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与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评价与管理

绪论

土地的功能和性质分别是什么?P5

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原料(资源)的功能;观赏性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第1章

农业用地评价的选择要素有哪些?

第2章

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土地利用类型: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过长期开发改造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地域单位。

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有哪些?

1)经济有效性;2)生态安全性3)系统协调性4)结构适宜性

简述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3)地方性分异规律4)城乡分异规律

按八大类进行分类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哪些类型?

1)耕地2)园地3)林地4)牧草地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交通用地7)水域8)未利用地

第3章

土地评价:是根据不同的用地目的来评定土地的适宜性和生产潜力,其实质是对土地质量的评价,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土地评价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

1)土地资源调查的组成部分;2)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3)为土地管理服务;4)为土地税费征收服务。

土地评价的原理有哪些?

1)多样性原理2)综合性原理3)限制性原理4)系统分析原理5)相对性原理6)可比性原理

土地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比较原则——是土地评价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在土地评价时应: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地质量;比较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益;比较不同的土地利用做出抉择。

2)针对性原则——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的土地评价原则。

3)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土地评价必须针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综合条件。第4章

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统计分析,系统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指在当前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条件下,在土地资源中已开发利用土地所占的比例。

土地垦殖率: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它反映了土地开垦程度和种植业发展程度。

复种指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它反映了耕地在一年内被重复利用程度。

容积率: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建筑用地面积,它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及其经济性的技术经济指标,也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

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是指人们为了提高土地收益而在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密集程度。

现阶段中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人均耕地少;2)山地丘陵多,耕地总体质量差;3)土地资源空间匹配失衡,主要体现在东西差异;4)不合理利用造成耕地大量减少;5)耕地后备资源太少;6)土地开发潜力很小;7)土地开发强度大;8)盲目用地突出;9、城市土地存量潜力大;10)村镇用地超标。

第5章

土地利用潜力: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土地利用潜力评价: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对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进行等级划分。

以气候为主的土地潜力评价有哪些方法?

1)迈阿密模型——根据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来估算生物生产量

2)桑斯维特纪念模型(蒙特利尔模型)——根据蒸散量计算生物生产量的一种方法

3)格思纳-莱斯模型——根据生物光合作用季节的日数(生长期的长度)来计算生物生产量

4)光合生产潜力模型

5)瓦赫宁根模型——指通过模拟作物的光合、呼吸作用,叶和根生长量等因子的日变化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过程,模拟在水分和营养充足条件下的作物光温生产力。

6)FAO评价模型

7)农业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有哪些?

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是以土地的适应性、限制性、保护及改造措施来划分土地等级的评价。其基本步骤:

1)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2)建立潜力评价系统;3)拟定潜力评价表;4)评定潜力等级。

土地评价的基础单位有哪些?

1、土地类型单位

2、土壤分类单位

3、土地利用现状地块

4、网格单元

土地人口承载能力: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下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简述农业生态区法研究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原理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以特定的土地为目的,评价土地适宜性的过程。

第7章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长期改造、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活动,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等。

土地覆被:是随着技术的应用而出现的概念,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或指覆被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及其特质,如各种作物、土壤、冰川、水面等。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内容有哪些?

1)生态评价——是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目前及其较长时期内对土地的基本属性和生态过程的影响,是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基础。一般研究水分循环、养分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这四过程。

2)经济评价——是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大小。常以定量指标如利润、成本和商品率等进行评价。经济评价要以生态上适宜和社会可接受为前提。

3)社会评价——是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否符合社会的文明观、价值观和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常表现为社会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干预,即当一个地区选择了社会公认的具有生态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方式时,社会必须在土地征税及其他与土地生产无直接关系的生产消耗上给予减免,或对这种生态保护措施给予资金补偿和技术支持等;而对那些满足经济指标,但不满足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的土地利用方式,应进行必要的干预。

第8章

土地生态系统: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体(环境条件)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1)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具有整体性

2)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

3)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区域性

4)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

生态安全: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

生态风险: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作用,并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危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

生态足迹:人类需要的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生态/物生产性面积)。

生态包袱:指人类为获得有用物质和生产产品而动用的没有直接进入交易和生产过程的物料。

第9章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即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和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类型和适宜程度。

土地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1)土地生产力理论

不同区域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条件的差异,土地生产力存在着分异。土地生产力是土地经济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2)土地区位理论

区位是决定城市土地利用价值的重要因素

区位是衡量地租地价的主要标尺

3)地租地价理论

绝对地租是土地价格存在的根源,级差地租的存在是决定土地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垄断地租是导致特殊地段土地价格高的主要因素。土地价值来源于收益,土地价格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估价就是根据土地质量优劣、生产率高低确定其价值的经济评价。

4)土地供需理论

土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土地本身作为商品,土地流转、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土地的供不应求是绝对的、普遍的。

农用地经济评价: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属性,及其在城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评定土地质量,划分城镇土地等级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