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思

合集下载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代:宋代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一作:溪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译注参考:译文及注释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赏析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枝,另一枝,有“使……‘别枝’”之意。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xi&agra一ve;n):出现,展现。

【翻译】树上睡梦中的喜鹊被明亮的月光惊醒了,以为天亮了,从一根树枝跳到了另一根树枝上;轻轻吹拂的夜风不时送来蝉儿的阵阵鸣叫。

田野里稻花的芳一香阵阵飘来,喧闹的蛙儿好像在诉说着丰收的年景。

天边偶尔还可以看得见点点星光在闪烁,转眼之间山前竟然稀稀疏疏地下起了雨来。

赶紧避雨吧,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拐过一段弯路跑到小溪的桥上,嘿,土地庙树林边的那家茅舍小店忽然展现在眼前。

【赏析】辛弃疾(1140-1207),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先后任湖北、江西、湖南安一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曾采取过各种强兵富国措施。

他一生坚持抗金,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因此,曾长期闲居江西农村,熟悉了乡村生活。

他的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

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作品在构思上颇有特点,上下两阙分别抓住特点描写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

上阙:重点写晴朗的夜晚。

词人抓住“明月”、“清风”、“稻花”、“蛙声”的特点,描绘了一个清朗、幽静、丰收在望的夜晚。

词人从视觉上以“惊鹊” “别枝”突出月光之明亮;从听觉上以“半夜鸣蝉”反衬夜半清风之煦暖,以“说丰年”渲染“蛙声”之浑厚雄壮热闹;从嗅觉上以“稻花”飘来的芳一香给人丰收的想象。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夏夜叹》,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句名句。

这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注,表达了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向往。

在现代汉语中,这句诗也被广泛应用,成为了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象征。

下面我将对这句诗进行现代汉语解释,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句诗的意境和内涵。

1. "稻花香里":这句诗的开头描绘了稻花飘香的情景。

稻花是稻谷成熟时散发的香气,这里可以引申为丰收的象征。

在现代汉语中,“稻花香里”可以理解为丰收的季节,也可以代表丰盛的收获。

2. "说丰年":这句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对丰年的期盼和向往。

说丰年可以理解为期待着丰收的到来,也可以代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祝福。

3. "听取蛙声一片":在诗中,蛙声也成为了丰收意象的一部分。

蛙声代表了田间地头的生机盎然,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丰收的预兆和生机的象征。

通过现代汉语的解释,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这句诗中蕴含的丰收之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怀,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丰收的向往。

这样的诗句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成为了人们向往丰收和美好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诗,以其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一直被传颂至今。

在这句诗中,杜甫通过对田园生活中的自然景观的描绘,揭示了对丰收时节的向往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而在当代,这句诗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不仅成为了人们表达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象征,也被引用在各种场合,传递着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祝福。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句诗的内涵,并探讨它在现代社会中所承载的意义。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句诗在描绘丰年景象与农村生活的又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理想的追求。

稻花香里,蛙声齐鸣,诗意盎然。

这些景象在杜甫笔下似乎是如此的平淡,却又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二年级与青蛙有关的诗句

二年级与青蛙有关的诗句

二年级与青蛙有关的诗句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译文】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幽居初夏》[宋]陆游【译文】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飞舞,湖畔草长鸣蛙处处。

3、蝌蚪忽安在,蛙声豪有余。

——《约客》[宋]赵师秀【译文】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4、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五月十九日大雨》[明]刘基【译文】一会儿,那兴云作雨的龙挟着雷电乌云离去,眼前出现的是池塘水溢,青草滴翠,万蛙齐鸣。

5、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春暮》[宋]曹幽【译文】林间的黄莺早已不再啼叫了,只能独自一人迈向长满青草的池塘畔,去聆听青蛙的叫声。

2. 关于青蛙的诗句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约客/ 有约》作者:赵师秀。

朝代:宋朝。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3、《木兰花慢·朝天门外路》作者:吕胜己朝代:宋朝朝天门外路,路坦坦、走去声瑶京。

悔年少狂图,争名远宦,为米孤征。

星星。

半凋鬓发,事千端、回首只堪惊。

居士新来悟也,渭川小隐初成。

临清。

巧创幽亭。

真富贵、享安荣。

有猿鸟清讴,松篁森卫,桧柏双旌。

蛙鸣。

自然鼓吹,粲林华、前后锦围屏。

须信早朝鸡唱,未如夜枕滩声。

4、《绝句》作者:吴涛朝代:宋朝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5、《幽居初夏》作者:陆游朝代:宋朝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6、《五月十九日大雨》作者:刘基朝代:明朝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诗词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思

诗词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思

诗词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思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思稻花飘香,一片蛙鸣,那蛙声也像在诉说丰收的年景。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

上阙写夏夜景物,通过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十分优美动人。

读这几句我们会深深感到作者观察是那么细致入微:月光其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乌鹊对光线敏感,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

而蝉的叫声除受鹊惊的影响外,又是与清风徐来相关联,轻风摇动了树枝,使一直静静地爬在上面的蝉也受惊了,它拽着长声飞到远处去了(也可能没有飞)。

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

可是作者似乎还不满足,他又把另一个声部引入这个二重唱,那是稻花香里的连成一片的蛙声。

以上鹊惊、蝉鸣、蛙声,都是对声响的描绘,是由人的听觉感知的;稻花香则是嗅来的,是清风吹送到鼻孔的。

这样写,完全符合夜间观察事物的特点,尽管是朗月当空的仲夏夜,但还是听觉、嗅觉更管用。

这样就让读者仿佛感受了四野朦胧的奇妙景象。

清凉的南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的年景一样,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苏轼《南国》诗写道:“春畴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

”也是写丰年的喜悦的,很有特色。

相比之下,似乎这首《西江月》的表现手法更觉委婉、自然,因而给读者的印象更加鲜明深刻。

下阕侧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发。

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

南方每到夏天,常有所谓“过雨云”,并不需要整个天空布满乌云,只要头顶上有几片云就可以下起雨来。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鉴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

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

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赏析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赏析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前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注释】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

黄沙道:是指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别枝惊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⑷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

⑺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⑻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⑼见:同“现”,显现,出现。

⑽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首词正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初中语文文言文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鉴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

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

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诗歌鉴赏】稻花香里说熟年,听取蛙声一片

【诗歌鉴赏】稻花香里说熟年,听取蛙声一片

【诗歌鉴赏】稻花香里说熟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来源]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原件][供应]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深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颗星远,山前有两三场雨。

在过去,在毛店社区的森林边,路转向了河头,突然看到了它。

【名句赏析】
凉风带着稻花的芬芳,青蛙的喧闹声似乎在告诉我们收获的成功。

这是一首描写初夏乡村月光夜景的小诗。

它以轻快灵活的语气反映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这两句话中的“详细描述”尤为生动。

作者用拟人手法写野鸡,似乎也理解了幸福岁月的叙事,从而呈现出夜景的美和生育的喜悦。

青蛙的声音和稻花的香味不仅能吸引读者的听觉,还能吸引读者的嗅觉,给读者带来各种审美享受。

稻花的“香”的确是对盛开的稻花的描绘,也是诗人甜蜜情感的体现。

成熟岁月的主题不是普通的喜鹊声,而是青蛙声,这正是诗人的独创性。

在诗人的感觉中,他似乎听到一群青蛙在稻田里齐声叫喊,为丰收而争论。

首先是“说”的内容,然后是“声”的起源。

用蛙音说“康年”是词人的发明。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解释】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

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

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

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内容】:这是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

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使我们不仅看到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画。

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西江月》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秀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

它只不过是人们常见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我们从这首词中却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唤起我们对田野风光的热爱。

拓展阅读:辛弃疾轶事典故义斩义端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再也忍无可忍,终于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

很可惜的是,在这一时期,年轻的辛弃疾并没有机会在军事舞台上展现他的过人才华,当时,义军首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

在军队里任文官这一年,出了一件事,终于令耿京对辛弃疾这么一个文武双全的秀才,从此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觑。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个和尚,他的名字叫义端,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这个叫义端的和尚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

辛弃疾经典词及翻译

辛弃疾经典词及翻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下滔滔奔流的清江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

我向西北眺望故都长安,可怜只见到千万重山峦。

但青山重重也难把流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暮色苍茫我正满怀忧郁,又听到鹧鸪声声震我耳鼓。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 翻译及赏析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子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冷清的晚风忧如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讨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忧如在说着丰收年。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溪桥一作:溪头 )天空中轻云飞扬,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毛毛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仍旧坐落在土地庙周边的树林中,山路一转,从前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表现在他的眼前。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周边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译注参照:1、程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初版社, 2010: 578-579译文及说明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冷清的晚风忧如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讨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忧如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飞扬,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毛毛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仍旧坐落在土地庙周边的树林中,山路一转,从前那记忆深 ...赏析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公元 1181 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很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所以在此留下了很多词作。

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创作背景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讨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遇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 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科学现象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科学现象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科学现象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思是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郊外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青蛙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存,春末夏初是青蛙繁殖的季节,这时池塘边会经常听到蛙鸣声,但是寒冷的冬天很难听到蛙鸣声。

蛙鸣是一种求偶行为,然后产卵、发育成蛙,说明生物具有繁殖特性。

但当有人走近时,不再鸣叫,这说明蛙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科学现象,反映了青蛙的生物习性以及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思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思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思
【翻译】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思
“明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丰收的场景,通过“明月”、“稻花香”和“蛙声”的描绘,传达了一种丰收的喜悦和美好的景象。

“明月”象征着光明和希望,意味着事物的顺利发展和繁荣。

在农田里,明亮的月光照耀下,整片稻田显得格外璀璨,给人一种宁静和温暖的感觉。

“稻花香”代表着丰收的象征。

稻花盛开时,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这意味着稻谷已经成熟,即将丰收。

稻花香扑鼻而来,使人们充满了喜悦和期待,预示着丰收的喜讯即将到来。

“蛙声一片”则是这个丰收景象中的背景音。

蛙声是农田里常见的声音,象征着农田的生机和繁荣。

在丰收的季节里,蛙声此起彼伏,如同一片和谐的音乐,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整句诗通过描绘明月、稻花香和蛙声,将丰收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句诗寄托了诗人对丰年丰收的期望和祝愿,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这里的丰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饶,更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