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之:庐山烟云迷茫处,千古是非说魏延

合集下载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搜狗百科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搜狗百科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搜狗百科•••3张魏延游戏图片蜀汉名将,字文长。

初随刘备作战,智勇双全,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称王后受封汉中太守,后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军,曾经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之计”,但没被采纳。

魏延为人孤高,深明大义,多立战功,在后期尤其为诸葛亮所倚重。

但是性格上比较矜高,有些叛逆性(这个“叛逆”不是古代意义上的谋反,而是现代意义上的,比如我们会说某个小孩子挺叛逆),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时常发牢骚,不懂得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与杨仪势同水火。

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不甘心就此撤军以及不能容忍兵权落到死对头杨仪的手中,而擅自违背诸葛亮撤兵的遗那令,率军烧回栈道、攻击杨仪。

最后被冤枉成谋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惨后果。

说魏延谋反,则实在是冤枉,实际上魏延只是有争上位的意思,想成为诸葛亮的继承者,担任起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军事事务(他确实有这个能力)。

然而并不能因此就说魏延本人没有过失。

魏延败给了杨仪,很大程度上就是杨仪遵奉了诸葛亮的临终遗令——撤兵,而魏延却违背了它。

魏延因为私人恩怨就率部攻击共同仕任于蜀国的杨仪(率先动手打自己人),而且还烧毁重要的栈道、并且还是在诸葛亮刚死不久的敏感时期、又是在大军撤退重要的时刻违背“断后”的命令(有被敌人从背后掩杀的风险)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刘备入蜀之时,率领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英勇、屡立战功、深受刘备信任。

刘备称汉中王后,提拔魏延总督军事要地——汉中,加封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官至: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凉州刺史汉中太守前军师赐予假节相貌:面如重枣,目若朗星性格:骄矜高傲、忠诚子:魏容、魏昌。

魏延功过客观评价

魏延功过客观评价

魏延功过客观评价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

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

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

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1.魏延的才干和能力究竟如何?魏延身为蜀国大将,我想他的才能是不容忽视的。

他早年随刘备入川,便“数有战功”,后来刘备攻取汉中,需要大将镇守。

当时“众论以为必在张飞”,张飞也“以心自许”,结果刘备选拔的却是魏延。

刘备戎马一生,还是很能识人才的。

他不让张飞守汉中而独任魏延,不排除这其中含有刘备对张飞的不信任与控制,但更主要的还在于刘备对张飞的器重。

魏延自然也不辱使命,他长期镇守汉中,保证了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的万无一失。

再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又是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异道会于潼关”的战略方针。

在这里。

我姑且不去讨论该策略的正确与否,但魏延的作战经验与战略眼光还是无庸质疑的。

综上所述,若论才干,称魏延为名将,决无半点过分之处,他的作战才能,已经胜过了张飞,而且也绝不下于关羽。

关羽高傲,所以虽然亲善士兵,可是却因为高傲而败亡;张飞则喜欢迁怒下属,也害了自己一条性命;赵云做护卫队长习惯了,带兵是不成的;黄忠杀夏侯渊其实也是刘备的统率下的事情,人又老了,又没什么谋略,一武将耳;马超,武勇超强,可惜由于家世,名声显赫,刘备不放心使用。

所以说,刘备帐下可堪大用的只有魏延2.诸葛亮生前与魏延的关系究竟如何?在这四个问题中,追究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恐怕是最令人费解的一个了。

【高中文言文阅读】《朱碧潭诗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朱碧潭诗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朱碧潭诗序》阅读答案及翻译朱碧潭诗序[明]王慎中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

登匡庐①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朱碧潭诗序[明]王沈忠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

登匡庐①在山上,你可以参观赤壁,看到隐居和吟诵的古代著名圣人的踪迹。

你可以表达你的雄心壮志,所以你要学会写诗,推迟饮酒来释放自己。

当它充满乐趣和颠倒的时候,它欢笑和欢呼,把诗歌当作娱乐,谷说人们不认识我。

人们很容易做到这一点而不去想它。

他的诗过时了。

房子的墙壁上涂满了墨水和污渍,让家人、妇女和儿童感到惊讶。

穷人不会为自己做计划。

他们的家人说:何物可憎,徒?②墙壁上的家庭曾经无法食用。

它们是彩绘蛋糕!"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

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天,警长出去教书③,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

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

吏人至门,强君入谒。

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

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

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

守独出访之。

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

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

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

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

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

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

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

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

呜呼,可谓穷矣!那些比世界上的事物更好的人必须有强烈的欲望和极大的满足感。

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并享受他得到的。

虽然生与死并不容易,但他没有计划。

贾于轼缺少诗歌时,他通过卖钱来讨好别人。

你真的知道。

如果这是一个闭门的吟诵和讽刺,那么寒冷、饥饿和沮丧是很好的。

一个人对诗歌的无知,怎么可能足以刮破他的气,改变他的职业呢!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颜色低,文字简单。

三国人物·魏延

三国人物·魏延

街亭的重要意义
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 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 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 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斜谷, 蜀军可由此攻郿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次北伐, 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末敢造 次行事”“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会“从子午谷 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郿城”,于是派兵据 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 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由中路取郿城,司马懿 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 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可见 街亭的地位确实重要。
魏延的历史评价

魏延死后七年,即后主延熙四年(241), 蜀人杨戏著《季汉辅臣赞》,给魏延下了 这样几句评语: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 国境。 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 厥性。
魏延的历史评价

魏延是一个刚强威猛,颇有点自高自大的 人物,既有勇于任事、不畏艰难的优点, 也有桀骜不驯、任性而行的缺点。

魏延(紫十字后,在诸葛亮几次北伐中,魏延常负先 锋重任,曾经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等,因 战功“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 进封南郑侯”。 总之,在二十几年的三国纷争中,魏延长 期肩负重任,出生入死,为蜀汉政权建立 了累累功勋。作为历史人物,魏延多年独 当一面,“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 多谋善断,智勇兼备,确有大将之才 。
三国历史人物-魏延
魏延介绍

独身转战三千里,一剑可当百万师
魏延介绍


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河南 信阳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诸 葛亮死后,魏延因被陷害谋反而遭杨仪一 党所杀。 相貌:面如重枣,目若朗星。 性格:骄矜高傲、忠诚 。

《赤壁》(杜牧)评析

《赤壁》(杜牧)评析

《赤壁》(杜牧)评析原文:《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评析: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

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

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

“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对岸为乌林,相传是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决战的地方。

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

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这首诗构思精妙。

它分两个层次:前二句记事,由“折戟”起兴;后二句议论,却在“东风”上做文章,把整首诗写活了。

杜牧不愧是驾驭七绝的高手。

一开篇,诗人就巧用“折戟”渲染出一种古战场的气氛。

在长江边上的赤壁古战场,发掘出一件沉没在沙层里的断戟。

它虽然浸泡在江水中,却还没有烂掉。

诗人把它拿起来,磨去铁锈,冲洗干净,从铭文中辨认出,这是前朝三国时所铸造的兵器。

第二句,围绕“折戟”,连用了“将”“磨” “洗”“认”四个动词,使诗人联想到战争双方的周瑜和曹操。

周瑜以弱胜强,关键在于火攻;火攻取得成功,关键是靠东风。

曹军不谙水战,错误地连接船舰,使首尾相连。

当时正刮东南风,吴军乘机派出纵火的船舰,张帆直插曹操的水军,把他们的船舰烧着。

周瑜乘曹军大乱,率领精兵进击,战胜了对方。

如果从正面议论这件事,难免流于一般化。

诗人却从反面来说:如果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的话,曹操就可能变成胜利者,把大乔和小乔夺去,置于铜雀台上,作为自己的姬妾。

铜雀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所建,因楼顶置大铜雀而得名。

“春”,指春情,属于戏谑之笔。

“二乔”,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国色,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二乔归曹操所有,就是东吴的灭亡。

凭借东风,周瑜功成名就;没有东风,周瑜恐怕连老婆孩子都保不住。

后二句诗尖锐、活泼、巧妙、幽默。

杜牧通古今、有才略,但没有遇到“东风”这样的机会,因此在周瑜身上借题发挥。

魏延----蒙冤千年的蜀汉名将

魏延----蒙冤千年的蜀汉名将

魏延 - 蒙冤千年的蜀汉名将七律·叹魏延梓庭君秋风剑阁思踟蹰,犹问长缨恨有无。

曾请孤兵驱绝境,终难老马适归途。

壮心尤忌吏曹笔,哀魄堪知坊肆书。

望断残阳悲蜀道,关山何处寄头颅。

一曲悲词再次唤起了我对魏延将军的哀思!不禁拿起笔,说说这位蜀汉名将。

魏延,恐怕是三国中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作为将军,他出身行伍,身经百战,屡建奇功,颇受刘备赏识;作为封疆大吏,他励精图治,数灭强敌,力保蜀汉疆土;然而他的结局却是身首异处,三族夷灭。

《三国志》说他“不便背叛” 1 而他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脑后反骨,久候必反” 2。

魏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演义》中与历史上的魏延有什么差别呢?魏延谋反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历史上的魏延魏延(?-234) ,字文长,义阳(今信阳三里店)人,蜀汉名将。

初随刘备作战,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称王后受封汉中太守。

诸葛亮北伐,曾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子午谷之计”奇袭长安,但未被采纳。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尤为诸葛亮所倚重。

不过他性格孤高,持才傲物,不谙官场之道,尤其与杨仪势同水火。

诸葛亮死后,因为不甘心就此撤军以及不能容忍兵权落到死对头杨仪的手中,而擅自违背诸葛亮撤兵的遗令,率军烧毁栈道、攻击杨仪。

最后被冤枉成谋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惨命运。

纵观魏延一生,有三件大事,需要着重介绍:第一件,都督汉中汉中,地势险要,沃野千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昔日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其重要性堪比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暨公元219 年,刘备成功夺取汉中,并自立为汉中王,准备迁治成都,临行要留一位大将来镇守此地。

该由谁镇守呢?按照《三国志》的记载,“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3,就是说,当时蜀汉内部都认为汉中太守非张飞莫属,而张飞心里也这样想。

这里要插一句,不同于演义中的莽夫,历史上的张飞,智勇双全,应该足可以胜任。

出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魏延能够都督汉中,既说明了刘备对魏延的信任,更体现了其对魏延的能力的肯定。

三国七言绝句

三国七言绝句

三国七言绝句《铜雀瓦砚》【宋】王安石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

甄陶往往成今手,尚托虚名动世人。

《读蜀志诗》【宋】王安石千载纷争共一毛,可怜身世两徒劳。

无人语与刘玄德,问舍求田意最高。

《读三国志》【唐】李九龄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咏史诗.赤壁》【唐】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咏史诗·官渡》【唐】胡曾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许攸财用足,山河争得属曹家。

《三国门·后主》【唐】周昙万峰如剑载前来,危阁横空信险哉。

对此玄休长叹息,方知刘禅是庸才。

《三国门鲁肃》【唐】周昙轻财重义见英奇,圣主贤臣是所依。

公瑾窘饥求子敬,一言才起数船归。

《寄安抚程丈》【宋】陈造论情少须分袂处,未敢径指房山路。

饿鹰得饱遽颺去,政恐陈登轻吕布。

《富乐山》【宋】雍有容当时四海一刘备,至此已堪悲失脚。

出语翻为乐国想,是人止可偏方看。

《时事感慨》【宋】王同祖襄州蹀血荆州乱,千里金汤狐兔凭。

未定攀城关羽死,汉民何日见中兴。

《历代传授歌》节选【宋】陈普魏则曹丕吴孙权,蜀则先主称刘备。

魏曹承汉才四传,天下权归司马氏。

《咏史·其五·曹操》【宋】陈普刘备孙权岂可忘,南来举趾遽扬扬。

刘琮脱用王威计,送死何须到武昌。

【宋】薛季宣豪人仲谋当汉衰,建安之际鼎祚移。

江淮万里吴帝之,冕旒十二龙卷垂。

《新亭二首》【宋】史正志龙盘虎踞阻江流,割据由来起仲谋。

从此但夸佳丽地,不知西北有神州。

《无名诗》【元】王庭均繁荣已逐水东流,断甓时从耕者得。

可怜此瓦落君手,爱之不博连城壁。

《关羽濑》【明】唐胄破虏忠名万古秋,三分割据百年休。

汉臣汉贼痴还慧,何用生儿似仲谋。

《咏史》【清】纳兰容若劳苦西南事可哀,也知刘禅本庸才,永安遗命分明在,不禁先生自取来。

《赠陈翁寿》【清】成鹫立身当如陈太丘,生子当如孙仲谋。

娶妻当如孟德曜,学仙当学张留侯。

【名人故事】三国第一悲剧人物魏延

【名人故事】三国第一悲剧人物魏延

【名人故事】三国第一悲剧人物魏延,魏岩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他武功高强,一生游荡。

他保护了三位大师,但他们都不信任他。

刘备对魏衍好了一点,遇到了诸葛亮,他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他一辈子都在压制他。

他不会因为他的功绩而得到奖励,也不会采纳他的好主意。

他死后没有忘记处死他。

这是一个十足的悲剧人物。

魏彦斌的性格如何比三姓家奴吕布好,吕布在不好的时候仍然占据一边,最后在激烈的战斗中死去,比失败者魏彦好。

魏延是个有性格、有特点,武艺高超的大将,一生怀才不遇。

先保刘表,只看他在刘表处连入厅议事的资格都没有,可见是个未入流的干部。

其实他对刘备也算忠心,从那时起就想投入刘备麾下。

刘备率兵到荆州,魏延冒着危险开城迎接,却被文聘截住斯杀,刘备说是不忍看刘表自相残杀,领兵他去,魏延杀退文聘,一看已空无一人,只好暂时去投韩玄,一投刘备以失望告终。

韩萱仍然没有重用魏燕。

刘备进攻长沙时,韩萱想杀死老兵黄忠。

魏燕走上前,带领群众杀了韩萱,救了黄忠,并打开大门欢迎刘备。

诸葛亮见魏彦以为功勋有赏,就把酒打碎,把魏彦绑起来斩首。

刘备仍然认为魏燕有功劳,救了他的命。

他必须挨骂。

他说他后脑勺有根骨头,从长远来看他会回来的。

你只允许诚实。

你不能说话或移动。

否则,你将夺走你的狗的生命。

第二次投球的刘备又做了一个沮丧的表情。

事实上,这只是浪费时间。

用目前的科学方法来衡量,所谓的脸算不了什么。

诸葛亮才看出他是反刘表、反韩宣的。

他认为自己是反骨的。

他一辈子都不信任他。

直到他成为四川的头号将领,他仍然只使用它,但不再使用它。

魏延其实是可以和关、张、赵、马、黄并列的大将军,但评定五虎上将却把他排除在外。

入川时黄、魏争功,虽然有点意气用事,但总是说明魏延的工作积极性是很高的,在那种受压抑的环境中,能焕发出这样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笔者认为,魏延其实是智勇双全的,如果充分发挥他的积极性、创造性,也许三国的历史会改写。

刘备在白帝城战败后,五虎凋零,魏彦成为第一将军。

古隆中诗句

古隆中诗句

古隆中诗句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

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草庐。

[诗名] 隆中[作者] 胡曾,唐人,生平未详。

[注释] ●蜀王句:说刘备(后为蜀主),不自恃自傲,而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

●先生:诸葛亮,又称卧龙先生。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龙蟠山中秀,龙去渊潭移。

空余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诗名] 隆中[作者] 苏轼[注释] ●西国:指西蜀,诸葛亮故乡在山东,后为蜀汉相,故称“来西国”。

●故里:指隆中诸葛亮故里。

●蜀客:苏轼自称。

苏轼是眉州(今四川眉山县) 人,故自称蜀客。

●万乘:统率万乘军马之军师,指诸葛亮。

元德苍黄起卧龙,鼎分天下一言中。

可怜蜀国关张后,不见商量徐庶功。

[诗名] 过隆中[作者] 程道融,宋人,生平未详。

[注释] ●元德句:具有美德的刘备在天地翻覆的时代请出了卧龙先生。

元德,大德。

苍黄,天地翻覆之喻。

●鼎分句:三国鼎足的形势都在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一番对话之中早就定下了。

●不见句:对于三国时蜀汉的名相良将是流传千古了,但人们很少谈到徐庶当年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大功了。

徐庶是三国名士,初事刘备,后来曹操为罗致人才,扣留徐庶的母亲,要挟徐庶为自己办事,徐庶为尽孝道,乃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代替自己,徐庶归曹操后,其母大怒,自缢身死,徐庶后来虽然官至御史中丞,但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

草庐三顾屈英雄,慷慨南阳起卧龙。

鼎足未安星又陨,阵图留与浪涛中。

[诗名] 草庐[作者] 唐寅[注释] ●屈英雄:指刘、关、张三人屈驾访诸葛亮。

●南阳起卧龙:诸葛亮出隆中,当时襄阳属南阳郡,故也称南阳卧龙。

●星又陨:指诸葛亮最后在五丈原死于军中。

●阵图:指传说中诸葛亮在奉节县江畔聚石排八阵图,使吴将陆逊迷于其中,而挽救了蜀汉。

贤人隐岩穴,帝子再三寻。

野外终身志,雄谈济世心。

路回三隐隐,树锁昼阴阴。

千载称鱼水,高风冠古今。

[诗名] 隆中[作者] 宗化成,明代人。

魏延的控诉

魏延的控诉

魏延的控诉(浙江考生写的半文言作文) 得分:55分天乎!我的冤情如此之深,纵灌百川之水,尽四海之涛,难涤其万一。

六月飞雪,道不尽千年孽债;无尽骂名,直教人永堕修罗地狱,受这刀山火海之苦。

孔明,我魏延前世与你何怨,今世又有何仇,为何对我冷眼相看,想我一生征伐,刀林箭雨,风霜荆棘,为先主讨伐征霸,何尝有半句怨言。

不指望封妻荫子,博个流芳千古,却也不曾想被汝指为反贼,王平一刀斩下,身首异处,竟为孤魂野鬼。

当年长沙危城,先主大军围得水泄不通,韩玄老贼,负隅顽抗,黄景升与云长大战三百回合,惺惺相惜。

反不料韩玄老贼起疑,竟欲加害景升。

我义愤难平,冲上城楼,一刀一个,直杀得血溅如雨,赤水成河。

长沙因此得破。

我仰慕先主仁义,投于帐下,甘效犬马之劳,何时有过反意?我知非汝嫡系,且生性愚鲁,忠直不佞,无迎逢拍马之心,有犯颜直谏之意,故树敌甚多。

我度汝为先主军师,峨冠博带,羽扇纶巾当虚怀若谷,任人唯贤。

却未料想汝亦是这等亲疏私情所乱的庸人。

汝当年出祁山,伐曹魏,欲光复汉室,一统天朝。

那次兵出余谷,扼有街亭,即将直扑长安,荡平关中。

万事俱备,却因马谡纸上谈兵,刚愎自用,功败垂成。

汝明知马谡此人徒有口舌之利,毫无用兵之法,先主早有遗训,谓马谡断不可重用。

汝却因与其私交甚厚,竟将街亭咽喉委于此人。

魏延围山放火,可怜我蜀汉忠勇将士,未遇临阵杀敌之日,却逢葬身火海之时。

烈焰焚身,肌肤俱裂,哀号遍野,天地为之泣涕,山河为之动容。

我蜀汉光复大计,毁于一旦。

汝号称神机妙算,通天晓地,为何却因一时感情亲疏,以致黑白不分?呜呼,想当年,沙场点兵,朔气寒光,金柝铁衣,战马啸啸,未料鸟尽弓藏之日;旌旗猎猎,岂料兔死狗烹之时。

分明是忠勇良将,却诬脑后反骨,分明是庸才小人,却道知兵善战。

一时亲疏,鱼龙不辨,竟误我兴汉大业!寒风萧萧,冤魂何处安息。

纸钱泪眼,愿后世以之为鉴。

附:改到这篇文章的时,的确为作者的文言功底所折服,可惜的是文中出现了五个错别字,且又张冠李戴,显得美中不足。

趣说三国野史(十九)魏延篇

趣说三国野史(十九)魏延篇

魏延冤辱因为《三国演义》情节叫读者太投入,渐渐令得观者对历史事实就更模糊,造成你只要相信《三国演义》的内容,必一同制造不少三国奇冤,亦使得不停有学者努力探究,追查真相,还含冤者一佃、个清白,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但《三国演义》恶果已促成,就是再多几位博士、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出来「伸张正义」,只怕会听入耳、会改观的人依然寥寥可数,就如这次要说的一位仁兄——魏延,他的确是头号蒙冤受辱最佳人选!古代反骨仔魏延,亦可叫魏文长,籍贯是义阳(即河南桐柏县),是蜀汉著名将领,虽然说魏延是蜀中将领,罗贯中向来偏袒刘备那方,但却不知为何对魏延如此痛恨,经他笔下描述,魏延先杀了自己最先投靠的长沙太守韩玄,又谓慕刘备「正义」之名,遂由关羽带他引见到刘兄,之后就成了蜀军其中一员大将,这种「见异思迁」、「斩草除根」式的「择木而栖」形容得还嫌不够,再加上引见刘备之时,诸葛大人冷眼旁视,如江湖术士般品评魏延的「奇相」,他不说耳后见腮,偏偏说普通人最难看得见的后脑有「反骨」,分明已标识了魏延生来就是「反骨仔」一名,更恐吓就魏延「久后必反,故应尽早将他斩杀,杜绝祸根。

」道般想法罗贯中竟然想象到,还强加于诸葛大人身上,令诸葛顷刻成了诸葛大仙!实情就足够魏延从黄土中弹跳出作个人申辩!魏延得罪少林方丈魏生本身是豪门世家一直豢养的私人军队,跟随刘备入四川,更没有将韩玄一刀劈下,身体断为两截,而究竟他有否长成后脑反骨,就要将魏延头骨拿去作化验才可证实,唯一于脾气的描写,罗贯中就替魏延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正史中的魏延虽是勇猛过人,但性格孤高自恃,也不懂与人相处,可想其人恶形恶相,一脸自视甚高的臭嘴脸,不难明白他为何与蜀中各文武官难以融洽共事,加上罗贯中妙笔,这个魏延就连诸葛大人也敢拒绝,当他累积了无数功绩,被升为征西大将军时,诸葛亮要北伐,魏将军曾献出「奇袭长安子午谷之计」,但被诸葛大人拒绝,认为魏延之计太冒险急进,故此诸葛大仙贯彻自家作风——不打没把握之仗;而魏生喜以韩信这位用兵奇才来比喻为自己,「子午谷之计」被拒,魏延更感自己怀才不遇,有大志之才难抒展,气难下而经常取笑诸葛亮是位胆小者,若然是真的话,得罪诸葛亮,表面上没事,但暗地就像「食神」电影内的「少林寺」方丈,总之有排魏延去受!侦探调查魏文长死因相比起诸葛亮,魏延得罪的另一位兄台——杨仪,就使得他更麻烦,不知是否二人前世搞乱了骨头,杨仪虽然只是一位文官,职位与功绩也不及魏延,或许是赭葛亮对他的重用,令得他也有恃无恐,看到魏延高傲性格,均会与之争锋相对,据闻数次争执,魏延也愤然拔刀向杨仪指吓,二人不和之事是完全浮面,是以各大史学家及分析家都来做名侦探,决意以旁观者搜集证据,调查魏延的死因!死人竟是凶手当然,这里的死因并非如今日常见出动验尸官,剖尸后得出致令死者身体机能、脑干也停止或窒息的死亡原因,而是什么因素会叫魏延人头落地,非死不可,凶手又是谁?而最为流行的说法就是魏延下属马岱,但真正幕后黑手是死去的诸葛亮,这般离奇?!的确,这并非有鬼,而是诸葛「有计」,话说诸葛大仙屡次北伐也无功而还,到第五次时,魏延被任命为前锋,但到达五丈原时诸葛大仙病危,于是密召杨仪、费祎、姜维指令要作退军事宜,定下由魏延任殿后军,但为怕魏延抗令继续进攻,叮嘱若真如此,大可叫其他将领自行退兵,令魏延军队没靠山,有如削弱其势,断定他会知难而退。

游庐山记敬恽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游庐山记敬恽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游庐山记敬恽阅读答案翻译译文游庐山记|敬恽|阅读答案翻译译文游庐山记|敬恽|阅读答案翻译译文游庐山记〔清〕敬恽庐山据浔阳彭蠡之可以,环路三面皆水也。

凡大山之此,能够敌其大以荡之则鬼神。

而江湖之水,季基夫夷旷,与海水异。

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存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存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①,泊左蠡。

庚辰,舣星子②,因往游矣。

就是日往白鹿洞,盼五老峰,过小三峡,驻华独对亭,振钥顿③文会堂。

存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张本。

月出来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告后山。

松杉千万为一桁,斜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

亭废,道险甚。

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

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

风止,攀太乙峰。

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

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饥埽而山足皆隐矣。

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

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

窥玉渊潭,憩栖贤寺。

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

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

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

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

谋太白读书堂,不容得。

抵,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拖白鹤观。

旋至寺,观右军墨池。

西行,寻至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

途中访华简寂观,未往。

抵,宿秀峰寺,突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偕同廖雪鹭、沙弥朗园去,哈哈大笑,排闼进。

遂同上黄岩,两端肢逾文殊台,俯玩瀑布投注,尽其变小。

烛黄岩寺,挥乱石寻瀑布源,径绝而止。

拜别宿秀峰寺。

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

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

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

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

山之腰皆m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

被谋杀的蜀国大将魏延

被谋杀的蜀国大将魏延
(二)注解《三国志》的裴松之先生在驳“郭冲五事”的错误时说:“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4]。看《魏延传》这一段:“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1]。明明诸葛亮非常放心魏延有能力单独统军作战,并指使魏延带兵勇闯敌后,为何万人都不许魏延带?不得诸葛亮许可的是魏延提出的战略计划,而不是诸葛亮瞧不起魏延独立作战的能力。
所以,魏延战略计划的关键依据,除了他自己必须要完成为诸葛亮大军“鸣锣开道”的任务:拿下潼关或长安,坚守到诸葛亮大军与之会合以外,最后战局的焦点都集中到诸葛亮率军能否与敌主力决战而取胜,继而完成新占区的经济、政治工作。因此,魏延这一出“打蛇战略”的军事水平、战略眼光,且不论其他,最后都集中体现到对诸葛亮的作战、治国才能的认知上:魏延非常服膺诸葛亮帅大兵团决战的军事才能,认为诸葛亮也只有诸葛亮,才有能力率蜀军战胜魏军主力,完成他提出的战略计划。魏延的战略计划始于做汉中太守十来年对北方敌情的深知,成熟于对己方、对诸葛亮的才能、特长的基本认识。没有诸葛亮,魏延的战略就缺少战术基础条件而不能实行。
魏延的胆略在诸葛亮手下无人能及。他敢于孤军深入敌后羌中、自告奋勇入虎穴打长安、守潼关,可说是为完成刘备倡言、诸葛亮继之的复国使命,将生死置之度外,与诸葛亮同样具有强烈的共同事业追求。对于魏延的这一点,诸葛亮有清醒的认识:“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1],所以虽然和魏延的战略思想有分歧,却完全放心魏延能够单独带兵对敌。
既有了战略,魏延又拿出什么即符合战略设想又针对敌情的有效战术呢?这就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1]。先由魏延率领万余人的先遣部队,选择捷径子午谷道悄悄出发,封锁消息,出了子午谷转向东,勇猛穿插直达潼关,拿下几无防守的潼关后坚守,使待在中原地区魏军的后备主力部队无法及时增援关中地区。潼关是连结“尾、颈”(凉州、关中)与“头”(中原)的“气管”命门,“气管”一断,“尾、颈”就没力气了,中原魏军的主力无法及时增援长安城万人以内的少量守军。如魏军主力分兵绕道而来,则兵力分散、延缓时日,亦无法阻止随魏延军之后不久出动的诸葛亮八九万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拿下长安城。

《三国演义·秋风五丈原》阅读训练及答案

《三国演义·秋风五丈原》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秋风五丈原却说姜维见魏延踏灭了灯,心中忿怒,拔剑欲杀之。

孔明止之曰:“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

”维乃收剑。

孔明吐血数口,卧倒床上,谓魏延曰:“此是司马懿料吾有病,故令人来探视虚实。

汝可急出迎敌。

”姜维入帐,直至孔明榻前问安。

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

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

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

切勿轻忽!”维哭拜而受。

孔明又曰:“吾有‘连弩’之法,不曾用得。

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矢,皆画成图本。

汝可依法造用。

”维亦拜受。

孔明又曰:“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

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

”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嘱曰:“我死之后,汝可依计行之。

”岱领计而出。

少顷,杨仪入。

孔明唤至榻前,授与一锦囊,密嘱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

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

”孔明一一调度已毕,便昏然而倒,至晚方苏,便连夜表奏后主。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

回到帐中,病转沉重,孔明令取文房四宝,于卧榻上手书遗表,以达后主。

表略曰:……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是夜,孔明令人扶出,仰观北斗,遥指一星曰:“此吾之将星也。

”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

孔明以剑指之,口中念咒。

咒毕急回帐时,不省人事。

须臾,孔明复醒,开目遍视,见李福立于榻前。

孔明曰:“吾已知公复来之意。

”福谢曰:“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

适因匆遽,失于谘请,故复来耳。

”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

”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

三国演义第73回概括悬隔烟云剑痰盂

三国演义第73回概括悬隔烟云剑痰盂

三国演义第73回概括悬隔烟云剑痰盂玄德取了两川之地,丰衣足食,兵多将广。

众将士举足相庆,聚众商议,预拥玄德称帝。

玄德怒曰,我本汉臣,汝等勿陷我于不义,言罢拂袖而去。

诸葛追入后堂,谏曰,如今坐拥两川,需凝聚军心,既不称帝,可封汉中王。

玄德力辞不过,自封汉中王。

一面赐诸葛为军师,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上将。

一面修书入许昌,请汉帝下召,以求名正言顺,汉帝如今赚在曹操手中,此举可视为跟曹操示威,另外亦算是公关,相当于昭告天下,汉中王乃汉皇赐封。

曹操得书拍案而起,冲入后堂,持刀拿帅印,预亲征讨刘备。

司马懿螳臂谏曰,丞相息怒,某有一计,可轻取刘备,吾闻刘备孙权素有愁怨,可遣一人说孙权,令其袭荆州。

待刘备救援,我再出兵,令其首尾不得兼顾,刘备可擒矣。

满宠往说,孙权从之,提了个条件,需操兵先出,吴兵放动,曹操应允。

先前诸葛凭三寸不烂之舌,使吴魏大动干戈,如今两家醒悟,并力袭蜀。

诸葛自知,吴魏之恨蜀,绵延不绝,非武力不可解。

遂令云长先下手为强,袭襄阳,魏兵一破,吴兵自退。

云长声名在外,领关平廖化,先取襄阳,又奔樊城,因恐荆州有失(孙权虎视眈眈),令沿江筑烽火台,令分兵助守。

曹操点将,于禁,庞德出战。

关公此时年近六十,自视甚高,不进人言。

先前封五虎将,因
黄忠在列,关公不肯受,赐封之人只得迂回劝说,将军乃汉中王之弟,位比天高,非旁人可比,不必拘泥虚名,关公放受。

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一百十七回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有入险而能出者:先主檀溪之跃,后主当阳之夺,孙权逍遥津之逃,曹操濮阳之败、潼关之奔、华容道之释,司马懿上方谷之走,皆是也。

然此特事之险,而非地之险也;又特难之以险脱,而非功之以险成也。

若夫造最险之谋,而经最险之地,犯最险之患,而成最险之功,则未有如邓艾之贯索于悬崖,裹毡于峭壁,持斧挟凿以行七百里无人之境者也。

人即好幽,幽不至此;文即好奇,奇不至此。

不谓读《三国》者,读至终篇,有此惊见骇闻之乐。

南郑桥边之钟会,犹铁笼山中之司马昭也。

昭几死而不死,会亦几死而不死,皆天意也。

偷渡阴平岭之邓艾,犹欲出子午谷之魏延也。

武侯以延之计为危,而延不得自行其危;钟会以艾之计为危,而艾竟得自行其危,亦皆天意也。

天意所在,有非人力之所得而强耳。

武侯显圣以告钟会,而不显圣以告邓艾,不见武侯之神也。

然既显圣于定军山,又必显圣于阴平领,则武侯之灵,毋乃太劳乎?今有不必显圣,而同于显圣者。

定军有墓,武侯如在焉;阴平有塞,武侯亦如在焉。

风中隐隐有人,不若石上明明有字。

山前一梦,能保蜀人之生,又不若岭边一碣,能决魏将之死。

愈出愈奇,岂非旷古奇观!蜀之救援甚急,而吴之来援甚迟,论者以此咎吴,而不必以此咎吴也,何也?孙休之不能援刘禅,犹张鲁之不能援刘璋也。

以汉中救成都则近,以江东救绵竹则远。

近且莫救,远可望乎?且人事已非,天命已去。

即使丁奉倍道而来,若马超之攻葭萌;而蜀中之有黄皓,甚于陇中之有杨松。

内乱既深,虽有外助,必无济矣。

故君子不为吴咎,而但为蜀咎。

诸葛瞻父子受命于大事既去之后,而能以一死报社稷。

君子曰:武侯于是乎不死。

盖战死绵竹之心,亦秋风五丈原之心也。

使当日甘心降魏以图苟全,则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家训,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则武侯存。

却说辅国大将军董厥,闻魏兵十余路入境,乃引二万兵守住剑阁;当日望尘头大起,疑是魏兵,急引军把住关口,董厥自临军前视之,乃姜维、廖化、张翼也。

姜维绝处逢生,却在董厥一边叙出,笔法变换。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读《三国演义》有感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读《三国演义》有感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读《三国演义》有感你的一生,像是一颗划破夜幕的璀璨流星,短暂却无比绚烂。

——序五丈原前,你一袭白衣胜雪,依然伫立,昔日闪烁璀璨智慧光芒的眼眸,如今却多了几分哀伤,孤独和寂寞的背景里,藏匿的是那一份无法化开的悲凉。

远方,旗帜飘扬,滚滚浓烟,掩盖着曹操的万马千军!或许,此时的司马懿正在主帐之中同诸将谈笑,眉目之中噙满了得意!叹!只那魏延的鲁莽一脚,令一名千古谋士丧送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让数十万蜀军群龙无首,更使闪现出一丝匡复汉室光芒的蜀国重又渐渐衰弱,最终慢慢泯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只为了报先帝的三顾之恩,“卧龙”的你一挥清袖,跟着昭烈帝走出了草庐。

就是这一步,这战火纷飞的天下因你的到来而显现出一丝匡复汉室的光芒。

你用三寸之舌游说东吴,在众谋士面前镇定自若、妙答万辨,更在周公瑾面前夸下海口。

不可一世的百万雄军因你略施小计在雄雄燃烧的烈火中狼狈逃窜,善晓的你轻摇鹅毛扇带着十万羽箭满载而归。

“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中,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名忠诚的贤臣;你执法如山,严纪严明,又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

身为政治家,你取南郡,袭荆州,夺襄阳,为蜀汉三分天下埋下绝妙的一笔;身为军事家,你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一出“空城计”为后人留下千古美谈。

多想沿着历史的痕迹重温一下你当初走过的路。

博望坡前,你按住剑印,细细吩咐,面对百万雄军,你依旧是一副云淡风轻。

一双深遂的眼眸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博望坡上人海般的纹兵,终因你的妙绝一把火,被杀得片甲不留!江边,排列的是上万艘战船,严整以待,飘扬在风中的战旗甚至能遮住一方天际!岸上,站着的是雄姿英发的周公瑾,此刻,他正不可思议的望着天边,凛冽的西北风在空中肆虐狂吼,将士们穿戴的银铠在皎洁月光下反射出森冷的寒光!一声令下!大军缓缓前进,周瑜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跟身旁的西奉低声吩咐了几声,然后满意的点点头,踏上战船的甲板。

63、《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

63、《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

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却说法正与那人相见,各抚掌而笑。

庞统问之。

正曰:“此公乃广汉人,姓彭,名羕,字永言,蜀中豪杰也。

因直言触忤刘璋,被璋髡钳为徒隶,因此短发。

”统乃以宾礼待之,问羕从何而来。

羕曰:“吾特来救汝数万人性命,见刘将军方可说。

”法正忙报玄德。

玄德亲自谒见,请问其故。

羕曰:“将军有多少军马在前寨?”玄德实告:“有魏延、黄忠在彼。

”羕曰:“为将之道,岂可不知地理乎?前寨紧靠涪江,若决动江水,前后以兵塞之,一人无可逃也。

”玄德大悟。

彭羕曰:“罡星在西方,太白临于此地,当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

”玄德即拜彭羕为幕宾,使人密报魏延、黄忠,教朝暮用心巡警,以防决水。

黄忠、魏延商议:二人各轮一日,如遇敌军到来,互相通报。

却说泠苞见当夜风雨大作,引了五千军,径循江边而进,安排决江。

只听得后面喊声乱起,泠苞知有准备,急急回军。

前面魏延引军赶来,川兵自相践踏。

泠苞正奔走间,撞着魏延。

交马不数合,被魏延活捉去了。

比及吴兰、雷铜来接应时,又被黄忠一军杀退。

魏延解泠苞到涪关。

玄德责之曰:“吾以仁义相待,放汝回去,何敢背我!今次难饶!”将泠苞推出斩之,重赏魏延。

玄德设宴管待彭羕,忽报荆州诸葛亮军师特遣马良奉书至此。

玄德召入问之。

马良礼毕曰:“荆州平安,不劳主公忧念。

”遂呈上军师书信。

玄德拆书观之,略曰: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

切宜谨慎。

玄德看了书,便教马良先回。

玄德曰:“吾将回荆州,去论此事。

”庞统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

”乃对玄德曰:“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

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蜀将泠苞,已应凶兆矣。

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

”玄德见庞统再三催促,乃引军前进。

黄忠同魏延接入寨去。

庞统问法正曰:“前至雒城,有多少路?”法正画地作图。

玄德取张松所遗图本对之,并无差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宪之:庐山烟云迷茫处,千古是非说魏延作者:宪之乌有之乡2009-10-27说庐山会议,与魏延何干?——扯得太远了吧。

未必。

庐山会议烟云迷漫中,刘少奇同志的一个著名发言,就曾称彭德怀大将军是“魏延的骨头,朱可夫的党性,冯玉祥的作风”,可惜此论如今沉入沟壑茫然不见,主流话语只剩下一个声音,清算毛泽东。

平心而论,上述三个比喻中,除了最后一个,都颇贴切。

冯玉祥出身北洋,1926年他主持五原誓师参加北伐投入国民革命,他一生确乎多变:北京倒戈、宁汉分裂、蒋氏清共、中原大战、察哈尔抗战,几度反蒋下野复出,故有“冯玉祥作风”云云。

然而,冯玉祥之“倒戈”,与其他军阀的纯粹保存实力出尔反尔不同,冯出身贫困,有着平民情结和爱国情结,一生追求进步,乃是他多变的重要原因。

这“多变”中的荦荦大端不应埋没者,如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倒戈”,他做了两件大事,一个是他囚禁贿选总统曹锟、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再一个是驱逐溥仪出宫,割除了辛亥革命妥协的赘疣。

1933年他公开抵制蒋介石不抵抗主义,毅然挂帅挑起察哈尔抗战大旗,这些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篇章。

因此,在国民党阵营中,他一直以支持进步和爱国力量著称,抗战后期他公开与蒋介石决裂投入人民革命阵营,决不是偶然的。

“倒戈将军”云云,乃是旧势力加给他的恶谥。

朱可夫作为国防部长曾经在政治危机中用“枪杆子”拯救过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作风浮躁反复无常,近乎“大矿大开”风范,大权在握几年,弄得一片混乱难以为继。

1957年苏共中央主席团开会决定罢免赫氏,朱可夫暗中用军用飞机接来中央委员举行全会,赫氏才得反败为胜。

这震撼人心的风云反复,是一次枪杆子、民主与政变联合演奏的三重唱,用今天精英们的普世民主“理念”,狗撕羊皮撕扯不请。

按理说,朱可夫是赫氏的大恩人,然此公得意过分得意自鸣,“没有我的命令,一辆坦克也别想从原地移动”使他旋遭罢黜,促成了赫氏恩将仇报的悲剧结局。

这事虽然发生在万里之外,但在庐山会议前后,却成了漂浮在中国党中枢头上的一片驱之不去的“枪指挥党”的阴云。

更何况,会上又有某帅揭发的“需要苏联红军出兵”言论。

故而,“朱可夫的党性”云云,应该说这也是庐山悲剧的背景之一。

该说魏延了。

魏延是个悲剧人物,悲剧形成有主客观原因,外在原因自然撇不开诸葛亮。

诸葛亮频频北伐为什么不能成功?有无战略失误?到底应该怎样看待魏延从子午谷出奇兵的战略?……这些历来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议论的热门话题。

新时期一位巴蜀精英借这一故事比附当代政治,在《祁山夕照》电视剧中,将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比附“按既定方针办”,据此用来为魏延的悲剧作翻案文章,也曾轰动一时。

这一话题说起来太长,兹不赘,这里复制一篇旧日随笔与网友交流。

诸葛亮与魏延魏延是蜀汉的一员猛将,在刘备攻取巴蜀和汉中的过程中建立了很大的功勋。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称汉中王时,他还只是个牙门将军,刘备的王都设在成都,以益州为根据地,准备任命一位大将镇守汉中。

当时人们以为此任非张飞莫属,因为当时关羽正镇守荆州,剩下的除了张飞还能有谁呢?可是刘备的任命却出人意外,他选拔了当时在资历和名望方面远不能跟张飞相比的魏延,任命他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以驻守汉中,宣布时“一军尽惊”。

刘备也知道这个情况,于是大会群臣,问魏延道:“现在要你担当这一重任,你打算怎么个干法?”魏延回答说:“我奉命驻守汉中,如果曹操亲自起倾国之兵来犯,我可以抵挡住他;如果他派将领率十万偏师来犯,我可以为大王把他歼灭掉!”他的回答很得到刘备的欣赏,大家也都“壮其言”。

刘备身后,五虎将也先后谢世,在诸葛亮的北伐中,他就成了首席大将。

无论讲功劳、资历还是勇猛,已经无人出其右了。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提出了一个战略方案,要求自己单独率领一支部队从子午谷进军偷袭长安,以配合诸葛亮从祁山进军的主力,认为这样可以一举光复长安以西的地方。

诸葛亮认为这样太冒险,没有采纳。

这件事,不光魏延很有意见,“常谓亮为怯,叹恨已才用之不尽”,始终耿耿于怀;而且它后来还成了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艺家们争论不已的话题。

直到今天,巴蜀“鬼才”魏明伦创作的很有名气的《祁山夕照》,也是为了翻这一历史旧案。

对于这一公案,《三国演义》当然是站在诸葛亮一边的,炎汉的气数已尽,诸葛亮不过是受刘先主托孤之重,尽人事以听天命。

司马懿被困于上方谷尚且因天降雷雨救出,出子午谷弄险又有何用呢?政治历史学家们则从现实中寻找原因:以魏、蜀两国政治、经济状况和综合国力包括军事力量对比而论,魏只能吞蜀而蜀决不能吞魏,靠了诸葛亮的才智打得司马懿只有防守之力无有还手之功,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即使偷袭长安侥幸成功,仍然不能改变两国力量的对比,最终还要受挫折。

而肯定魏延者则认为这是诸葛亮的一大战略失误。

公虽长于治理国家和治理军队,但不长于指挥打仗,“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以小国征服大国,必须出奇致胜,靠稳扎稳打是达不到目的的。

有的人甚至与魏延的观点保持着完全的一致,认为如果采取魏延出兵子午谷的战略,那蜀汉早已消灭魏国了。

……千秋功罪,自由人评说去吧!小说中的魏延与史书上的魏延是颇有出入的。

演义写战长沙时魏延杀死太守韩玄救了黄忠投奔刘备,一见面诸葛亮即喝令刀斧手将其推出斩首。

刘备惊问何故,诸葛亮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这段情节很有名,以致“有反骨”云云后来还成了成语,它极力渲染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不过说实话,就事论事,这不能不说是小说的败笔,真是“小说家言”,过于怪诞,一见面即杀有大功之人,太不近情理。

当然,如果说到了晚年,以诸葛亮之明于识人,经过长期观察,他估计到魏延在自己身后很可能造反,那倒是合乎科学的预见。

看一个人的过去,可以知道他的现在,看他的过去和现在,可以知道他的将来。

一旦诸葛亮不在,魏延之难于驾驭,连邻国的人物孙权都看得出来,孙权曾就此事郑重其事地提醒过蜀汉的使臣费袆,即此可想见魏延之为人。

因而,诸葛亮在临终之际对魏延的可能动向做了严密防范,对身后的人事问题做了妥善安排。

他把接替自己主持军国大事的重担交给了蒋琬和费袆,把指挥前线部队撤退的总指挥权交给了杨仪和姜维,而秘密地安排了马岱埋伏以作为翦除魏延的特殊人物。

诸葛亮“归天”后,杨仪和姜维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部署率领部队撤退,一面让尚书费袆带着兵符通知魏延让他断后。

魏延先问一下人事安排,然后表示:“丞相虽亡,吾今现在。

杨仪不过是个秘书长,怎么能够担当得起指挥全军撤退的重任?他扶丞相的灵柩回去安葬就是了,我可以指挥部队消灭司马懿,还能因为死了丞相一个人而改变国家的伐魏大计吗?”费袆继续劝他以大局为重,说这都是丞相的意思。

魏延反发了脾气:“如果丞相听从我的意见,长安早就光复了。

我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怎么能给一个秘书断后呢?”杨仪和姜维听费袆介绍情况后,便不顾魏延率领大军徐徐撤退。

魏延听到后带兵截断了他们的归路,双方交章飞奏,互告对方谋反。

最后还是靠诸葛亮留下的遗计,通过马岱在阵前以出人意外的神奇方式,一刀斩杀了魏延,以最小的代价度过了这场危及国家存亡的政治危机。

在诸葛亮身后,蜀汉政权延续了30余年。

这期间魏吴两国都不止一次出现过内战和政变,唯独蜀汉中央政权最为稳定,而且姜维等还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多次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出师伐魏。

事实证明诸葛亮对身后军国大事的安排,是有战略眼光的,是十分英明的。

魏延其人是个独挡一面的将才,但不是统御全局的帅才;是个能征惯战的猛将,但不是文武全才的政治家;他才有余而德不足,性骄矜,重私愤,不长于团结人,对事业谈不上忠心耿耿,一旦个人意愿得不到满足,他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

刘备在世时,有五虎大将在,他尾巴翘不起来;刘备死后,他觉得除了诸葛亮,“老子天下第二”,别人谁也不放在他的眼里了。

诸葛亮一死,让他当国,当好当不好先不说,肯定不会象诸葛亮那样对刘禅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是毫无疑问的。

如果不让他主持国政,让他掌握枪杆子,以其跋扈难制,那谁也驾驭不了他。

总之魏延对诸葛亮身后的蜀汉政权的存在是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若其人不死而刘禅政权能继续维持30年,那是很难令人想象的。

杨仪作为诸葛亮处理军务的助理,也是个干才。

《三国志》本传说他“亮数出军,仪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

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可他与魏延有个共同的毛病,即都很狷狭骄矜。

魏延矜高,大家都让他三分,唯独杨仪不稍假借,故二人关系有如水火,以至在聚会场合,有时魏延动刀动剑,以示威泄愤。

诸葛亮在日,珍惜杨仪的才干和魏延的骁勇,常恨二人搞不好关系,不愿对他们有所偏废,以使他们发挥各自的作用。

在身后的人事安排上,他既有效地防范了魏延,也限制了对杨仪的使用,而是让蒋琬和费袆先后总理大事,而蒋、费二人也是诸葛亮发现和一手培养起来的支撑蜀汉后期的杰出人物,直到他们相继谢世之后,魏国才能够将蜀汉灭亡。

由此看来,决策必须有战略眼光。

诸葛亮不光“两朝开济”,是刘备身后的擎天巨柱;而且还泽被身后,没有他那包括处置魏延的高瞻远瞩的人事安排,蜀汉事业能够继续兴盛,能以一州之地维持鼎立局面三十余年,则是不可想象的。

1960年,听传达毛泽东主席写给六级干部直到“小队长”的信,说“比起现在流行的高调来,我这里唱的是低调”,感到实在不可理解。

文革开始后,对老人家“五九年八月庐山会议我是不满意的,尽是他们说了算,弄得我是没有办法的”的一段话同样迷茫,说起来奇怪,倒是直到妖魔化成为时髦之后,才开始灵犀相通。

李锐关于庐山会议的一段很有名的话:毛泽东主席在8月1日预备会上对P说:“我66岁,你61岁,我快死了,许多同志有恐慌感,难对付你,许多同志有此顾虑。

”——李锐是一位反毛骁将,这段话自应不是虚构。

近些年妖魔化毛泽东运动中,阴谋史学是主潮:毛泽东发动文化革命打倒刘是为了巩固个人权力,庐山会议整彭是个人崇拜作怪,……其实,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在党内的权威,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在高饶等与他人的挑战中,最后胜负都是毛泽东一锤定音。

如果为了个人养尊处优,他完全没有必要冒着自己战友“支持的不多”的风险发动文化革命。

50年代主动退居二线,70年代重新启用邓,都是推翻不了的明证。

他后半生的种种努力,无非是为了人民和事业。

——毛泽东主席的庐山会议的战略考虑,与古人正有相通之处。

(09.10.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