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2、分析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的意义,完成思维导图 1:
(1)、
地区和
地区的分界线 (2)、一月 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3)、
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4)、
带和 带的分界线
(5)、
和
两种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6)、
气候和
气候的分界线
(7)、
田和 田的分界线
3、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并及时鼓励
过渡:通过南方北方分界线我们能发现这两个地区差异大不大,那它们具体差异体现在哪
《中国的地理差异 》 教学设计(复习课)
复习目标:
1、了解四大区域的划分及界限,掌握南方北方分界线的地理意义 2、对比掌握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地区,西北与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差异 3、掌握西北及青藏地区的主要的自然特征 4、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5、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和谐发展观念 复习重点:四大区域的位置特点及自然和人文差异 复习难点:四大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复习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课:创设情境,老师给大家出示几组图片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国四大区域的哪一个区 域?准备好没?风吹草低见牛羊,哪里?(西北地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哪里?(北方 地区)。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是?(青藏地区),小桥流水人家又是哪里?(南方地区)。通 过四幅图片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四大区域存在着很大的什么?(差异),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 一起走进我国的四大区域,来复习四大区域间存在地理差异。 出示中考说明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和本节课相关的中考说明,大家来齐读。板书(地理差 异)我们了解了中考说明,就明确了复习的方向 二、进入复习 (一)、确定四大区域
教师补充:大家看青藏地区的轮廓像什么动物?鲸鱼,那鲸鱼生活在哪里?海洋。那青藏
初中地理_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复习教案【课标解读】1、知道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知道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了解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复习重点】1、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差异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复习难点】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复习过程】一、直接导入轻松进入课堂师生共同回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及内容。
二、考向瞭望抓住复习重点请大家认真阅读本章的考向瞭望,找出其中的关键词,以便把握着重点。
三、紧扣教材小组互助合作环节一:基础自主回扣1.读课本4页图5-8,及19页的文字,将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填在右边的地理区域空白图中,并标出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A、B、C。
2.通读课本2页-12页,以及地理图册5-6页。
从以上有关图文信息中找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环节二:中考热点突破中考热点一: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先出示例题导出秦淮线,再出示要点聚焦,引导学生进一步记忆所学知识。
中考热点二: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差异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再出示四大地理区域的对比差异,并引导学生记忆。
如:请通读课本2页-22页,以及地理图册5-18页。
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完成下列两个表格一。
表格一多媒体出示达标测试所题,学生完成,师生共同分析。
环节四:归纳梳理构建知识体系请同学们仔细回忆本节课复习的知识点,在脑海中形成思维导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
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熟练掌握了我国地域差异的有关知识。
能够举一反三的进行练习,能够图文结合,较好。
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学生活动相对单一,少了讨论环节,是其中一大缺点。
教学中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点:1.加强了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初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中国的地理差异”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的影响。
预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从各种图表、媒体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制作表格比较地理事物;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初步感受我国的区域差异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之美。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2、从图中找出秦岭—淮河线,并根据给出的气温、降水图等说出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4、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初中地理《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适用年八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用6课时,每周2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主题单元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单元包括三节课的内容:秦岭—淮河线、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我将其整合为三个专题:专题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专题二: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专题三:四大地理区域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应怎样解决?单元学习的重点是:1、理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2、列表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单元学习的难点是:理解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专题一——“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我国幅员辽阔,如何划分地理区域呢?利用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说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特别是理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专题二——“黄色中国、绿色中国、白色中国、金色中国”------四种颜色的中国分别代表什么地区?学生借助以往的知识、PPT软件等多种信息工具,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展示、交流,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以及各地因地制宜的发展,从而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还是学习下一个专题的基础。
专题三——“我的明天会怎样?”-----四大地理区域发展中分别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利用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交流,探讨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后两个专题围绕着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展开。
预期学习成果:提高从各种图表、媒体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能通过举例和分析资料,说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形成人地和谐的地理思维。
人教版8年级初一下册思维导图快速记忆教学课件第5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1.自然环境差异显著:(1)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环境差异显著:(1)农业分布特点:西牧东耕、南稻北麦;(2)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特点:东密西疏;(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4)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冬至南方吃汤圆,北方吃饺子3、(1)、考点3、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差异(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二、四大地理区域练习:1、诗句“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主要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哪一特征( C )A.夏季普遍高温B.季风气候显著C.冬季南北温差大D.雨热同期2、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A )A.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B.从南往北减少C.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增加D.从东向西增加3、北方人喜面食,南方人喜食米饭,造成这一差异的主导因素是(B)A.地形因素B.气候因素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读秦岭-淮河一线图,完成下题4.图中的西侧山脉的东侧河流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中东侧的河流是(B)A.黄河B.淮河C.长江D.珠江5.下列地理分界线通过图中所示地区的是(C)A.0°等温线B.400毫米等降水量线C.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D.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分界线6.图中所以地区以南的耕地类型是(B)A.旱地B.水田 C.湿地7、我们所学的教材将中国划为四大地理区域,这四大区域是指( C )A.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区B.沿海地区、岛屿地区、内陆地区、青藏高原区C.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区D.季风区、非季风区、农业耕作区、畜牧业区8、下列地形区中,不属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的是( C )A.秦岭B.昆仑山脉C.天山山脉D.横断山脉。
初中地理《中国的地理环境》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八年级
中国的地理环境
所需时 间
共 7 课时;每周 3 课时;课内 6 课时;课外 1 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主要从地形、地势、气候、河流与湖泊,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 特征的,同时也阐明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各自然地 理要素的相互影响以及人类是如何适应、利用、改造地理环境的。 本单元共有三节,各节内容都是围绕“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这一主 线展开的。“地势和地形”是“中国自然环境”第一节,体现了地形 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 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是第二节,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突出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 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应出来的,要了解气候特征首 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 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差 异。本节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 和能力培养都以递进式呈现,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河流和湖泊”是第三节,本节教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中国地形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并 说出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降水
分布特点,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得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 响因素。 3、在中国水系图上找出我国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总结,建立自然环境知识网 络系统,形成空间概念。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与 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 感。
中国的地理差异精品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三、教学策略本课是八年级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知识和能力,本课是中国区域学习的基础,全书的关键。
本节教材包括“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部分内容。
地理差异大是我国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也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
地理差异是划分区域的基础,在同类区域中,每个区域都有其特征,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明显。
课程标准将中国地理的第三部分称为“地域差异”,重在突出我国显著地理差异在地域上的表现,本章教材从对总论的总结和对分区的引领角度考虑,仍把章名定为“中国的地理差异”,而后面第六至第九章四大地理区域的内容则主要讲述“地域差异”。
教材第二部分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重点是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及其划分依据。
本节内容为1个课时。
通过小地方大中国的视频引入课程正文,引导学生首先直观感受中国的区域差异,并通过分布图探究差异的形成因素,继而过渡到区域的分界线,引出秦岭—淮河一线,通过图片对比了解此线的重要意义,最后简要分析四大区域的划分方法。
四、教学流程1、下列河流中,冬季有结冰现象的是()A. 长江B. 淮河C. 珠江D. 黑龙江2、下列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的是()A. 江汉平原B. 成都平原C. 辽河平原D. 洞庭湖平原3、既是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界线,又是农耕区与畜牧区界线的山脉是()A.太行山 B.长白山C. 巫山D. 大兴安岭4、下列各地中,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是()A. 银川B. 武汉C. 太原D. 西安5.秦岭北坡山麓年降水量为600—700毫米,南坡山麓为750—900毫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6.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以南的河流冬季不结冰,原因是什么?7.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答案】D;C;D;A5. 一是受秦岭山地的阻挡,北坡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二是雨季长短不同。
中考地理知识点框架图之中国的地理差异
中考地理知识点框架图之中国的地理差异总结:话题作文与学期梳理
课程特色:
以写作问题为纲,以解决中高考语文写作问题和讲授踩分词为主,每节课仍会讲解2—3篇阅读题,作为对应练习和提高。
学习时,要求学生熟记理解每一讲的”地图内容”,以便考试时融会运用。
适合学员
想扎实写作基础,稳固提高作文水平的初中生
赠送
《中学语文知识地图—中学必考文学常识一本通》
第十五章:学期课程融汇与升华
课程特色:
以解决阅读问题为纲,融会踩分词和阅读答题要求,进行专题训练,侧重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结合《中学语文知识地图踩分词》进行阅读答题运用,二是答题结构与题型,每节课中以阅读概括能力、理解表述能力、判定分析。
初中地理《中国的地形》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学习活动设计
1、阅读课文,了解我国山脉的基本走向分组。 2、小组合作,按山脉走向的顺序,在图上指出我国的主要山脉、在 图上找出珠穆朗玛峰、记住它的海拔高度。然后班内展示。 4、小组合作,在图上指出中华五岳分别是哪些山,分布在什么地方。 然后班内展示。
评价要 点
通过组内交流、班内展示,评出地理小专家
专题三 专题三: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点
1、小组合作,在图上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 陵及其界山。然后班内展示。 2、阅读课文,了解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特 点。 3、课外拓展:查找资料,了解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 大丘陵的特点及当地人们生产与生活特点,先组内交流汇总、后班内 展示。
评价要 点
通过组内交流、班内展示,评出地理小专家
1、中国地势剖面图 2、中国地形图 3、多媒体课件,并准备大屏幕投影和音响等。
学习活动设计
1、播放“水浒传主题歌:大河向东流”,提问:为什么我国的大河多 数向东流?引入新课。 2、投影我国地势剖面图,引导学生探究我国地势特点。 3、投影我国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探究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阶 梯界山。 4、合作探究: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适用年 级
初二
中国的地形
所需时 间
本节安排 3 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 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 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教 材中的三个小标题“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是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 点,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 求学生背下来。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 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 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 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思维导图在中国地理差异学习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中国地理差异学习中的应用作者:罗美添来源:《广东教学·教育综合》2018年第101期初中区域地理几乎覆盖了整个初中地理教学,七年级的世界地理和八年级的中国地理均为区域地理范畴。
就中国区域地理部分而言,新课程标准规定:除北京、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外,不再规定学习哪些区域。
所有教材中的区域将变成案例,变成学习区域地理的载体。
所以,构建自己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迁移到其它区域学习上是重难点。
笔者以中国四大地理差异为例,力求成为真正的案例教学。
一、构建思维导图,理解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的学习,首先要识别区域,明确区域位置,其次是分析区域的特征,最后是进行比较和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如何学习区域地理的大方向,确定其共性内容,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强化。
1.识别区域可从轮廓和形状下手,把其转换为熟悉的形象或图形进行记忆,便于日后的重现或提取。
构建区域海陆位置、经纬位置、半球位置乃至相邻位置的空间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2.分析区域特征,对每一个区域均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
自然环境要素有地形、地势、气候、河流、资源等,初中人文地理环境要素有人口、经济、交通、民俗旅游等。
将区域地理各要素进行明确,用思维导图将要素模式化,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模式去分析和及时检查反馈。
将此模式称为“区域地理要素图”明确给学生,梳理区域地理知识脉络,掌握知识的共性,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分析等地理核心素养。
3.中国地理差异的学习就是一种总结共性与找寻差异的过程,通过不同要素的深度比较,整体把握共性,细分差异,探索内在成因机制,在过程中感知区域知识和升华学习能力。
二、运用思维导图,自主分析区域特征首先,用思维导图自主学习构建基础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按区域地理要素图去构建思维导图,不断完善知识体系,让思维导图辅助学习模式化,工具化。
在多个案例学习后能让学生的分析思路更为清晰,反馈更加明确。
初中地理《中国地理差异》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中国的地理差异
活动二:归纳青藏地区自然特征
环节一:感知青藏——青藏印象
歌曲激趣、营造情境,并投影能反映青藏高原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图片。
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
环节二:寻找青藏
多媒体显示“青藏地区”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各大山脉、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再由雪山面引导学生得出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主要特征:高、寒
环节三:走进青藏
各抒己见:明确了青藏地区的位置之后你打算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到达那。
初中地理《中国的区域差异》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主题单
2.我国有哪四个地理区域?找出它们的分界线。 元问题
2.我国四个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特征是什么? 设计
3.地理区域的自然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什么?
专题一:秦岭—淮河线 课时)
(1
专 题 划 专题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3.体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原理,能用哲学的观点观察地理 事物。
1.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分别是什么? 专 题 问 形成原因?
题设计
2.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条件会对这些区域人们的 生活和生产带来影响?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主题资源包
常规资源
教材、地图册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及地理特征。 2、 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 习惯的差异。 3.、明确南、北方地区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差异,了解南、 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理解区域差异的原因。 4、明确南、北方地区农业耕作方式、农作物、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 异,理解差异产生的原因。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6.记住西北和青藏地区主要的牧区及优良畜种及其两地不同自然地 理特征,理解区域差异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的区域差异 适用年
初二年级 级 所需时
5 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章教材属于中国区域地理的内容,。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 部分,本章知识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是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 地理的衔接点,在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 济发展的一般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 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 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 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 作用。 本主题分为三个专题:“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 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三个专题中的第一个是一个总述, 讲的是我国可以分为四个地理区域;后面分两个专题把这四个地理区 域进行两两比较。第二专题的内容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 和人文差异;第三个专题讲述我国西部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以 及它们的牧业。这三个专题清楚地讲述了我国的四大地理差异,根据 的是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教学设
计以及思维导图
“中国的地理差异”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适用年级初二
所需时
课内共用3课时;每周3课时;
间
主题单元研究概述
本单元选择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和南方地区、西北和青藏地区等内容,把知识重点放在研究区域的特征和比较区域差异上。
通过研究,了解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和区域特征,比较它们的最基本的自然地理差异。
并通过研究,初步掌握比较差异的方法。
本单元设计把这三节内容整合为三个专题,专题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专题二:北方和南方地区;专题三:西北和青藏地区。
专题一: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以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软件等工具,对展示的各种图进行分析比较,首先从图中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再找出和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位置接近的界线,进而明确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依据。
专题二——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也
是借助PPT等软件,指导学生列表比较南北方的差异,并采用PK赛的形成,让学生感受南北方不同的文化。
专题三——西北河青藏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大量的景观图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西北干旱、青藏高寒的特征,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特征的原因及这种自然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的影响。
预期研究功效:提高学生从各种图表、媒体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制作表格比较地理事物;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研究区域地理;初步感受我国的区域差异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之美。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研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2、从图中找出秦岭—淮河线,并根据给出的气温、降水图等说出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4、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5、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6、通过读图及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西北的天然地理特征及西北干旱的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7、通过读图及阅读相关资料,阐发青藏地域以“高”和“寒”为特征的天然地理特征和由此而形成的其他地理特征。
8、据图说出西北、青藏的主要农牧业的分布并分析影响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阅读图表认识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
2、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研究区域地理。
3、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按小组进行阐发、研究,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辩论。
4、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信息,特别是利用网络进行材料搜集和取舍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我国区域差异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之美。
2、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会与人分享成果,并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看法。
对应课标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主题单1、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元问题2、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设计3、西北河青藏的天然地理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专题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课时)专题划
专题二: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1课时)分
专题三:西北和青藏地域(1课时)
专题二
所需课
课内1课时
时
专题研究目标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过对北方地域和南方地域的天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域和南方地域的天然地理差异,以及受天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北方和南方地区
1、北方与南方的分界线?
专题问
2、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题设计
3、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教材、舆图册、学案
研究活动设计
活动一:认识南北方分界线
1、复导入,明确界线
多媒体展现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明确南北方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
2、展现秦岭、淮河的景观图片,让学生从图中找出对应位置。
3、在给出的学案中,在空白地形图上画出秦岭—淮河线。
活动二:认识北方与南方的天然差异
1、展现一组南北方的天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图片,判断哪些属于天然要素,哪些属于人文要素?
2、展示文本中图5.9,小组合作研讨可比较的自然要素有哪些?
3、指导学生设计表格,列表比较南北方的自然差异。
4、学生展现自己设计表格,小组评价,评出设计最好的小组。
5、问题引导:造成南北方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学生研讨、讲话,得出结论:造成南北方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
活动三:认识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1、过渡言语设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域和南方地域的天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参照自然差异的比较方法,比较南北方的人文差异
①分析确定可比较的项目(人文要素)
②参照已设计的表格列表比较人文差异
③阐发影响因素
活动四:感受南北方差异
1、展示一组图片,“南北方文化差异欣赏”
2、从南北方差异的角度,做“南___北___”成语接龙
可评价的研究要素:
1.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
评价方法:小组根据多媒体展示的答案自评
评价工具:课堂研究评价表
评价指标:(1)能从图中指出南北方的位置。
评价要(2)能从图中指出南北方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
点(3)从图中分清楚哪是秦岭,哪是淮河
2.学会画秦岭—淮河线
评价方法:教师点评
评价工具:课堂研究评价表
评价指标:(1)学会设计图例,简单区分山脉、河流的图
例设计
(2)绘图位置精确,图例设计合理
3.学会区分地理天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评价方法:教师点评
评价工具:课堂研究评价表
评价指标:(1)在给出的景观图中能区分出自然景观和人
文景观。
(2)能将天然和人文要素归类
4.会列表比较南北方差异
评价方法:小组间互评,教师点评
评价工具:课堂研究评价表
评价指标:(1)会设计表格
(2)表格内容设计合理
5.成语接龙PK赛
评价方法:组组互评、教师点评。
评价工具:课堂研究评价表
评价指标:(1)内容上,能反映南北方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