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 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2课时 计算平均数
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2课时计算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第87~88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了解数据信息、估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在估计平均身高、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说明问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件出示例题1、出示例题提供的统计表。
学生观察统计表内容,回答:从表中,你了解到那些信息?(1)可以知道各组队员的身高和体重。
(2)两支球队里,张春光最高,是172cm。
(3)李斌最矮,是138cm。
(4)体重最重的是张春光,是58千克。
(5)李斌体重也最轻,只有35千克。
估计一下那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2、算一算。
(1)红星小学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银河小学队呢?①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检查。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身高总和÷总人数=平均身高。
(2)红星小学队员的平均体重是多少,银河小学队呢?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检查。
④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体重总和÷总人数=平均体重3、议一议。
(1)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个球队的平均身高吗?经过交流,学生理解:平均身高是整支球队身高的平均值,不是每一个队员的身高。
某个队员的身高不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身高。
(2)求出的平均体重是每个队员的体重吗?某个队员的体重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吗?学生同样懂得其中的道理。
4、说一说。
(1)最重的队员的体重超过本队平均体重多少千克?最轻的队员的体重比本队平均体重轻多少千克?(2)两只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有什么关系吗?过程要求:①找一找,算一算。
②与同学交流一下,说一说你的看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3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一一、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二、教学目标: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六、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9606= 888= 764= 855= 8109=(30+50+80)4 (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三)课上尝试小研究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教学例2.1)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例2统计图:XXX家一天内用水量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早晨用水量为10升,中午用水量为15升,晚上用水量为20升。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想知道XXX家一天的平均用水量,应该怎么办?学生思考后,教师提示:我们可以先把三个用水量加起来,再除以3,这样就可以得到平均用水量了。
3)教师出示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最后得出平均用水量为15升。
三)归纳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例1和例2,我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我们发现,要求平均数,需要先把数据加起来,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2、教师出示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与数据个数的商。
3、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平均数的定义。
四)练巩固1、教师出示练题目:XXX家一天内用水量如下,求平均用水量。
(课件出示统计图)2、学生自主完成练题目。
3、教师选几名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帮助其他同学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例子引导学生探索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同时,通过练巩固,让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但是,下节课需要加强对平均数的应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更好地运用平均数的知识。
经过师生交流,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从这两个统计图中,我们可以获得这个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增长趋势、比例等信息。
2、教学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例4某班级男女生身高统计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这个班级男女生的身高分布情况呢?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制作统计图来表示。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分别完成男女生身高的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提出问题: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经过师生交流,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从这个统计图中,我们可以获得这个班级男女生身高的分布情况、平均身高等信息。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调查家庭成员的身高,计算平均身高,并制作条形统计图展示调查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通过举例、练习、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核心知识,突破学习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了解一组数据平均值的情况?”(如购物时比较价格、统计成绩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数的奥秘。
2.逻辑推理与数学抽象:在探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抽象出数学概念,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学会运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数学表达与交流: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解释数据,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高表达与沟通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条形统计图的解读,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与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相关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平均数(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第2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经历将两个相关联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认识横向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感受图例的作用。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在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3.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品质,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理解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教学难点: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尝试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教学准备:课件。
1课时预设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师:读统计表,说说你能读出哪些已知条件。
生: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数分别为21万、27万、35万、46万和58万、54万、49万、43万。
师:根据统计表给出的数据,你能分别完成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吗?今天我们就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二、自主探究1.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观察教材第95页给出的某地区城镇(乡村)人口统计图,说说你的发现。
生: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人数,一格代表10万人。
师:你能独立把“某地区城镇人口统计图”补充完整吗?师:在补充上面的统计图时,需要注意什么?师:自己把“某地区乡村人口统计图”补充完整。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求解方法。
2.能够理解和绘制条形统计图。
3.运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如何正确绘制和解读条形统计图。
四、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2.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绘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到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习平均数(20分钟)1.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几个例题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步骤和技巧。
3.练习:让学生自行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与同学讨论答案。
3. 学习条形统计图(20分钟)1.讲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
2.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绘制和标注条形统计图。
3.练习:让学生根据给定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并分析结果。
4. 实战演练(15分钟)1.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展示答案。
5. 总结(10分钟)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化学生对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掌握。
六、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相关练习。
2.自行寻找一组数据,计算其平均数并绘制条形统计图。
七、教学反思针对今天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做准备。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整单元(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整单元课程名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统计图绘制工具(如直尺、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平均数一、导入1.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平均数的特点。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师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条形统计图一、导入1. 引入条形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条形统计图的定义和绘制方法。
2.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 教师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绘制方法。
2. 强调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尝试运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2. 鼓励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绘制自己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反思:本教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统计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学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且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同时,学生能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能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教学视频、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实例等。
学生准备:学习用具、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和一个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有哪些特点?条形统计图表达了哪些信息?如何从这些数据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引出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
2.探索新知(15分钟)(1)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说明平均数是如何计算的。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条形统计图的概念与制作方法:教师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通过实例说明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3.巩固练习(15分钟)(1)基础练习:给出一些数据和实例,让学生计算平均数并制作条形统计图。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
(2)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并尝试用平均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制作方法等。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课后反思
教学题目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出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独立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请你说一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绘制?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画出的条形是横向的。
(3)分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反馈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即把右边的三角形平移到左边,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后,再求它的面积。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平移必须具有两个要素:一是平移要有方向,二是平移要移动一定的距离;还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后的图形。
课后反思
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单元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来分析数据,作出简单的决策。
教学内容包括:-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平均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条形统计图与平均数的关系- 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3. 能够阅读和理解条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平均数信息。
4. 初步感知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并能用平均数来描述这些特征。
教学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在于:- 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 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提取平均数信息。
- 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的关系及其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条形统计图和计算平均数的示例。
- 练习题和活动材料,用于学生实践和巩固知识。
- 计算器或计算工具,用于辅助计算平均数。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结合条形统计图进行示例说明。
3. 演示:通过具体数据集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并展示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平均数信息。
4. 练习: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并分析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
5. 活动: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加深对平均数应用的理解。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清晰展示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步骤和示例,以及条形统计图与平均数的关系。
可以使用图表和颜色来区分不同的概念和步骤,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设计相关的作业题,包括计算平均数、分析条形统计图和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鼓励学生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精品教案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平均数、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2.地位与作用: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三、课时安排:建议用4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平均数(1)教学内容:教材P90例1,完成P92“做一做”,P93“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
3.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及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提出问题。
师:(出示两杯水)大家看,这里有两杯水,这一个杯子里的水是400g,另一个杯子里的水是600g,你能想办法在水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让两个杯子里的水变得同样多吗?【预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想到以下两种办法:预设1:将装600g水的杯子里的水倒100g到装400g水的杯子里。
预设2:先将水合起来再平均分。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1)]二、探究新知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P90的主题图。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内容包括两部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平均数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
条形统计图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展示方式,通过图形的直观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统计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据和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计算平均数和制作条形统计图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直观地了解数据。
3.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统计思维,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相关的教学素材,如数据表格、图片等。
2.准备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以便进行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全校学生的平均跑步时间?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平均数相关的数据表格,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 第8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8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第85~86页例1、例2、例3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体会学习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操作中体验“同样多”,引出平均数。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例1)师: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一样多,可以怎样做?每个笔筒放几支?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
师:每个笔筒平均放3支,这样每个笔筒里的铅笔就同样多了,这个数量3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平均数。
(板书课题:认识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认识平均数。
师: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投篮结果如下:(PPT课件出示)师:你能读出哪组的成绩好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全班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出现比总数情况,这样不公平,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怎样比较才“公平”。
师生总结得出: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来比较最公平。
(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并根据两个组的平均成绩说明哪个组的成绩好。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知道平均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吗?师生总结得出: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求平均数。
师: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你能计算出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吗?(PPT课件出示统计表)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师:“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了解求出的3个“不是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而是算出的一个平均数”。
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主备课人:辛集小学孟苹从备人:【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体会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平均数,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像的能力。
【重点难点】1.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绘制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教学指导】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均数、复式统计表、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
教师要很好地在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平均数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利用平均数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同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与创新意识。
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2.注意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和统计图,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4课时+活动课:第1课时平均数(1)…………………………………………………1课时第2课时平均数(2)…………………………………………………1课时第3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1)………………………………………1课时第4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2)………………………………………1课时活动课……………………………………………………………………1课时第1课时平均数(1)【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大单元整体备课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数据意识包括: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知道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而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知道同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式。形成数据意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学说话的习惯。
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要逐步建立起对数据的某种敏感或领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多参与到身边的多样化生活问题中去,亲身经历对数据的调查、研究、作出判断的活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并建立起“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观念。正因为如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数据的收集过程,了解数据收集、整理、呈现的简单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从这些目标要求不难看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离不开活动与过程。而这些活动又应该放在丰富而生动有趣的背景下进行。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周围的有关数据信息的课题。比如,关于本班同学的喜好方面的一些统计的例子就有很多:喜好的歌曲、运动项目、各类课外读物、感兴趣的电视栏目、爱吃的水果蔬菜、爱喝的饮料、最喜欢的颜色、四季中最喜欢的季节等等。其次,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这体现了数据分析的“方法性”要求。即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要建立在一定方法的掌握上。一般来说,学生数据分析的方法涉及如何收集数据和如何处理数据的方法,前者指数据的调查、获取,后者指数据的整理、描述与分析。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来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通过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生活中的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求平均数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平均数的含义理解不深,求平均数的方法不明确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性,以及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索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条形统计图、实际操作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实践:学生动手操作,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巩固所学的知识。
4.应用:学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绘制并解读条形统计图;•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观点的能力;•通过练习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数据分析和统计工作的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准确计算平均数;2.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够从中获取有用信息。
三、教学难点1.不同类型问题中平均数的运用;2.复杂数据情况下的条形统计图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堂课:平均数的计算与应用1.导入(5分钟)•引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数。
2.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给出几个例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解答。
3.练习与讨论(20分钟)•分发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题过程,教师及时辅导。
4.拓展(10分钟)•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第二堂课: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与分析1.回顾与导入(10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展示几个实际问题的数据,让学生设想如何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2.方法讲解(15分钟)•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解读技巧;•给出一些范例,让学生跟随步骤绘制图表。
3.实践与讨论(20分钟)•学生根据练习册上的题目,绘制条形统计图;•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图经验,与同学讨论不同图形之间的比较与分析。
4.应用实例(10分钟)•展示一个实际数据统计图,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信息并给出结论。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和讨论,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言语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依据搜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依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推断。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依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依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课题:平均数〔1〕教学内容:教材90页例1.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依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手拿8支铅笔,并指名四位同学起立。
请大家援助想一想,要怎样分?学生发表意见后顺势导入课题,板书:平均数〔1〕二、探究新知1.出例如1中的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搜集矿泉水瓶的统计图。
提问: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他们搜集的瓶子一样多吗?想一想:如果要求他们平均每人搜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2.小组商量,交流汇报。
〔14+12+11+15〕÷4=52÷4=133.教师小结;13就是4个数的平均数,平均每人搜集了13 个。
要求平均每人搜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可以先求出他们搜集的矿泉水瓶的总数,再把总数平均分成4份。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想一想:为什么会是平均分成4份呢?学生思考,教师指名答复。
三、稳固练习:92页做一做。
四、课后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二十二1、2题。
板书设计:平均数〔1〕〔14+12+11+15〕÷4=52÷4=13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课题:平均数〔2〕教学内容:教材91-92页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依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依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喜欢踢毽子吗?那么男生队和女生队比赛踢毽子,哪一队能赢呢?结果是否公平呢?学生商量。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比较才公平。
板书课题:平均数〔2〕二、探究新知教学例21.出例如题,并读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哪个队踢毽子的总个数多就成绩好?如果是,原因是什么?学生分组商量。
教师指导: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总成绩来进行比较。
2.现在人数不同,又该如何比较?组织学生商量,汇报交流。
依据学生汇报结果板书: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19+15+16+20+15〕÷5=85÷5=17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18+20+19+19〕÷4=76÷4=19因为17<19,所以女生成绩好些。
三、稳固练习:92页做一做。
四、课后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五、作业:练习二十二4-6题。
板书设计平均数〔2〕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19+15+16+20+15〕÷5=17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18+20+19+19〕÷4=19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95-96页例3.教学目标: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依据搜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依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推断。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依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依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你们了解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口吗?出例如3复式统计表:这里有一张人口统计表,反映某地区1980-202X年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复式统计表。
师: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哪些信息。
师:还可以用哪种形式来进行数据统计呢?揭示课题,板书——条形统计图师:以前我们学过将统计表绘制成条形统计图,那么今天我们能不能将这个统计表变成统计图呢?一起动手试一试。
出示两张统计图师引导学生说出:标题;纵轴:代表人数,单位:万人每一格表示10万人;横轴:表示年份,年份上的小格中对应该年人数的条形图和数据。
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师:你们会画吗?请大家把城镇人口的条形图补充完整再完成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1、师: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两种量。
请你们观察比较后告诉我1980年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相差多少?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师:为什么可以合二为一?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在相同工程内容下,才可以进行此操作。
2、师:我们刚刚完成的城镇和乡村的人口统计图可以合二为一吗?怎么合呢?小组商量,动手操作绘制统计图,并展示作品学生相互评价。
师:老师这里也将他们合起来画了一张,你们看看感觉如何?为了区分开乡村和城镇,应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图例的作用,感受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性。
板书:图例出示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揭示课题,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3、出示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1〕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能表达一个工程的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工程的情况。
〔2〕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观察一个工程,还可以进行两个工程之间的比较.。
〔3〕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
4、依据绘制好的条形统计图答复一下问题(1) 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2)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3) 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4)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5、出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1〕和上边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2〕说明: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称作横向条形统计图。
〔3〕请你把它补充完整。
6、小结三、稳固练习:97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谈谈你的学习收获?五、安排作业:练习二十三1-3题。
课题:营养午餐教案教学内容:教材101-102页。
教学目标:1、了解健康常识,了解吃好午餐的重要性.2、会用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能设计调配科学、合理午餐食谱.3、培养学生从繁杂的数据中,猎取所需信息的能力.4、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5、学以致用,学会健康生活。
教学重点能合理地调配午餐食谱,对学生平常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教学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教学过程一、设情境,轻松导入师:〔1〕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
今天,老师打算了很多精美的菜肴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
〔播送教学〕〔2〕这些菜中你都喜欢吃些什么?〔3〕你平常都喜欢吃些什么菜〔4〕你今天中午吃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吃得科学、合理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营养师。
二、探究新知〔一〕分析菜谱1、到模拟的叮叮餐厅里看看新推出的菜谱,教师介绍热量、脂肪、蛋白质的作用。
〔系统播送〕2、让学生说说这些菜中,都喜欢吃些什么菜?3、这些菜都可以进行如何分类?〔肉类和青菜类〕〔二〕初次点菜1、让学生按照个人喜好,任点三个菜,特别强调:想吃什么就尽情点什么。
2、点完三种菜后,让学生汇报所选菜式及相关的数据。
比一比谁的菜式热量总和最低、谁的脂肪总和最高。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学生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纷纷点出自己所喜欢的〔2〕通过热烈的汇报,菜式热量的总和一个比一个低,脂肪总和一个却比一个高.〔三〕比照专家建议1、出示专家建议。
让学生阅读饮食与健康〔专家建议〕。
〔系统播送〕2、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具体含义。
3、让学生观看长期热量缺少和脂肪过多而导致的图片。
4、让学生用专家的建议比照自己的菜式,谈谈自己的菜式是否科学、合理。
并找出不合理的理由。
〔1〕学生阅读并汇报: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餐猎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
〔板书〕〔2〕学生结合实际,发表自己对“不低于〞和“不超过〞理解。
〔3〕学生惊讶地觉察纯粹依据自己的喜好所点的菜,与饮食专家的建议有冲突。
〔4〕通过学习专家的建议,了解热量和脂肪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人体对热量和脂肪的需求并不是越多越好。
文档可编辑〔5〕理解不低于〞和“不超过〞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充分表述和理解,为后面的活动打下根底。
〔6〕让学生明白到个人的喜好与科学、合理的饮食发生了冲突,从而让学生重新审察自己的点菜方法。
为接下来的合理调配做铺垫。
〔四〕合理调配1、结合专家建议,4人小组之间说说点菜时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才能做到科学、合理?〔荤素结合〕具体操作要求:a、先估算一下,哪些菜搭配在一起比较符合营养标准.b、说说搭配的理由,并由一名代表上到讲台推举给大家。
2、在明白了点菜要注意荤素结合的根底上,让学生进行再次点菜。
〔本次点菜可以在原有的根底上对个别菜进行适当调配,也可以重新点一个菜式。
〕〔五〕制作条形统计图1、反响学生的投票结果〔播送教学〕2、能一眼看出投票结果吗?有没有更直观的表示方法?〔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3、绘制条形统计图。
4、对优秀的搭配菜式进行交流、分析,指出优点或缺少。
三、总结作业。
依据学习常见的事物热量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比较合理晚餐食谱。
2、结合本节课的10种菜,小组合作,把全部符合专家标准的菜式列出来。
文档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