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践活动课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之我见
喜欢数学,学好数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我们的学生具有数学头脑,养成数学意识,而数学实践课就是有意识的把数学生活化,从而使学生在最自然的生活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早在几十年前,陶行知就提出了有关素质教育理论,他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他的观点与现今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当前的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习“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数学实践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大社会中去……”。学生只有在做数学的具体过程中,能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发展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驾
驭数学。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又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适当的数学问题时,他们便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捕捉学习数学知识的要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将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的、现成的形式理论来教,而要在了解学生现实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自已通过亲身的活动来发现与创造数学,在实现认知的同化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种植园教学《农作物总棵数的计算》时,在实际计算中,同学们遇到了困难,负责计算茄子总棵数的韩悦最先叫起来:“老师,每行的数量不一样,有的7棵,有的6棵,还有的5棵,每排的数量也不一样,怎么算呢?”这马上引起了毛豆组同学的共鸣:“老师,我们的也一样,怎么办呀?”其实之前我已经考察过种植园的情况,我故意不说,是为了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在数学课上,以生为本,学习目标让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灵活、有深度。
我让同学们聚集在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大家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我也加入同学们的讨论中。同学们能不怕困难,大胆思维,敢于创新,最终想出四种解决方案:
①分别数出相同的棵数有几排,再分别相乘,最后相加。
②分别数出相同的棵数有几行,再分别相乘,最后相加。
③若长的数量相同,则把宽的数量不同的,凑成相同的再计算,最后加或减几。
④若宽的数量相同,则把长的数量不同的,凑成相同的再计算,最后加或减几。
在备课时我只预设了两种方法,而学生思维活跃,讨论出了四种解决的办法。这些都是孩子们思维跳跃的闪光点,是难能可贵的。由于种植园面积不大,大家又把茄子、毛豆的棵数一棵一棵数出来,验证答案的正确与否,我看到了同学们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整理,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实践活动方案,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动手操作、主动积极思维的空间,是实践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
二、探索有效的实践活动形式
在数学实践课的教学中,本人认为有效的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
1、质疑解难,问题式教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等,关于“问题”曾有一些科学家有过精辟的论述,如“问题”会引起学生思考、猜想和论证,“问题”促使学生发展。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老师有意识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
学生逐步领会,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迈步。关于猜想,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他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睡觉和搞小动作了。”
在问卷调查中,我问学生:“你想在种植园里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结果,不仅所有的同学都能在种植园里找到和数学有关的知识,而且在实践中还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令我很宽慰,也增强了我组织好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信心。孩子们思维很活跃,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西红柿的叶子有多少片?有多少棵茄子?种植园的面积有多大?茄子的棵数比黄瓜的棵数多多少棵?毛豆地里有多少棵毛豆被小虫咬过?根据前面测量农作物的高度,可以做统计图。等等。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提的问题记下去,在以后的活动中自己或协同他人一起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明白哪些问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提的不够准确,哪些问题没有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孩子们对自己的实践活动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在教学《统计图的选择》时,学生比较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很明显的两组数据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的联系和区别。我利用种植园的资源,一组数据是学生收集的各种农作物的数量,另一组由同学们从自己的观察日记中挑出高度变化情况比较明显的农作物——黄瓜的高度情况,学生在鲜活的学习材料的激发下,兴趣盎然,都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能准确地制作出来。并设计了两个开放性的问题:(1)从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的回答形形色色:毛豆的数量最多;香瓜的数量最少;种植园一共有多少棵农作物?毛豆的棵数是香瓜的31倍;谁比谁多多少,少多少?(2)你能估计6月27日黄瓜的高度吗?黄瓜会一直长下去吗?这引起了学生的争议,有人肯定地说:“会一直长下去的!”可韩玉艳同学立即反驳:“黄瓜不能一直长下去,因为它跟人一样,到了那个年龄它就要死了!”张鹏程同学发现黄瓜的生长速度已在减慢。通过说一说、猜一猜,创设“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使统计图“生动”起来。让学生在这种由具体数据出发的分析与联想中,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