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橡皮筋制简易测力计的探究活动
皮筋自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2. 掌握自制弹簧测力计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原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弹性原理来测量力的工具。
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本实验通过制作一个简易的弹簧测力计,来验证这一原理。
三、实验器材1. 橡皮筋一根2. 木板一块3. 钉子一枚4. 砝码若干5. 直尺一把6. 记号笔一支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木板放在平稳的桌面上,用钉子在木板上钉一个钉子作为固定点。
2. 固定橡皮筋: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钉子上,另一端自然下垂。
3. 测量橡皮筋自然长度:用直尺测量橡皮筋自然下垂时的长度,作为刻度0的位置。
4. 测量橡皮筋伸长量:依次将20克、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砝码挂在橡皮筋下端,用直尺测量橡皮筋此时的长度,记录数据。
5. 计算弹簧伸长量:计算每个砝码对应橡皮筋的伸长量,即砝码对应的长度减去橡皮筋自然长度。
6. 绘制图像:以砝码重量为横坐标,弹簧伸长量为纵坐标,绘制图像。
7. 分析结果:观察图像,分析弹簧伸长量与砝码重量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砝码重量(g) | 橡皮筋长度(cm) | 弹簧伸长量(cm)----------------|-------------------|-------------------20 | 3.5 | 3.550 | 6.5 | 3.0100 | 9.5 | 6.0150 | 12.5 | 9.0200 | 15.5 | 12.02. 分析结果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一定的范围内,橡皮筋的伸长量与砝码重量成正比。
即当砝码重量增加时,橡皮筋的伸长量也随之增加。
3. 讨论(1)橡皮筋的弹性限度:在实验过程中,当砝码重量达到一定值时,橡皮筋的伸长量不再随砝码重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橡皮筋已经达到其弹性限度。
(2)误差分析:本实验中,由于橡皮筋的弹性可能受到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用橡皮筋作动力》实验设计改进研究
《用橡皮筋作动力》实验设计改进研究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上第四单元《运动和力》教材以小车作为研究载体,进行重力、弹力、反冲力及弹力等研究,是学生喜爱的教学活动。
然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会发现,本单元原有的实验设计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特别是实验研究的工具——小车,在材料和质量上存在问题,这种问题使得学生的研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种缺陷在第二课《用橡皮筋作动力》的教学活动中,显现的尤为明显。
针对发现的问题,笔者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材料等方法进行过多次尝试,本文就针对这一课的改进和反思,供大家探讨。
一、原教材中的实验设计与不足《用橡皮筋作动力》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的教材内容,主要的教学活动是“利用橡皮筋的弹力作为动力使小车运动”。
具体包含两部分,一是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及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的方向的关系,二是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弹力”概念,知道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运动的动力来源于橡皮筋的弹力,弹力的大小决定小车运动的距离,进而明白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能运动越远”。
第一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的铺垫。
本节课的重点是“弹力”的研究,这也与本单元《运动和力》主题中的“力”的研究相吻合。
第一课的重力,以及后面的反冲力和摩擦力都是围绕力展开的,所以实验的设计的重点应该落在弹力的研究上,缠绕方向只是一个辅助研究。
如果本课以橡皮筋驱动小车前进作为研究载体,那么实验的成功关键在于实验材料的选择上。
然而一般的皮筋拉伸后产生的弹力较大,而且这个力会在瞬间爆发,很难控制其释放,所以实验中很容易出现打滑的现象。
当然针对一现象,很多一些老师已经有了改进,既通过加大摩擦力的方法来改进,如增加轮和地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增加车身的重量等。
但是即使还是难令人满意。
教材工具箱配套的小车(如图1)所采用的材料和制这做了,实验效果也作工艺都比较粗糙,使得学生想用它来进行理想的研究存在一定困难。
八下物理第七章实验探究题
第七章实验探究题7.1探究力的作用以及三要素实验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由运动——静止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由静止——运动运动快慢、方向发生改变(圆周,拐弯,旋转等,方向都在发生改变)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问题:实验方法: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明设计了这样的实验:用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
(使用的钩码规格相同)。
如图所示的是小明设计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1)小明是通过观察来比较力的作用效果;(2)通过比较(a)和(c)两图,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3)他想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则应该选择图和图进行比较。
(4)通过比较(b)和(c)两图,能得到结论吗?答:,原因是。
2.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甲、乙、丙为某运动员进行跳板跳水比赛的漫画图,丁为另一体重较大的运动员从同一跳板跳水的情形。
(1)观察图甲,人对跳板施加的力的作用效果是__ __;观察图乙,跳板对人的力的作用效果是__ __。
(2)观察图甲和丙,发现跳板形变程度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_ __有关。
(3)观察图丙和丁的跳板形变程度,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__ __有关。
(4)图中不能探究力的方向是否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请设计简单实验验证。
7.2弹簧测力计实验探究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大小成正比。
)例题:1、小明同学在竖直悬挂的弹簧下加钩码,做“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实验。
下表是小明同学收集的实验数据。
弹力/N 0 0.5 1.0 1.5 2.0 2.5 弹簧总长度/cm 6.0 7.2 8.4 9.6 10.8 12.0 弹簧伸长量/cm 0 1.2 2.4 4.8 6.0 (1)请你帮助小明同学完成上表的空白处。
(2)分析实验数据或从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图,你可得到的结论是。
探究微项目在《弹簧测力计》的应用案例
抓时间,破难点,提效率——探究微项目在《弹簧测力计》的应用案例一、课例分析,导学预告(一)课例分析教材分析:《测量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
这个单元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
这个单元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然后才进入本课的学习。
这节课中“弹簧测力计”是最主要的工具,即先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及原理,知道力的单位等知识后再关注使用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自主严格按操作要领正确使用弹簧秤,最后尝试动手制作简易测力计,感受科学性和严谨性。
学情分析:本课的最基层目标是引领学生认识和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核心部分是弹簧,学生在生活中和前几课的学习对弹簧是有一定的感知和了解的,知道弹簧可以伸长缩短,而这节课要求学生知道力量大小对弹簧长短的影响效果,以及利用这个效果来准确表示力的大小,但弹簧伸长长度与受力大小的精确关系,学生还不够清楚,因此是本节课需要建构的新知。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物体结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因此在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础上,自主学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后,可以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合理的简易弹簧秤来加深拓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我们一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2、概述弹簧测力计各部分构造及作用,解释弹簧有“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
3、说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过程与方法:1、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2、尝试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完成刻度的划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知识的利用价值。
2、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点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难点:利用弹簧受力大小和伸长长度的精确关系来划分刻度制作简易测力计。
(二)微项目学习形式预告一、问题引领1、比较重力(两个相似物体哪个重)介绍:实验室里有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它叫做弹簧秤。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4 测量力的大小-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教科版
师提示:(1)可以在挂钩上固定加一个小重物(如螺丝帽)把橡皮筋拉伸,然后再标“0”刻度;(2)可以用挂钩码或挂已知重量物体的方法,在测力计纸板上正确画出力的刻度。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畅谈)
[板书设计]
4、测量力的大小(三)
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1、用回形针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在硬纸板上,另一端也用回形针当挂钩。
2、在挂钩上固定加一个小重物(如螺丝帽)把橡皮筋拉伸,然后再标“0”刻度
3、用挂钩码或挂已知重量物体的方法,在测力计纸板上正确画出力的刻度。
教学
反思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渗透科学规范的使用科学仪器的意识。最后巩固学生的使用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师:好,老师今天给大家留一个课外作业——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二、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1、师:请看大屏幕,所需要的材料是硬纸板,橡皮筋,回形针。谁来读一下操作步骤及思考?
操作步骤:(1)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在提绳上,另一端用铁丝当挂钩。(2)提起测力计,标出“0”刻度。
思考:怎样正确画出这两个测力计的刻度?用单条橡皮筋和用双条橡皮筋做的测力计有什么不同?
教学
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条形硬纸板(卡纸)、橡皮筋圈(两条)、回形针两个。
教师自己准备:自制橡皮筋测力计(两种)
教学
方法
分组实验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与
内
容
设
计
一、导入
1、师:看,这是老师自制的橡皮筋测力计,一个是用单条橡皮筋做的,另一个是用两条橡皮筋做的。当用弹簧测力计测较小的力困难时,这样的橡皮筋测力计可以派上大用场。(演示:用自制橡皮筋测力计测量三角板受到的重力)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样的测力计吗?想不想自己也拥有一个?
“利用橡皮筋制作测力计”教学案例——一次物理综合实践活动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物理学科知识为基础,体现物理学科特点,带有物理学科特色的实践类活动。
该实践活动以课堂教学为原点,从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建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学校的更加开放的活动空间,并向学生家庭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延伸。
现物理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物理教学的一种新的课程形式。
但由于其耗时长、准备繁琐、学生安全得不到保障等一系列的问题,造成此类课程没有被学校和物理教师重视。
虽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对其明确提出了活动建议,但从课程实施的层面看,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教学用书上,此类课程的资源都是相当匮乏的。
为了完善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资源,笔者在物理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现以“利用橡皮筋制作测力计”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谈谈在开展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活动主题的选择学习完《弹力》的知识后,学生们知道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长这一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弹簧测力计。
本次活动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为今后重力、摩擦力的测量提供支持,同时也为力学的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二、活动目标的确定(一)知识目标1.根据“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长”原理,利用所给材料,自制一个橡皮筋测力计。
2.利用自制测力计测量身边物品的重力,为学生建立家庭实验室提供技术保障。
3.为自制的橡皮筋测力计编制使用说明书,训练学生在遇到新的器材时有查看使用说明书的意识,并为读懂使用说明书打好基础。
(二)能力目标从简单的操作着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精神。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橡皮筋的弹性特性2. 橡皮筋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3. 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1. 橡皮筋的弹性系数计算2. 橡皮筋在不同条件下的动力表现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橡皮筋、剪刀、尺子、铅笔、实验器材等。
2. 相关教学课件、视频等。
学生准备:1. 笔记本、铅笔。
2. 好奇心、动手操作能力。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橡皮筋玩具,引导学生关注橡皮筋的弹性特性,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橡皮筋在不同拉伸程度下的形变情况,记录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橡皮筋的弹性特性。
3. 应用实例分析教师展示橡皮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橡皮筋测力计、橡皮筋驱动的玩具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橡皮筋在这些实例中的作用。
4.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橡皮筋在不同条件下的动力表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1. 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拓展延伸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橡皮筋的弹性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展示相关实例,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3.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和实际应用。
4. 布置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巩固知识点。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五、课后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1. 学习橡皮筋的动力原理。
2. 掌握如何计算橡皮筋的弹性系数。
3. 学习如何利用橡皮筋制作简单的动力装置。
中考物理题型2 新情境试题
题型2新情境试题编者按:《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提出考试命题要“注重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考虑城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提高试题创设水平”.通过分析全国中考真题,发现涉及新情境试题的地市有:上海、天津、山西、江苏(扬州等)、浙江(温州等)、湖南(益阳等)、山东(济南)等,由此可知,新情境试题是以后全国命题的新趋势,考生应多加关注.1. (2020温州)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研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将吹风机对准竖管上端管口向下吹风,在三个水平玻璃管的右端口处同时释放相同规格的乒乓球,某时刻乒乓球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下列说法合理的是()第1题图A. 乒乓球运动是因受到竖管气流的吸引力B. 装置中三个水平玻璃管的横截面积不同C. 三个水平玻璃管的左端口处压强不相同D. 该装置可以测量竖管中各处的压强大小2. (2020益阳)将如图甲所示的铜线框上方的尖端挂在电池的正极,并保持良好接触,下端的两个弧形导线头分别压在磁钢柱的前后两侧,且始终与磁钢柱接触良好,磁钢柱吸附在电池底部的负极上,制成如图乙所示的小玩具,铜线框由静止释放后会转动起来.关于该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2题图A. 它的原理与发电机原理相同B. 若将磁体的磁极对调,铜线框中电流的方向会改变C. 若将磁体的磁极对调,铜线框的转动方向将会改变D. 若下端有一个导线头与磁钢柱接触不良,导线框不可能转动3. (2019绍兴)同学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那么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是否成正比呢?第3题图【建立猜想】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可能成正比.【实验探究】同学们测得了四组实验数据.第2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实验结论】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2)________(选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评价与交流】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2018山西)小明和小亮同学利用橡皮筋、硬纸板、带指针的挂钩、弹簧测力计等器材,制作一个简易测力计.标注刻度方案一:让橡皮筋在竖直方向自由下垂,当指针稳定时,在指针所指位置标注“0”刻度.再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挂钩,拉力分别显示为1 N、2 N、3 N、4 N 时,在指针所指位置分别标注对应的刻度.实验相关数据记录如下表.(1)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中绘制出ΔL-F图像.第4题图(2)完成上述实验后,小亮提出了标注刻度的方案二:标注“0”刻度的方法与方案一相同,然后再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挂钩,使拉力示数为4 N,在指针所指位置标注4 N的刻度,在0刻度线与4 N刻度线之间分成4等份,标出各刻度线和对应的刻度.如果让你利用橡皮筋制作简易测力计,标注刻度时,你会选择方案一还是方案二,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2020菏泽)现有两个品种相同的实心西瓜,形状不同.在没有直接测量质量和重力工具的情况下,要判断哪个更重,在以下三种方案中:方案一:将西瓜分别装入相同的网兜,分别挂在已调节好的等臂杠杆的两端,观察杠杆的倾斜情况;方案二:将西瓜分别装入相同的网兜,分别系在一条跨过定滑轮的绳子两端,向上提滑轮,观察哪个先离开地面;方案三:把两个西瓜放在质地均匀的同一块海绵上,观察海绵形变的大小.你认为方案_____不可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2020杭州)用力将端面已锉平的两块铅柱紧压在一起,然后将它们悬挂起来,并在下方挂一重物,发现两铅柱不分开(如图甲).对此现象,小金有疑惑:两铅柱不分开的原因是大气压力造成还是其他引力造成?于是小金将图甲所示的铅柱与重物固定在一个玻璃钟罩内(如图乙),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第6题图(1)在抽气的过程中钟罩内气体的压强____________(选填“逐渐变小”“一直不变”或“逐渐变大”).(2)如果在抽气过程中,钟罩内两铅柱分开了,则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确定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3)如果在抽成真空时,钟罩内两铅柱也不分开,则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确定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7. (2020扬州)疫情防控期间,小明是班级的卫生员,负责使用红外测温仪测量同学们的体温,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同学们之间的体温相差较大,同一位同学连续三次体温测量值也不一定相同.为了能够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小明提出猜想:体温的测量值可能与测温的部位、测量的距离有关.并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活动:第7题图(1)探究与测温部位的关系时,保持测温仪与人体的________相同,对四位同学的额头与手腕分别进行了测量,数据记录如下表:实验数据表明,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小明建议要考虑不同部位对测量结果的影响.(2)探究与测温距离的关系时,保持________相同,实验数据如下:由数据可知,在有效测温距离内,所测体温值与测温距离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小明建议这种型号测温仪的有效测温距离在____________cm以内.(3)小明进行深入探究,找来了如图所示红外测温仪的结构简图.当近距离正对测量时,热辐射体辐射的红外线通过透镜会聚于图中____________中心位置. 由此可知,导致温度测量值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8. (2020宁波)在不打破鸡蛋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判断自然状态下保存的未知产出日期的鸡蛋新鲜度?小科进行了探究.【查阅资料】刚产出的鸡蛋密度相近,冷却后里面内容物收缩,会在蛋的一端形成气室.一般的鸡蛋一端大(称为钝端)、一端小(称为尖端).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表面有很多微小气孔,以便于蛋内外的气体交换,同时蛋内水分可通过气孔排出.【实验过程】任选自然状态下保存的、大小相近的同一批适龄健康的母鸡于不同日期产出的鸡蛋20枚,将它们轻放在水中,观察静止后状态.第8题图【实验现象】(1)4枚鸡蛋漂浮在水面上,其余16枚鸡蛋沉于水底.(2)沉于水底鸡蛋的钝端与尖端的连线与水平底面之间有一个夹角,记为θ.16枚鸡蛋的θ大小不一,但尖端基本上比钝端更靠近底面,如图所示是其中3枚鸡蛋在水中静止时的状态.【思考与分析】鸡蛋的新鲜度会影响它的气室大小、密度大小和θ大小.(1)从实验现象可知:鸡蛋的气室位置在鸡蛋的________(选填“钝端”或“尖端”)附近.(2)θ大小与气室占整个鸡蛋的体积比有关,图中3枚鸡蛋气室占整个鸡蛋的体积比从高到低排序为________.由此可以从θ大小初步判断鸡蛋的新鲜度.(3)自然状态下,随着鸡蛋存放时间变长,鸡蛋的________会变小,从而使鸡蛋的密度变小.可以判断,实验中漂浮在水面上的鸡蛋存放时间较久.9. (2018甘肃省卷)几个同学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有规律.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提出以下猜想.小敏:可能与秋千的绳长有关;小颖:可能与人和秋千坐垫的总质量有关;小青:可能与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最低点的最大距离)有关.他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一细绳一端拴一小球,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模拟秋千的运动,并记录数据如下表.第9题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天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本次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________有关;(3)实验发现,小球只能摆动一段时间.你认为造成小球停下来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4)摆钟是利用本实验的原理制成的.某一摆钟变慢了,要调准它,应将摆钟的摆长调________(选填“长”或“短”).10. (2020济宁)电炉丝通过导线接到电路里,电炉丝和导线通过的电流相同,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为探究其原因,小明连接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其中R1>R2.第10题图(1)实验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选填“温度计示数”“加热时间”或“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来反映电阻丝产生热量的多少.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就用到这种思想和方法:让同一钢球从光滑斜面上不同高度滚下后撞击木块,通过木块________来反映动能的大小.(2)实验表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请解释“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2018上海)小明根据“小磁针在通电螺线管周围会受磁力的作用,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从而猜想在地球周围可能也存在某种“重力场”℃小明猜想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一物体在月球上的重力大约是地球的六分之一,推测月球上的“重力场”比地球的________(选填“强”或“弱”);℃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小明推测重力场最可能的是下列哪个图________.第11题图12. (2020宁波)1852年,法拉第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大量的尝试,建立了“力线”的概念.他认为在磁极周围充满了力线,依靠力线将磁极间的作用联系起来.他还利用细铁屑把这种所谓的“力线”形象地呈现出来.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上一层薄薄的细铁屑.℃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铁上,观察细铁屑的分布情况.℃轻敲玻璃板,再观察细铁屑的分布情况.请回答:(1)如图所示为实验步骤℃得到的细铁屑分布情况.请你画出经过A点的磁感线.(2)实验步骤℃中未敲玻璃板“力线”未能通过细铁屑呈现出来,而步骤℃中轻敲玻璃板“力线”能通过细铁屑呈现出来.上述原因分别是什么?第12题图13. (2019天津)若架设在两地之间的输电线发生了短路,如何方便快捷地确定短路的位置?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某物理兴趣小组模拟真实情景,运用“建模”思想进行了研究:用两条足够长的电阻丝模拟输电线(每条电阻丝单位长度阻值为r ),将导线连在电阻丝A 处模拟输电线短路,如图甲所示.他们把一个电源(电压恒为U 0)、一个定值电阻(阻值为R 0)和一块电压表用导线连接起来装入一个盒内,并引出两根导线到盒外,制成检测盒,如图乙所示.检测时将盒外的两根导线分别与模拟输电线B 端的两接线柱相连,从而构成检测电路.通过读取盒内电压表示数,经过计算得知短路处到B 端的距离. 请你解答如下问题:(1)在图乙所示的检测盒内画出元件连接情况的电路图;第13题图(2)根据你设计的检测电路,推导出AB 间距离L 与电压表示数U 的关系式;(3)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电压表的量程为0~2U0时,如果短路位置改变,需考虑测量值超电压表量程的可能.于是在检测盒中增加两个单刀双掷开关(符号),通过操作这两个开关来改变电压表的连接,完成检测.请在图丙改进后的检测盒内画出元件连接情况的电路图.第13题图丙题型2新情境试题1. C2. C【解析】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它的原理与电动机原理相同,A错误;若将磁体的磁极对调,铜线框转动方向改变,但铜线框中电流的方向不变,B错误、C正确;铜线框左框和右框并联,若下端有一个导线头与磁钢柱接触不良,另一个框仍有电流,导线框仍可能转动,D错误.故选C.3. (1)25°(2)不成正比(3)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增大值小于入射角增大值(合理即可)4. (1)如答图所示(2)方案一,理由为拉力越大,橡皮筋伸长越长,但伸长量跟所受拉力不成正比第4题答图5. 三没有控制西瓜与海绵的受力面积相同6. (1)逐渐变小(2)不能(3)能7. (1)距离(2)测温部位有关3(3)红外探测器距离【解析】(1)该实验利用了控制变量法,因此探究与测温部位的关系时,改变测温部位,保持距离相同;(2)探究与距离关系时,改变距离,保证测温部位相同;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有效距离内,测温距离越大,温度越低,说明所测温度与测温距离有关;在3 cm之内,测得的体温较为准确;(3)红外探测器要接收到来自人体的红外线来显示体温,因此来自人体的红外线要会聚在红外探测器的中心处;如果距离不当,则来自人体的红外线可能会聚于红外探测器中心的前方或者后方,所以导致测温值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是距离.8. (1)钝端(2)1号、2号、3号(3)质量9. (1)刻度尺停表(2)绳长(3)机械能有损耗(或受到摩擦,或受到空气阻力等)(4)短10. (1)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移动的距离(2)电炉丝和导线串联,电流相同,电炉丝电阻大,相同时间内电炉丝上产生热量多,所以热得发红11. ①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弱℃A12. (1)如答图所示(2)把撒有细铁屑的玻璃板放在条形磁铁上后,每一颗细铁屑都会被磁化,磁体会对细铁屑产生磁力的作用.由于细铁屑与玻璃表面之间存在摩擦,离磁极较近的细铁屑会被吸引到磁极附近,而离磁极较远的细铁屑受到的磁力较小,不足以克服摩擦而改变位置或排列方向,所以细铁屑排布尚无规律.轻轻敲动玻璃板,玻璃板受力而振动,细铁屑由于惯性保持静止状态,使细铁屑与玻璃板间弹力减小,甚至短暂分离.此时, 被磁化的每一颗细铁屑在磁力的作用下,会围绕磁极呈辐射状有规律地排列起来,把磁体周围的磁场在一个平面上的分布情况形象地模拟出来.第12题答图13. 解法一: 解法二: (1)如答图甲所示 (1)如答图乙所示甲 乙第13题答图(2)AB 间电阻丝阻值 (2)AB 间电阻丝阻值 R =U U 0-U R 0 R =U 0-U U R 0L 与U 的关系式 L 与U 的关系式 L =UR 02(U 0-U )r L =(U 0-U )R 02Ur(3)如答图丙所示第13题答图丙。
人教版初二物理8年级下册 第7章(力)单元专题大培优 实验探究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同步单元专题大培优:第七章《力》实验探究专题训练1.为了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一钢条的下端固定,然后分别用不同方向或不同大小的力作用在钢条的不同部位,使其发生如图中甲、乙、丙、丁所示的形变,各力的大小关系为:F1=F3=F4>F2。
(1)该同学是根据来判断力的作用效果的。
(2)比较甲、丙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通过比较、两次实验,该同学得出了“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相同时,力越大,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的结论。
(4)小明认为,因为丙丁两图中,丁图的效果明显,所有可以看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他的说法是的,因为。
2.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橡皮筋的长度越长。
根据这一现象,小明的猜想:橡皮筋伸长的长度可能跟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小丽的猜想:橡皮筋的长度可能跟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他们决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一根橡皮筋、若干个相同的钩码、铁架台和细线外,还需要的器材是;(2)小明和小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表:1拉力(钩码总重)F/N00.5 1.0 1.5 2.0 2.52橡皮筋的总长度L/cm 4.5 5.10 5.70 6.30 6.907.503橡皮筋伸长的长度△L/cm00.60 1.20 1.80 2.40 3.00①橡皮筋的原长L0= cm。
②要判断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应对(选填序号)两行数据进行比较。
③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实验能初步验证(选填“小明”或“小丽”)猜想是正确的,④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该橡皮筋制成的测力计量程为。
3.一宇航员用托盘天平和弹簧测力计研究物体在地球上和月球上受到的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他得到如表一和表二所示的数据:表一:在地球上实验序号质量(kg)重力(N)重力/质量/(N/kg)10.2 1.969.820.3 2.949.830.4 3.929.8表二:在月球上实验序号质量(kg)重力(N)重力/质量/(N/kg)40.20.32 1.650.30.48 1.660.40.641.6(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的数据的倍数关系,可以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 。
2023-2024学年七年级科学下册项目化学习实验专题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项目化学习类型专题练习一、实验探究题1.(2024七下•长兴期中)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眼球成像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学习眼球结构、制作眼球成像模型、用模型模拟近视原理等环节。
如图为某项目化小组设计的眼球成像模型,该模型以牛奶箱作为眼球主体,由两层塑料薄膜包裹圆环而制成的水透镜,可以过注射器改变水透镜的曲度。
眼球成像模型(1)模型中的光屏模拟眼球中的.(填眼球结构名称)(2)模型中不用点光源而采用“L”光源,主要是为了便研究像与物体的(选填“大小”、“正立倒立”或“实像虚像”)关系。
(3)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向水透镜注水模拟晶状体变厚,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要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源水透镜。
(选填“靠近”或“远离”)2.(2024七下•义乌期中)科学学习小组开展了“自制测力计”的项目化学习。
【项目任务】自制测力计并用于测量力的大小。
【项目准备】提供材料如图甲,弹簧和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拉力的关系如图乙。
选择材料时,弹簧比橡皮筋更合适。
理由是: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关系,便于标注均匀刻度。
选用图乙中b弹簧制作测力计,确定“0”和“2牛”刻度后,两者之间分为10 等份,小组同学用制好的弹簧测力计称量身边小物件的重力;(2)【项目评价】自制测力计“调零方式”指标为良好。
用该测力计测量水平拉力,应先将测力计水平放置,弹簧处于自由状态,指针调整到刻度位置,方可进行测量;(3)实测时,挂上0.1牛的铅粒,发现测力计示数几乎没有变化,为使“精确度”指标表现更优秀,需选取图乙弹簧取代b弹簧制作测力计(填a或c)。
3.(2023七下•金东期末)项目化学习小组利用橡皮筋进行自制简易测力计项目。
在橡皮筋下悬挂一枚回形针作为挂钩,并依据此时指针位置标上零刻度,如图甲。
(1)项目一:标明刻度。
在回形针上每次加挂一个50克的钩码,测量每次指针到零刻线的距离L, 画出拉力F逐渐增大过程的F〜L图像,如图乙中曲线①所示。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4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4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以免超过(______)限度。
二、选一选。
1、下图弹簧测力计所指示的读数是()。
A.1.3N B.1.5N C.1.6N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重力时,以下()操作是规范的。
A.B.C.三、说一说。
同学们,弹簧测力计包括哪些部分呢?活动意图说明:【板书设计】【学生记录单设计】“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探究记录表姓名:______ 时间:________一、活动一:用手拉一拉弹簧测力计,分别使指针指到1N、2N、5N等,感受不同力的大小二、活动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拉力的大小(1)检查: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
(2)估测:用手掂一掂物体,估测力的大小。
第三单元《3-4 弹簧测力计》导学案单上。
四、研讨学生活动41、交流谈论汇报,分析这些例子中弹力产生的原因。
五、拓展学生活动51、利用材料寻找正确画出刻度的解决方法,通过观看制作视频,动手做一做橡皮筋测力计。
六、随堂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使用)学生活动6一、填一填。
1、弹簧测力计是测量(______)的仪器,使用时不能大于它的量程,以免超过(______)限度。
三、选一选。
1、下图弹簧测力计所指示的读数是()。
A.1.3N B.1.5N C.1.6N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重力时,以下()操作是规范的。
A.B.C.三、说一说。
同学们,弹簧测力计包括哪些部分呢?学后反思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获得的知识有(把关键知识点写出,用框架图形式汇总):2.如果小车动力突然消失,小车还会一直运动吗?。
2020年中考物理实验复习必刷题06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含解析)
06 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一、实验探究题(共10题)1.小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时,记录了如下实验数据.(1)没有挂钩码时,弹簧的长度L0=________ cm;(2)请将表格中第3行的数据补充完整;(3)分析实验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4)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________ .(5)这种性质的弹簧能够用来测量力的范围是________ .(6)小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如下三个图象,其中正确的是A. B.C.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A、B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测力计,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钩码(图甲所示),记录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和橡皮筋伸长量△x,根据多组测量数据做出的图线如图乙所示。
(1)当在两根橡皮筋上悬挂重力为8N的物体时,橡皮筋A的伸长量为________cm,橡皮筋B的伸长量为________cm。
(2)分别用这两根橡皮筋制成的测力计代替弹簧秤,则用橡皮筋________制成的测力计量程大,用橡皮筋________制成的测力测量的精确程度高(均选填“A”或“B”)。
(3)将本实验中相同的两根橡皮筋并联起来代替弹簧秤,能够测量力的最大值为________N。
3.在“制作一个橡皮筋测力计”的小组活动中,小军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橡皮筋伸长的长度跟它受到的拉力可能存在什么关系?”小明和小丽经过思考并猜想后,他们决定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
小明和小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1)没有挂钩码时,橡皮筋的长度L0=________cm。
(2)请在方格纸中作出关于F与△L的关系图象。
(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用文字叙述):________。
(4)把小明和小丽实验时所用的橡皮筋做成测力计,根据实验数据,则它的量程为________。
(5)用两根上述的那种橡皮筋A和B,用细线C(C的长度和质量不计)紧靠地串在一起,如下方甲图所示,小明在B的末端用了一大小为1.8N的水平拉力F,使其沿水平方向伸长,如下方乙图所示,则此时A 和B串在一起的总长度为________cm。
几则橡皮筋设计的课外小实验
几则橡皮筋设计的课外小实验作者:沈翔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4年第05期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自然规律的发现都是来自科学家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初中学生对物理现象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兴趣是推动人类认知活动行为的驱动力.课外物理实验正是将这种驱动力转化为对自然规律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鼓励初中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小实验有利于增长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器材的准备等过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实验现象和所揭示的科学规律.指导学生设计和制作简单、安全、易获取的实验方法和器材是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物理小实验的必要环节.本文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皮筋设计出有趣的物理课外小实验,探究物理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规律.弹性是橡皮筋的基本特性,根据这一基本特性,皮筋实验设计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利用弹性形变量和所受力的大小关系特性可以设计出简易测力计,呈现力的存在,感知力的大小;二是通过皮筋的弹性形变设计小魔术,揭示弹性势能特性和能量转化的规律.1 感受力1.1 感受摩擦力让同学们用橡皮筋在水平木板上拉一木块(如图1),观察到橡皮筋被拉长了,木块没有移动,而橡皮筋伸长了,证明了我们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木块与桌面间有一些“隐身的力”在与我们“拔河”,反抗我拉走木块的力.这些调皮的“隐身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即只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叫静摩檫力.继续用橡皮筋拉着木块在桌子上运动,这时橡皮筋也拉长了,说明也有力的作用.这种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若在图1的木块下垫几根原珠笔芯后再拉橡皮筋,当木块被拉动时就会发现橡皮筋伸长量明显减小,说明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经过以上模拟实验,同学们感同身受,不但亲身体验了摩擦力,而且对摩擦力的三要素以及分类也有了感性认识.如果说刚才的实验让学生感到新奇,那么接下去的魔术——“神奇的戒指”就让他们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如图2),只见“神奇的戒指”会自动从低处向高处走.其奥秘是:将一段单股的橡皮筋拉长,中间穿过戒指,低处的手中留下一段;两手一高一低,低处的手慢慢地放出这段橡皮筋,橡皮筋在逐渐恢复的过程中,戒指相对于皮筋静止,就从低处慢慢上升,观众们看到的现象就好像戒指在皮筋上向上爬.该魔术表演中:戒指因为受到了静摩擦力的作用在橡皮筋保持相对静止,而逐渐从手中滑出的皮筋又不易被察觉.我们可以从这一魔术中直观地体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思考戒指所受摩擦力的方向.这样,我们就将不易显现的静摩擦力用趣味魔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1.2 感受“分子引力”笔者用橡皮筋吊着一块玻璃,让这块玻璃靠近并刚好接触水面(如图3所示),由于分子引力的作用,手拉橡皮筋时它会有明显伸长,虽然玻璃还是“纹丝不动”,但却明显感受到有一个“神奇”力存在,(虽然拉手的力是橡皮筋伸长后产生的弹力)这个神奇的力就是分子引力,这种体验让学习者欣喜若狂,乐此不疲.1.3 巧测浮力在木板上端固定一根橡皮筋,在橡皮筋的下端挂一小石块,将小石块完全浸没于水中,这时,橡皮筋与绳的记号处指在A处,即由于水的浮力使橡皮筋縮短了AB的长.(如图4所示)当把被小石块排出的水放入不计质量的小塑料袋后,将小塑料袋再挂在橡皮筋下端,由于重力的作用又使橡皮筋伸长了AB的长度.形象地说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重.这比教材上验证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要简明生动得多.橡皮筋这种应用起到了将抽象推理具体化,繁难的证明简单化的巧妙作用.2 感受能量转化2.1 会跳的卡片如图5所示,取一张硬卡片并将其沿中线对折,在两边各剪两个小缺口,把橡皮筋套在上边,使卡片形成人字形.这样就做成了一个会跳的卡片.把卡片开口朝下放在桌面上并按平,突然松开卡片,卡片就会向上跳起.卡片向上弹跳起来的原因是按下纸片时,橡皮筋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弹性势能.松手后,皮筋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化为重力势能.2.2 自动上行的“魔罐”把一个外表看上去很普通的铁罐放在一个不太陡的斜坡上,松手后铁罐竟然向上坡滚去.是什么反抗了重力让铁管向上滚动呢?原来有一根皮筋贯穿于铁罐中部,同时皮筋上又挂着一个重物.在开始实验前我们将铁罐滚动几圈,里面的皮筋就被卷紧了,铁罐由斜面底部自动滚上去的原因,是卷紧的皮筋的弹性势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图6).3 感受皮筋发声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当改变橡皮筋的松。
用橡皮筋制简易测力计的探究活动
用橡皮筋制简易测力计的探究活动摘要:用橡皮筋制作的测力计,其测量结果和真实值出入很大,给同学们在物理仪器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带来了困惑。
通过探究活动,找出原因,对胡克定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科学态度和提高科学研究的兴趣。
关键词:科学探究;橡皮筋;测力计;胡克定律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测力计使用很广泛。
为了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动手、动脑的习惯,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提出,让学生自制简易橡皮筋测力计。
橡皮筋是很易取的材料,制作过程也不是很难,完全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制作完成,可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却并不简单,有必要认真探究一下。
一、提出问题及猜想初中物理课本上关于力的章节中介绍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据这样的描述,橡皮筋也具有类似的性质,由此推出:能否用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来制作测力计呢?甲:不能,因为实验室里没有用橡皮筋制成的测力计。
乙:可以,弹簧的伸长和所受的外力成正比,橡皮筋也有这样的特性。
丙:橡皮筋的伸长和所受的拉力可能不是成正比的关系。
二、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据前面的讨论,这次探究活动不仅仅是制作一个简单的测力计,而同时要考虑以下的几个问题:分析橡皮筋的特性;做成的测力计如何刻上刻度,它的刻度是不是均匀的等。
同学们选出本实验所需的器材:木板、橡皮筋、直尺、钩码和辅助分析的工具计算机。
橡皮筋在自然状态下,是没有完全伸直的,所以在进行实验时,应当给橡皮筋挂一初始重物,以达到伸直的目的,但是不要把橡皮筋拉长了,因此在配重时应根据不同的橡皮筋选取相应的重物。
所需要测量的数据项有:外力F,橡皮筋伸长量L,本实验做三组对比实验,制作出如下表头样式:次数、外力(F/N×0.0098)、橡皮筋1(L/cm)、橡皮筋2(L/cm)、橡皮筋3(L/cm)。
三、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在这个环节中能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应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观察、体验、思考。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弹簧和橡皮筋湘科版
弹簧和橡皮筋【教学目标】1.玩过弹簧和橡皮筋之后,能用语言描述它们形状的变化和自己所感受到的反推力的方向并由此认识弹力。
2.通过观察测力计图片,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成,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认真分析数据,善于发现规律,愿意合作制作测力计,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及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并制作简单的弹簧测力计。
难点: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并据此制作简易测力计。
【教学准备】弹簧玩具,长短不一、来自不同产品上的各种弹簧和橡皮筋,平板式弹簧测力计,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提出猜想(一)(出示玩具盒子)同学们,想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生答:想)(二)谁能帮老师打开看看?(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打开玩具盒子)(三)咦,怎么跳出来一个小猴子?它是怎么跳出来的?谁能解释一下?(学生解释原因)(四)(出示弹簧)是这个吗?原来是弹簧把猴子弹出来了呀!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五)大家再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也具有弹簧的这种特性呢?(特别是女孩子扎辫子要用的⋯⋯)(学生回答:橡皮筋。
)(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弹簧和橡皮筋为例(板书课题:弹簧和橡皮筋),来研究研究它们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秘密。
二、动手动脑,变形的弹簧(一)初步感知1.谈话:大家玩过弹簧和橡皮筋吗?你是怎么玩的?玩的过程中有些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挤、压、拉、扯等)2.大家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想)行!老师提示,你可以用多种方法来玩,但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让它伤及你和他人的身体。
明白吗?(明白)好!现在就请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你喜欢的方法玩一玩弹簧和橡皮筋,看看它们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秘密?强调:请把你们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记录表上哦!3.学生分组玩弹簧和橡皮筋,初步感受弹性、弹力。
4.汇报交流。
看大家玩得那么开心,应该有很大的收获吧!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吧!5.小结: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我们对弹簧和橡皮筋用力时,弹簧和橡皮筋就变形了;松手后,弹簧和橡皮筋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第4课 《弹簧测力计》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4课《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弹簧测力计》是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4课。
教科书从拔河比赛入手,引领学生体会拔河比赛时双方之间力的大小的较量,由此聚焦本课的研究主题——测量力的大小。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环节,力是有大小的,要想知道力有多大,需要用到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本课的问题聚焦在认识弹簧测力计上。
第二部分“探索”环节,包含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初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包括感受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第二个活动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
第三部分“研讨”环节,主要包括两个关键的讨论问题: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确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简单原理;第二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弹力的概念,把对橡皮筋和弹簧被拉伸产生的弹力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
第四部分“拓展”环节,用橡皮筋制作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制作活动加深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测力计的刻度和力的单位“牛顿”的认识。
在前面三课学习并了解拉力、反冲力、弹力对物体的作用之后,本课继续帮助学生认识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明白测量力大小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弹簧测力计常常被叫做弹簧秤。
学生对弹簧并不陌生,也见过用弹簧秤称量物体的重量,但对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力的大小却比较陌生,容易与托盘天平混淆,有部分同学会选择托盘天平来测量力的大小。
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要加深学生对测量力的工具的认识。
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但对力的单位“牛”的单位量感还比较弱,在估测和实测物体力的大小活动中要逐渐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力的大小“牛”的感知。
【教学目标】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弹簧的伸长特征与橡皮筋相似。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二、认识弹簧测力计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1牛=100克力三、使用弹簧测力计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1、讨论制作方法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五、小结《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1、《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安排是先让学生认识感受几种常见在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然后深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巧借“玩橡皮筋”实验 整合“常见的力”单元教学
巧借“玩橡皮筋”实验整合“常见的力”单元教学作者:于喜水来源:《小学科学》2022年第06期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常见的力”单元共分为三课:《浮与沉》《弹簧的学问》《鞋底花纹的启示》。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下称《课程标准》)对“常见的力”部分的活动建议是: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
根据《课程标准》,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弹力、浮力、摩擦力等。
力是无形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特性,我们对这一单元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作为实验情境导入,让力的实验现象更加明显,让学生对不同的力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进而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秘密,从而真正融入课堂,亲身体验,提升科学创新思维。
一、矿泉水瓶里放气球——浮力是个魔术师《浮与沉》一课的教学是以小船能浮在水面上为线索,探究浮的特点,然后延伸到浮与沉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浮与沉是怎么回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小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通过实验得出浮力的感性认识,再研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制作一个浮沉子。
为了创设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科学情境,我将第一部分的活动准备进行了调整,改为魔术表演导入。
魔术表演的器材是去掉瓶底的矿泉水瓶、橡皮筋、小号气球。
(一)魔术表演,感知浮力将橡皮筋的一端绑在小号气球上,另一端拧在没有底的矿泉水瓶盖上。
手握瓶盖,气球随橡皮筋自然倒挂在瓶中。
将瓶身反转向上、瓶盖在下方,用一个物体遮挡住瓶身快速注水,让学生猜一猜现在的气球会在什么位置?氣球为什么会升起来?揭秘后,引导学生观察气球在水中受到向上托起的力,初步感知浮力的存在。
魔术表演最大的优点在于,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猜想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橡皮筋制简易测力计的探究活动
摘要:用橡皮筋制作的测力计,其测量结果和真实值出入很大,给同学们在物理仪器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带来了困惑。
通过探究活动,找出原因,对胡克定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科学态度和提高科学研究的兴趣。
关键词:科学探究;橡皮筋;测力计;胡克定律
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测力计使用很广泛。
为了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动手、动脑的习惯,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提出,让学生自制简易橡皮筋测力计。
橡皮筋是很易取的材料,制作过程也不是很难,完全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制作完成,可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却并不简单,有必要认真探究一下。
一、提出问题及猜想
初中物理课本上关于力的章节中介绍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据这样的描述,橡皮筋也具有类似的性质,由此推出:能否用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来制作测力计呢?
甲:不能,因为实验室里没有用橡皮筋制成的测力计。
乙:可以,弹簧的伸长和所受的外力成正比,橡皮筋也
有这样的特性。
丙:橡皮筋的伸长和所受的拉力可能不是成正比的关系。
二、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据前面的讨论,这次探究活动不仅仅是制作一个简单的
测力计,而同时要考虑以下的几个问题:分析橡皮筋的特性;做成的测力计如何刻上刻度,它的刻度是不是均匀的等。
同学们选出本实验所需的器材:木板、橡皮筋、直尺、
钩码和辅助分析的工具计算机。
橡皮筋在自然状态下,是没
有完全伸直的,所以在进行实验时,应当给橡皮筋挂一初始
重物,以达到伸直的目的,但是不要把橡皮筋拉长了,因此
在配重时应根据不同的橡皮筋选取相应的重物。
所需要测量
的数据项有:外力F,橡皮筋伸长量L,本实验做三组对比实验,制作出如下表头样式:次数、外力(F/N×0.0098)、橡皮筋1(L/cm)、橡皮筋2(L/cm)、橡皮筋3(L/cm)。
三、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在这个环节中能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
握与运用,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应放手
让学生去操作、观察、体验、思考。
通过测量,选取其中三组数据,实验次数20次,力从零开始,以50克增量递增到450,再减少到零。
对应橡皮筋长度为(单位CM)。
L1:3.50,4.10,4.35,4.90,5.75,
6.95,8.05,9.25,10.20,11.20,10.90,10.30,9.50,8.30,
6.90,5.85,5.00,4.30,3.7。
L2:3.80,4.30,4.80,5.4,6.35,
7.60,8.80,10.00,12.00,12.00,11.70,11.00,10.20,
8.90,7.20,6.10,5.20,4.50,4.10。
L3:4.10,4.40,4.95,
5.70,
6.90,8.20,9.50,10.70,11.70,12.90,12.90,12.50,
12.10,10.90,9.40,7.90,6.50,6.35,4.65,4.20。
四、分析与论证
在本实验中对数据进行分析时,借助计算机会更加方便。
本图是利用EXCEL的图表功能“XY散点图”自动得出的橡皮
筋的伸长和所受外力的关系图。
由图4-1可以看出:(1)虽然橡皮筋所受外力越大,
伸长越长,但从图形上可以看出它不是一条直线,说明这两
者不是线性关系;(2)同一根橡皮筋受到相同的外力,在增
加和减小的情况下,橡皮筋的伸长和缩短是不一样的;(3)同一根橡皮筋在几次实验中,即使受到的外力相同,但是其
长度却越来越长。
那么橡皮筋为什么有这样的性质呢?通过引导学生查
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如果将X在某一变化范围内变化一个周期,由Y对X作图得到一个封闭的曲线,这个曲线称为滞后
回线,许多材料都存在滞后现象,看上面的图力F和橡皮筋的伸长L就构成了一个封闭的曲线,很明显橡皮筋有明显的
滞后现象,同样一个外力对应着两个橡皮筋的伸长值。
说明
橡皮筋所受的外力和伸长量不是线性关系,橡皮筋并不完全
遵从胡克定律,用橡皮筋做测力计严格来说是不正确的。
五、交流与总结
由以上几步工作总结出:(1)橡皮筋的伸长和所受的外力不是线性关系,所以制成的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必
须按实际的测量来对应画刻度线。
(2)橡皮筋的伸长和缩短的过程是有迟滞现象的,既使用实际的测量来画刻度线,在
以后的测量中得出的测量值也不是很准确的。
3.当橡皮筋所受外力达到一定值时,外力等量增加而橡皮筋的伸长却越来
越短。
4.橡皮筋在拉伸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可恢复的变化,即
第一次和第二次拉伸时力与伸长量成不同的关系,由胡克定
律F=kx可知,对于橡皮筋其k值不是个常数。
通过本实验,学生体验了制作过程,也更加理解了测力
计的原理,不但体验了科学探究,也认识到通过探究能更深
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特性和科学实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八年级)[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