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节日》评课稿

合集下载

五年级美术上册《家乡的节日》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美术上册《家乡的节日》教案、教学设计
3.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参观、访谈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节日的氛围,为创作提供素材。
4.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性化和创意的艺术作品。
5.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家乡节日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创作指导,突破难点: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针对色彩搭配、构图等难点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创作难题。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节日的文化内涵融入作品之中。
5.小组合作,共同成长: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实现共同成长。
6.展示评,提升自信:
1.学生对家乡节日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节日的来历、习俗等,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可能存在的技巧问题,如色彩搭配、构图等,教师应适时给予指导,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引导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4.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观念,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
五年级美术上册《家乡的节日》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及各自的特点和习俗。
2.学会运用美术表现手法,如绘画、剪纸、版画等,创作出富有家乡节日氛围的艺术作品。
3.掌握色彩的运用,能够运用色彩对比和搭配,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5.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传承意识,引导他们关注家乡的节日文化,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家乡的风俗作文评课稿

家乡的风俗作文评课稿

家乡的风俗作文评课稿标题:评析《家乡风俗的温润印记——记一次生动的作文课堂》一、引言《家乡风俗的温润印记》这篇作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成功地描绘出了一幅生动且富有情感色彩的家乡风俗画卷。

通过对学生作文的评析,我们可以深入领略其对家乡风俗文化的独特理解与感悟,同时也可借此窥见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炼素材、抒发情感等方面的教学艺术。

二、文章内容评价该篇作文以家乡风俗为切入点,细腻入微地描绘了家乡的节庆活动、饮食习惯、传统习俗等,既有详实的生活细节,又饱含深情的乡土情怀。

作者巧妙地运用叙事与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使得每一种风俗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此乃作文的一大亮点,不仅反映出学生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敏锐的洞察力,也彰显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成效。

三、主题深度挖掘作文中的“温润印记”寓意深远,将家乡风俗的精神内核——亲情、友情、乡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寓于字里行间。

这一主题深化了作品内涵,使读者不仅能领略到家乡风俗的具体表象,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

教师在此方面的引导尤为值得肯定,通过挖掘和升华家乡风俗背后的文化意义,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四、写作技巧点评文章结构紧凑,语言质朴而富有诗意,叙述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作者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家乡风俗的描绘既形象生动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无疑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写作技巧的精准指导和严格要求,使得学生能够在把握主题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表达能力。

五、结语总的来说,《家乡风俗的温润印记》这篇作文,既是学生对家乡风俗的一次深情回溯,也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上的一次成功实践。

它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用文字传递情感,用思考解读世界,真正实现了语文教育“以人为本,关注生活,培养情感,提升素养”的目标。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能继续秉持这样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习作中感受生活的温度,领悟文化的厚度,展现自我的风采。

《快乐的节日》评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

《快乐的节日》评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

《快乐的节日》评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激趣导课:1、教师自我介绍2、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很多很多的节日。

(板书:节日)你们知道有哪些节日吗?(学生回答)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过“”的吗?哪个节日是属于我们少年儿童自己的节日呢?对,“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少年儿童最快乐的节日,(师在“节日”前加上“快乐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过过这个快乐的节日。

(展示学生欢度“六一节”的画面)谁能用“快乐的节日”说一句话?二、“我是小老师”1、为了对同学们的节日表示祝贺,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看!(出示课文投影字幕)2、这首诗歌读起来非常好听,你愿意自己试着读还是听老师读?(除非学生朗读的素质还过得去,否则就该范读)(如果学生选择自己读,选用A种教学方式;如学生选择听老师读,用B种教学方式)〖A〗:学生自己读(中、高年级的学生,就直接采用此法)(1)如果你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学生回答)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吧!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

(2)学生自由读书。

(3)读累了吧,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我请你们当一回“小老师”,这个小老师有任务要完成。

(出示课件:1、同桌互相检查读生字,读对的在他的生字表旁边打上100分。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谁读通顺了也在他的课文的题目旁打上100分。

3、同桌互相帮助完成没有掌握好的部分。

)读完了老师要看一看,谁的课本上能被同桌打上两个100分,有信心吗?(4)教师检查。

〖B〗:学生听老师读。

(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好)(1)教师范读(2)好听吧,同学们赶快试一试。

(3)学生练读。

(4)读累了吧,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这次我请你们给同桌当“小老师”,这个“小老师”有任务要完成。

(出示课件:1、同桌互相检查读生字,谁读对了,就在他的生字表旁边打上100分。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谁读通顺了,就在他的课文的题目旁打上100分。

3、同桌互相帮助完成没有掌握好的部分)读完了老师要看一看,谁的课本上能被同桌打上两个100分,有信心吗?(5) 教师检查(学生交流朗读,评论朗读情况比较好)三、“我就是作者”1、刚才听到同学们读书声,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也想来凑热闹了,你听!(点击课件,出现丁丁配乐范读课文的画面和声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过的风俗活动的经历。

2.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3.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民俗作品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表达方法,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家乡又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但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分享你所知道的民风民俗吧。

二、畅谈风俗习惯1.什么是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不同的风俗。

(提示:可以是调查了解到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是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1)生产习俗。

水稻是湖北的主要农作物,在选种和插播的过程中都有着当地盛行的一些习俗。

过去,在播种前农户会选取少量谷物,放在神龛或灶台前,点上香烛,观察它发芽的情况,预测年成好坏。

插秧时,有打“秧鼓”、唱“秧歌”、送“秧茶”的。

(2)建房习俗。

正式动工时,亲朋好友都要带上猪肉、豆腐、糍粑、挂面、烟酒或贺联前往祝贺,主人置酒设宴款待,称之为“吃神福”。

“架桁条”“起梁”等也都有一定的讲究。

(3)过节习俗。

黄冈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整个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历时二十多天,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

传统习俗里,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洁锅灶、点灶灯、接祖宗。

三、写作思路点拨刚才大家一起畅谈了自己所了解或实际体验过的家乡风俗。

这么多的风俗都有着它存在的一定道理,我们如何把它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呢?请走进第一单元的习作阅读提示。

家乡的节经典日说课稿

家乡的节经典日说课稿

《家乡的节日》说课稿《家乡的节日》是品德与社会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主题一《家乡的节日可真多》的一个活动片断。

《家乡的节日可真多》这一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对家乡节日的探究,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家乡的节日习俗、节日文化;引导学生发现节日文化习俗中的低俗文化、封建迷信,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别、分析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应该对家乡的节日习俗和节日文化有一些初步的感知和浅显的认识,因此我将这一片段的目标设定为:1、在生机勃勃的活动中,指导学生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充分、深入地了解、探究家乡的节日文化和习俗,感受过节的快乐和节日风俗人情之美,受到家乡传统节日的熏陶。

激发他们对家乡节日的喜爱之情,进而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引导学生发现节日文化习俗中的低俗文化、封建迷信,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对课标理念的理解,设计这一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全身心的活动为载体,来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节,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并让多向互动贯穿课的始终。

而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开放平等、生动活泼、和谐互动、有实效的课堂成了我设计这一教学片段的意图所在。

因此,这一教学片段我主要采用活动与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知情明理、锻炼能力,陶冶精神,最后达到“知行统一”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来详细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我将分四个步骤进行。

一、激趣导入为了达到“课堂伊始,趣已生成”,我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把收集到的节日食品和物品陈列在讲台上,有形态各一的月饼,煮熟的粽子、元宵、地菜煮蛋,更有包好的饺子,香香的腊八豆……有红红的火把、红包,“福”字,更有漂亮的花灯,拼好的龙舟模型,各式各样的风筝……有新鲜的艾叶,美丽的菊花,更有难得一见的茱萸……这些食品和物品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文字介绍。

【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3】2、结合ppt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9830;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写一写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也可以写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还可以写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二、习作目标:1.抓住重点写“家乡风俗”,写出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特点写出重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前向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一、谜语引入主题1.节日习俗知多少:“十里一风,百里一俗。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地都有各自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民风。

老师先带同学们进入猜谜板块。

2.看图猜节日:课件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的一些风俗。

学生一边猜一边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师生一起品味中华大家庭浓浓的家乡情。

二、初步了解民俗1.何为“民风民俗”: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春节习俗大百科:“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和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个简单的介绍词。

现在开始同一个籍贯自由组合,资源共享,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特色的风俗。

3.图文出示:师生共同梳理各省的春节风俗【浙江】杭州:罗神竹舞、赶十八、打年糕绍兴:送灶、社戏。

温州:分岁酒。

东阳:抲年鬼。

【四川】走人户、游喜神方、人日祭诗圣【福建】过火群、隔年饭、长年菜、分圆【江西】板凳龙、吃隔岁、换茶、掸青、起牙【山东】贴年红、送百神【陕西】做面食、做顶针、扭秧歌……【设计说明:由于寄宿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班级学生籍贯基本不少于10个省。

小学语文_家乡的节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家乡的节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家乡的节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北京的春节》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详略分明,抓住特点介绍自己家乡的节日民俗,并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能够列简单的提纲,运用过去学习的写作方法,合理的谋篇布局,做到用词准确,表达生动。

3.了解家乡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学习《北京的春节》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详略分明,抓住特点介绍自己家乡的节日民俗,并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难点:用过去学习的写作方法,合理的谋篇布局,做到用词准确,表达生动。

教具:学习任务单、 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大屏幕上这几首诗。

(依次出示四首古诗)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2.这四首诗,有我们学过的,也有没学过的,你发现这些诗都是描写什么的?3.这四首诗写的是我们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点击课件显示每首诗对应的节日)。

你还知道中国哪些传统节日?(重阳节、元宵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相同的节日,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他们的节日风俗和活动就不同,这节课我们来写写第四单元我们家乡的节日。

(板书课题)(二)回顾《北京的春节》,总结写作方法。

1.出示习作要求:请你将调查了解到的家乡的节日习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注意详略得当,写出自己对节日的独特感受。

2.写作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刚刚结束的第四单元。

这组课文,我们了解到了祖国各地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特别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传统节日作文评课稿优缺点分析

传统节日作文评课稿优缺点分析

传统节日作文评课稿优缺点分析哇哦!今天老师要我们写一篇关于传统节日评课稿的作文!我们学了好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可是,现在要分析评课稿,这个好像有点难啊!
首先,我们来说说评课稿的优点吧。

老师总是说评课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节日的由来和意义,就像是给我们讲故事一样。

比如春节,评课稿里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贴春联、放鞭炮,还有为什么要吃饺子和年糕。

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听了以后觉得节日不再是简单的庆祝,而是有深刻的文化背景。

然后,评课稿还能告诉我们一些传统习俗的变化。

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以前的习俗和现在不太一样了。

比如端午节,评课稿里说现在不太放艾草和挂菖蒲,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知道为什么要吃粽子和赛龙舟。

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传统是怎么慢慢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过,评课稿也有一些缺点。

有时候,它们可能会太专业了,用一些我们不太懂的词汇。

比如说,有一次评课稿里说端午节的起源是为了纪念屈原,可是我们小朋友不太懂屈原是谁啊!还有就是有时候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枯燥,因为太多的历史和细节。

而且,有的评课稿可能会不够生动。

就像我们看的时候有时候会觉得有点像在看历史书,而不是在听一个有趣的故事。

比如中秋节,它的评课稿里虽然讲了月饼和赏月的故事,但是可能有的时候会觉得少了点亲近感,就像有点隔着窗户看风景一样。

总的来说,评课稿虽然有一些缺点,但是还是很有用的!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和由来,虽然有时候会有点难懂和有点枯燥。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多听多看,慢慢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化啦!加油!。

《家乡的节日》说课稿

《家乡的节日》说课稿

《家乡的节日》说课稿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家乡的节日》是三年级上册“我爱家乡”这一单元第一部分的内容,它集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为一体。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体验——过节为切入点,在关注和引导孩子们对“节日”的认知过程中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节日的习俗和来历、故事传说等相关知识。

2、情感目标:通过感受过节的欢快和喜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别,分析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不再是监督,控制学生活动的人,而应该是学生可信赖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

因此这节课我打破学科界限,以全身心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节,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多向互动贯穿课的始终。

教学过程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如下:一、看一看(导入)在我们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一开始,我就以一段喜庆的春节动画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情不自禁的随着喜洋洋的音乐有节奏的拍起手,看着画面中的孩子敲锣打鼓、贴春联,仿佛又把他们拉回了一个月前的春节中。

从春节自然而然的就引出家乡其他的节日。

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进入了下一环节。

二、比一比《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家乡的节日作文带批注和评语

家乡的节日作文带批注和评语

家乡的节日作文带批注和评语My hometown's festival is a special time of the year for everyone in the community. It is a time when we come together to celebrate our culture, traditions, and heritage.我的家乡的节日是一年中的特别时刻,对于社区中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这是一个我们齐聚一堂,共庆我们的文化、传统和遗产的时刻。

The festival is filled with vibrant colors, lively music, delicious food, and joyful laughter. The streets are adorned with colorful decorations, and the air is filled with the aroma of traditional dishes being prepared in every household.节日充满了鲜艳的颜色、动听的音乐、美味的食物和欢乐的笑声。

街道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装饰品,空气中弥漫着每家每户准备的传统美食的香气。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the festival is the traditional dragon dance, which is performed by a group of skilled performers who move in harmony to the beat of drums and cymbals. The dragon, which ismade of colorful fabric and paper, is believed to bring good luck and prosperity to the community.节日的一个亮点是传统的舞龙表演,由一群技艺高超的表演者共同完成,他们配合着鼓声和铙钹的节奏齐舞。

统编二下传统节日评课稿

统编二下传统节日评课稿

统编二下《传统节日》评课稿一、立足教材本位,多维思考,确立核心目标“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句话对于每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来说,耳熟能详。

老师们深知,有效的教材解读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保障。

今天这两节课,之所以呈现的是两节精彩的课堂,源于两位执教者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和深度把握。

《传统节日》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在学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识字、学词。

教学难点是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的,感受祖国传统文化。

这么精准的定位,杨老师绝不是只看了这一篇课文,她对整个单元进行了解读。

首先,关于人文主题,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

《传统节日》是第二篇。

选取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简要叙述节日活动和节日美食。

以介绍春节开始,年未除夕至春节又到结束,也具有年年轮回、生生不息的意味。

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学生在学前和前三学期的学习中,已有一定的知识输入和知识背景,因此,让学生在学习后自己选择一两个节日进行介绍,重在输出。

不仅如此,杨老师也研究了本单元识字要素:利用韵母、形旁与字义的联系、借助图片识字,感受汉字的魅力。

所以,杨老师才确定本文重点是在学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识字、学词。

《守株待兔》这篇文言文从夏老师的教学设计来看,核心目标的确立也比较到位。

聚焦语言本体学习,关联单元要素,迁移三上文言文《司马光》学习经验,确定重点:在朗读中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借助注释读懂寓意,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语文要素是统编语文教科书的核心概念。

关联和聚焦语文要素,必须准确解读教材。

一是比较、界定教学目标。

把教材与一般读物比较,解读时考虑本单元编排在第几学段,课标对应的阅读、习作等教学目标是什么,课文的哪些特质与它所承载的语文要素培育充分匹配等;结合《教师教学用书》更好的完成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换。

《家乡的节日》教学反思_1

《家乡的节日》教学反思_1

《家乡的节日》教学反思《家乡的节日》教学反思石岐第一小学刘杰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

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家乡的节日》如课文所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反映了不同的风尚习俗和审美情趣。

”如何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准确把握教学主脉,设计合适的教学教法,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探究精神,让学生在体验中通过审美,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之余还能够激发学生情感认同。

种种困惑一如既往,在确定重难点的时候杂乱如麻,毫无头绪。

从现成的教材分析上看,有关节日的文化涵括内容广,涉及的方面多,整整对书两相望一天都无从下手,直到临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和小组成员、邹老师说课的时候,都还处于不知所以云的混沌阶段。

本课属于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节综合•探索课,在继本单元前三课门画、石狮、桥梁建筑主题探究之后,这课作为家乡文化的综合探索课,用“节日民俗”这个元素作为大背景,我们到底从中选取哪一个点切入范围较小而又能较深的挖掘节日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呢邹老师提出了以挖掘众多节日中节日用品的美术特色结合民俗文化展开,小组成员也帮我理顺思路,建议我以“春节”这个学生熟悉,也具代表性的节日作为“点”来带“面”,由此展开设计。

《家乡的节日》就这样在一夜之间仓促出炉了。

我将这一课分为2课时,选择第一课时作为欣赏•评述领域。

鉴于东莞地方艺术教育特色比较普及,而又处在不了解当地文化民俗的的前提下,于是将“家乡”的定义放在“祖国大家庭”这样的背景下,重点定为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体验,探究文化内涵,并能用美术语言表达对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用品色彩、造型、纹样与寓意的理解。

难点在似是而非的思考状态下定位如何运用合适的美术语言来准确表述对节日习俗的理解。

在目标达成上我希望引导学生能用美术语言表达对传统民俗节日用品色彩、造型、纹样与寓意的理解,并会用多种美术形式尝试表现家乡的节日用品或活动;在情感价值观的目标上重在在欣赏中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民俗的多彩场面和审美情趣,并发现不同民俗节日用品、节日活动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民俗文化的情感,渴望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观评课记录及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观评课记录及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观评课记录及教学设计李老师:在课前准备充分,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各地过年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张老师:板书以时间为主线,结合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时间,将重点内容及习俗以时间轴及图片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印象。

穆老师: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任老师:教学中,二年级的孩子对于搜集到的资料应该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而不是念。

由于前半部分两个节日的学习略占用时间过多,特别是多媒体部分耗时多,应该课前进行更好规范,这样学习后面两个节日时间更加充足,学习效果更好。

《传统节日》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难点是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这些传统节日。

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阅读训练,学生能够大致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可以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思考,总结归纳每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不足之处:教师应当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利用好本课提供的插图,更加充分地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过程中应提示学生积累语言。

教学中要把握时机进行提示和渗
透,还要进行适当的指导。

还可以引导有兴趣的同学收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图片、音频等资料,并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2021年整理〗《家乡的节日》参考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家乡的节日》参考优秀教案
课堂发展
活动一:确立研究与活动的内容。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所研究的节日,确定活动的内容。
2、确立用何种形式,如何表现家乡的节日的喜庆活动。
活动二:根据研究的目标搜集资料。
1、查阅书籍,收集有关节日的文献资料。
2、请教老师、父母及其他人,获取感性资料。
3、网上查询,筛选与所选节日相关的信息。
《家乡的节日》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
家乡的节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调查或访问,了解家乡节日的习俗;能用语言描述节日用品的造型特色、装饰特色和色彩特点;能运用色彩表现节日的喜庆活动。
2、通过查阅书籍、收集文献资料、上网、查询等手段,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信息,感受不同的节日氛围和审美情趣;欣赏相关图片和音像片段;确定活动内容,用文字、图形或工具材料表达自己对节日的感受。
欣赏各种桥梁建筑,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提高文化素质。
教学流程
师 生 活 动
课堂发展
4、实地参观传统节日用品的制作过程,感受节日的气息。
5、观看音像制品,感受节日的氛围。
活动三:交流整理资料与创作
(1)用多种材料制作节日用品,或者绘画形式表现节日活动,注意表现节日的喜庆气氛和色彩特点。
(2)用各种节日用品装饰教室。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家乡的节日习俗,培养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能用美术形似表现家乡节日气氛。
难点:能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或图片去表现节日的气氛,制作节日用品。
教学流程
师 生 活 动
导入课程
播放春节喜庆场面,提问:在你的家乡还有哪些节日?导入课程。
了解桥文化历史,了解家乡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成果,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的节日》评课稿
《家乡的节日》评课稿
王老师执教的《家乡的节日》一课,属中年级的欣赏评述课,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王老师甜美的外型,优雅的教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课堂中呈现的`图片和各种资料看,王老师在课前着实认真细致的下了一番苦功夫,这种敬业探索和敢于挑战的精神让我深深的敬佩!在课堂的始终,教师都极为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以及观察、思考能力的培养,使美术课堂生成了许多对孩子终身受用的东西。

从课堂的容量来看,略显丰满。

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在备课的时候也常常会思虑很多,总希望把更多的知识点,自认为对孩子有用的东西完完全全的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想法可能会造成:1、教学环节较多,课堂结构无序。

2、知识点多而杂,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这个时候往往需要我们老师忍痛割爱,重新审视目标任务的设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从主体的角度思考是否合理和有效。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导向性所设定的大目标即整个课堂的教学目标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所设定的小目标即每个教学环节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还有在时间的分配上,更应该侧重于哪里。

有了明确的目标,思路就会变的越来越清晰,课堂的结构和内容也会变的严谨而实效。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