解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溶解实验?b. 有哪些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反?c. 为什么在冷饮中加入足够的糖后会觉得不甜了?d. 了解到物质的溶解性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出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要点。
四、教学辅助工具:实验器材(杯子、食盐、温度计、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等)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实验记录: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小结并进行互相交流讨论。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75f77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3e.png)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任务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五节,属于“物质科学”。
本节要求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一定的掌握。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物质的溶解能力有限,解能力有限,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不同外不同外界条件可以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现实,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充分抓牢探究实验的掌握。
究实验的掌握。
重点: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难点: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二、学习者分析二、学习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深。
如物质不能无限量溶解,溶解能力有限。
气体液体都可以溶解等。
这节的实验相对简单,学生一般可以很好的完成。
以很好的完成。
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举例,举例,举例,使学生真正了使学生真正了解。
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2、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3、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4、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5、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比如温度)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和扩充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增加其沟通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尝试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4、STS 教育讲课堂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等。
九年级化学单元2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节教案
![九年级化学单元2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b4255d4693daef5ef73dc8.png)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修订、增减
【复习提问】
1、什么叫溶液?
2、什么溶质质量分数?
【引入新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和蔗糖能够溶于水,那么这些物质是不是可以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学习新知】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观察思考
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10ml水,向其中加入约2g硝酸钾晶体,震荡,直到完全溶解。继续向其中加入约5g硝酸钾晶体,震荡,观察现象。将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硝酸钾晶体是否完全溶解。
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1.充分溶解后,有剩余溶质的溶液。
2.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
3.析出溶质后的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
饱和溶液:1.增加溶剂2.升高温度变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1.增加溶质2.蒸发溶剂3.降低温度变饱和溶液
讨论:有人说饱和溶液一定就是浓溶液、稀溶液肯定是不饱和的,你认为对吗?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课堂小结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3、相互转化
作业作计
导学与演练52页
板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
3、相互转化
教学反思
现象:
蔗糖在水中溶解的多,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少,食用油在水中不能溶解,食用油在汽油中能够溶解。
结论:
1.同一温度下,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最多可溶解的质量不同。
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有差异。
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溶解性。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e638d4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1c.png)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中能否溶解的性质。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溶解性,提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滴管、移液管、烧杯等。
2. 实验药品:食盐、糖、酒精、水等。
3.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教学素材,展示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物质的溶解现象?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介绍溶解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解释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并给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将食盐、糖、酒精分别加入不同的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水,观察和记录溶解情况。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整理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溶剂种类,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五、拓展应用(15分钟)1.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实际应用,例如药物的制备、环境保护等方面?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溶解现象,并写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溶解性,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008cc2249649b6649d7477a.png)
物质的溶解度一、教学设计思想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根底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媒体:投影五、教学流程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9.2 化学合成材料第一课时【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2〕认识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和开展与社会开展的密切关系〔3〕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
2、过程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图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开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塑料的性能、用途和白色污染2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教学工具】羊毛、棉花、合成纤维布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课前预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教学情景导入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4aded1165ce05087732137f.png)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2、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难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教学设计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上一节课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大家知道了物质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现在请大家考虑:什么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悬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热情。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探究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教师提问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份水中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向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氯化钠、碘,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固体的溶解。
注意不变量和变量分别是什么,如何控制,让学生们边做实验边思考。
然后再引导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呢?有学生可能回答温度,然后再问如何操作?学生们能够说出方法:即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
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
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然后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蒸馏水各10克、氯化钠碘准备了一克完成实验一;实验二中准备了5克蒸馏水,2克硝酸钾。
仪器、药品先检查是否齐全,然后开始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实验一中氯化钠全部溶解,碘不能溶解,说明固体物质的种类不同,他们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不同。
实验二中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
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能增加硝酸钾的溶解限量。
从而得出溶解度的概念,要强调溶剂和温度的影响。
初中物质溶解性实验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e250b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b.png)
初中物质溶解性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性的概念,掌握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 能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溶解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
教学难点:1. 溶解性的定量判断。
2. 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和描述。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搅拌棒、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等。
3. 实验材料:实验报告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溶解性的含义。
2. 提问:什么是溶解性?溶解性受哪些因素影响?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实验一:观察氯化钠的溶解性a.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b. 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氯化钠。
c. 观察并记录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2. 实验二:观察硫酸铜的溶解性a.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b. 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硫酸铜。
c. 观察并记录硫酸铜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3. 实验三:观察碳酸钙的溶解性a.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b. 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碳酸钙。
c. 观察并记录碳酸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三、数据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溶解性与温度、溶剂种类、溶质种类的关系。
2. 讨论:如何判断一种物质的溶解性?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溶解性的判断标准。
2. 提问:通过本次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教学延伸:1. 进行溶解性实验的拓展实验,探究其他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如压力等。
2. 组织学生进行溶解性实验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三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受温度、溶剂种类和溶质种类的影响。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cf6f2d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60.png)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性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要素。
2. 能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
3. 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能根据曲线查找溶解度数据。
4. 培养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溶解度五要素;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教学难点:溶解度五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投影仪、溶解度曲线图、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介绍溶解度的概念,解释溶解度五要素:温度、溶剂、状态、单位、稳定性。
2. 举例说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的判断标准。
3. 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绘制方法。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溶解度数据。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错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溶解性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
2. 绘制一个溶解度曲线图,并标注出物质的溶解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溶解性的概念和溶解度五要素,能够区分不同溶解性的物质,并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在练习环节,学生通过查找溶解度数据,提高了阅读和分析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五要素的含义和应用,避免学生混淆概念。
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性的实际应用。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b19a8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5.png)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2.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教学准备:1. 媒体:投影仪2. 教学用品:实验器材、溶解度曲线图示教板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和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2. 教师引导: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溶剂的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
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但在实验中往往需要控制变量,操作较为复杂。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更直观、方便的方法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二、新课讲授(15分钟)1. 溶解度的定义:某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2.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用质量分数表示,即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3. 溶解度的单位:通常使用克/100克水(g/100g H2O)作为单位。
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10分钟)1.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性的大小可以通过溶解度来比较。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可以直观地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四、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0分钟)1.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曲线上的点表示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2. 利用溶解度曲线查找溶解度:根据曲线上的点,可以查找相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3993c4c02768e9951e738d6.png)
回顾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
活动一
思考如何比较物质的溶解性,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活动二
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与全班同学交流。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一、【课标要求】
二、【教学准备】
食盐、碳酸钙、硝酸钾、碘、水、酒精、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酒精灯滤纸、火柴三、【教学流程】
预习反馈回
顾 实验导入
教学流程
明确目标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快速阅读,明确前进的方向。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流程,做到心中有数。
级:当堂检
测区
级:中考链四、教学过程
三、化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班级姓
名学号
最突出的表现(创新或进步):
自评:
小组长评:
师评:
还需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自评:
小组长评:
师评:
注:1、评价标准:认真完成为A 级,完成情况较好为B 级,完成情况一般为C 级,完成情况不好为D 级。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 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最突出的表现(创新或进步)”、“还需注意或改进的地方”,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370a3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4.png)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物质是否溶解。
二、教学重点:
1. 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强化对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浴、溶质(如糖、盐等)、溶剂(如水);
2. 实验步骤及结果记录表;
3. 教学课件及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溶解性概念,并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可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2. 实验操作:将不同温度的水浴中加入溶质,观察其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4. 结论归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温度升高、溶剂适合、溶质种类适宜时,物质更容易溶解。
5. 拓展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做出预测实验。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物质的溶解性。
六、课堂作业:
1.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2. 预测实验:通过预测实验探讨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深入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更多实验,加深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物质溶解性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溶解性初中化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8e5e49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4.png)
物质溶解性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3. 熟练运用溶解度表来判断溶液中物质的溶解度。
4. 能够设计实验验证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教学重点】
1. 物质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 溶解度表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掌握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2. 运用溶解度表来判断溶液中物质的溶解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识(5分钟)
1. 教师介绍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变化。
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及特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溶解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2. 讲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之间的关系。
3. 分析溶解度表的结构和运用方法。
三、实验设计(20分钟)
1.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设计实验验证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学生总结实验中发现的规律,总结物质溶解性的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拓展物质溶解性知识,探讨物质溶解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馈】
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验证,检验自己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探讨物质溶解性的相关知识。
以上是物质溶解性初中化学教案范本,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教案完成】。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4cd8c057fd5360cba1adbe4.png)
物质的溶解性【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探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归纳板书]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外因:温度[问题]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追问]什么叫溶解度?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投影并板书]2.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再探]指导学生思考填空。
溶解度概念四要素:(1)条件:在一定下;(2)标准:g溶剂;(3)状态:达到状态;(4)单位:质量单位是。
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在2分钟内记住概念。
[问题] 看书回答:溶解度思考。
自学。
明确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引入主题。
培养自学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 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指导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归纳总结]3.溶解度的含义(1)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多少。
(2)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某物质。
[追踪练习]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什么含义?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d27d469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71.png)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总结出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
通过喝可乐的生活经验,以及书上的图表,让学生进一步得到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阅读查找数据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的含义。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线。
(3)掌握固体、气体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应用图表的方法。
(3)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绝对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分析问题。
四、教学用品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用品:可乐、雪碧媒体:投影五、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来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问题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问题2]: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讨论]:如何比较蔗糖、食盐的溶解性大小?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8640552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84.png)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第一篇: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教案1.4.5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一、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
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
[板书] 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
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
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生:设计实验方案师:对。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7dfced4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5.png)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②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③在学习溶解性与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④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本节的知识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重要地位和应用二、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溶解情况有所了解。
2、教学重点:①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
②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③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④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3、教学难点:①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②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③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4、课型:探究、讨论、练习5、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引入】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蔗糖或氯化钠吗?【阅读】课本166页联想与启示【讲述】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探讨】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1】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演示实验2】两支试管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一支加入少量的水另一支加入少量的汽油振荡后观察【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演示实验3】取一支试管加入5毫升的水再加入3克的硝酸钾振荡后观察【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交流与讨论】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b67a9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44.png)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掌握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
(3)了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难点: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接触过什么物质的溶解?如何判断一种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2)通过示意图,简单介绍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理论探究(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溶解的条件是什么?(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物质溶解的条件。
(3)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4)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3.拓展延伸(10分钟)(1)通过实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溶解物质越少,溶液的浓度越低?(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酒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巩固运用(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已学内容,设计实验验证以下假设:假设1: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假设2:溶解物质的质量越大,溶液的浓度越高。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3)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并得出结论。
5.课堂小结(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和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并复习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主题:物质的溶解性要点:1.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2.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3.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4c1abdeb4daa58da1114ad1.png)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执教者:华实初中董夏力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如下:2.本节教材是初中化学第三章《溶液》中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包含3.2溶液主题的第一、二子课题的内容,溶解性和饱和溶液的内容有内在的关系,物质的溶解性的比较必须要达到饱和,在一节课中把两个子课题连接是很必要的。
所以课堂中通过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认知,同时在实验方法上得到提升,在化学思想方法上得到渗透。
这节课为饱和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教学形成铺垫。
二、设计思想本节课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现代教育手段,采用诱导思维和合作探究方式等,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使学生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合作学习,形成多种能力,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物理中接触过控制变量法,但是在化学中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比较实验,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让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测,有意识地去运用实验思想需要教师引导。
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尚欠缺自主探究意识,所以我设计的探究实验问题设计有一定的层次性。
学生对物质溶解性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七年级第一学期的科学课上也辨析过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溶解性等同于溶解的速度,因此在本堂课内也有必要带领学生再次辨析一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2)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3)通过方案设计、讨论、实验、对比活动,初步明确和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分析、比较、归纳主动获得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基本工具;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难点:通过控制变量法辨析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六、教学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演示]:汽油洗油漆的实验
提问:你知道汽油为什么能洗掉油漆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油漆能溶于汽油中
[教师问]:在生活中你对有关的物质溶解有什么现象和疑问吗?
二、[导出]新课《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提出疑问:如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吗?
4、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5、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6、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教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教师]:科学探究有那些步骤?
[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成果交流[教师]: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提出了问题,然后应该怎么办?[学生]:建立假设。
[教师提问]:你能假设吗?
[学生回答]:
[教师]:建立假设以后又该如何呢?
[学生回答]:设计实验
[教师]:如何设计呢?
[学生回答]:
[教师]: 好,接下来我们就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二(并完成表格):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三(并完成表格):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吗?
学生得出结论: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四(并完成表格):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某物质在不同的其它物质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五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五(并完成表格):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大量气泡从水中冒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六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六(并完成表格):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学生得出结论:物质溶解时,有的吸热,有的放热。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呢?
三、小结[学生总结]
四、随堂练习
[书本P145讨论思考]
1、为什么用洗洁精能很容易地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油污能够溶解在洗洁精里,所以能很容易被除去。
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少氧气而死亡。
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学生思考回答]:因为排入热水后,河水温度升高,造成水中氧气的溶解能力减弱,所以河里的鱼就会因缺氧而死亡。
五、作业
完成做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