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及应用
探究式教学模式及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和探究来构建知识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1. 学生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 问题导向:教师通过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
3. 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共同探究问题,分享思路和成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4. 多元评价:评价不仅仅依靠考试成绩,还包括个人表现、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5. 教师角色转变:教师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问题解决的支持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1. 科学教育:科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创新能力。
2. 语言教学:在语言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动力。
3. 数学教学: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4. 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欲望,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5. 社会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主动了解社会问题,并通过探究解决社会问题。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4. 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基本模式与实现路径
“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基本模式与实现路径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基本模式与实现路径是一种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核心,通过探究实践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的教学方法。
下面将从基本模式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基本模式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基本模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通过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一个或多个自己感兴趣或好奇的问题。
2.学生设计实验或调查方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一套合理的实验或调查方案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在设计实验或调查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实验变量的选择、样本的采集和数据的处理等问题。
3.学生实施实验或调查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或调查方案,进行实施并收集数据。
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遵循科学方法,准确记录数据并注意实验的可重复性和统计处理。
4.数据分析与结论学生在实施实验或调查后,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根据结果来得出结论。
学生还要学习如何使用科学语言和图表来展示自己的数据和结论。
5.学生展示成果和分享交流学生在完成实验或调查后,需要将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
学生可以通过口头报告、实验报告或海报展示等方式,将自己的实验过程、数据和结论介绍给同学和老师,从而获得反馈和检验。
二、实现路径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的实现路径如下:1.建立科学实验室或实践基地学校可以建立科学实验室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验和探究的场所和设备,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科学环境中进行科学实践活动。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包括观察、测量、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科学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3.设计科学实践课程学校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符合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课程。
课程应该设置具体的实践任务和探究题目,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探究研究。
4.教师的引导和辅助教师在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中起到重要的引导和辅助作用。
学前教育中的科学探究教学法
学前教育中的科学探究教学法科学探究是学前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实践和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的科学探究教学法,并分析其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科学探究教学法的重要性科学探究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通过让幼儿亲自参与实验、观察和解决问题,他们能够积极投入,更好地理解知识。
其次,科学探究教学法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通过观察和实践,幼儿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科学探究教学法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探索欲望。
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幼儿能够培养创造力,并主动探索未知领域。
二、科学探究教学法的实施方法1. 设计有趣的实验活动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活动,例如水的沉浮实验、颜色的混合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幼儿能够亲自动手参与,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2. 提供合适的探究材料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教师需要提供合适的探究材料。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显微镜、天平等实验工具,让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探索。
3. 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问题是推动学习的关键。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提出问题,鼓励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答问题。
例如,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和阳光等。
4. 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科学探究需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室中,教师可以设置专门的科学角落,放置各种器材和材料,供幼儿进行自主探究。
同时,教师还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
5. 注重整合与应用科学探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和观察上,还需要将所学知识整合与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任务,让幼儿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科学探究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力和思考力,以及激发创造力和探索欲望,科学探究教学法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现状、问题及方法(文献综述)
2、原理逻辑化(以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教学为例)
气体分子之间距离d是其本身大小的10倍左右 ∴气体分子可看作质点 又∵气体分子之间距离仅受T和P的影响。d∝T,d∝,即d∝ ∴当T、P相同时,d也相同 ∴同T、同P,且容器的体积V也同时,含有的分子个数(N)必定相同 同T、同P,气体的分子个数(N)也同时,其占据的体积V必相同 即:T∧P∧V→N;T∧P∧N→V(这是一个联言命题的充分条件,也就是三个前提同时 满足时,上述命题一定成立) 在此基础上,一些推论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如:同T、同P时,V∝n;同T、同V时,P∝n 至于这个问题“22.4L/mol一定要在标准状况下吗?”通过这种共逻辑思维形式也很容 易理解了。 ∵气体分子之间距离d∝T,d∝,即d∝ ∴当相同时,d也相同 ∴1mol气体所占据的体积也相同。
3、方法显性化(以用硫代硫酸钠和稀盐酸反应来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 设计了实验教学为例)
①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号; ②将盛有一定量硫代硫酸钠溶液的烧杯放在白纸上,从上方能透过溶液看清 “+”号; ③快速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同时按下秒表计时,随着反应的进行, “+”号越来越模糊 ④当“+”号完全消失时按下秒表,记下反应时间; ⑤改变不同的反应温度,重复上述实验。 根据实验记录结果,抽象概括出结论:温度越高,“+”消失得越快。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体验了实验设计方法、实验测定方法、控制实验条件的 方法、记录方法、表格化方法、表征性科学抽象方法等等。在学生体验结束后, 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示该方法的名称,并引导学生领悟这些方法的适用前提。
从词语构成来讲,“科学探究”似乎是“探究” 的子集,探究有多种,科学探究是人类关于科 学方面的探究。但事实上,如果这样认为的话, 我们就抹煞了科学探究本身固有的属性,也就 不可能真正落实当今理科教育中重视的“科学 的中心环节是科学探究”,不可能真正做到 “学生要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了。
如何构建初三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如何构建初三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概要:我们所构建的科学探究教学评价体系不但对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的技能重视,还对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等重视。
从而对精神、情感等多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完善的评价。
一、科学探究教学的基本方针随着构建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不断深入,科学的方法论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对科学探究教学影响继续加深,其科学探究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可以大致概述为发展性的评价理念,但是这种评价不仅要关注初三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发展,还要密切的了解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他们全方面的才能,所以科学探究教学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追求科学探究中关注学生稳步的前进,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技术等方面上,应该将侧重点放在量化的评价和质性的评价两种评价相互融合上。
科学探究教学的评价所涉及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是否扎实还有对学习方法掌握的是否熟练,科学探究教学体系主要是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对感情投入以及方法的学习和情绪的体验等等,所以量化的评价以及质性的评价的整合也必将是日后科学探究教学评价的必在趋向。
所以不管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必须在最大程度上真实的放映学生的素养全貌,还要让学生主动的去参与其中,积极的动手探究。
科学探究教学体系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而且单一形式下的评价和手段是非常不可行的,所以评价的方法必须要多元化,也就是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去进行评价。
在操作的时候,建议新课标采取连续观察以及书面测试和个人记录等方法,从而对学习效果的长期效应进行全方面完整的评价,其中必须要注意一点,就是要注意量化评价与质性之间的相互结合,还有过程性的评价和综合性的评价相互结合。
二、科学探究教学评价教学体系的构建科学探究教学评价系统的构建是一项非常复杂体系的工程,它不但受制于指标的特性,还受到参与人员的水平等制约。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对科学探究教学的指标评价,设计出一套科学探究教学评价总体的问卷调查,然后分给中学的教师以及省级县级的教育局科长等等。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探究一一发现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
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己有的教学模式。
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一种常用教学模式。
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有效教学模式来。
“探究一一发现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包含六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一猜想假设,制定方案一一合作探究,实验验证一一表达交流,评价质疑一一总结概括,形成概念一一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根据探究的对象、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基本环节介绍: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本环节要创设各种情境,包括生活情境、科学情境、知识情境,问题要由学生提出,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容的不同,复习情境等。
提出问题的(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
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2、猜想假设,制定方案。
问题提出后,要对问题的解决做一些必要的猜想和假设,以便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的发展。
探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模式
探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模式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与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有四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分别为“讲授-演示-实验-复习”、“案例驱动”、“探究式教学”和“游戏式教学”。
一、“讲授-演示-实验-复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比较传统的一种模式,主要是以老师讲授知识点为主,让学生感受知识点,接着利用演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科学实验的组成部分,然后由学生实验并进行复习总结。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老师在讲解知识时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生在实验时可以更加依照老师的演示进行操作。
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说学生可以通过跟着老师进行操作而达到实验目的,但他们并没有自己去思考。
二、“案例驱动”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科学实验案例为出发点,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会以科学实验为例,让学生在探究过错中一步步发现问题的所在和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实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同时,老师也会有所把握,因为他们已经把实验进行过一遍,知道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要点。
但缺点是,测试时间可能会比较长,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增加了教师的教学时间。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探究、启发、引领下,逐步形成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此时教师只扮演辅助和引导的角色。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自我体验,自主完成实验目标。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实验和学习,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游戏式教学模式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融入各种游戏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游戏的乐趣。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材的呈现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让学生可以更加自然地体验科学实验。
总之,四种模式各有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
探究式科学教学的三个基本维度
探究式科学教学的三个基本维度1. 引言1.1 探究式科学教学的重要性探究式科学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实践、探索和发现的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创新。
探究式科学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
而探究式科学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探究式科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和背诵。
通过实践和探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应用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科学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揭示探究式科学教学的三个基本维度,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深入探讨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概念和实践要求,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分析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角色、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论。
对探究式科学教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和总结,可以为教育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理论探讨的深入和拓展,更在于对教育实践的引导和促进。
.2. 正文2.1 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扮演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
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强调死记硬背知识,而是通过实践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知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
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扮演着主动者的角色,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学习,从错误和失败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科学课探究教学模式的相关变式
小学科学课探究教学模式的相关变式
根据小学科学课探究教学模式框图可以看出学生的探究学习有完全探究、部分探究;有指导的探究、开放的探究几种形式。
在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下会产生许多的变式。
例如:
1、问题讨论式
属于部分探究,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称为“问题导向式”的学习,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
一节课仅就问题的发现和产生设计,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拓展思路,集思广益,小组合作,确立问题,学生探究的侧重点就是形成问题。
2、启发假设式
属于部分探究,整节课的重点在于帮助鼓励学生做大胆假设或猜想、预测,指导学生选择假设或猜想、预测。
就课的教学目标而言,重点在于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循环递进探究式
属于完全探究。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时需要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学生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做初步假设,并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得出阶段性结论,然后再探究第二个小问题,再做进一步假设……最后完成一个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这样就构成了循环递进探究式。
小学科学探究发现式教学结构模式
小学科学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一、模式结构:复习导入----观察实验----整理信息----表达交流----巩固运用二、模式特点:1、教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思考的能力,运用“动手操作---表象观察---符号记载”这一方式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2、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激情,运用“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这一方式提高学生思维拓展能力。
三、建构背景:为解决课堂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内容单调,通过构建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完善实验过程,启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比较、分析,找出探究问题的共同特点。
四、理论依据:1、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大胆猜想,强调学生直接思维。
2、倡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的意识,鼓励学生借助和利用自己的知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不断充实知识结构。
3、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与比较,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操作要领:1、设置教学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
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探究的“问题信息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多个问题。
努力创设教学情景,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2、设置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讲解—实验—小结。
图例标本展示—观察理解分析---解答讲解运用。
猜想—提问—讨论---实验验证等方式,不断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眼、口、耳、脑、手都动起来,使科学知识得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一、引言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的有效方式。
本文将探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意义。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定义和原理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操作实验、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
它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深化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和方法。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案例1. 实验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引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光线穿过玻璃棱镜的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自主探索光的传播规律。
2. 问题导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植物的茎向上生长?”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观察,引发他们对植物生长原理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3. 小组合作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织小组活动,让他们分工合作,共同解决一个科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调查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情况并形成报告,通过合作和讨论,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 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地质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山区考察,观察山峰的形成原因、地质构造等,从实践中加深对地质现象的认识。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意义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操作,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探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模式
探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模式一、小组合作模式小组合作模式是一种常见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3-5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负责完成一个科学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合作。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小组合作模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验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在小组合作模式下,教师应该把握好小组成员的搭配,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能够相互协作,并通过合作完成实验。
教师也需要对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统一的总结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也能够领会到科学实验所要传达的知识和技能。
二、探究式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是一种基于问题和任务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这种模式具有很高的适用性。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或者任务,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发现与探究。
这种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下,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并最终总结实验中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模式下,教师的作用更多地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式学习模式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实验中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触摸、感知、思考的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实验中的知识。
在体验式学习模式下,教师应该注重实验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能够全方位地体验和感知知识。
教师也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并认识到实验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能够在体验中得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四、预习复习式学习模式预习复习式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实验前需要有所准备,并在实验后进行复习与总结。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模式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教学模式泰安市岱岳区教育局教研室二○一二年二月“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主体思路框架投石击水水波荡漾顺水推舟水深莫测五、投石问路六、乘风破浪七、兴风作浪推波助澜九、实践应用 水到渠成十、拓展延伸 源远流长“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教学模式新探小学科学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时代在呼唤我们对小学生要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探究意志,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的重要作用,说明了“自行探究”是直接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是培养技能的重要手段。
美国兰本达教授根据一节课中师生各自活动所占的时间来评价一节课,他说:“如果师生活动时间各占一半,这节课就很一般;如果教师讲授指导时间仅占三分之一,其他时间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完成教学任务,那这节课就算较好的了;如果教师仅用四分之一甚至更少的时间启发指导学生,其他时间全留给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提示现象,达到教学目的,这节课就是很棒的课。
”这是时间与经验的交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那样:“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主流,那么,如何做才是探究性学习,怎样才能搞好探究性学习活动?近几年来,我们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在探究性学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总结了“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
如果把小学科学课堂比作一次远航,它将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探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发展个性,开发创造潜能的航程。
教师将是这次远征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最亲密的伙伴。
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静谧、温情的港湾,但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内心涌动着探究的欲望。
“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基本模式与实现路径
2023-11-07contents •“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概述•“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核心概念•“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基本模式•“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实现路径目录contents •“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挑战与解决方案•“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案例研究目录01“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概述定义“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是一种注重实践、强调应用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特点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强调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定义与特点通过实践探究,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要性培养创新人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适应社会发展“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改革教学历史与发展教学历史科学探究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初期,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理念的转变,逐渐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方式。
教学发展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
未来,“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将继续发展和完善,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02“实践转向”的科学探究教学核心概念科学探究的意义科学探究是推动人类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人们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的定义科学探究指的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调查和推理等方式,探究自然现象和科学规律的过程。
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环节。
科学探究实践转向是指将教学重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幼儿园科学探究探索式科学教育方案
幼儿园科学探究探索式科学教育方案导言:科学探究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探索活动,幼儿可以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其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幼儿园的探索式科学教育方案。
一、目标1.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2.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3.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4.培养幼儿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活动1.观察和探索安排幼儿观察和探索周围的自然环境,如花草树木、昆虫、小动物等。
鼓励幼儿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现象。
例如,观察一朵花的变化过程,或者观察蚂蚁的行为。
通过观察让幼儿建立起对自然的敏感性,并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
2.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帮助幼儿理解科学原理。
可以选择使用一些有趣的材料,如水、沙子、酵母等等。
例如,在一杯水里加入几滴酵母液,然后观察变化。
通过实践,幼儿可以深入理解和掌握科学原理,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
3.问题解决提出简单的问题,帮助幼儿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可以是关于实验结果的,也可以是关于自然现象的。
例如,“为什么一只瓶子里的花会枯萎?”通过解决问题,幼儿可以学会分析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合作交流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可以安排小组活动,让幼儿一起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幼儿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从他人中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
三、教学策略1.培养好奇心:通过独特的教学材料和实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并培养他们的求知欲。
2.引导思考: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引导幼儿思考并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3.倡导自主学习:在整个探索过程中,鼓励幼儿独立探究和尝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提供支持和反馈:在幼儿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
四、评估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和讨论,评估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学习效果。
评估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表达、绘画、制作模型等。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探究一一发现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
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己有的教学模式。
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一种常用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有效教学模式来。
“探究一一发现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包含六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一猜想假设,制定方案一一合作探究,实验验证一一表达交流,评价质疑一一总结概括,形成概念一一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根据探究的对象、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基本环节介绍: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本环节要创设各种情境,包括生活情境、科学情境、知识情境,问题要由学生提出,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内容的不同,复习情境等。
提出问题的(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
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2、猜想假设,制定方案。
问题提出后,要对问题的解决做一些必要的猜想和假设,以便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的发展。
运用“5E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运用“5E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二、“5E探究教学模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性1. 激发兴趣:在“激发”阶段,教师通常会利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教师在生物课上展示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时,学生会被吸引,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这样的激发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科学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2. 探究实践:在“探究”阶段,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探索问题的本质和原理,培养观察、分析、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等科学探究技能。
在化学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酸碱中和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究酸碱中和的规律和原理。
通过这样的探究实践,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技能。
3. 解释理解:在“解释”阶段,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理解和归纳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科学原理。
在物理课上,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可以得出光的折射定律,并理解光的折射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这样的解释理解,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 扩展应用:在“扩展”阶段,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或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
在地理课上,学生可以通过所学知识,探讨和解决当地环境问题,或者提出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
通过这样的扩展应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5. 评价反思:在“评价”阶段,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价,反思自己的不足和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化学课上,学生可以针对一个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通过这样的评价反思,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5E探究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5E探究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生物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原理。
科学探究教案
科学探究教案
科学探究教案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情境教学为特色的教学模式。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切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科学探究教案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
在设计科学探究教案时,要根据所学知识的性质和难易程度,针对性地设置问题,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情况等因素,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地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知识的真实性和质量。
在科学探究教案中,实验探究是核心环节。
教师通过设计适宜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描述、记录、分析和推理,从而掌握新知识,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探究不仅可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科学探究教案中,情境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通过设计适宜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情感、认知、思维和行为的整合和发展。
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创新思维和实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科学的本质和实用价值。
科学探究教案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情境教学为特色的教学模式。
通过科学探究教案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运用“5E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运用“5E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是指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能力。
运用“5E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本文将就运用“5E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探讨。
一、认识“5E探究教学模式”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1. 吸引学生兴趣(Engage)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展示实验现象、讲述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课程中,可以通过展示有趣的实验现象或者讲述地球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2. 探究学习(Explore)在教学的探究阶段,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的答案。
在学习植物光合作用的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植物光合作用的规律。
在教学的解释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探究结果,理解和解释问题的答案。
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探究结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4. 延伸应用(Elaborate)在教学的延伸阶段,教师可以设计延伸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地球仪,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制作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评价反思(Evaluate)在教学的评价阶段,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评价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师可以设计小测验、实验报告等评价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查漏补缺,不断提高。
三、结语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运用“5E探究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
解释(explain)
❖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结果。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基础 上,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一些不完整的结果进 行讲解,补充和纠正。这个阶段的教学形式可以 是传统的“讲授法”,也可以通过演示,提问, 讨论,图片和录像等手段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其 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正确的科 学概念。
❖ 使用实验结果对假设 或猜想进行解释
❖ 建立模式
探究活动
❖ 探究活动1:两听可乐,是沉还是浮,比较它 们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 探究活动2:橙子是沉还是浮,剥皮后呢? 想想为什么?
三种类型的探究性方法
结构型探究 指导型探究 开放型探究
谁提出问题 老师
老师
学生
谁提供材料 老师
老师或学生 学生
儿童前概念或迷思概念的特点
❖ 学生在学习前对科学已有个人的认识,
❖ 这种认识是其知识框架的一部分,是学 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基础。
❖ 学生的前概念可能是不完整的或是与科 学概念相悖的,但是对于解决日常问题 十分有效,所以他们不愿意放弃前概念 或迷思概念。
人们是怎样学习的—皮亚杰理论
❖ 在美国教育界流传:我听过的信息易于忘记,我见过 的事物便于牢记,惟有我亲自动手或亲身经历过的事 件才是我真正理解的东西。
谁设计方案 老师
学生
学生
学生所要做 发现变量之 学生设计调 学生阐述他
的
间的关系 查方案并解 们的问题并
决问题பைடு நூலகம்
进行调查
三种类型的探究性方法
❖ 结构型探究和指导型探究一般是注重帮助学 生学习课本内容和开发一些学生探究能力
❖ 开放型探究更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培养 学生象科学家一样通过一个现象,发现问题, 并设计方案来解决问题。例如前段时间西南 地区旱灾,近五个月没有降一滴雨。那么我 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开放型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一一发现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
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己有的教学模式。
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一种常用教学模式。
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有效教学模式来。
“探究一一发现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包含六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一猜想假设,制定方案一一合作探究,实验验证一一表达交流,评价质疑一一总结概括,形成概念一一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根据探究的对象、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基本环节介绍: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本环节要创设各种情境,包括生活情境、科学情境、知识情境,问题要由学生提出,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内容的不同,复习情境等。
提出问题的(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
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2、猜想假设,制定方案。
问题提出后,要对问题的解决做一些必要的猜想和假设,以便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的发展。
猜想和假设不但要针对问题的答案,也应当针对解决问题的过程。
(1)在猜想假设阶段,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合理性原则。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②规律性原则。
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
③方向性原则。
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④开放性原则。
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
(2)在制定方案阶段,要注意的是: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
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②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
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一一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
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
③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3、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
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
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看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
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注意问题:(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
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
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 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
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的搜集与记录。
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
(4)教师要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
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提前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只有当发现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4、表达交流,评价质疑。
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
表达交流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组内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第二步是班内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体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本环节注意问题:(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二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
如学生可用擅长的语言描述、表格、图表、图画、报告、作品等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
如《观察蜗牛》一课,让学生描述蜗牛的螺纹时,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
(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
课堂交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
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
(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5.总结概括,形成概念。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科学概念的抽象、概括、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一系列反复的过程。
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概念。
《声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建立起“振动”的概念。
“振动”这个概念很少会出现在学生头脑中,虽然他们也观察到了一些振动的现象,但他们却认为振动就是拍打、摩擦、敲击等许多方式中的一种。
部分老师在讲解声音产生的原因时,会让学生讨论或者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不可能建立起“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的概念。
那如何让学生科学地建立起“振动”的概念呢?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多种乐器,让学生进行演奏。
经过一一演示,学生发现这些物体发声的方式不是唯一的。
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进行总结:这些不同的发声现象和发声的方式有什么共同之处吗?这个问题是学生比较能力、概括能力的一次提升。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振动”的概念靠拢。
在“振动”概念的提升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多层次的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由表面的理解进入到概念的提升。
6、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
《课标》中提出: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
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
如在讲“溶解”这一概念时,教师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邻居家的小朋友把盐都溶解在水中了,你能帮他把盐再从盐水里取出来吗?大家可以搜集资料,请教大人,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这样的设计,既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课堂内外,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
本环节注意问题:(1)为达到继续探究的目的,教师可做下面三项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定期召开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
(2)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如学习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自制小笛子或小乐器,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扩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以上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假设到设计方案直至后面的研究与分析等”这样的模式又不能绝对。
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
有些探究学习活动可能包括了上述全部六个环节,也有可能某些探究学习活动只包含了其中的几个环节。
我们并不能寄希望每节课都重复这样的程序,因为这样的话每个环节都没有深入下去,科学探究只能是落空。
“探究一发现”教学模式I ,“探究一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结构。
“探究一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结构由 3 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创设间题情境阶段。
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I 司题情境,即给学生呈现具体的间题现象,并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间题,让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以“浮力”知识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物体,如铁块、木块、塑料块、冰块、铝块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别将这些物体放入盛水的玻璃容器中,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当学生亲眼看到这些真实的现象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间题: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有些物体却漂浮在水面?这时,学生可能七嘴八舌地提出各自的看法。
待学生平静后,教师提出:请大家想办法证明物体沉浮的真正原因。
第二阶段: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
学生提出假设和证明方法,即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并给学生提供实验条件,例如给学生准备好盛水的容器和各种用于实验的不同材料的物体.以及天平、盛量水的量具和长度测量工具等。
然后让学生自主使用这些仪器和材料,自己根据不同的假设独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这个阶段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阶段,学生在这时要积极思考,反复探究,提出不同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操作实验反复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
这个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而不是提供思路和方法。
当学生探究失败时,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让他们变换假设重新探究,重新实验,直至提出并验证了正确的假设。
第三阶段:发现一概括阶段。
当学生提出用相同体积的不同材料做实验,并试图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时,便进入了发现一概括阶段。
这个阶段是学生独立探索事物的本质特征,发现物体沉浮原因,并概括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的阶段。
该阶段,教师要求学生独立进行。
当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概括出实验所得出的一般结论。
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