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遥感概论课程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期末考试)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期末考试)遥感概论复习整理第⼀章绪论1.遥感概念狭义遥感:应⽤探测仪器,不与探测⽬标相接触,从远处把⽬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技术系统组成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
3.信息源,传感器概念信息源:任何地物都可以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信号,都是遥感信息源;⽬标物与电磁波发⽣相互作⽤,会形成⽬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这为遥感探测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依据。
传感器:接收、记录地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主要有:扫描仪、雷达、摄影机、光谱辐射计等4.遥感类型(区分不同波段属于那种类型)按遥感平台分类:航天、航空、地⾯遥感按⼯作波段分类:紫外遥感:收集和记录⽬标物在紫外波段辐射能量可见光遥感:收集和记录⽬标物反射的可见光辐射能量,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摄像仪等红外遥感µm):收集与记录⽬标物反射与发射的红外能量,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等微波遥感(1mm-1m):收集和记录在微波波段的反射能量,传感器有:扫描仪、微波辐射计、雷达、⾼度计等按传感器⼯作原理分类: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标物的⾃⾝发射和对⾃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标的后向散射信号按资料获取⽅式分类: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波段宽度与波谱的连续性分类:按应⽤领域分类:⼟地遥感(Domanial)环境遥感(Environmental)⼤⽓遥感(Atmospheric)海洋遥感(Oceanographic)农业遥感(Agricultural)林业遥感(Forestry)⽔利遥感(Hydrographic)地质遥感(Geological )5.遥感特点(⼀帧遥感图像代表地⾯多⼤位置)宏观性动态性技术⼿段多,信息海量应⽤领域⼴泛,经济效益⾼100nmile x 100nmile(185km x 185km)=34225km26.⽓象卫星有哪些1957年10⽉4⽇,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类第⼀颗⼈造地球卫星1960年,美国发射了TIROS-1和NOAA-1太阳同步卫星1972年,美国发射ERTS-1(后改名为Landsat-1),装有MSS传感器,分辨率79⽶1982年,Landsat-4发射,装有TM传感器,分辨率提⾼到30⽶1986年,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和XS传感器,分辨率提⾼到10⽶1988年9⽉7⽇,中国发射第⼀颗“风云1号”⽓象卫星1999年,美国发射IKNOS,空间分辨率提⾼到1⽶1999年,美国发射QUICKBIRD-2,空间分辨率提⾼到0.6⽶7.遥感发展历史⽆记录的地⾯遥感阶段(1608-1838)有记录的地⾯遥感阶段(1838-1857)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航天遥感阶段(1957-)8.对遥感进⾏处理的软件PCI ERDAS ENVI ER-MAPPER9.SAR是什么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的缩写10.遥感发展现状⾼分遥感发展迅速,多种传感器并存遥感从定性到定量分析遥感信息提取逐步⾃动化遥感商业化第⼆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什么是电磁波谱(应⽤较多的波段)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的⼀个连续谱带。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全)
填空1.微波是指波长在1mm-1m之间的电磁波。
2.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3.199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发射成功。
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型,具体是光机扫描仪、CCD阵列。
5.SPOT1、2、3卫星上有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用作两种观测垂直观测、倾斜观测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6.美国高分民用卫星有IKONOS、QUICK BIRD。
7.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
8.四种分辨率来衡量传感器的性能: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9.数字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有: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10.常用的彩色变换方法有:单波段彩色变换、多波段彩色变换、HLS变换。
11.遥感系统包括五种: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运用。
12.遥感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波段、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13.常用的锐化方法有: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定向检测。
14.目标地物识别特征包括:色调、颜色、阴影、形状、大小、纹理、图形、位置、拓扑结构。
15.地物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方位、包含、相邻、相交、相贯。
16.地质遥感包括:岩性识别、地质构造的识别、构造运动的分析。
17.试举三个陆地卫星:Landsat、SPOT、CBERS。
18.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有: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曲率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大气折射。
19.平滑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去除噪声。
20.热红外影像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
21.遥感扫描影像的特征有: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大、动态观测。
22.微波影像的阴影是:与目标地物之间存在障碍物阻挡了雷达波的传播。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1]
名词解释1.自然界任何地物都有其自身特有的电磁辐射规律,都具有吸收和反射一定波长电磁波(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的特性;它们又都具有发射某些红外线、微波的特性;少数地物还具有透射某些波长电磁波的特性,这种特性称为地物的波谱特性。
2.当像片倾斜、地面起伏时,地面点在航摄像片上构像相对于理想情况下的构像所产生的位置差异称像点位移。
3.所谓亮度温度是指物体辐射的功率等于某一黑体辐射功率时,该黑体的绝对温度即为地物的亮度温度。
4.在某一瞬间,假定飞行平台固定在空中某一位置不动,扫描仪的平面反射扫描镜也不摆动,传感器所能感测的一小块地面单元,称为传感器的瞬时视场(又称场元或空间分辨率)。
5.所谓黑体是“绝对黑体”的简称,是一个理想的辐射体,指在任何温度下,对于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100%)的物体(ρ=0,τ=0)。
6.数字图像:将一幅光学图像在像幅空间和灰度空间上离散化得到的一个由离散化的坐标和灰度值组成的M⨯N的数字矩阵,即将其划分为M⨯N的空间矩阵,并将在每一格上量测的平均灰度值数字化。
7.空间任意点A(物点)与一固定点S(投影中心)连成的直线或其延长线(即中心光线)被一个平面(像平面)所截,则此直线与平面的交点a(像点)称为A点的中心投影。
8.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或X射线、γ射线等都是电磁波,只是波源不同,波长(或频率)也各不相同,将各种电磁波按其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大小,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作电磁波谱。
9.通常把通过大气时较少被大气反射、吸收或散射而具有较高透射率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10.灰度直方图:对数字图像进行灰度统计,把M*N图像上灰度级gi所出项的像元个数ni与图像总像元数N的百分比称为频率,记为Pi。
以灰度级g为横坐标,p为纵坐标,表示图像灰度分别情况的图形叫作图像灰度级直方图。
要考虑的问题1.热红外遥感的理论依据e = εσT4上式可见:地物的热辐射强度与温度四次方成正比,若已知地物的温度和吸收率,即可求出地物的热辐射强度。
遥感概论复习
问题第一章--绪论1、遥感的基本概念2、遥感探测系统组成3、遥感与常规观测手段的区别重点:遥感的概念及应用领域1.遥感的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P1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P13.遥感的特点?P54.遥感的信息源?遥感探测的依据?P35.遥感的类型?P3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的概念及特点2、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3、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重点:地物波谱特征难点:电磁辐射原理1.大气层次与成分?P262.散射现象的实质?P293.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P294.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P295.物体的反射状况?(镜面反射、漫反射、实际物体反射)P376.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P317.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8.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象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P35 9.黑体辐射定律?P19第三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了解主要的遥感平台及各平台的工作特点。
2、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图像特征。
3、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扫描图像的特征。
4、微波成像与摄影、扫描成像的区别。
5、评价遥感图像质量的方法。
重点: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图像特征、评价遥感图像质量的方法难点:中心投影的原理1.主要遥感平台是什么,各有何特点?P462.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图象有什么特征?P53、P573.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P674.扫描成像和摄影图象有何区别?5.微波成像与摄影、扫描成像有何本质的区别?6.如何评价遥感图象的质量?P80-P837.气象卫星特点?P488.海洋遥感的特点?P529.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P5810.中心投影的透视规律?P5911.光/机扫描成像的概念?P6712.瞬时视场角(像元)的概念?P6813.总视场角的概念?P6814.固体自扫描成像的概念?P6915.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的概念?P7016.微波遥感的特点?P7217.微波遥感方式和传感器?P74-P8018.遥感解译人员需要通过遥感图像获取的信息?P8019.遥感图像的特征?P80-P83第四章--遥感图象处理1、光学原理与光学处理2、数字图像的校正3、数字图像增强4、多源信息复合重点:数字图象的增强难点:数字图象的校正及数字图象增强的原理与计算方法1.影响亮度值的两个物理量?P982.引起辐射畸变的两个原因?P983.辐射校正的方法(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回归分析法)?P1004.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P1035.几何畸变校正的方法(最近邻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P1076.空间滤波的概念以及手段?P1167.彩色变换?P1208.图像运算(差值运算、比值运算)?P1229.多光谱变换(主成分变换、缨帽变换)?P12310.遥感信息的复合(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复合、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复合)?P128 11.遥感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P13012.简述多波段彩色变换的不同方法?P120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3、遥感制图1.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P1352.图像知觉形成的客观条件?P1423.摄影像片的特点?P1454.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P1455.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方法?P1496.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P1537.遥感扫描影像特征?P1618.遥感影像主要解译方法?P1619.微波影像的特点?P16310.微波影像解译标志及地物影像特征?P16611.微波影像的判读方法?P17112.目视解译方法?P17113.目视解译步骤?P17414.遥感影像地图的主要特征?P17615.对比分析MSS影像与TM影像的不同特点?P154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1、遥感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2、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3、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重点与难点: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方法1.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的概念及其难度?P1872.按波段数量,遥感数字图像的类型?P1903.多波段数字图像的存储与分发通常采用的数据格式?P1904.航空像片的数字化过程?P1925.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原理?P1936.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方法(监督分类方法、非监督分类方法)?P195、P196 7.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基本过程?P1958.植被、水体及土壤反射波谱特征?P399.计算机分类存在的问题?P20110.地物边界跟踪的方法?P20311.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组成?P214-P21712.计算机解译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P219第七章--遥感应用1、地质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2、水体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3、植被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4、土壤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5、高光谱遥感的应用1.地质遥感的任务?基础?P2252.从遥感影像上识别地质构造的内容?P2313.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是什么?如何对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影像进行识别?P225-P230 4.如何进行地质构造识别?P2315.水体的光谱特征是什么?水体识别可包括哪些内容?P237-P2396.植物的光谱特征是什么?如何区分植物类型,监测植物长势?P240-P2447.作物估产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P2458.土壤的光谱特征是什么?如何进行土类的识别?P249-P2529.什么是高光谱遥感?它与传统遥感手段有何区别?P25310.高光谱提取地质矿物成分的主要技术方法是什么?P25411.高光谱在植被研究中有哪些应用?主要技术方法是什么?P256第八章--3S综合应用1.GIS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功能?P2612.GPS的基本原理、作用及其组成?P2643.RS的作用?P267概念第一章--绪论1.传感器(遥感器):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2.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平台,包括地面平台、空中平台、空间平台3.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4.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5.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6.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7.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8.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9.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象10.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象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2.朗伯源:辐射亮度与观察角无关的辐射源3.绝对黑体:一个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4.太阳常数: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5.太阳光谱:通常指光球产生的光谱,是连续光谱,且辐射特性与绝对黑体辐射特性基本一致6.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7.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者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8.比辐射率=发射率第三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工具2.低轨: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地方时)经过每个地点的上空,使资料获得时具有相同的照明条件3.高轨:指地球同步轨道4.摄影机:成像遥感最常用的传感器,有分幅式和全景式摄影机之分,通常的遥感探测和制图大都采用分幅式摄影5.垂直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垂直于地面或偏离垂线在3°以内,取得的像片称水平像片或垂直像片6.倾斜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偏离垂线大于3°,有时为了获取较好的立体效果且对制图要求不高时采用7.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的现象,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位移量与摄影高度(航高)成反比8.感光特征曲线:横坐标为曝光量的对数值,纵坐标为胶片的光学密度9.光学密度:指胶片经感光显影后,影象表现出的深浅程度10.感光度:指胶片的感光速度。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遥感概论是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
以下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一、遥感基础知识1.遥感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范围;2.遥感数据的分类、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3.遥感的数据源、传感器和平台;4.遥感数据的光谱特征和光谱反射率;5.遥感数据的空间、光谱和时间分辨率。
二、遥感图像解译1.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遥感图像的特征提取方法;3.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和常用分类算法;4.遥感图像解译中的误差源和误差评价方法;5.遥感图像的应用领域和典型应用案例。
三、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进展;2.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3.遥感技术在气象、地质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和管理中的应用;4.遥感技术在国土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四、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1.遥感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技术;2.遥感图像的增强和滤波处理方法;3.遥感数据的特征提取和信息提取方法;4.遥感数据的数学模型和解析技术;5.遥感数据的多光谱、高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处理方法。
五、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应用1.遥感与GIS的概念、关系和集成模式;2.遥感数据在GIS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3.遥感数据与GIS数据的转换和交互;4.遥感数据与GIS空间分析的集成方法;5.遥感与GIS的应用案例和未来发展方向。
六、遥感应用中的伦理和社会问题1.遥感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问题;2.遥感数据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3.遥感数据的使用和共享政策问题;4.遥感数据在社会冲突和隐患管理中的道德问题;5.遥感数据的技术限制和社会影响问题。
以上内容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遥感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遥感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遥感复习资料第⼀章:遥感概论⼀、遥感的概念:1、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标或⾃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种技术。
2、遥感的定义(2):从不同⾼度的平台上,使⽤各种传感器,接收来⾃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加⼯处理,从⽽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远距离的探测和识别的科学技术。
3、遥感的定义(3):遥感是通过不接触被探测的⽬标,利⽤传感器获取⽬标数据,通过对数据进⾏分析,获取被探测⽬标、区域和现象的有⽤信息。
4、遥感系统构成:(1)传感器(2)遥感平台(3)地⾯控制系统(4)数据接收系统(5)遥感应⽤系统5、遥感的类型1)按遥感平台据地⾯的⾼低划分地⾯遥感:100m以下平台与地⾯接触,航空遥感:100m-100km以下的平台,航天遥感:100km以上的平台,2)按探测波段划分紫外遥感:波段在0.05~0.38 µm之间。
可见光遥感:波段在0.38~0.76µm之间。
红外遥感:波段在0.76~1000 µm之间。
微波遥感:波段在1m m ~1 m之间。
注:微波遥感的特点:①能全天候,全天时⼯作②对某些特殊地物有特殊的波谱特征③对冰、雪、森林、上壤等具有⼀定的穿透能⼒④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⑤分辨率较低,但特征明显⼆、遥感的应⽤:1、遥感在资源调查⽅⾯的应⽤:①在农业、林业⽅⾯的应⽤②遥感在地质矿产⽅⾯的应⽤③在⽔⽂、⽔资源⽅⾯的应⽤2、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等⽅⾯的应⽤:①在环境监测⽅⾯的应⽤②在对抗⾃然灾害中的应⽤3、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的应⽤:4、遥感在全球性宏观研究中的应⽤:①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性研究②⼈⼝问题、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③利⽤GPS监测和研究板块的运移;深⼤断裂活动;全球性⽓候研究和灾情预报;世界冰川的进退。
第⼆章:遥感的物理基础⼀、电磁波与电磁波谱:1、电磁波的特性(1)电磁波是横波(2)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3)电磁波具有波粒⼆象性2、电磁波谱:3、红外线的特性:(1)⼀切物体,都在辐射红外线.(2)物体温度越⾼,辐射的红外线越强.、波长越短(3)热辐射----即红外线辐射,热传递⽅式之⼀⼆、物体的发射辐射:1、辐射的三个定律:⿊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的物体。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遥感概论》课程复习思考题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部分?遥感,顾名思义是遥远感知的意思。
它是⼀种远距离的,不与物体直接接触⽽取得其信息的⼀种探测技术。
从⼴义上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标物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声波,地震波等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特征的技术。
狭义遥感是指从远离地⾯的不同⼯作平台上(如⾼塔,⽓球,飞机,⽕箭,⼈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探测和监测的现代化的综合性技术。
2.当前遥感发展的特点如何?总的说来当前遥感技术与应⽤正在从实验阶段向⽣产商品化阶段转化,这⼀进程构成了今后遥感发展的主要趋向。
当前遥感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个⽅⾯:a新⼀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更⾼,质量更好的遥感图象和数据。
b遥感应⽤不断深化在遥感应⽤的深度和⼴度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微波遥感应⽤领域的开拓,遥感应⽤成套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系统的综合研究等成为当前遥感发展的⼜⼀动向c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持是遥感发展的⼜⼀进展和动向因此,地理信息系统是遥感的进⼀步发展和延伸,成为遥感技术从实验阶段向⽣产型商品化转化历史进程中的⼜⼀进展,成为当前遥感发展的⼜⼀新动向。
3.试述遥感在地学中的主要应⽤,并举例说。
(1)遥感已成为地理研究的重要信息源遥感获取的地理信息不仅数量⼤,⽽且及时准确,客观地记录了地表地物的各种电磁波的辐射特征,能真实地反映地物的景观及其分布状况,地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地物之间相互影响变化的情况。
因此遥感⼿段的引⼊,为地理学的区域综合分析,区域动态分析的深⼊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基础。
遥感的数据源种类繁多,不仅可以提供可见光波段的信息,还可提供红外,紫外,微波波段的信息和多波段信息;既可以提供模拟图象形式的信息,⼜可提供数字化图象的信息,既能获取⼆维的平⾯信息,⼜能得到三维的信息。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遥感的基本概念(1)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技术。
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不同于遥测和遥控。
遥感系统包括(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2)信息的获取(通过传/遥感器、遥感平台)(3)信息的传输与记录(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遥感的类型(1)按遥感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2)按遥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μ之间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mμ之间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mμ之间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m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之间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3)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4)按是否成像分类: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2)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4)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遥感概论知识点汇总
遥感概论—刘朝顺第一章绪论一、遥感的概念1.广义::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主要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二、什么是传感器1.地物空间信息主要由搭载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来获取。
2.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3.分类:摄影类型的传感器;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4.构造:1)收集器:收集地物辐射来的能量。
具体的元件如透镜组、反射镜组、天线等。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
具体的无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光敏和热敏探测元件、共振腔谐振器等。
3)处理器:对收集的信号进行处理。
如显影、定影、信号放大、变换、校正和编码等。
具体的处理器类型有摄影处理装置和电子处理装置。
4)输出器:输出获取的数据。
输出器类型有扫描晒像仪、阴极射线管、电视显像管、磁带记录仪、XY彩色喷笔记录仪等等。
三、遥感的特点1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2.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3.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4.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5.时效性- 动态、快速获取监测范围数据。
6.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7.经济性-应用领域多,经济效益高。
8.局限性。
四、遥感的发展历史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萌芽阶段)3.航空遥感阶段4.航天遥感阶段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理解PPT)一、电磁波谱1.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称为电磁波谱。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一、遥感:一种远离目标,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二、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三、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的记录和传输四、遥感的分类①按遥感平台分类:航天、航空、地面遥感②按传感器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0.05-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m)③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④按数据获取方式: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五、遥感的特点宏观性;动态性;技术手段多,信息海量六、当前遥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高分遥感发展迅速,多种传感器并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遥感从定性到定量分析:遥感从“定性”向“定量”转变,定量遥感成为遥感应用的发展热点遥感信息提取逐步自动化:建立适用于遥感图像自动解释的专家系统,逐步实现遥感图像专题信息提取自动化遥感商业化第二章一、电磁波的性质波动性:①是横波②在真空以光速传播③满足C=λ*ƒ粒子性: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E= h*ƒ;P=h/λ波粒二象性的程度与电磁波的波长有关:波长愈短,辐射的粒子性愈明显;波长愈长,辐射的波动特性愈明显。
二、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会出现三种情况:反射、吸收、透射,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如果是不透明的物体,物体的反射率大,发射率就小)四、电磁辐射定义①反射:电磁辐射与物体作用后产生的次级波返回原来的介质,这种现象称反射。
该次级波便称之为反射波(辐射)。
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②透射:电磁辐射与介质作用后,穿过该介质到达另一种介质的现象或过程。
透射率:透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之比。
五、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的波长(频率的大小)长短,依次排列成的图表,称为电磁波谱。
大学遥感概论课程复习资料
⼤学遥感概论课程复习资料第⼀章1、遥感:⼀种远离⽬标,在不与⽬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得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得的信息进⾏提取、判定、加⼯及应⽤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2、地物光谱特性:地球上任⼀物质都会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物体的这种对电磁波固有的波长特性就叫地物的光谱特性。
3、遥感过程:指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及其判读分析和应⽤的全过程。
4、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载体。
5、遥感的分类:按⼯作平台的不同可分为:地⾯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按电磁波的探测⼯作波段可分为:紫外遥感(0.05~0.38µm)、可见光遥感(0.38~0.76µm)、红外遥感(0.76~1mm)和微波遥感(1mm~10µm)。
按传感器⼯作原理可分为:主动式遥感和被动式遥感。
按遥感资料的获取⽅式可分为:成像遥感和⾮成像遥感。
按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可分为:⾼光谱遥感和常规遥感。
6、遥感探测的特点:宏观观测,⼤范围获取数据资料(⼤范围感测)。
动态观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
技术⼿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应⽤领域⼴泛,经济效益⾼。
7、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多分辨率遥感平台并存,多种分辨率普遍提⾼。
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微波遥感、⾼光谱遥感迅速发展。
遥感的综合应⽤不断深化。
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
8、同物异谱:同类地物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
(例如同⼀种植物再骑不同的⽣长阶段在同⼀影像上表现出不同的⾊调)9、同谱异物:不同的地物可能具有相似的光谱特征。
(例如许多绿⾊植物具有⼗分相似的光谱特征)10、地理信息数据的特征:空间性、属性和时间性。
11、GPS的组成:空间星座、地⾯控制系统和⽤户系统。
第⼆章1、遥感经常会⽤到的谱段是?(可见光, 红外波段, 微波)2、⼤⽓窗⼝:电磁波通过⼤⽓层是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的波段成为⼤⽓窗⼝。
3、常⽤的⼤⽓窗⼝光谱段有哪些?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普区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一遥感的定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及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自然界的任何物体本身都具有发射、吸收、反射以及折射电磁波的能力,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物的目的。
三遥感的物理基础(一)电磁波电磁波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物理理论基础。
1、电磁波的性质:具有波的性质和粒子的性质(波粒二相性)2、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高。
3、电磁波谱电磁波几个主要的分段:宇宙射线、伽玛射线、X射线、紫外、可见光、红外(近、中、远)、微波、无线电波。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是近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紫外: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38um辐射的总称,主要源于太阳辐射。
由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被吸收,只有0.3~0.38um波长的光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且散射严重。
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与散射作用,紫外遥感通常在2000m 高度以下的范围进行。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遥感常用的可见光是蓝波段(0.45um附近)、绿波段(0.55um附近)和红波段(0.65um附近)红外,红外线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0.7um至1mm之间,遥感常用的在0.7um-100mm微波,波长在0.1毫米~1米之间的电磁波。
微波波段具有一些特殊的特性:①受大气层中云、雾的散射影响小,穿透性好,不受光照等条件限制,白天、晚上均可进行地物微波成像,因此能全天候的遥感。
②微波遥感可以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微波越长,穿透能力越强。
4、黑体辐射定律辐射出射度:在单位时间内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发出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能量的总和。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又能全部发射,则该物体是绝对黑体。
遥感概论 复习题
遥感概论复习题遥感概论复习题遥感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物体与现象的探测、识别和解释的科学技术。
它通过获取和分析来自卫星、飞机、无人机等平台所获取的遥感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对地球表面的全球观测和监测能力。
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如环境监测、农业、城市规划等。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遥感概论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一、遥感基础知识1. 什么是遥感?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遥感是通过获取和分析来自卫星、飞机、无人机等平台所获取的遥感数据,以获取地球表面物体与现象的信息的科学技术。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测量和分析反射、辐射、散射等现象,来获取地物信息。
2. 遥感数据的分类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遥感数据可以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微波遥感数据。
光学遥感数据主要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热红外线数据,具有高分辨率和丰富的光谱信息,适用于地物识别和分类。
微波遥感数据主要包括雷达和 passive microwave 数据,具有穿透云雾和观测夜晚的能力,适用于地形测量和土壤湿度等方面的研究。
3. 什么是遥感影像?如何解译遥感影像?遥感影像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地球表面的图像。
解译遥感影像是指通过观察和分析遥感影像中的特征和信息,来识别和理解地物类型、空间分布和变化。
解译遥感影像需要结合地物的光谱特征、空间分布、形态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
二、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1.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哪些步骤?各自的作用是什么?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
辐射定标是将原始遥感数据转换为物理量,如辐射亮度或反射率。
大气校正是去除大气对遥感数据的影响,以准确反映地物的表观反射率。
几何校正是将遥感影像与地球表面的几何关系进行匹配,以保证数据的地理位置准确。
2. 遥感图像分类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遥感图像分类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像元的分类、基于对象的分类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
遥感概论复习题
遥感概论复习题考点《遥感概论》课程复习思考题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2.当前遥感发展的特点如何?3.试述遥感在地学中的主要应用,并举例说明。
4.遥感技术中常用的电磁波波段有那些?各有那些特性?5.太阳的电磁辐射与地球的电磁辐射总的特点是什么?两者有何不同。
6.大气散射有几种类型?选择性散射与非选择散射有何不同?7.说明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8.什么是大气窗口?9.水、植被、土壤的反射光谱特征各有那些特点?10.热辐射的定律有那些?主要内容是什么?11.感光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几个?12.区域航空摄影中为什么要有重叠?重叠率是多少?为什么航向重叠要比旁向重叠的重叠率高?13.什么是中心投影?中心投影有那些特点?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有那些不同?14.如何确定航空像片的比例尺?航片上各处的比例尺是否一致,为什么?15.什么是航空像片的投影误差?投影误差的规律是什么?16.航片判读中主要依据那些判读标志?17.试说明热红外图像的几何特征和物理特征。
18.热红外图像的判读标志有那些,它与常规判读标志有何不同?19.什么是侧视雷达?试说明侧视雷达成像的基本原理。
20.侧视雷达图像的地面分辨率由哪两种分辨率组成?从近射程至远射程是如何变化的?21.试说明侧视雷达图像的几何特征。
22.侧视雷达图像的色调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试说明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的。
23.陆地卫星的传感器有几种?波段是怎样划分的?各种传感器中各个波段的分辨率是多少。
24.为什么陆地卫星轨道要与太阳同步?25.什么是太阳同步卫星?什么是地球同步卫星?26.SPOT卫星传感器的特点与陆地卫星有何不同?27.试说明极轨气象卫星图象分辨率和扫描宽度。
28.与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什么优点?29.名词解释: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辐射出射度等。
30.电磁波:速度=波长*频率31.红、绿、兰的互补色分别是:青、品红和黄。
遥感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遥感概论复习参考资料(A )一、 名称解释1、辐射畸变:当太阳辐射相同时,图像上像元亮度值的差异直接反映了地物目标光谱反射率的差异。
但实际测量时,辐射强度值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 发生改变。
P982、辐射亮度:假定有一辐射源呈面状,向外辐射的强度随辐射方向而不同,则 L 定义为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即 )cos ( q A L W F = 。
P183、空间分辨率: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 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P804、亮度温度:衡量地物辐射特征的重要指标。
指当物体的辐射功率等于某一黑体的辐射功率时,该黑体的绝对温度即为该物体的亮度温度。
5、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上的位置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P61二、 计算题已知由太阳常数推算出太阳表面的辐射出射度M=6.284×10 7 W/m 2 ;求太阳的有效温度和太阳光谱中辐射最强波长λmax 。
解:根据斯忒藩-波尔兹曼定律M=σT4 K K W m W M T 5770 10 67 . 5/ 10 284 . 6 ó 4 8 2 7 4 = ÷ ÷ ø ö ç ç è æ · ´ ´ = = - - 根据维恩位移定律λmax =b/T=2.898×10 -3 m·K/2770K=0.50μm三、 问答题1、像点位移的特点:P61① 位移量与地形高差成正比,即高差越大引起的像点位移量也越大。
当高差 为正时,像点位移为正,是背离像主点方移动;高差为负时,像点位移为负, 是朝向像主点方向移动。
② 位移量与像点距离像主点的距离成正比, 即距像主点越远的像点位移量越 大,像片中心部分位移量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遥感概论课程复习资料1、遥感:一种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得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2、地物光谱特性:地球上任一物质都会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物体的这种对电磁波固有的波长特性就叫地物的光谱特性。
3、遥感过程:指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及其判读分析和应用的全过程。
4、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载体。
5、遥感的分类:按工作平台的不同可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按电磁波的探测工作波段可分为:紫外遥感(0.05~0.38m)、可见光遥感(0.38~0.76m)、红外遥感(0.76~1mm)和微波遥感(1mm~10m)。
按传感器工作原理可分为:主动式遥感和被动式遥感。
按遥感资料的获取方式可分为: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按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可分为:高光谱遥感和常规遥感。
6、遥感探测的特点: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大范围感测)。
动态观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
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7、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多分辨率遥感平台并存,多种分辨率普遍提高。
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
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
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
8、同物异谱:同类地物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
(例如同一种植物再骑不同的生长阶段在同一影像上表现出不同的色调)9、同谱异物:不同的地物可能具有相似的光谱特征。
(例如许多绿色植物具有十分相似的光谱特征)《遥感概论》复习资料10、地理信息数据的特征:空间性、属性和时间性。
11、GPS的组成:空间星座、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系统。
第二章1、遥感经常会用到的谱段是?(可见光, 红外波段, 微波)2、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是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成为大气窗口。
3、常用的大气窗口光谱段有哪些?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普区间。
具体波段有:0.3~1.3m(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1.5~1.8m、2.0~3.5m(近、中红外),3.5~5.5m(中红外),8~14m(远红外波段),0.8~2.5cm(微波波段)。
4、为什么不选择5.0~8.0微米波段作为大气窗口?(水汽吸收率大)5、黑体:一种会吸收所有落在它身上电磁波的理想物体。
即:无透射,无反射,只有吸收。
6、从太阳光谱曲线可以看出:太阳光谱相当于6000 K的黑体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其中0.38 ~0.76 m的可见光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6%,最大辐射强度位于波长0.47 m左右;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0.3 ~3.0 m波段,包括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
7、地球自身的辐射接近于300k黑体辐射8、地物反射光(波)谱:研究地面物体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研究地面物体反射率随着波长变化的规律,是一个函数。
换句话,对应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地物有着一定的反射率。
)9、地表常见几种地物的反射波谱(植物、土壤、水体、岩石、雪)10、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频率或波长排列可以形成一个连续的谱带。
具体分段看课本。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第四章1、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0.3―2.5微米),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为主,地球自身辐射可以略。
在中红外波段(2.5―6微米),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身热辐射都是被动遥感的辐射源。
在热红外波段(6微米以上),以记录地球自身热辐射为主,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可以忽略计。
2、传感器的一般组成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
3、传感器的分类:按照数据记录方式分:成像(摄影成像、扫描成像)、非成像按照传感器工作的波段分:可见光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微波传感器按照工作方式来分:主动传感器(侧视雷达、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被动传感器(航空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红外扫描仪)最常见的传感器:成像被动式传感器。
4、传感器的性能:表现传感器性能的指标是传感器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温度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像元越小空间分辨率越大。
最常见的传感器:成像被动式传感器5、扫描仪:光机型扫描仪:把卫星的飞行方向与利用旋转镜式摆动镜对垂直飞行方向的扫描结合起来,从而收到二维信号。
是对地面直接扫描成像。
推扫型扫描仪:采用线列或面阵探测器作为敏感元件,线列探测器在光学焦面上垂直于飞行方向作横向排列,当飞行器向前飞行完成纵向扫描时,排列的探测器就好象刷子扫地一样扫出一条带状轨迹,从而得到目标物的二维信息。
瞬间在像面上先形成一条线图像,一幅图像由若干条线影像拼接而成。
第五章《遥感概论》复习资料1、航空摄影种类:按照像片倾角(航摄倾角)分:垂直摄影(a3度)、倾斜摄影(a=3度)。
按照摄影实施方式分:单片摄影、单航线摄影、多航线摄影。
2、像片倾角(航摄倾角):主光轴和相机铅垂线的夹角(也可说成像片面与水平面的夹角)3、相对:从不同角对对同一地物拍摄的两张的相片。
4、航线重叠度:重叠度要达到53%以上5、旁向重叠度:相邻航线间相邻相片的重叠度。
一般为15%~30%。
6、中心投影:空间任意物点A与投影中心连成的直线或其延长线被像平面所截,则此直线与像平面的交点a就称为A点的中心投影。
(类似于凸透镜成像,所有的投影线都经过投影中心)7、中心投影的成像特征:在中心投影上,点的像还是点。
直线的像一般仍是直线,但如果直线的延长线通过投影中心时,则该直线的像就是一个点。
空间曲线的像一般仍为曲线。
但若空间曲线在同一个平面上,而该平面又通过投影中心时,它的像则成为直线。
8、像点位移:比较地物在航空相片上与其在平面图上位置,位置产生的移动。
产生的原因:相片倾斜,地形起伏和其他物理因素(材料变形,压平误差,物镜畸变等)9、航空像片的比例尺(主比例尺)K:航片上某段长度和地面相应线段的长度比。
K=f/Hf为物镜焦距,H为飞行高度。
当焦距固定,H越高,比例尺就越小。
影响因素:相片倾斜,地形起伏。
只有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线段在像片上才具有相同的比例尺。
10、投影差$:因为地形起伏,导致航片上的像点与垂直相片像点的差别。
特点:地点高程越高,投影差越大;航高越大,投影差越小;像点距离像主点越近,投影差越小(根据$=r*h/H)《遥感概论》复习资料第六章1、航天遥感:是以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或宇宙飞船以及运行在太空的飞行器作为遥感平台的遥感。
2、航天遥感和航空遥感的比较:航天遥感视野开阔,观察地面范围大,可以发表地表大面积宏观特征。
航天遥感的测量时间短,航天遥感价格较低,耗费少。
航天遥感可以对地球进行周期性的,重复观察,利于动态监测。
航天遥感的分辨率不如航空遥感。
3、遥感卫星的轨道参数:- 开普勒六参数:轨道长半轴a、轨道偏心率e、轨道倾角i、升交点赤经、近地点焦距、过近地点的时刻(t0)- 其他参数:卫星高度、运行周期、重复周期、降交点时刻、扫描带的宽度。
4、遥感卫星轨道的类型:地球同步轨道(高轨静止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极轨卫星)。
5、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地球连线在黄道面的夹角,不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改变。
(卫星轨道面和当时的日心-地心连线保持恒定的角度)- 卫星总是在相同的地方时经过同一位置。
- 同纬度地区,卫星经过的地方时相近。
6、陆地卫星Landsat系列轨道特征:中等高度,近圆形,近极地,太阳同步,可重复轨道。
7、扫描成像的原理:利用光感或者热敏元件,进行光电成像。
以光电耦合器CCD为例子, CCD元件受着不同强弱光线照射,经过A/D(模数转换),将电信号转换为大小不同的数字信号. 易于数据的计算和修正、存储。
8、扫描图像和摄影图像的区别:扫描图像:是收集地面反射电磁波(近红外、可见光)通过中心投影的方式,在感光材料上一次过直接曝光,是光学成像,摄影图像的结果是模拟图像,图像用连续的色彩变化表达。
摄影图像需要图像数字化,才能在计算机里处理。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摄影图像:用光感器具,逐点或者逐行或者逐面地进行像点能量的记录,得到的是数字图像。
图像用离散的像点来表达对应地物的反射能量。
9、TM传感器的波段通道和光谱效应:第七章1、微波遥感探测波段:毫米波,厘米波,分米波(1mm~1m)2、常用的微波波段有(按波长从短到长分):Ka(0.75 - 1.1cm)―K(1.1 - 1.67cm)―Ku(1.67 - 2.4cm)―X (2.4 ~ 3.75 cm)―C (3.75~7.5cm)―S(7.5~15 cm)―L (15~30 cm)―P (30~100cm)3、微波遥感的优点:具有穿透云雾、冰雹、灰尘的能力,不容易受到大气散射影响,特别适合探测热带地区,极地地区。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全天候工作,主要为主动探测。
穿透能力强。
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精确探测的能力对海洋,气象探测有特殊意义。
4、微波遥感的缺点:数据噪音大,分辨率低,分析复杂;对于导体物质,微波被吸收多,穿透性差。
5、微波传感器的类型:按照遥感方式来分:主动、被动。
按照是否成像分为:成像传感器:微波散射计(主动,测量地物散射或反射特性)、雷达高度计(主动,测量地表高度,海浪高度)非成像传感器:微波辐射计(被动,测量地面各点亮度温度)、侧视雷达(主动,获取地表图像)、合成孔径雷达(主动,获取地表图像)。
6、侧视雷达工作原理:- 雷达通过天线在短时间内发射一束能量很强的脉冲波,当遇到地面物体时,被反射回来的信号(简称回波)被接收器接受。
- 由于系统与地物距离不同,同时发出的脉冲,接收的时间不同。
- 地物的距离差异和反射辐射强弱差异被记录下来,产生了雷达图像。
7、雷达图像的分辨率:图像上一个像元对应的水平地面的大小(探测器能区分的最小的距离或者面积),所以分辨率越小越好。
8、距离分辨率:沿着侧视方向上的分辨率。
(视角越大,rp 越小,分辨率越好;越小,距离天线越近,分辨率越差)9、方位分辨率:沿着航线方向上的分辨率。
(越大,ra越大,分辨率越差;距离天线越近,分辨率越好;天线越长,方位分辨率越好)10、合成孔径雷达:通过短天线,沿着飞行方向组成天线阵列,通过天线对于地面目标的相对运动来获得高分辨率(类似于多个点观察一个地物)。
最大优点:方位分辨率和距离无关,每个小天线的孔径越小,方位分辨率越好,距离分辨率不变,所以,总像元分辨率变小,像元分辨率变好。
11、侧视雷达图像的几何特征:地物和雷达距离的变化,图像上的比例尺也在变《遥感概论》复习资料化,靠近天线的地物被压缩。
12、地形起伏引起的图形畸变:透视收缩、叠掩、雷达阴影(详见作业三)第八章一、数字图像基础知识:1、模拟图像:用光学摄影的方法得到的光学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