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2023年高考等级考地理一轮复习一题多练(基础+能力+素养)考点 防灾减灾(讲解版)
专题06 自然灾害考点03 防灾减灾2020年8月,受持续降雨影响,四川雅西高速公路一侧山体发生崩塌,导致交通中断。
下图示意该处山体崩塌之后的无人机航拍景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山体崩塌导致南桠河()A.上游流速加快B.上游含沙量增大C.下游水质改善D.下游水量减少2.此次崩塌前期变形未被准确发现,主要由于当地()A.山坡陡峭B.天气阴郁C.植被茂密D.交通不便3.对交通安全仍然构成直接威胁的是()A.崩塌源区B.潜在变形区C.堆积区D.残留体【答案】1.D 2.C 3.D【解析】1.由图可知,崩塌堆积体入河阻塞河道,导致河流上游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减小,A、B 错误。
由于堆积体阻塞河道,下游水量减少,河流自净能力减弱,水质变差,C错误,D正确。
故选D。
2.由图可知,该地附近山坡植被茂盛,影响了裂隙等崩塌前兆的发现,C正确。
山坡陡峭可以通过航拍等手段监测,A错误。
对崩塌的监测一般采用地表变形监测、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相关因素监测,受天气影响小,B错误。
当地邻近公路,交通便利,D错误。
故选C。
3.由图可知,山体崩塌残留体前缘出现陡峭的凌空面,极易崩塌,再次造成灾害,对交通安全构成直接威胁,D正确。
崩塌源区大部分物质已经向下运移,继续发生崩塌的可能性不大,A错误。
潜在变形区移动将导致前方的残留体崩塌,间接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B错误。
堆积区物质移动缓慢,对交通安全威胁小,C错误。
故选D。
10月2日至7日,山西省出现大范国强降水,全省过程降水量在15.4毫米至285.2毫米之间。
其中最大降水出现在临汾市大宁县,全省117个县(市、区)中有18个县(市、区)降水超过200毫米。
其中,太原、阳泉、临汾、长治、吕梁、晋中大部分地区都创下了10月上旬累计降雨量纪录。
2021年10月12日,山西省举行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通报近期防汛抢险救灾有关情况。
全省11个市76个县(市、区)175.7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5人,失踪3人,紧急转移安置12.01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57.69万亩,倒塌房屋1.95万间,严重损坏1.8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50.29亿元。
国庆地理知识点总结
国庆地理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大海,南濒南海,与朝鲜、韩国、日本相望,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接壤,西南与不丹、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为邻,北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坝等国接壤。
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东临太平洋,有利于中国的海洋发展和海上贸易。
二、中国地形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地貌类型。
中国的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如华北平原、华东平原等,适合农业发展。
西部地区则以高原、山地为主,如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等,地势较为险峻,气候条件较为恶劣。
而中国的西南地区以丘陵和盆地为主,地势相对平坦。
三、中国气候中国气候分布广泛,北部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分布不均匀;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西部地区属于高原季风气候,气候干燥,日夜温差大;西北地区则属于草原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四、中国自然资源中国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包括水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稀土资源、黄金资源等。
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资源,如长江、黄河等。
而煤炭资源也非常丰富,是中国主要的能源来源。
此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稀土、黄金等矿产资源。
五、中国人口和区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区域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投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六、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主要包括地震、洪涝、干旱等。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发。
洪涝和干旱也是中国的常见自然灾害,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台风和暴雨的影响,而北方地区则经常受到干旱的影响。
七、中国的环境污染中国是一个资源消耗大国,环境污染严重。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发的具有毁灭性的灾难,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事件。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常年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本文将对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进行介绍。
一、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地壳发生断裂时释放的能量造成的。
中国位于地震带上,地震频发。
特别是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份,地震活动非常活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降雨过多、雪融过快或者河流湖泊溢出等原因导致水位上升,超过堤坝和河道容纳能力而引发的灾害。
中国的大江大河众多,包括黄河、长江和珠江等,流域面积广阔。
每年的梅雨季节和台风来临时,中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都可能受到洪水的威胁。
洪水常常导致城镇乃至整个村庄被淹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扰。
三、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的低降雨量或者无雨的气候条件,导致土地缺水,影响农田灌溉和作物生长。
中国地广人稀,大部分地区都集中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
特别是中国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和宁夏等省份,干旱问题非常严重。
干旱导致农田失收,饮水困难,甚至导致人类和动物的死亡。
为了应对干旱,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和节水措施。
四、台风台风是热带海洋中发展起来的旋转风暴,给沿海地区带来猛烈的风雨。
中国沿海省份经常受到台风的袭击,特别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
台风一般伴有暴雨和强风,可以引发山洪、风灾和海上事故等。
为了减少台风的危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包括加强预报预警和做好紧急疏散工作等。
五、雪灾雪灾主要发生在寒冷气候的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寒冷的冬季,大雪可以导致交通中断,农田生产受阻,甚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南方地区也经常出现罕见的雪灾,导致城市陷入瘫痪,给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困扰。
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洪水、干旱、台风和雪灾等是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七下八上防汛名词解释
七下八上防汛名词解释一、防汛的背景和意义1. 防汛的定义防汛是指对洪水进行预测、预报、监测,采取措施减少洪水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并为灾后恢复提供支持的一系列综合性工作。
2. 防汛的背景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特别是洪涝灾害。
每年夏季和秋季是我国洪涝灾害高发期,由于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洪涝灾害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态势。
因此,加强防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防汛的意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汛工作能够减少洪水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洪涝灾害造成的破坏往往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强防汛工作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防汛工作能够减少洪涝灾害对农田、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破坏,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二、防汛常用名词解释1. 洪水洪水是指超过河道或湖泊容量的水流,造成周围地区被淹没的自然灾害。
洪水的形成原因包括降雨过多、山洪暴发、堤坝决口等。
2. 水位水位是指河流或湖泊中水面的高度。
水位高低直接影响着洪水的形成和演变,是判断洪涝灾害程度和预警等级的重要指标。
3. 防汛堤坝防汛堤坝是指为了防止河水泛滥而修建的工程。
主要包括河堤和大坝两种形式。
河堤主要用于抵御河流泛滥,大坝则用于调节河流水位。
4. 抗洪救灾抗洪救灾是指在洪涝灾害发生后,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抢险救灾的工作。
包括疏散群众、转移财产、救援被困人员等。
5. 防洪调度防洪调度是指在洪水来临前,根据气象预报和水文信息,采取控制水位、放水等措施,减轻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6. 防汛物资防汛物资是指用于抗洪救灾工作的各种物资,包括救生衣、抢险工具、食品和饮用水等。
防汛物资的储备和调配对于抗洪救灾工作至关重要。
7. 水文站水文站是指用于监测河流水位、流量和雨量等水文要素的观测站点。
通过水文站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洪水预测和防汛决策。
8. 防汛演练防汛演练是指定期组织各级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群众开展的模拟性防汛活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节 自然灾害
10、躲在车里
11、躲在结实的桌子、床的下面
灾害无情人有智, 有备无患是共识
新疆乌恰85年、 2013年7月22日, 1976年7月28 08年、10年、 甘肃岷县发生 6.6级地震 日,唐山市发 12年地震 生7.8级地震
2010年4月14日, 青海玉树7.1级 地震 1976年8月16 日,四川松潘、 平武之间发生 7.2级地震
1975年2月4 日,辽宁海城 发生7.3级地 震 1998年1月10 日河北尚义 以东地区发 生6.2级地震 1966年3月8日至 29日,河北邢台 连续发生多次6、 7级地震。
仅7月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8012.5万人次受灾,302
人死亡,64人失踪,10.7万间房屋倒塌,91.1万间不同程度损坏; 204.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78.1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农作物 受灾面积8652.8千公顷,其中绝收943.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 1006.6亿元。
1、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
暴雨 雷电 洪水
城市内涝
台风
如何避震
如果被压怎么办 ?
1. 清理口鼻中的灰尘,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2.包扎伤口,止血.
3.不要碰电源,不要使用明火 4. 保持清醒,不要睡觉
4. 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 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5. 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 杂物,扩大活动空间;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 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有些 变化会造成资源破坏、生存环境破坏、人 员伤亡、财产损失、经济建设受影响等危 害,这种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一、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种类多,分布广
东北地区:干旱、 低温冻害、暴雨、 洪涝、地震、森林 火灾
古代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古代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水平较低,自然灾害对人民的影响更加严重。
古代中国人面对自然灾害采取了哪些防灾减灾措施呢?一、洪水洪水是古代中国经常遭受的一种自然灾害。
在中国历史上,洪水曾经夺去了无数的生命和财产,特别是黄河流域,常年面临着恶劣的防洪减灾环境。
古代的中国将洪水防治方案分为了“治、堤、撑、护”四大措施。
其中,治是指河道的疏浚和保洁;堤是指修建、加固堤坝;撑是指采用麻袋、沙袋等物品进行沿岸加固;护是指在河流的上游建造堰坝,防止成灾涝产生。
据记载,早在唐代,赵光义就曾提出了加强黄河防洪措施的建议:加强清淤、固堤、引水、避险、断流、掘渠。
这些措施为古代黄河流域的防洪减灾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后来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二、地震地震是古代中国难以预测和控制的一种自然灾害,但古代人也有一些关于地震的防灾减灾方法。
在《周礼》中,就曾经提到了一种叫做“拜地神”的预防地震的方法。
在古代,人们认为地震是由于四大神物造成的,所以会在这四个方向的山上、村庄等地方修建祭祀神明的建筑,并在建筑物中供奉一些能够代表四方位的物品,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同时,古代的中国在建筑方面也有了一些防灾减灾的技术,如对于地震波的震动,古代建筑师会在建筑中加入一些高度弹性的材料和结构来分散地震的力量,以减少对于建筑物的损害。
三、旱灾旱灾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针对这种情况,古代的中国采取了一些防灾减灾的方法。
在古代中国的一些灾荒纪录中,记载了古代人民解决旱灾的方法。
如在华北平原一带,早在元至正年间,就有一种叫做“洒水祈雨”的做法,指将水洒到空气中,以促进自然降水。
这种做法虽然在现代科学中存在疑问,但在古代中国,这种方法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被普遍认可。
同时,古代中国发明了一种叫做“灌溉”的农业技术,即通过使用水道和水利工程来增加农田的灌溉面积,以解决干旱等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地震带以及南海北太平洋海地震带的交汇区域,同时也是全球受台风影响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自然灾害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的自然灾害进行探讨,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和干旱等。
地震是中国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由于中国位于地震活跃带,地震频繁发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地震的记载,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地震,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
这些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危害,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能力,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震措施,包括加强建筑抗震能力、开展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应急救援等。
洪水是中国另一个常见的自然灾害。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降雨水量大,地形复杂,河流众多,洪灾频繁。
长江、黄河等大型河流每年都会发生洪水,导致大面积的灾害和损失。
洪水给农田、农作物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为了解决洪水的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水利建设,修筑了一系列防洪工程,包括三峡工程、黄河治理等。
此外,加强洪水监测和预警也是防范洪灾的重要手段。
台风是中国夏秋季节常见的自然灾害。
中国沿海地区多次受到台风的袭击,给沿海城市和渔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往往引发海上交通中断、农田受灾和城市淹水等问题。
为了应对台风灾害,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加强海堤和防风林的建设等。
另外,中国还面临着干旱等自然灾害。
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一些地区的降水不足,导致干旱出现。
干旱对农业产生了严重影响,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困难。
为了减轻干旱带来的损失,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推广应对旱灾的技术和设施,加强水资源管理等。
总的来说,中国的自然灾害多种多样,每一种都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政府和人民通过各种手段来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但是,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更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治理的努力,从根本上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威胁。
中国应急管理制度
中国应急管理制度一、引言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全球性挑战的增多,人类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等多种应急情况。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屡屡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加之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给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是当前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应急管理制度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早就形成了一定的应急管理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专门负责预警的官员,负责监测天象、民情和外敌情况,向政府汇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隋唐时期,出现了军事预警机构,其任务是及时发现邻敌动向,保障国家安全。
此外,古代中国还有灾害预警和救灾机构,这些都为中国应急管理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中国应急管理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和政府建立了一定的战时应急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包括军事和民用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应急管理制度更加趋于系统化、科学化、法律化。
中国应急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1. 多部门联合承担的特点。
中国应急管理制度涉及多个部门,包括国务院、军队、公安部门等,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承担不同的职责,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应急管理机制。
2. 政府主导下的特点。
中国应急管理制度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牵头组织应急管理工作,协调各部门的行动,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 科学、法治化的特点。
中国应急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并且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和保障。
4. 社会参与的特点。
中国应急管理制度注重社会参与,建立了应急管理机制和社会力量相互配合、监督的机制,形成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协同合作模式。
三、中国应急管理法规体系的构建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进展,中国逐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应急管理法规体系。
《中 国的自然灾害》 作业设计方案
《中国的自然灾害》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危害。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自然灾害相关信息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知识梳理(1)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台风、干旱、滑坡、泥石流等。
(2)让学生分别总结每种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发生规律、主要影响地区和危害程度。
2、案例分析(1)给学生提供一些中国近年来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的案例,如汶川地震、长江洪涝灾害等。
(2)要求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
(3)探讨在这些灾害中,政府和社会采取了哪些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及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
3、防灾减灾方案设计(1)假设学生所在的地区可能会遭受某种自然灾害,让他们设计一份个人或家庭的防灾减灾方案。
(2)方案应包括灾害来临前的准备工作、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方法和灾害过后的恢复措施。
4、宣传海报制作(1)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自然灾害为主题,制作一份宣传海报。
(2)海报内容应包括灾害的危害、预防方法和应急措施等。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和简洁明了的文字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作业形式1、书面报告学生将知识梳理和案例分析的结果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要求语言通顺、条理清晰、内容准确。
2、方案设计文档防灾减灾方案以文档形式呈现,包括详细的步骤、措施和说明,要具有可操作性。
3、海报展示宣传海报制作完成后,在班级内进行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讲解。
四、作业时间安排1、知识梳理和案例分析:一周时间完成,周末提交书面报告。
2、防灾减灾方案设计:两周时间完成,第三周提交方案设计文档。
3、宣传海报制作与展示:两周时间完成,第四周进行展示和讲解。
五、评估方式1、知识准确性评估学生在知识梳理和案例分析中对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准确、全面。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国家,自然灾害频发。
地震、洪水、旱灾、台风、滑坡等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中国的灾害管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自然灾害现状以及该国对灾害的管理措施。
一、自然灾害的类型中国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地震、洪水、旱灾和台风等。
1. 地震地震是中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近年来,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地震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2. 洪水洪水是中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在长江、黄河流域。
每年夏季,来自上游的大量降雨导致河水泛滥,给沿岸居民和农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3. 旱灾中国幅员辽阔,干旱灾害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些地区由于缺水导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给农民造成了生计的严重困扰。
4. 台风中国沿海地区经常受到来自太平洋的台风影响。
台风风力强大,能引发海啸和暴雨,给沿海城市带来严重破坏。
二、中国的灾害管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灾害管理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包括预警系统、救援机构、减灾政策等。
1. 预警系统中国建立了完善的气象、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这些系统能够通过科学的观测手段及时监测到自然灾害的迹象,并向相关地区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2. 救援机构中国成立了专门的救援机构,如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等。
这些机构负责监测和研究自然灾害的趋势,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便政府制定应对灾害的政策和措施。
3. 减灾政策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减灾政策,旨在提高社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政府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灾后重建政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提高了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
4. 国际合作中国也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
中国参与了国际灾害救援行动,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援助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从国际社会获取了救援经验和技术手段。
《活动课_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
《活动课_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导学案一、导入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特定的自然力量和作用引起的灾害。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台风、洪涝、干旱等各类自然灾害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活动的形式,来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并进修如何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对我们的影响。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特点。
2. 掌握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3. 培养学生的自我珍爱认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三、进修内容1.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特点。
2.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3. 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
四、进修过程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包括地震、台风、洪涝、干旱等。
要求学生讨论该自然灾害的特点、常见影响以及预防和减灾措施,并设计小报告或海报进行展示。
2. 观看视频:播放相关自然灾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视听方式更直观地了解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和影响。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内的自然灾害隐患排查,如检查校园周围的排水系统、建筑物的结构安全等,培养学生的自我珍爱认识。
4. 模拟演练: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灾害的模拟演练,如地震避险演练、台风逃生演练等,让学生学会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如何迅速做出正确反应。
5. 知识总结:通过小结和讨论,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自然灾害知识,强化进修效果。
五、作业安置1. 撰写关于自然灾害的心得体会,包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预防和减灾措施等方面。
2. 收集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或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自然灾害防范工作,如参与防汛抗旱志愿活动等。
2.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我国自然灾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更好地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希望同砚们能够牢记预防自然灾害的重要性,尽力提高自我珍爱认识,珍爱自己和身边的人。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测试卷带完整答案(各地真题)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1.当有自然灾害发生时,我们应该()。
A.事不关己,高高挂起B.不屈不挠,团结互助C.伫立观望,见机行事D.远远逃离,绝不插手2.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我国修订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3.下列避险行为正确的是()。
A.当火灾发生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跑出去B.雷电交加时,小明还在看电视C.当地震发生时,从四楼窗户直接跳下去4.“煤炭、石油、天然气”都属于()。
A.非可再生能源B.清洁能源C.可再生能源5.以下不能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项是()。
A.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B.因地制宜,就地取材C.消耗资源,发展经济6.自然灾害危害程度或紧急程度最严重的用()表示。
A.蓝色B.黄色C.橙色D.红色7.在()人们的房屋是依河而建的。
A.中国乌镇B.寒冷的北极C.哈尼族人的村寨D.美国的农场8.以下哪个不是清洁能源()。
A.太阳能B.风能C.煤炭9.新冠病毒防控期间,你欣赏的行为是()。
A.老大爷不听志愿者劝阻径直闯出封闭的居民小区。
B.王芬的妈妈感谢入户排查的工作人员。
C.爸爸大声呵斥物业消杀人员工作不到位。
10.以下哪种避险方法是正确的?()A.雷电交加时,在大树下避雨B.面对泥石流要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两边的山坡上跑C.山区山洪、泥石流的高发期,在山区露营时,选择在山谷扎营二.填空题(共10题,共48分)1.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类形成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2.()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让我们行动起来,把()还给森林,把()还给海洋,把()留给天空。
3.地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环境和()等。
4.()的意识、()的知识和能力,可以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伤害。
5.气象灾害严重的预警信号是()色。
6.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也会诱发或加重()。
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治
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中国的自然灾害概述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国家,因此自然灾害频发。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发的灾难,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等。
这些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和防治。
本文将介绍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二、地震与防治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震动,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
中国位于燕山-太行山-青藏高原地震带上,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地震区之一。
大地震往往伴随着强烈震动和地质变动,会导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损毁,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为了防治地震灾害,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通过地震测量仪器,可以及时监测到地震的发生并发出预警。
当地震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号时,人们可以及时采取避险措施,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加强建筑抗震能力:对于地震频繁区域,要求建设新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时必须符合抗震设计规范,对现有建筑进行抗震改造。
同时,加强建筑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抗震能力。
3.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在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应加强地质勘测和监测,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地质灾害引发次生灾害。
三、洪涝与防治洪涝是指由于降雨量超过地表和自然水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水体泛滥和涝灾的现象。
中国是一个雨水充沛的国家,长江、黄河等大河流域面积广阔,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洪涝灾害不仅会造成农田的淹没和农作物的减产,还会破坏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防治洪涝灾害,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修建水库、水闸等,调节洪水的流量和水位,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
同时,加强排涝设施的建设,确保城市排水系统的顺畅运行。
2.加强防洪堤坝的建设和维护:修筑强固的堤坝,保护河岸和城市不受洪水侵袭。
同时,定期检查和维护防洪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3.加强流域管理和防洪规划:合理规划河流流域,建立流域管理体系,统筹考虑水资源、土地利用等因素,在流域范围内制定防洪措施和应急预案,提高防洪能力。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的自然力量,如地质、气候、水文等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影响的突发事件。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本文将从地震、洪水和台风三个方面介绍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地震是中国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和长江三角洲的交汇地带,属于地震活跃区。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某某地发生了地震的新闻。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中国每年发生的地震次数达数千次以上,尤其是5级以上的地震频繁发生。
地震不仅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还对房屋、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造成灾难性破坏。
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和伤亡,数以百计的城镇和村庄完全被毁。
地震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需要政府、科学家和公众共同努力来降低其损失。
洪水是中国自然灾害的另一个主要形式。
中国地广人多,许多地区常年受到洪水的威胁。
气候变化、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环境破坏都是洪水频发的原因。
每年夏季,中国南方地区大量降雨,加上山区冰雪融化的水流,导致江河水位上涨,甚至决堤泛滥。
洪水带来的破坏性不容小觑,农田被淹、房屋被毁、人畜无处可逃。
除了直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洪水还会引起疾病传播和粮食短缺等问题,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长期影响。
因此,预防和减轻洪水灾害已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台风是中国沿海地区经常遭遇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拥有长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但也因此成为台风的直接受害者。
每年夏秋之际,台风的到来带来强风、暴雨和海啸等灾害。
台风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导致沿海城市的停工停产、交通中断、直接经济损失等问题。
例如,2005年的珠江口台风和2019年的利奇马台风,给广东和浙江等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
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和救助措施,提高了抗御台风灾害的能力。
第12讲自然灾害-【暑假自学课】2022年新八年级地理暑假精品课(人教版)(原卷版+解析)
第12讲自然灾害【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2.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举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形成“自然灾害频繁是我国最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的认识。
【基础知识】1、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判断是否是自然灾害,看:(1)是否是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2)对人类是否造成损失2、自然灾害的种类:(1)气象灾害:、洪涝、台风、寒潮等灾害。
(2)地质灾害:地震、、等灾害3、地质灾害分布及成因(山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名称主要分布地区原因地震西南地区位于火山地震带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带。
滑坡中西部山区,尤其是西南地区此地多山,坡陡,相对高差大;降水多暴雨泥石流4、气象灾害及其分布名称发生时间主要分布地区成因台风5-10月东南沿海濒临西北太平洋寒潮冬半年北方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距离冬季风源地近洪涝季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干旱一年四季华北地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5、我国自然灾害频发(1)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2)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①同一时间,往往有很多地区发生自然灾害。
②同一地区,不仅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而且不同的自然灾害有时会连续发生。
③同一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在大多数地区经常发生。
(3)我国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6、防灾(1)我国运用遥感卫星等技术,能够比较精确地预报台风、寒潮的灾害。
(2)为防御自然灾害,我国修建了大量的防灾工程。
如三北防护林7、救灾(1)我国建设一大批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以保证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供应救灾物资。
(2)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我国政府能及时调动救灾人员,从而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8、避灾:(1)发生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2)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有序撤离到安全空旷地带,不能及时撤离可暂时躲在小开间的墙角。
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经常遭受地震、洪水、台风、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侵袭。
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加强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全面系统的科普体系目前我国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工作比较零散,缺乏全面系统的科普体系。
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预防和应对方法等方面,然而现有的科普内容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普及上,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无法满足人们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知识的需求。
2. 受众覆盖面不广目前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的受众覆盖面较窄,主要集中在学校、机关单位和社区等一部分人群中。
许多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的群众往往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缺乏足够的了解,一旦遭遇灾害往往不知所措。
3. 灾害科普教育力度不够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教育在学校的开展还不够全面,很多学校对于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不足。
机关单位和企业也存在类似问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深入,缺乏相应的防御和救援知识。
二、应采取的措施相关部门可以加强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工作的组织与规划,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科普体系。
可以通过出版专业的科普读物、举办灾害科普知识讲座、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加强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在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工作中,需要将受众覆盖面拓宽到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和各个社会群体。
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手机APP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群众传播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知识,提高他们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认识和了解。
在学校的教育课程中,可以加强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教育,使学生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预防和应对方法等知识。
也可以加强机关单位和企业内部的灾害科普教育,提高员工的防范和自救能力。
中国自然灾害
中国自然灾害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由于地处东亚地震带、太平洋风暴带以及黄、长、江河流域,所以经常受到地震、洪水、旱灾、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困扰。
这些灾害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造成了许多生命的伤亡。
首先,地震是中国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大规模的地震,如196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
地震不仅破坏了大量的房屋和基础设施,而且还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
为了应对地震的威胁,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建立地震台网、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以及促进地震科学研究。
其次,洪水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有许多大河,如长江、黄河等,水灾经常发生。
每年夏季和秋季,由于暴雨和台风的影响,河水暴涨,造成河水泛滥,导致洪水。
洪水会淹没农田和居民区,损坏农作物和房屋,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中国政府致力于加强洪水预警和防范工作,如加强堤防建设、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和加强防洪物资准备。
除了地震和洪水,中国还经常受到旱灾的影响。
中国是农业大国,大部分农业依赖自然降水。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旱灾不断增多。
旱灾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损害农民的收入。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和节水灌溉技术,在干旱地区推广抗旱作物和节水农业技术,以减少旱灾带来的影响。
此外,台风和泥石流也是中国经常面临的自然灾害。
台风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破坏。
台风伴随着狂风和暴雨,造成房屋倒塌、海水倒灌、航运中断等问题。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台风的监测和预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
与此同时,泥石流也是中国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由于强降雨和地形条件,泥石流容易发生。
泥石流会冲毁村庄、破坏农田,造成人员伤亡。
中国政府加强泥石流的监测和预警,并采取了工程措施来减轻泥石流带来的影响。
总之,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威胁,如地震、洪水、旱灾、台风和泥石流。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再保险的角色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再保险的角色在面对日益频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时,中国巨灾风险管理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再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这场“战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害时有发生。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巨灾风险也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和严重的态势。
在应对巨灾风险方面,虽然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再保险是指原保险人通过签订再保险合同,将其承担的保险责任转移给再保险人,以便在原保险人无法承担风险时得到经济保障。
再保险具有以下特点:风险转移:再保险可以将原保险人承担的风险转移给再保险人,从而降低原保险人的风险敞口。
风险分散:再保险可以将集中于原保险人的风险分散到多个再保险人之间,从而提高整个保险体系的稳定性。
专业技术:再保险人通常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和经验,可以提供更加精确的风险评估和定价。
目前,中国再保险市场主要由国内专业再保险公司和国际再保险公司组成。
国内专业再保险公司如中国再保险公司、中银再保险公司等,具有本土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但在资本、技术和管理方面与国际再保险公司存在一定差距。
国际再保险公司如瑞士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等,具有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但在本土化服务和市场开拓方面可能存在不足。
在面对日益复杂和严重的巨灾风险时,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再保险的需求日益凸显。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转移风险:巨灾风险往往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再保险可以将原保险人承担的风险转移给再保险人,从而降低原保险人的风险敞口。
稳定经营:巨灾风险可能导致原保险公司的经营波动和财务压力,再保险可以分散风险,提高保险公司的稳定性。
提高保障程度:通过再保险,原保险人可以提高保障程度,为被保险人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保障。
为了更好地发挥再保险在应对中国巨灾风险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再保险的发展:政府政策:政府可以给予再保险公司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扶持政策,提高其竞争力和积极性。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古代以来,水、旱、虫、震等各种灾害不断发生,进入近代更是有增无减。
在中国广袤的疆域内,华北地区(指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在内的地区)历来就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
本文拟对华北地区在年六十年间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一梳理,俾能有助于该领域研究的进展。
一、灾害的发生晚清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
自然灾害在华北地区屡见不鲜,灾害之重(一).“灾”.。
年,山西崞县水灾较重。
“居民猝不及避,以致淹毙男妇五十二名口”。
年月,山西山洪暴发,汾河涨溢,省城太原及沿河州县被淹,灾情颇重。
年,山西连日倾盆大雨,各处山水暴注,汾、涧、沙、涂等河同时并涨,以致冲决堤堰,淹没田庐,通省灾情较重。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山西阳曲、太原、徐沟、平遥等州县被水。
.内蒙古在年的六十年里,内蒙古水灾次。
年,内蒙古萨拉齐厅所属村共余顷粮地被淹,收成欠薄。
年,在被水地区中,热河受灾情形最为严重。
“热河郡街,连次大雨,被冲民房六百余间,淹毙大小男妇四十六名口”。
年内蒙古萨拉齐厅发生水灾。
(二)旱灾。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晚清华北地区旱灾严重,出现了年的大旱、年的“丁戊奇荒”和年的“庚子大旱”。
由于灾区既广,为日又长,带给人们深重的苦难。
.北京在年的六十年里,北京旱灾次,大约每二年一次。
晚清华北地区严重的旱灾,北京均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除此外的其他旱灾则较轻。
年,京师旱。
年,京畿“久旱不得雨,春麦不得种矣”。
年,京师全年干旱,田多龟坼,麦尽枯槁无收。
年,北方数省形成大范围的旱区,京师亢旱异常,并伴有蝗灾,灾情极重。
年,京师入夏以来,雨泽稀少,旱情严重。
年,北方数省均苦荒旱,北京被灾之区甚广。
年,“近畿一带苦旱,麦苗尽枯”。
..薄。
.主题是:“自然灾害的防治”(参见高二地理书)字数字(!!!)内容包括:“类型”、“分布”、“形式”、“原因”、“防治”、和自己的理解...:本人从来没有写过地理论文,特别是这么多字的地理论文... ...谢谢回答的各位了﹢回答人气解决时间满意答案好评率:(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古代以来,水、旱、虫、震等各种灾害不断发生,进入近代更是有增无减。
在中国广袤的疆域内,华北地区(指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在内的地区)历来就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
本文拟对华北地区在1851-1911年六十年间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一梳理,俾能有助于该领域研究的进展。
一、灾害的发生晚清六十年(1851-1911)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
自然灾害在华北地区屡见不鲜,灾害之重,程度之深,令人震惊。
除常见的水、旱两种巨灾奇稷,其他如虫、雹、震、疫诸灾也时常发生,某些年岁甚至数灾并发,危害极大。
(一)水灾。
华北地区地形乎坦,河流众多密集,水灾是最频繁、最酷烈的自然灾害。
黄河经常决堤,京畿地区,永定河、海河、滦河、大清、子牙、南运河、滹沱河、漳卫诸河流域地势低洼,极易造成大河决口,致使濒河地区往往泛滥成灾,水患不断。
1.北京、天津及河北地区的灾情此三处的地理环境大致相同,且周围河流密布,故永定、海河等河的漫决多会使三处同时被灾。
在1851-1911年的六十年里,北京水灾35次,天津水灾44次,河北水灾50次。
重要的灾情有:1851年7月,黄河丰北决口后,邯郸、天津、蓟州等32州县被水受灾,“低洼地亩被淹”。
1853年夏秋之际,京师及直隶一带淫雨不止,山水陡发,永定、北运等河先后漫溢,秋禾被灾者达80余州县,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象。
1856年、1857年、1859年,永定河接连漫溢,各河同时盛涨,永清、固安、广平等州县被水。
1867-1875年,永定河连续九年漫决,滹沱、大清等河同时涨溢,一片汪洋。
其所属“顺天、保定、天津、河间境内有成为泽国者,自保定至京师须用舟楫,乃数百年来罕见之灾”。
同时畿辅东南也是几成泽国,“沿堤民居,多被淹浸,岌岌莫支”。
1876-1879年京师及直隶阴雨连绵,大清、潴沱等河同时漫涨,通州、武清等诸多州县遭淹浸。
1883--1898年的十几年时间里,永定河又多次漫口,潮白、永定等河也相继发生决口事件,顺直地区造成大面积水灾,“被灾之深,情形之重,为数十年所未见”。
人民生活极为困苦,出现明火抢劫事件。
1901-1911年此处年年都有水灾,永定、北运等河漫决多口,沿岸禾稼均多被水。
2.山西在1851-1911年的六十年里,山西水灾16次。
此处水灾相对较少,且多半由于降雨过多所致。
1851年6月,山西长治、长子二县大雨如注,田地被淹,民房冲坍,并有淹毙人口情事。
1863年5月,山西蒲州府及太原县暴雨成灾,“黄河陡涨,一片汪洋,漫溢二十余里……实为数年来所未有之事”。
1883年,山西崞县水灾较重。
“居民猝不及避,以致淹毙男妇五十二名口”。
1886年6月,山西山洪暴发,汾河涨溢,省城太原及沿河州县被淹,灾情颇重。
1892年,山西连日倾盆大雨,各处山水暴注,汾、涧、沙、涂等河同时并涨,以致冲决堤堰,淹没田庐,通省灾情较重。
1855年、1866年、1867年、1868年、1869年、1871年、1887年、1898年山西阳曲、太原、徐沟、平遥等州县被水。
3.内蒙古在1851-1911年的六十年里,内蒙古水灾12次。
1861年,内蒙古萨拉齐厅所属16村共500余顷粮地被淹,收成欠薄。
1870年,在被水地区中,热河受灾情形最为严重。
“热河郡街,连次大雨,被冲民房六百余间,淹毙大小男妇四十六名口”。
1865-1869年内蒙古萨拉齐厅发生水灾。
(二)旱灾。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晚清华北地区旱灾严重,出现了1856-1857年的大旱、1876-1879年的“丁戊奇荒”和1899-1901年的“庚子大旱”。
由于灾区既广,为日又长,带给人们深重的苦难。
1.北京在1851-191 1年的六十年里,北京旱灾29次,大约每二年一次。
晚清华北地区严重的旱灾,北京均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除此外的其他旱灾则较轻。
1858年,京师旱。
1867年,京畿“久旱不得雨,春麦不得种矣”。
1875年,京师全年干旱,田多龟坼,麦尽枯槁无收。
1876-1878年,北方数省形成大范围的旱区,京师亢旱异常,并伴有蝗灾,灾情极重。
1883年,京师入夏以来,雨泽稀少,旱情严重。
1899-1900年,北方数省均苦荒旱,北京被灾之区甚广。
1903年,“近畿一带苦旱,麦苗尽枯”。
2.天津在1851-1911年的六十年里,天津旱灾26次。
由于天津与北京、河北的特殊位置关系,此处的旱灾情形与北京、河北基本一致。
晚清华北地区为害深重的旱灾,天津均受到影响。
1861年,天津久旱,收成欠薄。
1876-1879年,天津大部地区亢旱,秋收荒歉,灾区甚广。
1899-1900年,北方诸省普遭旱灾,天津亢旱,不仅晚禾收成欠薄,且春麦未种,旱情遍及全省南北之广。
3.河北在1851-1911年的六十年里,河北旱灾31次,平均每二年一次。
1856年、1859年、1867年、1869年和1870年,河北部分州县得雨稀少,麦稼既已全坏。
1875--1879年,河北滴雨未下,赤地千余,饥民遍野。
此次旱灾之重为数十年所未有,灾情与山西约略相同,又称“晋豫大旱”或“晋豫大饥”。
1883年,河北入夏以来,雨泽稀少,旱情严重。
1892年,河北春夏亢旱,麦收减色。
1899-1900年,河北夏秋亢旱,灾欠之地达33州县。
1901年,河北春夏亢旱,尤以省南大名等三府为重。
1902年,河北广宗、巨鹿一带春旱,收成欠薄。
4.山西在1851-1911年的六十年里,山西旱灾17次。
1860年,“山西平阳大旱,斗米值二千”。
1876年山西的旱灾达到极点,旱灾82州县,赤地千有余里,饥民遍野。
但地方官匿灾不报,贫民生计维艰。
1877年,“晋省成灾州县已有八十余邑之多,待赈饥民计逾五六百万之众”。
贫民挖食草根树皮,哀鸿遍野,甚至发生“人相食”之惨象。
1878年,山西继上年奇旱后,春荒极重。
六月再遭大旱,阳曲等56州县被旱,灾区甚广。
1879年,山西连续数年大旱之后,是年春夏继续干旱,绛州等77州县被灾,灾情甚重,并有疫疠流行。
1891年6月,山西阳曲等州县秋禾被旱成灾。
1892年,是年黄河中上游地区发生较大的旱灾。
山西冬春无雨雪,全省春旱。
1899—(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 全文阅读链接:/xuebao/journal-of-social-science-of-hunan-normal-u/107930.html主题是:“自然灾害的防治”(参见高二地理书)字数3000字(kill me!!!)内容包括:“类型”、“分布”、“形式”、“原因”、“防治”、和自己的理解...PS:本人从来没有写过地理论文,特别是这么多字的地理论文... ...谢谢回答的各位了~Life Sucks﹢回答:3 人气:41 解决时间:2010-07-04 16:20满意答案好评率:12%(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3.旱涝关系(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二)台风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三)寒潮灾害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2)发生与防治①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五、中国的生物灾害(一)农作物病虫害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2.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1)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2)水稻病害的分布与灾情(3)棉铃虫分布与灾情(二)森林病虫害1.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