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化学》课件.ppt
合集下载
工科化学课件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一分。
工科化学课件工科化学3章1315
——配位原子(B)相同,键角随中心原子(A)电负性增大而增大 (成键电子对间的斥力随中心原子电负性增大而增大)。例,
分子
NH3
中心原子的电负性 3.0
PH3 AsH3
2.1
2.0
SbH3 1.9
键角
2023/12/28
107°18′ 93°20′ 91°24′ 91°18′
17
价层电子 对数
价层电子对 几何分布
2023/12/28
1
C
2s
2p 基态
成键
激发 2s
2p 激发态
4个sp3-s的σ键
杂化
sp3 杂化态
(二)杂化轨道的类型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
按形成杂化轨道的成分和能量是否相同,可分为等性和不等性杂化
1.等性杂化
●定义 n个能量相近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杂化,形成n个成分
完全相同、能量相等的新轨道。对spn(n=1,2,3)杂化,每个spn杂化轨 道中含s成分为1/(1+n),含p成分为n/(1+n)。有几种类型
四面体形
三角锥形
HgCl2,CO2
BF3,SO3 PbCl2,SO2 CH4,SO42-
NH3,SO32-
V形
三角双锥形 变形四面体
T形 直线形
八面体形
H2O,ClO2-
PCl5,AsF5 SF4,TeCl4 ClF3,BrF3 XeF2,I3-
SF6,[FeF6]3-
四方锥形
IF5,[SbF5]2-
CH4、CCl4、 SiH4、SiCl4
7
——其它等性杂化 除spn型杂化外,还有nd或(n-1)d轨道参与杂化的情况。如 sp3d:三角双锥。如PCl5:P的一个3s电子激发至3d,形成5个sp3d 轨道,其中3个互成120度位于一个平面,另2个垂直于该平面,成 三角双锥形
分子
NH3
中心原子的电负性 3.0
PH3 AsH3
2.1
2.0
SbH3 1.9
键角
2023/12/28
107°18′ 93°20′ 91°24′ 91°18′
17
价层电子 对数
价层电子对 几何分布
2023/12/28
1
C
2s
2p 基态
成键
激发 2s
2p 激发态
4个sp3-s的σ键
杂化
sp3 杂化态
(二)杂化轨道的类型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
按形成杂化轨道的成分和能量是否相同,可分为等性和不等性杂化
1.等性杂化
●定义 n个能量相近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杂化,形成n个成分
完全相同、能量相等的新轨道。对spn(n=1,2,3)杂化,每个spn杂化轨 道中含s成分为1/(1+n),含p成分为n/(1+n)。有几种类型
四面体形
三角锥形
HgCl2,CO2
BF3,SO3 PbCl2,SO2 CH4,SO42-
NH3,SO32-
V形
三角双锥形 变形四面体
T形 直线形
八面体形
H2O,ClO2-
PCl5,AsF5 SF4,TeCl4 ClF3,BrF3 XeF2,I3-
SF6,[FeF6]3-
四方锥形
IF5,[SbF5]2-
CH4、CCl4、 SiH4、SiCl4
7
——其它等性杂化 除spn型杂化外,还有nd或(n-1)d轨道参与杂化的情况。如 sp3d:三角双锥。如PCl5:P的一个3s电子激发至3d,形成5个sp3d 轨道,其中3个互成120度位于一个平面,另2个垂直于该平面,成 三角双锥形
工科化学课件.ppt
金属而异。禁带较窄,电子较易获得能量从满带越过深入导带;禁 带较宽,电子跃迁困难。
•价带:价电子所在的能带,如3s;
表3.9 一些分子的偶极矩( ×1030/C·m)和分子的空间构型
2020/1/19
工科化学(1)课件 安徽理工大学化工系 倪惠琼 制作
6
表3.9 一些分子的偶极矩( ×1030/C·m)和分子的空间构型
分子
偶极 矩
空间 构型
分子
偶极 空间 矩 构型
N2
双原 子
H2
分子
HF
HCl
CO
四原 子
分子
A、空间结构对称的分子(如CO2、CCl4),键有极性,分子无极性 B、由极性键构成的空间构型不对称的分子(如H2O、NH3),正负 电荷重心不重合,是极性分子。
2、分子的偶极矩(electric dipole moment)
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之间的距离l(偶极长)与偶极一端电量q的
乘积。单位:库仑·米(C·m) = l·q
(2)高熔、沸点,高密度,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 金属键无方向性,紧密堆集,使金属中正离子难以脱离“电子
海”的包围,使金属具有高的沸点和气化热;
但金属键的强弱不同,使金属晶体的硬度、熔点、延展性等性 质有很大差异。
(3)银白色光泽和对辐射能有良好的反射性能。 自由电子可吸收可见光,并将吸收的光以不同的波长辐射出来。
•分子极化的结果:
使非极性分子出现偶极;使极性分子两极不重合性被进一步拉大
•分子的变形性:
因电子云与原子核相对位移而使分子外形发生变化的性质。
2020/1/19
工科化学(1)课件 安徽理工大学化工系 倪惠琼 制作
8
•极化率:
•价带:价电子所在的能带,如3s;
表3.9 一些分子的偶极矩( ×1030/C·m)和分子的空间构型
2020/1/19
工科化学(1)课件 安徽理工大学化工系 倪惠琼 制作
6
表3.9 一些分子的偶极矩( ×1030/C·m)和分子的空间构型
分子
偶极 矩
空间 构型
分子
偶极 空间 矩 构型
N2
双原 子
H2
分子
HF
HCl
CO
四原 子
分子
A、空间结构对称的分子(如CO2、CCl4),键有极性,分子无极性 B、由极性键构成的空间构型不对称的分子(如H2O、NH3),正负 电荷重心不重合,是极性分子。
2、分子的偶极矩(electric dipole moment)
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之间的距离l(偶极长)与偶极一端电量q的
乘积。单位:库仑·米(C·m) = l·q
(2)高熔、沸点,高密度,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 金属键无方向性,紧密堆集,使金属中正离子难以脱离“电子
海”的包围,使金属具有高的沸点和气化热;
但金属键的强弱不同,使金属晶体的硬度、熔点、延展性等性 质有很大差异。
(3)银白色光泽和对辐射能有良好的反射性能。 自由电子可吸收可见光,并将吸收的光以不同的波长辐射出来。
•分子极化的结果:
使非极性分子出现偶极;使极性分子两极不重合性被进一步拉大
•分子的变形性:
因电子云与原子核相对位移而使分子外形发生变化的性质。
2020/1/19
工科化学(1)课件 安徽理工大学化工系 倪惠琼 制作
8
•极化率:
工科化学课件工科化学3章1618
2. 形成π分子轨道
原子轨道以“肩并肩”方式组合,形成π型分子轨道。p-p重叠形 成一个πp成键分子轨道和一个πp*反键分子轨道下页图有误
2024/7/22
3
2024/7/22
4
(三)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的能级
●两个原子轨道有效组合,形成一个成键分子轨道和一个反键分子 轨道,三个轨道间能量关系为
2024/7/22
15
●化学键的极性 取决于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电负性)
——非极性共价键 同核双原子分子(H2、O2、N2及X2)形成的 共价键。特点:两原子对其共用电子对吸引力相同,化学键正负电 荷重心重合
——极性共价键 由不同元素的原子(HCl等)形成的共价键。 特点:两原子电负性不同,对共用电子对吸引力有差异,使其偏向 某一原子,导致化学键的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键中形成正负两极
(1s)2(1s*)2(2s)2(2s*)2 (2py)2 (2pz)2 (2px)2] (1s)2与(1s*)2、 (2s)2与(2s*)2相互抵消,对成键贡献的只有(2py)2 、(2pz)2 和(2px)2 ,形成2个π键和1个σ键
结构式为 6个成键的电子都在成键轨道上,能量降低多, N2分子稳定;N2中无未成对电子,N2分子具逆磁性(反磁性)
σ1s< σ1s *<σ2s< σ2s * <π2Py=π2Pz<σ2Px< π2Py * = π2Pz * <σ2Px * ●能级图的应用
电子在分子轨道上的分布规律和填充次序须遵循鲍利不相容原理、 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依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入相应的分 子轨道。电子进入成键轨道,使系统能量降低,利于形成共价键。 但最终能否成键取决于进入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的电子数。前者大 于后者,能成键。二者相等,降低的能量与升高的能量正好抵消, 系统总能量不变,形成非键分子轨道
原子轨道以“肩并肩”方式组合,形成π型分子轨道。p-p重叠形 成一个πp成键分子轨道和一个πp*反键分子轨道下页图有误
2024/7/22
3
2024/7/22
4
(三)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的能级
●两个原子轨道有效组合,形成一个成键分子轨道和一个反键分子 轨道,三个轨道间能量关系为
2024/7/22
15
●化学键的极性 取决于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电负性)
——非极性共价键 同核双原子分子(H2、O2、N2及X2)形成的 共价键。特点:两原子对其共用电子对吸引力相同,化学键正负电 荷重心重合
——极性共价键 由不同元素的原子(HCl等)形成的共价键。 特点:两原子电负性不同,对共用电子对吸引力有差异,使其偏向 某一原子,导致化学键的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键中形成正负两极
(1s)2(1s*)2(2s)2(2s*)2 (2py)2 (2pz)2 (2px)2] (1s)2与(1s*)2、 (2s)2与(2s*)2相互抵消,对成键贡献的只有(2py)2 、(2pz)2 和(2px)2 ,形成2个π键和1个σ键
结构式为 6个成键的电子都在成键轨道上,能量降低多, N2分子稳定;N2中无未成对电子,N2分子具逆磁性(反磁性)
σ1s< σ1s *<σ2s< σ2s * <π2Py=π2Pz<σ2Px< π2Py * = π2Pz * <σ2Px * ●能级图的应用
电子在分子轨道上的分布规律和填充次序须遵循鲍利不相容原理、 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依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入相应的分 子轨道。电子进入成键轨道,使系统能量降低,利于形成共价键。 但最终能否成键取决于进入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的电子数。前者大 于后者,能成键。二者相等,降低的能量与升高的能量正好抵消, 系统总能量不变,形成非键分子轨道
工科化学课件工科化学8章2526
例8.8 (1)计算298.15K下,c(Co2+) = 1.0 moldm-3,c(Co3+) = 0.10moldm-3,时的E(Co3+/ Co2+)值;(2)计算298.15K下,c(Co2+) = 0.010 moldm-3,c(Co3+) = 1.0 moldm-3,时的E(Co3+/ Co2+)值。
四、弱电解质的生成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概况 电对中的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生成弱酸或弱碱等弱电
解质时,会使溶液中H+或OH-浓度减小,电极电势变化
例8.11 电极反应:2H+ +2e H2;EΘ(H+/H2) = 0.000V,若在系 统 中 加 入 NaAc 溶 液 , 当 p(H2)= 100kPa , c(HAc) = c(Ac-) = 1.0 moldm-3时,求E(H+/H2)的值。
●方程式的推导(补充内容)
对定温定压下的任一电池反应
aA+bB+…==lL+mM+…
代 G=-nFE及G°=-nFE°入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a al m
G=G°+RTln L M
a
a A
a
b B
得
a a E= E °- RT ln a a zF
lm LM ab AB
2024/7/22
6
●讨论
上式是电池电动势的一般表达式。给定电极与标准氢电极组 成原电池,其电动势即为该电极的电极电势
解:由附录查得 EΘ(Cu2+/ Cu)=+0.34V;EΘ(Cl2/ Cl-)=+1.36V
E(Cu2+/ Cu) = EΘ(Cu2+/ Cu) + 0.05917 lg[c(Cu2+)/cΘ]
四、弱电解质的生成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概况 电对中的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生成弱酸或弱碱等弱电
解质时,会使溶液中H+或OH-浓度减小,电极电势变化
例8.11 电极反应:2H+ +2e H2;EΘ(H+/H2) = 0.000V,若在系 统 中 加 入 NaAc 溶 液 , 当 p(H2)= 100kPa , c(HAc) = c(Ac-) = 1.0 moldm-3时,求E(H+/H2)的值。
●方程式的推导(补充内容)
对定温定压下的任一电池反应
aA+bB+…==lL+mM+…
代 G=-nFE及G°=-nFE°入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a al m
G=G°+RTln L M
a
a A
a
b B
得
a a E= E °- RT ln a a zF
lm LM ab AB
2024/7/22
6
●讨论
上式是电池电动势的一般表达式。给定电极与标准氢电极组 成原电池,其电动势即为该电极的电极电势
解:由附录查得 EΘ(Cu2+/ Cu)=+0.34V;EΘ(Cl2/ Cl-)=+1.36V
E(Cu2+/ Cu) = EΘ(Cu2+/ Cu) + 0.05917 lg[c(Cu2+)/cΘ]
工科化学课件工科化学11章910
2024/7/22
11
ZA-B= AB•uR•CB
(2)
CB为单位体积内B的数目
若单位体积内A的个数为CA,单位时间单位体积A、B碰撞频率为
ZA-B= AB•uR •CA•CB
(3)
据气体分子运动论,气体分子A、B的相对速率uR
(4)
式中,
为折合质量,mA、mB是A、B1分子的质量,k是波耳兹曼常数。上式代入(3)式,
2024/7/22
19
——可用rAB、rBC和U的立体图表示U变化情况。rAB和rBC一定,U为定值,不同rAB、rBC,有一 系列点对应,构成曲面,称势能面,势能面上所有势能相同者用曲线连接起来得等势能线。等势能线 投影到rAB、rBC坐标平面,得等势能面图。数字越大,势能越高。势能面象一马鞍,c点相当于马鞍 的中心,称马鞍点。反应物A+BC相当于a点。A向BC靠近,rAB渐小,斥力势能越大。这时rBC不变 (虚线ac),靠近c点,虚线右弯,rBC增大,势能上升。到c点,A—B键刚形成,B—C键将断裂, 即活化络合物或过渡状态。B—C键继续拉长而断裂,A—B键逐渐形成,势能降低生成AB和原子C( b点),完成反应全过程。活化络合物可能沿着原路回去。马鞍点c相当于一个能峰,只有具有足够碰 撞动能反应物才可能转化为足够的势能,登上马鞍点翻越能峰生成产物
(1)
式中c≠为活化络合物AB≠的浓度,AB≠沿A反应B途径K方 向[A每B振]动 一次k,1 有一产个A物B分子分解,所以 k1=
dcA dt
k1c
2024/7/22
21
式(1)可写成
dc A c( 2)
c K c c 因为
在空气中的爆炸界限(体积分数100)
低限
工科化学课件工科化学10章34
——说明 •相与相之间有明显的物理界面,不同相性质不同。相数与系统中物质多少及是否连续无关 •常压,气体:P均为1;液体:据互溶程度,P可为1、2或3,3以上罕见;固体:一般:几种
物质,P为几,同种固体不同晶形,每种晶形自成一相,固溶体:P为1
2024/7/22
3
(二)物种数(number of species)与组分数(numer of components)
——相图法 相图(phase diagram):表示多相系统相态随温度、压力、浓度等强度性质而变 化的几何图形。特点:直观。可直接确定系统在温度、压力和组成一定的条件下所处的状态
2024/7/22
2
第一节 相律(phase rule)
一、基本概念
(一)相与相数
●相(phase)
——定义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均匀部分的物质称一相;相的数目称相数(number of phase),用“P”表示
17
(3)OB线向上不能延长,向下理论上可延至绝对零度(0K)
(5)三相点不同于冰点
——三相点 单组分系统的气-液-固三相平衡点。冰点(ice point):常压(101.325kPa)下水的凝固点 (T=273.15K)。溶解了空气中多种气体的液态水与纯固态冰间多组分系统的液-固两相平衡点
——冰点低于三相点温度(T=273.16K)约0.01℃ 。原因有二:一是水中溶解了CO2等,凝固点下降 0.0023℃;二是常压(101.325kPa)下水压力大于三相点压力(610.15Pa),凝固点下降0.0075℃
2024/7/22
12
第二节 单组分系统的相图
一、单组分相图的相律分析
相律表达式 F = C-P+2=3—P 因P1,故F2,最大自由度为2,相图可用二维平面图表示,变量为温度和压力:p~t图 (1)P=1,F=2。两个独立变量t 和p。“面”,称单相面 (2)P=2,F=1。只有一个独立变量t 或p。 p= f(t),或t=f(p)。“线”,称两相线 (3)P=3,F=0。无独立变量,p、t一定。三相点(triple point) ●相图学习要点 搞清每种相图中的点、线、面的含义,及相律的指导作用
物质,P为几,同种固体不同晶形,每种晶形自成一相,固溶体:P为1
2024/7/22
3
(二)物种数(number of species)与组分数(numer of components)
——相图法 相图(phase diagram):表示多相系统相态随温度、压力、浓度等强度性质而变 化的几何图形。特点:直观。可直接确定系统在温度、压力和组成一定的条件下所处的状态
2024/7/22
2
第一节 相律(phase rule)
一、基本概念
(一)相与相数
●相(phase)
——定义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均匀部分的物质称一相;相的数目称相数(number of phase),用“P”表示
17
(3)OB线向上不能延长,向下理论上可延至绝对零度(0K)
(5)三相点不同于冰点
——三相点 单组分系统的气-液-固三相平衡点。冰点(ice point):常压(101.325kPa)下水的凝固点 (T=273.15K)。溶解了空气中多种气体的液态水与纯固态冰间多组分系统的液-固两相平衡点
——冰点低于三相点温度(T=273.16K)约0.01℃ 。原因有二:一是水中溶解了CO2等,凝固点下降 0.0023℃;二是常压(101.325kPa)下水压力大于三相点压力(610.15Pa),凝固点下降0.0075℃
2024/7/22
12
第二节 单组分系统的相图
一、单组分相图的相律分析
相律表达式 F = C-P+2=3—P 因P1,故F2,最大自由度为2,相图可用二维平面图表示,变量为温度和压力:p~t图 (1)P=1,F=2。两个独立变量t 和p。“面”,称单相面 (2)P=2,F=1。只有一个独立变量t 或p。 p= f(t),或t=f(p)。“线”,称两相线 (3)P=3,F=0。无独立变量,p、t一定。三相点(triple point) ●相图学习要点 搞清每种相图中的点、线、面的含义,及相律的指导作用
合工大工科化学课件第一章
2014-1-3 11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2 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如果参加反应的各物质都处于标准态,则此时反
应的摩尔焓变就称为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以符
号ΔrHөm来表示。符号中的下标r表示反应,上标ө
代表标准状态,下标m表示此反应的反应进度ξ = 1mol。 3 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对于单质和化合物的相对焓值,规定在标准状态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1.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
热传递,另一种是做功。在化学中的功有体积功、
电功和表面功等,本章所研究的仅是体积功,不
考虑非体积功。 ΔU = U2 – U1 = Q + W Q取负值;若环境对系统做功,W取正值,系统对
热力学中规定,若系统吸热,Q取正值,系统放热,
2014-1-3 8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在恒压、不做非体积功的条件下:
W = - pΔV = - p (V2 – V1),Q = Q P ΔU = U2 – U1 = Q P - p (V2 – V1) Q P = (U2 + pV2) - (U1 + pV1) 令 H = U + pV ΔH = H2 – H1 = Q p H = U + pV是热力学函数——焓H的定义式,由于 H是状态函数U、p、V的组合,所以焓H也是状态 函数。
2014-1-3
21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1.2.2 物质的标准摩尔熵
系统内物质微观粒子的混乱度与物质的聚集状态
和温度等有关。人们根据一系列低温实验事实,
推测在绝对零度时,一切纯物质的完美晶体的熵
值都等于零。 若知道某一物质从绝对零度到指定温度下的一些 热化学数据如热容等,就可以求出此温度时的熵 值,称为这一物质的规定熵 。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2 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如果参加反应的各物质都处于标准态,则此时反
应的摩尔焓变就称为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以符
号ΔrHөm来表示。符号中的下标r表示反应,上标ө
代表标准状态,下标m表示此反应的反应进度ξ = 1mol。 3 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对于单质和化合物的相对焓值,规定在标准状态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1.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
热传递,另一种是做功。在化学中的功有体积功、
电功和表面功等,本章所研究的仅是体积功,不
考虑非体积功。 ΔU = U2 – U1 = Q + W Q取负值;若环境对系统做功,W取正值,系统对
热力学中规定,若系统吸热,Q取正值,系统放热,
2014-1-3 8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在恒压、不做非体积功的条件下:
W = - pΔV = - p (V2 – V1),Q = Q P ΔU = U2 – U1 = Q P - p (V2 – V1) Q P = (U2 + pV2) - (U1 + pV1) 令 H = U + pV ΔH = H2 – H1 = Q p H = U + pV是热力学函数——焓H的定义式,由于 H是状态函数U、p、V的组合,所以焓H也是状态 函数。
2014-1-3
21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1.2.2 物质的标准摩尔熵
系统内物质微观粒子的混乱度与物质的聚集状态
和温度等有关。人们根据一系列低温实验事实,
推测在绝对零度时,一切纯物质的完美晶体的熵
值都等于零。 若知道某一物质从绝对零度到指定温度下的一些 热化学数据如热容等,就可以求出此温度时的熵 值,称为这一物质的规定熵 。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热源 7
又如:
V1
V2
T1 T2
(2) 过程
(1) 自发进行
V1 +V2
(2)
T
(1)从物体中吸热Q使其降温到T2, 热完全转化为功
(2)将Q完全转化为W ;
而不留下影响是
(3)将W变为热(如用电产生热) Q 100% W Q
不可能的,因此, 逆向过程不自发。
T
T2
T
T1
T1
8
因此,自发变化是否可逆的问题,即是否可以使体系和环境 都完全复原而不留下任何影响的问题,都可转换为能否“从单 一热源吸热,并全部转化为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的问题。实 验证明,后一过程不可能实现。
?
高温
Ti + CO2
给定始终态后,第一定律只可指出正反应的 U( H)与逆反
应 数值相等但符号相反。 至于在指定条件下,反应自发向哪
个方向进行及反应进行程度,需第二定律解决。
5
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
所谓“自发变化”,指能够自动发生的变化,即无须外力帮 助,
任其自然,就可发生的变化。而自发过程的逆过程不能自发进
∆ ∑ ≥ S2 – S1 > (∑ δQr/T )
工科化学
主讲:张 晓 梅
Tel: 6632259 E-mail: xiaomzhang@
1
本学期授课内容: 1. 热力学第二定律; 3. 电化学基础;
2. 化学平衡与平衡原理 4. 化学分析法
实验课安排: (环境-1:星期一下午,环境-2:星期三下午) 2~4周:物理化学实验(3个),本部化学实验楼3楼
16
(一)定温可逆膨胀
将气缸与温度为T1的高温热源接触,令气缸中物质的量为n的 理想气体从始态1(T1,p1,V1)定温可逆膨胀到态2(T1,p2,V2)。 在此过程中,系统从高温热源吸收了Q1的热,同时对环境作功 为W1(1→2)。 由于是理想气体定温可逆过程,故
克氏说法是指明热传导的不可逆性,开氏说法是指明摩擦生热 过程的不可逆性,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是等效的。
13
对第二定律的两种说法进行分析,可得出两个重要的结论: (1)当热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或者功转变为热(例如摩擦 生热)后,将再也不能简单地逆转而完全复原了。也即,这两过 程是两种典型的不可逆过程。 (2)在这两种典型的不可逆过程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第二周: 燃烧热测定 第三周,第四周:饱和蒸汽压测定,溶液粘度测定
6~18周:分析化学实验(西校区) 2
第 六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3
绝热过程 ●特点:Q=0,W=U 若气体膨胀对环境做功,必消耗
自身能量,使热力学能减少,温度降低。由于理想气体的热 力学能只是温度的函数,故若CV,m为常数,则所做功为:
W Q1 Q2
Q1
Q1
=
1
+
Q2 Q1
Q2 < 0 ;
n <1
11
考虑一个问题:热机效率η能否无限地提高? 例如:能不能不放热,即设Q2=0, 则 -W=Q1,η=1。
这种机器在历史上称为第二类永动机,它是从单一热源吸热, 并全部转化为功,η达100%。
又如:能不能使Q2重新从低温热源简单地传给高温热源? 其净结 果仍然是只从一个热源吸热,并全部转变为功。
15
第二节 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
一、卡诺循环
为了提高热机效率,1824年,法国的青年工程师卡诺(S.Carnot)设 想了用四个可逆步骤构成的循环过程。他以IG为工作介质,在两 个热源之间进行循环。由卡诺循环构成的热机为理想热机。
卡诺循环示意图
过程1 等温膨胀(T1); 过程2 绝热膨胀(T2); 过程3 等温压缩(T2); 过程4 绝热压缩(T1)。
6
注意:
自发变化都不会自动逆向进行,并不意味着它根本不能进
行。借助于外力,可以使一个自动变化逆向进行。如:
IG自由膨胀:
自由膨胀 等温压缩
自由膨胀: Q=0, W=0, U=0
等温压缩: U=0
环境做功W,环境吸热Q 环境发生了功转化为热的变化。
100%
Q
W
使压缩活塞的重物举到原来 高度而不引起任何变化
行。如: (1) IG自由膨胀; (2)热由高温物体传入低温物体; (3)扩散过程:各部分浓度不同的溶液,自动扩散, 最后达到浓度均匀;
Zn(4+)锌C片uS投O入4(a硫q)酸铜溶液中引起Zn置SO换4反(a应q)+: Cu
上述变化过程的逆过程都不会自发进行。因此,“自
发过程乃是热力学不可逆过程”。
因此,如果肯定热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是不可逆过程, 即肯定克氏说法,按照等价的开氏说法,功转化为热也必定是 不可逆的。
14
在以上讨论中,应注意:
并不是热不能转变为功(蒸汽机的作用就是把热转变为功), 也没有说热不能全部转变为功(IG的等温膨胀,热就全部变为 功)。事实上,不是热不能完全转化为功,而是在不引起其它 变化的条件下,热不能完全变成功。这个条件是决不可少的。
而
W U nCV ,m T2 T1
H
T2 T1
C
p
dT
nC p,m
T2 T1绝热可逆Βιβλιοθήκη 程方程:p1V 1 p2V2
T1V1 1 T2V2 1
4
aA+bB lL + mM
对于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热力学
第一定律无法解决,如:
3H2+
N2
? 2
常温,常压
NH3
TiO2 + C
结论:一个自发变化发生后,不可能使体系和环境都回复
原状而不留下任何影响,也即,自发变化是不可逆的。
9
第一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热机效率η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在蒸汽机发展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十九世 纪初叶,蒸汽机的使用在工业上起了很大作用,人们总希望制 造性能良好的热机,最大限度地提高热机效率,即:消耗一定 量的燃料能得到最大的机械功。
10
T1
工作原理:
Q1 W
水 吸热Q1
高压 绝热膨胀 蒸汽 对外做功W
Q2 T2
蒸汽机工作原理
低压 放热Q2 蒸汽
水
U= Q1 + Q2 +W =0
Q1+ Q2 = W
定义:热机效率 η (efficiency of the heat engine)为热机进行一次循
环过程所做的功W与从高温热源吸收热量Q1之比,则:
经过长期的实践,这些想法都被否定了。
12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的表述有多种, 下面是两种著名的说法,克氏说法和开氏说法。 ★克劳修斯(R.Clausius)说法(1850年):热不可能自动地从低温 物体传给高温物体。 ★开尔文(L.Kelvin)说法(1851年):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 完全转化为工而不引起其它变化,即不可能造出第二类永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