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初高中知识衔接

合集下载

初高中数学衔接内容

初高中数学衔接内容

初高中数学衔接内容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在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顺利地从初中数学过渡到高中数学,做好衔接工作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内容。

一、知识内容的衔接1、数与式在初中,我们主要学习了有理数、无理数、整式、分式等基本的数与式的概念和运算。

而在高中,会进一步拓展到复数的概念和运算,同时对代数式的变形和化简要求更高,例如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因式分解的技巧等。

2、方程与不等式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简单的不等式。

到了高中,会接触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高次方程、分式方程、绝对值不等式等内容,并且需要掌握更复杂的求解方法和应用。

3、函数函数是初高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

初中主要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图像。

高中则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更多类型的函数,同时对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函数的图像变换以及函数的综合应用有更深入的要求。

4、几何图形初中的几何主要集中在平面几何,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的性质和定理。

高中则将几何拓展到空间几何,学习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并且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5、三角函数初中阶段,我们初步了解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简单应用。

高中会对三角函数进行系统的学习,包括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等。

二、思维方式的衔接1、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初中数学的内容相对较为直观和形象,例如通过图形来理解几何问题,通过实际例子来学习函数。

而高中数学则更加抽象,需要同学们具备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理解函数的概念、空间几何的位置关系等。

2、从常量思维到变量思维初中数学中,大多数问题涉及的是常量的计算和求解。

而高中数学中,变量的概念无处不在,函数就是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这部分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很多都不讲,但进入高中后,它的运算公式却还在用。

比如说:(1)立方和公式:(a+b)(a^2-ab+b^2)=a^3+b^3;(2)立方差公式:(a-b)(a^2+ab+b^2)=a^3-b^3;(3)三数和平方公式:(a+b+c)^2=a^2+b^2+c^2+2ab+2bc+2ac;(4)两数和立方公式:(a+b)^3=a^3+3a^2b+3ab^2+b^3;(5)两数差立方公式:(a-b)^3=a^3-3a^2b+3ab^2-b^3。

2.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在初中已经不作要求了,同时三次或三次以上多项式因式分解也不作要求了,但是到了高中,教材中却多处要用到。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这也是初中不作要求的内容,但是分子、分母有理化却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特别是分子有理化。

4.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初高中衔接中最重要的内容,二次函数知识的生长点在初中,而发展点在高中,是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内容.二次函数作为一种简单而基本的函数类型,是历年来高考的一项重点考查内容,经久不衰。

5.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我们一般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而到了高中却不再学习,但是高考中又会出现这一类型的考题,对学生有以下能力要求:(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并能用判别式判定根的情况;(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运用它求含有两根之和、两根之积的代数式(这里指对称式)的值,能构造以实数p、q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

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对称轴、给定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教材中同样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在高中,这部分内容被视为重难点。

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数学初高衔接内容

数学初高衔接内容

数学初高中的衔接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连贯性和深入理解。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数学初高中衔接内容:
1. 数学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复习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和运算规则,如整数、分数、代数等;
-温故而知新,通过练习和应用,巩固和熟练掌握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

2. 函数与方程的深入学习:
-学习更高级的函数类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并掌握它们的性质和图像;
-学习更复杂的方程类型,如二次方程、立方方程、指数方程等,进一步提升解方程的能力。

3. 几何的推广与拓展:
-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如平行线、相似三角形、立体几何的体积与表面积等;
-学习使用向量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如向量的加法、减法、数量积、向量夹角等。

4. 数据与统计的扩展应用:
-学习更复杂的数据统计方法,如概率、抽样调查和统计推断等;
-开展实际问题的统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探究型学习与证明思维的培养: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他们提出问题、验证猜想和发现规律;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证明能力,引导他们理解数学定理和定律的证明过程。

通过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的整体性理解和扎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应用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要的是,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科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并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总汇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总汇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总汇(总6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章 数与式的运算1、1 绝对值知识清单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0)0(0)(0)a a a a a a >⎧⎪==⎨⎪-<⎩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4.两个重要绝对值不等式:a x a x a a x a x >或<)>(>,<<)>(<-⇔-⇔0a x 0a a问题导入:问题1:化简:(1):12-x (2) : 31-+-x x问题2:解含有绝对值的方程(1)642=-x ; (2): 5223=--x问题3:至少用两种方法解不等式 41>-x知识讲解例1:化简下列函数,并分别画出它们的图象:(1)x y =; (2)32+-=x y .例2:解不等式:431>-+-x x巩固拓展:1.(1)若等式a a -= , 则成立的条件是----------(2)数轴上表示实数 x 1,x 2 的两点A,B 之间的距离为--------2.已知数轴上的三点A,B,C 分别表示有理数a ,1,-1,那么1+a表示( )A 、 A,B 两点间的距离 B 、 A,C 两点间的距离C 、 A,B 两点到原点的距离之和D 、 A,C 两点到原点的距离之和3.如果有理数x ,y 满足()01212=+-+-y x x ,则=+22y x ______ 4.化简:(1)3223+=-x x ; (2)31--x5.已知 x= -2是方程612-=--m x 的解,求m 的值。

6.已知a ,b ,c 均为整数,且 1=-+-a c b a ,求: c b b a a c -+-+-的值方法指导学习本节知识,要充分领会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从数和形两方面去研究,体会分类讨论与数形结合的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配套练习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配套练习

第一讲 数与式的运算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实数,了解字母可以表示数用代数式也可以表示数,我们把实数和代数式简称为数与式.代数式中有整式〔多项式、单项式〕、分式、根式.它们具有实数的属性,可以进行运算.在多项式的乘法运算中,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并且了解乘法公式可以使多项式的运算简便.由于在高中学习中还会遇到更复杂的多项式乘法运算,因此本节中将拓展乘法公式的内容,补充三个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根式的运算中,我们已学过被开方数是实数的根式运算,而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经常会接触到被开方数是字母的情形,但在初中却没有涉及,因此本节中要补充.基于同样的原因,还要补充“繁分式〞等有关内容.一、乘法公式 【公式1】ca bc ab c b a c b a 222)(2222+++++=++证明:2222)(2)(])[()(c c b a b a c b a c b a ++++=++=++∴等式成立【例1】计算:22)312(+-x x解:原式=22]31)2([+-+x x说明:多项式乘法的结果一般是按某个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列. 【公式2】3322))((b a b ab a b a +=+-+(立方和公式)证明: 3332222322))((b a b ab b a ab b a a b ab a b a +=+-++-=+-+ 说明:请同学用文字言语表述公式2. 【例2】计算:))((22b ab a b a ++-解:原式=333322)(])()()][([b a b a b b a a b a -=-+=-+---+ 我们得到:【公式3】3322))((b a b ab a b a -=++-(立方差公式)请同学观察立方和、立方差公式的区别与联系,公式1、2、3均称为乘法公式. 【例3】计算:〔1〕)416)(4(2m m m +-+〔2〕)41101251)(2151(22n mn m n m ++-〔3〕)164)(2)(2(24++-+a a a a 〔4〕22222))(2(y xy x y xy x +-++ 解:〔1〕原式=333644m m +=+ 〔2〕原式=3333811251)21()51(n m n m -=-〔3〕原式=644)()44)(4(63322242-=-=++-a a a a a〔4〕原式=2222222)])([()()(y xy x y x y xy x y x +-+=+-+说明:〔1〕在进行代数式的乘法、除法运算时,要观察代数式的结构是否满足乘法公式的结构.〔2〕为了更好地使用乘法公式,记住1、2、3、4、…、20的平方数和1、2、3、4、…、10的立方数,是非常有好处的.【例4】0132=+-x x ,求331xx +的值. 解:0132=+-x x 0≠∴x 31=+∴xx原式=18)33(3]3)1)[(1()11)(1(2222=-=-++=+-+x x x x xx x x说明:此题假设先从方程0132=+-x x 中解出x 的值后,再代入代数式求值,则计算较烦琐.此题是依据条件式与求值式的联系,用整体代换的方法计算,简化了计算.请注意整体代换法.此题的解法,表达了“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依据题求利用题知,是明智之举.【例5】0=++c b a ,求111111()()()a b c b c c a a b+++++的值. 解:b a c a c b c b a c b a -=+-=+-=+∴=++,,,0∴原式=abba c ac c ab bc c b a +⋅++⋅++⋅abcc b a ab c c ac b b bc a a 222)()()(++-=-+-+-= ①abc c b a 3333=++∴ ②,把②代入①得原式=33-=-abcabc说明:注意字母的整体代换技巧的应用. 引申:同学可以探求并证明:二、根式0)a ≥叫做二次根式,其性质如下:【例6】化简以下各式:(1)(2)1)x ≥解:(1) 原式=2|1|211-+==(2) 原式=(1)(2)2 3 (2)|1||2|(1)(2) 1 (1x 2)x x x x x x x x -+-=->⎧-+-=⎨---=≤≤⎩说明||a =的使用:当化去绝对值符号但字母的范围未知时,要对字母的取值分类商量.【例7】计算(没有特别说明,本节中出现的字母均为正数):(1)(2)(3) -+解:(1) 原式6==-(2) 原式=(3) 原式==说明:(1)二次根式的化简结果应满足: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2)二次根式的化简常见类型有以下两种:①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化简时,先将它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②分母中有根式()或被开方数有分母(.() ,转化为 “分母中有根式〞的情况.化简时,要把分母中的根式化为有理式,采取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根式进行化简.(2+2).【例8】计算:(1) 21)(1++--(2)+解:(1) 原式=22(1()21a b a +--+=--+(2) 原式++说明:有理数的运算法则都适用于加法、乘法的运算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分式二次根式的运算.【例9】设x y ==33x y +的值.解:77 14,123x y x y xy ==+=-⇒+==-原式=2222()()()[()3]14(143)2702x y x xy y x y x y xy +-+=++-=-=说明:有关代数式的求值问题:(1)先化简后求值;(2)当直接代入运算较复杂时,可依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倒推几步,再代入条件,有时整体代入可简化计算量.三、分式当分式A B 的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是分式时,AB就叫做繁分式,繁分式的化简常用以下两种方法:(1) 利用除法法则;(2) 利用分式的根本性质.【例10】化简11xx x x x-+-解法一:原式=222(1)11(1)1(1)(1)11x x xx x x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解法二:原式=22(1)1(1)(1)11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说明:解法一的运算方法是从最内部的分式入手,采取通分的方法逐渐脱掉繁分式,解法二则是利用分式的根本性质A A mB B m⨯=⨯进行化简.一般依据题目特点综合使用两种方法. 【例11】化简222396162279x x x x xx x x ++-+-+--解:原式=22239611612(3)3(3)(3)2(3)(3)(39)(9)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说明:(1) 分式的乘除运算一般化为乘法进行,当分子、分母为多项式时,应先因式分解再进行约分化简;(2) 分式的计算结果应是最简分式或整式.第二讲 因式分解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它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在分式运算、解方程及各种恒等变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根本技能.因式分解的方法较多,除了初中课本涉及到的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外,还有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等等.一、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第一讲里,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立方和、立方差公式:2233()()a b a ab b a b +-+=+ (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立方差公式)由于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是互为逆变形,所以把整式乘法公式反过来写,就得到: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立方和(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差)乘以它们的平方和与它们积的差(和).运用这两个公式,可以把形式是立方和或立方差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例1】用立方和或立方差公式分解以下各多项式:(1) 38x +(2) 30.12527b -分析: (1)中,382=,(2)中3330.1250.5,27(3)b b ==. 解:(1) 333282(2)(42)x x x x x +=+=+-+(2) 333220.125270.5(3)(0.53)[0.50.53(3)]b b b b b -=-=-+⨯+说明:(1) 在运用立方和(差)公式分解因式时,经常要逆用幂的运算法则,如3338(2)a b ab =,这里逆用了法则()n n n ab a b =;(2) 在运用立方和(差)公式分解因式时,肯定要看准因式中各项的符号. 【例2】分解因式:(1) 34381a b b -(2) 76a ab -分析:(1) 中应先提取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2) 中提取公因式后,括号内出现66a b -,可看着是3232()()a b -或2323()()a b -.解:(1) 3433223813(27)3(3)(39)a b b b a b b a b a ab b -=-=-++.(2) 76663333()()()a ab a a b a a b a b -=-=+-二、分组分解法从前面可以看出,能够直接运用公式法分解的多项式,主要是二项式和三项式.而对于四项以上的多项式,如ma mb na nb +++既没有公式可用,也没有公因式可以提取.因此,可以先将多项式分组处理.这种利用分组来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分组分解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分组.1.分组后能提取公因式 【例3】把2105ax ay by bx -+-分解因式.分析:把多项式的四项按前两项与后两项分成两组,并使两组的项按x 的降幂排列,然后从两组分别提出公因式2a 与b -,这时另一个因式正好都是5x y -,这样可以继续提取公因式.解:21052(5)(5)(5)(2)ax ay by bx a x y b x y x y a b -+-=---=--说明:用分组分解法,肯定要想想分组后能否继续完成因式分解,由此合理选择分组的方法.此题也可以将一、四项为一组,二、三项为一组,同学不妨一试. 【例4】把2222()()ab c d a b cd ---分解因式.分析:按照原先分组方法,无公因式可提,需要把括号翻开后重新分组,然后再分解因式.解:22222222()()ab c d a b cd abc abd a cd b cd ---=--+说明:由例3、例4可以看出,分组时运用了加法结合律,而为了合理分组,先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分组后,为了提公因式,又运用了分配律.由此可以看出运算律在因式分解中所起的作用.2.分组后能直接运用公式【例5】把22x y ax ay -++分解因式.分析:把第一、二项为一组,这两项虽然没有公因式,但可以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其中一个因式是x y +;把第三、四项作为另一组,在提出公因式a 后,另一个因式也是x y +.解:22()()()()()x y ax ay x y x y a x y x y x y a -++=+-++=+-+ 【例6】把2222428x xy y z ++-分解因式.分析:先将系数2提出后,得到22224x xy y z ++-,其中前三项作为一组,它是一个完全平方法,再和第四项形成平方差形式,可继续分解因式.解:22222224282(24)x xy y z x xy y z ++-=++-说明:从例5、例6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后,各组都能直接运用公式或提取公因式进行分解,并且各组在分解后,它们之间又能运用公式或有公因式,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三、十字相乘法1.2()x p q x pq +++型的因式分解这类式子在许多问题中经常出现,其特点是:(1) 二次项系数是1;(2) 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3) 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因此,2()()()x p q x pq x p x q +++=++运用这个公式,可以把某些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 【例7】把以下各式因式分解:(1) 276x x -+(2) 21336x x ++解:(1) 6(1)(6),(1)(6)7=-⨯--+-=-276[(1)][(6)](1)(6)x x x x x x ∴-+=+-+-=--.(2)3649,4913=⨯+=说明:此例可以看出,常数项为正数时,应分解为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同. 【例8】把以下各式因式分解:(1) 2524x x +-(2) 2215x x --解:(1) 24(3)8,(3)85-=-⨯-+=(2)15(5)3,(5)32-=-⨯-+=-说明:此例可以看出,常数项为负数时,应分解为两个异号的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同. 【例9】把以下各式因式分解:(1) 226x xy y +-(2) 222()8()12x x x x +-++分析:(1) 把226x xy y +-看成x 的二次三项式,这时常数项是26y -,一次项系数是y ,把26y -分解成3y 与2y -的积,而3(2)y y y +-=,正好是一次项系数.(2) 由换元思想,只要把2x x +整体看作一个字母a ,可不必写出,只当作分解二次三项式2812a a -+.解:(1) 222266(3)(2)x xy y x yx x y x y +-=+-=+-(2) 22222()8()12(6)(2)x x x x x x x x +-++=+-+-2.一般二次三项式2ax bx c ++型的因式分解大家了解,2112212122112()()()a x c a x c a a x a c a c x c c ++=+++. 反过来,就得到:2121221121122()()()a a x a c a c x c c a x c a x c +++=++ 我们觉察,二次项系数a 分解成12a a ,常数项c 分解成12c c ,把1212,,,a a c c 写成1122a c a c ⨯,这里按斜线交叉相乘,再相加,就得到1221a c a c +,如果它正好等于2ax bx c ++的一次项系数b ,那么2ax bx c ++就可以分解成1122()()a x c a x c ++,其中11,a c 位于上一行,22,a c 位于下一行.这种借助画十字交叉线分解系数,从而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 必须注意,分解因数及十字相乘都有多种可能情况,所以往往要经过屡次尝试,才能确定一个二次三项式能否用十字相乘法分解. 【例10】把以下各式因式分解:(1) 21252x x --(2) 22568x xy y +-解:(1) 21252(32)(41)x x x x --=-+3241-⨯(2) 22568(2)(54)x xy y x y x y +-=+-1 254y y -⨯说明: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二次三项式很重要.当二次项系数不是1时较困难,具体分解时,为提高速度,可先对有关常数分解,交叉相乘后,假设原常数为负数,用减法〞凑〞,看是否符合一次项系数,否则用加法〞凑〞,先〞凑〞绝对值,然后调整,添加正、负号.四、其它因式分解的方法1.配方法【例11】分解因式2616x x +-解:222222616233316(3)5x x x x x +-=+⨯⨯+--=+-说明:这种设法配成有完全平方法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后将二次三项式化为两个平方法,然后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当然,此题还有其它方法,请大家试验.2.拆、添项法【例12】分解因式3234x x -+分析:此多项式显然不能直接提取公因式或运用公式,分组也不易进行.细查式中无一次项,如果它能分解成几个因式的积,那么进行乘法运算时,必是把一次项系数合并为0了,可考虑通过添项或拆项解决.解: 323234(1)(33)x x x x -+=+--说明:本解法把原常数4拆成1与3的和,将多项式分成两组,满足系数对应成比例,造成可以用公式法及提取公因式的条件.此题还可以将23x -拆成224x y -,将多项式分成两组32()x x +和244x -+.一般地,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如果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取公因式;(2) 如果各项没有公因式,那么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来分解; (3) 如果用上述方法不能分解,那么可以尝试用分组或其它方法(如十字相乘法)来分解; (4) 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第三讲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在高中教材中的二次函数、不等式及解析几何等章节有着许多应用.本节将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阐述.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1) 当240b ac ->时,右端是正数.因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 当240b ac -=时,右端是零.因此,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 当240b ac -<时,右端是负数.因此,方程没有实数根.由于可以用24b ac -的取值情况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因此,把24b 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的根的判别式,表示为:24b ac ∆=-【例1】不解方程,推断以下方程的实数根的个数:(1) 22310x x -+=(2) 24912y y +=(3) 25(3)60x x +-=解:(1) 2 (3)42110∆=--⨯⨯=>,∴ 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 原方程可化为:241290y y -+=2 (12)4490∆=--⨯⨯=,∴ 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 原方程可化为:256150x x -+=2 (6)45152640∆=--⨯⨯=-<,∴ 原方程没有实数根.说明:在求判别式时,务必先把方程变形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例2】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320x x k -+=,依据以下条件,分别求出k 的范围: (1)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方程有实数根;(4) 方程无实数根.解:2(2)43412k k ∆=--⨯⨯=- (1) 141203k k ->⇒<;(2) 141203k k -=⇒=; (3) 141203k k -≥⇒≤;(4) 141203k k -<⇒>.【例3】实数x 、y 满足22210x y xy x y +-+-+=,试求x 、y 的值. 解:可以把所给方程看作为关于x 的方程,整理得: 由于x 是实数,所以上述方程有实数根,因此:222[(2)]4(1)300y y y y y ∆=----+=-≥⇒=,代入原方程得:22101x x x ++=⇒=-. 综上知:1,0x y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的两个根为:所以:1222b b bx x a a a-+--+=+=-,定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的两个根为12,x x ,那么: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十六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觉察,所以通常把此定理称为〞韦达定理〞.上述定理成立的前提是0∆≥.【例4】假设12,x x 是方程2220070x x +-=的两个根,试求以下各式的值:(1) 2212x x +;(2)1211x x +; (3) 12(5)(5)x x --; (4) 12||x x -.分析:此题假设直接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根,再代入求值,将会出现复杂的计算.这里,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答.解:由题意,依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12122,2007x x x x +=-=- (1) 2222121212()2(2)2(2007)4018x x x x x x +=+-=---= (2)121212112220072007x x x x x x +-+===- (3) 121212(5)(5)5()2520075(2)251972x x x x x x --=-++=---+=-(4) 12||x x =====-说明: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值,要熟练掌握以下等式变形:222121212()2x x x x x x +=+-,12121211x x x x x x ++=,22121212()()4x x x x x x -=+-,12||x x -=2212121212()x x x x x x x x +=+,33312121212()3()x x x x x x x x +=+-+等等.韦达定理表达了整体思想.【例5】关于x 的方程221(1)104x k x k -+++=,依据以下条件,分别求出k 的值. (1) 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 (2) 方程的两实根12,x x 满足12||x x =.分析:(1) 由韦达定理即可求之;(2) 有两种可能,一是120x x =>,二是12x x -=,所以要分类商量.解:(1) ∵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 222121[(1)]4(1)034,412154k k k k x x k ⎧∆=-+-+≥⎪⎪⇒≥=±⎨⎪=+=⎪⎩ 所以,当4k =时,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 (2) 由12||x x =得知:①当10x ≥时,12x x =,所以方程有两相等实数根,故302k ∆=⇒=;②当10x <时,12120101x x x x k k -=⇒+=⇒+=⇒=-,由于302k ∆>⇒>,故1k =-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可得,32k =时,方程的两实根12,x x 满足12||x x =. 说明:依据一元二次方程两实根满足的条件,求待定字母的值,务必要注意方程有两实根的条件,即所求的字母应满足0∆≥.【例6】12,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24410kx kx k -++=的两个实数根.(1) 是否存在实数k ,使12123(2)(2)2x x x x --=-成立?假设存在,求出k 的值;假设不存在,请您说明理由.(2) 求使12212x x x x +-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 解:(1) 假设存在实数k ,使12123(2)(2)2x x x x --=-成立.∵ 一元二次方程24410kx kx k -++=的两个实数根 ∴ 2400(4)44(1)160k k k k k k ≠⎧⇒<⎨∆=--⋅+=-≥⎩,又12,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24410kx kx k -++=的两个实数根 ∴ 1212114x x k x x k +=⎧⎪⎨+=⎪⎩∴ 222121212121212(2)(2)2()52()9x x x x x x x x x x x x --=+-=+-939425k k k +=-=-⇒=,但0k <. ∴不存在实数k ,使12123(2)(2)2x x x x --=-成立. (2) ∵ 222121212211212()44224411x x x x x x k x x x x x x k k +++-=-=-=-=-++∴ 要使其值是整数,只需1k +能被4整除,故11,2,4k +=±±±,注意到0k <, 要使12212x x x x +-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为2,3,5---. 说明:(1) 存在性问题的题型,通常是先假设存在,然后推导其值,假设能求出,则说明存在,否则即不存在.41 k 为整数的分析方法.(2) 此题综合性较强,要学会对第四讲 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二次函数2 (0)y ax bx c a =++≠是初中函数的主要内容,也是高中学习的重要根底.在初中阶段大家已经了解:二次函数在自变量x 取任意实数时的最值情况(当0a >时,函数在2b x a =-处取得最小值244ac b a-,无最大值;当0a <时,函数在2b x a =-处取得最大值244ac b a-,无最小值. 本节我们将在这个根底上继续学习当自变量x 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函数的最值问题.同时还将学习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例1】当22x -≤≤时,求函数223y x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析:作出函数及其对称轴在所给范围的草图,〔注意:是所给范围的。

史上最全的初高中数学知识点衔接归纳

史上最全的初高中数学知识点衔接归纳

史上最全的初高中数学知识点衔接归纳1.数的概念与运算-自然数:1,2,3,…,初中数学的基础-整数:包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初中时学习整数的加减运算-分数:初中开始介绍分数的概念,学习分数的四则运算-小数:分数与小数之间可以互相转换,小数也可以进行四则运算2.代数与方程-代数运算:包括整式的加减乘除-一元一次方程:化简方程,通解,解方程的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方程组,解方程组的应用-不等式: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集3.几何基础-点、线、面的概念:初中开始学习几何基础,了解点、线、面的定义与性质-角的概念:初中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方法,熟练掌握角的性质-直线与圆的性质:线段、射线、直线与圆的性质,角平分线、垂直线与平行线的性质4.解析几何-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与性质,熟练使用坐标表示点的位置-直线的方程:了解直线的一般方程、截距式与点斜式,掌握直线的特殊情况-圆的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掌握圆的性质与相关定理5.数列与数学归纳法-等差数列: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与公式,了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等比数列: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与公式,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6.实数与函数-有理数与无理数:了解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与性质,实数的分类-函数的概念与表示: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方法,了解函数与变量的关系-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了解函数的分类与图像的特点7.图形的性质与变换-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性质与分类,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二次曲线与圆锥曲线:了解二次曲线(抛物线、椭圆、双曲线)与圆锥曲线的性质-平面图形的变换:包括平移、旋转、翻折与对称等变换,了解平面图形的性质与变换规律8.概率与统计-概率的概念与计算:了解概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掌握基本概率的计算规则-统计图与统计量:了解统计图(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的表示与应用,掌握统计量的计算与分析以上是初高中数学知识点的大致归纳,其中涵盖了数的概念与运算、代数与方程、几何基础、解析几何、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实数与函数、图形的性质与变换、概率与统计等主要内容。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如何衔接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如何衔接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如何衔接一、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差异1、知识差异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四种命题、函数概念等。

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在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为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做好必要的铺垫,如: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即“韦达定理” ),二次函数的图像等等。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

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

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度—180度”范围内的,但实际当中也有720度和“负300度”等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负在内的所有大小角。

又如:高中要学习《立体几何》,将在三维空间中求一些几何实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还将学习“排列组合”知识,以便解决排队方法种数等问题。

如:①三个人排成一行,有几种排队方法,( =6种);②四人进行乒乓球双打比赛,有几种比赛场次?(答: =3种)高中将学习统计这些排列的数学方法。

初中一个负数开平方无意义,但在高中规定了 =-1,就使-1的平方根为±i。

即可把数的概念进行推广,使数的概念扩大到复数范围等。

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渐学习到。

2、学习方法的差异(1)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通过教师课堂教慢的速度,争取让全面同学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理解,直到学生掌握。

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有九们课学生同时学习),每天至少上六节课,自习时间三节课,这样各科学习时间将大大减少,而教师布置课外题量相对初中减少,这样集中数学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数学教师将像初中那样监督每个学生的作业和课外练习,就能达到像初中那样把知识让每个学生掌握后再进行新课。

数学初中高中衔接重要知识点

数学初中高中衔接重要知识点

数学初中高中衔接重要知识点
1.小数与分数的转化:初中学习分数,高中学习小数,两者的转化非常重要。

2. 代数基础:初中代数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代数式的化简与因式分解等,高中代数则包括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向量与直线等。

3. 几何基础:初中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如图形的分类、长度与面积的计算等;高中则学习了空间几何,包括向量、平面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

4. 三角函数:初中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基础知识;高中则深入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以及三角函数的运用。

5. 导数与微积分:高中学习了导数与微积分的基础知识,包括导数的定义、求导法则、微分与微分中值定理等。

6. 概率与统计:初中学习了基本的概率与统计知识,如事件概率、频率、均值等;高中则学习了更加深入的统计方法,如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

7.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初中学习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基础知识;高中则深入学习了数列的极限、递推公式、数学归纳法等。

8. 矩阵与行列式:高中学习了矩阵与行列式的基础知识,包括矩阵的运算、矩阵的逆、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等。

9.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高中学习了空间向量的基本概念、向
量的线性运算、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等,以及立体几何中的体积、表面积等知识。

10. 函数与方程组:高中学习了函数的定义、性质与分类,以及方程组的解法、高斯消元法等知识。

(集合)初升高数学衔接知识点

(集合)初升高数学衔接知识点

(集合)初升高数学衔接知识点初升高数学衔接知识点11、数的分类及概念数系表: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

(表为:x0)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②性质:A.a1/a(a1);B.1/a中,aC.0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②性质:A.a0时,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定义及表示:奇数:2n-1偶数:2n(n为自然数)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代数定义: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一、圆的定义1、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点组成的图形。

2、在同一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组成的图形。

二、圆的各元素1、半径:圆上一点与圆心的连线段。

2、直径:连接圆上两点有经过圆心的线段。

3、弦:连接圆上两点线段(直径也是弦)。

4、弧:圆上两点之间的曲线部分。

半圆周也是弧。

(1)劣弧:小于半圆周的弧。

(2)优弧:大于半圆周的弧。

5、圆心角:以圆心为顶点,半径为角的边。

6、圆周角:顶点在圆周上,圆周角的两边是弦。

7、弦心距:圆心到弦的垂线段的长。

三、圆的基本性质1、圆的对称性(1)圆是图形,它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圆心。

(3)圆是对称图形。

2、垂径定理。

(1)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2)推论: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弧所对的弦。

3、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

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

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

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是学生数学学习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的延伸与提高、知识的巩固与复习、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知识的延伸与提高1.掌握初中学习的数学基础知识在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的代数、几何和概率等数学知识。

这是初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高中数学学习的起点。

因此,在高中阶段,学生应该反复温习和巩固这些基础知识,确保自己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相对熟练的水平。

2.学习和理解高中数学的新概念和新方法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学生在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中,应该努力学习和理解高中数学的新概念和新方法。

例如,学习二次函数和三角函数等高中特有的知识点,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应用,掌握它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3.注重数学推理与证明的能力培养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

高中数学强调逻辑推理和证明方法的学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证明,但在高中阶段应该更加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可以通过做数学竞赛题、分析解题过程和归纳总结等方法来提高数学的推理和证明能力。

二、知识的巩固与复习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学生在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过程中,应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合理的学习计划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时间安排,在每天的学习中逐步巩固和复习数学知识。

可以将学习的内容按照重要程度和紧迫性进行划分,然后根据计划逐一进行学习和巩固。

2.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学生在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过程中,应该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可以参加辅导班或数学兴趣小组,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还可以利用学习网站和学习APP等在线资源进行学习和巩固。

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可以更全面地巩固和复习数学知识。

3.多做题目进行巩固和强化训练学生在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过程中,应该多做题目进行巩固和强化训练。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

(2)完全平方公式
(a b)2 a2 2ab b2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a b)(a2 ab b2) a3 b3 ;
(2)立方差公式
(a b)(a2 ab b2) a3 b3 ;
(3)三数和平方公式
(a b c)2 a2 b2 c2 2(ab bc ac) ;
(2) 2x2 xy y2 4x 5y 6 .
解: (1) x3 9 3x2 3x = (x3 3x2) (3x 9) = x2 (x 3) 3(x 3)
= (x 3)(x2 3) .

x3 9 3x2 3x = (x3 3x2 3x 1) 8 = (x 1)3 8
(3)由图 1.2-4,得
x2 (a b)xy aby2 = (x ay)(x by) (4) xy 1 x y =xy+(x-y)-1
=(x-1) (y+1) (如图 1.2-5 所示).
x
-1
y
1
图 1.2-5
2.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
例 2 分解因式: (1) x3 9 3x2 3x ;
2.二次根式 a2 的意义
a2
a
a, a 0, a, a 0.
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 12b ; (2) a2b(a 0) ; (3) 4x6 y (x 0) . 解: (1) 12b 2 3b ;
(2) a2b a b a b(a 0) ;
(3) 4x6 y 2 x3 y 2x3 y (x 0) .
= (x 1)3 23
=[(x 1) 2][(x 1)2 (x 1) 2 22]
= (x 3)(x2 3) .

史上最全的初高中数学知识点衔接归纳

史上最全的初高中数学知识点衔接归纳

史上最全的初高中数学知识点衔接归纳一、初中数学知识点1.基本运算:加减乘除是数学的基本运算,初中数学中多种题型都是基于这些基本运算进行扩展的。

2.数的性质:数的整数性质、分数性质、实数性质等内容是数学的基础,理解和掌握这些性质对于后续的学习至关重要。

3.代数:代数是数学的一种运算方法,包括代数式、方程式等内容。

学好代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后续的高中数学打下基础。

4.几何:几何是研究空间和图形的学科,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两个部分。

初中数学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内容,如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等。

5.函数:函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初中数学中主要学习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高中数学知识点1.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是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发展的。

2.数列和数列的极限:数列是一列有序的数的集合,数列的极限是数列的重要性质之一3.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等。

4.数与方程:高中数学中的方程更加复杂,包括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

5.几何与向量:高中数学中的几何和初中数学有所不同,包括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

6.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涉及到事件的概率计算、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等。

三、初高中数学知识点的衔接1.初中数学为高中数学打下基础,数的性质、代数、几何等知识点为理解和掌握高中数学提供了基础。

2.初中数学中的基本运算为高中数学中的计算提供了基础。

3.初中数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高中数学的解题提供了参考。

4.初中数学中的几何知识为高中数学中的几何形状的分析提供了基础。

5.初中数学的代数知识为高中数学中的函数、方程等内容提供了基础。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从初中升入高中,数学学科的知识难度和深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知识点。

一、数与式1、绝对值初中阶段,我们对绝对值的理解主要是基于数轴上的距离。

例如,|3| = 3,|-3| = 3。

但在高中,绝对值的概念会被更深入地运用,例如在求解不等式|x 2| > 5 时,需要分情况讨论 x 2 的正负,得到 x <-3 或 x > 7。

2、二次根式初中我们学习了二次根式的基本运算,如化简、乘法法则和除法法则。

高中会在此基础上,结合函数、不等式等知识进行更复杂的运算和应用。

3、因式分解初中常见的因式分解方法有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高中数学中,因式分解的应用更加广泛,有时需要使用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等更复杂的方法来分解因式,以解决方程和不等式的问题。

二、方程与不等式1、一元二次方程初中我们重点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如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

高中则会更多地关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以及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和函数问题。

2、不等式初中主要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高中会拓展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简单的分式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

例如,求解不等式 x² 2x 3 < 0,需要先求出方程 x² 2x 3 = 0 的根,然后根据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和与 x 轴的交点来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三、函数1、函数的概念初中对于函数的定义是基于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高中则会从集合的角度来重新定义函数,使函数的概念更加严谨和抽象。

2、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初中我们对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高中会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图象和性质,并与其他函数进行综合应用。

3、二次函数初中主要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基本表达式、图象和简单的应用。

高中会深入探讨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的关系,以及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优化问题。

初中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

初中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

初中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一、初中数学知识点1. 整数的四则运算:初中数学中,学生学习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包括同号相加、异号相减、乘法法则和除法法则等。

这些运算规则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后续的代数运算和方程解法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2. 分数的四则运算:初中还学习了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包括分数的通分、约分和分数的乘除法规则。

这些运算规则在高中的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等概念中会经常用到。

3. 百分数和比例:初中学生还学习了百分数和比例的概念与应用,包括百分数的转化、比例的求解和比例的应用问题。

这些知识点在高中的函数、概率与统计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二、初中与高中数学的衔接知识点1. 代数运算:初中数学中学习的整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是代数运算的基础,高中数学中会进一步学习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代数方程的解法以及代数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2. 函数与方程:初中学生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函数的基础上,高中会学习更加复杂的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以及二次方程、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等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3. 几何与三角:初中数学中学习了平面图形的性质和计算,高中会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的性质和计算,以及三角函数的概念与应用,包括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问题的求解。

4. 概率与统计:初中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的概率和统计概念后,高中会进一步学习更加复杂的概率计算和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条件概率、期望、方差以及抽样调查等内容。

三、高中数学的拓展知识点1. 数列与数列求和:高中数学中会学习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特殊数列的性质与应用,以及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递推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2. 极限与导数:高中数学中会学习函数极限的概念与性质,以及导数的定义、求导法则和应用,这些内容是微积分的基础,对后续的微分方程和积分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向量与坐标系:高中数学中会学习向量的概念与性质,以及向量的加减法和数量积、向量积的计算方法与应用。

初高中数学衔接

初高中数学衔接

初高中数学衔接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是指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和延伸。

对于学生来说,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初中数学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数学思维能力将会影响到高中数学的学习水平和进度。

以下是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内容:
1. 知识内容的延伸与拓展:高中数学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包括函数的概念及其图像、极限的引入与计算、导数的定义与应用等。

2. 解题方法与思维方法的转变:初中数学主要注重计算能力和基本解题能力的培养,而高中数学更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例如通过建立模型、推理和证明等方式解决问题。

3.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高中数学强调数学的应用能
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需要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
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4. 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高中数学涉及较多的数学概念,学生需要对这些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和牢记。

为了进行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学生可以根据以下几点进行
提高:
1. 夯实初中数学基础:合理安排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从
基础知识开始夯实,强化初中数学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

2. 注意数学思维和解题方法的转变:了解高中数学的解题
方法和思维方式,适应从计算能力到思维能力的转变,培
养问题解决的思维能力。

3. 积极参加数学竞赛和数学社团活动:参加数学竞赛和数学社团活动,可以提高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深入理解数学概念:重视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多次复习和练习,牢记数学公式和定理。

总之,初高中数学衔接需要学生的认真学习和努力,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并注重理解、记忆和应用数学知识。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总结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总结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总结一、基础概念的复习1.数的性质:正数、负数、零的性质,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区分。

2.分数的运算:分数的四则运算,分数的化简和比较大小。

3.负数的运算:负数相加、相减和相乘,负数的运算法则。

4.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定义与性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比较大小。

5.整式与分式:整式和分式的区别,整式和分式的运算。

二、解题方法的延伸1.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几何图形的证明: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证明方法,平行线与等角的证明。

3.概率的计算:事件的概率,事件的运算,独立事件和互斥事件的概率计算。

4.数据的统计:数据图的绘制和分析,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1.推理与证明能力:运用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和证明,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2.创新与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3.抽象与推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运用推理和推导解题。

4.应用与实践: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思维。

四、学习方法的转变1.主动学习: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

2.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

3.合作学习:与同学一起学习,相互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多样化学习: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如听课、做练习、看教材、做题等。

总之,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延伸解题方法,培养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法。

通过全面复习基础概念,延伸解题方法,培养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和应用,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如何衔接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如何衔接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如何衔接一、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差异1、知识差异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四种命题、函数概念等。

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员要引导先生联络旧知识,温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剖析、比拟,从而到达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员应引导先生回忆在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为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做好必要的铺垫,如: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即〝韦达定理〞),二次函数的图像等等。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

高中数学知识普遍,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行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

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度—180度〞范围内的,但实践当中也有720度和〝负300度〞等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行到恣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负在内的一切大小角。

又如:高中要学习«平面几何»,将在三维空间中求一些几何实体的体积和外表积;还将学习〝陈列组合〞知识,以便处置排队方法种数等效果。

如:①三团体排成一行,有几种排队方法,(=6种);②四人停止乒乓球双打竞赛,有几种竞赛场次?(答:=3种)高中将学习统计这些陈列的数学方法。

初中一个正数开平方有意义,但在高中规则了=-1,就使-1的平方根为&plusmn;i。

即可把数的概念停止推行,使数的概念扩展到双数范围等。

这些知识同窗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渐学习到。

2、学习方法的差异(1)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复杂,经过教员课堂教慢的速度,争取让片面同窗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教员布置作业,然后经过少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点到达对知识的反重复复了解,直到先生掌握。

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有九们课先生同时学习),每天至少上六节课,自习时间三节课,这样各迷信习时间将大大增加,而教员布置课外题量相对初中增加,这样集中数学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数学教员将像初中那样监视每个先生的作业和课外练习,就能到达像初中那样把知识让每个先生掌握后再停止新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衔接数学自主学习材料专题学案一、数与式的运算新课导学:一、乘法公式1.计算()()22bab a b a +-+2.思考:用简便的方法计算()()22bab a b a ++-3.观察得出两个乘法公式: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并把它写出来. 例1.(1)()()24164m m m +-+ (2)22111115225104m n m mn n ⎛⎫⎛⎫-++⎪⎪⎝⎭⎝⎭(3)()()222222x xy y x xy y ++-+ (4)()221999x y x y xy ⎛⎫-++ ⎪⎝⎭例2.已知13x x +=,求331xx +的值.例3.因式分解(1)273-x (2)183+y二、根式(1)根式a 中a 的取值范围是 ;根式3a 中a 的取值范围是(2)性质:=2)(a ,=2a ;=33)(a ,=33a)0,0(__________≥≥=b a ab)0,0_________(>≥=b a ba例1.(1)求使22153-+-x x 有意义的实数x 的取值范围.(2)若a a a 214412-=+-,求a 的取值范围.例2.化简下列各式(1(2 (3例3.比较大小(1)21+ (22 三、绝对值1.代数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何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1.(1)① 若5=x ,则x = ② 若4-=x ,则x =(2)已知xxx x -=-22,则x 应满足________. 例2.说出下列各式的几何意义.(1)|2|+x (2)|3|-x (3)||a x + (4)|1||2|++-x x (5)|1||2|+--x x 例3.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满足下列各式的x 的取值范围.(1)2||>x (2)2|1|>-x (3)5|3|<+x 小结:不等式)0(||>>a a x 的解集是 ,不等式)0(||><a a x 的解集是 例4.(1)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满足下列各式的x 的取值范围.①3|1||2|=++-x x ②3|1||2|>++-x x ③ 3|1||2|<++-x x(2)① 若不等式a x x >++-|1||2|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② 若不等式a x x ≤+--|1||2|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专题学案二、因式分解学习目标:学习掌握分解因式的几种基本方法:提公因式法、分组分解法以及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的十字相乘法.新课导学:一、提公因式法: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例1.把下列各多项式分解因式(1)323812a b ab c - (2)()()()2x y x y x y +-++二、分组分解法: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若干个项之间的关系,或有公因式,或可套公式,分组发展条件,以达到最终分解因式的目的.分组分解的关键是合理选择分组方法.分组的原则有两条:⑴分组后至少有一组可分解因式;⑵组与组之间还可以分解因式. 例1.把下列各多项式分解因式(1)ax bx cx ay by cy +++++ (2)2ax ax b bx +--三、十字相乘法:一般二次三项式2ax bx c ++型的因式分解由2121221121122()()()a a x a c a c x c c a x c a x c +++=++我们发现,二次项系数a 分解成12a a ,常数项c 分解成12c c ,把1212,,,a a c c 写成1122a c a c ⨯,这里按斜线交叉相乘,再相加,就得到1221a c a c +,如果它正好等于2ax bx c ++的一次项系数b ,那么2ax bx c ++就可以分解成1122()()a x c a x c ++,其中11,a c 位于上一行,22,a c 位于下一行.这种借助画十字交叉线分解系数,从而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必须注意,分解因数及十字相乘都有多种可能情况,所以往往要经过多次尝试,才能确定一个二次三项式能否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例1.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1)232x x -+ (2)2412x x +-解:(1)如图1.21-,将二次项2x 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 ,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 与 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 ,就是232x x -+中的一次项,所以,有232x x -+=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2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22-所示).(2)由图1.23-,得2412x x +-=例2.用十字相乘法将下列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因式: (1)2672x x ++ (2)231310x x --例3.用十字相乘法将下列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因式: (1)2232x xy y -+ (2)()22x a b xy aby -++自我测评1.多项式3222236312m n m n m n --+分解因式时应提取的公因式为( )A .3mnB .23m n -C .23mnD .223m n -2.下列各题中分解因式错误的是( )A .22363(2)a b ab ab a b -+=--B .333()3()()13m n p n m m n p ---=-+()C .22425(25)(25)x y x y x y -=+- D .222(2)(2)x y x y x y -=+- 3.下列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是( )A .523623a a a =⋅ B .24814(21x x x x --=--) C .11363(2)n n n a ab a a b ---=- D .222(2)44x y x xy y -=++4.下列各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A .548116x y - B .220.360.01m n --C .24249912116x y z -+ D .2316()25()x y y x --- 5.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多项式2221b a a -+-时,正确的分组方法是( )A .22()(21)b a a -+-B .22(2)(1)b a a +-+C .22(1)(2)b a a --- D .22(21)b a a --+ 6.用适当方法分解因式分解因式:(1)()()()()x x y a b y y x b a ----- (2)1ab b a +++(3)256x x -+ (4)256x x --(5)21252x x --(6)22568x xy y +-(7)()()243a b a b +-++ (8)()22413x a x a a --+-专题学案三、方程与方程组学习目标:1.掌握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新课导学:一、解方程例1.解一元一次方程:5236x x -=+例2.解一元二次方程:(1)21x = (2)230x x -= (3)2320x x -+=二、解方程组例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145x y x y -=⎧⎨+=⎩解:(法一)代入消元法:(法二)加减消元法:例2.解二元二次方程组:2220 (1)30 (2)x y x y -=⎧⎨-+=⎩解:由()1得:y =()3将()3代入()2得: ,解得:x x ==或把x =代入()3得:y =;把x =代入()3得:y =.∴原方程组的解是:x x y y ==⎧⎧⎪⎪⎨⎨==⎪⎪⎩⎩或.例3.解二元二次方程组:210 (1)8 (2)x y xy +=⎧⎨=⎩例4.解二元二次方程组:22226 (1)2 (2)x y x y ⎧+=⎪⎨-=⎪⎩专题学案四、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学习目标: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与韦达定理 ;2.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与韦达定理解决相关问题.新课导学: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2()2b x a+=,由于可以用24b ac -的取值情况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因此,把24b 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的根的判别式,表示为:24b ac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有[1]当∆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 [2]当∆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 [3]当∆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例1.判定下列关于x 的方程的根的情况,若有根请求出.(1)0322=-+x x (2) 0122=++x x (3) 0322=++x x例2.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320x x k -+=,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k 的范围: (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方程有实数根; (4)方程无实数根.尝试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主要解决 问题.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若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有两个实数根1x =,22b x a-=,则有12x x += = ,12x x = =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定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的两个根为12,x x ,那么:1212,x x x x +==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十六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发现,所以通常把此定理称为“韦达定理”.上述定理成立的前提是0∆≥.例1.设下列方程的两根分别为1x 、2x ,求出1212x x x x +⋅与的值.(1)22310x x +-= (2)23310x x --+= (3)22321x x x -=+例2.已知方程2560x kx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例3. 若12,x x 是方程2230x x +-=的两个根,试求下列各式的值:(1) 2212x x +; (2)1211x x +; (3)12(5)(5)x x --; (4)12||x x -.尝试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主要解决 问题.自我测评1.下列方程中,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的是( )A .2256y y += B .252x x += C . 2210x x -+= D .23210x x -+=2.关于x 的方程2210ax x -+=中,如果0a <,那么根的情况是( ) A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 .没有实数根 D .不能确定3.若12,x x 是方程22630x x -+=的两个根,则1211x x +的值为( ) A .2 B .2- C .12 D .924.设12,x x 是方程22630x x -+=的两根,则2212x x +的值是( ) A .15 B .12 C .6 D .35.以方程2230x x +-=的两个根的和与积为两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A . 2560y y +-=B .2560y y ++=C .2560y y -+=D .2560y y --=6.若方程210x x +-=的两根为12,x x ,用韦达定理计算(1)2212x x +;(2)1211x x +;(3)12||x x -;(4)3312x x +;(5)12(1)(1)x x --.7.自己编一道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题目,并说说编题意图及解题思路.总结与反思1.根据什么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问题?如何判断?2.你认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有哪些应用?应用中主要体现了哪种数学思想?专题学案五、平面直角坐标系、正比例函数及反比例函数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数学中的应用 2.正比例函数及反比例函数的简单应用新课导学:一、平面直角坐标系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叫做x 轴或横轴, 叫做y 轴或纵轴,x 轴与y 轴统称坐标轴,他们的公共原点o 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例1.已知点),(y x A ,写出点A 分别关于以下对称点或对称直线对称的点的坐标,完成下列表格:例2.已知()12,A y 、()2,3B x -,根据下列条件,求出A 、B 点坐标.(1)A 、B 关于x 轴对称;(2)A 、B 关于y 轴对称;(3)A 、B 关于原点对称.二、正比例函数及反比例函数1.一次函数: 称y 是x 的一次函数,记为:b kx y += (k b 、是常数,0k ≠)特别的,当0=b 时,称y 是x 的正比例函数.2.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函数kx y = (k 是常数,0k ≠)的图象是 的一条直线,当 时,图象过原点及第一、第三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 ;当 时,图象过原点及第二、第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 .3.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函数b kx y += (k b 、是常数,0k ≠)的图象是过点(0,)b 且与直线y kx =平行的一条直线.设b kx y += ()0k ≠,则当 时,y 随x 的增大而 ;当 时,y 随x 的增大而 . 4.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函数)0(≠=k xky 是双曲线,当 时,图象在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中,y 随x 的增大而 ;当 时,图象在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中,y 随x 的增大而 .双曲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直线x y =与x y -=;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原点.例1.已知一次函数2+=kx y 的图象过第一、二、三象限且与x 、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O 为原点,若AOB ∆的面积为2,求此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例2.如图,反比例函数)0(≠=k xky 的图象与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象交于)3,1(A ,)1,(-n B 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象回答:当x 取何值时,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自我测评图(12)1.函数m kx y +=与)0(≠=m xmy 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可以是( )xA .xB .xC .xD .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A 在坐标原点,D 在第一象限角平分线上,又知6=AB ,22=AD ,求D C B ,,点的坐标.3.已知一次函数b x a y -+-=1)23(,试确定b a ,的取值范围,分别使得 (1)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2)图象与y 轴的交点在x 轴下方 (3)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4.如图,已知直线x y 21=与双曲线)0(>=k xk y 交于B A ,两点,且点A 的横坐标为4. (1)求k 的值;(2)过原点O 的另一条直线l 交双曲线)0(>=k xky 于Q P ,两点(P 点在第一象限),若由点A Q BP ,,,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面积为24,求点P 的坐标.总结与反思你能根据自己的体验归结一下求解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吗?专题学案六、二次函数学习目标:1.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会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值新课导学:1.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的图像和性质问题1.函数2ax y =与2x y =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问题2.函数k h x a y ++=2)(与2ax y =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从而,我们可得到研究二次函数2y ax bx c =++(0a ≠)的图象的方法:由于22222224()()()4424b b b b b ac b y ax bx c a x x c a x x c a x a a a a a a-=++=++=+++-=++所以,)0(2≠++=a c bx ax y 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2ax y =的图象作左右平移、上下平移得到的.2.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具有下列性质:(1)当0>a 时,函数c bx ax y ++=2图象开口方向 ;顶点坐标为 ,对称轴为直线 ;当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 ;当 时,y 随着x 的的增大而 ;当 时,函数取最小值 .(2)当0<a 时,函数c bx ax y ++=2图象开口方向 ;顶点坐标为 ,对称轴为直线 ;当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 ;当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 ;当 时,函数取最大值 .上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分别通过上图直观地表示出来.因此,在今后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可以借助于函数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3.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①一般式: ②顶点式: ③交点式:例1.求二次函数1632+--=x x y 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 取何值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例2.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1)已知某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1,图像的顶点在直线1y x =-上,并且图象经过点)1,3(-.(2)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0,3(,)0,1(,且顶点到x 轴的距离等于2. (3)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18)--,)8,0(-,(2,24).例3.已知函数2x y =,分别在下列条件下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出此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值(1)21≤≤-x (2)a x ≤≤-2其中2-≥a自我测评1.函数246y x x =-++的最值情况是( )A .有最大值6B .有最小值10C .有最大值10D .有最大值22.函数5422-+=x x y 中,当23<≤-x 时,则y 值的取值范围是( )A .13<≤-yB .17<≤-yC .117<≤-yD .17<≤-y3.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1)A -,(1,1)B -,(1,3)C - (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3,1(-,且与y 轴交于点)1,0((3)已知抛物线与x 轴交于点)0,3(-,)0,5(,且与y 轴交于点)3,0(-4.如图,某农民要用12m 的竹篱笆在墙边围出一块一面为墙、另三面为篱笆的矩形地供他圈养小鸡.已知墙的长度为6m ,问怎样围才能使得该矩形面积最大?5.已知二次函数m x x y -+-=122(1)写出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2)m 取何值时,图像与x 轴有两个交点; (3)m 取何值时,顶点在x 轴上方?(4)如果图像与x 轴的一个交点为)0,3(,求m 的值及另一个交点坐标.6.k 为何值时0432>+-kx kx 恒成立?总结与反思1.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如何选择方程的形式?2.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解决给定范围上的最值问题?专题学案七、不等式学习目标:1.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掌握简单的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新课导学:一、解一元二次不等式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哪些位置的点对应的纵坐标0y =,哪些点对应的纵坐标0y >,哪些点对应的纵坐标0y <?你知道一元一次不等式0(0)ax b a +>≠的解法来源吗? 2.对二次函数62--=x x y ,当x 为何值时,0y =?如何由其图像得到答案?当x 为何值时,0y >?你能找出对应的所有x 的范围吗?当x 为何值时,0y <?你能找出对应的所有x 的范围吗?类似260x x --=的方程,我们称之一元二次方程.那么,聪明的你,什么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它的一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识几个概念: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在2中,我们其实已经求解了一个方程:260x x --=和两个一元二次不等式:260x x -->、260x x --<.你可以尝试类比求解以下一元二次不等式吗?例1.解不等式22320x x -->.思考:若一元二次方程20x bx c ++=有两个不等实根,12x x ,且12x x <,那么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20x bx c ++>,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20x bx c ++<,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例2.解不等式23720x x -+->.思考:若一元二次方程20x bx c -++=有两个不等实根,12x x ,且12x x <,那么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20x b x c -++>,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20x bx c -++<,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例3.解不等式 24410x x -+>.例4.解不等式2230x x ++<.聪明的你,能够想到在0a <的条件下,怎么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吗? 小结:1.你能归结出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吗?2.你能将自己对于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的理解写下来吗?二、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例1.解不等式:307x x -<+. (提示:0a b >或0ab<反映a 、b 符号相同或相反,其实除了利用他们商的正负来体现,还可以利用他们积的正负来体现.聪明的你,可以做一下转化吗?)变式1.解不等式:307x x ->+.变式2.解不等式:307x x -≤+. (思考:307x x -≤+与转化后的(3)(7)0x x -+≤是否是等价的?为什么?) 变式3.解不等式:327x x -<+.尝试归纳1.解分式不等式的步骤: 2.分式不等式转化的方向,如:()0()f x g x >⇔ ()0()f x g x <⇔ ()0()f x g x ≥⇔ ()0()f xg x ≤⇔三、解简单的高次不等式例1.解不等式:(1)(4)(3)0x x x -+->;例2.(1)(2)(4)(3)0x x x x +--+>;例3.解不等式:2232023x x x x -+>--.自我测评1.解不等式:(1)23720x x -+<(2)2620x x --+≤(3)24410x x ++<(4)2650x x -+>2.x 3.解不等式:(1)25052x x -<+ (2)1201x x -≥+ (3)2111x x -<+4.解不等式:(1)(21)(1)(2)0x x x --+>(2)22(45)(2)0x x x x --++<(3)22411372x x x x -+≥-+5.已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20ax bx c ++>所求结果是12x <<,请问a 、b 、c 应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总结与反思1.尝试总结一元二次不等式、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简单的高次不等式的解答步骤;2.尝试总结解分式不等式时代数式的各种转化方向及易错点;3.对比一元二次不等式及简单的高次不等式的解答过程,分析其中的共同点;4.聪明的你对于函数与对应不等式的关系有何看法,请尝试归结.专题学案八、学法指导学习目标:1.了解初高中数学的不同特点,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目标和基本能力要求;2.了解高中数学学习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鼓励学生学好数学;3.强调布置有关数学学习要求和安排.新课导学:同学们可能听说过一句话,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错!数学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反应敏捷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学科.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训练思维、锻炼头脑的过程.数学是易学的,因为数学是清楚的,是有规则的,只要我们在刚入学的时候,不要有“松口气”的想法,再加上恰当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地学,一定可以学好.其次,数学又是难学的,如果学习方法不当,不按规则去学、去想,犹如没有学好加法就学乘法,那就会处处碰壁,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一、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有何不同?1、知识内容在整体数量上剧增:高中数学从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教材包括必修1-5共五本书,还有选修文科两本、理科三本,总共7-8本书.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以《函数》为例:初中数学与函数有关知识点约30个,而高中与函数有关的知识点增为82个.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重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2、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知识浅、容易理解.而高中数学知识很多知识在语言表述上非常抽象,让人难以理解.如:高一数学最先学习的就是集合与函数,这一章涉及到的数学概念和符号特别多,而且都很抽象,体现了高中数学“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3、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等.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发散性都提出了很高要求.4、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初中数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课时充足,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但是进入高中后,数学教材内涵丰富,要求不断提高,但课时却减少了,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训练和讲解所有的题型和方法.高中数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只有比较难的概念和方法才会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探究、教师讲解等方式加以解决.谁先适应这种学习模式,谁就会跑在最前面!所以学生要有很强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争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俗话说得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我们对初高中的差异清楚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不能让老师牵着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如何学好高中数学?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1、态度决定一切,从高一开始就不可懈怠.根据经验,高考的成与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学成绩的高与低,在高考中数学满分150.高中三年数学学习的基础是高一,而高一的关键在‘一上’”.高一我们将学习函数相关知识,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点,可见高一的学习是多么重要!据我了解还有很多同学仍然沉浸在初中的美好回忆中.他们在初一、二时学习不用功,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几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比较好的高中,而且可能进了重点班,因而就认为高中也差不多,高一、高二不必那么用功,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几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存有这种思想的学生,你是大错特错了!那些心存侥幸,想先放松一下,到高三再努力的同学,基本上属于被秒杀的对象,一般过不多久,对于他们来说,数学课就成了听天书了!到高三又如何补得起来?到那时就后悔莫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