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油气藏开发中的相分析研究现状

油气藏开发中的相分析研究现状1 相态特征的概念物质在一定温度、压强下所处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物质聚集状态的简称,也称聚集态。
气态、液态、固态是物质三态,相应的物质分别称为气体、液体、固体。
凝析油气体系的相态特征主要包括烃组成分布特征、单次闪蒸特征、等组成膨胀特征、p-T相图特征、定容衰竭特征等。
开发方案设计过程中相态模拟研究则包括地层流体重镏分的特征化、组分归并、露点压力计算、单词闪蒸实验拟合、等组成膨胀实验拟合、定容衰竭实验拟合等。
2 相态分析研究的意义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发现凝析气藏,之后随着油气勘探不断向地壳深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凝析气藏也随之进入了开发利用阶段。
由于有油藏和气藏的双重特性,凝析气藏的经济价值较高,是一种比较特殊和复杂的气藏。
其油气体系一般具有异常高温高压的特点,其中所含凝析油一般为轻质油。
据不完全统计,地质储量超过1×1012m的巨型气田中凝析气田占68%左右。
可见,凝析气田在世界油气资源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
到目前为止,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及中东、亚太等地区发现了12200多个产凝析油的油田。
在我国这类气田主要分布于渤海湾、塔里木、吐哈等盆地及东、南沿海陆架区。
其中,塔里木盆地的凝析油气资源已经展示了美好开发前景。
根据第二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全国凝析油地质储量为11226.3×10 t,按36%的采收率计算,凝析油可采储量也高达4082×10t。
这充分说明我国的凝析油气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凝析油气资源的合理开发,离不开运用生产测井相关理论对凝析气藏进行准确的动态监测。
但是凝析气是一种很特殊的油气资源,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烃类气体,在上升过程中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凝结为液态,形成凝析油。
这种烃类相态的转变,使得解释人员难以使用已有的解释模型和方法对射孔层的油气产量进行准确的计算;难以对油井的生产进行准确的动态监测;也就难以对凝析油气田的生产进行正确的指导。
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 国许多含油气盆地 ,特别是叠合含油气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层 、多个烃源 区、多期油气生成 、多个
油气系统或子系统控油 、多期油气充注聚集 ,同时又遭受多期破坏特点。因此准确分析经历了多期构造
运动的复杂含油气盆地的油气运聚期次 、认识油气成藏过程 ,深化油气分布规律 、提高油气勘探效益的 重要研究内容。不同时期人们研究油气成藏充注的手段不同,传统的成藏期分析主要从生 、储 、盖运 、 聚、 保各项参数有效配置 ,根据构造演化史 、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作 出推 “ ,随着地球化学分 析手段 的深入 , 0 2 世纪 9 年代 以来成藏期分析是在构造发展史 、 0 埋藏史 、 热演化史 、 沉积成岩史等地质 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寻求油气成藏的直接地球化学证据。
1 油气成藏期 “ 正演"分析方法
“ 演 ”分析 方法 建立 在盆 地演 化史 、构 造演 化史 、沉 积埋 藏 史和 热史 研究 的基 础之 上 ,从而 将油 正
气充注与地质时间有关 的圈闭发育和源岩生排烃结合起来判断油气成藏期。 1 . 1根据圈闭发育史确定成藏期 油气藏是烃类流体在圈闭中聚集的结果 , 所以成藏期只能与圈闭的形成期相当或晚于圈闭的形成期。 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叠合含油气盆地 ,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均有圈闭的形成 ,或者说盆地的不 同演化阶 段预示着圈闭的不同发育阶段 , 而油气注入的滞后性决定了圈闭的形成期只可能是油气注入的最早时间。 圈闭发育史准确确定的基础是沉积埋藏史和构造发育史。 1 . 2根据烃源岩主要生烃期确定成藏期 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生成 、运移 、聚集的结果 ,因此源岩 中油气生成并排出的主要时期则是油气藏 形成的上限。 烃源岩在地温梯度高的快速沉降盆地烃源岩达到主要生排烃期的时间早 , 如前陆盆地地区; 相反在地温梯度低 的缓慢沉降盆地 ,烃源岩达到主要生排烃期的时间晚。 生烃期分析 的准确性取决于烃源岩层位 、古地温梯度和埋藏史的准确确定。其中热史恢复的基本方 法包括随机反演法 、古地温梯度法和古热流法 ,烃源岩的生烃史分析方法则包括 T I a R T、E s o和化学动 v 力学 等方 法 。 1 . 3根据油藏饱和压力确定成藏期 油藏在饱和压力情况下 ,其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相等。如果油气藏形成之后 ,饱和压力没有发生变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特别是近20 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对油气成藏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油气成藏条件(生、储、盖层等)的研究,无论从方法、手段和理论上,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2)成藏过程,成藏期次的研究,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历史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史、沉降史、热史及成岩史研究,开展了包裹体分析、同位素分析、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对油气成藏有了相当的认识。
(3)成藏动力学,即油气运移与聚集研究,结合地压场、地温场和地应力场开发了大量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的定量化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油气系统分析,这是一项新兴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把油气藏的各种地质要素(生、储、盖和上覆岩层)和地质作用(油气生运聚作用和圈闭形成作用)纳入统一的时空范围内综合考虑,强调彼此间的配置关系,从而弄清油气分布规律。
下面分别以“三场”与油气的研究、成藏史研究、含油气系统研究、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以及盆地模拟技术等五个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1、地温场与地压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油气成藏机理的各种因素研究中,通过研究古地温、热史、地层压力、地应力与油气形成的关系,揭示地温场、地压场与地应力场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地压场是指一定地质空间范围内地层压力及其分布特征,一般由正常压实带、异常高压带、异常低压带组成。
地温场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地温场与烃源岩空间匹配关系,热史与烃源岩演化之间的关系。
由于地温与地压的密切关系,有人把地温、地压系统在垂向上看成是叠合式温压系统,这种叠合式温压系统以可分为高压型和低压型两种。
地温场、地压场与地应力场密切相关,对油气藏形成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目前,石油地质学家们都趋向于对“三场”进行综合分析。
尽管“三场”相互关联,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摘要:对前人在油气成藏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主要在成藏基础理论、油气输导体系和异常压力与油气关系等3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对这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且全面的调研,并提出了在各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难点。
关键词: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既是石油地质理论的核心问题,又是有效解决油气勘探活动的关键问题。
许多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目前仍停留在推理阶段,严重地影响了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和预测油气藏的准确性,制约着许多盆地(或区带)的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
因此,需要从典型沉积盆地和典型区带的实际油气藏解剖分析出发,采用系统的、动态的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将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物理模拟技术模拟相结合,综合考虑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与保存过程,建立油气成藏定量模式。
1 成藏基础理论研究进展Dahlberg在Hubbert流体势理论的基础上,将流体势理论与石油勘探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出了LVZ法则;England等(1987)建立了独立二相、二维(侧向运移、垂向运移)、基于流体势和达西定律的渗流运移模型,研究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
同时国内也进行了二维三相(二相)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Hunt(1990)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统一研究,提出了“流体封存箱理论”;张义刚(1991)建立了封存箱内渗流成藏、对流成藏和封存箱外涌流成藏三种油气成藏模式。
含油气系统理论(成油系统)提出了研究油气藏形成时必不可少的所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以及合适的时空匹配,对指导油气勘探研究工作指出了新的思路,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等特征[1]。
其核心是“源”,对单源成藏效果较好,但对于多源多期成藏的叠合盆地应用效果不理想。
成藏动力学(系统)包括成藏动力学条件和动力学过程和结果,核心是研究油气等流体的运移和聚集的动力条件和过程。
试论油藏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分析

试论油藏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分析随着我国现代经济发展需要,工业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越来越大。
有必要对油藏开发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前提下,在对油藏开发技术概述的基础上,对中国油藏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希望更好推动我国油藏开发及发展。
标签:油藏;开发;技术;发展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不断加速,我国对油藏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不断增加,人们增加了对于石油的需求量。
但是就我国而言,石油存储量有限,并且油气的开发生产和油气需求量产生了矛盾。
所以,要使用更先进的勘探开采技术。
二、油藏开发技术现状分析虽然我国对油藏开发技术较晚于发达国家,起步晚技术相对有落差,但是多年来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断探索,开采技术不断提高。
根据油藏的微构造,储油层非均质性和储油层建模,剩余油的形成与布局等各类问题,经过综合性调整,克服重重困难,总结了以下几个油藏开发的技术。
1.分层注水技术分层注水技术是广泛应用技术之一,技术也相对成熟。
根据油藏层间矛盾的实质性,各层注水开采程度不同,采用分层注水技术提高油田开采率。
这项开采技术解决了层面矛盾问题带来的多年困扰,提高了油层开采程度,提高油藏开发的经济效益。
2.蒸汽驱采油技术蒸汽驱采油技术是一种驱替式采油方法,是将蒸汽注入井口中,在蒸汽作用下,把原油驱赶到邻近井口开采出来。
蒸汽驱采油技术是我国现今应用较广的热采技术,有效提高采油率,开采效果更好的采油技术。
但是成本高,开采范围有限。
3.化学开采技术化学开采技术是指通过化学反应进行,通过在油井中放入不同浓度的活性剂,稀释原油,达到提高开采石油的效率。
但是需要增加研究力度,不断提升石油开采技术,降低开采成本,提升开采效益。
4.微生物采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是对石油进行特殊工艺处理,达到加快原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加快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微生物采油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采油效率高,而且微生物提取不需要专业设备,简单方便。
成藏模式总结.

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综述石油天然气成藏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油气成藏研究的关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了描述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生、储、盖、圈、运、聚、保等基础要素在时空关系上的相互匹配关系,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油气成藏模式的分析研究,以期更直观、概括地反映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机制和油气成藏过程。
目前,国内教科书及各类文献对成藏模式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划分油气成藏模式的主要依据和侧重点迥异。
或是从成藏动力学系统出发,或是强调构造背景,或是则侧重油源、生储盖组合关系以及输导网络的组成、或综合油源与运聚机制的多元素复合,或突出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或根据不同成藏时间的成藏特点以及成藏期次来划分成藏模式,或抽析复杂的成藏机制进行成藏模式划分,或以不同的充注方式和油藏特征作为划分依据,也有学者直接用油气成藏过程示意图代指成藏模式,还有学者直接用成藏组合模式、油藏分布模式、运移模式及聚集模式代指成藏模式,也存在一些特殊成藏模式。
国外学者对成藏模式研究则较少。
成藏模式兼有描述和预测的作用,即一方面是提供对已知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样板,另一方面是作为进行未知油气藏预测的类比参考[1]。
本文综合分析构造背景、成藏动力、各成藏要素的配置、断层控藏、充注方式、成藏机理、成藏时间及成藏期次、充注方式和油气藏特征等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1.成藏模式研究现状1.1基于构造背景划分的成藏模式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构造样式、沉积体系、地层格架及其它复杂成藏要素的相互耦合形成纷繁多样的成藏模式。
1.3基于油源划分的成藏模式烃源岩的分布、生排烃期及与输导体系等成藏要素的耦合使得成藏过程复杂多样,基于油源组成、烃源岩位置、聚油构造、运移及其它成藏要素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1.4基于储集层及生储盖组合不同类型的储集层中成藏特点迥异,生储盖组合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油气运移、聚集和成1.5基于输导体系划分的成藏模式断层、砂体及不整合输导通道在空间上交互配置,横向、纵向运移方向复杂交错,聚油圈闭所处构造位置各不相同,其它成藏要素在各油藏成藏背景下的控藏作用差异较大,很多学者或偏重运移通道、或侧重运移方向、或注重输导体系与其它成藏要素的耦合,总结出了以下不同的成藏模式。
油气成藏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体包裹体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研究领域。测定流体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可以估计自生矿物包裹体的形 成时间, 进行油气注入时间和方向的推算; 对包裹 体烃类地球化学测试, 研究储层包裹体中烃类母质 特征及其成熟程度, 进而研究油气充注史和油源问 题。其中的许多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尤其是如 何使注入史分析真正定量化, 是努力的方向。
$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特别是近 %" 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
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 对油气成藏过 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 展,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对油气成藏条件( 生、 储、 盖层等) 的研究, $) 无论从方法、 手段和理论上, 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 成藏过程, 成藏期次的研究, 从动态过程的 %) 角度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历史分析, 结合构造演化 史、 沉降史、 热史及成岩史研究, 开展了包裹体分 析、 同位素分析、 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 对油气 成藏有了相当的认识。 ( 成藏动力学, 即油气运移与聚集研究, 结合 2) 地压场、 地温场和地应力场开发了大量实验模拟和 数值模拟的定量化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油气系统分析, 这是一项新兴的石油地质 3) 综合研究 方 法 , 把油气藏的各种地质要素( 生、 储、
・ ・ ,/
=>?#? 0>@ABC>D9
96E /&&, F*G(,H ?*(I
盖和上覆岩层) 和地质作用( 油气生运聚作用和圈 闭形成作用)纳入统一的时空范围内综合考虑, 强 调彼此间的配置关系, 从而弄清油气分布规律。 下面分别以“ 三场” 与油气的研究、 成藏史研 究、 含油气系统研究、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以及盆 地模拟技术等五个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油气成藏 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成藏特征研究现状

其 中艾 华 国 (96 根 据 不 整 合 在 油 气运 聚 中 的 作 19) 用, 以不 整合 的成 因机 制 , 整 合 上 、 界面 地 震 反 不 下 射 终 止方 式 、 整合 的发 育 部位 和 剖 面 形 态 以及 地 不 层 的尖 灭 线 等特 征 为 标 准进 行 分 类 , 为褶 皱 不 整 分
摘
要 : 不 整合 有 关的 油 气藏 成藏 特征 研 究近年 来 为石 油地质 界 学者 所 关注 。 人对 不 整合 的分 与 前
类 、 整合 的空 间结构 以及 不 整合对 于 油 气的输 导或封 闭性 能 等方 面的定 性研 究 已取 得许 多重 要成 果 。 不来研 究油 气藏 成藏过 程 中不 整合 的作 用 , 强对 不 整合 的定 量分 析 , 加 建 立此 类 油 气藏 的 成藏模 式 。 关 键词 : 整合 ; 间结构 ; 导 ; 闭 不 空 输 封
合 、断 褶 不整 合 、 超覆 不整 合 和削 截 不整 合等 类 型 。 吴亚 军 在 1 9 将不 整合 划 分为 构 造不 整合 、 积 9 8年 沉 不 整合和 复 合不 整合 三种 类型 [ 。杨勇等 在 2 0 s ] 0 7年 根 据不 整合 的成 因机 制和 不整 合形 态 的主控 因 素把
气 藏 : 由长期 遭 受 风 化剥 蚀 的 古 地形 突起 被 上覆 是 不渗 透 岩层 所 覆 盖形 成 圈闭 条件 , 油气 聚 集 其 中而 形成 的 。 油气 藏呈 块状 分 布 , 受层 位控 制 。 基岩 不 ④
整 合 和角 度 不整 合 , 中平 行 不 整合 也 被 称 为 假整 其 合 。对 于次 一级 的分 类不 同 学者则 采 用不 同的 分类 标 准 , 要分 类 依 据 有分 布 范 围 ( 为 区 际 、 主 分 区域 和
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现状

藏,其埋深超过了
北部渤海湾盆地开始启动
的定义范围是超过
陷、济阳坳陷、辽河坳陷,其中发现的油气藏最大埋
的一个条件。
所有的油气藏能形成的一个重要地质因素就是具有盖层,由于深部地层具有高温、高压,地层流体黏度低等特征,因此深部油气成藏比中浅部油气成藏需要更好的封闭条件。
由于纵向上存在不同深度的区域性盖层,其可将油气封闭在不同的深度段,
4.2
两类。
4.2.1
田地质共性看四川盆地海相地层天然气勘探方向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14(3):167-171.
四川盆地安岳特
[J].中国海上
27
28。
油藏工程学的发展现状及认识

油藏工程学的发展现状及认识随着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油藏工程学作为石油工业的重要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油藏工程学是研究油藏地质、油藏物理、油藏化学及油藏工程等方面的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有效方法开发和利用油藏资源,提高石油产量和石油开采效率,同时也要保证石油开采的安全和环保。
本文将从油藏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油藏工程学的发展历程油藏工程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美国石油工业开始兴起,人们开始研究石油开采的技术和方法。
1901年,美国德州的斯普林特尔顿油田发现了著名的“斯普林特尔顿号”油井,创造了当时世界纪录的日产油量,使石油工业迈入了新的时代。
在此之后,石油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油藏工程学也开始逐渐成熟。
20世纪50年代,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油藏工程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人们开始研究油藏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性,探索如何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和利用率。
同时,也开始研究如何保护环境,防止石油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此后,油藏工程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油藏工程学的研究内容油藏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油藏地质学:研究油藏的地质结构、沉积环境、构造特征等,为油藏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2.油藏物理学:研究油藏的物理性质,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为油藏的开采提供基础数据。
3.油藏化学:研究油藏中的油品组成、化学特性、油水界面化学等,为油藏的开采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4.油藏工程:研究油藏开采的工程技术和方法,包括采油工艺、采油设备、采油系统等。
5.环境保护:研究如何保护环境,防止石油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包括废弃油井的处理、油气泄漏的应急处理等。
三、油藏工程学的研究方法油藏工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
1.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室试验或田间试验等方式,对油藏的物理性质、化学特性、开采工艺等进行研究,获取数据和信息。
我国油气成藏理论的现状与发展——以盆地后期改造认识为例

我国油气成藏理论的现状与发展——以盆地后期改造认识为例摘要: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油田行业发展态势尤为迅猛,油气勘探技术也在飞速更新。
然而当前石油供需矛盾的增长,对油气勘探提出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要想使我国油气供给的稳定性不断提升,有必要推动我国油气勘探技术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强。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资料查找,通过对我国油气成藏理论的现状与进展进行研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对盆地后期改造提出了一些想法,希望能够打牢基础,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油气成藏;盆地剥蚀;后期改造;现状与未来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oilfield industry is particularly rapid, and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s also rapidly updated. However, the increasing contradiction between oil supply and demand puts forward higher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China's oil and gas supply,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strengthening of Chin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ading and data search,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China's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theory, combined with releva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on the later transformation of the basin, hoping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and provide help for future research work.Key word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Basin denudation; Post transform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1前言石油被视为工业血液,具有不可再生性。
油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油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现阶段关于油气储层的研究有很多,各种说法都不一,新技术也是层出不穷。
文章在总结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对油气储层研究进行了详细地阐释,并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计算机等四种研究技术在油气储层中的应用为例,分析探讨了油气储层未来的发展趋势。
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可以为相关学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以便更好地推动油气储层的发展。
标签:油气储层;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层序地层;研究分析;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全世界资源紧缺现象的频频出现,对油气开采及存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我国目前而言,对其含油开采区域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含油区域的逐渐减少与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多,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使得探索油气储层的研究问题越来越突出。
如作为我国陆地上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岩性油气藏则面临着极其严峻的问题,对我国现实油气增储的可能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文章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计算机建模等技术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岩性油气藏转变研究方法起到一点借鉴意义。
1 地球物理在油气储层研究中的应用地球物理技术在油气储层中的应用相比较而言是比较广泛的。
有研究学者指出,在进行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应用中,主要是考虑储层中电阻率、孔隙度等因素的数值变化,依据储集层之间导电模型的理论分析,进而确定油气储层的孔隙结构参数,这种方法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掌握储集层物源、沉积环境、沉积相带及成岩的变化,对于油气储层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有学者将测井技术引入到油气储层研究中,希望可以利用测井方法及相关数据对油气储层的研究有所帮助,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测井技术中所提取的相关物质对油气储层的敏感性及参数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如在研究地震储层时就可以考虑利用综合测井技术对地质、采油等分析,从而得出油气储层的分布情况、岩土特征等信息。
在油气勘探的早期,主要是利用地震资料、露头地质资料及地震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测量区域进行油气储层分析,其中地震技术在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等方面的应用主要有:碎屑岩储层的横向预测;特殊岩性的横向预测两种。
浅谈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浅谈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研究进展油气成藏是指地下岩石中的油气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储集体系。
油气成藏条件主要包括油源、储集空间、封盖层和构造。
储集空间是指油气储集的空隙和裂缝等空间。
主要包括孔隙、裂缝和岩石微孔等。
孔隙是指岩石中的空隙,可以储存油气。
孔隙的形成主要有物理和化学两种方式,物理孔隙是指由于岩石破碎、溶解或侵蚀形成的空隙,化学孔隙是指由于水溶液对岩石的腐蚀作用形成的空隙。
裂缝则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断裂,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空隙。
岩石微孔是指由于岩石本身的孔隙和裂缝,形成的微小空隙。
储集空间的发育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变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封盖层是指位于油气储集体系上方的密封岩层,可以阻止油气从储集层向上逸散。
封盖层主要由泥岩、盐岩和非透水的火山岩等构成。
泥岩是常见的封盖岩,因其细粒、高含水量和低透水性,可以有效地封闭油气。
构造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
构造是指地质上的断裂和褶皱等地壳运动形成的现象。
构造提供了油气运移的通道,也可以改变油气储集体系的形态和分布。
常见的构造包括隆起构造、凹陷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隆起构造是指地壳上升形成的凸起,常见于造山带和构造抬升区。
凹陷构造则是指地壳下降形成的凹陷,常见于沉积盆地和地台。
断裂构造则是指地壳断裂形成的裂隙,常见于边缘地带和断裂带。
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主要包括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等方面。
油气生成是指有机质经过热解作用生成油气的过程。
油气的生成与地热条件、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等因素有关。
油气运移是指油气从源岩向储层运移的过程。
油气的运移主要依靠渗流和扩散等物理过程,主要受到岩石渗透性和地层压力等因素的控制。
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储集层中聚集形成储集体系的过程。
油气聚集主要依靠构造陷落和油气性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技术和地质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在油源方面,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对应生成的油气类型不同,不同成熟度的有机质可以生成不同程度的干气和湿气。
油气成藏输导体系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油气成藏输导体系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Ξ王大成1,李子甲2,滕兆宇3,张留柱4(1.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2.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3;3.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黑龙江大庆 163000;4.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公司东辛采油厂,山东东营 257000) 摘 要:关于油气藏输导体系的研究一直是油气藏地质专家的研究热点。
近年,油藏专家们对于输导体系理论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依然面临着从理论到技术应用上的各种挑战。
现从近年输导体系研究概况出发,总结近年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认为优势运移通道的有效性验证研究、断层封闭性的定量研究、复合型输导体系输导因素的时空配置关系研究等方面是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油气藏;输导体系;优势运移通道;断层封闭性 中图分类号:TE 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0)21—0127—02 油气成藏体系是地表以下含油气的自然系统,它包括了形成油气藏的一切必要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结构,其中的元素是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1]。
近年,关于油气藏输导体系的研究一直是油气藏地质专家的研究热点。
不论是在划分油藏的输导类型方面研究还是在输导体系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目前地质工作者们依然面临有关输导体系研究的各种挑战。
现就有关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论述。
1 近年输导体系理论研究概况陆相含油气盆地中,有效烃源岩是成藏的物质基础,油藏的空间展布形态是成藏要素和成藏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匹配的结果,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是连接源岩和圈闭的“桥梁”,它决定着油气运移的路径和方向,并将成藏要素和成藏作用有机地统一成一个整体,控制着油气成藏。
几年来,许多学者针对输导体系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97年,谢泰俊等在研究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时,根据不同类型通道在运移中的作用和具体地质情况,划分了4类运移通道体系:以断裂带为主的运移通道体系、与古构造脊相关的运移通道体系、与活动热流体底辟作用相关的通道体系及与不整合有关的运移通道体系[2]。
成藏模式总结

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综述石油天然气成藏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油气成藏研究的关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了描述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生、储、盖、圈、运、聚、保等基础要素在时空关系上的相互匹配关系,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油气成藏模式的分析研究,以期更直观、概括地反映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机制和油气成藏过程。
目前,国内教科书及各类文献对成藏模式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划分油气成藏模式的主要依据和侧重点迥异。
或是从成藏动力学系统出发,或是强调构造背景,或是则侧重油源、生储盖组合关系以及输导网络的组成、或综合油源与运聚机制的多元素复合,或突出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或根据不同成藏时间的成藏特点以及成藏期次来划分成藏模式,或抽析复杂的成藏机制进行成藏模式划分,或以不同的充注方式和油藏特征作为划分依据,也有学者直接用油气成藏过程示意图代指成藏模式,还有学者直接用成藏组合模式、油藏分布模式、运移模式及聚集模式代指成藏模式,也存在一些特殊成藏模式。
国外学者对成藏模式研究则较少。
成藏模式兼有描述和预测的作用,即一方面是提供对已知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样板,另一方面是作为进行未知油气藏预测的类比参考[1]。
本文综合分析构造背景、成藏动力、各成藏要素的配置、断层控藏、充注方式、成藏机理、成藏时间及成藏期次、充注方式和油气藏特征等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1.成藏模式研究现状1.1基于构造背景划分的成藏模式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构造样式、沉积体系、地层格架及其它复杂成藏要素的相互耦合形成纷繁多样的成藏模式。
1.3基于油源划分的成藏模式烃源岩的分布、生排烃期及与输导体系等成藏要素的耦合使得成藏过程复杂多样,基于油源组成、烃源岩位置、聚油构造、运移及其它成藏要素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1.4基于储集层及生储盖组合不同类型的储集层中成藏特点迥异,生储盖组合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油气运移、聚集和成1.5基于输导体系划分的成藏模式断层、砂体及不整合输导通道在空间上交互配置,横向、纵向运移方向复杂交错,聚油圈闭所处构造位置各不相同,其它成藏要素在各油藏成藏背景下的控藏作用差异较大,很多学者或偏重运移通道、或侧重运移方向、或注重输导体系与其它成藏要素的耦合,总结出了以下不同的成藏模式。
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新进展

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新进展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成为了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内地,沉积岩是油气资源的主要富集层位,因此研究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首先,在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中,孔隙特征和储层特性是关键领域之一。
孔隙是油气储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孔隙类型、孔隙度、孔隙连通性等参数,可以更好地理解油气的储集与运移规律。
目前,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发现,孔隙类型多样化,主要有溶蚀孔、裂缝孔和颗粒孔等,其中溶蚀孔是重要的储层类型,对于油气富集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科学家们通过对储层孔隙度的研究,发现沉积环境、岩性和成岩作用等因素对于孔隙度有着重要影响。
这些新的发现为内地沉积岩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其次,地层构造与动力学研究也是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的关键领域之一。
地层构造是沉积岩油气成藏的基础条件,研究地层构造对于准确预测和评价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通过对内地沉积岩地层构造的研究发现,古构造对于油气成藏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构造演化过程中,古构造发挥了控制油气生成、富集和运移的重要作用。
此外,内地沉积岩的动力学研究也是研究油气成藏规律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内地沉积岩的剪切强度、应力场特征等动力学参数,揭示了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最后,与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相关的新技术与方法也为该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进展。
在井外地震勘探方面,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波传播规律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技术方法,如井外地震剖面解释方法、岩石物理方法等,有效改善了内地沉积岩油气勘探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脱胎于传统地震勘探的地震属性技术和层析成像技术等也加速了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
这些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为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渠道,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沉积相及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沉积相研究现状相这一概念是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teno,1669)引入地质文献的,并认为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
1838 年瑞士地质学家格列斯利(Gressly)开始把相的概念用于沉积岩研究中,他认为“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
自此以后,相的概念逐渐为地质界所接受和使用。
20 世纪以来,相的概念随着沉积岩石学和古地理学的发展而广为流行,对相概念的理解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相是地层的概念,把相简单地看做“地层的横向变化”;另一观点则把相理解为环境的同义语,认为相即环境;还有人认为相是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
一般地,沉积相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能够反映特定的环境或过程的沉积产物。
实际上,对沉积相的含义有各种理解,由此造成有关术语的不尽相同的用法。
或指沉积产物的外观,或指其成因,或指其沉积环境,或表示具有成因意义的沉积产物的综合特征等等。
所有基于这些理解而从不同角度(如沉积构造、成分、化石、介质乃至颜色等等)定义的各种术语,都被普遍地使用。
作为科学研究,相的定义应当是客观的,然而被定义为某种“相”的沉积产物在反过来推断其过程时,又难免带有主观色彩。
换句话说,人们可以从理论上或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出相当完美的某种过程或环境产生的特定产物,但是在自然界观察到的实际产物就很少能与理论上的模式吻合得那样完美。
除了观察、测量等方面的局限性以外,沉积产物所经历的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乃是其主要原因,尤其是对于年代久远的沉积物。
比起古代的和过程缓慢的沉积物来,人们对现代的和快速形成的产物,能够具有更精确的认识。
沉积相的研究基于一些基本的概念:Walther 相律阐明了相在横向和纵向序列上的联系;旋回沉积作用的概念肯定了沉积层序的一般规律性;相的接触型式及其组合关系,则指示了环境的空间分布及其在时间上的变迁。
沉积相研究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对观察现象作出解释。
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

验, 利用流 体在流动过程 中可 留下 相应的显微组构 , 如微裂隙 、 包裹体 群, 反演 流体 的运移路径… 郝芳等(0 5根据油气二次运移 的动力主要 ; 20) 是浮力和水 动力,发展 了射线追踪技术进行运移路线 的全三维预测 。 生物降解等作 用对 由生物标志化合物 表征的原油成熟度影 响较大 , 所 选择用来确定油气运移方 向的生物标志物必须适用于较宽 的成熟度范
疏 导 体 系 ” 面进 展很 大 。 方
资料分析和统计数据表 明,油气成藏模式概 念在我 国的研究和应 用是从 2 0 00年开始进入高潮期 的, 目前仍处 于方 兴未艾 的状态 。迄今 为止 , 所建立的成藏模式 已经涵盖了我国各时代 的盆地和油气藏。以上 列举的各种成藏模式无疑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都是很有价值的。 但是
个最重要的方 面。④松辽盆地 、 渤海湾盆地 以及世界其他陆相盆地大 、 中 型 或 特 大 型 油 气 田的 发 现 , 明 了陆 相 油 气 成 藏 机 理 。 第 三 阶 段 (0 证 2 世纪 8 O年代初至现在) ,国 内外很多学者运用先进 的油气勘探技术和 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 、 物理模拟技术系统研究 了油气成藏 的各项条件 、
1 前言 .
成 了 油 气运 移 的有 效 输 导 系 统 。
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 的生成 、 运移 、 聚集 以及保存 多个环节 。油 气藏形成理论 是石 油地质学 的核心 ,这些理论是伴 随着石油和天然气
的 勘 探 和 开 发 而提 出并 不 断 完 善 的 。
油气输 导体 系的研究方法 主要侧重 于油气运移 的研究 。如利用放
科技信息
高校 理科 研 究
油 号成 藏模 式 研 究 坝 状
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现状综述

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现状综述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现状综述【摘要】随着能源供求关系的日益紧张与石油工程技术提高,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的深入已成为了势在必行的趋势,各方面的勘探开发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对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历史沿革、储层机制、成藏机理、类型研究及勘探技术现状都予以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并在最后对于各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予以了汇总,对于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的系统化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火山岩油气藏储层机制成藏机理勘探技术引言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攀升与石油工程技术的提高,火山岩油气藏研究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正已日益成为全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新领域。
近年来, 火山岩油气藏已在世界20多个国家300多个盆地或区块中发现。
如日本新泻盆地吉井- 东帕崎气藏、印度尼西亚Jawa 盆地Jatibarang 油气藏、阿根廷帕姆帕- 帕拉乌卡油气藏、墨西哥富贝罗油气藏等典型的大型火山岩油气藏]9~1[ 。
二十世纪60- 80 年代,我国在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中, 先后在克拉玛依、四川、渤海湾、辽河和松辽等盆地中, 发现了一批火山岩油气藏]13~10[,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于火山岩油气藏具有分布广但规模较小、初始产量高但递减快、储集类型和成藏条件复杂等特点, 且目前对该类油气藏的系统研究方法相对缺乏, 勘探开发技术尚不够完善,火山岩油气勘探储量仅占全球油气储量的1%,勘探潜力巨大。
本文参阅了大量国内外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的文献资料, 系统总结了火山岩储层、火山岩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等研究现状, 旨在推动我国火山岩油气勘探与更深化研究。
1.国内外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历史沿革自1887 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华金盆地首次发现火山岩油气藏以来,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300 余个与火山岩有关的油气藏或油气显示, 其中有探明储量的火山岩油气藏共169 个]14[。
国外火山岩油气勘探研究和认识大致可概括为3 个阶段:早期阶段( 20 世纪50 年代前) : 大多数火山岩油气藏都是在勘探浅层其他油藏时偶然发现的, 认为其不会有任何经济价值, 因此未进行评价研究和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特别是近20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对油气成藏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油气成藏条件(生、储、盖层等)的研究,无论从方法、手段和理论上,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2)sounds过程,sounds期次的研究,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对油气藏的构成展开历史分析,融合结构演化史、下陷史、热史及成岩史研究,积极开展了包覆体分析、同位素分析、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对油气成藏有了相当的重新认识。
(3)sounds动力学,即为油气运移与涌入研究,融合地压场、地温场和地应力场研发了大量实验演示和数值演示的定量化研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4)油气系统分析,这就是一项新兴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把油气藏的各种地质要素(生、储、砌和Unlike岩层)和地质促进作用(油气生运共聚促进作用和glycol构成促进作用)列入统一的时空范围内综合考量,特别强调彼此间的布局关系,从而弄清楚油气原产规律。
下面分别以“三场”与油气的研究、成藏史研究、含油气系统研究、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以及盆地模拟技术等五个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1、地温场与地压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油气sounds机理的各种因素研究中,通过研究和古地温、热史、地层压力、地应力与油气构成的关系,阐明地温场、地压场与地应力场与油气原产的关系。
地压场就是指一定地质空间范围内地层压力及其原产特征,通常由正常压实拎、异常高压拎、异常低压拎共同组成。
地温场对油气原产的掌控促进作用主要彰显在地温场与烃源岩空间相匹配关系,热史与烃源岩进化之间的关系。
由于地温与地压的密切关系,有人把地温、地压系统在雕向上看作就是交错式温压系统,这种交错式温压系统以可以分成高压型和扰动型两种。
地温场、地压场与地应力场密切相关,对油气藏构成原产存有关键的掌控促进作用。
目前,石油地质学家们都趋向于对“三场”展开综合分析。
尽管“三场”相互关联,对油气藏构成和原产有著关键的掌控促进作用。
但是其中具体内容的促进作用机制仍未弄清楚。
2、成藏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成藏史中研究sounds机理研究逐渐沦为当今sounds研究的热点之一,相继问世了大量的新方法和崭新手段,明确提出了储层有机岩石学(流体包覆体法和团体烃类法)、成岩矿物的同位素分析法(成岩矿物和包覆体的k/ar同位素分析法)和油藏地球化学法等三大类研究方法,构成了一整套以结构演化史、埋史、热史、沉积成岩促进作用序列分析为基础,以包覆体分析法、k/ar同位素法和油藏地化分析为支柱的成藏史研究方法。
研究的准确性,从定性和推断性研究,向定量的、半定量发展,提升了研究精度。
下面重点谈一谈储层有机岩学法、成岩矿物同位素分析法和油藏地化法。
1)储层有机岩石学主要就是运用流体包覆体(特别就是有机包覆体)和液态烃类(沥青)研究油气sounds信息。
流体包覆体中记录着烃类流体和孔隙水的性质和组分、物化条件和地球动力学条件。
许多储集岩中所含液态烃类,对其展开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可以提供更多油气藏被改建、毁坏的信息。
自80年代初,随着储层研究的发展,我国将流体包覆体广为应用于石油地质研究领域。
测量流体包覆体的均一温度,可以估算自生矿物包覆体的构成时间,展开油气转化成时间和方向的推算;对包裹体烃类地球化学测试,研究储层包裹体中烃类母质特征及其成熟程度,进而研究油气充注史和油源问题。
其中的许多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如何使注入史分析真正定量化,是努力的方向。
2)成岩矿物的同位素分析成岩矿物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为判断古流体的成分、性质、来源提供了证据。
可利用砂岩储层中自生伊利石的同位素年龄来判断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即烃类充填介质层的时间应晚于自生伊利石的同位素年龄。
根据平面上和剖面上自生伊利石的同位素的年龄分布可以判断成藏速度以及烃类运移方向。
其中k/ar同位素法目前应用最多。
3)油气藏地球化学根据油气藏地球化学描述认识油气藏非均质性,从油藏非均质性推断储层中烃类流体充注史,判断烃类注入方向和时间。
分析油气水界面位置及其变迁史,阐明油气藏演化史。
通过油气藏地球化学来定量评价二次运移和认识油气藏分布规律、利用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合分析反映油气成藏史,是油藏地化研究成藏史的有效方法。
3、油气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油气系统分析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油气评价和预测新方法。
在一定的地质时空范围内,一个含油气系统包括所有与油气藏形成有关的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系统强调这些要素和作用的相互依存性,各要素之间、各地质作用之间以及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之间都必须呈某种适当的时空配置关系,才能使烃源岩中的有机质转化为油气,并经过运移、聚集成藏。
在我国60年代,胡朝元曾在《松辽盆地若干石油地质理论问题》中提出“成油系统”的概念,与西方含油气系统十分相似。
到了80~90年代,随着油气系统分析的广泛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油气系统方法研究在国内外进展很快,产生大量新技术、新方法。
不含油气系统应用领域主要存有三个方面的贡献:(1)用系统论的观点,将从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藏总是当作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研究,把油气藏形成的各要素及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体现了系统论思想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2)把盆地进化历史和油气成藏史融合出来,并使从静态的研究生、储、砌、运、圈、肋毛油气藏构成条件发展至动态分析油气藏的构成过程。
(3)把传统的以定性研究为主的地质学研究发展到以严谨的化学反应过程为依据,以数值模拟为手段的定量\半定量研究,这种定量研究为油气资源预测和勘探指出了明确目标和方向。
(4)该理论虽然正确地把油气从源岩至glycol做为一个系统予以研究,对系统内客观存在的流体(油气水)温泉水运动动力学机制尚未进一步研究,也没从油气运移、涌入的动力学系统跟踪油气藏的构成和原产。
(5)该理论强调了油气藏形成所必需的地质作用,但如何研究却鲜有论述,而这一作用正是油气藏形成和寻找新油气田的关键所在。
(6)该理论对多维奈县、多油气源层、多层位、多类型的储层和glycol的含油气盆地复式油气涌入拎如何分割不含油气系统,如何运用这一理论进一步打听油变得无能为力。
4、成藏动力学及其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90年代不含油气系统理论红遍全球,近几年油气sounds动力学又沦为国际石油界研究的热点。
油气成藏动力学对温度、压力、应力等各种动力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向多种动力场耦合方向发展。
将含油气系统理论与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相结合,揭示烃类运移的运动学规律,是油气成藏动力学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
sounds动力学系统的明确提出就是基于不含油气系统理论和sounds动力学的瑕疵和严重不足。
中国地质大学田世澄等((1995、1996)指出这个系统涵盖着两个最基本的部分,一部分就是与沉积层方向一致的若干个sounds动力学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彼此相连又分后分隔,各个子系统中不仅包含sounds的最为基本条件,还包括sounds促进作用。
另一部分就是连络这些子系统的相连体系,它包含研磨各个子系统的断层、不资源整合面以及各子系统在盆地边缘的岩性、岩相变化拎。
sounds动力学系统中的子系统和相连体系形成了一个sounds动力系统,其间的流体运动受到一个统一的流体势场sounds动力学及其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所掌控,或受到一个统一的压力系统控制。
成藏动力学系统的研究要运用整体、系统、动态、宏观微观相结合、定量研究的思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①研究盆地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背景;②把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特征与盆地生、运、聚成藏动力学作用的时空演化研究结合起来;③地层孔隙流体压力特征;④用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生物标志流体包裹体进行油\源对比追踪,从而确定各种油藏与各源层的关系,进行恢复流体历史分析;⑤分析各个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编制成藏事件图;⑥与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紧密结合预测和评价隐蔽油气藏;⑦进行盆地模拟,恢复盆地演化史、构造发育史、沉积史、热史、生烃史、流体压力演化史、排烃史、运聚史,分层、分期动态定量地研究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形成演化和油气藏的形成分布规律。
5、盆地演示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盆地模拟问世于70年代末,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该项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盆地分析和早期油气资源评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际上商品化的盆地模拟技术软件主要有德国petromod盆模系统,法国temispack盆模系统,美国basinmod盆模系统。
我国盆地模拟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已接近国际水平,盆模软件主要是basims盆模系统和盆模系统。
纵观近20年的国内外盆地演示技术的发展,就演示对象而言,主要就是区域性的盆地演示,而区带、特别就是勘探目标的演示评价技术整体上还逗留在方法积极探索阶段,没构成一套明朗的商业性技术;就测度而言,技术比较明朗,运用比较广为的就是一维盆地演示技术,二维盆地演示技术某些方面除了等待健全,三维盆地演示正处于方法积极探索阶段;就方法而言,主要就是单一的数值演示,缺少整体系统性;就内容而言,岩体演示、结构演示和运聚演示就是相对比较脆弱的环节;就参数而言,大部分还采用封闭式的全过程演示,对繁杂的演示过程缺少透明度,缺少专家对参数设置的可视化人工干预。
随着油气勘探理论(含油气系统理论、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幕式排烃理论等)的不断发展和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边缘学科的不断渗透,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的改善,未来盆地模拟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以成藏动力学系统模拟为核心的地质家综合应用平台。
地质家综合评价应用平台,应适合各种地质单元体的多维综合模拟评价;应具有人机联作的参数设置界面、人机联作的图形编辑及三维可视化界面、开放式信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