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生成的一般规律
免疫应答
活化的T细胞表达CTLA-4,其配体也 是B7分子,CTLA-4与B7分子结合后向T细 胞发出抑制信号。
T细胞突触或免疫突触
指T细胞与APC识别结合过程中,两种细胞的多 种跨膜分子聚集在一定的部位,靠拢成簇,所形成 的细胞结合部位。 TCR-CD3和CD4/CD4 免疫突触的中心是: MHC-抗原肽 周围环布着大量其他细胞黏附分子,如 B7/CD28 、 CD2/LFA-3 、 LFA-1/ICAM-1等。
(3)多种细胞因子参与T细胞增殖与分化 如: IL-2、IL-4、 IL-6、 IL-7、 IL-12、 IL-15、 IL-18,尤其是IL-2 是促进活化后T细胞增殖的最重要的细 胞因子。
T细胞的活化
IL-2
APC
B7 CD28
Th
活化、增殖
ThB7 CD28来自APCB7 CD28
CTL
IL-2
活化、增殖
T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活化 CD4+T细胞——双信号 CD8+T细胞——双信号+CD4+T辅助 增殖 IL-2/IL-2R——克隆性增殖 分化 CD4+T细胞——Th1和Th2 CD8+T细胞——CTL
CD4+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和Th2细胞
Th2
Th1
CD8+T细胞在Th1细胞辅助下分化成CTL
三、效应
(一)保护效应 1.自己——不排己 2.非己——排异 (二)损伤效应 1.自己——排己 2.非己——不排异或高应答
生理性免疫应答 抗 原 类 型 效 应
病理性免疫应答 类 型 正应答 过强 负应答 效 应 超敏反应 免疫缺陷病 自身免疫(病) 肿瘤生长
异己抗原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意义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意义
抗体是一种由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分子,能够识别并结合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从而发挥免疫防御作用。
抗体的产生一般遵循以下规律:
1. 抗体的产生需要经过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能够识别并结合抗原,当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会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
2. 抗体的产生具有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不同人产生的抗体也可能存在差异。
3. 抗体的产生具有时间效应:抗体的浓度和特异性通常在免疫反应后几天内达到峰值,之后会逐渐降低,最终消失。
4. 抗体的产生具有记忆效应:一旦免疫系统产生了对某种抗原的抗体,它们会保留一部分记忆细胞,当再次遇到同样的抗原时,免疫系统会更快、更强烈地产生抗体,形成“免疫记忆”。
这些规律的存在对于我们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开发疫苗等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研究抗体的产生规律,可以设计出更加有效的疫苗,使得免疫系统能够更快、更强地产生抗体,从而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
同时,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治疗,也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
统的抗体产生,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主管检验师资格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复习习题第一章概论
主管检验师资格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复习习题第一章概论(附答案解析)一、A1题型1、能够通过胎盘屏障的免疫球蛋白是()A、IgMB、IgGC、IgAD、IgEE、IgD2、初次免疫应答首先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A、IgGB、IgMC、IgAD、IgEE、IgD3、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4、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B、巨噬细胞C、中性粒细胞D、B细胞E、T细胞5、机体免疫自稳功能紊乱会导致()A、恶性肿瘤B、反复感染C、自身免疫病D、免疫缺陷病E、免疫耐受6、对免疫应答反应的描述错误的是:A、可识别和处理抗原B、抗原呈递C、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D、产生免疫效应分子E、T细胞不参与体液免疫7、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A、B细胞在骨髓内的分化成熟B、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C、T、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D、巨噬细胞的抗原的处理和递呈E、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8、产生IFN-γ的细胞是:B、B细胞C、自然杀伤细胞D、血管内皮细胞E、单核-巨噬细胞9、免疫对机体是:A、有利的B、有害的C、有利也有害D、有利无害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10、关于免疫的概念,正确的是:A、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过程B、机体抗感染的过程C、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D、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的细胞的过程E、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过程11、T细胞表面CD3的作用是:()。
A、黏附分子,在抗原提呈过程中起辅助作用B、Th细胞的表面标志C、组成TCRCD8复合物D、Tc细胞的表面标志E、SRBC受体12、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C、免疫球蛋白D、细胞因子E、白细胞介素13、较其他Ig更易透过胎盘的是:A、IgMB、IgGC、IgAD、IgEE、IgD14、关于外周免疫器官,不正确的是: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15、T淋巴细胞区定位在A、脾红髓B、胸腺皮质C、淋巴结副皮质区D、淋巴小结E、脾小结C、CD2D、CD8E、CD1617、B细胞结合抗原的表面标志是:()。
抗体产生的原理
抗体产生的原理
抗体产生的原理是通过机体的免疫系统来应对外来入侵的病原体。
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它们并进行相应的应激反应。
其中,B细胞是主要的抗体产生细胞。
抗体产生的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抗原刺激和抗体合成。
首先,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它们的特异抗原会被识别并结合到B细胞上,即抗原刺激。
这个过程受到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和体液介导免疫应答两种机制的调控。
在接收到抗原刺激后,B细胞会进一步分化为两种形式:浆细
胞和记忆B细胞。
浆细胞是一种专门合成和分泌抗体的细胞,而记忆B细胞则会长期保存在体内,以便在再次遇到相同病
原体时迅速产生抗体。
接下来是抗体合成的过程。
在细胞内,B细胞会通过基因重组
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基因,进而合成相应的抗体蛋白。
这些抗体蛋白通过分泌出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M(IgM)进入体液循环,并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中和或清除
病原体。
值得一提的是,抗体的产生不仅能够应对外来病原体,在疫苗接种后也能够提供免疫保护。
疫苗中的抗原刺激可激活B细
胞并诱导抗体产生,从而让机体在未来遇到相同病原体时能够更快产生抗体,有效预防疾病。
总而言之,抗体产生的原理是通过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识别并结合到病原体抗原,进而分化为合成抗体的浆细胞和保存在体内的记忆B细胞,最终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来应对外来入侵的病原体。
抗体产生的规律及临床应用教学内容
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
• 初次免疫应答:特定抗原首次刺激机体,须经一定的 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 原因:必须经过T、B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产 生了记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 再次免疫应答(回忆应答):初次应答后,再次给予 相同抗原刺激,则抗体出现的潜伏期明显缩短; 原因:因为有特异性的记忆细胞存在,故应答速度 加快,应答能力增强
Prof. Zhang
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 • (1)潜伏期短(约2~3天) • (2)抗体的种类以IgG为主 • (3)抗体亲和力比初次应答明显增强 • (4)维持时间长 • (5)总抗体水平高
Prof. Zhang
临床意义
• 证明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记忆性; • 是疫苗接种的理论基础,非活疫苗预防接种常需二次
及以上; • 应用于临床诊断:持续感染的后期,抗体效价明显升
高,一般认为效价增加四倍以上有诊断意义(如伤寒 的诊断);再次感染,效价也会比既往感染高;
Prof. Zhang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Prof. Zhang
初次应答 和再次应答的异同
特性
初次应答
再次应答
APC
D低
抗体生成 潜伏期 高峰浓度 维持时间 Ig类别 亲和力
5-10天 较低 短 主要为IgM 低
2-5天 较高 长 IgG、A 高
无关抗体
多
少
初次免疫应答的特点 • (1)潜伏期(诱导期)长(约7~10天) • (2)抗体的种类以IgM为主 • (3)抗体亲和力低 • (4)维持时间短 • (5)总抗体水平低
2017-2018年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特种医学701基础医学综合考研大纲重难点
701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大纲(2017版)考试内容包括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五大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25%、25%、25%、15%和10%。
第一部分生理学 (25%)一. 人体组织结构1. 生命化学:生命体的基本元素,组织液。
3.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4.人体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及神经组织的功能。
二. 表皮系统皮肤及附属器的功能。
三. 运动系统骨骼肌的组织结构特点,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四. 神经和内分泌系统1.神经系统功能,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突触的结构与功能,反射弧的构成与功能。
2.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中枢神经系统的血液供应,自主神经的特点与功能。
3.下丘脑垂体与甲状腺: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与甲状旁腺分泌的激素及功能。
4.肾上腺与胰腺:肾上腺、胰腺分泌的激素及其功能。
6.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调控方式、负反馈调节机制。
五.感受器1.味觉和嗅觉:味蕾的分布与功能;味觉和嗅觉的传导途径。
2.视觉器官:眼球及眼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视力的形成与调节。
3.听觉器官:声波的传导与听力的形成。
六.循环系统1.血液: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组成和功能,血液的运输功能,凝血与纤溶的过程与机制,ABO血型与Rh血型的分型依据及输血原则。
2.血液循环系统:心脏的结构,瓣膜、心肌细胞的特点;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心脏的供血;熟悉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循环路径, 组织液的生成;心动周期各时相的特点,血压的形成与调节。
3.淋巴系统与免疫:人体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机制与特点。
七.呼吸系统1.呼吸系统的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呼吸膜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呼吸的机制,外呼吸、内呼吸的概念,氧、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的调节。
八.消化系统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肝脏的功能。
2.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在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门脉循环的功能。
动物抗体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动物抗体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核心提示:一.原理免疫血清或称抗血清,为含有某种抗原特异性的抗体分子的动物血清,一般是从通过人工注射某种抗原的免疫动物制备的。
优质的高效价抗血清可用于教学、科研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某种物质进入体内后能一.原理免疫血清或称抗血清,为含有某种抗原特异性的抗体分子的动物血清,一般是从通过人工注射某种抗原的免疫动物制备的。
优质的高效价抗血清可用于教学、科研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某种物质进入体内后能否引起被免疫的动物产生抗体生成反应,一方面取决于抗原分子表面有无特异性的抗原决定簇(Antigeni Deterinant)或称表位(Epitpe);另一方面取决于被免疫动物的机体的免疫状态。
当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时,如果抗原剂量合适,免疫接种的途径恰当,被免疫的动物就将遵循抗体生成的一般规律初次反应和再次反应,产生抗体并获得免疫血清。
制备免疫血清除需要纯化抗原外、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动物及恰当的注射途径,优质的高效价免疫血清还与注射的抗原剂量,接种的次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抗原为了制备特异性强,效价高,亲和力好的优质免疫血清。
首先必须要有合适的抗原。
免疫血清的特异性除了与抗原的分子量大小有关外,还与抗原分子表面抗原决定簇的性质、空间位置、立体构象以及种属差异等密切相关。
抗原的种类繁多,依其的不同可以分为天然抗原、人工抗原、合成抗原,重组抗原等。
天然抗原又可分为可溶性抗原(如血清、毒素,组织浸出液,组织或细胞蛋白质等)、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病毒、细胞等)、半抗原(本身无免疫原性,必须与载体蛋白结合后才有免疫原性,如青霉素、氯霉素、雌激素、胰岛素等)、合成性抗原(如多肽等)以及基因工程抗原等。
三.动物的选择家兔、羊、马、驴、大鼠、小鼠、豚鼠、鸡、猴等都是常用的免疫动物,在实验中,选择动物时应考虑抗原与动物的种属关系、抗原性质与动物种类、免疫血清需要量、免疫血清要求以及动物个体和用途等因素。
实验用免疫血清多选用家兔、大鼠、小鼠、豚鼠和鸡,商业用生产多用马、羊、驴,特殊情况选用猴。
免疫学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学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第3页
2.识别TI2抗原:肺炎球菌多糖等
● TI2抗原结构特点: 含有多个重复出现抗原决定簇, 呈线形排列,在体内不易降解。
●活化特点: 与特异性BCR结合 BCR交联 传入 活化信号 B细胞活化。
免疫学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第4页
免疫学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细胞识别TI2抗原
主要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
B7.1和B7.2 表示细胞 APC
CD2 T细胞
CD40 B细胞
配体
配体表示 细胞
CD28 CTLA-4 T细胞
主要功效 B7/CD28
(活化T细胞)
B7/CTLA-4
(抑制T细胞活化)
免疫学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LFA-3
淋巴细胞和 全部APC 活化T细胞
CD40L 活化T细胞 B细胞活化最 强有力信号
B1
无 无
TI-2抗原 多糖等
不需要 BCR
B1 少数有 个别有
TD抗原
蛋白質 需要 BCR
B2 有 有
T细胞辅助
-
-
+
免疫学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第20页
二、Ig类转换(isotype switch):
是指B细胞在受抗原刺激后,首先合成IgM,然 后转为合成IgG等类别抗体。
免疫学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第5页
二、 对TD-Ag识别与提呈
1. TD-Ag: 蛋白质抗原
2. 识别与提呈 (1)B细胞表位与特异性 BCR结合 (2)T细胞表位- MHC-II类分子复合物 表示于 APC细胞表面 TCR识别Th细胞活化 辅 助B细胞活化
免疫学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一、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当第一次用适量抗原给动物免疫,需经一定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含量低,且维持时间短,很快下降,称这种现象为初次免疫应答。
若在抗体下降期再次给以相同抗原免疫时,则发现抗体出现的潜伏期较初次应答明显缩短,抗体含量也随之上升,而且维持时间长,称这种现象为现次免疫应答或回忆应答。
由于对抗体分子结构研究的进展,发现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分子,对抗原结合力低,为低亲和性抗体。
而再次应答则主要为IgG分子,且为高亲和性抗体。
TD抗原可引起再次应答,而TI抗原只能引起初应答。
对初次和再次应答现象机制的研究,对抗体特异性、多样性、免疫记忆以及对自身抗原而受性机制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抗体生成的细胞学为基础(图11-1,表11-2)。
图11-1初次及再次免疫应答表11-2 初次与再次免疫应答特性特性初次再次抗原呈递非B细胞B细胞抗原浓度高低抗体产生延迟相5~10天2~5天Ig类别主要为IgM IgG、IgA等亲和力低高无关抗体多少二、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抗体产生是由多细胞完成的,Miller等在60年代,首先证明了淋巴细胞是不均一的细胞群。
他用早期摘除鸡的胸腺和法氏囊的方法证明了有二类不同的的淋巴细胞,即T和B细胞。
前者与细胞免疫有关,后者与抗体形成有关(表11-3)。
表11-3 新生期摘除胸腺及法氏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鸡)全身X-线照射周围血淋巴细胞数Ig浓度抗体产生移植物排斥反应未身X-线照射148 000 ++ +++ ++胸腺摘除9 000 ++ + -法氏囊摘除13 200 --++阳性反应;-阴性反应Claman 给经X-线照射小鼠移入同系骨髓细胞(B细胞来源)和胸腺细胞(T细胞来源),然后用羊红细胞免疫,结果证明只有同时移入两种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因此证明了抗体产生需要T和B细胞共同参予。
Unanue等在70年代又证明了巨噬细胞在抗体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应用纯化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研究这一问题。
血小板抗体产生机制
血小板抗体产生机制
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涉及免疫系统的复杂机制,通常分为两种主要类型: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药物诱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1.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由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血小板的疾病。
机制可能涉及以下步骤:
•异常的免疫应答:在ITP患者中,免疫系统可能产生异常的应答,将血小板错误地识别为外来物质或敌对物质。
•抗体生成:免疫系统产生了称为抗血小板抗体的抗体,通常是IgG类型。
这些抗体结合到血小板表面,标记它们为被摧毁的
目标。
•巨噬细胞破坏:抗体标记的血小板被巨噬细胞,如脾脏和肝脏的巨噬细胞,破坏掉。
这导致血小板减少,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2. 药物诱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有些药物可以触发免疫系统对血小板的攻击,导致药物诱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这一过程可能包括以下步骤:
•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引起免疫系统对血小板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
•抗体生成:免疫系统生成抗血小板抗体,将其与药物相关的血小板结合。
•巨噬细胞破坏:抗体标记的血小板被巨噬细胞摧毁。
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确切机制仍在研究中,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和免疫系统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免疫抑制剂和其他干预手段,以减轻免疫系统对血小板的攻击。
10.6 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潜伏期•对数期•平台期•下降期❖再次应答•潜伏期短•抗体浓度增加快•抗体维持时间长•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小•再次应答主要产生高亲和力抗体IgG初次免疫应答再次免疫应答免疫应答场所胸腺依赖区(T细胞区)生发中心抗体生成潜伏期5~10天1~3天抗体峰值(生成量)低高持续时间短长抗体类别IgM>IgG IgG、IgE、IgA抗体亲和力低高免疫剂量高低抗体生成场所淋巴结髓质、脾脏红髓骨髓、黏膜淋巴组织B细胞库正常,同中枢免疫易发生高频突变体液免疫应答效应❖V区•中和抗原、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C区•激活补体•调理作用✴抗体(尤其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V区❖C区•中和抗原、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激活补体•调理作用•ADCC•介导I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和黏膜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阻止病原体入侵中和作用 活化补体溶解细胞或细菌联合调理作用通过胎盘被动免疫调理作用 ADCC 结合Fc 受体Ig 特异性结合抗原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ADCC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靶细胞CD69CD16CD2FcγRⅢ杀伤细胞NK 等B淋巴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TI抗原对B细胞的活化TH2 BTI AgTD AgB第一信号第二信号LPS受体TI抗原对B细胞的活化❖TI抗原对B细胞的活化•不出现二次回忆性应答,无抗体亲和力成熟和类别转化,一般仅产生低亲和力的IgM。
•TI-1抗原:B细胞丝裂原,诱导多克隆B细胞(成熟or不成熟)增殖和分化,无需Th辅助。
•TI-2抗原:具有高度重复结构,仅能激活成熟B-1细胞,无需Th辅助,高浓度或低浓度易诱导耐受。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一、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当第一次用适量抗原给动物免疫,需经一定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含量低,且维持时间短,很快下降,称这种现象为初次免疫应答。
若在抗体下降期再次给以相同抗原免疫时,则发现抗体出现的潜伏期较初次应答明显缩短,抗体含量也随之上升,而且维持时间长,称这种现象为现次免疫应答或回忆应答。
由于对抗体分子结构研究的进展,发现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分子,对抗原结合力低,为低亲和性抗体。
而再次应答则主要为IgG分子,且为高亲和性抗体。
TD抗原可引起再次应答,而TI抗原只能引起初应答。
对初次和再次应答现象机制的研究,对抗体特异性、多样性、免疫记忆以及对自身抗原而受性机制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抗体生成的细胞学为基础(图11-1,表11-2)。
图11-1初次及再次免疫应答表11-2初次与再次免疫应答特性特性初次再次抗原呈递非B细胞B细胞抗原浓度高低抗体产生延迟相5~10天2~5天Ig类别主要为IgMIgG、IgA等亲和力低高无关多少抗体二、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抗体产生是由多细胞完成的,Miller等在60年代,首先证明了淋巴细胞是不均一的细胞群。
他用早期摘除鸡的胸腺和法氏囊的方法证明了有二类不同的的淋巴细胞,即T和B 细胞。
前者与细胞免疫有关,后者与抗体形成有关(表11-3)。
表11-3 新生期摘除胸腺及法氏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鸡)全身X-线照射周围血淋巴细胞数Ig浓度抗体产生移植物排斥反应未身X-线照射148 000+++++++胸腺摘除9 000+++-法氏囊摘除13 200--++阳性反应;-阴性反应Claman给经X-线照射小鼠移入同系骨髓细胞(B细胞来源)和胸腺细胞(T细胞来源),然后用羊红细胞免疫,结果证明只有同时移入两种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因此证明了抗体产生需要T和B细胞共同参予。
Unanue等在70年代又证明了巨噬细胞在抗体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应用纯化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研究这一问题。
免疫学导论课后答案
免疫学导论课后答案【篇一:免疫学导论(第二版)复习一条龙,每章重点】t>^惠^♂青衣▓如风♀拂雪※上传,时间紧迫,做的不好,目录1.抗原1.1抗原的基本概念及类别,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1.2.免疫原性:特异反应性1.3.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的主要特点1.4.抗原决定簇的结构及功能1.5.半抗原的免疫特性2抗体2.1五类ig:igg、 iga、 igm、 igd、 ige的结构特点及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2.2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再次应答)3.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4.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过程5.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的生物学功能及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的特点6.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7.内、外抗原如何经 mhci 及 mhcii 分子加工提呈?8.免疫调节绪论克隆选择(clonal selection)学说1 t细胞b细胞无数特异性是在与外来抗原物质接触之前就已存在的,是随机形成的多样性的细胞克隆,2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同一种特异性的受体,受体即是胞膜ab 分子。
3当受抗原刺激,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识别并结合抗原,致细胞活化。
4能特异识别机体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在淋巴系统发育成熟之前的某个阶段就被清除一.二章总结(抗原 antigen 是指能与 t 细胞抗原受体、b 细胞抗原受体、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效应和记忆性淋巴细胞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city:指抗原与应答产物抗体、效应和记忆性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也称反应原性。
免疫反应性是免疫原性的属性,具有免疫原性的都具有免疫反应性。
半抗原 hapten: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 carrier:与半抗原连接的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抗原能否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因素:免疫原性:抗原的理化性质(分子量要大;化学组成要复杂;要有抗原表位并须表露;物理性状)宿主的反应性(异物性;宿主的遗传因素;宿主的免疫状态)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是指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兽医免疫学作业题(有答案的)
兽医免疫学网上作业题作业题一一、选择题1.免疫的概念是( D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的功能 B.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D.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2.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D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反复感染 E.免疫增生病3.免疫原性较好的物质其分子量一般大于( B )A.5KuB. 10KuC. 20KuD. 50Ku4.下列哪种物质免疫原性最强( B )A.蛋白质B.多糖 C.染色质D.DNA5.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是( A )A.抗原决定基B.抗原的大小C.抗原的电荷性质D.载体的性质E.抗原的物理性状6.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而言是( C)A.半抗原B.抗体C.抗原D.既是抗原又是抗体E.超抗原7.IgG的重链类型是( B )A.αB.γC.δD.εE.μ8.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 E )A.VHB. VLC. CHD.CLE. VH 和 VL9.能与肥大细胞表面FcR结合,并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Ig是( E )A.IgAB. IgMC. IgGD.IgDE. IgE10.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 C )A.IgAB. IgMC. IgGD.IgDE. IgE11.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最早合成的Ig是( B )A.IgAB. IgMC. IgGD.IgDE. IgE12.下面哪一类Ig参与粘膜局部抗感染( A )A.IgAB. IgMC. IgGD.IgDE. IgE13.SIgA为( D )A.由二个IgA单体与J链组成 B. 由一个IgA单体与J链组成 C. 由二个IgA单体与J链和分泌片组成D. 由一个IgA单体与J链和分泌片组成E. 由五个IgA单体与J链组成14.介导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发挥ADCC效应的Ig主要是( C )A.IgAB. IgMC. IgGD.IgDE. IgE15.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成分激活顺序是( D )A.C123456789B. C145236789C. C124536789D.C142356789E. C13245678916.不参与C5转化酶形成的补体成分是( B )A. C4B. C5C. C3 D.C2 E.B因子17.能抵抗病毒的感染、干扰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称为( C );能刺激不同的造血干细胞,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称为( B );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称为( D );能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称为( A );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统称为( E )。
抗体生成的一般规律
抗体生成的一般规律
抗体生成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机制。
一般来说,免疫系统会在接触到外来抗原后,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
抗体生成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抗原识别:免疫系统会检测到外来抗原,并识别其特定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2. 抗原呈递:免疫细胞会将抗原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激活免疫应答。
3. 免疫细胞激活:被呈递的抗原会激活特定的免疫细胞,如B 细胞和T细胞。
4. 抗体产生:被激活的B细胞会分化成浆细胞,开始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以攻击抗原。
5. 抗原清除:抗体会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被免疫系统清除。
抗体生成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协同作用,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的互动。
对于不同类型的抗原,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抗体的产生也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抗体生成的一般规律是相似的。
- 1 -。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一、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当第一次用适量抗原给动物免疫,需经一定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含量低,且维持时间短,很快下降,称这种现象为初次免疫应答。
若在抗体下降期再次给以相同抗原免疫时,则发现抗体出现的潜伏期较初次应答明显缩短,抗体含量也随之上升,而且维持时间长,称这种现象为现次免疫应答或回忆应答。
由于对抗体分子结构研究的进展,发现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分子,对抗原结合力低,为低亲和性抗体。
而再次应答则主要为IgG分子,且为高亲和性抗体。
TD抗原可引起再次应答,而TI抗原只能引起初应答。
对初次和再次应答现象机制的研究,对抗体特异性、多样性、免疫记忆以及对自身抗原而受性机制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抗体生成的细胞学为基础(图11-1,表11-2)。
图11-1初次及再次免疫应答表11-2初次与再次免疫应答特性特性初次再次抗原呈递非B细胞B细胞抗原浓度高低抗体产生延迟相5~10天2~5天Ig类别主要为IgM IgG、IgA等亲和力低高无关抗体多少二、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抗体产生是由多细胞完成的,Miller等在60年代,首先证明了淋巴细胞是不均一的细胞群。
他用早期摘除鸡的胸腺和法氏囊的方法证明了有二类不同的的淋巴细胞,即T和B细胞。
前者与细胞免疫有关,后者与抗体形成有关(表11-3)。
表11-3新生期摘除胸腺及法氏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鸡)全身X-线照射周围血淋巴细胞数Ig浓度抗体产生移植物排斥反应未身X-线照射148 000 ++ +++ ++胸腺摘除9 000 ++ + -法氏囊摘除13 200 -- ++阳性反应;-阴性反应Claman 给经X-线照射小鼠移入同系骨髓细胞(B细胞来源)和胸腺细胞(T细胞来源),然后用羊红细胞免疫,结果证明只有同时移入两种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因此证明了抗体产生需要T和B细胞共同参予。
Unanue等在70年代又证明了巨噬细胞在抗体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应用纯化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研究这一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体生成的一般规律
抗体生成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一种主要免疫反应,其一般规律如下:
1. 初次感染:机体初次感染病原体时,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生成足够的抗体来对抗病原体。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7-14天。
2. 二次感染:当机体再次感染同一种病原体时,由于已经有了相应的记忆性B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机体可以更快地生成抗体。
这个过程通常只需要数天。
3. 抗体水平:在感染过程中,抗体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但仍能够保持一定水平,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4. 免疫记忆:一旦机体对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它就会形成相应的记忆细胞,以便在再次感染时更快地生成抗体。
这就是机体的免疫记忆。
5. 交叉反应:有时,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与不同的病原体发生交叉反应,从而提供一定的交叉免疫保护。
总之,抗体生成的一般规律是初次感染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生成足够的抗体,而二次感染则更快地产生抗体。
免疫记忆和交叉反应也是抗体生成的重要方面。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