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要内容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要内容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要内容《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经典诗,内容真的是让人一读就上瘾。

故事的主角是唐玄宗和他的爱妃杨贵妃,哦,简直就是古代版的“爱情公寓”啊!两人之间那种缠绵悱恻的爱情,简直是让人忍不住想为他们点个赞。

想象一下,唐玄宗那个大帝,权倾天下,拥有无数财富和美色,结果却因为一个女人而心神不宁,这种反差简直太有戏了。

故事一开始,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恋爱简直甜到齁!他为了她,花了大把银子,弄得满城花红柳绿,真的是“春光乍泄”,就连鸟儿都得给他们让路。

两个人在一起的日子,就像是开了挂一样,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潇洒,简直就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嘛!可是,生活总是喜欢开玩笑。

就在他们甜蜜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国家的事儿却逐渐变得复杂起来,边疆的事态也愈发紧张。

这时,宫里的小人儿开始捣鬼,给唐玄宗耳边风,说什么杨贵妃家族势力太大,会影响皇权,真是阴险得可以啊!就这样,唐玄宗的心开始变得忐忑不安,这下好了,爱情和权力的斗争就此展开,像极了当今社会那些为了利益而翻脸的朋友,真是让人感叹“人心难测”。

然而,唐玄宗怎么也不想放弃自己的爱,毕竟“白头偕老”的梦想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于是,朝堂之上,风云变幻。

唐玄宗为了保护杨贵妃,干脆把她藏起来了,真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坚持。

可是,命运的玩笑真是开得绝。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不得不带着杨贵妃逃亡。

想象一下,两人逃得四处奔波,那种爱情的坚持和无奈,简直让人心碎。

就像那些老电影里的经典情节,总是让人哭得稀里哗啦。

逃亡的路上,唐玄宗心里想着的是“我心永驻”,而杨贵妃却因为这场动荡变得面目憔悴,真是令人心疼。

最终,逃亡的结局也不是那么美好。

唐玄宗在一处荒凉的地方无奈之下做出了一个悲惨的决定,杨贵妃被迫离开了他,简直就是“离别伤感”的极致表现。

唐玄宗心里那个苦啊,简直是“欲罢不能”,说不出话来。

之后的日子,唐玄宗虽然坐拥江山,却心里永远有个空洞,杨贵妃的笑容成了他心中永远的伤痛。

那种“相思无尽”的苦楚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起“天长地久”的承诺。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长恨歌》的实质就是一首悲情之歌,所谓的悲情之歌,主要是从《长恨歌》前后对比来说的。

具体的来看下!《长恨歌》的写作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在叙事长诗中,白居易对唐玄宗淫乱误国的事实进行讥讽,但是其主旨并不在于此,贯穿《长恨歌》全诗的是长恨,经历安史之乱后二人阴阳两隔,对彼此的思念构成这一真情流露的着眼点。

一、《长恨歌》概述《长恨歌》是白居易所写的有关唐太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其内容既有对唐太宗荒淫误国予以讥讽,又对唐太宗与杨贵妃凄婉爱情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并蕴含同情的个人情感。

《长恨歌》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而且还具有特色性的艺术特点。

二、《长恨歌》的内容分析从整体上来说,《长恨歌》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是淫欢倾国、妃死恨生、帝思缠绵、长恨无期,从结构上来予以剖析。

(一)淫欢倾国在“淫欢倾国”这一部分,主要是就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现实生活予以细致描绘,其结果自然与下文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蕴含着白居易对唐玄宗“淫欢倾国”的讥讽。

在《长恨歌》的开始就对杨贵妃的美貌予以描绘:“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句既有对杨贵妃出众外貌直接描绘,又运用对比揭示出受到宠爱的原因,“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与“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则是对二人的骄奢生活予以刻画,表达出皇帝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尤其是在前一句中,皇帝“爱屋及乌”的特点被淋漓尽致揭示出来,这也就为以后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伏笔。

再来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因为与贵妃处于欢乐之中,皇帝不再上朝,大臣们只能在宫殿上苦苦等待,淫欢倾国的讥讽之意至此暴露无遗。

(二)妃死恨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由淫欢倾国转为妃死恨生关键点,杨贵妃的命运至此发生变化。

这一部分是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性爱情诗歌,可以说是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该诗描写了当时唐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让人们对于唐朝皇室的生活、风气等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深入的赏析。

首先,《长恨歌》是一首具有独特叙事手法的诗歌,整首诗分为49段,以叙事的形式忠实记录了唐高宗和武则天之间的爱情历程。

整首诗的诗句形式多为七言古诗,其结构紧密,语言优美,让人流连忘返。

在叙述上,《长恨歌》主要是通过李白的仙游,由玉乐妃把她与武则天爱情发展的始末讲给李白听,以此展现这段悲壮爱情的追述。

其次,《长恨歌》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诗中所描绘的爱情故事是一段复杂的政治风云背景中,唐朝皇室成员间的爱情纠葛,不仅展现了唐朝皇室生活的面貌,同时也揭示了唐朝人们对于爱情的追逐和向往。

白居易通过叙述的方式将整个《长恨歌》悬念丛生,引人入胜。

比如说,爱情早已发生但没有明说,让读者随之而去揣测未公开的婚姻;武则天!她不仅在唐朝的历史上成为了难以忘却的名字,更在《长恨歌》中,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她的生命周期内,她经历了很多预料不到的挫折。

这些细节充分展现了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气息。

第三,《长恨歌》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情感的挣扎和关切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主题,更重要的是本篇诗充分表达出作者对于爱情、平民草民的关注以及对于人的命运在深处的悲天悯人之情。

在诗的尾声,白居易传达出:天下兴亡,百姓有责,无论是天上的异象还是世间的种种,最终都符合天命,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人们的责任和空前的无可奈何,让我们深感生命无常,以及通过悲痛来达到内在的领悟。

在这个意义上,作品充满了悲怆、压抑、迷惘和感慨,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抒发,却以静谧的语调和缠绵的旋律,为读者送上了无尽的思考和无穷的意蕴。

如此经典的诗歌,因为其形式、内容、风格和气质的独特性,影响了许多后人,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瑰丽代表之一,在文学界已经成为公认的名篇。

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分析《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抒发宫廷悲剧的长篇叙事诗。

该诗以杨贵妃的悲剧命运为主线,通过描写她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权谋斗争以及她悲惨的结局,展现了唐朝政治腐败和社会阶级冲突的现实,同时展现了白居易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思考和对美的理念的追求。

下面是对《长恨歌》的叙事结构的分析。

《长恨歌》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杨贵妃的美貌引来祸端、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及纷争、最终的悲剧结局。

第一部分以描写杨贵妃的美貌为开端,从她的出生背景、与宫女的童年生活、赵飞燕帮助她进入皇宫以及她的美貌特点等方面描述了她身世之特立和美貌之神奇,同时也揭示了她的出场一定会给整个故事带来巨大的波澜。

这一部分通过对杨贵妃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她的不同寻常,引起了读者对杨贵妃的好奇心和关注。

第二部分围绕着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展开,以唐玄宗的心动和追求为线索展示了两人之间的心灵交流、亲密关系的建立,并揭示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爱和对她的信任。

同时,这一部分也写出了杨贵妃对权谋的感知和对唐玄宗的警示,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撕扯和争斗的描写,展示了唐朝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这一部分通过对两位主角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其悲剧性的爱情,并进一步引发读者对杨贵妃命运的思考。

总体而言,《长恨歌》的叙事结构起伏跌宕,通过三个部分的有机结合,逐步展示了杨贵妃的命运以及其中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冲突。

白居易通过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情感描写,刻画了悲剧的形成和杨贵妃的遭遇,同时也通过对她的思考和追忆,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这一叙事结构的安排使整个诗篇更具有感染力和思想内涵,形成了一首悲情的佳作。

白居易长恨歌主要内容

白居易长恨歌主要内容

白居易长恨歌主要内容白居易长恨歌主要内容《长恨歌》可谓是白居易的出名作品,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主要内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居易长恨歌主要内容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唐玄宗沉溺美色,荒废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在局势之逼之下,不得不将杨贵妃赐死,之后十分思念杨贵妃,四处寻找,现实中找不到就在梦中找,梦中找不到就在仙境中找,最终在临邛道士的帮助之下在蓬莱中找到了一名女子,像是杨玉环的转世啊之类的,然后两个人定在七月七日夜半无人的时候在长生殿相逢。

推荐阅读:《长恨歌》赏析本文首先对长恨歌的诗歌内容进行解读,作品共分四个部分,第一层从相识、貌美、受宠、享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层叙述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与贵妃在马嵬驿生离死别的场面;第三层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第四层为虚写。

其次,笔者对李隆基及杨贵妃进行了历史评价。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一、诗歌内容简析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描写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相识、享乐及玉环的貌美、得宠。

(一)两人相识作品中两人是这样相识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即杨玉环到了该出嫁的年龄,然后通过选秀,被李隆基看中。

实则两人是这样认识的吗?杨贵妃本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小名玉环,自幼由叔叔养大。

开元二十三年,被封为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被唐玄宗看上后,先出家为道,号太真,至天宝四年纳宫中,册封为贵妃,受到玄宗的极度宠爱。

李商隐的《龙池》诗:“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最后两句写夜半后,宴罢归来,宫中的铜壶滴漏声绵绵不绝,心中无事的薛王痛饮后早已睡去,而寿王却彻夜难眠,一个“醒”字非常警策,可见其当时的痛苦情状。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

《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一是这首诗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的。

二是认为这篇诗的主题是“爱情说”这首诗里对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不过述明皇追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三是双重主题说,诗的前一部分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一部分是对唐玄宗、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

到今天,对这个问题,始终还有达到比较统一的认识。

我觉得《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不是具有双重性,而是具有多重性。

首先白居易《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篇长歌所取的诗题,即“长恨”二字,恨,就是遗憾、遗恨,而且是“长恨绵绵无绝期”。

那么究竟恨的是什么呢?只要搞清楚这一点,作品的主题就容易把握了。

有人说作者描写李、杨爱情,意在讽刺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应以唐玄宗为戒,不要因“垂色”而荒淫误国,给自己造成“长恨”。

不承认《长恨歌》有讽谕意义和力主它是同情和歌颂李、杨坚贞爱情的专家们提出的理由是作者把它编入“感伤诗”,而没有编入“讽谕诗”然而作者说过:“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按照这个定义,“感伤诗”也能有讽谕性内容。

但是从内容上看,李、杨的生离死别的确是个爱情悲剧,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也有人认为《长恨歌》前半批判“垂色”,后半歌颂爱情,即双重性。

这也值得怀疑。

像白居易这样的诗人,一篇诗的主题竟然前后矛盾,这是很难想象的。

细读作品就可以看出前半是写致“恨”之因,后半是写“长恨”本身,而在诗人心目中,那“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恨”,其“讽谕”不仅是作者的创作意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艺术体现。

白居易《长恨歌》简介

白居易《长恨歌》简介

白居易《长恨歌》简介白居易《长恨歌》简介《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恨歌》简介《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最著名的长篇歌行之一,对后世诗歌文学创作都有深刻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称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人,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作者时任盩厔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话及唐玄宗、杨贵妃事,有感而发,陈鸿作《长恨歌传》,白居易作《长恨歌》。

传世的《长恨歌》就这样诞生了。

白居易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这些观点充分反映在《长恨歌》的李杨爱情传奇中。

《长恨歌》的第一部分:由‚汉皇重色‛起笔,以李杨爱情为主线,写一代君王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起因。

第二部分:描述由‚安史之乱‛引起的‚马嵬事变‛,这是爱情悲剧的高潮。

第三部分:唐玄宗失去杨贵妃后的痛苦感受,包括单身入蜀与孤守长安宫殿两个情景。

第四部分:在临邛道士的帮助下,玄宗、贵妃重新团圆,这是神话传奇般的结局。

《长恨歌》的主题反映在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中。

这个主题充分反映了李杨二人悲剧的命运与永恒的爱情。

在《长恨歌》中,杨贵妃一出现就成为悲剧式的主人公,在封建社会的压力之下,‚一朝选入君王侧‛,她被迫入宫,她的命运不能由自已作主。

白居易对贵妃寄予了极大的同情,成功地在开篇就塑造了女性的悲剧,还原了历史的原形。

白居易一反古代史学家们的‚女人祸水论‛的谬论,如陈鸿《长恨歌传》就直白其写作目的在于‚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而白居易却不这样持有偏见,他将唐玄宗的`误国与杨贵妃的得宠分开来谈。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赏析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恨歌白居易原文及赏析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长恨歌》白居易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下面是对此篇诗词的赏析,欢迎参考!白居易《长恨歌》赏析: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婉转曲折,催人泪下。

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被任命为盩(周至)县(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等一同观览仙游寺时,谈起这个故事。

照王质夫的建议,白居易作《长恨歌》,陈鸿作《长恨歌转》。

据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中载:“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

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

”白居易自己在《集拙诗成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足见《长恨歌》这首诗既被诗人视为压轴杰作,又深受时人所欣赏,熟诵于“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流传很广。

从开头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诗人主要针对唐玄宗重色贪欢,朝政荒废,杨贵妃恃宠而骄,兄弟姊妹权重一时的情况进行了讽刺、揭露。

对玄宗,首句就“重色思倾国”,“重色”则轻国,也就必然导致“倾国”。

重色的君王遇到天生丽质的杨家女,二人朝夕相处,芙蓉帐里度良宵,春日出游赏春光,玉楼宴饮,玄宗皇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时间都耗费在贵妃杨氏身上,也就必然疏远臣下,荒误政事,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正含蓄地道出了这一点。

杨玉环本是薛王李瑁的妃子,也即玄宗的儿媳,“养在深闺人未识”等句是对本朝皇帝避讳的说法。

作为一国之主的玄宗,为了求得绝色美女而置父子伦理于不顾,已足令人反感,加之又因此荒废朝政,置国家百姓于不顾,玄宗之无道自不待言,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始终都是处于被奴役、任人支配的地位,杨玉环面对这个重色的国家最高君主,无论如何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的入宫本是被动、不由自主的。

白居易的诗长恨歌

白居易的诗长恨歌

白居易的诗长恨歌 《长恨歌 》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下面是 关于白居易的诗长恨歌的内容,欢迎阅读!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长恨歌》概述

《长恨歌》概述

《长恨歌》概述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叙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通过历史人物和传说的创造,构建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关切。

诗歌的开篇,作者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引子,描述了唐玄宗因迷恋女色而误国的情况。

接着,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杨贵妃的美貌和她与唐玄宗的爱情,以及她在后宫中所受到的嫉妒和排挤。

随着故事的推进,诗人揭示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在安禄山之乱中,杨贵妃被指控谋反,最终被杀害。

唐玄宗在悲痛中无法自拔,诗歌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悲剧的深深同情和对历史的反思。

《长恨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动的历史描绘,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它不仅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再现,更是对人性、权力和历史的深刻反思。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古代抒情诗的巅峰之作。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长恨歌》的实质就是一首悲情之歌,所谓的悲情之歌,主要是从《长恨歌》前后对比来说的。

具体的来看下!《长恨歌》的写作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在叙事长诗中,白居易对唐玄宗淫乱误国的事实进行讥讽,但是其主旨并不在于此,贯穿《长恨歌》全诗的是长恨,经历安史之乱后二人阴阳两隔,对彼此的思念构成这一真情流露的着眼点。

一、《长恨歌》概述《长恨歌》是白居易所写的有关唐太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其内容既有对唐太宗荒淫误国予以讥讽,又对唐太宗与杨贵妃凄婉爱情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并蕴含同情的个人情感。

《长恨歌》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而且还具有特色性的艺术特点。

二、《长恨歌》的内容分析从整体上来说,《长恨歌》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是淫欢倾国、妃死恨生、帝思缠绵、长恨无期,从结构上来予以剖析。

(一)淫欢倾国在“淫欢倾国”这一部分,主要是就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现实生活予以细致描绘,其结果自然与下文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蕴含着白居易对唐玄宗“淫欢倾国”的讥讽。

在《长恨歌》的开始就对杨贵妃的美貌予以描绘:“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句既有对杨贵妃出众外貌直接描绘,又运用对比揭示出受到宠爱的原因,“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与“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则是对二人的骄奢生活予以刻画,表达出皇帝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尤其是在前一句中,皇帝“爱屋及乌”的特点被淋漓尽致揭示出来,这也就为以后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伏笔。

再来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因为与贵妃处于欢乐之中,皇帝不再上朝,大臣们只能在宫殿上苦苦等待,淫欢倾国的讥讽之意至此暴露无遗。

(二)妃死恨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由淫欢倾国转为妃死恨生关键点,杨贵妃的命运至此发生变化。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翻译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翻译《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

小编这里整理了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长恨歌》原文:作者:白居易【唐朝】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长恨歌》注释:1.汉皇:指汉武帝。

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

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

重色:爱好女色。

倾国:绝色女子。

汉代李延年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后来,“倾国倾城”就成为美女的代称。

2.御宇:驾御宇内,即统治天下。

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3.杨家有女:蜀州司户杨玄琰,有女杨玉环,自幼由叔父杨玄珪抚养,17岁(开元二十三年(735))被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妃。

后被唐玄宗看中,22岁时,玄宗命其出宫为道士,道号太真。

27岁被玄宗册封为贵妃。

白居易此谓"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作者有意为帝王避讳的说法。

丽质:美丽的姿质。

4.六宫粉黛:指宫中所有嫔妃。

古代皇帝设六宫,正寝(日常处理政务之地)一,燕寝(休息之地)五,合称六宫。

粉黛: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粉以抹脸,黛以描眉。

此代指六宫中的女性。

无颜色:意谓相形之下,都失去了美好的姿容。

5.华清池:即华清池温泉,在今西安市临潼区南的骊山下。

白居易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解读《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解读相关内容。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

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

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

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

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

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

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

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

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

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

白居易长恨歌故事梗概

白居易长恨歌故事梗概

白居易长恨歌故事梗概白居易长恨歌故事梗概诗歌《长恨歌》诗意图“渔阳鼙鼓动地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恨歌》故事梗概,想要了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长恨歌》故事梗概: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立志找一位绝代佳人。

可惜当国多少年哪,一直没处寻。

杨家有位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容颜。

天生丽质无法埋没,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

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显现出来。

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褪掉了色彩。

正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她肌肤如凝结的油脂。

侍女扶出浴,正娇懒无力,原来是刚得到皇上的宠幸!花一般容貌云一样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

绣有莲花图案的帐子很温暖正适合度春宵,春宵太短!太阳多高天子才睁眼,从此再不早早上朝去和那些大臣见面。

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

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

后宫美人儿三千人,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一身。

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

玉楼中宴会,她醉态中含着春情。

姐姐弟兄都封了大邦,好羡人呀,一家门户尽生光。

叫天下做父母的心肠,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

宫中仙乐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

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

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

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皇家城阙烟尘出现,天子的大驾,一千辆车,一万匹马,逃往西南。

才走到百来里,走走又停停。

六军不肯前进可怎么办?宛转蛾眉竟死在皇上马蹄前。

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呢,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

皇上掩着脸,想救救不了,回头看,眼泪和血一起流。

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

峨眉道上没多少行人,天于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谈薄。

蜀江水这么碧绿哟,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怀念情思难断绝。

离宫看见月光是伤心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声息。

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间找不着了,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

《长恨歌》人物故事

《长恨歌》人物故事

《长恨歌》人物故事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以下是对主要人物故事的概述:
1. 唐玄宗:在位期间,唐玄宗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荒废政务,导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

在叛乱中,唐玄宗被迫逃往西南,最终在马嵬坡与杨贵妃生离死别。

此后,唐玄宗郁郁寡欢,最终孤独地度过余生。

2. 杨贵妃: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但她的美貌却引来了安禄山的觊觎。

在安史之乱中,杨贵妃被迫自缢身亡。

3. 安禄山:安禄山是唐朝的叛将,他以清君侧为借口,在范阳起兵造反。

在叛乱中,他攻占了长安,并自称大燕皇帝。

但最终,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了他,继承了他的皇位。

4. 安庆绪:安庆绪是安禄山的儿子,他在杀死安禄山后继承了皇位。

但他的统治并不稳定,最终被史思明所杀。

5. 史思明:史思明是唐朝的叛将,他在安史之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安庆绪被杀后,他继承了安禄山的皇位,并继续领兵向大唐的都城进军。

以上是《长恨歌》中主要人物的故事概述。

这首诗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长恨歌逐句讲解

长恨歌逐句讲解

长恨歌逐句讲解
【一、《长恨歌》背景及意义】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长诗,全文共七百零八字。

这首诗歌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通过描绘两人的爱情生活及命运波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衰败。

诗中以杨贵妃为线索,反映了封建社会宫廷政治与爱情的矛盾,揭示了历史变迁中人性的脆弱。

【二、逐句解析《长恨歌》诗句】
1.开篇描绘杨贵妃的美貌与地位: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这句诗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表达了她的荣幸地位。

2.描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这句诗描绘了唐玄宗为杨贵妃在华清池赐浴的场景,展现了皇帝对爱妃的呵护。

3.描绘杨贵妃的悲剧命运: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句诗预示着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的命运从此发生巨变。

4.分析杨贵妃死因及影响: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这句诗揭示了杨贵妃死于战乱,表达了诗人对她的同情。

5.总结诗歌主题及历史教训:
此恨绵绵无绝期,天长地久有时尽。

这句诗总结了整首诗歌的主题,寓意
着爱情悲剧的永恒。

同时,提醒后人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正确处理政治与爱情的关系。

白居易的长恨歌

白居易的长恨歌

白居易的长恨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长恨歌》。

《长恨歌》是白居易根据历史故事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描绘了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

本文将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内容和语言风格,展示白居易的才华和诗歌魅力。

《长恨歌》的结构总共分为十二个段落,分别描写了杨贵妃的背景、杨贵妃与李隆基的相遇、两人的相爱以及杨贵妃被迫离开的场景。

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展开式的叙事方式,通过细腻而流畅的叙述,使读者情不自禁地被卷入到故事情节之中。

在内容方面,白居易以杨贵妃的视角,通过回忆和自述的方式,将故事悲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以杨贵妃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她的美貌、灵性和才华,从而强烈地吸引了李隆基的眼球。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和政治变故,杨贵妃的地位逐渐下降,最终被迫离开长安,命运多舛的结局使人唏嘘不已。

在语言风格方面,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他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例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杨贵妃的美丽和身世的转变。

同时,他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押韵,使诗歌既有韵律感,又更加诗意盎然。

《长恨歌》以其深情和广阔的艺术想象力,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通过诗歌的笔触,白居易不仅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才华,也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深情和对命运的悲叹。

读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不禁被其中的爱情和悲剧所感动,对历史中的这段佳话倍感唏嘘。

总之,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独特的结构、丰富的内容和精妙的语言风格,成为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细腻地描绘杨贵妃的美貌与悲剧,诗歌将读者带入一个浪漫而悲伤的情感世界。

白居易通过这首诗歌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也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历史形象。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白居易的《长恨歌》都令人陶醉,触动人心。

长恨歌古诗文

长恨歌古诗文

长恨歌古诗文《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抒情叙事诗。

诗中主要讲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离世给唐帝带来的悲痛和自责。

这首诗情感丰富,富有史诗性,被誉为唐诗巅峰之作。

《长恨歌》是一首十分精彩的抒情长篇诗歌,引人入胜,让人陶醉其中。

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整首诗篇意蕴深沉,情感真挚。

例如,诗中所 written "楼高不见章台路,蜀客与吴郎便辞。

"这句诗从景象上勾画出了故事的情景,再通过“蜀客”和“吴郎”的比喻,深刻地描绘出依依惜别的场面,让人唏嘘不已。

此外,诗中描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也十分动人。

诗中所 written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句话描绘了杨贵妃的美艳,以及她对皇帝的深情。

通过这句话,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爱情的情感认同,同时也体现出唐代贵族爱情的丰富性和多重性。

诗中也透露着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诗人在描写长安城、商女等场景时,通过反映物,描绘出了唐代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现状,对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命题。

例如,诗中所 written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话从燕子飞入百姓家的现象上反映了唐代政治中的腐败现象,又表达了百姓受苦的悲哀。

总的来说,《长恨歌》是一首情感真挚,意蕴深远的长诗,从唐代的历史和社会角度出发,通过叙事手法和形象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爱情以及现实问题的思考。

这首诗让人深入体会唐代文学的魅力,对我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首先对长恨歌的诗歌
内容进行解读,作品共分四个部分,第一层从相识、貌美、受宠、享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层叙述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与贵妃在马嵬驿生离死别的场面;第三层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第四层为虚写。其次,笔者对李隆基及杨贵妃进行了历史评价。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白居易长恨歌主要内容
《长恨歌
》可谓是白居易
的出名作品,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本文的内容是白居易长恨歌主要内容,欢迎阅读。
白居易长恨歌主要内容
唐玄宗பைடு நூலகம்杨玉环
的爱情悲剧,唐玄宗沉溺美色,荒废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在局势之逼之下,不得不将杨贵妃赐死,之后十分思念杨贵妃,四处寻找,现实中找不到就在梦中找,梦中找不到就在仙境中找,最终在临邛道士的帮助之下在蓬莱中找到了一名女子,像是杨玉环的转世啊之类的,然后两个人定在七月七日夜半无人的时候在长生殿相逢。
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书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
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群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芙蓉如面柳如眉”的睹物思人及“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少”的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另外,从“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语句中,一方面说明玄宗对贵妃的思念至极、度日如年,一方面也侧面反映出玄宗晚年孤独的生活。
一、诗歌内容简析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描写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相识、享乐及玉环的貌美、得宠。
(一)两人相识
作品中两人是这样相识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即杨玉环到了该出嫁的年龄,然后通过选秀,被李隆基看中。实则两人是这样认识的吗?杨贵妃本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小名玉环,自幼由叔叔养大。开元二十三年,被封为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被唐玄宗看上后,先出家为道,号太真,至天宝四年纳宫中,册封为贵妃,受到玄宗的极度宠爱。李商隐
的《龙池》诗:“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最后两句写夜半后,宴罢归来,宫中的铜壶滴漏声绵绵不绝,心中无事的薛王痛饮后早已睡去,而寿王却彻夜难眠,一个“醒”字非常警策,可见其当时的痛苦情状。所以作者所写与史实是不符的,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避讳。
(二)贵妃貌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采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集中描写了贵妃之貌美。无论是白居易的描述,还是其他文人的描述,贵妃的貌美都是比较抽象的。李白
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肠断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出逃,马嵬缢妃事件,玄宗与贵妃在马嵬驿生离死别的场面。“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到马嵬驿时,禁军将士不满情绪高涨,将领陈玄礼代表将士请诛杨贵妃,玄宗无法,只好赐杨贵妃死。“黄埃散漫风萧索”,“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通过环境的描写,写出了玄宗在西南行军的路上及在蜀地时痛苦的心情。
(四)奢靡享乐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等句,反复渲染玄宗得贵妃以后,如何纵欲行乐,如何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即玄宗的迷色误国。事实上,玄宗与贵妃在华清池沐浴之场景确实是比较奢华的,温泉沐浴是有等级差别的,第一级别是御汤―九龙汤、莲花汤,皇帝专用,第二级别是贵妃汤―海棠汤,杨贵妃专用,第三级别是太子汤,第四级别是公共温泉。虽然,玄宗与贵妃过着歌舞升平的奢华生活,但二人在艺术创作方面却是志同道合之人。据唐人著录的《开天传信记》记载,天宝年间,玄宗上朝听政捂肚子,高力士问其原因,皇帝说昨晚梦见一曲子,没来得及记下,笛子放在肚子处,刚才是一边听政,一边按笛眼,把这首曲子记下来。玄宗还选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子弟”。贵妃则在舞蹈方面造诣极高,她将《霓裳羽衣曲》变为了舞曲,进行领舞。根据唐李浚《松窗录》的记载,当李白将《清平调词三首》献给皇帝的时候,贵妃则“持玻璃七宝盏,酌西凉州蒲桃酒,笑领歌,意甚厚”;而玄宗则“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
(三)贵妃受宠
首先是自己受宠,“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其实,贵妃与皇帝也是常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磕磕绊绊的时候。史书记载贵妃与玄宗有两次比较大的感情矛盾。第一次是天宝五载,贵妃因“妒悍不逊”,被玄宗赶回了娘家,后因高力士建议,玄宗接回,贵妃“伏地谢罪”,二人合好,从此“后宫莫得进矣”;第二次是天宝九年,因贵妃“复忤旨”,后来贵妃送给玄宗“一缕青丝”,从此玄宗对贵妃“宠待欲深”。其次是兄弟姐妹沾光。“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杨玉环兄弟姊妹全都因她得以分封,家庭显赫,让人羡慕。杨玉环册封为贵妃后,玄宗又追封其父为太尉、齐国公,其叔为光禄卿,堂兄弟杨官鸿胪卿,杨为侍御史,杨钊赐名国忠,封魏国公,丞相;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行动写人,写出了贵妃内心的焦急与迫切;“云鬓半偏新睡觉”,“风吹仙袂飘飘举”,“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描写见情,描写杨贵妃的外在形态,展示其内心情感;最后当道士即将离开的时候,贵妃“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最后感觉还不能表达自己对玄宗的思念,又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重重誓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同寄去,叙事见情,把杨贵妃不念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但整体看,贵妃貌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丰艳”之美,宋代人在《杨太真外传》书中介绍,玉环与玄宗翻书,翻到《赵飞燕外传》,说汉成帝给赵飞燕造了避风台,玄宗说:“尔则任吹多少”;二是贵妃的皮肤特别白皙,作品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即是描写语句。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贵妃每有汗出,细腻而多香,或试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