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法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法知识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开展已逐渐淡出语文课堂。新课标明确表示:“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是不是久不要学语法了呢?实际上语法知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对于语文的学习尤其是文言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需要学生掌握的主要就这几个方面:字词解释、句子节奏、句子翻译、思想主题等。而其中难以理解的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都能运用语法知识很简单的解决。所以说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从小处来说,可以提高语文考试的成绩;从大处来说,也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语文提供方便。
一、运用语法知识巧解文言字词
考试中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的文言文,一定要考到字词的解释,而这些考到的字词往往涉及到的是: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这些字词中,部分是课文中出现过的,有些学生凭勤奋熟记能拿到分数,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只是死记硬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到考试时,一紧张,就想不起来了,只能听凭分数丢失。实际上可以运用语法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这类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来找到词类活用。一般情况下,主语和宾语一般都是又名词或代词充当,而谓语一般又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修饰谓语的为状语,修饰主语和宾语的为定语。在一个句子中,主语和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但谓语一般都不能省略的。所以当一个句子没有动词或形容词时,那么就可能存在有词语活用为动词或形容词的现象。如:“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这个“蹄”就属于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可解释为“用蹄子踢”。这类现象的词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得比较多,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就属于这种情况。如果一个句子中一个名词放在动词前面并且修饰这个动词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知道这应该是名词作状语。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我们翻译成“像狗一样”,它是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坐”的,所以它是名词作状语。其他的一些活用道理相似,只要我们能弄懂各部分在句中所作的成分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里着重区分一下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中“犬”与《送东阳马生序》中“腰白玉之环”中的“腰”,这两个词都是名词,但用法不一样了。第一句中“犬”后面有动词“坐”,所以它是名作状,像犬一样。第二句中“腰”后面没有任何动词了,所以它担负着做“动词”的责任了,即名作动,“腰佩”,要体现出“佩”这个动作了。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
带领学生分析一下前后词的组合关系,再讲活用现象,学生就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了,记忆也一定能保持得持久些。当然学生如果养成了分析的习惯,有些东西也就无须死记硬背了。
其他,像一词多义现象也可以运用语法知识轻松搞定。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其乐”中,两个“乐”各是什么意思?学生没有“动宾短语”的知识储备,往往讨论半天也说不清的;学生如果掌握了“动宾短语”这一知识点,则能很快说出:“乐其乐”是一动宾短语,所以第一个“乐”是动词,意为“以……为乐”;第二个“乐”是名词,意为“乐趣”。
二、运用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这么几种: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等。我们要弄清文言句式,我们先根据语法知识弄清文言句子中各部分词语在文言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然后我们就可以确定是否为特殊的文言句式。下面就几种普遍的特殊句式举例说明:
宾语前置句,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在这个句子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何厌”为宾语。宾语放到了谓语的前面,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这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如: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在这个句子中,“会”是动词作了谓语,而“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是用来修饰“会”的,所以他作了状语,状语放到了谓语的后面,由此可知这个句子是个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个句子中,动词“求”是谓语,“人”是宾语,“可使报秦者”是用来修饰“人”的,所以它是定语成分。定语放到了被修饰词的后面,由此可知这个句子是个定语后置句。
根据分析句子中的各个词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我们可以很容易判断该句子是不是特殊的文言句式。从而在文言文翻译时能够使整个句子很完整,不至于支离破碎。
三、运用语法知识巧断停顿节奏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会涉及文言句子诵读节奏内容的考查,其目的就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语句,理解了句意,掌握了句子的结构。事实证明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对划分文言句子诵读节奏很有帮助。要正确解读这类试题,前提是应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弄清了句意,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等,就能正确划分了。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首先,可以运用现代语法知识辅助解读。
“主语——谓语”之间有停顿。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宾语”、“动词——补语”之间有停顿。如:亲/贤臣,远/小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有停顿。”如:吾与汝/毕力/平险;但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更加紧密。如:醉翁之意/不在酒。
其次,可以运用古汉语语法常识解读。
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及全段,如“至”、“夫”、“盖”、“若夫”、“是以”、“又”、“故”等,诵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如“夫/战,勇气也”。
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这些一定要分开读,否则,会误解句意。
另外,在不影响对句意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停顿应当还要照顾到上下文的整体节奏。特别是句中的一些虚词“之”、“于”、“而”等,可起到平衡音节的作用,读时根据需要其位置可前可后。如:小大/狱、马之/千里。这些句子的停顿,既体现了句意,也突出了其节奏。
总之,从以上文言句子诵读节奏的解读来看,只要我们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汉语语法知识,读懂句子,考虑到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等,再照顾到上下句的音节,就能正确解读了。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讲一讲基本的语法知识还是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毕竟学好语法,对于古文的学习是非常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