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案例
治疗颈椎病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
振 检查 显示脊髓前 中央明显受 压 , 髓有 不同程度 地萎 缩 脊
髓前动脉缺血 的一组症候 群。该病 患者 的致病原因为颈椎
・
86・ 2
山西 医药 杂 志 2 1 0 1年 8月 第 4 0卷 第 8期 上 半 月 S a x Me , g s 0 1 Vo. O No8teFrt h n i dJAu u t 1 , 14 , . h i 2 s
病 , 压 物 为 椎体 增 生 的骨 赘 , 变 突 出 的 椎 间 盘 , 厚 骨 致 退 增 化 的后 纵 韧 带 , 髓 前 动 脉 为 慢 性 压 迫 所 致 。 因 为 脊 髓 前 脊 动 脉受 压 程 度 不 严 重 , 脊髓 不 是 完 全 缺 血 , 部 分 患 者 症 状 大 缓 慢 发 展 。本 组 患者 在 典 型 的 脊 髓 型 颈 椎 病 基 础 上 , 无 在 明 显诱 因下 短期 内症 状 加 重 , 可 能 与 颈 椎 退 行 性 不 稳 有 很 关 。 临床 体 征 表 现 为 颈 脊 髓 损 伤 的 平 面 出 现 迟 缓 性 瘫 痪 , 而在 损 伤平 面 以下 表 现 为痉 挛 性 瘫 痪 , 小便 功 能 失控 , 大 痛 觉 和 温 觉 减 退 或 丧 失 , 本 体 感 觉 、 动 觉 和 触 觉 依 然 存 但 振
完成 , 以避免热传 导损伤星状神经节 。实验与临床证 明, 可
绝 大多数手部的交感神 经支 配来 自 T ~T 2 3节 段 , 甚 少 而
气胸 , 例双侧少量 气胸 , 未处 理 , 1 均 自行 吸 收 , 术 后 单 2例 侧 气 胸 超 过 2 , 腔 穿 刺 后 治 愈 ; 部 隐 痛 2例 ,~ 2个 O 胸 背 1 月 消 失 ; 上 臂外 侧 局 部 针 刺 样 痛 1 , 左 例 术后 4 月余 渐 消 个 失 。全 组 无 切 口感 染 及 霍 纳 综 合 征 发 生 。术 后 随 访 5 2 ~ 5 个 月 ,1例手 心 多 汗 症 状 消 失 , 在 精 神 紧 张 、 境 温 度 4 2例 环 高 的 环 境 下 双 手 湿 润 或 者 微 微 出 汗 ,3例 ( 0 ) 1 3 出现 代 偿 性 多 汗 , 中轻 度 l 例 ( 6 ) 中度 2 ( ) 其 1 2 , 例 5 。无 一 例 严 重 代 偿 性 多 汗 患 者 。 出 汗 程 度 与 环 境 温 度 和湿 度 有 关 , 代 偿 性 其 他 部 位 多 汗 以躯 体 、 部 、 部 、 腿 内侧 多 见 , 很 臀 背 大 但 少 因此 而 困 扰 患 者 , 于术 后 3 6个 月 逐 渐 消失 。全 组 患 均 ~
脊髓综合症—搜狗百科
脊髓综合症—搜狗百科展开全文脊髓前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脊髓前综合征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位于头颅与胸廓之间,颈椎间盘在承重的情况下要做频繁的活动,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而发病。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变性,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变粗,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甚至破裂。
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
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
由于椎间盘的耐牵拉力变弱,当颈椎活动时,相邻椎骨之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不稳,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颈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象检查,但在条件许可时,借用一些辅助方法,可对确定病变的性质、部位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奎根氏试验、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颈椎静脉造影等。
奎根氏试验即通过腰4~5穿刺达椎管内珠网膜下腔而测定脑脊液的压力来断定有无梗阻。
也可以从脑脊液生化检查中根据其蛋白量的升高来推断其梗阻程度,了解脊髓受压情况,从而有助于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脊髓造影,是向椎管内注入碘制剂或空气来进行脊髓造影。
它有助于对椎管及椎管内各种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脊髓本身疾病、肿瘤、颈椎病所致的脊髓受压及椎管测量等;还可以明确脊髓受压部位与范围。
老外名字命名的综合征
Foster-Kennedy Syndrome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又称颅前凹或嗅沟综合片,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Gerstmann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为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
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
症状多为双侧。
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多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临床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又称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
又称脊髓半切综合征,指由于外部的压迫和脊髓内部的病变等引起的脊髓病损,导致病损平面以下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深感觉消失,精细触觉障碍,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双侧触觉保留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发生于颈椎。
由于后角细胞发出的纤维先在同侧上升2-3个节段后再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侧束,故对侧痛温觉感觉障碍平面较脊髓损害节段水平低。
又称脊髓前2/3综合征,脊髓前动脉综合征、Davison 综合征、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等。
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腹侧2/3,易发生缺血性病变,以中胸段及下胸段多见。
病历-脊髓损伤
江苏省省级机关病院之杨若古兰创作江苏省老年医院入院记录科别康复病区三床号 308 住院号 30140姓名:王XX 职业:农民性别:男性工作单位:无年龄:33岁住址:安徽省滁州市XXXXXXXX婚姻:已婚供史者(注明与患者关系):患者本人出生地:安徽省滁州市入院日期:2010-11-23 16:45民族:汉族记录日期:2010-11-23 18:00主诉:双下肢活动不克不及伴二便困难二月余.现病史:患者今年8月29日骑三轮车时失慎翻车,腰部着地,双下肢即不克不及活动,当地病院摄片示“T12椎体粉碎性骨折伴完整脱位”,转至南京军区总院行“T12椎体骨折伴脱位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卧床一月余后,可佩戴胸腰托支具双手扶持下坐数小时,但不克不及站立、行走;有漏尿.曾在我科行康复医治,已能独立平地使用轮椅和辅助站立10分钟.但住院期间发现膀胱内多发结石,即转入泌尿内科行膀胱镜下激光碎石医治.目前结石已排出,今日再入我科继续康复练习.病程中无畏寒、发热,无肉眼血尿.患者精神良好,食欲、睡眠正常,留置导尿,便秘、开塞露辅助通便.既往史: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年幼时有头部内伤史,未遗留肢体活动妨碍;无其他手术史.无药物过敏及食物中毒史.个人史:客籍出生、生活,无持久外埠居住史.否认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水接触史,无烟酒等特殊嗜好.无严重精神创伤史.家族史:否认家族性及遗传性疾病史.体格检查℃ P68次/分 R16次/分 BP120/60mmHg发育正常,养分欠佳,瘦削.神志清,精神好,自行驱动轮椅入病房,半主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瘀点、瘀斑,无皮疹及出血点,无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凑趣未及.头颅无畸形,左边额颞部皮肤见一长约15cm陈旧性瘢痕,局部毛发缺如.眼睑无浮肿,眼球活动自若,两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耳、鼻无异常分泌物,唇无紫绀,咽无充血.颈软,气管居中,无颈静脉怒张,无甲状腺肿大.胸廓无畸形,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6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浮肿,肛门及外生殖器无畸形.专科检查脊柱无畸形,腰背部皮肤以T12椎体为中间见一长约20cm纵向手术瘢痕,T12××3.0cm压疮,概况见白色膜状物生成.球-肛门反射(+),骶部感觉、活动消逝.感觉平面:T11,平面以下轻触觉及针刺觉均消逝.感觉评分72/112分,活动评分50/100分.双下肢肌张力不高,双踝反射稍活跃,双踝阵挛(+),双侧巴氏征(+).Barthel指数35分(大便控制10分,轮椅代步5分,穿上衣5分,润色5分,进食10分).实验室及器械检查胸椎X片(2010-11-05,本院,85896):胸12椎体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在位,胸12椎体内骨结构杂乱,骨折线模糊.入院诊断:1、脊髓损伤(T11,A)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直肠压疮2、膀胱镜碎石术后 3、T12椎体骨折内固定术后医师:XXX病程记录2010-11-23 19:00患者,王武权,男,33岁,因“双下肢活动不克不及伴二便困难二月余”于2010-11-23 16:45入院.患者今年8月29日因内伤致“T12椎体粉碎性骨折伴完整脱位”,双下肢不克不及活动,外院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P68次/分,R16次/分,BP120/60mmHg.神清,自行驱动轮椅入病房,半主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凑趣未及.头颅无畸形,左额颞部见一长约15cm陈旧性瘢痕,局部毛发缺如.颅神经(-),颈软,心肺腹(-).专科检查:脊柱无畸形,腰背部皮肤以T12椎体为中间见一长约20cm纵向手术瘢痕,T12××3.0cm压疮,概况见白色膜状物生成.球-肛门反射(+),骶部感觉、活动消逝.感觉平面:T11,平面以下轻触觉及针刺觉均消逝.感觉评分72/112分,活动评分50/100分.双下肢肌张力不高,双踝反射稍活跃,双踝阵挛(+),双侧巴氏征(+).改良Barthel指数35分(大便控制10分,轮椅代步5分,穿上衣5分,润色5分,进食10分).实验室及器械检查:胸椎X片(2010-11-05,本院,85896):胸12椎体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在位,胸12椎体内骨结构杂乱,骨折线模糊.入院诊断:1、脊髓损伤(T11,A),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直肠,压疮 2、膀胱镜碎石术后 3、T12椎体骨折内固定术后.诊断根据:①患者,男性,33岁,腰部内伤后双下肢活动不克不及伴二便困难二月余;②曾行“T12骨折伴脱位复位+内固定术”,近期行“膀胱镜下激光碎石术”;③查体示球-肛门反射(+),骶部感觉、活动消逝,感觉平面T11;腰背部及骶部见压疮;④胸椎X片提示T12椎体骨折伴脱位.故诊断成立.鉴别诊断:急性脊髓炎:中青年好发,起病前半月多有感染、免疫接种史,以腰痛伴肢体瘫痪、二便妨碍为次要表示,脊髓MRI可见脊髓脱髓鞘改变.但该患者与此不符,可排除.康复成绩:1、双下肢功能妨碍;2、躯干控制妨碍;3、多发性压疮;4、二便控制妨碍;5、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康复目标:1、轮椅实用;2、间歇导尿;3、生活部分自理.康复计划:1、双上肢肌力练习;2、躯干控制练习;3、座位平衡练习;4、加强双下肢负重练习;5、辅助立位平衡练习;6、床椅转移练习;7、轮椅实用练习;8、测定膀胱容量,革除导尿管,间歇导尿;9、压疮护理;10、ADL练习.XXX(医师签名)。
经典及少见脑干综合征
经典及少见脑干综合征脑干梗死是指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中脑、脑桥或延髓缺血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脑干梗死占脑梗死的9.0%~21.9%。
不同病因的脑干病变引起其内部的多个神经结构受损,出现具有特异性临床表现的脑干综合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了解脑干综合征相关知识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脑干梗死综合征的病因目前对脑干梗死综合征的研究根据TOSAT病因分型分为4种类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粥样硬化为脑干综合征最重要的病因,高血压病及糖尿病致大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干梗死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通常发生管径大于400μm的大中动脉。
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载脂动脉阻塞穿支开口最为常见,其次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率下降以及混合性。
➤心源性栓塞根据栓子的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的,其中以心源性栓塞最为常见。
常见的栓塞部位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小动脉病变最常发生于脑桥,小动脉的管径多为200μm以下,且多为终末动脉,缺乏侧支循环。
基底动脉穿支病最常见于基底动脉旁正中支。
➤动脉夹层颅外椎动脉夹层是青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占25%〜30%。
椎动脉夹层的病因多与动脉粥样硬化、颈部外伤或按摩、肌纤维发育不良、感染、偏头痛、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耽氣酸血症等有关。
最常见的症状为头晕或眩晕,后颈部或头部疼痛;也可能是无痛的,发病前通常无明确的创伤史。
➤少见病因临床上少见病因起病表现为不同的脑干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如病毒、细菌、结核、螺旋体、脑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神经-白塞病)、纤维性肌营养不良、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等。
经典脑干综合征经典脑干综合征中Wallenberg综合征较为常见,而其他综合征较不常见,近些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统计报道存在差异性,且对经典的脑干综合征病因的报道不尽相同,临床患病率和不同病因统计见表1,其中闭锁综合征及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死率高、预后差。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三例报告
・
3 8・ 5
华北国防医药20 年 1 月第 1 06 0 8卷第5 期 M dJ aD f g 塑 e Nt e ! e
!! :
!! ! ! ! ! : :
离 脉络丛 远 , 不易堵 塞分 流管 脑室端 , 同时 可避 免 引 流 术 后脑 室腔 缩 小 , 置管 太 短 退入 脑 实质 致 堵 管 。② 耳
脊髓 前动脉综合征三例报告
张笋, 冯连 元 , 王雪 笠 , 英 , 李 李金 英 , 红艳 邢
( 放军 自求 恩 国际 和平 医院神 经 内科 , 家庄 0 0 8 ) 解 石 5 0 2
关键 词 : 脊 髓 动 脉 缺 血 综 合 征 ; 征 和 症 状 ; 共 振 成像 前 体 磁
奥扎 格 雷 、 旋 糖 酐 1 、 右 0 丹参 、 莫地 平 等 药 物 治 疗 , 尼 发 病 1 后行 脊 髓 前 动 脉 D A检 查 示 : 8天 S 右侧 椎 动 脉 近 中 段 狭 窄 , 段 形 态 正 常 , 脊髓 前 动 脉上 段 未 显 远 右
细 ; 椎 动 脉形 态 未 见 异 常 , 脊 髓 前 动 脉 上 段 未 显 左 左
影 。虑 A A 。继续 治 疗 3个 月 后 , 者 仍 无 自主 呼 考 SS 患
学 影像学 技 术 , 其 是 MR 尤 I和 数 字 减 影 血 管 造 影 术
例 [ ] 中 国临 床 神 经 外 科 杂 志 ,04,( ) 1213 J. 20 9 2 :4 — . 4
( 收稿 时 问 :06 61 修 回 时 间 :06 72 ) 2 0 - —3 0 20- — 0 5
2 3 4 术 后治 疗 及 注 意 事 项 : .. 应用 抗 生 素 防 止感 染 ;
颈脊髓损伤的个案分析
• 9月23日10:00患者由ICU转入我科。气管切开处人工鼻连 接吸氧,应用心电监护。右侧鼻饲管通畅。右锁骨下深静 脉置管通畅。头枕部有一3×2cm皮肤破溃有淡红血性渗出 液,双上肢屈肘伸肘肌力3级,握力0级,双下肢肌力0级 。小阴唇中度肿胀,留置尿管通畅。阴道有黄白色稀薄分 泌物。妇科会诊:滴虫性阴道炎。压疮评估评分10分。
等
治疗
• (二)药物治疗 ①肾上腺皮质激素
种类较多,迄今仍是早期治疗脊髓损伤最广泛 应用旳药物。它具有稳定溶酶体膜,克制脂质过氧化等作 用,临床中最常用旳是甲强龙和地塞米松 。
②脱水和利尿剂 采用高渗性脱水和利尿剂能够增长尿量,排除脊髓
损伤后组织细胞外液中过多旳水分,临床中最常用旳是甘 露醇和呋塞米。
⑦自我感知-自我概念:希望能早日康复,减轻家庭承担, 紧张预后。
⑧角色-关系型态:家庭关系和睦,弟兄姐妹多,社交关系 好。
⑨性-生殖型态:25岁结婚,夫妻关系和睦。
护理评估
• 各系统评估与试验室检验 功能性健康型态护理评估
⑩应对-应激耐受型态:手术及治疗应对是经过家庭讨论后 决定旳,对治疗费用高、病程长稍感到焦急。
④活动-运动型态:患者为农民,日常从事农活较多,体健。
护理评估
• 各系统评估与试验室检验 功能性健康型态护理评估
⑤睡眠-休息型态:患者睡眠形态好。
⑥认知-感知型态:患者初中文化水平,对疾病知识了解欠 缺,能够接受医护人员文字及口头疾病宣传教育。
理评估
术后并发症
• 远期并发症 • (一)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 1、每日被动活动和按摩肢体,把肢体关节置于功能位, 用护架支起被褥,预防压迫足趾形成足下垂。
• 2、高位截瘫者注意防止上肢发生固定畸形。帮助患者被 动活动四肢。
脊髓前动脉综合症(Beck综合征)
脊髓血液循环的特点
脊髓血供十分丰富,一般不易发生缺血。 循环最不充足节段常位于相邻两条根动脉分布交界区。 C3~4,T3~4和L1~2最易发生供血不足,称危险区。 横切面看,脊髓有三个供血薄弱区,即中央管部,皮 质脊髓侧索和脊髓前角。 脊髓颈段和腰段血供较胸段为佳,故胸段发病较多见。 脊髓前动脉发出沟(连合)动脉(中央动脉)时不一 定是成对的。 沟动脉系脊髓前动脉终末支,易发生缺血性病变导致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脊髓节段病变的定位
马尾: 损害症状及体征可为单侧或不对称 根痛多见且严重,位于会阴部、股部或 小腿 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大小便功能障碍常不明显或出现较晚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脊髓损害主要表现: 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括约肌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脊髓前动脉综合症 (Beck综合征)
湖北省恩施市中心医院 袁鹰
临床表现与诊断
1、起病大多急骤,呈卒中样,也有数小时或数日内逐渐 起病者。 2、首发症状多为病变水平急性疼痛、麻木,呈根性和弥 漫性。 3、以脊髓中胸段和下颈段多见,短时间出现病灶水平以 下的瘫痪,并进行性加重,常为不完全性瘫痪,双侧 均受累,偶有单侧性,早期可表现脊髓休克。 4、病变以下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缺失,深感觉正 常,触觉轻度障碍。由于脊髓冠状动脉的侧枝循环, 故感觉障碍轻且时间短。 5、尿便障碍可早期出现,早期为尿潴留,后期为尿失禁。 6、可有褥疮、出汗异常和冷热感等植物神经症状。 7、椎管通畅,脑脊液蛋白多增高。 8、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
脊髓梗死的鉴别诊断
脊髓梗死的鉴别诊断
脊髓梗死的鉴别诊断
脊髓梗死的鉴别诊断
脊髓梗死的鉴别诊断
神经科行医笔记第二季(5):脊髓梗塞治疗的「无奈」和预后判断的「概率考量」
神经科行医笔记第二季(5):脊髓梗塞治疗的「无奈」和预后判断的「概率考量」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了很好的了解后,最终还是要聚焦在病人的预后上,毕竟这是医疗的终极问题,医患最为重视!预后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治疗方法,二是疾病的自然病程。
既然这个患者的临床诊断是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属于脊髓梗塞范畴,我们必须先学习一下脊髓梗塞的治疗方法。
尽管专门针对脊髓梗塞治疗的讨论不多,但基本可以参照脑梗塞的治疗策略,即分为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两个阶段的治疗都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脊髓梗塞的病因前文已经详尽分析过,如能去除病因,善莫大焉,但临床疾病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奢望」,更多的还是去「修饰」病因。
对于一般的脊髓梗塞,误诊率极高,等到明确诊断时早过了脑梗塞的经典治疗时间窗,此时主要的也就是进行对症治疗和针对特殊病因进行预防性治疗。
因此,脊髓梗塞的急性期治疗基本是针对医源性患者,比如动脉夹层手术后继发者,可以通过因果关联快速推断病因而给予积极处理。
理想情况下是尽可能改善脊髓的血流灌注,有学者提出增强血流动力学和腰大池引流可以改善灌注,前者通过使用升压药提高灌注压,后者移除CSF 以减少微循环的阻力,尽管缺乏强有力的证据,但个案报道有效9。
急性脑梗塞治疗中奉为经典的血管再通在急性脊髓梗塞中未有很好经验,仅有个例报道使用静脉溶栓,但充满争议。
急性期的其他治疗包括避免低血糖,处理严重高血糖和保持正常体温,和脑梗塞的注意事项大同小异,不再赘述。
对于针对病因的预防性治疗则各有不同,动脉粥样硬化者按脑梗塞的二级预防治疗;免疫性血管炎者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感染性血管炎者予以抗感染治疗等等。
但不管何种原因所致的脊髓梗塞,是否需要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尚无定论,我们这例病人使用了拜阿司匹林100 mg 口服治疗。
除了免疫性血管炎所致者,其他原因的脊髓梗塞不推荐使用激素治疗4。
这当然也是理论上的,非医源性脊髓梗塞病人在一开始都不能确诊,几乎均按脊髓炎用激素治疗过,有的时候即使高度怀疑是脊髓梗塞,也不敢不用。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诊疗进展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诊疗进展一、诊断ASAS的诊断通常需要将病史与体格检查相结合,特殊的临床表现可以快速的对该疾病做出诊断,相关辅助检查可以确诊ASAS。
因病情发展较快,以及各地的医疗水平受限,虽然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检查对ASAS的早期诊断有积极意义,但仍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血管造影技术(CTA、DSA)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应用,明确责任节段,而实验室检查主要是用以排除其他症状类似的疾病。
1. 体格检查通常ASAS首先出现的症状是急性背痛,在大多数情况下其神经功能损伤所在的平面与ASAS所发生的平面相对应。
该疾病的神经功能损伤表现为在脊髓梗死水平以下,存在双侧运动功能丧失/功能障碍、疼痛和温度觉丧失,本体觉、振动觉、精细触摸和位置觉得到保留。
如果侧角受到影响,那么患者可能会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肠/膀胱功能障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由于ASAS病情进展比较快,后期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痉挛、反射亢进、神经原性膀胱和性功能障碍等)通常也在就诊时已经表现出来。
2. 辅助检查(1)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是显示早期梗死的最佳序列。
然而由于脑脊液的流动伪影、脊髓与骨的紧密接近引起的易感性以及由于纵向白质束和椎管的生理曲度引起的各项扩散因素,脊髓DWI并非首选检查。
在ASAS中的应用DWI,因其早期即可显示出细胞毒性水肿,DWI可在症状出现后几分钟内即可诊断出缺血性病变,对于及早检测出ASAS有积极意义。
(2)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期的诊断作用比较受限,检查结果在24h内可能是阴性的,但通常在发病后的MRI检查是为了确诊ASAS。
急性期之后MRI标志性的表现是由于炎症/水肿的早期迹象(DWI有助于区分缺血和炎症),脊髓梗死损伤区域的T1加权图像为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中前角表现为高信号。
ASAS在矢状面上表现出一个垂直延伸的“铅笔状”高信号区在轴向上每个前角有两个亮点,该特殊表现被称为“猫头鹰的眼睛”或“牛眼症”。
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
[] 3 胡亚 美, 江栽 芳. 福 棠实用 儿科 学. 7版 . 诸 第 北京 : 民卫生 人
出版 社 ,0 2:o 2 0 8 2—8 0 1.
[] 4 王德 茔 . 用脑 波 图谱 学. 海 : 东 出版 社 ,9 2 27— 5 . 实 上 远 19 :3 2 6 [ ] 春 凤 , 锦 萍 . 足 口 病 的 防 治 及 护 理 .中 国 医 学 创 新 , 5宫 高 手
中枢 结 构 时 , 无 临 床 上 的 脑 部 受 损 症 状 及 体 征 , 脑 电 活 动 却 虽 但 可明显异常。主要病 理 改变是 脑组 织 水肿 、 化 、 血 性坏 死 。 软 出 病灶 大小 不一 , 布 不 对 称 , 张 叶 、 缘 系 统 和 额 叶最 明 显 , 分 以 边 亦
中 外 医 学 研 究
≯ 。| 一
21 0 1年 8月
|- l l 。
第 9卷
| j叠 _
第2 4期
囊:
C N S N O EG D C LR S A C H E E A D F R I N ME IA E E R H
一 |
慢波综合呈周 期性 出现 。异 常脑 电波散布部 位主要 位 于双颞部
峰此 病 常有 根 性 疼 痛 或 麻 木 , 示 病 变 的 上 界 常 见 的病 变 区域 多 提
在颈或胸脊髓 。其次位于腰段 , 于延髓者较少 见。( ) 位 1 颈段脊 髓前动脉血栓形成 , 根痛位于颈部或肩部。若位 于颈膨大则疼痛
在 上 肢 , 而 出现 手 肌 萎 缩 , 髓 受 损 后 出现 四肢 瘫 痪 , 呈 弛 缓 继 脊 初
脊 髓 前 动 脉 闭 塞 综 合
2 1 年 共 收 治 6例 患者 , 经神 经 内科 保 守 治 疗 。 结 果 01 均
科布综合征
MR:椎体血管畸形T1像上呈现花斑状高信号影, 并可 见流空像; 脊髓血管畸形表现为局部脊髓增粗, 呈混杂 信号, 内有流空像; 髓周可见圆形或条管流空像, 在几 像及轴位像上显示更明显, 增强后明显强化,若有出血 则呈现不同时期血肿的MRI信号特点。 DSA:①髓内血管畸形: 由脊髓前后动脉发出多支沟联 合动脉弥散状供血; ②髓周血管畸形: 多表现为髓周动 静脉屡, 血管造影表现为在屡口处有血管管径的突然增 粗, 引流静脉迁曲扩张; ③椎体血管瘤及椎旁AVM:椎体 血管瘤在造影时可见造影剂呈四方形样浓集,类似椎体 形状。
、本病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是血管内栓塞与手 术彻底切除畸形血管相结合:无论栓塞治疗还是 手术切除,务求最大限度地达到栓塞或切除的标 准。 本病的治疗仍被认为是困难的,治疗的目的包括 :①恢复脊髓功能; ② 减少出血等损害脊髓神经 功能病理变化的颈部疼痛,进行性左下肢无力,神 经系统检查显示,左下肢肌力量下降,为 (4/5级) ,否认家族史。
诊断的成立可包括下列影像, 并必须满足其中2个 或以上[3]: ①髓内AVM:有时可以很小或根本没有症状;②脊 膜和神经根的血管瘤:可有多个AVF;③椎体血管 瘤:多为动静脉交通型;④椎旁动静脉血管瘤;⑤ 相应节段皮肤软组织血管瘤;⑥内脏血管瘤:如肺 -支气管、消化道和泌尿系的血管瘤等。
五、治疗
四、影像表现
X线平片: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 密度降低, 结构不清, 甚至可累及椎弓及附件, 有的可见脊柱侧弯畸形, 椎间 隙正常, 偶见畸形血管钙化影,椎管造影显现椎管梗阻 , 充盈缺损等间接征象。 CT:可以清晰显示椎骨质破坏的情况: 呈现特征性的栅 栏状及蜂窝状改变。椎旁肌肉受累则表现为混杂密度影 , 椎管造影后CT扫描可见脊髓表面点状、条状充盈缺损 , 此为脊髓表面扩张迁曲的血管脊髓增粗、出血、钙化 也能显。
临床延髓、脑桥、中脑等脑干受累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受累部位、常见疾病和影像学表现
临床延髓、脑桥、中脑等脑干受累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受累部位、常见疾病和影像学表现延髓1)延髓前侧综合征或橄榄前部综合征临床表现:病灶同侧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舌下神经损伤);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锥体束征);还可见第Ⅹ、Ⅺ对脑神经麻痹症状,但无内侧丘系损害所致的深感觉障碍。
受累部位:脊髓前动脉闭塞;病灶位于延髓上部前方近中缝处。
图 1. 颅脑 T2 Flair + DWI 示左侧延髓前部高信号影2)脊髓丘脑束-疑核综合征或疑核-脊髓丘脑束麻痹综合征临床表现:同侧Ⅸ、Ⅹ、Ⅺ、Ⅻ脑神经受损,脊髓丘脑束受损引起对侧感觉障碍(面部除外)。
受累部位:累及延髓上段疑核及脊髓丘脑侧束,该部位由椎动脉延髓支供血(图 2~3)。
3)延髓半切综合征临床表现:同侧延髓内侧及背外侧区同时发生延髓半侧的梗死。
即 Wallenberg 综合征的基础上加上 Dejerine 综合征的表现,症状也可以不典型,但同侧舌下神经瘫被认为是诊断 Reinhold 综合征必备条件。
受累部位:椎动脉分支多支血管同时阻塞,影像学表现为延髓中线为特征的半切样征象(图 4)。
图 4. DWI 示左半侧延髓高信号影;MRA 示左侧椎动脉远端未显示、右侧椎动脉延续为基底动脉4)延髓内侧综合征(双侧)临床表现:四肢瘫痪急性起病或进展性加重,双侧深感觉障碍,双侧舌下神经麻痹,延髓功能障碍,严重患者可以出现呼吸衰竭。
受累部位: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及深穿支小血管闭塞;双侧的脊髓前动脉起源于一侧椎动脉穿支动脉时,为双侧延髓内侧区梗死,较罕见(图 5)。
图 5. 颅脑 MRA 示右侧椎动脉远端狭窄;DWI 示双侧延髓内侧高信号影,心形外观5)中枢性肺泡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表现:在睡眠中或安静状态下反复出现的呼吸困难、CO2 潴留、低氧血症及呼吸暂停,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给予机械通气后上述症状迅速改善。
受累部位:背侧呼吸中枢延髓孤束核、腹侧呼吸中枢疑核、迷走神经背核及位于低位脑干和上颈髓的延髓网状结构受损(图 6)。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3例诊治体会
( 辽宁省凌源市第一人 民医院神经 内科 , 辽宁 凌源 120 ) 250
双侧肱三头肌反射 、 双侧膝腱反射及双侧跟腱反射
消失 , 双侧霍夫曼征 阴性 , 双侧 巴氏征阴性。双侧 C 4 水平 以下痛觉减退 , 双下肢深感觉正常。颈椎 MI R、 增强示 C , 4 间盘突出, 脊髓水肿、 椎管狭窄、 T 相应节段脊髓髓 内见条状 高密度影。脑脊液 ' Ⅵ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是脊髓血管疾病的常见类
深感觉正常 , 双侧肱二头肌 、 肱三头肌及膝腱反射
均减弱, 双侧霍夫曼征阴性 , 双侧 巴氏征阴性 , 颈推
能站立 , h后缓解 。人院查体 : 2 生命体征平稳 , 颅 神经查体未见异常。左上肢近端肌力 3 , 级 远端肌
力3 , 级 右上肢 近端 肌力 4级 , 远端 肌 力 2c ek综合 征, pl Si r l e
(99 首次描述 , 1 ) 0 本综合征系供应脊髓前 23区域 /
的脊髓前 动脉闭塞, 导致 脊髓腹侧 前 23区域梗 / 死, 出现病灶水平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瘫 , 分离性
力, 并伴有排尿困难 , 症状在 2h 后达到高峰。既往 颈椎病史 5年, 有青霉 素过敏史。查体: 生命 体征
维普资讯
第 3 2卷 2 8 2O 年 第 3 3 O8 期
黑
龙
江
医
学
V 13 N . o .2, o 3
H IL G 皿 G ME C L J R A E oN N DIA OU N L
Ma.0 8 r2 D
脊髓 前 动 脉 综 合征 3 诊 治体 会 例
MI R 平扫加增强示颈髓内条状略长 T 信号影 , 2 注射
造影剂后强化不明显, 脑脊液检查正常。人院后诊 断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给予改善供血、 营养神经
脊髓损伤
评定结果
截瘫 脊髓损伤(L2,ASIA:C)
自理在轮椅上独立,家庭性步行
脊髓损伤的常见原因
创伤:
骨折 枪伤、刀伤 挥鞭样损伤 感染性:脊髓炎等。 血管性:动脉炎、静脉炎等。 占位性:肿瘤、椎间盘突出等。 退行性:脊髓型颈椎病、脊髓侧索硬化症等。
疾病:
外伤
脊髓损伤定义
不完全损伤
存在骶段保留:
脊髓骶段保留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 骶部感觉--肛门粘膜皮肤联接处和深部肛门 感觉 运动功能--肛门外括约肌自主收缩
完全损伤
无骶段保留
脊髓休克
脊髓受到外力作用后短时间内脊髓功能完全消失 持续时间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周,偶有数月之久 不意味完全性损伤 此期间无法对损害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估 脊髓休克消退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实质性损害才能 表现 脊髓休克不是预后征象
判断脊髓休克的指标
球-肛门反射bulbocavernosus reflex
刺激龟头(男)或阴蒂(女)引起肛门括约肌
反射性收缩
该反射一旦出现,提示脊髓休克已经结束
部分保留区
仍保留部分神经支配的最低神经平面、皮 区和肌节 记录身体两侧的部分保留区域的受累平面 本术语只用于完全性损伤
神经根逃逸
感觉关键点
S1 足跟外侧 S2 腘窝中点 S3 坐骨结节 S4~5 肛门周围(作为一个平面)
运动损伤平面
最低的正常运动平面 身体两侧可以不同 每个节段的神经根支配一块以上肌肉 大多数肌肉受一个以上神经节段支配 肌力为3级的关键肌确定运动平面 该平面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必须正常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Bell sigh(贝尔征):面神经炎患者,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Fisher综合征: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及腱反射消失三联征,伴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CTS(腕管综合征):各种原因致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出现桡侧三个手指感觉障碍、麻木、疼痛及大鱼际肌萎缩称腕管综合征。
Froin征:椎管严重梗阻时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超过10g/L时,黄色的脑脊液流出后自动凝固,称为Froin征。
Meige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帕金森综合症: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
Charcot三主征:眼震、意向震颤和吟诗样语言。
Lhermitte sigh(莱尔米特征):被动屈颈会诱导出现刺激感或闪电样感觉,自颈部沿脊柱放散至大腿或足部,称为莱尔米特征。
手足口综合征:EV71颅高压三主征: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巴宾斯基等位征:1 Chaddock征 2 Oppenheim征 3 Schaeffer征4 Gordon征5 Gonda征6 Pussep征无动性缄默征:又称睁眼昏迷。
病变在脑干上部和网状激活系统,病人无目的的注视,似觉醒状态但缄默不语,肢体不能活动。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梗死正常发生在脊髓前动脉供血区,以中胸段和下胸段多见,病损水平的相应部位出现根痛,短时间内即发生截瘫,痛温觉丧失,大小便障碍,深感觉保留,称为~parinnaud 综合征:上丘的破坏性病变可引起两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
Millard-Gubler 综合征:一侧脑桥病变时可出现同侧面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Brow-Sequard 综合征:又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Weber综合征:一侧中脑大脑脚受损,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及对侧中枢性偏瘫。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误诊3例分析参考模板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误诊3例分析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又称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有眩晕、交叉感觉障碍、Horner征、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和共济失调。
但临床上由于其症状不典型,误诊时有发生,现报告3例如下。
1 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65岁,以左侧面部灼热感10天,右肢体感觉不适1周,饮水呛咳1天入院。
患者10天前晨起后感轻度头晕,无恶心、呕吐,洗脸时感左面部灼热感,在当地医院测血压不高,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治疗不见好转,3天后又出现右侧肢体轻度麻木。
曾因末梢神经炎肌注Vit B1、Vit B12 1周,疗效不佳并出现饮水呛咳1天遂来诊,查体:左上眼睑轻下垂,左眼裂略小,瞳孔左1.5 mm、右2.5 mm,对光反射存在,左面部汗少,左咽反射略减弱,左面部及右上下肢浅感觉减退,四肢肌力正常,左侧共济检查略欠准确,颅脑CT未见异常,颅MRI示:脑干内有一T1W1低信号,T2W2高信号病变。
有糖尿病史。
诊断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经给予脑营养、脑保护、改善循环治疗1个月,患者麻木明显好转,余体征不明显。
例2,患者,男,53岁,因头晕1天,加重伴饮水呛咳、吞咽困难2 h入院。
患者1天前晨起后出现头晕、轻度步态不稳,无头痛及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无肢体麻木无力,当地测血压不高,考虑脑供血不足,未予重视,未行特殊处理,于2 h前睡醒后感头晕加重,左侧面部麻木感,饮水呛咳,吞咽困难,遂急来诊。
既往无明确病史。
查体:T 36.8℃,BP 200/110 mmHg,神志清、言语流利,眼球向右侧的粗大快速水平震颤,眼球活动可,左侧面部浅感觉减退,左Horner征(+),左侧咽反射减弱,悬雍垂右偏,颈软,右侧躯干及肢体浅感觉减退,左侧肢体共济运动差,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病理征未引出,2天后颅脑MRI示左侧延髓及左侧小脑半球长T1长T2信号影,入院后给予降纤、抗凝、改善循环及脑保护、脱水、神经营养及抗感染等治疗,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和顽固性呃逆,给予抑酸及促动力药后好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案例
临床医学是自然科学吗?我认为不完全是,我觉得临床医学更像一种策略,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最大限度造福病人。
病人经常要求医生要先「对症」然后再「下药」,但要弄清这个「症」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是限于目前技术条件根本无法弄清这是什么「症」,或者有时则是需要花时间去澄清这个「症」,而澄清了黄花菜都凉了。
已经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机,弄清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认为看病确实应该讲道理,但也不能认死理。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这一个月中连续遇到的三个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案例。
第一个案例:女性,20 岁,2 周前曾有腹泻病史,来院前一天下午3 点半洗澡时突然出现颈背部疼痛,同时出现左侧肢体麻木及右侧下肢无力,数小时后右侧肢体也出现麻木,双下肢无力,并出现尿潴留,患者在外院行 MRI 报告提示 C5-8 髓内异常信号,片子没有打印就被转来我院急诊,问题来了:病人究竟是横贯性脊髓炎还是脊髓前动脉综合症?这是一个经常困扰神经内科医生的问题。
颈背腰痛不是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专利
脊髓前动脉综合症又称 Beck 综合征、Davison 综合征、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等。
本病征临床特点为脊髓前动脉分布区域受累,引起肢体瘫痪、痛觉、温觉障碍、直肠膀胱括约肌障碍。
脊髓前动脉综合症发病时,最多见的初发症状是与病灶部一致的剧烈疼痛,HsuCY 报道的17 例脊髓前动脉综合症患者均有剧痛,88% 为颈背部的剧烈疼痛,另外几例表现为胸痛和手臂痛。
但是,脊髓炎也会疼痛,有研究发现 24% 的 NMO 或者NMOSD 的患者会出现中度颈背疼痛,22% 的患者会出现剧烈疼痛。
或许脊髓前动脉综合症痛得更厉害一些,但毕竟疼痛是主观症状,光从疼痛鉴别是不可靠的。
对于这个病例,腹泻史是倾向于脊髓炎的;而突发起病是倾向于血管病的;颈背痛两者均可,各打五十大板,所以光看病史不查体,
这个病例很难判断一定是什么。
查体:患者双上肢肌力 4 级,双下肢肌力 0 级,胸口以下针刺觉减退,而触觉和关节位置觉保留——分离性感觉障碍,这无疑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加了不少分,因而立即开始抗凝外加激素治疗。
入院后行 MRI 见到了经典的蛇眼征(图 1),DSA 明确了脊髓前动脉的闭塞。
图 1 脊髓前动脉综合症的蛇眼征
脊髓前动脉综合症的分离性感觉障碍
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前2/3 的血供,其堵塞可造成除后索以外的全脊髓损伤。
脊髓后索内含薄束和楔束,分布传递下半身和上半身的骨骼肌、腱、骨膜、关节囊与皮肤周围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的神经冲动,在急诊时间有限的话可以简单对比患者的触觉和痛觉:如果皮肤触摸上去感觉,但指甲掐上去不知道痛,应意识到分离性感觉障碍。
然而世上之事并非都是此般简单。
第二个案例:女,23 岁,9 月 18 日晚上 8 点 30 分突发右侧下腹剧烈疼痛,1 小时后出现右侧下肢无力,9 月 19 日早上患者左侧下
肢也开始无力,同时双下肢麻木,外院行 MRI 发现胸腰髓长节段病变,拟脊髓炎予激素冲击治疗,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9 月 24 日转来我院急诊,而 9 月 28 日收到病房时,患者双下肢肌力均降为 0 级,肚脐以下深浅感觉全部消失,不存在分离性感觉障碍,患者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拒绝进一步检查,那诊断究竟是脊髓炎还是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呢?
后索回避并非绝对的
后索回避,这在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中也不是绝对的,Nedeltchev K 报道的 57 例患者中有 12% 的患者为脊髓横贯性损害,其可能的原因有:
1. 时辰到。
有一次查房时我听赵老师说过,脊髓前动脉综合症到病程后期脊髓肿胀会转变为全脊髓损害,影像学上可以从眼镜蛇征变为脊髓横贯性改变。
比如第一个病例在五天后复查了MRI,确实发现脊髓肿胀得惨不忍睹(图 2),赵老师不吾欺也。
图 2 第一例患者在 5 天之后复查磁共振发现脊髓肿胀明显,最严重的节段表现为横贯性损害
2. 挤压脊髓后动脉。
当脊髓前动脉综合症引起严重的脊髓肿胀时,
可压迫脊髓后动脉造成脊髓后动脉综合症,临床表现为本体感觉障碍。
在浏览第一例患者脊髓 MRI 片子的时候我们发现脊髓上段出现倒 V 字征(图3),这是脊髓后动脉堵塞的表现,这个征象在发病初期是没有的,可能与下段脊髓肿胀压迫脊髓后动脉有关。
图3 第一例患者复查MRI 有四种表现:1. 横贯性损害,位于缺血中心位置;2. 中央髓质损害,此病的经典表现,接近缺血中心位置;
3. 蛇眼征,提示分水岭梗死,远离缺血中心位置,
4. 倒 V 字征,脊髓后动脉堵塞的表现。
3. 如果延髓段的脊髓前动脉堵塞可造成脑干梗死。
因薄束和楔束在内侧丘系交叉上行,患者深浅感觉可同时受累,并且可能是同侧受累,Sharma K 报道的一例延髓到上颈段受累的病例右侧深浅感觉同时缺失;Hsu CY 等报道的 17 例椎动脉夹层导致的脊髓缺血病例中,65% 的患者出现关节位置觉和震动觉缺失。
第二个病例之所以我有发言权,是因为 24 日我在急诊看过她,当时查体发现患者双下肢肌力1 级,下肢腱反射消失,右侧肋弓以下针刺觉存在,左侧肋弓以下针刺觉消失;触觉双侧都存在,只是左侧肋弓以下稍差——这是个不怎么对称的分离性感觉障碍,仔细看 MRI 发现靠下的病变节段有蛇眼征(图4),所以最终诊断还是脊髓前动脉综合症,我们延续了外院激素加抗凝治疗。
图 4 外院 MRI 提示脊髓长节段的病变,靠下的节段存在蛇眼征
那如果患者已然发展为脊髓横贯性损害,那还有哪些蛛丝马迹可以提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呢?我们以上两例患者都是不对称起病的,不对称性可以作为线索吗?以下是卢老师提供的稀罕案例。
第三个案例:男性,59 岁,在 2 个月前搬家后出现颈部疼痛,同时出现右臂麻木,数小时后出现左手臂麻木无力,经治疗数日后,右臂麻木消失,但左前臂仍麻木,无法抬腕,无法持握,在2 个月间,患者左手肌肉逐步出现萎缩,外院拟运动神经病,故来我院确诊,查体:左前臂屈曲伸直肌力 3 级,握拳肌力 2 级,伸指抬腕肌力 0 级,手内肌明显萎缩,四肢腱反射活跃,左侧前臂针刺觉和温度觉减退,深感觉正常——单肢的分离性感觉障碍!肌电图证实左侧 C7-T1 为主的前角损害(图 5)。
脊髓 MRI 可见 C6-7 髓内短节段病变,截面表现为「蛇眼征」。
这个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问题集中在左侧颈段前角和后角,难道这也行?
图 5 患者的肌电图报告,主要累及颈段脊髓前角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不对称性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可以不对称吗?查阅文献得知这种现象在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中不少见,仅最近5 年这种不对称案例就有很多,有些甚至只有半侧脊髓受累,连影像都是「独眼龙」(图6)。
从再早的文献中得知,脊髓部分性损伤确实不少见,其比例20%~50% 不等。
图 6 独眼龙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确实有理由表现不对称。
横截面上来看,脊髓前动脉上可以分出脊髓沟回动脉,一支脊髓沟回动脉可为半侧脊髓供血,因此理论上沟回动脉闭塞上有可能导致脊髓半切(图 7)。
图7 一侧脊髓沟回动脉闭塞导致前后角受损,似乎和卢老师的病例对得上
但一支沟动脉供血的节段有限,有学者认为如果是长节段的脊髓半切,其原因可能是存在两根脊髓前动脉。
(图 8)
图 8 有些病人有两根脊髓前动脉,一侧堵塞可以造成偏侧症状
炎症类疾病中,多发性硬化可导致不完全的脊髓损害,而横贯性脊髓炎和视神经脊髓炎较少出现不对称的情况。
2008 年 Moon SJ 等报道一例特发性横贯性脊髓炎表现为脊髓半切综合症,2015 年 Agrawal A 等有一例 NMO 表现为脊髓半切综合症的报道,同年 Zhang YN 有一篇 CMV 脊髓炎表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的报道,但这毕竟是少数,其实想想也是,脊髓就跟手指头一样粗细,炎症细胞似乎没有吊死在半棵树上的道理,所以遇到起病时两侧症状不对称者,应当警惕脊髓前动脉综合症;而当症状稳定后两边症状仍然不对称者,那更要警惕此症。
后记
扯了这么多,你可能仍会觉得惴惴不安,因为无论从疼痛、后索回避或是对称性的角度来看,都无法绝对支持或排除脊髓前动脉综合症或炎症,而误判的代价巨大,患者可能会终身与轮椅相伴。
我个人的做法或许得不到广泛认同:搁置炎症和血管病的争议,尽快联合使用激素和低分子肝素。
如果是脊髓炎,为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是有指征的;如果是脊髓前动脉综合症,使用激素可减轻脊髓水肿,也有利于病情恢复。
在我看来,病人利益最大化远比无休止的争论有意义。
文中用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