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心悸(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心悸(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心悸(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

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过速、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考本方案辨证论治。

一、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陈文斌、潘祥林主编的《诊断学》(第六版)中“心电图”章节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治疗1、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症状:心悸怔忡,或见刺痛,虚烦多梦,或自汗盗汗,或五心发热,舌质暗红尖红甚或有瘀点,苔黄,脉虚数或促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清热方药:四参饮加味。

太子参20g,丹参30g,苦参15g,北沙参12g,郁金12g,生百合30g,炒枣仁12g,莲子心3g,远志12g,茯苓神各15g,生龙齿30g,节菖蒲12g,回心草12g,甘草6g。

若气虚偏盛,气短乏力较甚者,加黄芪益气补心;若阴虚而有低热者加天门冬、干地黄、黄连以养心清热宁心;若心烦失眠明显者加合欢花、柏子仁以安神助眠;若肾阴不足,症见腰酸膝软,目弦耳鸣者,加女贞子、龟甲、鳖甲以滋肾养心;若兼心脉瘀阻,胸闷刺痛,舌有瘀点者,重用丹参,加三七末(冲服)活血通脉。

若大便溏泻,加芡实、诃子以健脾止泻;胃纳欠佳加砂仁、焦三仙、炒卜子以健胃消食。

中成药:根据病情选取1-2种应用。

参松养心胶囊,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

用于心悸属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证患者,症见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动则加剧,胸闷不舒,阵发胸痛,失眠多梦,头晕眼花,神倦懒言,舌质暗或有瘀点,少苔,脉细弱或结或促。

口服,一次2粒,3次/日。

步长稳心颗粒,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瘀。

主治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宁、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胸闷胸痛。

心律失常诊治规范

心律失常诊治规范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多形性室速: 不伴QT延长的多形性室速 ——病因治疗 ——缺血者可使用β-阻滞剂,利多卡因 ——其他情况可用胺碘酮(Ⅱb)、利多卡因 (Ⅱb)、普鲁卡因胺(Ⅱb)、索它洛尔 (Ⅱb)、β-阻滞剂(未确定类)、苯妥英钠(未 确定类)
胺碘酮电生理特性
Ⅰ类作用:轻度阻断钠通道,呈频率依赖性,但没有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Ⅲ类作用:阻断钾通道。 Ⅳ类作用:阻滞L型钙通道,抑制早期后除极和延迟 后除极。 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 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旁路传导, 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延长旁路前向和逆向有效不应期。 静脉应用早期主要表现为I, II, 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 作用,III类药物的作用出现较晚。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多形性室速: 一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蜕变为室颤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按室颤处理 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应鉴别有无QT延长 伴QT延长的扭转性室速 —停止使用可致QT延长的药物 —纠正电解质紊乱 —静脉注射镁剂(未确定类) —临时起搏 (未确定类) —异丙肾上腺素(未确定类) —利多卡因(未确定类)
2、室性早搏之前,无提前发出的P波; 3、室性早搏之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 4、可呈多源性,多形性或联律性出现。
实验室检查
1.心肌酶谱、血钾、钠、氯、钙、镁。 2.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活动平板试验, 心室晚电位。 3.胸片,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显像。 4.血甲状腺素(T3、T4、FT3、FT4、 TSH)及有关药物浓度监测。 5.必要时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活检。
二、快速性心律失常
室上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AVNRT、AVRT) 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率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诊疗规范 心律失常

诊疗规范  心律失常

第八节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起搏、频率、节律的异常及(或)传导发生异常。

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可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

【病史采集】1.发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心律快慢,节律是否整齐,发作是持续性还是阵发性,是否有伴随症状。

2.有无发热,与情绪激动、劳动有无关系。

3.有无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尿少、浮肿等。

4.有无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史。

【体格检查】1.注意心脏是否扩大、有无病理性杂音、心率及节律的改变。

2.测血压、注意有无血管杂音及颈动脉搏动的情况。

【其他检查】1.心电图检查,危重病人需持续心电监测。

2.必要时作Holter心脏电生理检查。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第五章心血管疾病871.临床表现:病人可有心悸、头昏,少数病人可有晕厥。

2.心电图表现:(1)心率快而极规整,心率140~250次/分。

(2)QRS波群大多正常,可伴有室内差异传导,而出现宽大QRS。

(3)P波可埋藏于QRS波群内,不能分辨,或在QRS前,或贴于QRS波群之后。

【治疗】1.短阵发作,如症状不明显可不治疗。

2.安定2.5mg~5.0mg,口服。

3.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如颈动脉按摩,眼球压迫,吞咽冰水,Valsalva动作等。

4.抗心律失常药物:终止急性发作时应静脉注射药物,可选如下药物,但注意掌握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剂量个体化。

(1)心律平1~2mg/kg体重,5~7min内静注。

(2)胺碘酮3~5mg/kg/次,3~5min内静注。

(3)ATP10~20mg,1s静注。

心得安0.5~1.0mg,5min静注。

艾司洛尔50-200ug/(kg.min)静滴。

(4)异搏定5mg,3~5min内静注(预激症候群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一般忌用)。

(5)西地兰0.4mg~0.8mg,静脉内缓慢注射(预激症候群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慎用),对于反复发作的病人给予口服药物预防复发,可选用:(6)β受体阻滞剂:氨酰心安12.5~25mg,每日2次,或倍他乐克25~50mg,每日2次。

心律失常诊治流程

心律失常诊治流程

心律失常诊治流程一、快速性心律失常(一)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1、狭义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广义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二)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二、缓慢性心律失常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以及各种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2、房室传导阻滞:Ⅱ度Ⅱ型、Ⅲ度房室阻滞3、心脏骤停、室性自主心律三、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1频率:心脏代偿范围:40bpm ~150bpm心脏代偿机制障碍:<40bpm,>150bpm2 有无器质性心脏病3 心律失常整齐与否4 持续时间长短5 房室同步性房室同步心房辅助泵:20%~45%双室同步QRS波群宽度室内激动顺序是否正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诊处理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类:(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①多见于老年人;②多有器质性心脏病,如肺心病、冠心病;③异位起源点位于心房,可分为自律性房速和折返性房速;又可分为单形性房速和多形性房速;④房速的频率150bpm~250bpm;⑤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⑥当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时提示危重,如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心绞痛及晕厥;发作时室率>200bpm;老年患者或有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者。

(2)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①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②心电图特点是,突发突止,QRS波群形态正常(隐匿型预激)或宽大畸形(显性预激或合并有束支阻滞;心率范围多在150bpm~250bpm;③刺激迷走神经常可终止。

④当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时提示危重,此外发作时室率>200bpm时也提示危重。

(3)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①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②心电图特点是,突发突止,QRS波群形态正常,除非有束支阻滞,心率范围多在150bpm~250bpm,平均180bpm;③迷走神经刺激常可终止心动过速;④当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时提示危重。

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心律失常诊疗常规一、过早搏动【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常无临床症状。

年长儿频发早搏者常有心悸,心前区不适,疲乏。

心脏检查时有提早搏动,搏动后有代偿间歇,脉搏和心跳一致。

(二)心电图可分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室性早搏较多,一般为单源性。

多源性常提示心肌严重病变。

1.房性早搏①P波提前出现,P波形态稍异,常与T波融合;②P-R间期>0.10s;③QRS 波和T波与窦性波形相同;④有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2.房室交界性早搏①QRS波群提早出现,形态同窦性;②P波逆行,可出现QRS波前或波后,或隐埋在QRS波中;③代偿性间歇不完全或完全。

3.室性早搏①QRS波群提早出现,其前无相关P波;②QRS波群形态异常、增宽,T波方向与QRS的主波方向相反;③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若为插入性早搏则无代偿间歇。

【处理要点】(一)检查病因,按病因治疗。

(二)药物治疗1.无症状的良性早搏,不必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特别是新生婴儿,但应随访观察。

2.若有器质性、多源性早搏、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心动过速、室性早搏重叠在前面的窦性T波上、早搏频繁呈联律,伴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时,应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

洋地黄中毒引起的早搏,应停用洋地黄,给予氯化钾或苯妥因钠治疗。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有突然发作、突然停止的特点。

健康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婴儿,突然气急、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或异常安静,呻吟,拒奶,有时呕吐。

体检心率增快,每分钟超过180次,心音低,进一步发展可有两肺底湿性啰音及肝脏增大等心力衰竭症状。

年长儿诉心悸及心前区不适,面色苍白。

但部分小儿除乏力外,可无其他不适。

2.心电图快速、规则心律,P、T可融合。

QRS波群与T波同窦性,ST段压低,T波倒置。

婴儿心率可达280次/min,年长儿达180次/min。

部分病儿伴有预激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

【处理要点】1.治疗病因及诱因。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3)常有情志剌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ESC制定,2006年)。

(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

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

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①按发作频率分类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②按形态分类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

心内科其他常见心律失常的诊疗常规

心内科其他常见心律失常的诊疗常规

心内科其他常见心律失常的诊疗常规[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一.心房扑动1、有心悸、气短、心前区闷感、头晕等症状,心率增快常在150次/分左右,心律整,有时不整或心率出现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房扑伴有极快心室率时可诱发心绞痛和充血性心衰2、心电图见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相等、形态一致、间距匀齐、呈锯齿状的F波。

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QRS波群形态正常。

具备第1项可疑似诊断,具备第2项可确诊。

[治疗](1)针对原发病(2)最有效终止房扑的方法直流电复律(50J)。

若电复律无效或已应用大剂量洋地黄者不适合电复律,可行食道调搏和右房起搏超速抑制将房扑转为窦律.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突然开始和突然终止的心悸,持续时间过久,心室率过快或有器质性心脏病可伴有心前区不适(或心绞痛)、低血压、心衰等。

2、心动过速、律齐、第一心音强弱一致。

3、用按摩颈动脉窦等刺激迷走神经方法,有时可使心律恢复正常。

4、心电图:1)室率多为160—220次/分(除非伴有房室传导阻滞)。

2)QRS形态呈室上性,少数因伴室内差异传导呈宽大畸形。

但无论何种形态,在心动过速时同一导联的QRS波形常具同形性。

3)P—R间距多匀齐(除非伴有房室传导阻滞)。

具备第1-3项疑似诊断,兼有第4项可确诊。

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多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心悸、气急发作时多伴有血压下降,心前区痛、头晕晕厥或心衰,偶伴阿斯综合征。

2、心动过速突然开始突然中止,心律大致规则,心尖区第一心音强弱略有不等。

3、心电图1)一系列快速宽大畸形QRS波群,有时可见以室早突然开始,以代偿间期突然中止。

2)室率在160—200次/分,间距可不绝对匀齐。

3)心房常自成节律,如有心室夺获其QRS呈室上性形态或呈室性融合波。

具备第1、2项可疑似诊断,兼有第3项可确诊。

四、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出现低钾、低镁,服用奎尼丁、乙胺碘呋酮或有QT 延长,房室传导阻滞者,反复发作短阵性心动过速伴有晕厥。

中医心律失常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心律失常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心律失常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失去正常活动的规律。

当心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异常时,整个心脏或部分心肌活动过快、过慢、不规则或各部分活动的程序异常,即形成了心律失常。

二、治疗方法1.艾灸疗法【操作】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背俞穴取厥阴俞至膈俞段(双侧)。

用特制固定器同时点燃2支清艾条,在所取范围往返温和熏灸,艾条与穴位距离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施灸结束时灸处应皮肤潮红,患者自觉有股温暖之气有背部向胸部(心脏)部位透散者为良。

约30min/次,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共治疗2~4个疗程。

2.耳穴压豆【主穴】心、交感、神门、枕、皮质下。

【配穴】因器质性疾病导致心律失常者,加小肠、耳迷根;合并神经衰弱者,加肾;合并内分泌紊乱者,加内分泌;合并高血压者,加耳背沟。

【操作】采用0.40mm×13mm毫针,在所取耳穴处找到敏感点针刺,针刺深度,刺入耳软骨而不刺透。

每日治疗1次,每次1侧耳穴,两耳交替。

10次为1个疗程。

心律恢复正常后,改用耳穴压丸法,巩固疗效。

3.穴位注射【主穴】平心穴(经验穴,在手少阴心包经上,腕横纹上3~5寸压痛点)、厥阴俞为第1组,内关、心俞为第2组。

【配穴】气血虚型加足三里,阴虚火旺型加太溪,痰火型加丰隆,血瘀型加血海。

【药物】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操作】主穴每次选择一组,配穴随症加减。

用一次性10ml注射器抽取生脉注射液4ml及复方丹参注射液4ml混合均匀,进行针刺,针刺深度以病人产生针感为度,回抽无血时将药物注入1ml,依次在所选穴位针刺注射。

2天注射1次,两组穴位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

4.穴位敷贴【药物】自制醋调吴茱萸粉末。

【主穴】双侧内关、心俞。

【操作】将中药吴茱萸打成粉末,置于干燥容器内,每次取适量,醋调,将调好的吴茱萸粉取约2g置于2cm×2cm 的胶布上,贴于指定穴位上,每日1次,每次贴敷8h。

中医内科心律失常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心律失常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的异常。

临床上按发生原理分为冲动起源异常和传导异常两大类,又可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

大多以心悸、心慌与脉象异常为主症,属中医学“心悸”、“怔忡”、“不整脉”范畴。

常与体质虚弱、精神刺激、思虑过度及外邪入侵等病因有关,以致心之气血阴阳平衡失调,或则心失所养,或则痰火扰心而致心神不安;病久可使心血瘀阻、心脉失畅而致心神失宁。

【诊断】1.追问发作时的心率、节律、发作起止情况和持续时间,伴发症状如昏厥、心绞痛或抽搐等,以及既往发作的诱因、频率和治疗经过,有助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2.检查心脏和血压,尤需注意心脏听诊,发现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

3.应常规检查心电图,尤其发作时心电图是确诊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必要时可作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心向量图及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以鉴别心律失常及探索其原发病因。

【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首当分别虚实。

虚证需辨气血阴阳的亏虚,分别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和温阳等法。

实证指痰火与血瘀,治法为清火化痰、活血祛瘀,并按心神失宁的共同特点,加用镇心安神之药。

临床以虚实夹杂者较常见。

一般而言,功能性原因者实多虚少,器质性病变者虚多实少。

1.气阴(血)两虚心悸气短,动则更甚,神疲体倦,健忘少寐,头昏目眩,心烦口干,手足心热,可伴自汗或盗汗,面色少华,或飘红唇红,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数或伴结代脉。

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心脏病所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和心房纤颤等。

治法:益气滋阴,养血安神。

方药举例:炙甘草汤合归脾汤加减。

炙甘草10〜15g,党参、麦冬、当归各10g,生地黄10〜15g,桂枝4~6g,酸枣仁、柏子仁各10g,制远志6〜10g,五味子5〜IOgo 加减:气虚较著,去生地黄;加黄芭、白术各IOg,朱茯苓12g。

心律失常诊疗规范

心律失常诊疗规范

心律失常诊疗规范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发生和/或传导异常所致的非正常心脏电活动,主要表现为心房率和/或心室率的过速、过缓、不规则。

第一节窦性心动过速【诊断标准】正常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为60~100次/分,若窦性频率﹥10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常为交感神经张力增加的结果,见于多种情况。

生理因素见于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等,健康人在吸烟、饮茶、咖啡、酒等时均可发生。

病理因素有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休克、心力衰竭等。

应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也常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原发疾病,可有心悸等症状。

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P-P﹤600ms。

【治疗原则】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主要针对病因,纠正和祛除诱因及病因。

有心悸症状者可适当应用β-阻滞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

第二节窦性心动过缓【诊断标准】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

【治疗原则】1.无状者,不需治疗。

2.有症状者,纠正可逆性病因或诱因,服用提高心率的药物;严重慢性窦性心动过缓,伴有明显症状,有条件者植人心脏起搏器。

第三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包括窦房结的起搏功能和传导功能障碍,可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及症状。

发病缓慢,多数病人早期无症状,心率﹤35次/分患者可有头晕、乏力、甚至出现黑蒙、晕厥。

有些患者伴有发作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称为慢快综合征。

根据病史,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阿托品试验及电生理检查,可判定窦房结功能状态。

心电图表现为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

阿托品试验阳性,即用药后窦性心率不能上升至90次/分,或出现其他替代心律(如加速性交界性自主心律)。

慢快综合征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等快速心律失常。

【治疗原则】1.早期病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观察或对症治疗。

2.若出现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或虽症状轻微,但心率长期慢于30次/分,有条件者应安装埋藏式永久性起搏器。

慢快综合征患者安装起搏器后,可选用相应药物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心律失常诊疗常规(修改)心血管内科2007年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激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

属中医“心悸”范畴。

我科按起源部位进行分类,分为窦性、心房性、房室结性、房室交接性和心室性心律失常。

本科为此就本病制定诊疗常规:一、诊断标准:(一)西医诊断:1、症状:自觉心搏异常,忐忑不安,神清紧张,心跳快速或缓慢,或忽跳忽止。

症状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

常伴胸闷咽堵、头晕、乏力、心烦,等症。

老年患者可伴胸部阵痛、气短。

甚至汗出、肢冷,严重者出现黑矇晕厥或猝死。

2、体征:心脏听诊可闻及心跳节律不规则和频率快慢异常,部分可闻及病理性杂音。

3、辅助检查:发作时的心电图和24小时心电监测(Holter)是各类心律失常诊断的主要依据。

超声心动图、心肌酶学、肌钙蛋白、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有助于基础病的诊断。

(二)中医辨证分型:1、心气虚:心悸、气短,眩晕汗出,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结代而弱。

2、心阴虚:心悸、心烦,少寐多梦,头晕目眩,口干耳鸣,烘热汗出。

舌红,苔薄或少苔,脉促或结代。

3、心脾两虚: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晄白,头晕乏力,气短汗出,纳少腹胀,大便溏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结代而弱。

4、心虚胆怯:心悸因惊恐而发,悸动不安,气短自汗,神疲乏力,少寐多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结代。

5、气滞血瘀:心悸多因情志不畅而发,兼有胁痛,胸闷,面色晦暗,舌红夹有瘀斑,苔白,舌下脉络迂曲,脉弦细、结代。

6、心肾不交:心悸健忘,头晕目眩,咽干耳鸣,虚烦不眠,腰膝酸软,夜尿多,舌红,少苔或无苔,脉虚数。

7、痰热内扰:心悸心烦失眠,胸闷痰多,头重,口苦恶心纳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入院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者,均可收住院治疗。

三、检查项目血常规、二便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血脂、心功能、心电图、胸片、肌钙蛋白、心脏彩超等。

四、治则治法确诊有原发病则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进行辨证治疗。

若心电图具有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窦缓或窦房阻滞,有黑朦、晕厥史者应及时安置起搏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诊疗常规心律失常诊疗常规一、病名概念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搏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常见病因包括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电解质或内分泌紊乱、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等,也可见于基本健康者。

心律失常有多种,包括心动过缓、过速、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

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

本病常见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晕、晕厥等,亦可无症状。

二、诊断(一)诊断名称中医:心悸、怔中、胸痹、眩晕、厥证、虚劳西医:心律失常(注明类型)(二)中医诊断依据1.病名诊断(1)临床表现:偶发者可无症状或自觉心跳不规则,有心跳增强感或间歇感,频繁或持续时间较长时可有心悸、胸闷、胸痛、乏力、眩晕、视朦等,部分病人也可无不适症状,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昏厥、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

心脏听诊有心率、节律变化,心音强弱也可出现异常。

(2)发病特点:突然发作,时作时止,也可以持续存在。

(3)诱发因素:过度劳累或运动,精神刺激,过量吸烟、饮酒及咖啡等。

2.证候诊断心气不足: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头晕自汗,动则加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虚无力或兼促、涩或兼结、代。

心阳不足: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乏力气短,舌淡苔白,脉虚微或兼迟缓,或兼涩、结、代。

心阳虚脱:心悸气短,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脉疾数微弱欲绝或疾数怪乱或促涩无力。

心血不足:心悸眩晕,乏力肢麻,面色无华,唇色淡白,舌质淡红,脉细或结代。

心脉瘀阻: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前区刺痛,入夜尤甚,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痰扰心脉:心悸胸闷,眩晕恶心,头重身倦,痰多咳嗽,舌苔浊腻,脉眩滑或涩、结代。

阴虚火旺:心悸不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低热,或五心烦热,口舌干燥,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涩。

气阴两虚:气短乏力,心悸怔中,虚烦多梦,或自汗盗汗,或五心发热,舌淡苔薄白,脉虚数或促涩、结代。

心神不宁:心悸怔中,善恐易惊,稍受惊吓则坐立不安,失眠多梦,梦中容易惊醒,舌淡苔白,脉虚数或时有结、涩。

(三)西医诊断依据1.病史应采集详尽的病史,尽量让患者描述发生心悸等症状时的感受。

病史可提供心律失常的存在及其类型、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心律失常发作的频繁程度、起止方式、心律失常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等线索。

2.体格检查体格检查除可检查心律与节律外,某些心脏体征有助于心律失常的诊断。

3.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一项非侵入性检查技术。

通常各种心律失常都可在心电图上反应出来。

4.长时间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可用于常规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发现但又怀疑有心律失常的患者,除可发现心律失常外,还可了解心悸与晕厥等症状的发生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明确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发作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及昼夜分布特征、协助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起搏器或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疗效以及是否出现功能障碍等。

心律失常间歇发作、且发作不频繁、难以被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者,可应用事件记录器,通过直接回放或经电话传输图形至医院。

5.运动试验患者在运动时出现心悸等症状时可作运动试验协诊,但敏感性不如动态心电图。

6.食管心电图食管心电图结合电刺激对常见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机制的判断可提供帮助。

7.信号平均技术应用信号平均技术可在体表检测来自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等处的电活动。

临床上,最常用于检测心室晚电位。

8.临床电生理检查可诊断心律失常及其类型,了解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与发生机制。

主要适应证包括: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②房室与室内传导阻滞;③心动过速;④不明原因晕厥。

三、分类按其发生机理,区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一)冲动形成异常1.窦房结心律失常①窦性心动过速;②窦性心动过缓;③窦性心律不齐;④窦性停搏。

2.异位心律(1)被动性异位心律①逸搏(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②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

(2)主动性异位心律①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②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③心房扑动、心房颤动;④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二)冲动传导异常1.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2.病理性①窦房传导阻滞;②房内传导阻滞;③房室传导阻滞;④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枝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2.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四、入院指征1.心律失常发作频繁,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者。

2.原有器质性心脏病,新发各种心律失常者。

3.各种严重心律失常,需住院治疗观察。

(一)一般治疗让患者休息,避免引起心律失常的因素,如劳累、情绪激动、吸烟、饮酒、咖啡等,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者,给予吸氧。

对严重心律失常,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二)中医药治疗1.分型论治心气不足:治法为益气复脉,以益气复脉汤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10g(另炖)黄芪25g 麦门冬15g 五味子10g 炙甘草12g 当归15g 熟地黄15g加减:若兼血瘀,证见胸憋闷痛,口唇发绀者,加丹参15g、三七末(冲服)3g以活血通脉;若兼脾虚,腹胀纳呆者,加木香12g、砂仁10g以行气健脾开胃;嗳气吐酸者加海螵蛸12g、法半夏12g以降气抑酸;睡卧不安者加茯苓15g、合欢皮18g以合胃安神。

心阳不足:治法为温阳复脉,以温阳复脉汤加减。

药物组成:熟附子15g(先煎)干姜10g淫羊藿15g冬虫夏草5g甘松15g炙甘草12g加减:若兼心气不足、气短乏力者加人参10g、黄芪25g以补益心气;若兼血瘀心脉,心胸翳痛者,加降香12g、当归12g、川芎12g以通心脉;若兼痰阻心脉,心胸翳痛者,加瓜蒌皮15g、薤白15g、法半夏15g、石菖蒲12g豁痰开窍以通心脉;若兼阳虚水泛,肢体浮肿者,加茯苓皮30g、猪苓15g、泽泻15g、桂枝12g以温阳利水消肿。

心阳虚脱:治法为回阳固脱复脉,以固脱复脉汤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20g(另炖)熟附子15g(先煎)干姜10g肉桂3g黄芪30g麦门冬15g五味子10g煅龙骨30g(先煎)煅牡蛎30g(先煎)炙甘草30g加减:若兼又阴伤证舌红少苔者,人参改为西洋参并加麦门冬15g以养阴生;兼见痰浊阻滞,心胸闷痛,舌苔浊腻者加石菖蒲12g、法半夏12g、佛收12g以理气豁痰。

心血不足:治法为养血复脉,以养血复脉汤加减。

药物组成:当归12g熟地黄15g阿胶10g(烊化)党参20g黄芪20g远志10g柏子仁10g酸枣仁15g木香10g(后下)炙甘草12g加减:若兼阴虚潮热、盗汗、心烦口干者,则采用西洋参去当归,熟地黄改生地黄,并加麦门冬15g、五味子6g,以滋养心阴;兼心虚胆怯、善惊易恐者,加生龙齿30g(先煎)、珍珠末0.3g (冲服)以养心安神。

心脉瘀阻:治法为活血复脉,以活血复脉汤加减。

方要组成:桃仁12g红花10g赤芍12g生地黄18g香附12g丹参20g当归12g延胡索12g三七末3g(冲服)青皮12g甘草9g加减:若兼气虚、心悸乏力者,可去香附、青皮,加党参、黄芪各20g,以益气养心;兼阳虚胸闷气短、畏寒肢冷者,去青皮、生地黄、红花,加淫羊藿15g、熟附子12g(先煎)、肉桂3g以温心通阳。

痰扰心脉:治法为涤痰复脉,以涤痰复脉汤加减。

药物组成;法半夏15g陈皮10g佛手12g胆南星12g党参18g茯苓15g石菖蒲12g甘草6g 加减:若兼气虚者,加黄芪18g以益气豁痰;痰浊蕴久化热而见心悸失眠,胸闷烦躁,口干口苦者,加黄连9g、竹茹12g、枳实12g以清热豁痰。

阴虚火旺:治法为清心复脉,以清心复脉汤加减。

药物组成:珍珠末0.3g(冲)生地黄18g酸枣仁18g当归6g麦门冬15g柏子仁12g莲子心2g 苦参12g龙齿30g(先煎)甘草6g加减:若心气虚弱,心悸气短,疲倦乏力者,加西洋参10g或太子参25g;若心火炽盛,低热口苦者,去当归,加黄连9g。

气阴两虚:治法为益气养阴复脉,以生脉散加减。

药物组成;西洋参10g(另炖)麦门冬15g五味子10g,若无西洋参改太子参25g加减:若气虚偏盛,气短乏力较甚者,加黄芪20g益气补心;若阴虚而有低热者加天门冬15g、干地黄18g、黄连6g、莲子心2g、苦参10g 以养心清热宁心;若心烦失眠明显者加酸枣仁20g、柏子仁12g以安神助眠;若肾阴不足,症见腰酸膝软,目眩耳鸣者,加冬虫夏草5g、龟甲20g(先煎)、鳖甲20g(先煎)以滋肾养心;若兼心脉瘀阻,胸闷刺痛,舌有瘀点者,加丹参15g、三七末3g(冲服)活血通脉。

心神不宁:治法为养心安神,镇惊定悸,以安神复脉汤加减。

药物组成:磁石30g(先煎)龙齿30g(先煎)琥珀末1.5g(冲服)茯神15g石菖蒲12g人参6g(另炖)远志10g柏子仁12g炙甘草12g麦门冬15g加减:方中通常可用东北红参或高丽参,冬天寒冷季节或不能耐受红参者则改用西洋参。

若无人参则用党参20g替代。

若有自汗、盗汗者,可加黄芪25g、煅牡蛎30g以益气敛汗;胃肠不适便溏者去磁石、远志、柏子仁,加益智仁12g、藿香15g以行气健脾。

3.治疗心律失常方药补益心气类:归脾汤、五味子汤、补中益气汤温补心阳类:四逆汤、炙甘草汤回阳救逆类:回阳救急汤、通脉四逆汤养血安神类:归脾汤、养心汤、活血化瘀类:血府逐瘀汤、丹参饮化痰除湿类:二陈汤、涤痰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滋阴降火类: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知柏地黄丸益气养阴类:生脉散、人参养营汤3.中成药(1)心宝每次2粒,每日3次。

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而阳虚有寒者。

(2)宁心宝胶囊(虫草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

适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而心肾虚者。

(3)黄连素片每次0.6g,每日3次。

适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而有热者,其中房性早搏的疗效较佳。

(4)生脉饮每次1支,每日3次。

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气阴两虚者。

(5)天王补心丹每次6g,每日3次。

用于心神不宁者。

4.专科制剂律复康胶囊、五参顺脉胶囊、冠心舒乐胶囊5.静脉点滴可按辨证选取以下药物:活血化瘀药:复方丹参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疏血通、川芎嗪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益气养阴药:黄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回阳救逆药:参附注射液(三)针灸治疗1.取穴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15分钟。

适用于各种早搏。

2.独取膻中,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15分钟,适用于阵发性心动过速。

3.针刺双侧内关穴,新发病及年轻体力尚强者,用重刺激,留针3~5分钟,对久病体虚者,以补法轻刺激,留针15~30分钟。

适用于各种早搏。

4.耳针选穴心、神门、交感点。

用5分毫针刺入穴内,留针3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中等刺激,适用于室上速及室速。

对于反复发作者,可于发作终止之后,改用耳穴埋针或耳穴压药(用王不留行籽或保济丸),每隔3天更换1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