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吉林大学,网络教育,大作业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对桩的布置方案有影响的因素是( A B C )。

A.桩的中心距;

B.上部结构布置;

C.荷载分布;

D.承台标高和其材料性能

2. 在极限承载力下,桩顶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担的桩称为( C D )。

A.摩擦端承桩;

B.端承桩;

C.摩擦桩;

D.端承摩擦桩

3. 减少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建筑措施包括下述(A B C )

A建筑物体型力求简单; B 适当设置沉降缝;

C 合理确定相邻建筑物的间距;

D 设置圈梁

4.某地区标准冻深为 1.9m,地基由均匀的粉砂土组成,为冻胀土,场地位于城市市区,基底平均压力为130 kPa,建筑物为民用住宅,基础尺寸2.0m×2.0m,基础的最小埋深( B )m。

A 1.2;

B 1.15;

C 1.25;

D 1.9

5.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市区建设高层建筑,适宜采用的桩型有( A C )。

A.静压式预制桩;

B.打入式预制桩;

C.钻孔灌注桩;

D.挖孔灌注桩

6. 淤泥、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等地基的浅层处理,宜采用( D )。

A堆载预压法; B 强夯法; C 振冲法; D 换填法

7. 对于基底压力分布下列说法中( B C D )正确。

A柔性基础底面的接触压力是均匀分布的;

B 柔性基础基底反力分布与作用荷载分布相同;

C 刚性基础在中心荷载作用下沉降均匀,基底的沉降处处相等,基底保持水平;

D刚性基础当中心荷载不大时,基底反力呈马鞍形分布

8混凝土灌注桩的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 D )

A C35;

B C25;

C C20;

D C15

9.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物,在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需要进行的计算和满足的是(ABCD)

A.持力层地基承载力;

B.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

C.地基变形设计;

D.地基的抗冻胀要求

10. 部分挤土桩中包括( B D )。

A混凝土预制桩; B 钢管桩; C 沉管灌注桩; D 预钻孔打入式预制桩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刚性基础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刚性基础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但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低,不能承受弯矩。

2.地基处理方法有哪些?

答: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垫层法、强夯法、砂石桩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预压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柱锤冲扩桩法、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等。

3.何谓中性点?有什么特点?

答:桩截面沉降量与桩周土沉降量相等之点,桩与桩周土相对位移为零,称为中心点。负摩阻力与正摩阻力交界点无任何摩阻力;中性点处,桩所受下拉荷载最大;桩土相对位移等于零。

4.何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其常用的确定方法有哪些?

答: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指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方法可归纳为三种:(1)按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以理论公式计算。(2)按地基荷载试验或触探试验确定。(3)按有关规范提供的承载力或经验公式确定。

5. 以矩形基础为例,在初步选定基础类型和埋置深度后,如何确定基础底面尺寸?

答:在初步选择基础类型和埋置深度后,就可以根据持力层的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基础底面尺寸。如果地基受力层范围内存在着承载力明显低于持力层的下卧层,则所选择的基底尺寸尚须满足对软弱下卧层验算的要求。此外,必要时还应对地基变形或地基稳定性进行验算。

三、计算题(30分)

某柱基荷载及土层情况如图所示,柱在地面处轴向力设计值F=800kN,自重G=240kN,基础宽度为2.0m×3.0m,淤泥质粉土地基承载力为fao=80kPa,θ=23º,试验算地基下卧层的承载力。ψf=0.95

层号土层名称厚度(m) 天然重度(kN·m-3) 压缩模量

1 素填土 1.6 17.2

2 黏性土 1 19.2

3 粉质黏土 3.2 19.8 9

4 淤泥质黏土 2.

5 3

素填土

粉质黏土

淤泥质黏土黏性土

答:800/1.35240138.82K K K a F G P KP A ++===⨯3

0138.8(17.2 1.619.20.4)103.6K cd a P P KP =-σ=-⨯+⨯=

000103.6 3.010.13(2tan )(2tan )(22 6.3tan 23)(3.02 6.3tan 23)

Z a P bl KP b z l z θθ⨯2.0⨯σ===+++⨯⨯+⨯⨯ 1.617.2

19.2119.8 3.2cz σ=⨯+⨯+⨯= 110.08(0.5)80 1.0(1.61 3.20.5)180.61.61 3.2

az ak d m a f f r d z KP =+η+-=+⨯⨯++-=++ 10.13110.08120.21z cz a az KP f σ+σ=+=<

满足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