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笔记.

合集下载

政治学概论笔记+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

政治学概论笔记+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

A. 政治与政治学1. 政治的内涵:狭义:当代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

【时间上,只涉及国家;空间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广义:当代政治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关系。

【时间上,全部人类历史;空间上,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GL p13D. 政治权力9. 权力、政治权力及其性质政治权力:权力现象和权力行为在政治领域的体现。

狭义地说是指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

15J p125政治权力的性质:◆公共性:强制性:广泛性,深入性;弥散性;强制性12. 社会阶级与政治权力的关系:阶级:【列宁的】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他们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些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领导自己索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LJ p76 16. 合法性与政治合法性:合法性:正当性,正统性,公证性,合理性。

合法性的层次:共同体层次:国家政权力图唤起公民对民族情感、传统文化和共同加之符号的认同;典则层次:国家政权必须努力证明普遍适用于政治共同体的法律规范,是符合共同体的政体价值观的,从而使公民对典则产生认同;当局层次:国家政权试图让公民相信,当局统治有利于共同体的维持和发展,当局统治符合普遍的法律规范。

GL pp60政治合法性: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ie. 政府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

政治合法性的意义:关系到政治秩序和政治统治持久性;意味着政权或制度(regime)的合理性。

15J pp144-14518. 政治权力的合法化:~对政治权力合法性资源的运作。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笔记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笔记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的内涵(一)“政治”最初的含义:是指古希腊成邦,即城市国家,我国古代“政治”的含义是:统治的意思,也即“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二)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观。

1.从道德的角度,用道德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为了使人类社会达到道德至善的境界;代表人物:(1)中国的“孔子”;(2)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3)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

2.从法律的角度,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人物:凯尔逊。

3.从权力的角度,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即认为政治就是统治者对法、势、术的掌握和运用。

典型代表:(1)《韩非子·定法》;(2)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他的代表作《君主论》又称为《霸术》,主张政治就是用力量来统治人,用权术来欺骗人;(3)德意志首相卑斯麦,把政治说成是当政者的统治艺术;(4)美国“拉斯韦尔”,认为研究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5)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

4.从管理的角度,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人物:<1>孙中山,他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标志着我国近代政治观的一种发展和进步。

<2>英国政治学家麦肯齐认为政治是“参与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进程”。

5.从政策的角度,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了“权威性分配说”,在《政治体系》书中提出,政治“是为社会作出执行权威性分配(具有约束力的决策)的行为或相互交往”。

(三)马克思把政治解释以下四个方面: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政治学概论笔记

政治学概论笔记

政治学概论笔记导论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的涵义: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方法2.阶级分析方法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4.矛盾分析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第一章阶级与国家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的涵义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1.主权性2.强制性3.普遍性三、国家权力的结构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1.政体的涵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

政治学概论笔记

政治学概论笔记

《政治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论断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
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作《韩非子》,主张“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自考【政治学概论】_笔记(自己整理的)

自考【政治学概论】_笔记(自己整理的)

第一章绪论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第二章国家与阶级1、氏族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2、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①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②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

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是议事会。

③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3、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①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②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③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①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②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③部落联盟出现。

c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

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①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②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4、国家的起源①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5、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三种主要形式:①雅典国家②罗马国家③德意志国家6、国家与氏族的区别:①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第一篇: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导论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的涵义: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4.矛盾分析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第一章阶级与国家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的涵义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2.强制性 3.普遍性三、国家权力的结构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1.政体的涵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

政治学概论笔记_孙关宏_胡雨春_任军锋

政治学概论笔记_孙关宏_胡雨春_任军锋

A. 政治与政治学1. 政治的内涵:狭义:当代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

【时间上,只涉及国家;空间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广义:当代政治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关系。

【时间上,全部人类历史;空间上,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GL p13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狭义: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广义: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GL p163.政治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政治观(解释历史运动的基本动力和发展规律,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来认识社会政治现象,从社会政治不断发展的过程来认识社会政治现象,并以经验的观察来分析和认识政治现象的本质)+政治辩证法(把社会政治生活看成一个运动的过程,运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来从社会政治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中去发现政治活动的规律)具体的: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GL pp18-19【具体方法】传统政治哲学的:先验设定与逻辑推演,从形而上的角度探讨政治生活的目标、精神、真理等准则及现代政治科学的:早期,制度研究、历史比较;行为主义,去除价值,数理运用;理性选择理论:个体出发,经济人假设;新制度主义,从制度的动态运作中探求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跨学科的】政治社会学(政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生物政治学(人的政治行为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政治地理学、政治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政治经济学、政治心理学(政治动机与政治、个性与政治、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etc.拉斯韦尔)GL pp18-274. 中西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详见GL pp27-435. 政治学概念体系:B. 政治关系6. 政治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完整)马工程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完整)马工程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导论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的涵义: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方法2.阶级分析方法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4.矛盾分析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第一章阶级与国家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的涵义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1.主权性2.强制性3.普遍性三、国家权力的结构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1.政体的涵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

孙关宏版《政治学概论》笔记

孙关宏版《政治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的内涵(一)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1、古希腊政治的内涵: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将人的生活领域区分为家庭和城邦,政治学研究的内容则是城邦生活,与家庭这一基于人的自然需求而形成的联合体不同,城邦这一更为高级的政治组合则是基于某种“契约”,它志在使人们趋向善良,成为优良的动物。

古希腊人所理解的政治首先意味着在城邦内部服从法律和在成员之间的关系中去除暴力,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政治研究的是城邦群体要达到的善。

2、古罗马政治的内涵:公元前509年,古罗马人建立了共和国。

“共和国”意味着“人民的事业”。

在古罗马,共和国被理解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它不是在某一个地域中的人的偶然聚合,而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

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是罗马政治的核心。

代表人物:西塞罗3、中世纪政治的内涵:与古典时期围绕“公民德行”展开的政治活动不同,此时的政治已经蜕化成一种利益政治,是家长与臣仆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政治活动成了私人领域的扩大化;此外,由于宗教信仰的兴起和教权的扩大,教权与皇权之间的日益成为中世纪政治的一道风景线。

4、现代政治的内涵:现代政治是一种以现代国家为中心的政治,现代国家又是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的一种组织形式。

随着纯粹私有制的产生和市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从各方面侵蚀了传统政治的基础,并提出了以私人利益为基础而结成的近现代国家的需要,从而形成了现代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现代政治的另一特性就是以主权为核心的权力政治。

从此,政治便成了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成了围绕着获得、保持和夺取权力而展开的活动的总称。

(二)政治内涵在中国的变迁1、古代政治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君主及其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但是这种管理活动又不是一种纯粹的管理活动,而是上承天命而进行的抚民和安民活动所以相对于古希腊的政治而言,中国古代并没有明显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分,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都是一种一以贯之的载道和行道活动。

00312政治学概论-整理笔记YAN

00312政治学概论-整理笔记YAN

第一章 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 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 政治的含义1.[识记] “政治”最初的含义:是指古希腊成邦,即城市国家。

中国古代“政治”的含义是统治的意思,也即“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1)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2)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3)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2.[领会]古往今来政治两种观点:①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②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理道德。

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为了使人类社会达到道德至善的境界;代表人物:①中国的“孔子”;②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③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

即认为政治就是统治者对法、势、术的掌握和运用。

典型代表:①《韩非子。

定法》;②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他的代表作《君主论》又称为《霸术》,主张政治就是用力量来统治人,用权术来欺骗人;③德意志首相卑斯麦,把政治说成是当政者的统治艺术;④美国“拉斯韦尔”,认为研究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⑤)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

代表人物:①孙中山,他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标志着我国近代政治观的一种发展和进步;②英国政治学家麦肯齐认为政治是“参与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进程”。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导论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的涵义: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方法2.阶级分析方法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4.矛盾分析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第一章阶级与国家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1.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的涵义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2.强制性3.普遍性三、国家权力的结构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1.政体的涵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

政治学概论课堂笔记

政治学概论课堂笔记

第二讲政治的概念一. 共和主义传统的政治概念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1. 政治具有最高性: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政治和其他领域是没有区分的,一切问题都是政治的问题;而在现代社会,分为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

2. 政治具有公共性:各种权威有不同类型,政治家所治理的是自由人,主人所管辖的是奴隶。

“政治中没有专制者的位置”。

武力不是政治的解决方式。

3. 政治是理性言说;人性的特征是in-between,神兽之间,有朽与不朽之间。

人最根本的追求就是正当性。

二. 现实主义的政治概念韦伯认为德国的政治不成熟:1. 经济取代政治:经济是普遍主义的,经济考虑的是利益问题,而政治在本质上关乎生存,政治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发生在国家之间;2. 在考虑国家政策时怀抱理想主义,以信念替代责任;3. 主要阶级鼠目寸光,没有担当领导国家重任的阶级,追求一些信念伦理,或是追求一己私利,靠政治为生还是以政治为业;施密特论政治的概念:1.施密特对自由主义的批评:自由主义的根本误区是不懂什么是政治,在对待凡尔赛和约和处理德国内部事务中很幼稚;2.理解政治的范畴: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动机所能归结成的具体划分便是朋友与敌人的划分。

人类总有一些事情无法用说服与沟通的方法解决,必须诉诸暴力手段。

施密特十分精彩地诠释了韦伯关于国家的定义“当各种冲突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国家介入”,政治最高形式是杀人;3.处理国内政治:将政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良好的法律构建的政治体系能将大部分政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面对一些危机国家存在的例外状态主权者可以用法外的权力保卫法;4.处理国际政治:政治的问题体现为主权的问题,政治的本质是生存问题,不受国际法和国际规范的约束以争取国家的生存。

第三讲政治学:学科历史一. 导言人是什么?人类如何过有秩序的生活?这样的思考使得人类有了政治观念。

人类最早思考政治的方式是神话与诗歌,逐步在政治学领域形成了理性主义的传统。

政 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 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政治学是一门以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

它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多个方面。

政治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

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理论。

同时,政治学也具有科学性,它通过对政治现象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揭示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权力主体、权力客体、权力目的、权力作用方式和权力实现程度等。

政治权力的类型多种多样,按照权力主体的性质,可以分为国家权力、社会公共权力等;按照权力作用的范围,可以分为宏观权力和微观权力等。

政治权力的运行有着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权力的行使需要遵循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等。

同时,权力的运行也需要受到监督和制约,以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政治权利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它是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体现。

公民的政治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

这些权利是公民表达自己意愿、参与政治决策、监督政府行为的重要手段。

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当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民主建设等方式,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

四、国家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构成要素包括领土、人口、主权和政府。

国家的类型多种多样,按照国家的性质,可以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等。

国家的职能包括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下,国家职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五、政府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构,负责管理国家的公共事务。

《政治学概论》简答题笔记

《政治学概论》简答题笔记

《政治学概论》简答题笔记1.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观?道德论: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和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近代的康德、黑格尔法律论: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纯粹法学家凯尔逊权术论: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的法家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管理论: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其代表是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政策论:将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其代表是美国政治家戴维.伊斯顿2.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

1)儒家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孟子》,其观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国以礼”即礼治,二是“为政以德”即德治,经过孟子,又被归结为“以德行仁”的王道。

2)法家与儒家是相对立的流派。

著有《韩非子》,其观点主张“法治”和“霸道”3)道家其观点主张“无为而治”,是与前两者相反,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治理国家。

3.近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主要阶段?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

包括三阶段,第一阶段,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a.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b.布丹的代表作《共和六论》创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权学说c.以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各自代表作《乌托邦》《太阳城》,揭开了近代无产阶级政治学说史的第一页。

第二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时期,自然权利与自然法理论及其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理论、分权制衡学说贯穿始终。

第三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a.以孔斯坦、边沁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他们强调个人自由,反对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的干预 b.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思想家,则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合作”和社会“团结”的必然性,用资本主义的和平发展观念同无产阶级日益成熟的革命思想相抗衡c.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观点评析行为主义政治学?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可打印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可打印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的含义■剥削阶级关于政治的解释(单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对政治的科学解释)(多选,简答)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多选):(1)狭义: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2)广义: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

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多选)(6个):①政治学基础理论(含政治思想史)②中国政治(这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③比较政治④公共政策⑤行政管理⑥国际政治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多选)■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多选):■(单选)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单选)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①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宪法成为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罗斯福新政”是其典型代表。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为政策的制定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主要内容:(简答)①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②它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③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④它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⑤它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概论笔记导论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的涵义: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方法2.阶级分析方法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4.矛盾分析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第一章阶级与国家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的涵义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1.主权性2.强制性3.普遍性三、国家权力的结构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1.政体的涵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

2.政体与国体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3.政体的选择(1)影响政体的因素:国体,社会政治力量的要求,具体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民族构成,民族习惯,民族心理,国际环境(2)政体选择多样性(3)~~~~~自主性(4)~~灵活性和变异性二、不同类型国家队的政权组织形式(一)剥削阶级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1.君主制君主制是指由一名君主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最高国家权力的政体类型。

世袭制2.共和制总体特征: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1.公社制2.苏维埃制3.人民代表大会制第三节国家结构形式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涵义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为了处理中央与地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对国家权力进行的划分与配置。

二、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类型1.单一制是将国土按地域划分成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2.复合制其一般特征室友由若干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成员单位通过协议组成联合体。

(1)联邦制。

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州,邦,省)通过制定并遵守统一的联邦宪法而形成的具有单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2)邦联制。

是由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通过缔结条约分享部分国家主权而形成的松散的国家联合形式。

第三章国家机构第一节国家机构的涵义与构成一、国家机构的涵义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履行国家职能,行使国家权力,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

国家机构基本特点:(1)阶级性(2)社会性(3)实体性(4)职权性二、国家机构的构成1.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是国家的机构职位(首脑)2.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行使立法权,制定、修改、中止和废除法律的国家机关。

3.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是指执行立法机关制定和通过的法律和法案,并且管理政治与社会事务及各行政职能部门机关事务的组织机关4.司法机关是指行使司法权的机关。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国家机构一、西方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彼此平行分立,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掌握和行使第四章政治民主第一节政治民主的涵义一、政治民主的概念广义:泛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实行按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决定的社会活动机制。

狭义:即政治民主,主要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层面的民主。

二、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1.民主是一种政治上层建筑2.民主具有阶级性3.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4.民主是普通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第二节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第一,议会制度。

议会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的核心机构和主要制度标志,它一般由通过选举产生并具有一定任期的议员组成,被视为民意的代表机构。

第二,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又称竞争性选举,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机制之一。

第三,政党制度。

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另一重要实现机制,是西方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要素。

具体原因:一是工人运动及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

二是社会主义的压力和和影响。

三是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

三、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及其局限性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专政,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是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专政。

局限性:第一,私人资本和权势集团控制公共权力。

第二,促成政治短期行为,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

第三,高额成本,社会负担沉重。

第五章政党和政党制度第一节政党的涵义和作用二、政党的涵义和特征政党的定义: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成员所组成,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展开政治活动的政治组织。

基本特征:第一,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第二,政党是由阶级、阶层以及其他重要社会集团中政治上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人所组成。

第三,政党有自己的组织个纪律。

第四,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第五,政党与政权联系紧密三、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第一,争取、团结和影响群众。

第二,集中阶级的意志第三,培养政治骨干第四,掌握、行使或影响国家权力。

第二节政党制度二、政党制度的主要类型(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类型1.两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两个主要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

英国第一,两党活动围绕下议院选举展开。

第二,两党采取集中制原则。

美国第一,两党竞争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

第二,两党组织结构松散。

第三,两党制以单人选区多数制为基础。

新变化:第一,政党存在的社会基础趋向一致第二,立法与政策主张趋同2.多党制就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由在竞选中获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执政的政党制度。

三类:第一,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第二,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第三,一党独大的多党制。

3.一党制是指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合法政党的政党制度。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共产党单独执政第六章政治参与第一节政治参与概述一、政治参与的涵义和特征政治参与定义为:政治参与是指公民、社会团体和组织及政党参加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等行为。

基本特征:第一,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社会团体和组织及政党。

第二,政治参与的内容与范围涉及公共政策(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共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的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

第三,政治参与主要指实际行为,而不包括政治心理、态度、认知等主观因素。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1.个别参与和组织参与2.主动参与和被动参(动员参与)3.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三、政治参与的作用第一,促进公民政治素养的提高。

第二,推进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第三,监督政治系统的运转消极影响:骚乱,极端和盲目的参与,会大大削弱政府权威。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政治参与一、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形式1.投票表决2.政治选举3.合作行动又称社团活动4.个别接触又称个人接触、政治接触或主动接触,是指公民出于个人原因,主动接触政府官员或其他公职人员,表达政治意愿,进而试图影响决策的行为。

二、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特征与实质1.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特征(1)以资本实力为基础,表现出实质上的不平等(2)利益取向的狭隘性(3)政治参与以公民个人行动为主要形式(4)政治参与的效果或影响力相当有限2.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实质它仍然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前提下的政治参与。

第七章政治文化第一节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一、文化与政治学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所创造的不同于自在自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东西,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中基本形态。

狭义的文化就是观念文化,其中既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我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形态的文化。

2.政治文化的概念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会形成关于政治生活的风俗习惯、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自发的政治心理和自觉反映政治实践和政治关系的系统的政治意识。

就是政治文化(1)主体是一定社会成员(2)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基础和以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上层建筑。

(3)长期积累(4)政治文化是由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3.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第一,对政治文化传统的研究第二,对现实政治思想的研究。

第三,对公民政治态度的研究。

第四,政治文化比较研究。

第五,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的研究。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第一,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二,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三,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四、政治文化的功能第一,塑造和影响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

第二,影响社会政治制度的创制、发展和变迁。

第三,影响政治发展的道路和进程。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政治社会化则是指人从“自然人”“社会人”转变为“政治人”的过程,即人通过学习和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获得有关政治的知识和规范,认识自己的政治角色、地位和责任,形成个人独特的政治人格与行为特征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