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第一:理论分析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

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3、近代化的核心是: 工业化
二、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1)萌芽阶段或揭开序幕阶段(19世纪四 五十年代) 主要表现:
1、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 迷梦中惊醒,萌发了以林、魏为代表 的“师夷”的新思潮; 2、《资政新篇》,被誉为"近代中 国第一个现代化方案"
阶段特征:
“师夷”和《资政新篇》只是提出了思 想和主张,都还缺乏实践 ;
(2)起步阶段(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前期)
主要表现:
1、洋务派引进和采用西方机器设备和技 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航 运、采矿、冶炼、纺织等)。这是在中 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2、筹建了中国近代海军;兴办了中国 最早的近代教育。 (1)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第一次大规 模实践,经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 主要特征: 到民用,由国营到私营的发展过程。 (2)仅仅停留在科技表层,政治体制的现 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3)带有向西方学习的特征; (4)过程艰难
主要表现: 1、中共为实行民族独立,制定民主 革命纲领,参加国民大革命运动,领导土地革命 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 山的压迫,为中国的现代化扫除了障碍;
2、中共在领导斗争的各个时期为实现近代化采 取了各方面的措施: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 导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抗战时期,建立三三制政权、领导大生产运动, 召开中共七大,提出总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为实现民主政治和工业化参加 重庆谈判、重庆政协会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召开人民政协;
主要特征:
(1)把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 会制度等全方位变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2)已经触及到了思想、文学各方面;
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化总结:

中国现代史(现代化史观下的现代中国:1949—2015)及其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现代化史观下的现代中国:1949—2015)及其阶段特征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1 页,共11 页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2 页,共11 页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3 页,共11 页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4 页,共11 页。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基本概况:
现代化的前夜:康乾盛世 在屈辱中开始艰难的现代化历程: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革命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四阶段 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1949-1978年 革命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1978年以来 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山河破碎/主权残缺/经济侵略 •四条线索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决定其必定失败
⑵、地主阶级:
代表人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鸦片战争后) 主张: 作用及局限: •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时间/背景: 代表人物/指导思想/目的: 前期(60年代): 洋务运动 内容 后期(70年代后): 其他: ★评价:主、客观
★器物变革
㈠、革命时期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1、“以俄为师”: 仿效苏联,走城市革命的道路
①中国仿效欧美走民主共和道路行不通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软弱性和妥协性
•背景 西方列强对中国弱肉强食的政策 本国反动势力异常强大(北洋军阀) ②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中国看到希望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决定的)
•过程:
①新文化运动后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 附约 《虎门条约》(1843年) 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 鸦片战争 (1840-1842) 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津条约》(1856年) 《北京条约》(1860年) 条约 《爱珲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沙俄 《中俄北京条约》 (1856-1860)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影响: 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PPT演示文稿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PPT演示文稿


③现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 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 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 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 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 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 工业到轻工业。 • ④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 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 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 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 沿江地区。
• ② 瓦解过程: A开始瓦解: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疯狂地向 中国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 界资本主义市场;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农产 品商业化加强,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 解体。 B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解体,但其过程漫长。 C归宿: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废 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 完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也被消灭了,社会公 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 (2)突出特点: • 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 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 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 ①现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 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 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 ②现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 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现代化启动时期扮 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 握过现代化的领导权。
2、国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原因: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 (2)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3)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渗入这一地区,客观 上瓦解了当地的自然经济,有利于近代工业的 发展。
3、不利因素:
• • (1)先天的不利条件: ①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 缺乏资金储备; • ②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 机械化操作技术; • ③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史子集型的人 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 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 ④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 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 工业的思想障碍。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

一般认为。

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

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考点: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近代化"这个概念虽然是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一个新名词,但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却是一个屡考屡新的永恒命题。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又是历史教学的重点,而且其内容广泛,涉及诸多领域。

可以说,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发展史,在历年的高考中均以不同形式出现。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且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也仍在进行,因此,近代化问题仍然是历史考试的焦点问题之一,2006年高考极有可能涉及。

除基本史实外,考查近代化的经验教训.从中概括出它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启示,可能性比较大。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共同点: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即中共始终处于领 导核心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由定期选举产生 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经济上: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读本P64)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 (一五计划特点、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创举、意义) 外交上: (读本P63-64) 国际背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个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内容意义) 日内瓦会议1954年 万隆会议1955年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年)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以后)
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阶段特征】 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⑴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 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年——1956年 过渡时期
1956年——1966年 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年——1978年 徘徊时期
1978年——至现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内容总论】
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分为三阶段: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年)
人民民主
民主集中制 政治协商
民族区域自治
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制度 议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 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人民 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 资产阶级专政 按三权分立的原则 资产阶级 采取两党或多党 轮流执政制度

中国近代化历程与阶段特征及启示

中国近代化历程与阶段特征及启示

思想(理性化) :近代化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 念深入人心,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 方学习已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 化。表现
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与论战:
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的传 播与论战
③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了一股思想 解放的潮流。
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社会 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二、中国近代化的特征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 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 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 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
2、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
3、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制 度的变化。
考查点:新中国新气象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 30题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 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 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 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中国近代化的类型
史学界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但各国的现代化历程又不尽相同,类型也 有区别。
英法美等国率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 渡.并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而逐 步实现的现代化,称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
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 样而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国家的现代化称为“后 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国的近代化属于后一种 类型。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一、过渡时期(1949~1956)(一)政治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了成立新中国的问题,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等文件,意义: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胜利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意义和具体表现。

2.新中国成立之后,追歼残敌,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进行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3.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异同与此同时,我国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意义(二)经济1.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合理调整工商业,1952年,恢复了国民经济。

2.1953年,颁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形成了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东北工业基地。

初步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的状况,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在外交方面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三大政策。

结合国际背景分析实施“一边倒”方针,1949年中苏建交,建国一周年同17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此后,我国还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四)社会生活方面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依然较低。

另外,交通、通讯、报刊等也发生重大改变。

(五)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4、徘徊时期(1976——1978年) 二、阶段性特征 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巩固新生政权、恢复 和发展经济,成功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 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 折前进,极“左”思想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十年 “文革”。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今天)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 2、改革开放深化时期(1992——今) 二、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开始全面进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老万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中华民族的沉轮与希望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年) ——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从旧民主主义革 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中国现代史(1949-现在) 四、向社会主义过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 1949——1978)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今天)
一、晚清时期(1840——1912) ——中华民族的沉沦与希望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鸦片战争时期。时间 为1840——1860年。 2、现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时期。时间为 1861——1894年 3、现代化的深入——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时期。时 间为1895——1912年 二、本时期阶段特征 农耕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变

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和思想解放)

 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和思想解放)

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和思想解放)现代化也叫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现代化的内容包括:经济方面的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核心)、信息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多元化;社会城市化等。

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同时,现代化的过程是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的演进。

现代化发端于西欧,后影响至美洲、亚洲等地区。

现代化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原生型或内源型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hin),其特点是自发、自上而下、渐进持续的变革过程。

如近代以来的欧美国家;传导型或外源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out),它是在自身内部因素较弱或不足的条件下,外来因素的冲击和压力形成重要的推动力。

国家内部各种矛盾和动荡集中、急速、大幅发生,且暴力斗争频繁,其现代化的进程曲折、反复,不容易保持连续性,有时出现“断裂”。

如亚、非、拉国家,尤其是中国。

说明:1、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当今更应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2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完全复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更不能引进发达国家弊端;3、现代与传统并非二元对立,而是需要对话。

一、经济现代化——工业化1、起步(1840—1911年)⑴历史背景:①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发动多次侵华战争,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和资本市场、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中国自然经济瓦解,为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客观条件。

③魏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⑵表现:(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2)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

⑶特点:①中国经济近代化是在民族危机下的一种反应,不是自愿的;②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③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④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

专题中国社会近现代化历程

专题中国社会近现代化历程

专题中国社会近现代化历程一、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进程及阶段特征.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94年)(1)起步阶段(1840——1895年):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近代企业在中国被迫开放的港口城市出现,这些企业使用机器生产,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对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1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领导的,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批军工企业,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到了中国;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的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21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缓慢地、艰难地向现代化中国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加强对金融业的控制,制订工业发展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抗战爆发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梳理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梳理

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现象和国际潮流,大致起步于18世纪,扩散于19世纪,流行于20世纪和21世纪。

由此可见,现代化出现在世界上的时间并不长,与世界工业化进程基本相符。

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但起步比西方先行国家晚了约一百年,属于后发追赶型现代化。

如果把传统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农业社会两个阶段,把现代社会分为工业社会、知识社会两个阶段,那么现代化可以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

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二次现代化则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七中国现代化历程.

七中国现代化历程.

• 19世纪末的清末新政也是值得一提的重大事件。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受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 国联军侵略的鞭挞后,为巩固统治而被迫进行 的改革。就其性质而言,不言而喻应是资本主 义的或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在客观上也促进 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播,有 利于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在清末新政中形 成的立宪派,积极倡导兴办实业,抵制洋货, 收回矿权、路权等,他们虽然反对革命派用武 力推翻清政府,但在向清政府请愿立宪遭到拒 绝后,便转而加入反清行列,支持辛亥革命。
突出特点: 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1)现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 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 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现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 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现代化启动时期 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 真正掌握过现代化的领导权。
•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
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 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 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 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现
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 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 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 银行,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 了民营工业的发展。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 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 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 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 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2.资产阶级对国家民主化的求索

20121228中国现代化进程

20121228中国现代化进程
①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②小农经济在广大内陆地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例、
材料一:民国时期中国人的婚礼
• 材料二:婚姻自由和德谟克拉西是一条线上的, 在德谟克拉西下面的婚制一定是完全自由的。 ━━ 陆秋心《婚姻自由和德谟克拉西》 • 材料三:“文明结婚”(西式婚礼)出现于大中 城市,并且日益波及到广大的中小城镇,甚至一些 偏远的乡村。……民国以来,文明结婚(仪)节,行 之者不多”。“婚姻之礼,多沿旧制”,“婚礼重父 母之命,媒灼之言”, ……“文明结婚”在全国仍 然是沧海一粟,即使在上海一带,新式婚礼也只限 于少数上流社会或商学阶层,一般下层民众遵旧俗 居多。
二、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 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
(2)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你认为第二 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 会行动的?(6分)
三、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 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 “中国当代观念”。
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1916年底,北京中国银行鉴于“女子心思细密”, 而且女子不像男子有“派别关系”,“不致见异 思迁” ,因此最先在银行中使用女子司帐,一时 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
• 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 名女理发师。 • 进入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 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1)概括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
(3)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 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 因。(8分)
②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式服装。(中西融合) 原因(点评) 西式服饰和中西合璧服饰出现的原因: ①传统观念受西方生活习俗和民主思想的冲击 ①传统观念受西方生活习俗和民主思想的冲击 ②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 ②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 ③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 ③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 传统服饰存在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启蒙和运动。

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
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压力,清朝政权日渐腐败。


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思考和讨论如何和现代化的问题。

他们研究西方的
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以知
识分子为主导,他们扮演着启蒙者和者的角色。

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和早期共和时期。

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推
翻了清朝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彻底结束,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经历了国家建设和政治制度
的探索。

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抗日战争受到了诸多阻碍,但仍然为中国走向
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是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

1978年,中国开始了开放政策,
开启了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转型。

在这一阶段,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外国
投资和技术,加速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农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迅速
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贫富差
距的加大、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对外开
放的加深。

第五阶段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继续加快
现代化进程,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以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中国还加强了
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此外,中国还重视改善人民生活
和环境保护,加强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经历了晚清时期的启蒙和、辛亥革命和早期共和时期、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以及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征,但都体现了中国不断追求现代化和发展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