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也”的用法ppt

合集下载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文言文虚词也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虚词也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虚词也的用法及例句一、虚词“也”的基础用法及例句虚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个词,它有多种用法。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用法及相应的例句。

1. 表示转折关系虚词“也”在文言文中常表示转折关系,可以翻译为“但是”、“可是”。

例如:“明理者贵而寡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智之人往往高尚而少有转变”。

2. 表示加强语气虚词“也”有时候被用来加强语气,使表达更加强烈。

例如:“宜勉力亲民以乐人者也”,这句话意味着“应该努力亲近百姓以让人们感到快乐”。

3. 表示追问、反问虚词“也”还可以用来表示追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如:“夫妻同心,则无坎难之山;父子和睦,则无险阻之水”。

这两个例句中,“家和万事兴”的含义即为:夫妻和睦就能克服任何困难,父子合作就能顺利渡过任何险阻。

二、虚词“也”的用法拓展及例句除了上述基础用法外,虚词“也”还有其他一些使用方法。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种拓展的用法及相应的例句。

1. 表示肯定虚词“也”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肯定,强调一种事实或观点。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这句话意味着“天行健就是要告诉君子要不断自我奋斗”。

2. 用于疑问句虚词“也”有时候会用在疑问句中表示主观态度或试探性的询问。

例如:“何谓公道?得人心者也”。

这个例句中,“何谓公道?”其实是在试图了解什么样的行为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3. 表示举例虚词“也”在举例时经常会被使用,可以翻译为“例如”或“比如”。

例如:“不时修治河渠,织树木牛马以食民者也。

”这个例句表明修筑水利和发展农业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

三、虚词“也”的辨析除了上述常见的用法之外,“也”还需与其他虚词加以区分,下面将针对一些常见的虚词进行辨析。

1. 与“亦”的区别在文言文中,“亦”和“也”都有表示“也”的含义。

但是,“亦”更多地用于句首或独立分句,强调其后的内容是上述内容的补充或扩展。

例如:“君子固穷而不失其志,亦人之所不能忍也。

”这个例句中,“亦人之所不能忍也”的意思是“这也是大多数人无法忍受的”。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及例句虚词“也”的用法及例句虚词在语法上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一定的语法作用。

虚词“也”是汉语中最常用的虚词之一,其用法广泛,具有多种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虚词“也”的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一、表示并列1. 表示同样的意思或内容“也”可以用来表示句子与另一句子在意思上或内容上相同、相似。

例如:他喜欢读书,我也喜欢读书。

我想去旅游,他也想去旅游。

2. 表示同一时间或同一程度“也”可以用来表示与另一句子同时发生或同时存在的情况。

例如:我昨天也去了图书馆。

他今天也来了。

二、表示转折1. 表示否定情况的转折“也”可以用来表示转折,引出与前面句子的否定情况相对立的情况。

例如:他不喜欢吃鱼,我也不喜欢吃鱼。

我没有去过北京,他也没有去过北京。

2. 表示意外或出乎意料的转折“也”可以用来表示前后句的内容或情况出乎意料或出乎预料。

例如:他原以为这个题很难,但他做起来也很容易。

我没想到他会来,可他也来了。

三、表示递进1. 表示逐渐增加“也”可以用来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情节的发展,事物逐渐增加或转变。

例如:他先是失业,后来钱也花完了。

他不仅参加了比赛,也拿到了第一名。

2. 表示程度的增加“也”可以用来表示程度递进的关系。

例如:这个问题他了解一点,我也了解一点。

这个作品他认识一部分,我也认识一部分。

四、表示让步1. 表示虽然有某种情况,但还是另有情况“也”可以用来表示虽然有某种情况存在,但还有其他情况。

例如:虽然他年纪小,但他的表现也很出色。

虽然他很穷,但他也一直坚持读书。

2. 表示与某种情况相比也存在的情况“也”可以用来表示与某种情况相比,也存在另外的情况。

例如:虽然这个地方人少,但风景也很美。

虽然这个演出不太火,但他的粉丝也很多。

五、表示推测1. 表示对事物或情况的推测“也”可以用来表示对事物或情况的推测。

例如:他这么晚了还没回来,也许是在加班。

他这样表现,也许是因为他很累了。

2. 表示对某个问题或观点的思考和认同“也”可以用来表示对某个问题或观点的思考和认同。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一、文言虚词“也”的用法概述文言虚词“也”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个虚词,其用法非常灵活多样。

在句子中,它可作为助词、语气词或副词使用,具有使前后句子之间产生衔接关联、加强肯定或否定的功能。

本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解析文言虚词“也”的用法,并给出相应例证。

二、助词1. 表示疑问的助词+谓语动词文言中,“也”经常与表示疑问的助词连用,构成习问句。

例如:“人何以能不死?”(《老子》)意为“人怎么可能不死呢?”。

这里的“也”起到了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2. 增加反面意义和效果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改变句子原本表达的意思,使其产生转折或对比。

例如:“念伊祀于予庙。

”(《左传·昭公四年》)原本是秦穆公要让女性祭祀祖先,但使用了“也”,反而指出实际上这样做是错误的。

三、语气词1. 表示反问和对立在文言中,有时候“也”用作语气词,引出反问或表达对立的意思。

例如:“楚王一得谪人于心?”(《楚辞·招魂》)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告诉读者:难道楚王真的把流亡的人记在心里吗?2. 表示强调和肯定“也”还可以表示强调和肯定的语气。

在某些口语化的文言文中,“也”被用来加强说话人的语气。

例如:“汝之前一无可夸。

”(《庄子·庚桑楚》)通过使用“也”,加强了说话人对另一方过去行为的否定。

四、副词1. 表示补充细节作为副词,“也”可以在句子中起到补充说明、提供细节信息的作用。

例如:“或从政以亦不足当,世业至矣!”(《公孙龙子书·感旧》)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即便从政也不足以应付现实,而事业已经极度困难了。

2. 表示程度偏向在某些情况下,“也”作为副词还可表示程度偏向。

例如:“义亦罔亡。

”(《孔子家语·八哲》)实际上是说:就算得不到报答,也不会失去正义之心。

五、结论综上所述,文言虚词“也”在句子中有着多重用途。

作为助词、语气词或副词使用时,它能够起到衔接前后句子的作用,增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效果,并丰富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文言虚词《“也”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也”字的用法》

初中文言虚词“也”的用法一、《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表判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表陈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表陈述)二、《山市》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表判断)三、《伤仲永》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表判断)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

(表舒缓语气)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知也。

(表陈述)彼其受之天也(表舒缓语气),如此其贤也(表感叹),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表陈述)四、《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表判断)五、《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表判断)六、《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表舒缓语气),天下为公,七、<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表判断)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表陈述)八、《五柳先生传》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表判断)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表陈述)九、《马说》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之称也。

(表陈述)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表舒缓语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陈述)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感叹)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表感叹)不以千里称也(表陈述)十、《送东阳马生序》当余之从师也(表舒缓语气)十一、《岳阳楼记》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表判断)2.登斯楼也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激而悲者矣(表舒缓语气)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表舒缓语气)十二、《满井游记》1.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也(表陈述)2. 山峦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表陈述)3.始知郊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表陈述)十三、《陈涉世家》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也虚词用法和例句

也虚词用法和例句

也虚词用法和例句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文言文的虚词有哪些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及例句如下1.表示判断语气的。

如: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环滁皆山也。

(都是山啊)《醉翁亭记》2.表示肯定语气的。

如: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

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书博鸡者事》)3.表示疑问语气的。

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表示感叹语气的。

如: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同上)。

18个文言虚词用法PPT课件

18个文言虚词用法PPT课件

• 副词,表期望。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选择。
02.12.2020
13
• 吾其还也。
• 副词,表商量,“还是”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
•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
其一富。
的”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副词,表反问,“难道”
•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
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 是”。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
马生序》表假设。)
02.12.2020
12
“其”练习(名师第5点)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 指示代词,表远指。 “那”“那些”。
02.12.2020
5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 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 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 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 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 音节助词,无义。 • 动词,译作“到达”。
02.12.2020
7
简能而任之
聚之咸阳
持其踵为之泣

文言虚词 “也”的用法

文言虚词 “也”的用法
虚词积累——也 “也”在文言中主要是作为语气助词使用。
根据其在句中所处位置和表达的语气,将其用法简 要归纳如下:
一、表判断语气
⑴与“者”构成“……者,……也”形式的判断句。 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二、表陈述语气 “也”表陈述语气时,一般不译。有两种情况:
⑴与“者”组成“者也”的形式,用在句末。如: 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⑵单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如:王不行,示赵弱 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疑问语气
“也”表疑问语气时,一般用在句末。可以译为 “呢”等。如:
⑵与“者”构成“……者也”形式的判断句。如: ①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②沛
公之如:
①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②和氏 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
⑷有时,“也”在表判断的同时兼表感叹。如: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六国论》)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之于国也》)
②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四、表感叹语气
“也”表感叹语气时,可译为“啊”等。如:鄙贱 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
五、表提顿语气
“也”表提顿语气时一般用在句中,有助词的语法 功能。如: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 也》)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劝学》)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 说》)
五、“也”有时可与其它虚词组合使用,强调一定 语气或语意。如:

也的用法文言文虚词和实词

也的用法文言文虚词和实词

也的用法文言文虚词和实词也的用法:文言文虚词和实词一、介绍“也”的基本含义和词性1.1 “也”的基本含义在文言文中,“也”是一个多功能的词语,既可以作为虚词使用,表示转折、修饰等功能,又可以作为实词使用,表示动作、状态等。

在不同的语境下,“也”的意义会有所变化。

1.2 “也”的词性根据其不同的用法,我们可以将“也”分为虚词和实词两种类型。

作为虚词时,它属于副助(例如:亦、替),副语气(例如:反之)、副祈使(例如:克)。

而作为实词时,则属于连动(例如:任何)、连形容状貌样(例如:高大)等。

二、“也”作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解析2.1 表示转折关系在句子中,“也”常常出现在前文与后文之间,起到连接并转折两者之间意义的作用。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这里,“若白驹过隙”表示时间短暂的概念,“忽然而已”则表示突然停止。

通过“若……,也……”的句式,实现了前后意义的转折。

2.2 表示修饰作用“也”还常用于修饰形容词或动词,起到强调、加强语气的作用。

例如:“昔之病者出于风足也。

”这句话中,“足也”表示程度加强。

再如:“持论守要(重要的事项),也是背格(反对)奸》。

”这里的“也是”表示肯定和强调。

2.3 表示让步关系在一些条件复杂或表达让步关系的句子中,“也”可以与“虽”、“纵”等连用,构成“虽……, 亦/也……”的结构。

例如:“虽剴戍相抵,吾家犹存”,其中“亦”表示纵使、即使,“吾家犹存”则表示结果。

三、“也”作为文言文实词的用法及解析3.1 表示行为动作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被视为一个实词,表示某种具体的行为动作。

例如:“亦欲去焉”。

这里的“亦欲去焉”意思是“他们也想离开那里”,其本身就表示了具体的行动。

3.2 表示状态或特质除了表示行为动作之外,“也”还可以表示一种状态或特质。

例如:“高大也壮健”。

这句话中,“高大也壮健”表示某人身材高大、体格健壮。

3.3 表示结果或总结在一些叙述性的语境下,“也”可以表示某种结果或总结。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2、用在时间副词或表示时间的词组之后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 先王之道《孟子许行》
当时是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许行》
3、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 记礼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已《左传烛之 武退秦师》
二、句末语气词
1.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 泣,念悲其远也《战国策触 龙说赵太后》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一、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二、句末语气词 三、用在用在因果句句尾煞句
一、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语气词“也”字在单句或复句中表示停顿 1、用在单句的主语之后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过秦论》)
4、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
5、表示判断语气。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孟子·告子上》
三、用在因果句句尾煞句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 也《孟子梁惠王上》
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当用在命令句的句尾时,“也”字则 不再单纯地表示祈使,而是带上了肯 定的语气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若匹夫匹妇之谅也《论语宪问》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 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
-
5、表示判断语气。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 宴》)
鱼我所欲也,熊掌,Hale Waihona Puke 我所 欲也《孟子·告子上》-
三、用在因果句句尾煞句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 也《孟子梁惠王上》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 泣,念悲其远也《战国策触 龙说赵太后》
-
-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若匹夫匹妇之谅也《论语宪问》
-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 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过秦论》)
4、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
一、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二、句末语气词 三、用在用在因果句句尾煞句
-
一、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语气词“也”字在单句或复句中表示停顿 1、用在单句的主语之后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2、用在时间副词或表示时间的词组之后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 先王之道《孟子许行》
当时是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许行》
-
3、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 记礼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已《左传烛之 武退秦师》
-
二、句末语气词
1.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当用在命令句的句尾时,“也”字则 不再单纯地表示祈使,而是带上了肯 定的语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