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城楼

合集下载

李商隐诗中明珠《安定城楼》

李商隐诗中明珠《安定城楼》

李商隐诗中明珠《安定城楼》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这首《安定城楼》,是李商隐年轻时的手笔,其沉雄不减《筹笔驿》。

两者互相辉映,是李商隐诗集里的两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李商隐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

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安定城楼在甘肃,王茂元在那边做过节度使。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商隐大概是二十七岁。

在唐朝,中了进士只是意味着你有了做官的资格,你想要真正进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的考试,博学宏词科就是这种类型的考试。

在博学宏词科这个考试中,李商隐本来已经被录取,但可能是因为他依附了王茂元的原因,最后被中书驳下,也就是说他落选了。

失意的他,寄居在王茂元幕中,写下了这一首诗。

“迢递”是很高很远的样子,“迢递高城百尺楼”说城楼很高,高层上面又有百尺楼,就是说诗人登高登到最高处了。

“绿杨枝外尽汀洲”,他登高往外看,视线的尽头是水边的平地。

安定城是边塞,边地是荒凉的,但在这种地方居然能看到“绿杨”、有“汀洲”,这应该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情。

然而诗人没有欢喜。

他说,“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贾生是西汉的贾谊,这个人非常有才华,但短命,很年轻就死了。

贾谊心忧天下,他给汉朝皇帝上书,列举了国家有多少种值得痛哭流涕的危险状况,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国家会很危险。

王粲是东汉时候的一个才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就跑去荆州依附刘表去了。

通过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把自己比作贾谊和王粲:我像贾谊那样心忧天下,但在“博学宏词科”这个考试中落选,没有济世的机会,所以是“虚垂涕”;我投奔王茂元,就像王粲依附刘表那样,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这两句说的都是他失意的情况。

《安定城楼》这首诗的典故很密集。

写诗使用典故,贵在能以古人事抒写诗人心,不然就只是复述故事而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这两句诗,其好处就在“虚”和“更”这两个字上。

李商隐《安定城楼》赏析

李商隐《安定城楼》赏析

李商隐《安定城楼》赏析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注讲】①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李商隐去泾州(今甘肃泾县)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

王茂元很欣赏李商隐的才华,把小女儿嫁给了他。

李商隐婚后应考博学鸿词科,落第而归,回到泾州继续幕僚生涯,郁郁不乐之下登泾州城楼抒怀,写下了这首《安定城楼》。

安定,即安定郡,泾州的别称。

②迢递:高峻。

汀洲:水边平陆。

③贾生年少虚垂泪:贾谊青年时即被汉文帝破格擢升,建议屡被采纳,因此遭到元老大臣们的忌恨,终被排挤出朝廷。

贾谊向汉文帝上书有所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之语,沉痛恳切,但终于不为所用。

李商隐在这里以贾谊自比,认为自己应试而不中的心情与贾谊类似。

王粲春来更远游:王粲是汉末著名才子,17岁时逃离京城长安到荆州避难,依附于荆州刺史刘表。

他曾经于一个春日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痛悼身世。

李商隐依附王茂元,与王粲依附刘表的境况类似,故而李商隐这里以王粲自比。

④这一联是说自己希望能做一番回天转地的事业,然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并无功名利禄之心。

⑤这一联典出《庄子》:惠子在魏国为相,庄子要去看他,结果有谣传说庄子此来是要取代惠子的相位。

惠子大为惶恐,一连三日三夜在国中大搜庄子。

庄子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鹓鶵,从南海飞到北海,这一路上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而一只刚刚捉到腐鼠的猫头鹰却对着飞过头顶的鹓鶵发出恐吓式的叫喊,生怕他来抢自己的腐鼠。

李商隐当时或是受人猜忌,故而以诗明志。

【名句】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李商隐《安定城楼》原文翻译鉴赏

李商隐《安定城楼》原文翻译鉴赏

李商隐《安定城楼》原文|翻译|鉴赏全诗语言含蓄犀利,痛快沉着,用典工丽典雅,极富神韵。

颈联两句写平生抱负,笔力遒劲,境界阔大,意味深长,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安定城楼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安定城楼》原文唐代: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安定城楼》译文及注释译文高大城墙上有百尺高的城楼,在绿杨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

年少有为的贾谊徒然地流泪,春日登楼的王粲再度去远游。

常向往老年自在地归隐江湖,要想在扭转乾坤后逍遥扁舟。

不知道腐臭的死鼠成了美味,竟对鹓雏的爱好也猜忌不休。

注释⑴安定:郡名,即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唐代泾原节度使的治所。

⑵迢递:此形容楼高而且连续绵延。

谢朓《随王鼓吹曲》:“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⑶枝外:一作“枝上”。

汀洲:汀指水边之地,洲是水中之洲渚。

此句写登楼所见。

《安定城楼》鉴赏首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

按泾州城东有“美女湫”广袤数里(见《太平广记》),汀洲殆指其地。

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

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

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

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因《治安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之语,故谓“虚垂涕”;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

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

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取拟于伦,十分贴切。

这是第一层。

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

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

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

李商隐《安定城楼》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安定城楼》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安定城楼》全诗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注释:①此诗冯《谱》、张《笺》俱编入文宗开成三年(838)。

商隐于开成三年应博学宏词科不中,乃回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府治在关内道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参《旧唐书·地理志》)。

王茂元于大和九年(835)节度泾原,至开成四年犹在泾原。

因唐之泾原在隋代为安定郡,故此诗依旧习称“安定城楼”。

②迢递:此形容楼高而且连续绵延。

谢朓《随王鼓吹曲》:“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③汀洲:汀指水边之地,洲是水中之洲渚。

此句写登楼所见。

④贾生:指西汉人贾谊。

《史记·贾生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又《汉书·贾谊传》载:贾谊认为“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息者六。

“因此”数上书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后来他呕血而亡,年仅33岁。

商隐此时27岁,以贾生自比。

⑤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

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商隐此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

⑥永忆两句:《史记·货殖列传》: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归隐五湖。

商隐用此事,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

⑦不知二句: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

《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
安定城楼是中国古代的一座城楼,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这座城楼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多重要的典故,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以下四个:
1. 安定桥头堡
安定城楼曾经是唐朝的一座关隘,是进入洛阳的必经之路。

在唐朝时期,安定城楼曾经成为一场著名的战役的战场。

唐朝的名将郭子仪曾经在安定城楼上率军抵御了来自西北的突厥军队,这场战役被称为“安定桥头堡之战”,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2. 朱异与刘禹锡
唐朝时期,安定城楼是一座非常著名的文化重地。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刘禹锡曾经在安定城楼上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一文,这篇文章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而朱异则是一位唐代的画家,他曾经在安定城楼上画下了一幅名画《安定城图》,这幅画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3. 刘知几的英雄壮举
北宋时期,安定城楼曾经成为一场重要的战役的战场。

宋朝名将刘知几曾经在安定城楼上率领他的部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打败了入侵的敌军。

刘知几的这次胜利被人们称为“安定城楼之战”,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

4. 钟会的投降
明朝时期,安定城楼曾经成为一次著名的投降事件的现场。

明朝的名将钟会曾经在安定城楼上率领他的部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因为内部叛变,他被迫向清军投降。

这次事件被称为“安定城楼之变”,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悲剧。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摘要:一、安定城楼简介二、四个典故及其来源1.杜甫《春望》2.辛弃疾《青玉案·元夕》3.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4.文天祥《正气歌》三、典故在诗词中的用意四、安定城楼的文化价值正文:安定城楼,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包含了四个著名典故。

第一个典故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望》。

诗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描绘了安史之乱时期,国家动荡,杜甫流离失所的情景。

在诗中,他用“国破山河在”的典故,表达了即使国家破碎,但仍要对家园充满信心的信念。

第二个典故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词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以“宝马雕车香满路”的典故,形象地描绘了安定城楼繁华的景象,展示了当时城市的富饶与文明。

第三个典故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诗中写道:“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通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河山破碎的悲痛之情,同时也显现出安定城楼地理位置的险要。

第四个典故出自元代文天祥的《正气歌》。

诗中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益气,永言观玉京。

”在这首诗中,文天祥以“天地有正气”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崇高的家国情怀,以及坚定的民族气节。

这四个典故在安定城楼的历史背景下,赋予了这座古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体现了诗人们对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忧虑,也展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安定城楼_古诗大全

安定城楼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安定城楼_古诗大全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雏竟未休。

注释中,。

朱楼。

自比。

⑤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

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商隐此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

⑥永忆两句:《史记?货殖列传》: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归隐五湖。

商隐用此事,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

⑦不知二句:?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

《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雏。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赏析;“冀了尾联。

尾联运用《庄子?秋水》中所写的鸱鹰嘴含腐鼠忌?雏抢夺而?雏不屑一顾的典故,既是自我剖白,又是冷峻的讥讽。

表明自己应试博学宏辞,不是为了区区禄位。

远道投幕,婚于王氏,也不是另攀高枝以求飞黄腾达。

对于那些利禄熏心的权贵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无端造谣中伤,则表现了极大的愤怒。

全诗最大特色是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

四个典故,都能贴合作者的身份、处境与思想感情;而且相互联系、构思缜密。

如颔联所用的贾谊、王粲的典故,一是年龄同作者相仿,都是奋发有为的青年时期;二是经历遭遇同作者相仿,都在“虚垂涕”、“更远游”之痛;三是与颈、尾联结构紧凑,颈联用范蠡之典,是正面阐明“垂涕”“远游”的目的,尾联鸱鹰忌凤凰之曲则速写他人对“垂涕”“远游”动机的歪一。

诗人登上泾源古城头??安定城楼,纵目远眺,看到朝政的混乱,腐败势力的横行,有理想和才干的人无从施展自己的抱负,心中不禁生起了哀国忧时和自伤身世的无穷感触,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题为《安定城楼》的七律。

唐诗赏析-《安定城楼》原文译文鉴赏

唐诗赏析-《安定城楼》原文译文鉴赏

《安定城楼》原文|译文|鉴赏'《安定城楼》全诗语言含蓄犀利,痛快沉着,用典工丽典雅,极富神韵。

颈联两句写平生抱负,笔力遒劲,境界阔大,意味深长,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安定城楼的古诗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译文高大城墙上有百尺高的城楼,在绿杨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

年少有为的贾谊徒然地流泪,春日登楼的王粲再度去远游。

常向往老年自在地归隐江湖,要想在扭转乾坤后逍遥扁舟。

不知道腐臭的死鼠成了美味,竟对鹓雏的爱好也猜忌不休。

注释⑴安定:郡名,即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唐代泾原节度使的治所。

⑵迢递:此形容楼高而且连续绵延。

谢朓《随王鼓吹曲》:“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⑶枝外:一作“枝上”。

汀洲:汀指水边之地,洲是水中之洲渚。

此句写登楼所见。

⑷贾生:指西汉人贾谊。

《史记·贾生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又《汉书·贾谊传》载:贾谊认为“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息者六。

“因此”数上书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后来他呕血而亡,年仅33岁。

李商隐此时27岁,以贾生自比。

⑸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

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李商隐此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

首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

按泾州城东有“美女湫”广袤数里(见《太平广记》),汀洲殆指其地。

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

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

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安定城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

它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建于明朝,是古代安定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安定城楼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蕴含着许多典故和寓意。

以下是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1. 贾谊上疏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曾经在汉武帝时期担任过太中大夫等职位,是汉武帝的重要谋臣之一。

贾谊在安定城楼上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吊屈原文》,表达了他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这个典故寓意着安定城楼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地方,也表达了人们对忠诚、贤能之士的敬仰之情。

2. 汉武帝梦仙据传,汉武帝在梦中曾经见到过神仙,于是他便派遣张骞等人去寻找神仙的踪迹。

张骞等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西王母所居之处,并带回了西王母赠送的仙桃等珍贵物品。

这个典故寓意着安定城楼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神秘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3. 马援征南疆马援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他曾经率领军队征讨南疆,并成功地平定了当地的叛乱。

马援在安定城楼上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武威赞》,表达了他对武威地区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这个典故寓意着安定城楼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地方,也表达了人们对于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4. 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曾经多次北伐中原,试图收复失地。

在北伐过程中,诸葛亮在安定城楼上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出师表》,表达了他对蜀汉人民的热爱和忠诚之情。

这个典故寓意着安定城楼是一个充满爱国情感的地方,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国家、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总之,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涵盖了历史、文化、文学、哲学等多个方面,寓意深刻、内涵丰富。

这些典故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表达了人们对于道德、忠诚、勇敢、爱国等价值观的追求和崇尚。

同时,安定城楼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成为了人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大学语文_安定城楼_教案

大学语文_安定城楼_教案

课题:《安定城楼》授课对象:大学语文专业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李商隐《安定城楼》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

2. 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思想内容。

2. 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犀利、痛快沉着的语言风格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安定城楼》的原文、译文、赏析文章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安定城楼》,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简述《安定城楼》在《全唐诗》中的地位及影响。

二、诗歌分析1. 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分析诗歌的结构,探讨诗歌的起承转合。

3. 结合时代背景,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艺术特色分析1. 语言风格:含蓄犀利,痛快沉着。

2. 修辞手法:用典工丽典雅,极富神韵。

3. 情感表达:抒发了作者虽仕途受阻,但坚定胸怀的抱负和奋发精神。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第二课时一、回顾与总结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二、拓展阅读1. 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作,如《锦瑟》、《无题》等,对比分析其创作风格。

2. 了解唐代文学的其他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探讨其与李商隐诗歌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创作一首仿古诗词。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指导学生提高古典诗词的创作能力。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安定城楼》的赏析文章。

2. 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作,撰写一篇读书笔记。

安定城楼古诗首联赏析

安定城楼古诗首联赏析

安定城楼古诗首联赏析安定城楼,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城市防御体系的核心所在。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安定城楼也是一个常见的意象,被诗人们用来描绘城市的宏伟和壮丽,以及城市的安定和稳固。

其中,有一首古诗以安定城楼为题,首联为“城楼高,城楼寒”,这首诗通过对城楼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城市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关怀。

本文将通过对这首古诗首联的赏析,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城楼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古诗的首联,“城楼高,城楼寒”。

这两句诗简洁而有力,通过对城楼的高和寒来描绘城市的气势和氛围。

首先,诗中提到了城楼的高,这表明了城楼的雄伟和壮丽。

城楼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通常都是建造在城市的最高处,因此它不仅具有防御功能,更是城市的象征。

城楼高耸入云,给人一种挺拔的感觉,同时也让人联想到城市的繁荣和昌盛。

其次,诗中提到了城楼的寒,这表明了城市的冷清和孤寂。

城楼通常是建造在城市的边缘或者角落,它孤立在那里,既是城市的守护者,也是城市的孤独者。

城楼的寒意让人联想到城市的边缘和角落,让人感受到城市的孤独和凄凉。

因此,这两句诗通过对城楼的高和寒的描绘,展现了城市的壮丽和孤寂,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诗人为什么选择城楼作为描写对象。

城楼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它既是城市的象征,也是城市的守护者。

在古代,城楼是城市防御体系中的核心所在,它不仅是城市的防御工事,更是城市的精神支柱。

城楼的高大和坚固,让人感受到城市的稳固和安定。

因此,诗人选择城楼作为描写对象,既是为了表达对城市的热爱,也是为了表达对国家的关怀。

城楼是国家的象征,它的高大和坚固代表着国家的强大和稳固。

诗人通过对城楼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关怀,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的期盼和祝福。

因此,城楼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成为了诗人心灵深处的一种情感寄托。

最后,我们来谈谈这首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安定城楼 古诗赏析

安定城楼 古诗赏析

安定城楼古诗赏析安定城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是城市的防御设施,又是文化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安定城楼常常被用来抒发诗人对家国安定的愿望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其中一首名为《安定城楼》的古诗,正是表达了诗人对家园安定的期盼和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本文将对这首古诗进行赏析,探究其内涵和艺术特色。

《安定城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全诗如下:安定城楼高百尺,。

手持短剑斩长虹。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这首诗共四句,通过对安定城楼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园安定的祈愿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中提到“安定城楼高百尺”,这里的“安定城楼”并非具体的一座城楼,而是象征着家园的安宁和稳定。

其高百尺,不仅显示了城楼的雄伟壮观,更寓意着家园的稳固和安定。

接着,诗中写到“手持短剑斩长虹”,这句话意味着诗人愿意以自己的力量来保卫家园,斩断可能出现的危机和变故。

这种对家园的忠诚和担当精神,表现了诗人对家园的深情眷恋。

接着,诗中写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这里的“天街”指的是城楼上层的街道,而“小雨润如酥”则表现了家园的宁静和祥和,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最后,诗中写到“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话通过描绘远处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远处的草色虽然看起来很近,但实际上却无法触及,这种遥远的感觉正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真实写照。

整首诗通过对安定城楼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园安定的祈愿和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诗人以城楼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家园的忠诚和担当,以及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描写也非常生动,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让人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诗人描绘的景象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家园的美好。

总的来说,王之涣的《安定城楼》是一首表达了诗人对家园安定的期盼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的优秀作品。

通过对安定城楼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家园的忠诚和担当,以及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描写也非常生动,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让人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诗人描绘的景象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家园的美好。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
1. "安定城楼高,烈日暗金桥": 这个典故描述了一座高大坚固
的城楼,即使在炎炎夏日阳光下,楼下的金桥也被遮蔽得暗淡无光。

用意是指城楼坚固稳定,能够给人以安全感。

2. "安定城楼上飞鸟无翅": 这个典故形象地描述了城楼的高度
和固实程度,使得飞鸟无法在城楼上停歇。

用意是指城楼的安定固定,使得城内的秩序得到维护。

3. "安定城楼矮,白日折翼虎": 这个典故指出了城楼的不稳定
以及城外的危险。

虎因城矮而丧失了飞翔的能力,难以攻击城楼。

用意是指城楼的稳定程度与高度对于防御外敌的重要性。

4. "安定城楼耐久好,四季如春可养人": 这个典故说的是城楼
的耐久性和内部环境稳定,能够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用意是指城楼的稳定与坚固可以提供安定舒适的居住条件,适合人们居住。

这些典故都强调了安定城楼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对于人们安全、舒适保障的重要性。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摘要:一、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1.贾谊和王粲的典故2.宛雏腐鼠的典故3.庄子的典故4.李白的典故二、典故用意1.表达作者有贾谊、王粲之才而不受重用2.表达高洁而为人所嫉恨的苦闷与无奈3.反击政敌的恶意中伤4.反映作者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正文:安定城楼是李商隐的一首诗,其中运用了四个典故,表达了作者的曲曲心事。

这四个典故分别是贾谊和王粲的典故、宛雏腐鼠的典故、庄子的典故以及李白的典故。

首先,贾谊和王粲的典故用于表达作者有贾谊、王粲之才而不受重用。

贾谊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王粲则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

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人物,但是都曾遭遇过不被重用的困境。

在李商隐的这首诗中,作者借助这两个典故,暗示自己也有着像贾谊和王粲一样的才华,但是却不被重用,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其次,宛雏腐鼠的典故用于表达高洁而为人所嫉恨的苦闷与无奈。

宛雏是古代的一种鸟,据说它的羽毛非常美丽,但是却常常被人恶意中伤。

腐鼠则是指被腐烂的老鼠,它的出现往往会被人们视为不祥之兆。

在诗中,作者用宛雏腐鼠的典故,暗示自己高洁的品质却被人嫉恨,感到非常苦闷和无奈。

第三,庄子的典故用于反击政敌的恶意中伤。

庄子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深邃,富于批判精神。

在诗中,作者借助庄子的典故,对政敌的恶意中伤进行了有力的反击,表达了不屈服于压力的决心。

最后,李白的典故用于反映作者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豪放奔放,具有强烈的个性。

在诗中,作者借助李白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展示了不屈不挠的意志。

安定城楼

安定城楼

安定城楼李商隐一.背景:此诗为义山客中抒怀之作,开成三年(838年)作者应试落选,在泾原幕府中作客时写下。

二.赏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1.释词:迢递:形容极高。

汀洲:指安定城东泾水岸边的沙洲。

尽汀洲,沙洲上的景色尽收眼底。

2.楼的传统意象。

“楼”与“月”相结合,多表达思念分离之苦,意境凄清孤寂。

“登楼”望远,自王粲《登楼赋》后,多表达豪情壮志或壮志难酬的感慨,意境开阔。

3.首联写景的作用。

下文即景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贾生: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

年20余为博士,上书发表政见,有“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等语。

因权贵诋毁,贬为长沙王太傅,写《吊屈原赋》。

《史记》有《屈原贾生列传》。

后世成为才高遭贬之士的代称。

虚垂涕,白白痛哭流涕而不起作用。

王粲:汉末(177—217)文学家。

17岁避长安之乱到荆州,于春日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去国远游,感世伤时的慨叹。

1.诗人用王粲和贾谊两个典故,用意何在?以贾谊、王粲自比,才高志远而不得施展。

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

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作者应博学鸿词科试而名落孙山;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

2.赏析“虚”“更”的表达作用。

“虚”“更”字抒发志不得展的悲慨之情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1.注释:永忆:总在想着年老辞官,归隐江湖。

回天地:回天转地的伟大功业。

2.如何理解这两句表达的志向。

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

作者的遭遇虽然困窘,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

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

意为,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

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

李 商隐《安定城楼》的壮志未酬与怀才不遇

李 商隐《安定城楼》的壮志未酬与怀才不遇

李商隐《安定城楼》的壮志未酬与怀才不遇在晚唐的诗坛上,李商隐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他的诗作常常蕴含着深邃的情感和复杂的人生思考。

《安定城楼》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此诗充分展现了他壮志未酬与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无奈。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诗的开篇,诗人登上高耸的安定城楼,极目远眺。

百尺高楼,迢递耸立,城楼下绿杨枝外,是无尽的汀洲。

这壮阔的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辽阔,也映衬出诗人内心世界的宽广。

然而,此时的他,却身陷困境,前途迷茫。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这里诗人借贾谊和王粲的典故,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

贾谊才华出众,却遭佞臣排挤,空自流涕;王粲怀才不遇,流落他乡。

李商隐以他们自比,暗示自己同样有着卓越的才能,却无法得到施展的机会,只能在这异乡漂泊。

这种无奈和悲哀,如同春日里的阴霾,笼罩在他的心头。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他渴望能够扭转乾坤,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然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他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根本无法实现。

这一强烈的反差,更加凸显了他壮志未酬的痛苦。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诗人用庄子寓言中的典故,将那些追逐功名利禄的小人比作“腐鼠”,而将自己比作高洁的“鹓雏”。

那些小人以权谋私,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争得头破血流,却不理解他的高远志向,还对他百般猜忌和排挤。

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失望。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唐王朝已经走向衰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尽管他有着出众的才华和远大的抱负,却始终无法在仕途上有所建树。

他一生都在各个幕府之间辗转漂泊,寄人篱下,备受冷落。

他的诗歌,往往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倾诉,也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批判。

《安定城楼》不仅仅是李商隐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那个时代无数怀才不遇的文人的共同心声。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在古代中国史书中,关于安定城楼的典故有很多,这些典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智慧和智慧,具有丰富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介绍四个典故,并探讨其用意。

第一个典故是《史记·李斯列传》中提到的“安定城楼”。

这个故事发生在秦朝时期,秦始皇下令修筑安定城墙。

李斯建议在城墙上建造城楼,用来监视和控制城市的状况。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城市要稳定和繁荣,就需要有稳定的管理和监控机制。

只有在安定城楼的指导下,城市才能真正实现治理和管理的目的。

第二个典故是《汉书·王莽传》中提到的“安定城楼”。

这个故事发生在王莽篡位之后,他在京城洛阳修筑安定城楼。

这个城楼是为了巩固他的政权,而采取的权术手段。

然而,这个城楼最终成为了他权力膨胀的象征,也是王莽统治失败的信号。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权力是容易被滥用和误用的。

只有在明智和公正的管理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定和治理。

第三个典故是《资治通鉴·宋太祖纪》中提到的“安定城楼”。

这个故事发生在宋太祖赵匡胤夺取政权后,他下令修筑安定城楼。

这个城楼不仅是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还是为了向外界展示他的权威和实力。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领导者在管理和治理中,需要有权威和实力的支持。

只有在安定城楼的掩护下,领导者才能有效地管理和治理。

第四个典故是《后汉书·陈留王贾后传》中提到的“安定城楼”。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陈留王贾后建造安定城楼,意在稳定社会秩序。

然而,在王朝衰落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这个城楼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动荡和不稳定的时期,单靠城楼和建筑物是无法真正稳定社会的。

只有在治理和管理方面采取正确的措施,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定和稳定。

综上所述,安定城楼作为一个典故,在古代中国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这四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在管理和治理中,需要有权威和实力的支持,同时也要慎防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对于领导者来说,建立稳定和有效的管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李商隐《安定城楼》赏析

李商隐《安定城楼》赏析

李商隐《安定城楼》赏析李商隐《安定城楼》赏析精选三篇李商隐《安定城楼》原作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宛雏竟未休。

李商隐《安定城楼》赏析一唐代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李商隐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不中,回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写下《安定城楼》这首诗。

泾原府治关内道泾州,在今日甘肃省泾川县北。

因为唐代泾原在隋代为安定郡,所以诗依旧习称“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迢递:此形容楼高而且连续绵延。

汀洲:汀指水边之地。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贾生:指西汉人贾谊。

贾谊年少时精通诸子百家,被文帝召为博士。

贾谊向汉文帝上《治安策》,认为“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息者六”,并提出很多政策。

但是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将他贬到长沙。

后来贾谊呕血而亡,年仅33岁。

李商隐这时27岁,以贾生自比。

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

李商隐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归隐五湖。

李商隐用这个典故,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宛雏竟未休。

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

传说,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刍鸟,你知道吗? 鹓刍鸟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刍鸟,发出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梁国宰相的身份来吓我吧? ”李商隐以庄子和鹓雏自比,说自己有高远的心志,并非汲汲于官位利禄之辈,但谗佞之徒却以小人之心度之。

《安定城楼》(作者李商隐)唐诗赏析

《安定城楼》(作者李商隐)唐诗赏析

《安定城楼》(作者:李商隐)唐诗赏析【作品介绍】《安定城楼》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49首。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抒发了作者虽仕途受阻,遭到一些人的谗伤,但并不气馁,反而鄙视和嘲笑谗佞的小人的坚定胸怀。

【原文】安定城楼作者:唐;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

【注释】①此诗冯《谱》、张《笺》俱编入文宗开成三年(838)。

商隐于开成三年应博学宏词科不中,乃回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府治在关内道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参《旧唐书;地理志》)。

王茂元于大和九年(835)节度泾原,至开成四年犹在泾原。

因唐之泾原在隋代为安定郡,故此诗依旧习称“安定城楼”。

②迢递:此形容楼高而且连续绵延。

谢朓《随王鼓吹曲》:“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③汀洲:汀指水边之地,洲是水中之洲渚。

此句写登楼所见。

④贾生:指西汉人贾谊。

《史记;贾生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又《汉书;贾谊传》载:贾谊认为“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息者六。

“因此”数上书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后来他呕血而亡,年仅33岁。

商隐此时27岁,以贾生自比。

⑤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

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商隐此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

⑥永忆两句:《史记;货殖列传》: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归隐五湖。

商隐用此事,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

⑦不知二句: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常想白发年老时归隐江湖,披散头发,驾一叶扁舟,悠游于江湖之间, 但需待自己扭转乾坤,回旋天地,建功立业之后。诗人虽然遭遇困顿, 可是他的凌云之志并未减退。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王之业 后,辞去爵位,乘一叶扁舟飘然而去,成为千古美谈。李商隐借用这 个典故,表明自己想学范蠡,建功立业,等到功成名就之后便引身而 退。“欲回天地”说的是自己渴望有回天之力,以重振李唐王朝。 “永忆江湖”强调自己并非贪慕功名利禄,而有功成身退之心。“永” 字表达的是诗人毕生的理想,“欲”字可见诗人强烈的用世之心。 这一联历来备受推崇,它不仅对仗工整、气势雄浑,而且具有高度的 概括性,代表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理想的人生境界:既以治国平天下 为己任,又追求淡泊宁静的超远人生。有了前者,才能胸襟开阔,兼 济天下;有了后者,就会区别于那些追名逐利之徒。纪晓岚曾经盛赞 此联“千锤百炼,出以自然,杜亦不过如此”。
《安定城楼》
李商隐
一、作家作品
李商隐,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婉约派, 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曾 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 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 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 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 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 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 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 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 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 “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 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 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 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不料死老鼠被当成美味,而秉性高洁的鹓雏竟然被猜疑个不休。“鹓雏”, 凤凰一类的神鸟。这一联出自《庄子· 秋水》。战国时惠施任梁国相,庄子准 备去探望他。有人对惠施说,庄子是想来谋夺你的相位,惠施于是百般防范。 庄子听到这事后,就对惠施说:南方有一种叫鹓雏的神鸟,从南海飞往北海。 一路上非梧桐树不歇,非竹实不吃,非甘泉不饮。有只猫头鹰刚获得一只死 老鼠,看到鹓雏飞过,怀疑它要来抢食,就仰头向它发出“吓吓”的怒叫声。 现在你也想用梁国这只死老鼠来“吓”我吗? 诗人巧妙地借用庄子的典故,把本来很难用简短文字表达的意思说得委婉含 蓄,耐人寻味。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考试而落选,与某中书大人“此人不堪” 这一含有道德人品的非议有关。诗中所用典故,大概正是对这种猜忌与中伤 的愤慨。同时,也可能是讽刺那些企图把持利禄、一力排斥异己的朋党势力。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想当年,贾谊少年才俊,却只能空自垂泪,枉有满怀抱负;王粲才高,亦无用武之地, 只能春日远游,写写《登楼赋》,在纸墨之间寄托忧思。这是诗人借贾谊和王粲来暗 示自己的人生遭遇。 “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文学家。二十二岁就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可谓是少年英 才。他曾向汉文帝上《陈政事疏》,说道:“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 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李商隐借“垂涕”来指代贾谊的忧国忧时之情。可惜他的建 议不仅没有被汉文帝采纳,而且还遭到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十三岁即抑郁而 死,未得汉室重用,所以说是“虚垂涕”。 王粲,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十七岁诏受黄门侍郎,因避三国 战乱,离开长安到荆州去依附刘表,但一直未受重用。在一个春日,他登上城楼,写 下传颂千古的《登楼赋》,抒发内心的抑郁苦闷。“春来更远游”一句是指王粲《登 楼赋》中所言“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意思是 田野里万物生发,欣欣向荣,虽然确实很美,但毕竟自己寄居异地,有志难申,不可 稍留,而当远游。仔细体味,正与李商隐寄居岳父之所,眼望泾州盛景、胸怀挫折之 情相通。 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诗人一般年轻。诗人应博学宏词科考试而落第, 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一样抑郁愁苦。诗人远赴泾州入王茂元幕府,与王粲一样寄人篱 下,流落幕府。万般情怀,便由这两个典故准确地传达出来了。
古往今来,登高临远的文人骚客总爱赋诗言志。不同遭际的诗人,把 酒临风,登高望远,总是思绪飞扬,感慨万千。相似的主题,表现出 不同的人生情感和人世感慨,登楼诗成为中国诗歌里颇有意味,颇有 深度的一类作品,涌现出大量的千古名篇。那么,当失意的李商隐站 在安定城楼上举目远眺时,他又有什么独特的人生感喟呢?
李商隐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抒情言志诗 二、忧国伤时诗 三、咏史、咏物诗 四、爱情诗
二、《安定城楼》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写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时诗人年二十 六。安定城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当时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治所。 三年前,李商隐仕途受阻,远道投王茂元幕,还被王茂元招为女婿, 而在当时的牛李党争中,王茂元属李党。据说李商隐就是因为这一原 因,在应博学宏辞科试时受当权的牛党排挤。这首诗就是在应试落选 后重回泾州时所作。诗中主要抒写了诗人自己建功立业的志趣、怀才 不遇的苦闷和无端受谗的愤慨。它是晚唐时期年轻士子在朋党争斗中 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然贴切 本诗连用四典,层次错落有致,功用各各不同。贾谊上《治安策》不 售,王粲避乱荆州,李商隐流寓王茂元幕中,虽都用以自况考试不第, 却又有细微的差别:谈贾侧重于政治抱负不得实现,才调虚论;说王 则着眼在异乡万里,登楼伤怀。暗用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故事, 既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又充分显示了诗人不以名利是求的冲 淡胸怀。最后举庄子自比“鹓雏”以调侃奚落惠子醉心权位的寓言, 笔触扫向那些以“腐鼠”为美味的恶意中伤者,寄慨尤深。全诗层层 设喻,活而不乱把一个遭逢辛苦,“欲回天地”的少年志士的复杂情 怀表现得鲜明深刻。
三、课文分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高峻绵延的城墙上耸立着百尺高楼,站在高高的城楼上放眼望去,只 见婆娑的杨柳之外,是无尽的水边平地。“迢递”,高远绵长。“汀 洲”,水边平地。登高远眺,杨柳荫荫,河水清清,洲青沙白,天地 是那么广阔,山河是那么壮美,而自己的处境却是这样的局促,满目 春色顿时化为满眼的凄迷。一个“尽”字,涵蕴无穷。面对此情此景, 诗人不禁悲从中来,道出了自己压抑许久的悲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