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武侠文学史研究的五个阶段

合集下载

当代武侠文学史研究的五个阶段

当代武侠文学史研究的五个阶段

The Five Periods of Research on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Martial Arts
作者: 王立[1]
作者机构: [1]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文学院,广东珠海519041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153-15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武侠小说史;侠文化史;学术史;武侠文学研究史
摘要:当代中国武侠文学史研究论著,可分为武侠小说史、武侠史、侠文化史、武侠小说鉴
赏辞典等,颇多创获,各有千秋。

侠文化史、武侠小说史研究可分为五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的30
年的沉寂期、70年代末之后10年的学习积累期、90年代的高峰期及新世纪两个10年的持续期
和拓展期。

至今武侠史、武侠小说史完成了基本建构,许多论著扎实厚重,各有建树,但也有不少著作带有相当比重的同质化现象。

未来10年,这一状况当会有所改观,除了现有研究的细密化,带有
跨文类、跨学科性视野、成分的论著将会增多,中外交流、文学宗教互动相生等相关研究也将会
得到增强。

疑是疑非的金庸小说武术(一)武侠小说的发展演变

疑是疑非的金庸小说武术(一)武侠小说的发展演变

疑是疑非的金庸小说武术(一)武侠小说的发展演变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武侠小说大师。

他的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璀璨明珠。

金庸小说以其宏大的叙事风格、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设置,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武侠小说的发展。

武侠小说的源流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但其真正的发展和演变是在20世纪初至现代的。

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武侠小说经历了很多变迁,从最初的叙事形式到后来的文学化表现,再到后金庸时代的现代化再造,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亮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探讨金庸小说中的武术描写来分析武侠小说的发展演变。

我们可以从金庸小说中的武术描写入手。

金庸小说中的武术描写非常详细和精彩,他对各种武术的描述准确细腻,同时也在武术描写中融入了很多情感元素。

比如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对射箭、骑马等武术的描述非常生动,他通过对主人公郭靖和黄蓉的武术修行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和情感,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真实。

武侠小说的发展演变也与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20世纪初至中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让人们感到无力和失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武侠小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宣泄的途径,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形象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们的侠义精神和正义感激励着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武侠小说的发展演变也与文学风格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20世纪初,武侠小说的叙事多以轶事、离骚、传奇等形式为主,文学性不强。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武侠小说逐渐趋向文学化,其叙事风格也逐渐变得更加严谨、详实、丰富。

在这一过程中,金庸以其高超的文学功力和对武侠小说深刻的理解,为武侠小说的文学化表现树立了榜样。

武侠小说的现代化再造也是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武侠小说的发展

武侠小说的发展

武侠小说的发展大学语文论文武侠小说的发展专业:**********学号:**********姓名:**********得分:______________武侠小说的发展提要:武侠小说的发展史,从古到今地简单介绍武侠小说的发展,并且简单介绍一些名家名作。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前言、古代武侠小说、近代武侠小说、当代武侠小说、分析金庸作品、武侠小说的前景。

前言中将简单介绍武侠小说在文学中在小说界的位置和对武侠小说的简介。

“古代武侠小说”“近代武侠小说”“当代武侠小说”则是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武侠小说做一些分析和评价。

在“分析金庸作品”中将会对金庸的某些作品作简要分析,解剖金庸作品。

“武侠小说的前景”分析武侠小说的现状和表达武侠小说的前景看法。

本文的重点是武侠小说的发展,强调武侠小说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和给人们带来的贡献。

顺序是按照不同年代的顺序从古到今学不同时期的武侠小说。

关键词:文学游侠金庸义气江湖英雄前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中国小说史上,武侠小说留下了灿烂的印迹。

文学作为用文字反映现实的艺术,拥有生动地展示于眼前的戏剧、含蓄抒情和豪迈奔放的诗歌、紧贴生活讲述民生的散文、引人入胜精彩纷呈的小说。

这些都是中国灿烂的文化,武侠小说作为通俗小说的一个类型,在闪烁的文学星空中一直闪耀着自己的光芒。

这耀眼的光芒照在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有句话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都有一个侠客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形象,都幻想这自己就是他,自己会超凡武功,自己劫富济贫、扬名江湖,等到年老,自己隐居世外……虽然现在许多文人仍不承认新派武侠小说的地位,认为武侠小说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武侠小说已经占据了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确实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武侠作品越来越多,武侠创作火热无比,武侠小说必然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对于武侠小说,顾名思义,“武侠小说”自然是有“武”,武侠小说的主人公多为侠客和义士,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精忠报国或者叛逆造反的行为;武侠小说还必须要有“侠”的性质,否则就不是武侠小说了,不管武功是高是低,主人公一定是以“侠”的精神行侠仗义,以“义”的精神救国救民的。

关于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史的研究调查

关于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史的研究调查

关于中国武侠小说发展的调查研究课题负责人:2011级高语晨(17班)李雨濛(5班)课题组成员:2011级高语晨(17班)李雨濛(5班)课题指导教师:第一部分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一、课题的来源:从远古时期的部落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习武就在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周武王《剑铭》中:“带之以为服,动必行德,行德则兴,倍德则崩。

”则更是强调“以仁德为武”,至此“武”与“儒”便愈发不可分了。

以后,游侠之风日盛,青少年多以身为游侠为荣,诗人骚客都崇尚书剑飘零、仗剑远游的生活。

这些游侠总是或隐身山林、或略显神技后便飘然遁去,不知所终,颇具道士之风。

《史记-游侠列传》更是以史书的形式记载了游侠的潇洒执着,话语间赞誉之意溢满文笔。

“武侠”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属于平民阶层,武侠伦理实际上就是民间社会用以规范人际关系的道德标准,是一种“情义伦理”。

它不仅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又与“道家”、“禅家”等各种思想相结合,蕴涵了很深的伦理,包容了极大的范围,是个不断再包容的文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竞争激烈、欲海横流,武侠小说以其古老的伦理重义轻利、重亲情讲友爱、互助互利的精神,为从古至今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从精神上复归传统的最便捷的途径,提供了一个传统道德上的乌托邦。

它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中国人的道德乐园,保持了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入世”和“出世”思想为主导,不“入”则“出”,“入”“出”结合,“武侠”正好可以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

于是“武侠”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便成了幻想救国的出路之一,也成了自古文人的共同喜好。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1、课题研究的方法:文献查阅法、社会调查法2、课题进程的安排:1月30日-2月1日上网搜查相关内容,2月2日-2月4日查阅相关书籍,2月5日-2月7日整理结题报告。

3、课题任务分工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成果内容摘要:什么是武侠小说?武侠与侠客武侠小说的起源与发展一、起源二、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与武侠三、唐传奇与武侠四、宋元话本与武侠五、明清白话与武侠六、民国时期武侠小说七、当代武侠小说八、网络时代与武侠武侠小说的分期一、游侠时期二、民国武侠时期三、传统武侠时期四、现代武侠时期关键词:武侠、小说、发展研究结论:什么是武侠小说?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旧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

新武侠发展回顾:金庸、古龙、梁羽生

新武侠发展回顾:金庸、古龙、梁羽生

香港的学者孙立川先生谈武侠三大家凡熟悉中国武侠小说的朋友大都知道,新武侠缘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它是以梁羽生和金庸为代表的写虚构的历史上的武侠故事为内容的一个文学流派,后来又有台湾的武侠文学作家古龙入伙,于是将他们并称为“新武侠三大家。

”但用新武侠,主要是为了与三四十年代的旧武侠有所区分。

回眸遥望,新武侠文学已经走过了50年。

而孙先生在做出版人期间,也与梁羽生和金庸两位大侠,结成了忘年之交。

下面我们欢迎孙先生演讲《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开新篇——新武侠文学诞生五十周年之回顾》。

新武侠文学,又称新派武侠文学,这是指发韧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香港,以虚构的历史上的武侠故事为内容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一文学流派以梁羽生、金庸为代表,后来有人又将台湾武侠文学作家古龙也归入此一派别,俗称“新武侠三大家”。

其实,这个归纳不大准确。

梁、金二位比较接近,古龙的风格与前二者基本上不同,但因为他们三人都出现在五、六十年代,古龙其实是受到二位前辈的影响的。

只是为了区别于三、四十年代的旧派武侠文学,所以就将之称作新派武侠。

本文所论的则主要是以金、梁为代表的新武侠文学,但也兼及古龙的小说。

去年十一月底,梁羽生先生由移居国澳洲返香港接受岭南大学颁授的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在大学校方撰写的《赞辞》中,有这么一段话:“从一九五四年初在《新晚报》发表的《龙虎斗京华》,到一九八○年在《大公报》连载的《武当一剑》,他一共写了35部小说,合计160册。

其中《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已跻身武侠经典行列。

”同时,《赞辞》中又引用了梁羽生先生的处女作,也是新武侠文学的第一本小说《龙虎斗京华》开篇时梁先生写的一首词《踏莎行》:弱水萍飘,莲台叶聚,卅年心事凭谁诉?剑光刀影烛摇红,禅心未许沾泥絮!绛草凝珠,昙花隔雾,江湖儿女缘多误,前尘回首不胜情,龙争虎斗京华暮。

五十一年前,连作者也没有想到,这一首词就拉开了新武侠文学踏足中国文坛的序幕,这一写也就让梁先生写了三十年,正应了“卅年心事凭谁诉”的词意,从《龙虎斗京华》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写就写了三十五部作品,洋洋洒洒上千万言;而金庸在一年多之后继之而起,也写作了十五部作品。

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史

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史

名士派—梁羽生
1954 《龙虎斗京华》 《七剑下天山》 《云海玉弓缘》 《萍踪侠影录》 ……

何为名士?
综艺派—金庸
1955 《书剑恩仇录》 ……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剑走偏锋—古龙
1960《苍穹神剑》 …… 无招胜有招 迎风一刀斩 侦探、推理+心理分析

赵焕亭
南向北赵 《奇侠精忠传》

白羽
社会反讽 《十二金钱镖》

郑证因
帮会技击 《鹰爪王》 江湖的概念

朱贞木
奇情推理 《七杀碑》

王度庐
悲剧侠情 《卧虎藏龙》

还珠楼主
奇幻仙侠 《蜀山剑侠传》

广派
邓羽公 《黄飞鸿正传》

新派武侠
新在哪里? 新思想、新观念、新技巧
滥觞期 《史记》 志人志怪

发展过程
胚胎期 唐传奇

发展过程
完成期 宋话本 明清小说

发展过程
成熟期 侠义与公案

发展过程
繁荣期 旧派武侠小说的兴起

南派
平江不肖生(向恺然) 《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

顾明道 《荒江女侠》

北派

赵焕亭
白羽 郑证因 朱贞木 王度庐 还珠楼主
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史
侠义观念的形成
韩非 司马迁 班固

侠义观念的形成
唐代李德裕《豪侠论》 「夫侠者,盖非常人也;虽然以诺许人,必 以节义为本。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 难兼之矣。」
侠义观念的形成

侠:重然诺 轻生死 重仁尚义 施恩拒报

中国武侠文学史与武侠电影赏析

中国武侠文学史与武侠电影赏析
2、任务:中国武侠文学史与武侠电影赏析共32课时,主要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1)侠的起源、定义;
(2)中国游侠的精神,侠与盗的关系,武侠小说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武侠小说的新派与旧派;
(3)中国古代武侠小说;
(4)民国年间的武侠小说;
(5)海外新派武侠小说;
(6)当代大陆新派武侠小说;
(7)武侠文学衍生的武侠电影。
(1)海外新派武侠小说的发展概况
(2)海外新派武侠小说兴起的原因
(3)对海外新派武侠小说的总体评价
2、武林长者梁羽生
《萍踪侠影录》
《女帝奇英传》
《云海玉弓缘》
3、武林盟主金庸
(1)武功的不同凡响
(2)现实的深入思考
(3)人物的立意与创新
(4)价值取向与技巧运用
(5)庄谐参伍的独特风格
4、江湖剑客:卧龙生与司马翎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狂潮期武侠小说的状貌。
(二)本章重难点分析:
1、重点在于民国年间武侠小说作家与作品。
2、难点在于凄绝哀婉的“情侠”王度庐作品。
(三)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1、民国年间武侠小说总论
2、武坛两巨子“南向北赵”
《江湖奇侠传》
《近代侠义英雄传》
《奇侠精忠传》
3、武坛三健将:姚民哀、顾明道、文公直
8
8
0
0
第九章生机无限的大陆新派武侠小说
2
2
合计
32学时
32学时
0
0
六、课程考核
1、考核形式:论文创作。
2、评分方法:期末成绩70分,平时表现、出勤、作业30分,总分100分。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参考书:《中国武侠小说史》罗立群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07-01

武侠小说史武侠小说的前世今生

武侠小说史武侠小说的前世今生

武侠小说史武侠小说的前世今生武侠小说史-武侠小说的前世今生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别,它以武功、侠义、江湖、师徒等为题材,展现了中国古代武士精神和传统价值观。

本文将以年代顺序为线索,介绍武侠小说的前世今生。

一、唐宋时期的前身自古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中就有许多描写武士和侠义精神的作品。

而真正的武侠小说则起源于唐宋时期的传奇小说。

唐代著名文学家李杜中,创作了《射阳先生传》、《牡丹亭》等以武士为主角的作品,其中融合了文学和武术的元素,奠定了武侠小说的雏形。

到了宋代,辛弃疾、欧阳修等文人也延续了这一传统,并创作了《西江月·夜行船忆江南》等反映武侠情节的乐府诗。

二、明清时期的发展明代是武侠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

明代木刻版画流行,为武侠小说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媒介。

同时,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和劳动人民的英勇斗争,也为武侠题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成为了后来武侠小说题材的重要文本。

清代的李渔、曹雪芹等作家也在小说中探讨了武侠的价值观和人物形象。

三、现代武侠小说进入现代时期,武侠小说经历了一次激烈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武士精神和侠义观念也受到了冲击。

20世纪初,武侠小说逐渐脱离了历史背景,转向现实主义描写。

鲁迅的《袁崇焕的宴会》、郭沫若的《神州剑侠传》等作品,以现代中国的社会现象为背景,揭示了武士和侠客的复杂内心和矛盾处境。

四、武侠文化的影响武侠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武侠小说通过描绘武士的英勇行为和侠义精神,激励了人们追求崇高理想和道德准则。

其次,武侠小说塑造了一批永垂青史的英雄豪杰形象,为中国文化史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再次,武侠小说的主题音乐和电影也深受大众喜爱,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起来,武侠小说凭借其独特的题材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论武侠小说的文学史模式及其演进

论武侠小说的文学史模式及其演进

如胡适的《 章 回小说考证》 、 孔另镜的《 中国小说史料》 、 孙楷第 的《 中国通俗小说书 目》 、 赵景深的《 中国小说丛 考》 等著作都收录了武侠小说篇 目。 五四时期 , 胡适和鲁迅把武侠小说纳入文学史叙述范围, 至此 , 武侠小说的 文学史叙述才真正建立起来。 综观近百年来武侠小说的文学史叙述 , 大致有“ 平民文学” 、 “ 旧派小说” 、 “ 雅俗互 动” 等叙述模式 , 这些叙述模式的演变反映了现代中国文学史学建构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1 2
颜水生 : 论武侠小说 的文学史模式及其演进
统最重要 的武器之一, 经周作人的《 平民文学》 对“ 平民文学” 进行集 中阐述以后 , “ 五四作家再三标榜其 ‘ 平民意
识’ , 并 以此对抗充 满 ‘ 贵族 气 ’ 的‘ 旧文学 ” ’ 1 3 1 1 T J  ̄ 1 7 2 7 , “ 平 民文学 ” 也成 为五 四作 家进行 文学 史研 究 的重要标 准 , 胡适 和鲁迅 就把 “ 平 民文 学 ” 作 为评价 武侠小 说 的文学 史意 义 的重要 标准 , 他们 认 为这类小 说属 于 “ 平 民文 学 ”
( 贵州 民族大学 文学 院, 贵州 贵 阳 5 5 0 0 2 5 )

耍: 武侠小说 与文学史 的结合经历 了复杂的过程 , 历经 多种叙 述模 式的演 变, 充分反 映 了文学史学 的诸 多理论 问题 。 武
侠小说 的文学史叙述模 式大致有 “ 史料考证 ” 、 “ 平 民文学” 、 “ 旧派小说” 、 “ 雅俗互动 ” 辱叙述模 式 , 这 些叙述模 式的历 史演变表现 了“ 文学 革命 ” 的“ 态度 的非 同一性” 和“ 文学史t写” 的历史继承 性。 胡适 、 鲁 迅与周作 人 的观 点 的非同一性表 现 了文 学史理论 的 复杂性 与矛 盾性 , “ 文学史 重写” 的不断变迁体 现 了文学史理 论的创 新性和 突破性 , 文学史 写作实践 中存在 着“ 超 稳定结 构” 。 这 种文学 史理 论 与文 学史书写实践 之间的偏 离, 形成 了文 学史学 的矛 盾规律。 关■词 : 武侠 小说 ; 文学史 学; 叙述模 式; 历史进化论 ; 二元对 立

大陆新武侠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前瞻——中国文学网

大陆新武侠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前瞻——中国文学网

大陆新武侠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前瞻——中国文学网大陆新武侠这一概念是2004年由西南大学韩云波教授与《今古传奇·武侠版》共同提出的。

相对于上个世纪盛行一时的港台新武侠,大陆新武侠是指在2001年以后,由内陆的一批青年作者创作的武侠小说。

这些武侠小说在日渐式微的中国文学市场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抢占了各大期刊、图书市场,武侠小说作家的总量达到上千人,出现了凤歌、步非烟、小椴、沧月等优秀作家。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蓬勃发展的新兴态势,《今古传奇·武侠版》和《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为大陆新武侠创作与理论相互影响的两大阵营,共同推进了大陆新武侠的研究。

2004年3月《今古传奇·武侠版》第6期刊出了名为《大陆新武侠总动员》的特辑。

2004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则从第4期开始,开辟了由韩云波教授作为栏目主持人的特色栏目“21世纪中国侠文化”。

该栏目首先刊发了韩云波和郑保纯的两篇文章,其中韩云波指出,大陆新武侠的“新”表现为——“江湖图景”、“女性武侠”、“智性写作”、“知识立场”[1];郑保纯认为,大陆新武侠是以“后江湖”的姿态对当代性进行了回应,网络性与女性主义也是其重要的特征[2]。

自2004年大陆新武侠这一概念提出以后,陆续有韩云波、汤哲声、孔庆东、冷成金、施爱东、朱丕智等高校学者撰文对大陆新武侠进行阐释。

直至2010年,已发表的以大陆新武侠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27篇,其中包括3篇硕士学位论文。

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的郑保纯就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武侠文学的历程与大陆新武侠的复兴——兼论〈今古传奇·武侠版〉》,2007年暨南大学的高河金写出了长达10余万字的硕士学位论文《“大陆新武侠”研究》,2009年苏州大学的李为小在汤哲声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后金庸时代的侠义“江湖”——浅析二十一世纪大陆新武侠的创作》。

总体上来说,大陆新武侠作为在21世纪初兴起的文学现象,虽在读者中获得了强烈的反响,但在评论界却是新兴的课题。

中国武侠文学史和武侠电影赏析

中国武侠文学史和武侠电影赏析
3、唐代武侠小说的艺术特征
4、唐代武侠小说的地位和影响
5、宋元文言的模仿之作
第四章明代短篇武侠小说
(一)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明代短篇武侠小说的状况。
(二)本章重难点分析:
1、重点在于明代白话短篇武侠小说的内容。
2、难点在于明代文言武侠小说及《剑侠传》。
(三)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1、明代白话短篇武侠小说
1、重点在于明末至晚清武侠小说繁荣状态。
2、难点在于武侠小说急剧发展的重要动因。
(三)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1、明末至晚清武侠小说总论
(1)社会环境的状况为武侠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2)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促使武侠小说兴盛
(3)武术的空前极盛成为武侠小说急剧发展的重要动因
2、承《水浒传》余绪的“忠义盗侠”小说
《天香飙》
《剑海鹰扬》
5、武林怪杰古龙
《楚留香传奇》
《七种武器》
《多情剑客无情剑》
6、江湖闯将:温瑞安、黄易
《刀丛里的诗》
《寻秦记》
7、电影作品:《七剑》、《陆小凤传奇》、《笑傲江湖》
第九章生机无限的大陆新派武侠小说
(一)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大陆新派武侠小说创作。
(二)本章重难点分析:
(2)大陆武侠小说复兴第二阶段
(90年代末期至2007年底)
萧鼎:《诛仙》
凤歌:《昆仑》
沧月:《剑歌》
步非烟:《武林客栈蛊神劫》
小椴:《杯雪夜雨打金荷》
杨叛:《死香煞》
小非:《三姑娘的剑》
司马嘶风:《我是刀神》
3、电影赏析:《神鞭》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的相关课程包括: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当代文学、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文学理论。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文艺观,提高阅读、鉴赏、分析、评论文学作品和辨析文艺思潮、文艺现象的能力,也为以后从事语文教学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中国武侠小说的起源和发展的阶段历程是怎样的?

中国武侠小说的起源和发展的阶段历程是怎样的?

中国武侠⼩说的起源和发展的阶段历程是怎样的? 武侠⼩说是我国传统⼩说中的⼀个分类,也是很受⼤众欢迎的⼀个分类,要是真的追根溯源,武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但是那个时代的武侠⼩说并没有形成⽓候,武侠⼩说真正繁荣是从清朝开始的,到了⾦庸、萧逸、古龙、梁⾬⽣这⼀代,基本上达到了武侠⼩说的巅峰,⽽之后武侠⼩说就开始逐渐没落,被之后的“⽞幻仙侠”⽂学所取代,但是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讲,⽞幻仙侠其实也是武侠,只不过⼒量体系不⼀样⽽已。

上⾯介绍的⽐较笼统,下⾯详细的给⼤家介绍⼀下,总结来说,中国的武侠⼩说⼤概分四个阶段: 第⼀阶段—游侠时代 起源: 这是武侠⼩说最早的时代,起源于先秦时代的⽂学作品,以及《史记》中的游侠列传。

发展及艺术特点: 这个阶段的武侠,发展并不是很快,但是却塑造了许多经典的⼈物,这个阶段的武侠,基本上都是⼀些勇⼠,死⼠之类的⾓⾊,有很浓重的政治⾊彩。

⽐如有名的刺客“荆轲”,就是出⾃《战国策》,⽽《战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各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之事,基本上是最早记录侠客的书籍。

《战国策》还记载了冯煖、唐睢、聂政等⼀系列的侠客勇⼠,这些⼈物,基本算是第⼀代侠客,这⼀代的侠客,基本上都是“忠君爱国”,为国家充当“死⼠”的⾓⾊,这个阶段的侠客,基本上没有“⾃我”思想,是权⼒争⽃中的“⼀枚棋⼦”。

到了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中,侠客初步有了“⾃我”意识,也有了最初“侠”的内涵,先看⼀下太史公的评价: “韩⼦⽈:儒以⽂乱法,⽽侠以武犯禁。

⼆者皆讥,⽽学⼠多称于世云。

今⽇游侠,其⾏虽不轨于正义,然其⾔必信,其⾏必果,已诺必承,不爱其躯,赴世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矣,⽽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多者焉。

” 稍微懂点⽂⾔⽂的基本都能看懂,我简单翻译⼀下,韩⾮⼦在《五蠹》中说:“ 儒以⽂乱法,侠以武犯禁。

”意思是说,⽂⼈们总是靠笔杆⼦扰乱法制,侠客们总是⽤暴⼒触犯律例。

现代武侠小说

现代武侠小说

30年代的“武侠热”
40年代武侠“北派四大家”
The end
二、现代武侠小说的开端—— 20年代
向恺然(平江不肖生):《江湖奇 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 “南向北赵” 赵焕亭:《奇侠精忠传》、《大侠 殷一官轶事》、《马鹞子全传》
三、 30年代的“武侠热”
30年代,《江湖奇侠传》影响深远,顾明 道、姚民哀各有各的路数;而北派经过赵焕亭
《蜀山剑侠传》1932年开始在天津的 《天风报》连载,到1949年,出到55集,
合计329回,约五百多万字 。
《蜀山剑侠传》故事简介
中国巴蜀峻山深渊,地形奇特险要,是一 个神秘无人地带……悠悠千年,蜀山各个山头 都有修行者修行,各山各派修行方法不同,于 是分成正邪两垒,正、邪两派都积极地修道成 仙。正派主张和平共存,邪派毁灭他派、抢夺 他人山中灵气以助长自己法力。两派之间屡战 不休……
《蜀山剑侠传》的文化内涵
正派:救苦救难,普渡众 生以生命原则为重,不求 速成,反而能够速成。 邪派:滥杀无辜,以求速 成,逆天行事,终于遭到 孽报。 谴责那些涂炭生 灵的弱肉强食之 辈,歌颂正义的 和生命的力量。
四、40年代武侠“北派四大家”
王度庐 郑证因 (宫)白羽 主与《蜀山剑侠传》
还珠楼主(1902-1961年)本名李善基, 后名李寿民。幼有“神童”之称,三上 佛山峨嵋,四登道教胜地青城山,从小 熟习武术气功。成人后做过幕僚和家庭 教师,历经坎坷,始写武侠。
作品分类
现实技击武侠
(“入世”)
仙魔神怪武侠:《蜀山剑侠传》
(“出世”)
《青城十九侠》
《蜀山剑侠传》
李慕白
俞秀莲 罗小虎 玉娇龙 伦理悲剧
门户悲剧
技击武侠——郑证因

第二节,武侠小说简介

第二节,武侠小说简介

宋、元时期的武侠文学
武侠文学分为三支 : 一是文言传奇 二是戏剧——元杂剧 三是最主要的宋元话本
宋代,商业发达,出于娱乐市民的需要, 以接近口语的白话写作为特征的话本小说兴 盛起来,这一时期武侠小说就存在于宋人的 话本中。武侠故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刀 棒拳脚为主,属写实的技击型;还有一类分 属“灵怪”和“妖术”类,以比斗法术为, 成为后世神魔剑仙类武侠小说的最早雏形。 宋元白话小说,渲染打斗和行侠过程,最 终在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中发扬光大。此 时的侠活跃在民间,在绿林江湖,是世间人。
第二节 武侠小说简介
(一)武侠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1、武侠小说的起源
中国是诗文的国度,小说这一文学体裁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大多数时间只能趋 于文学的小道。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汉书· 艺文志》
武侠文学最早的源头 ——《史记》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 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 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司马迁《史记· 游侠列传》
明代的武侠文学
明代武侠文学的表现形式为长、短篇白话小说。其中长 篇章回小说以“讲史演义”为主要内容,融“讲史”、“ 灵怪”、“豪侠”为一炉。其中侧重于“灵怪”方面的, 是神魔小说。这种小说在描写武技打斗方面,以飞剑法术 为主,是荒诞浪漫型,代表作是《封神演义》;而侧重于 “豪侠”方面的,是侠义小说,技击搏斗为主,是写实型 ,代表作是《水浒传》。这两类小说的内容都有诛奸除恶 、锄强扶弱的元素。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具有武侠小说内容的拟话本小说, 即文人模拟话本形式创作的短篇白话小说,代表作有冯梦 龙的“三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及《喻世明 言》)与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 拍案惊奇》)。其中“三言”中侠义题材的作品,如《赵 太祖千里送京娘》、《万秀娘仇报山亭儿》等;“二拍” 中也有《谢小娥智擒船上盗》、《神偷寄兴一剪梅》等

论武侠小说发展的三个波段

论武侠小说发展的三个波段

论武侠小说发展的三个波段

黄 践 长春大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林子杰 东 北师范大学
摘 要 :武侠 小说 以 《 史记》 作为 源 头 ,至今 已有 两千 多年 的 历史 ,期 间大致可 以分 为 三个 波段 ,本 文从 武侠 小 说 的文 学性 ,文化 性 ,现代 性等 方面论 述 了武侠 小 说从 古至今 的发展脉 络 及其 历史 地位 ,对 中 国当代 武侠 小说 的发展 给 予 良好 的启示 。 关键词 :源 头 侠者 形象 人性 纵观 中国武侠 小说 的发展 ,可 以发现 两个源 头 ,一个 是 《 史记》 中的 《 游侠 列传》 、 《 刺 客列传 》 ,记载 了荆 轲 ,聂 政 ,豫让等 游侠刺 客 的故事 ,塑造 了一系 列异彩 丰 呈的 文侠 ,武侠 的形象 。这是 一个文 化源 头。 《 史记 》偏 重于 “ 侠文化 ”的言说 ,受史 学体裁 限制 ,少有 故事情 节 , 文学性 受到影 响 ,而且 言侠为 主, 言武次 之,少 有武术 , 武功 方面 的叙述 。但是 ,这都 是 比较 早的 系统 的侠文化 记 载和侠 文化表 述 。这是后 来武 侠小说 发展 的源动 力 。另一 个源 头是武侠 小说 的文 学源头 ,可 以上溯 到六朝 和隋唐 , 《 搜神 记》 中 已有 类似 的豪侠 故事 ,但篇 幅短小 ,情节 过 于简 单 。到 了唐代 , 《 聂 隐娘 》、 《 虬髯 客》演 绎 出一段 侠情 故事 ,塑造 了一个个 有血 有肉 的武侠 形象 。虬髯 客、 红拂 、李靖 堪称风 尘之侠 ,他 们不畏 强暴 ,本领 超群 。可 以说 ,这是 中国武 侠小说 的鼻 祖 。这 一文 学源头 一路 发展 到明清 时期 ,出现 了 《 水浒传 》、 《 三 国演 义 》、 《 绿 野 仙踪 》等作 品,武 侠因 素也进 一步增 强 ,但 还不 能说 是真 正的武侠 小说 ,只能看 到武侠 小说 发展 的一个过程 。 从源 头 到武侠 小说 的成 熟定 型可 以追溯 到清代 的公案 小说 , 《 包 公案 》 、 《 儿 女英雄传 》 、 《 万花 楼》 等,最 典型 的是 《 三侠 五义 》 ,这 已经 是典型 的武侠 小说 了 。但 武侠 小说 发展 到这里 ,却走 入 了瓶颈 。原因是 把官 府和侠 客 连为一 体 ,殊 不知 ,侠 与官是 文化对 立的两 极 ,官代表 秩序, 而侠却 在打破 秩序 , 不按 规则 出牌是侠 的魅 力所在 。 可 《 三侠 五义 》却写 清官 的公正 廉 明,侠客 的行侠仗 义依 附于清 官,成 为清官 的配角 。虽 有英雄 仗义 ,儿女 情长 , 却受制 于清 官,难有 大 的作 为 。中 国百姓生活 在封 建等级 社 会 的最 底层 ,受到 种种压 迫 ,他们幻 想的解 脱方 式就是 清 官和侠 客 ,但 清官 是在秩 序 的框架 内扶危济 贫 的,而侠 客却打破 秩序 ,另行 其道 。所 以二者 的结合违 背 了侠文化 的宗 旨,韩非 说得好 , “ 儒 以文 乱法 ,侠 以武犯禁 。 ”重 点在于犯 禁 ,犯禁就 是打 乱现行 秩序 ,而侠 与官 的结合还 能犯禁 了吗 ?侠者 的牺牲精 神和 武功本 领为清 官维 持现 行

第二讲中国武侠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ppt课件

第二讲中国武侠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ppt课件

❖ 有酒楼上的约会和坊曲小宅中的密谋大事; ❖ 有大量财富和和慷慨的赠送; ❖ 有神气清朗、顾盼自如的少年英雄; ❖ 有驴子、马匹、匕首和人头; ❖ 有弈棋和盛筵; ❖ 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的大战; ❖ 有兵法的传授······
宋元时期的武侠文学
分为三支: ❖ 1、文言传奇,如吴淑《江淮异人传》之《洪州书生》篇; ❖ 2、戏剧——元杂剧,主要发挥了唐宋传奇的故事,将之搬
❖ 《结客篇》:“结客少年场,抱怨落北芒, 利剑鸣手中,一剑而诗僵。”在刀光剑影中 凸现潇洒气质与神秘色彩的游侠风骨。
唐传奇:真正意义上武侠小说的开端
❖ 盛唐之时,侠风大盛,腰悬长剑,潇洒飘逸 的侠客形象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 贵族士人、文人墨客都力图作出侠客之态。 ❖ 从唐代诗文可见一斑:如李白的《侠客行》、
❖ 他的武侠人物,少有女性。粗犷有余,而柔 性不足。
王度庐
❖ 王度庐,原名王葆祥(1907-1977),北京 人。有“悲情王度庐”之称。
❖ 1938年,应邀在《青岛新民报》上连载长篇 武侠小说《宝剑金钗记》一举成名。
❖ 代表作:《鹤惊昆仑》、《宝剑金钗》、 《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
清代武侠小说
❖ 清代是武侠小说的一个创作繁盛期,不但继承了以往的武侠 小说传统,在题材与类型方面也有了进一步拓展。
❖ 1、侠义公案小说: ❖ 这类小说的模式一般是一位清官为民请命办案,一群武艺超
凡的江湖侠士辅佐卫护,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匡扶正义。 在此过程中,记述江湖侠客、绿林豪杰的争斗故事。 ❖ 代表作为《施公案》、《三侠五义》、《彭公案》等。 ❖ 侠客形象如骄傲好胜、武功高强的锦毛鼠白玉堂、沉稳干练、 武艺不凡的御猫展昭等。
融“讲史”、“灵怪”、“豪侠”于一炉。其中侧 重“灵怪”方面的,是谓神魔小说;而侧重“豪侠” 方面的,则是“侠义小说”。 ❖ 其中神魔小说在描写武技打斗方面,以飞剑法术为 主,是荒诞浪漫型。典型如《封神演义》。 ❖ 而侠义小说则以技击搏斗为主,是写实型。典型如 《水浒传》。 ❖ 白话短篇小说,即具有武侠内容的拟话本小说。 “三言”和“二拍”。

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史

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史

代表作品
《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这些作品在情节设置、人物刻画和思想内涵等方 面都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对后来的武侠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峰期代表作品
01 02
《射雕英雄传》
金庸的代表作之一,以南宋末年为背景,讲述了郭靖、黄蓉等英雄人物 抵抗蒙古侵略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跌宕,深受读 者喜爱。
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史
目 录
• 起源与早期发展 • 成熟与高峰期 • 现代武侠小说 • 武侠小说的影响与传承
01
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01
武侠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的英雄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故 事描绘了英勇的武士和他们的冒 险事迹。
02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说和故 事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学形式,形 成了最初的武侠小说。
早期发展
在唐宋时期,武侠小说开始逐渐发展,出现了许多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背景的作品。
到了明清时期,武侠小说逐渐成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水浒传》、 《三侠五义》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对后世的武侠小说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02
成熟与高峰期
成熟期
成熟期概述
中国武侠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 风格和叙事技巧。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情节、人物塑造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
现代武侠小说的特点
人物塑造
现代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深入挖掘,使得 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情节设置
现代武侠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更加紧凑有力,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读者欲罢不 能。

武侠小说的起源和发展.doc

武侠小说的起源和发展.doc

武侠小说的起源和发展武侠小说是中国旧通俗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多以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

中国最早出现的t篇武侠小说为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后世武侠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奇幻修真、现代修真,但从武侠小说的狭义层次上来说就只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这四类。

小说起源武侠文学的源头当有二:“一是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

”火药没有发明之前,刀枪剑戟都被称为冷兵器,在冷兵器时代,个人的武术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保家卫国,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贵,尤其是统治者,更是十分看重, 在中国古代教学,是文武并重的,《周礼》中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六艺中的射与御,就是射箭、驾战车挥刀枪作战的。

《汉书•艺文志》亦载“剑道三十八篇”和“手搏六篇”,被称为“兵技巧”,它以手足、器械的使用为基本技能,据今已有二千多年,至南朝刘宋时,已有武术之称。

会武术的人,一方面进入朝廷的军队,成为职业军人,这类人为朝廷所用,自然也就会在浴血沙场的同时,求得功名富贵。

但总有一类人,就像执政党与在野党一样,对朝廷政治以及当权者有不同看法,在武术上的在野党就是那些号称侠客的人。

他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流落民间,乂自恃一身好功夫, 挑战权贵、邪恶,扶危济困,这也原本没有错,但也有因所谓重感情、讲义气而犯糊涂的吋候,只为报恩或复仇,可以置国家法律与他人利益于不顾,这就是韩非子说的:“侠以武犯禁”。

但如果在一个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朝代,当侠客们啸聚山林,当起“绿林好汉”来“替天行道”,公然与当权者叫板时。

这种行为,却得到老百姓的拥戴,这同时也是侠植根人们心中,得到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武松等。

最初的侠客多是独立的,个人的行为,如《史记》中记载聂政以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论武侠小说的文学史模式及其演进

论武侠小说的文学史模式及其演进

2013年11月保定学院学报Nov.,2013第26卷第6期JOURNALOFBAODINGUNIVERSITYVol.26No.6论武侠小说的文学史模式及其演进颜水生(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武侠小说与文学史的结合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历经多种叙述模式的演变,充分反映了文学史学的诸多理论问题。

武侠小说的文学史叙述模式大致有“史料考证”、“平民文学”、“旧派小说”、“雅俗互动”等叙述模式,这些叙述模式的历史演变表现了“文学革命”的“态度的非同一性”和“文学史重写”的历史继承性。

胡适、鲁迅与周作人的观点的非同一性表现了文学史理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文学史重写”的不断变迁体现了文学史理论的创新性和突破性,文学史写作实践中存在着“超稳定结构”,这种文学史理论与文学史书写实践之间的偏离,形成了文学史学的矛盾规律。

关键词:武侠小说;文学史学;叙述模式;历史进化论;二元对立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494(2013)06-0012-06武侠小说在中国历史悠久,渊源深厚,但是在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武侠小说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作为现代武侠小说的源头,晚清侠义小说的兴起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

晚清以降,中华民族深陷危机之中,梁启超等启蒙思想家大力宣扬侠义尚武精神以拯救中华民族,晚清侠义小说的发展就是这种思想意识形态的表现,正如黄摩西认为侠义小说“刺激社会之力,至今未衰焉”[1]。

然而,“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2]4,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即使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文章中极力抬高小说的地位,在《中国之武士道》等文章中极力宣扬中国传统的侠义尚武精神,却也无法改变晚清侠义小说在文学史书写中的边缘处境。

从1904年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到1918年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这些文学史著作对晚清侠义小说都是只字未提。

1915年以后,一些考证性的小说史著作开始把晚清侠义小说纳入文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蒋瑞藻编《小说考证》收录了《儿女英雄传》等晚清侠义小说,191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钱静方著的《小说丛考》也收录了《七侠五义》等侠义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武侠文学史研究的五个阶段作者:王立来源:《学习与探索》 2020年第4期王立(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文学院,广东珠海 519041)作者简介:王立,1953年生,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当代中国武侠文学史研究论著,可分为武侠小说史、武侠史、侠文化史、武侠小说鉴赏辞典等,颇多创获,各有千秋。

侠文化史、武侠小说史研究可分为五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的30年的沉寂期、70年代末之后10年的学习积累期、90年代的高峰期及新世纪两个10年的持续期和拓展期。

至今武侠史、武侠小说史完成了基本建构,许多论著扎实厚重,各有建树,但也有不少著作带有相当比重的同质化现象。

未来10年,这一状况当会有所改观,除了现有研究的细密化,带有跨文类、跨学科性视野、成分的论著将会增多,中外交流、文学宗教互动相生等相关研究也将会得到增强。

关键词:武侠小说史;侠文化史;学术史;武侠文学研究史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20)04-0153-07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武侠文学及其评论、研究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前30年的沉寂期,后40年每10年为一个时段,先后为学习积累期、高峰期、持续期、拓展期。

80年代的武侠文学史主要围绕武侠文学集大成的《水浒传》进行,其间也零散地涉及海外相关成果,只有王海林的《中国武侠小说史》(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一花独放,虽尚嫌粗疏且多有遗漏,但概括武功打斗描写曾得到好评。

90年代及此后则陆续出现了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1]。

一、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武侠文学评论与研究1951年之后,中国武侠小说的出版基本上被停止。

1954年开始,对武侠小说全国性的清理、查禁和批判正式开始。

新文学特别是解放区作家对此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

在新文学作家看来,旧派武侠小说在市民中的影响力依旧很大。

周扬《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宣传会议上的发言》中就指出群众还在看《七侠五义》“这类东西”,“其对象则是一些工人、店员。

我们一时还不能禁止,用新东西代替它……”并倡导在报纸上开展批判,以新代旧[3]。

中共中央于1955年5月22日发出指示后,国务院也于7月22日发出查禁书刊的指示,其中包括“荒诞的武侠图书”;而文化部第一批查禁的42部书刊即包括《江湖奇侠传》《蜀山剑侠传》《大漠英雄》《峨眉七矮》《女侠黑龙姑》等[4]。

1956年1月文化部也下达通知,强调要对郑证因、朱贞木、李寿民、王度庐、白羽、徐春羽的武侠小说“特别加以注意”[5]。

在此种氛围下,武侠小说作家大多停止了原有写作,还珠楼主(李寿民)甚至不敢提“武侠小说”,而自明身份地写了《一个神怪小说作者的自白》。

1950年3月,还珠楼主创作了以张献忠起义为题材的小说《独手丐》,同时主动停止续写畅销多年的《蜀山》《青城》等神怪武侠小说[6]。

台湾也于1948年通过了参议会李万的提案:“拟请取缔连环图画、武侠小说及荒淫影片并严禁入口,以改进教育案。

”1947年发生的中学生林金木读书后入山寻访仙师失踪案,在1949年又被台中市提起,有关书籍被没收[7]。

1954年台湾《联合报》也报道:“连环图画影响童心,小侠上山修炼,拜求八卦真人,家长报案路警找回。

”[8]对于武侠小说批评为主的时代浪潮,同样波及了崭露头角的香港新派武侠小说作家,其受大陆武侠小说批判潮的影响,也采取批评为主的态度。

香港《武侠小说周报》的创办人、主编吴达谋在1957年8—10月批评梁羽生小说,指出其“简陋和抄袭的毛病”。

例如,指出梁羽生的《江湖三女侠》武技描写如写冯广潮、龙木公恶斗,抄袭《十二金钱镖》,还有多处抄袭,有的甚至抄错,显得事理不合;《七剑下天山》结构上也多抄袭自白羽。

指出武侠小说“倘若在武技描写上太差,则纵然别的方面很好,也不能算‘好的小说’而已”[9]。

论文不多而专著罕见的原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出版检查制度的严格。

其时两个影响较大的古典小说论文集,所收论文多数是讨论作品的人民性,如对《水浒传》的评价大多绕开“侠义”“替天行道”等话语,而采用反抗恶霸压迫之类的表述[10]。

对于《三国演义》的讨论,有论者认为应肯定刘关张兄弟结义,这种江湖上的“信义”与统治阶级恶主仆、君臣之“义”是完全不同的,“在人民群众为了共同理想而组织、动员和团结自己的力量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1]15-16,小说中“义”的观念“已经不是单纯地被写成少数人的个人品质和他们之间的伦理道德问题,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到组织、领导的原则上来看待了”[11]59。

五六十年代,李希凡还从艺术方面论述了古典小说涉及侠义崇拜的问题,如谈到关羽与曹操关系时,引金圣叹“义释华容,酬恩之义重”的观点,并不直言侠义情肠,而用“性格复杂”来表述:“关羽所以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在社会作用上就出现了相互矛盾的复杂现象。

”[12]104认为水浒英雄的义“是尽义于公,尽义于革命农民的利益”“尽管关羽的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义的品质,也受到人民的喜爱和重视,而它终究只是尽义于私,尽义于个人”[12]121。

自舒芜与傅璇琮在《光明日报》1956年1月发表的文章强化了“坚持政治标准第一”的主张后,同月赵景深在〈三侠五义〉前言》中指出,《三侠五义》是武侠小说中较好的一部,极少荒诞、神怪与猥亵,也没有效忠异族卖友求荣行径。

熊起渭批评了赵对一妻一妾情节的删改。

1957年,吴小如的《读〈三侠五义〉札记》做出该书得评话所长,持侠客与绿林关系健康的总体结论。

刘世德、邓绍基指出《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等清代公案小说歌颂的不仅是清官,还有手下一大群侠士,具有欺骗性和奴性,小说被赋予忠臣侠士教科书的职能[13]。

二、通论式武侠小说史、武侠文学史研究在海外学者刘若愚的《中国游侠》(1967)、孙述宇的《〈水浒传〉的来历、心态与艺术》(1981)、龚鹏程的《大侠》(1987)、崔奉源的《中国古典短篇侠义小说研究》(1986)等著作的催动启发下,大陆的武侠史论著从8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

大陆首部武侠小说史当推王海林的《中国武侠小说史》,该著充分肯定了侠文化的反正统倾向与价值取向,认为“不满、反抗,斗争意识,很容易通过武侠这种特殊形式的诱发而宣泄出来”[14]。

但初创之作,尚嫌粗疏,特别是对于大陆之外的研究尚了解不足。

陈平原的《千古文人侠客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着意进行侠义文学题材类型的纵横探讨,但其将前提设定为侠文学都是文人所作或文人撷取民间传闻故事加工的,这一前提带有局限性。

实际上,早期书写者如墨子、庄子(及后学)、韩非子甚至到司马迁、班固,其实更多的还是政治家、思想家或史学家,说他们是“文人”当为概说,如司马迁只因特殊经历带有文人气质而已。

《韩非子》称“弃官崇交谓之有侠”,“人臣肆意陈欲曰侠”,许多六朝唐宋咏侠诗人实际上也属带有文人气质的官员或政治家,咏侠心态以功名之心居多,也比较复杂。

而在文人书写的民间侠义传闻方面,该书也注意开掘,尽管这方面显得略为薄弱。

罗立群的《中国武侠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是一部贯通古今的武侠小说史,阐释了侠的定义、起源以及侠义精神,描述了中国武侠小说的发展轨迹,脉络清晰、架构合理、资料翔实、评述精当,且注重理论批评与审美感悟的结合,表现出独特的学术个性。

该著指出明代的历史、武侠、神魔结合的《禅真逸史》表现为忠君、任侠、逃禅,《禅真后史》不如之,但肯定了人性。

评《水浒后传》或受才子佳人小说影响重视“结良缘”,《后水浒传》糅合民族战争与众豪侠替天行道时,能将民族气节为第一要旨,结局回避现实。

还评述了《荡寇志》与《绿牡丹》。

辟出“武侠公案小说”一类(《施公案》《三侠五义》系列、《圣朝鼎盛万年青》等),及“幻想剑侠小说”如《济公传》《七剑十三侠》等。

2008年该书出版了修订增补版,增写了第九章评述当代武侠小说创作。

2012年他的《中国剑侠小说史论》指出,剑侠小说属奇幻武侠小说,其对宇宙时空与生命哲学的表述,充满着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

相对于写实武侠小说而言,剑侠小说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和叙事模式。

论者深入到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中,既梳理脉络,又剖析社会文化心理,成功勾画出“剑侠”的文化基因图谱。

罗立群还著有《梁羽生小说艺术谈》、译著《中国游侠与西方骑士》(原作者为美籍华人刘若愚),及两部论文集《中国侠文化》《谈剑录》。

1992年是大陆武侠史、武侠小说史著作大有创获的一年。

陈山的《中国武侠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严格说是武侠史与侠文化史的结合,在武侠社会史及其与江湖秘密社会关联方面颇见功力,可贵的是其面世较早、原创性较强,还具有同类著述较少的理论思辨色彩,但在明清相关文献上是个短板。

智春子的《武侠小说与中国社会》(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也注意光大民国萨孟武等开创的社会史角度来探讨武侠小说内蕴。

梁守中的《武侠小说话古今》(江苏古籍出版社、香港中华书局,1992)敏锐地选取了武侠叙事的一些具体而重要的问题,刘荫柏的《中国武侠小说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在明清笔记文献搜集梳理上甚见功力,将武侠小说研究拓展为一种大文科意义上的文学题材——文化史研究。

旨在确立作为一种题材类型的武侠小说在正统的中国文学史、文人心态史上所应赋予的地位,《千古文人侠客梦》于1995年在台北麦田出版社出版了繁体字版,1997年被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收入,2002年新世界出版社又出版了“插图珍藏版”,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带附录、索引的“学术版”,同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插图本,可见影响之广。

曹亦冰的《侠义小说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也属较早面世的论著。

徐斯年的《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分为“原侠”“武侠小说前史”及现代武侠小说发展史,还有若干有代表性的现代武侠小说作家作品专论,作为贯通古今的武侠小说史,高屋建瓴、运笔老到,对民国武侠小说生成轨迹有许多卓异见解,应与他领衔与刘祥安共同撰写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之“武侠会党编”参看。

汪涌豪的《中国游侠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从社会史角度采集史载侠活动轨迹,立论平实可信,尤其是在既有基础上力求材料覆盖二十四史(如龚鹏程、林保淳的汇编等),对史书所载游侠阶层之时代沿革、社会关系、活动方式、人格特征、衰落根源等逐一探讨,尤以游侠同骑士风度、武士精神比较研究为胜。

由于偏重于史籍实存的层面,对于游侠的评价也极为客观,并且触及了其“任张声势擅作威福的骄蛮”的某些负面习性,以及其游民本性不适于恒定社会、君主专权终归衰落的本质。

尽管几乎未牵涉小说中的侠形象,读者亦会自然地将史书中的游侠同文学作品中的侠比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