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液培养的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
学习液常规检查的操作技巧和解读方法
学习液常规检查的操作技巧和解读方法液常规检查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通过对人体液体中的成分和性质进行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掌握液常规检查的操作技巧和解读方法,对于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液常规检查的操作步骤和解读方法,希望能为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液常规检查的操作技巧1. 采集标本:液常规检查的常用标本包括血液、尿液、腹水和胸水等。
在采集标本之前,需要告知患者相关的准备工作,例如空腹采集尿液、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等。
采集时需要使用无菌容器,并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采集和保存。
2. 标本处理:采集到标本后,需要及时进行标本的处理。
例如,血液标本需要离心分离血浆和血细胞,尿液标本需要密闭保存,防止细菌感染。
正确的标本处理可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检查项目选择:液常规检查中包括多个项目,例如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尿液pH值等。
在实施检查之前,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需要的信息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检查。
不同的项目可以提供不同的临床意义,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4. 仪器操作:液常规检查中需要使用一些专业仪器进行检测。
医生需要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正确进行操作。
例如,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浓度时,需要将标本放入试管并放入仪器中进行测量。
5. 数据记录和分析:完成液常规检查后,医生需要将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
例如,通过比较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和正常范围的差异,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等问题。
同时,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液常规检查结果的解读方法1. 血液检查结果解读:血液检查结果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指标。
医生可以通过这些结果来判断患者的贫血程度、免疫功能等情况。
例如,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红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一定的炎症反应。
2. 尿液检查结果解读:尿液检查结果包括尿液比重、尿液pH值、尿蛋白等指标。
《药剂学》 实验指导
湖北理工学院医学院《药剂学》实验指导书药学系教研室2010年10月前言药剂学实验是一门应用及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是学习药剂学重要的一环。
本着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宗旨,使学生通过药剂学实验课进一步掌握主要剂型的理论知识、处方设计原理、制备方法;掌握主要剂型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及考核方法;熟悉不同剂型在体外释药及其速度常数测定;了解常用制剂机械。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试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面向未来,面向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在内容的总体安排上,包括普通剂型的制备,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最后安排了综合训练的设计性实验,以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为了保证达到药剂学试验的预期目的,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一、实验前预习有关实验内容明确目的了解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二、实验时要勤于思考,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中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做到安全操作,杜绝浪费,保证制品质量。
四、实验后做好仪器与环境的清洁,认真写好实验报告。
2010年10月目录实验一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4-7实验二混悬剂的制备………………………………………………………8-10实验三乳剂的制备…………………………………………………………11-14实验四安瓿剂的灌封及注射剂的质量检查………………………………15-17实验五散剂与胶囊剂的制备………………………………………………18-21实验六片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22-27实验七软膏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试验……………………………………28-31实验八栓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32-35实验九酊剂与流浸膏的制备………………………………………………36-37实验十滴丸的制备…………………………………………………………38-40实验十一微囊的制备………………………………………………………41-44实验十二设计性实验…………………………………………………………45-46实验一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实验目的】1. 掌握液体制剂制备过程的各项基本操作。
用“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
实验教72021年第2期(总第535期>教学参考^ - ZHON^.M E HI \\l E JI VOM E(ANKAO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范晓琼1李丹2(1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100102;2北京中学北京100018)摘要:以“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学为例,论述如何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经历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的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文章编号:1002-2201(2021)024)0354)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即教师基于学生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亲身 体验情境,全身心投人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构建知识、形 成经验的一种教学方式。
大卫•库博(David Kolb)提出 体验式学习圈(见图1),指出体验式学习圈由具体体 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四个阶段构成,体验 式学习正是这四个阶段的循环过程,即学生在某个情境 中进行实践,遇到问题要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出眼前矛 盾的一般特征,总结经验,将其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体 验式学习圈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成为体验的起点或 突破口,每一次体验式学习都能使学生构建新知识,产 生新经验。
图1体验式学习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高中 化学课程以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其中,“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侧重 从实践层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具体描述:认识科学探 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 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和假设;能从问题 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 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 “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溶液培养研究方法
4. 铁盐例外,因其再溶解度低,须经常补充。
我国化学试剂规格划分
(1)优级纯试剂 亦称保证试剂,为一级品,纯度 高,杂质极少,主要用于精密分析和科学研究, 常以GR表示。
(2)分析纯试剂 亦称分析试剂,为二级品,纯度 略低于优级纯,杂质含量略高于优级纯,适用于 重要分析和一般性研究工作,常以AR表示。
四、工作液的制备
配制步骤:在容器中放入大约需要配制 体积的1/2-2/3的清水,量取所需A母液的用 量倒入,搅拌均匀;然后再量取B母液的用 量,伴随清水缓慢倒入,均匀搅拌,此过 程水量以达到总液量的80%为宜。最后量 取C母液,按照B母液的方法加入,搅拌均 匀。测定并调节溶液PH,加入剩余体积的 水。稀释过程注意防止沉淀的出现。
采用自动化流动营养液装置,可以保持营 养液不停地循环连续流动、自动更换。
其他管理和土培试验相同
雾培
又称气培、喷雾培、气雾培,指作物的根 系悬挂生长在密闭、不透光的容器(槽、 箱或床)内,营养液经特殊设备形成雾状, 间歇性喷在作物根系上,以提供作物生长 所需的水分和养分的培养方法。
水培与雾培的区别
二、幼苗的培育和定植
细沙育苗至根长 2-4cm 时 移 植 至 尼 龙纱网上后等根长 至 5-7cm 时 定 植 。 定植时选择生长均 一的幼苗,每孔2-3 株,待幼苗生长正 常后间苗,每孔留 一株。
三、试验管理
通气(可用各种方法,如液面下降法、加H2O2 法、搅拌法及自动打气)——调节pH(不同作 物有不同的最适pH)——补充Fe——加水或营 养液是否需更换——废液处理。
溶液培养研究方法
相关概念(一)
溶液培养: 指在某种营养液中进行的生物实验,由于 营养液通常是水溶液,所也也叫水培试验。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标准)(生命科学专业)教师:黎勇目录索引实验一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实验二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5实验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7实验四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8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10实验六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与分离纯化11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12实验八(综合实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13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实验班级:化生系生命科学本科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黎勇实验一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目的要求〕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运动性的基本方法。
〔基本原理〕1、 N·A=n·sinα2、 D=λ/2N、A3、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
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瞧不清,未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瞧不清。
4、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器材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吸水纸、擦镜纸;细菌、放线菌等固定装片;培养18小时左右的B、subtilis、 S、arueus 菌斜面培养物;无菌水、生理盐水。
〔方法步骤〕:(一) 油镜的使用镜检装片在中倍(或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并使位于视野正中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虹彩光圈开到最大,镜头转开成八字形在玻片的镜检部位(光斑处)滴一滴香柏油油镜转入正下方侧视小心上升载物台(缩短镜头与装片距离,镜头浸入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与装片接触) 粗调器徐徐下降载物台(密切注视视野,当捕捉到物像时,立即用细调器校正) 仔细观察并绘图取出装片,清洗油镜: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香柏油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残留(用手指辅助,迅速拭擦一、二次) 用清洁擦镜纸仔细擦干二甲苯(2-3次)。
(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油镜观察(三) 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滴加一小滴菌悬液凹玻片的凹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翻转观察〔结果分析〕1、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与排列。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标准)(生命科学专业)*****目录索引实验一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实验二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5实验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7实验四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8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10实验六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11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12实验八(综合实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13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班级:化生系生命科学本科实验日期:指导教师:黎勇实验一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目的要求〕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运动性的基本方法。
〔基本原理〕1. N·A=n·sinα2. D=λ/2N.A3. 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
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看不清,未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看不清。
4. 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器材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吸水纸、擦镜纸;细菌、放线菌等固定装片;培养18小时左右的B.subtilis. S.arueus 菌斜面培养物;无菌水、生理盐水。
〔方法步骤〕:(一)油镜的使用镜检装片在中倍(或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并使位于视野正中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虹彩光圈开到最大,镜头转开成八字形在玻片的镜检部位(光斑处)滴一滴香柏油油镜转入正下方侧视小心上升载物台(缩短镜头与装片距离,镜头浸入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与装片接触)粗调器徐徐下降载物台(密切注视视野,当捕捉到物像时,立即用细调器校正)仔细观察并绘图取出装片,清洗油镜: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香柏油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残留(用手指辅助,迅速拭擦一、二次)用清洁擦镜纸仔细擦干二甲苯(2-3次)。
(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油镜观察(三)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滴加一小滴菌悬液凹玻片的凹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翻转观察〔结果分析〕1、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和排列。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2)配制操作及误差分析 教案 陆越
第八课时溶液的配制及分析(2)配制操作及误差分析陆越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摩教师演示实验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方法。
通过观看实验仪器认识配制溶液的主要仪器—容量瓶。
通过C B=n B/V溶液公式分析由于不当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解决方案的合理性,认识实验步骤在化学以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练严密的实验步骤体会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容量瓶的使用及整个实验的操作步骤三、教学难点溶液配制中的误差分析四、教学过程【导引】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C B=n B/V溶液,将“三岔口”变成了……(学生回答:“十字路口”)。
那么从实际操作上来讲,如何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又需要哪些实验仪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溶液的配制及分析”第二课时—配制操作及误差分析》【过渡】那么某个学习小组(东东、土豆、图图和小莫)听了陆老师的课后,也想尝试用固体NaCl去准确配制NaCl溶液。
他们期望如下:体积:100mL ;物质的量浓度:1.0mol/L【总结任务】“达到目标”:配制100mL 、1.0mol/L的NaCl溶液那么到底怎么做呢,或者你的方案思路是什么?给大家30秒时间思考。
“方案思路”:C物质的量浓度V体积n(NaCl) m (NaCl)“核心问题”:(1)如何准确测定测定溶质质量(2)寻找一种能精确测定确定溶液体积的仪器(3)将溶质全部转移到相应的仪器“核心仪器”:容量瓶准确配制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溶液(1)构造:玻璃磨口塞、细颈、梨形平底玻璃瓶(2)特点:温度(20℃)规格:50mL,100mL,250mL,500mL刻度线(3) 读数: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时即为容量瓶上所标记的体积。
(4) 注意事项:①是否漏水②溶解、稀释、反应、长期存放均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③选用和所配溶液体积相等或稍大的容量瓶【配制步骤】1、计算n=C*V=0.1L*1mol/L =0.1molm=n*m=0.1mol*58.5g/mol=5.85g【问】计算出结果后,我们的学习小组成员各显神通,想了很多方案,大家来判断下是否合理呢?“参考方案”东东说:托盘天平称取5.85g的NaCl于烧杯中,加入100mL的水溶解。
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2.2.2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2. 溶液组成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溶液组成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溶液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溶液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溶液组成案例分析(20分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溶液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溶液浓度计算方法的学习。
3. 溶液配制和稀释的实验操作。
4. 溶液渗析原理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
1. 溶液质量守恒定律在复杂实验中的运用。
2. 不同浓度溶液配制和稀释的计算方法。
3. 溶液渗析实验的操作技巧及现象解释。
解决办法:
1. 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溶液质量守恒定律,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 学习评价工具:运用在线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改进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溶液的组成是如何定量的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溶液实验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溶液定量研究的魅力或特点。
4.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液渗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5. 实验技能:通过溶液配制、稀释和渗析等实验操作,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6. 交流与合作: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培养学生善于倾听、表达和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药剂学实训报告
药剂学实验报告北京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系2002年11月实验一溶液型和胶体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日期姓名合作者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内容与操作(写清处方与处方分析、关键操作步骤、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四、实验结果(一)薄荷油增溶相图的制作:根据所得实验数据计算出各组分的百分组成,填入表1-1绘制薄荷油-吐温20-水的增溶相图。
表1-1称重记录及各组分百分组成计算图1-1薄荷油增溶相图(二)薄荷水:比较三种处方不同方法制备的异同记录于表1-2中,并说明各自特点与其适用性。
表1-2不同方法制得薄荷水的性状处方i滑石粉轻质碳酸镁活性炭 ii吐温80 iii吐温80与90%乙醇ph 澄清度嗅味(三)复方碘溶液:描述成品外观性状,观察碘化钾溶解的水量与加入碘的溶解速度。
(四)胃蛋白酶合剂:描述成品的外观性状(五)甲酚皂溶液:描述成品的外观性状,所制得的成品能否加水任意稀释而得澄明溶液?五、讨论六、思考题篇二:药剂学实验报告一、目的要求(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3)了解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和包装法。
二、本实验所需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2.药材:滑石粉、甘草、朱砂三、实验内容[处方]滑石30g,甘草5g,朱砂1.5g。
[制法]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
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
再称取朱砂极细粉1.5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倒出。
取甘草置研钵中再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
按每包3g分包。
四、思考题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
2、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应如何制备?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可视药物的性质、用量及处方中其他固体组分的多少而定。
学习液相,必须要知道的三大理论
学习液相,必须要知道的三大理论写在前面高效液相色谱我们常用,如何操作自然难不倒我们,那么,液相色谱的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个你知道吗?这一篇咱们好好学一学液相色谱的分析理论基础,可以让你更好地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
在说分析的理论基础之前,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液相色谱柱的内径都不是整数呢?”例如:1.7、1.9、2.1、4.6这是为什么呢?想了解真相?往下看色谱分析的目的是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离。
组分要达到完全分离,两峰间的距离必须足够远,两峰间的距离是由组分在两相的分配系数决定的,即色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有关。
但是两峰间虽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每个峰都很宽,以至彼此重叠,还是不能分开。
这些峰的宽或窄是由组分在色谱柱中传质和扩散行为决定的,即与色谱过程中的动力学性质有关。
因此要从动力学和热力学两方面来研究色谱行为。
色谱热力学理论主要研究溶质在色谱柱内的分离机制及分子特征与分离结果之间的关系;色谱动力学主要研究溶质在色谱柱中的运输规律,解释色谱流出曲线的形状、影响色谱区带展宽及峰形的因素,从而为获得高效能色谱分离结果提供理论指导,为峰形预测、重叠峰的定量解析以及选择最佳色谱分离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先复习一下仪器分析的重点——色谱分析的三大理论。
1相平衡理论相平衡理论认为溶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达到平衡。
分配(吸附)色谱的分离是基于样品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反复多次的分配(吸附-脱附)过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之比K分配系数,分配系数是由组分在两相的热力学性质决定的。
在一定温度下,分配系数K小的组分在流动相中浓度大,先流出色谱柱。
K=Cs/Cm lnK=-△Gm/RTc由上式可以看出分配系数和温度呈反比,升高温度,分配系数变小,组分在固定相的浓度减小,可缩短出峰时间。
分配比κ又称容量因子,它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平衡时,分配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κ=ms/mm,κ越大说明组分在固定相中的量越多,相当于柱的容量越大,因此又称分配容量比或容量因子。
掌握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的操作要点
掌握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的操作要点液体培养和药敏试验是微生物学和临床药学中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分离、培养和检测微生物的敏感性。
下面将介绍液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的操作要点。
一、液体培养操作要点1. 准备培养基和试管: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按照配方准备培养基溶液,加热煮沸并灭菌。
准备试管或培养瓶,要保持干净并灭菌处理。
2. 移植菌种:选择适当的菌株或微生物,用无菌环或无菌吸管将菌种接种到试管中的培养基上。
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3. 培养条件:放置接种好的试管或培养瓶在恒温培养箱或恒温振荡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和实验要求,设置合适的培养温度、pH值和培养时间。
4. 培养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定期观察培养物的颜色、透明度、沉淀物形成等变化,并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同时注意照顾好培养物,避免震荡或摇晃过大。
5. 液体培养的保存与传代:若需要保存菌种,可将培养物从液体培养中分装到无菌的培养基或冷冻保存液中,并进行适当的保存条件。
若需传代,将培养物分装到新的培养基中再次培养。
二、药敏试验操作要点1. 准备药敏试验板: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药敏试验板,根据说明书或药敏试验方案,用吸管将试验板上的培养基均匀涂布。
2. 菌液制备:根据标准的方法,用无菌吸管或环取菌液,保证操作无菌并经标准化调整菌落悬浮液的浓度。
3. 涂布并做斑点扩散法:用无菌棉签或吸管头,将菌液均匀涂布于试验板上的培养基上,采用斑点扩散法,即在培养基上滴加一定浓度的抗生素溶液。
4. 药敏试验的培养条件:将涂好菌液和抗生素溶液的试验板,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根据不同的菌株和抗生素,设置合适的培养温度、时间。
5. 结果的判读与记录:观察试验板上菌落的生长情况,根据规定的标准对菌落的直径、抑菌圈的直径进行测量,并根据标准结果判定细菌的敏感性。
6.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报告: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判断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程度。
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相关记录和报告。
液体培养技术的操作步骤和关键技巧
液体培养技术的操作步骤和关键技巧液体培养技术是现代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用于细胞生长、代谢产物分析、酶活性研究等领域。
液体培养技术的操作步骤和关键技巧对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液体培养技术的操作步骤和关键技巧进行论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技术。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液体培养实验前,必须进行准备工作。
首先,要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和试剂。
培养基的配制需要按照实验的需要进行,使用无菌技术操作,防止细菌的污染。
其次,要准备好培养容器,如培养皿、培养瓶等。
这些容器也需要在使用前进行无菌处理。
最后,要准备好待培养的菌种或细胞。
菌种的选择要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来确定。
二、操作步骤1. 准备液体培养基首先,将所需的培养基配制好,按照配方将试剂加入到无菌水中,并进行搅拌混匀。
然后,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高温高压灭菌,以杀灭其中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2. 培养容器的无菌处理将培养容器(如培养瓶)放入高温高压灭菌器中进行高温高压处理,以确保容器内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被杀灭。
处理完毕后,使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容器取出。
3. 菌种接种将待培养的菌种从冷冻保存物中取出,用无菌移液器将菌种接种到培养容器中的培养基中。
注意,在接种菌种的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操作,避免细菌的污染。
4. 培养条件设定根据待培养菌种的特性,设置适当的培养条件。
包括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培养基的pH值、培养基的营养成分等。
这些条件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进行设定,以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给菌种。
5. 培养过程的观察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对菌种的生长情况进行定期观察。
可以通过目测或使用显微镜对菌种进行观察,并记录其生长速度、形态特征等。
此外,也可以对培养基中的各种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以研究菌种的代谢活性。
6. 培养液的采集与分析在培养结束后,需要采集培养液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可以使用无菌提取方法将培养液中的代谢产物提取出来,然后进行色谱、质谱等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基础实验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教学设计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设计思考题:如何计算溶质质量分数?为什么需要精确称量和准确计量?
-学生讨论:探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原因及解决办法。
2.实践操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操作错误,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回顾溶液的概念,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基本概念:讲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实验目标。
3.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教师示范操作步骤,学生跟随操作。
a.使用电子天平精确称量氯化钠。
b.使用量筒准确计量水。
c.将氯化钠溶解于水中,搅拌均匀。
d.对配制的氯化钠溶液进行定性分析。
4.注重实验安全,培养学生遵守实验规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实验的态度。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科学的实验态度,树立实验数据真实性的观念。
3.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责任感和使命感。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分析家中实验与学校实验室实验在器材、操作等方面的异同,探讨如何提高实验准确性和效率。
3.拓展阅读与思考: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氯化钠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腌制、医疗等,并撰写一篇短文,阐述溶质质量分数在这些应用中的作用。
-思考如何将所学溶液配制知识应用于其他溶质的配制,如糖水、盐水等。
4.团队合作与分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及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生物饵料培养学)实验资料
【注意事项】
1.用加热法消毒培养用水时,三角瓶内的水量不能超过瓶子的 2/3,瓶外面不能有水珠,瓶口用纸盖住,不要绑紧。
2.洗液在瓶子内转动时,注意瓶口不能对着自己,也不能对着 他人。
3.干热灭菌过程中,实验者不能离开,严防恒温调节的自动控 制失灵而造成安全事故。
4.烘箱内的温度需冷却至60℃以下,才能打开烘箱门取出工具、 容器。
【注意事项】
1.血球计数板计数时,藻液不能溢出盖玻片上方,若有溢出,需冲 洗干净,重新取样,注意控制藻液流入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应充满计数板的部分,不能有气泡。 2.应注意摇匀后,再取样进行测定或计数。 3.如果藻细胞浓度太大,应稀释后才计数,计数结果应乘以稀释倍 数。 4.运动的藻类,应杀死后才能计数。(建议:稀释液中含有固定液)
YOUR SITE HERE
【实验用品】
一、实验器材
电子天平、电炉、容量瓶、烧杯、搅拌棒、试剂瓶、100ml量筒、吸管、10ml 移液管、耳球、微量注射器。 二、药品 NaNO3、(NH2)2CO、KH2PO4、FeSO4.7H2O、MnSO4、 EDTA-Na2、VB1、VB12、Na2SiO3 。
量。
【作业与思考】
1.单细胞藻类培养液配制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2.单细胞藻类的全培养液配方应包含哪些成分? 3.试述该配方中的N、P比是多少?
YOUR SITE HERE
Thank you!
YOUR SITE HERE
实验四 单细胞藻一级培养
【实验目的】
掌握单细胞藻一级培养的基本操作与管理,从而有可能做到有计划地培 养足够数量的符合质量的单细胞藻。
1ml水体的藻类细胞数目=计数平均值×稀释倍数×10000个(简记:万个 /ml)
学习液培养的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
学习液培养的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液体培养是微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培养方法,通过在含有适当
营养物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可以使微生物在液体中自由生长繁殖。
下面将介绍学习液体培养的操作步骤及结果解读。
**1. 操作步骤**
1.1 准备培养基:首先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
当的培养基种类,如LB培养基、革兰氏阴性菌培养基等。
1.2 灭菌操作:将培养基瓶加热至121摄氏度,高压灭菌20-30分钟,确保培养基无菌。
1.3 接种微生物:取出所需微生物的冻存管,用消毒棉球擦拭外表
表面后,将其接种到培养基中。
1.4 培养条件: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内,设置适宜的
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氧气量等)进行培养。
1.5 观察生长情况:定期观察培养基内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培
养液的透明度、颜色等变化。
**2. 结果解读**
2.1 生长曲线:通过定期观察培养基内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可以绘
制生长曲线,了解微生物在液体培养条件下的生长规律。
2.2 结晶形态:有些微生物在液体培养条件下会形成颗粒状或絮状
的结晶体,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结构和形态。
2.3 菌落计数:对液体培养物进行菌落计数可以了解微生物的数量及其生长速度,为后续实验提供数据支持。
2.4 菌种鉴定:根据液体培养得到的微生物生长情况和形态特征,可以进行菌种鉴定,确定微生物的种属和特性。
通过以上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液体培养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及意义,为微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PPT学习教案
(2)灭菌的定义:
以化学剂或物理方法消灭所有微生物,包 括所有细菌的繁殖体、芽孢、霉菌及病毒,而 达到完全无菌之过程。
灭菌消毒技术是微生物有关工作中最普通 也是最重要的技术。
第26页/共57页
3.常用的消毒与灭菌的方法
(1)消毒的方法: 1、煮沸消毒法:100℃煮沸5-6min 2、巴氏消毒法:70-75 ℃下煮30min或 80 ℃ 下煮15min 3、化学药剂消毒法:用75%酒精、新洁尔 灭等进行皮肤消毒;氯气消毒水源 4、紫外线消毒 ……
将无机氮合成含 氨的代谢产物
源
有机氮 源
牛肉膏、蛋白胨、
核酸、尿素、氨 基酸
合成蛋白质、核 酸及含氮的代谢 产物
生长因子
①酶和核酸的组
维生素、氨基酸、 成成分;②参与
碱基
代谢过程中的酶
促反应
第18页/共57页
Hale Waihona Puke 人工合成培养基只能维持细胞生存,要想使细胞生长和 繁殖,还需补充一定量的天然培养基(如血清)。
10.无菌检查: 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的温室中培 养24—48小时,以检查灭菌是否彻底。
第35页/共57页
倒平板技术
第36页/共57页
1.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 ℃左右时 ,才能用来倒平板。你用什么办法来估计培养基 的温度?
答: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 感觉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 以进行倒平板了。
第34页/共57页
8.灭菌: 将50ml培养基用玻棒转移至三角锥瓶中, 塞上棉花塞,包上牛皮纸,再放入高压蒸气灭 菌锅,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灭菌 15~30min。将培养基用旧报纸包裹,放入干 热灭菌箱内,在160~170 ℃下灭菌2h。 9.倒平板: 待培养基冷却到50 ℃左右时,在酒精灯附 近倒平板。(倒平板操作见课本)2d后观察平 板,无杂菌污染才可用来接种.
掌握液分析仪器的操作和结果解读
掌握液分析仪器的操作和结果解读液分析仪器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测试工具,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食品、制药等领域。
正确的操作和准确的结果解读对于仪器的正常使用和测试数据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如何正确操作液分析仪器以及对测试结果进行解读的方法。
一、液分析仪器的操作1. 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在操作液分析仪器之前,首先需要对仪器进行检查和准备工作:(1)检查仪器外观是否完好,有无损坏;(2)检查仪器的电源是否连接正常;(3)校准仪器是否准备就绪,校准液是否充足;(4)检查仪器所需的试剂和标准溶液是否备足。
2. 仪器的操作步骤(1)打开仪器电源,并将其预热至设定温度;(2)将待测样品放入仪器中,注意样品的数量和浓度应符合仪器使用要求;(3)根据仪器操作界面的提示,选择相应的测试方法和参数;(4)等待测试过程完成,记录测试数据;(5)及时清洗仪器,保持仪器的清洁度;(6)关闭仪器电源。
二、液分析仪器结果的解读1. 结果的基本含义解读液分析仪器测试结果通常以数值的形式呈现,具体解读需要参考具体的测试项目和相关标准。
一般来说,结果包括浓度、酸碱度、溶解度等指标,可以判断出样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物质以及其含量大小。
2. 结果的对比与参考对于液分析仪器的测试结果,与一些参考值或标准进行对比是必要的,以便进行进一步分析。
参考值可以是历史数据、同类样品的测试结果或者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等。
通过与参考值的比对,可以判断出样品是否符合要求,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3. 结果的判定和分析在进行结果解读时,需要充分考虑样品的来源、性质和测试的目的。
对于液分析仪器的测试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进行判定。
同时,对于较高或较低的测试结果,需要注意是否超出了正常范围,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4. 结果的报告和记录在完成液分析仪器的测试后,需要进行结果的报告和记录。
报告应包括测试项目、样品编号、测试时间、测试结果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液体培养》教案
《液体培养》教案教案:液体培养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学习如何进行液体培养的准备工作。
3.掌握液体培养的常见技术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液体培养的概念及应用范围。
2.液体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3.液体培养的准备工作。
4.液体培养的常见技术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介绍液体培养的概念及应用范围,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培养与固体培养的区别以及液体培养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液体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1.液体培养是将微生物接种于含有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中,通过摇瓶培养或摇床培养等方式进行培养和繁殖。
2.操作步骤:a.准备培养基: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加入适量的水并经过高压灭菌。
b.分装培养基:将已制备好的培养基分装至试管或烧杯中。
c.接种微生物:用吸管或接种针将微生物接种入培养基中。
d.合理培养条件:根据微生物的生长要求,选择适当的培养条件。
三、讲解液体培养的准备工作1.准备培养基: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并根据微生物的需要添加必要的营养物质。
2.称取培养基:按照配方称取适量的培养基并加入适量的水。
3.高压灭菌:经过称取后的培养基进行高压灭菌,确保培养基无菌。
四、讲解液体培养的常见技术和注意事项1.混匀培养基:在接种微生物前,需将培养基进行适度混匀,确保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均匀分布。
2.温度控制:在培养微生物时,需根据微生物的需求控制合适的温度。
3.震荡摇瓶:在进行摇瓶培养时,需根据微生物的需要进行适度震荡摇瓶,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4.防止污染:在进行液体培养过程中,需注意严格的无菌操作,防止外部微生物的污染。
五、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液体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强调在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并鼓励学生对液体培养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拓展。
教学反馈:1.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液体培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鼓励学生在实验实践中动手操作,加深对液体培养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液培养的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液体培养是微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用于培
养细菌、酵母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细胞组织。
本文将介绍液体培养
的操作步骤及结果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实验技术。
一、液体培养的操作步骤
液体培养是将微生物或细胞组织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通
常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1. 准备培养基和培养容器:选择适用的培养基和培养容器,根据实
验需要添加相应的营养物质和抗生素。
2. 制备接种液:将待培养的微生物或细胞组织进行预处理,如悬浮、培养基调整和稀释等。
确保接种液的浓度适宜。
3. 接种:将接种液加入到培养容器中,并尽量保持无菌操作环境,
以避免污染。
4. 培养条件控制:根据待培养微生物或细胞组织的特性,设置合适
的培养条件,如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
5. 培养过程观察:在培养的过程中,及时观察并记录培养物的生长
情况,包括外观、颜色、悬浮状态等指标。
6. 取样和分析:根据实验需求,在培养过程中适时取样,进行相关
分析和检测。
以上是液体培养的基本操作步骤,根据实际需要,可能会有一些细
微的变化和调整。
准确的操作和注意无菌操作非常重要,以确保实验
结果的准确性。
二、液体培养的结果解读
液体培养的结果解读需要根据实验设计和具体目的来进行。
液体培
养的结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1. 生长曲线分析:通过测量在培养过程中生物体的增殖情况,可以
绘制生长曲线。
根据曲线的不同阶段和趋势,可以分析出微生物或细
胞组织的生长速率、生长周期以及产物的生成情况等。
2. 观察培养物特征:通过观察培养物的外观、颜色、浑浊度等指标,可以初步了解培养物的状态。
不同微生物或细胞组织在液体培养中会
有不同的特征表现,这些特征可以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参考。
3. 检测指标的变化:根据实验需求,可以对培养物中的代谢产物、
酶活性、蛋白质表达等指标进行检测。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生物体在不同阶段的代谢活性和功能表现。
4. 显微镜观察:将培养物制片并进行显微镜观察,可以进一步了解
微生物或细胞组织的形态结构、细胞数量和染色性质等。
通过以上的结果解读,可以得出液体培养实验中微生物或细胞组织
的相关信息,为后续的实验分析和应用提供依据。
总结:
液体培养是一项重要且常用的实验方法,在微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正确的操作步骤和合理的结果解读对于实验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已经对液体培养的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希望能够对读者在相关实验中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