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多媒体应用的无线网络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面向无线网络的信道预测技术研究

面向无线网络的信道预测技术研究

面向无线网络的信道预测技术研究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我们始终面临着信号质量差、网络拥塞、延迟过高等问题。

信道预测技术是一种可以提高网络质量和性能的技术,可以预测信号质量的变化,并在信号质量下降之前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持网络质量。

本文将探讨无线网络中的信道预测技术及其应用。

无线信道预测技术的背景信道预测技术是一种基于多种技术手段的技术,如统计模型、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可以预测信道的动态特性,预测一定时间内的信道状态。

它可以为无线通信提供更多的信道信息,实现最优的信号传输。

正是由于信道预测技术的发展,才让无线通信得到了质的提高。

现如今,当我们在使用无线通信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需要预测当前信道的状态,这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无线信号的质量不但受到天气、地形和建筑物的影响,也受到无线信号本身的干扰和衰减的影响。

而且,无线信号的质量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提高信道预测技术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信道预测技术的分类信道预测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概率模型的信道预测技术和基于机器学习的信道预测技术。

基于概率模型的信道预测技术基于概率模型的信道预测技术利用先前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信道状态。

它包括动态贝叶斯网、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马尔可夫模型等。

其中,动态贝叶斯网是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的信道预测技术,可以对信道状态进行估计和预测。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是一种常见的预测方法,可以使预测更加准确,但缺点是需要大量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

例如,无线信道的历史数据包括速率、能量和时间等方面。

马尔可夫模型是一种基于概率的信道预测方法。

它利用当前信道状态预测下一时刻的信道状态,并且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较高。

基于机器学习的信道预测技术基于机器学习的信道预测技术是一种通过收集大量数据来预测信道状态的技术。

它包括K最近邻、决策树、支持向量机以及深度学习等算法。

其中,K最近邻算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它使用与信道状态相似的历史数据来估计下一时刻的信道状态。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可靠性与安全技术研究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可靠性与安全技术研究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可靠性与安全技术研究在现代社会中,无线通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智能手机到家庭Wi-Fi网络,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但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一系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也浮现出来。

因此,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可靠性与安全技术研究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无线网络中的可靠性技术研究在无线通信领域中,可靠性是评估通信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

现有的无线通信网络存在重传、差错校验和切换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这些技术可以增强无线网络的可靠性。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对无线信道建模和仿真,可以进一步评估这些技术的可靠性。

一种基于多跳中继的移动Ad Hoc网络应用很广泛。

该网络模型采用了中继节点来扩展网络范围,实现了节点到节点之间的通信,这些节点是通过无线信道来相互协作的。

在这种网络中,节点容易发生故障,而且接收到的信号很弱,因此提高移动Ad Hoc网络的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对于移动Ad Hoc网络中的可靠性,研究人员主要通过设计新的协议来实现。

而在指定用户之间的无线通信中,需要保证数据可靠到达目标用户。

如果数据无法在时限内到达目标用户,则会造成通信质量的下降。

因此,需要通过使用可靠数据传输协议来增强无线网络的可靠性。

该协议可以利用不同的包重传机制进行数据传输,从而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无线网络中的安全技术研究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无线网络中,安全性是网络建设者和用户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因此,对于无线网络中的安全性问题,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在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性方面,最常见的问题是嗅探攻击。

这种攻击方式可以通过对无线信号进行监听,对网络数据进行捕捉和偷听,从而借此获取到网络中的重要信息。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可以采用多种加密技术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最常见的加密技术是RC4加密技术。

该技术能够增强无线网络的安全性,保护用户的隐私。

计算机网络_清华大学第二版_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_清华大学第二版_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课后习题(匡桂平整理)第一章概论一、名词解释用所给定义解释以下术语(请在每个术语前的划线上标出正确的定义)。

1.广域网:A2.城域网:D3.局域网: C4.无线传感器网络:B5.计算机网络:G6.网络拓扑:H7.ARPANET :E8.点对点线路:F9.Ad hOC网络:I10.P2P:JA.覆盖范围从几十千米到几千千米,可以将一个国家、地区或横跨几个洲的计算机和网络互联起来的网络。

B.一种将Ad hOC网络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网络。

C.用于有限地理范围(例如一幢大楼),将各种计算机、外设互连的网络。

D.可以满足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大量企业、机关、公司的多个局域网互联的需要,并能实现大量用户与数据、语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的网络。

E.对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奠基作用的计算机网络。

F.连接一对计算机或路由器结点的线路。

G.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H.通过网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来反映出网络中各实体间的结构关系。

I.一种特殊的自组织、对等式、多跳、无线移动网络。

J.所有的成员计算机在不同的时间中,可以充当客户与服务器两个不同的角色,区别于固定服务器的网络结构形式。

二、选择题1.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量的微型计算机通过局域网连入广域网,而局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联通过什么设备来实现。

BA.通信子网B.路由器C.城域网D.电话交换网2.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什么技术高度发展、密切结合的产物。

CA.交换机B.软件C.通信D.自动控制3.电信业一般认为宽带骨干网的数据传输速率达到。

CA.10MbpsB.100MbpsC.2GbpsD.10Gbps4.网络拓扑对网络性能与网络________有很大的影响。

A.造价B.主从关系C.结构D.控制关系A5.建设宽带网络的两个关键技术是骨干网技术和什么技术。

BA.InternetB.接入网C.局域网D.分组交换6.当通信子网采用什么方式时,首先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起逻辑连接。

CM-IMS技术汇报

CM-IMS技术汇报

CM-IMS技术汇报一、CM-IMS概述IMS是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的简称,是一个基于分组域的提供多媒体业务的网络架构体系,是国际公认的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全业务转型的先进技术。

中国移动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策略及网络特点,针对通用的IMS技术标准进行了精简,提出了CM-IMS(中国移动-IMS)网络架构,并将CM-IMS2008年10月30日,关于“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策略”的总裁办公会已明确指出:中国移动的全业务网络策略是发挥无线优势,以IP技术为基础,通过CM-IMS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

CM-IMS是中国移动提升自身网络业务能力、应对全业务运营和互联网竞争的重要手段,具备灵活快速的业务提供能力,具体包括:A.固定窄带及宽带多媒体业务提供能力IMS支持在传统POTS终端上提供PSTN(传统固话)的话音仿真业务;IMS支持向宽带接入用户提供会话类多媒体业务,如多媒体电话、多媒体会议、即时消息等。

B.固定及移动融合的多媒体业务提供能力IMS支持向移动CS用户和IMS用户提供固定移动融合类业务的能力,如综合VPMN,融合一号通等。

C.Web与IMS融合业务的提供能力IMS的业务能力可以通过WEB技术向互联网用户进行开放,为用户提供互联网与IMS业务融合的新体验,如点击拨号、WEB呼叫、WEB即时消息等。

二、CM-IMS的网络结构1.CM-IMS的网络分层架构在CM-IMS的网络分层架构体系中,集团公司层面统一布署IMS相关的业务平台以提供丰富的业务支撑,省公司层面布署IMS相关的核心网元以实现IMS 业务的处理控制,地市层面建设接入控制设备SBC(会话边缘控制器)以实现IMS业务的代理汇聚(可看作传统的程控交换机模块局),在终端层面通过布署IP-PBX、PON等网络接入资源、设备以实现IMS业务的网络接入。

2.CM-IMS用户接入方案:IMS用户有多种接入方式:传统PBX用户通过SIP GW(与MGCF/MGW 共网元)直接接入;IP PBX用户通过SBC接入到IMS网络;企业用户可接入IP PBX或PON设备,并通过SBC接入到IMS网络。

无线通信中的同步技术研究

无线通信中的同步技术研究

无线通信中的同步技术研究在现代通信系统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无线通信中的同步技术即是处理该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同步技术是一项研究如何使接收端与发送端在时间和频率上保持一致,以确保数据正确传输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无线通信中的同步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一、同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分类同步技术资源非常重要,对于用户自身的使用也是非常好的。

所谓同步技术,就是确保发送及接收两端始终保持时间与频率一致的技术。

同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时间和频率的差异反馈给发送端进行补偿,从而使发送端与接收端始终保持同步状态。

同步技术根据时间和频率的同步方式,可以分为粗同步和细同步两种。

粗同步是通过发送端发送同步信号,接收端接收信号后使用包含时间戳信息的帧同步信号进行同步。

这种同步方式精度相对较低,但对于某些应用如广播系统等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而细同步则是通过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精细相互协调使得两端保持同步状态,其同步精度相对较高。

细同步依据不同的原理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 基于时钟同步的同步技术时钟同步是指通过时间信号将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同步到同一时间点,从而使得插入时间戳的消息在同一时间点被接收。

该技术主要用于时间同步比较重要的应用如高精度数据传输等。

2. 基于载波同步的同步技术载波同步是指通过将发送信号与接收端中的参考信号相互对准,并对接收信号进行相位和频率调整来保证载波同步的技术。

该技术应用更为广泛,主要可以应用与多通道的数据传输,多通道的多点通讯等领域。

3. 基于序列同步的同步技术序列同步是通过接收端与发送端之间的序列比对来实现同步,该技术可以应用于无线局域网(WLAN)、广域无线网络等领域,利用了信道的特性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二、同步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无线通信中的同步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应用场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无线接口的数据同步对于无线接口来说,由于信号路径的复杂性和信道变动等原因都增加了数据传输的难度,而同步技术正是用来处理这些问题的技术手段。

WCDMA无线网络技术研究

WCDMA无线网络技术研究

本 振 电路 采 用 P L L +VC O集 成 芯 片 , 时 间 、 意地 点 、 意 人 的信 息 交 换业 务 , 任 任 其优点是简 单 对此 目标 的追求 , 推动 了移动通信业务需 为上下变频提供本振驱动 , 输 输出功率 可编程 、 求 的迅速增 长, 并促使产业 界研制开 发第 方便、 出频率 范围宽 、 三 代移动通信 系统 。 当前第三代移动通信 相噪好 、频谱纯净 。
【 关键 词】 W D A; C M 宽带码 分多址 ; 动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移 第三

源, 效率高 , 可允许 输入 电压 动态范 围大; 控制及通 信单元提供与系统问R 4 5 口 S 8接 代 移 动 通 信 ; 划 规 处理 、模块 间通信协议处理 、对输 人信号 功率检测 、 C控制处理 、 AL 温度补偿 以及 引言 移动通信系统的最终 目标是提供 任意 本 振信号输 出频率 、功率设置 。
维普资讯
WC MA无线 网络技术研 究 D
基准频率相 同。 作为高 稳定度的频率源 . 锁相频率合 成器对频率稳定度提 出了很高的要求 , 其
赵鑫伟
浙江理工大学 信 息电子学院 3 0 1 10 8
短期频率稳 定度亦称 为相位噪声 , 它是频 率 合 成 器 内部 各 元件 产 生 的相 位 噪声 的 总 和。 采用各种方法优 化相 位噪声成为锁相 频率合成器设计 的重点。相位噪声优化方 法 有 :一 、选 择 最 佳环 路 带 宽 ;二 、采 用 锁相环路 降低Vc 0相位噪声;三、 选择适 当 晶体 振 荡 器 的 频 率 :四 、高 鉴 相 灵 敏 度 有 助 于 减 少 鉴 相 器 与 VC O之 间 电路 的 噪 声对相位 噪声 的影响;五 、减小分频系数 N;六 、选择 低闪烁噪声 、高增益的放大 器 ,并保证 其工作在线性放大区 。

IEEE802_11n标准下的4G关键技术解析

IEEE802_11n标准下的4G关键技术解析

1概述随着无线局域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3G (第三代移动通信)牌照的发放,中国通信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升温,对于今后要开展的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实时业务和多媒体业务来说,如何提高和优化无线局域网网络性能,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 ),将有线和无线局域网进行无缝融合,已成为4G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的热点。

2IEEE 802.11系列标准1997年IEEE 802.11标准的制定是WLAN (无线局域网)发展的里程碑,它是由大量的局域网及计算机专家审定通过的标准。

随着各种WLAN 技术的飞速发展,IEEE 802.11系列应用广泛,先后有802.11b 、802.11a 、802.11g 、802.11e 、802.11f 、802.11h 、802.11i 、802.11j 等标准制定,但WLAN 依然存在带宽不足、网管不强大、系统不安全、漫游不方便等一赵海宁刘潇万华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0)摘要第四代移动通信将是一种超高速无线网络。

OFDM 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频谱资源,M IM O 系统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容量、提高频谱效率。

M IM O-ODFM 已经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中的热点。

本文结合IEEE 802.11n 标准分析了4G 中的关键技术,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一定展望,对于我国无线局域网标准的选择,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关键词IEEE 802.11n无线网络4G 移动通信M IM O-OFDMIEEE 802.11n 标准下的4G 关键技术解析(收稿日期:2009年7月10日)Network Elements Security Analysis of the Switching Core Network for Yunnan MobileZhang Jianqiang(China Comservice Fujian Design Institute ,Fujian 350002,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ecurity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re network of Yunnan M obile,this paper proposes the disaster recoverylevel and the disaster recovery goals of the core network bing with current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this paper further analyses core network elements of Yunnan M obile one by one and raises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network security.Key words mobile core network ,security ,network element eisaster recovery系列问题,目前以太网有线IP网络的速率已达到10吉比特级别(10Gbit/s)。

无线网络可信认证技术研究

无线网络可信认证技术研究

无线网络可信认证技术研究无线网络可信认证技术研究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人们对网络安全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由于无线网络的特殊性,其安全性问题相对有线网络更加复杂和敏感。

传统的用户名和密码认证在无线网络中容易受到各类攻击,因此研究无线网络的可信认证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无线网络可信认证技术及其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无线网络安全问题无线网络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泄露问题:无线网络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数据,由于无线信号的特点,数据容易被窃听或篡改,导致用户的信息泄露或用户认证被绕过。

2. 非法接入问题: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广泛,使得攻击者可以通过破解网络密码等手段非法接入网络,侵犯用户的合法权益。

3. 恶意攻击问题:无线网络容易受到各种恶意攻击,如拒绝服务攻击、中间人攻击等,对网络的可用性和数据的完整性造成威胁。

二、无线网络可信认证技术研究现状为解决上述无线网络安全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可信认证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WEP/WPA/WPA2认证技术WEP/WPA/WPA2是无线网络中最常见的认证技术,其原理是通过使用随机数和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以实现用户身份验证和数据传输的安全。

然而,这些方法已经被证明容易受到各种攻击,如字典攻击、重放攻击等,存在安全性问题。

2. EAP认证技术EAP(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是一种常用的认证协议,主要用于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EAP认证技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如EAP-MD5、EAP-TLS等。

然而,EAP认证技术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复杂性较高、执行效率较低等问题。

3. 802.1x认证技术802.1x认证技术是一种基于端口的访问控制协议,通过在无线网络接入点和认证服务器之间建立安全通道,实现用户身份的验证和访问控制。

该技术主要用于无线局域网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基于机器学习的软件定义无线电技术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的软件定义无线电技术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的软件定义无线电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软件定义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SDR)技术已经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而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其在SDR技术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SDR技术研究,并分析其在无线通信领域的潜在应用。

一、机器学习在软件定义无线电中的应用软件定义无线电技术通过将无线通信的功能从硬件实现转移到软件实现,使得无线通信系统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

而机器学习技术则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模式识别,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决策和优化策略。

因此,将机器学习应用于软件定义无线电中,可以进一步提升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1. 信道预测与自适应调制在无线通信中,信道状况的变化对通信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信道数据进行学习和预测,可以实现对未来信道状态的预测。

基于这种信道预测结果,无线通信系统可以自适应地调整调制方式和传输参数,以提供更好的通信质量和高效的频谱利用率。

2. 无线频谱感知与动态频谱分配无线频谱是有限的资源,如何合理地分配和利用频谱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

机器学习技术可以通过对频谱数据的感知和分析,实现对无线频谱的智能管理和动态分配。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的学习和优化,可以实现对频谱的精确感知和有效利用,从而提高频谱利用效率和系统容量。

3. 无线信号识别与干扰抑制在无线通信中,干扰是影响通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机器学习技术可以通过对不同信号特征的学习和识别,实现对干扰信号的抑制和消除。

通过建立机器学习模型,可以识别出干扰信号的类型和特征,并采取相应的干扰抑制策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二、基于机器学习的SDR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应用基于机器学习的SDR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 智能无线电频谱监测与管理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频谱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实现对无线电频谱的智能监测和管理。

浅议WCDMA无线网络的优化管理

浅议WCDMA无线网络的优化管理
Q: 韭
Sc enc i e a Tech ogy n nd nol Inova i Her d t o无线 网络 的优化 管理 CDMA
王 鸿 艳 ( 辽河油 田公 司通信公 司 14 1 ) o 2 o 摘 要 : 着移动通 信网络 的迅猛 发展 , 随 通信 网络运 营商对 网络的管理早 已从对信 号覆 盖的定性要求转 变为对 网络性 能指标的定量管理 。 笔者从 网络优 化管理 的 角度 出发 , 究 了在 3 系统 中所要关 注的 网络覆 盖 、容量 、质量 等优 化 管理 问题 。 研 G 关键词 : 动通 信网络 定量 管 网络 优化 移 中图分类号 :P 9 .1 T 3 3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 0 8 (0 81() 0 2 — 1 1 7- 9X 20 )2b一 04 0
1WC M D A网络覆盖优 化管理
蜂 窝 小 区 的 覆盖 范 围 、 覆 盖 率 和 信 号 覆 盖 质 量 是衡 量 移 动 通 信 网 网络 性 能 的 重 要指 标 。对于 W C MA网络 , 覆盖 情况 D 网络 需 要 考 虑 上 、 下 行 信号 覆盖 状 况 和 上 、下 行 链 路 的 平 衡 情 况 , 常 用 主 导 频 信 号 信 通 噪 比 E / o 下行接 收码功 率 R C cI和 S P作 为衡 量 下 行 覆 盖 质 量 的指 标 , 手 机 的 发 射 功 用 率 作 为 衡 量 上行 覆 盖 质量 的 指 标 。如 果 不 满足指标要求 , C W DM A系 统 覆 盖 会 出现 过 覆 盖 、弱 覆 盖 、 覆 盖 混乱 ( 等 问题 。 导 W C MA 无 线 网络 覆 盖 优化 管理 的 目 D 标 是 保 证 目标 覆 盖 区域 内满 足 上 、下 行 覆 盖 的 要 求 , 保 目标 业 务 的 连 续 覆 盖 。 目 确 标 业 务 是 指 在 系 统达 到或 接 近 目标 负 荷 的 情 况 下 , 户 在 目标 覆 盖 区域 内 任 何 位 置 用 使用 该 种 业 务 都 能 够满 足相 应 的通 信 概 率 要 求 。 为 保 证 目标 业 务 的 连 续 覆 盖 , 盖 覆 优化 管理 目标 主 要 包 含 : 覆 盖 区域 内 保 证 目标 业 务 的 连 续 覆 盖 , 存 在 覆盖 盲 区 。 不 为 保 证 网 络 的 覆 盖 质 量 , 考 相 关 参 W C MA试 验 网 络和 商 用 网 络 的 网络 覆盖 D 性 能 , 求 在 覆 盖 区 域 室 外 部 分 主 导 频 功 要 率R C S P满 足大 于 1 O B 的要 求 , 噪 O dm 信 比 E / o大于 l d cI 2 B的 要求 ; 内部分 主导 室 频R C S P大干 - 0 B E / o 于 一 2 B 9 d m, c I 大 1d 。 控 制 软 切 换 和 更 软 切 换 比 例 , 考 国 参 内 试 验 网和 商 用 网 络 的 优 化 经 验 , 制软 控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发展现状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是指通过无线信号传输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信息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它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讯和获取信息。

本文将介绍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发展现状。

一、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人们开始研究无线电通信技术。

20世纪50年代,无线通信技术开始应用到商业和军事领域。

最早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是模拟通信技术,它使用模拟信号进行通信,具有传输速率低、抗干扰能力差等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后,数字通信技术开始逐渐普及,无线通信技术也开始采用数字信号进行通信,这使得通信质量得到了提高。

目前,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进入了第五代(5G)时代。

5G技术具有低时延、大带宽、高可靠性等特点,可以支持更多的终端设备接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通信体验。

1. 4G技术持续发展目前,全球范围内4G技术仍然是主流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4G技术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和较低的时延,已经广泛应用于手机通讯、移动互联网等领域。

在4G技术的基础上,运营商们也在不断进行网络升级和优化,以提供更快、更稳定的通信服务。

2. 5G技术商用化近年来,5G技术的商用化进程正在加快推进。

全球范围内,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商用5G网络,并将5G技术应用到各种领域,如智能城市、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

5G技术的商用化将为人们提供更丰富、更快捷的通信服务,也将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

3.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物联网技术将各种设备通过无线网络连接起来,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目前,各种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工厂等物联网设备已经开始普及,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4. 边缘计算技术的兴起随着5G技术的商用化,边缘计算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无线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

无线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

无线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移动性管理技术是无线网络运营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领域。

在无线网络中,移动性管理技术可以帮助设备连接到网络并保持连接,以及在设备移动时自动管理连接。

本文将探讨无线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技术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

一、无线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技术在移动性管理技术中,最重要的是基于用户位置的手段。

这种方法可以使设备与网络之间的连接更加智能化,以便在用户移动时优化网络连接。

基于位置的技术涉及到移动性管理协议以及数据处理方法。

在移动性管理上,一个重要的协议是移动IP,简称MIP。

MIP定义了网络节点、信令处理和数据传输的方法,从而使得在设备移动时无需重新建立连接。

与移动IP紧密相关的协议是移动IPv6,也称为MIPv6。

MIPv6建立于IP协议之上,提供了在IPv6网络中处理移动断点的方法。

基于位置的数据处理方法涉及到三种技术:负载分配技术、蜂窝定位技术和GPS定位技术。

负载分配技术利用网络拓扑结构,通过管理初始数据流的方式来实现负载分配。

在蜂窝定位技术中,设备通过与周围的蜂窝发射器通信来确定自己的位置。

GPS定位技术的特点是精确度较高,但它的缺点是费用较高而且会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

二、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了处理无线网络不间断的流动性需求,许多研究机构和网络运营商正在探索创新的技术,以提高无线网络连接的效率和可靠性。

下面是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1.无线网络中的机器学习: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能够将其应用于智能网络连接技术中。

基于机器学习的技术将设备移动路径与网络连接进行对比,进而优化网络连接。

这种方法不仅更加智能,还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资源。

2.设备辅助网络:设备辅助网络是指使用智能的物理设备来帮助数据传输。

这些设备通常被放置在设备的路径上,以便在设备移动时与数据交换。

设备辅助网络可以优化连接、加速传输,提高网络质量。

3.移动性管理协议:为了促进更快的数据传输,网络运营商正在研究如何改进现有移动性管理协议,以提高连接的速度和可靠性。

动态频谱接入网络的路由技术研究

动态频谱接入网络的路由技术研究
取修复措施 , 如重新选择路径、 更改发射功率或者是调整
无线电都要求避免对主用户网络产生干扰, 特别是在第二
类网络中。当主用户开始占用当前认知结点的工作频段 时, 认知结点需要及时切换工作频段, 调整发射功率或调
制方式, 这个特殊 的要求对认知结点的通信协调, 如广播
的资源配置, 平衡通信成本和性能。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 在“ 动 通 信 网络 ” 的 重 大 专 项 研 究 计 划 中 .考 虑 到 I Tavne M . acd系统的频谱跨度大、频谱碎片多的特点。 d 在 技术和应用上都迫切需要引入动态频谱感知、 聚合和接人 机制以实现系统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因此 , 当前各国学术
行深入研究 2 路由度量的选择 . 2
3 D A 无 线 网 络 路 由技 术 的研 究 现 状 S
D A无线网络的路由技术研究必须考虑到频谱资源 S 的质量和分布状态。本文突破传统的路由分类标准, 如多 径路由算法、o 路由算法、基于地理信息的路由算法和 QS
功率感知路由算法等. 以能够体现认知无线电网络环境中 频谱检测、频谱管理等技术对路由设计影响的分类方式, 概述了现有的 D A无线网络路由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S
矫 宠与 秀 发
冲突和干扰的路由算法, 将面临许多挑战I1 l。 , 6
21 控制信道的选择与维护 .
立自己独立的可用频段集合。 物理位置上相邻的结点如果 选取不同的工作频段 , 它们在网络中并非是连通的. 而且
D A无线网络中的认知结点通过对无线频谱环境作 S
如果认知结点更改了工作频段. 其邻居关系由于不同频段
信, 频谱资源的稀缺和静态的频谱分配方式是制约其发展
的主要瓶颈【 。采用认知无线电技术 1 的动态频谱接入

面向多媒体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

面向多媒体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

面向多媒体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如今,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形式的网络媒体,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和文本等,这些媒体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使我们的娱乐和信息获取变得更加便捷。

然而,正如任何新兴技术一样,网络媒体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和威胁。

网络媒体存在着一些与之相关的安全问题,如网络攻击、黑客入侵、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等。

为了保障网络媒体的安全,需要一种面向多媒体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面向多媒体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保障网络媒体的安全,包括加密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内容安全策略等。

在网络媒体中,加密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安全保障措施,它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来实现信息的机密性。

加密技术可以保护网络媒体不被未经授权的人看到,从而防止信息泄漏的风险。

在加密技术中,对称加密和公钥加密是两种较为常见的方式。

对称加密的加密解密都使用相同的密钥,而公钥加密则使用两个密钥,即公钥和私钥。

另外,数字水印技术也是一种常见的网络媒体安全保障手段。

数字水印技术可以在媒体信息中嵌入一些不可见的标记,以便对媒体信息进行识别、鉴别和追溯。

数字水印技术可以有效防止盗版和侵权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可以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除了加密和数字水印技术,内容安全策略也是一个广泛应用于面向多媒体网络的安全技术。

内容安全策略可以通过策略控制、内容审核和内容监控等方式,对媒体内容进行检测和管理。

内容安全策略可以有效防范网络媒体中存在的不良内容、垃圾信息和欺诈信息等,从而保障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

面向多媒体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1. 在娱乐领域中,视频、音频、图片等媒体的保护非常重要。

音乐、电影等制品,很容易就会被盗版,数字水印技术可以帮助保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保护创作者的利益。

2. 在医疗领域,病历和病人隐私数据存储在医院软件系统上。

无线网络技术及应用

无线网络技术及应用

无线网络技术及应用(总1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重庆邮电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堂下考试答卷2016学年第二学期考试科目无线网络技术及应用姓名年级专业2016年 6月28日D2D终端直通技术研究摘要:D2D(device-to-device)通信是一种在蜂窝系统的控制下,允许终端用户通过共享小区资源进行直接通信的新技术,通过提高空间利用率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在某些场景下使移动通信变得更加直接和高效,缓解基站压力,提高用户体验。

本文首先给出了D2D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重点关注干扰管理、模式选择、资源分配和功率控制。

最后对D2D通信技术在下一代网络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构想。

关键词:D2D通信技术;蜂窝网络;资源分配;下一代网络一、D2D的概念及技术特点D2D(Device-to-Device)通信,也称为邻近服务(Proximity Service,Pro Se),是由3GPP组织提出的一种点到点的无线通信技术,它可以在蜂窝通信系统的控制下允许LTE终端之间利用小区无线资源直接进行通信,而不经过蜂窝网络中转。

作为面向5G的关键候选技术,D2D技术能够提升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减轻系统负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无线通信系统频谱资源匮乏的问题。

同时,由于降低了通信距离,D2D技术还可以降低移动终端发射功率,减少电池消耗,提高终端续航时间。

LTE-D2D有以下几个技术特点。

(1)工作在许可频段基于LTE技术的D2D工作在许可频段,作为LTE通信技术的一种补充,它使用的是蜂窝系统的频段,通过基站对无线资源的控制使得对小区其他用户的干扰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因此可以给用户提供干扰可控的环境和较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并且利用网络中广泛分布的用户终端以及D2D通信链路短距离的特点,可以实现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获得资源空分复用增益。

而蓝牙、Wi-Fi Direct、Flash Lin Q等技术,工作在免许可频段,存在严重干扰,通信QoS无法得到保障。

无线网络多址接入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无线网络多址接入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无线网络多址接入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线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无线网络的带宽有限,通信距离受限,如何有效地利用无线频谱资源,提高无线网络的传输效率和容量,成为当前无线网络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多址接入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多址接入技术概述多址接入技术是指在无线信道中同时存在着多个用户的无线传输技术。

其目的是通过对数据进行调度和管理,实现多个用户共享有限资源的通信。

常用的多址接入技术有分时多址接入(TDMA)、频分多址接入(FDMA)和码分多址接入(CDMA)等。

在TDMA中,每个时隙只分配给一个用户,不同用户交替使用各自的时隙,以实现多用户的共享。

在FDMA中,将可用的频带分成若干个子频带,并按照子频带分配给不同的用户,以实现多用户的接入。

而在CDMA中,多个用户的数据流通过同一频带进行传输,区分不同用户的数据流是通过用户之间的不同码来实现的。

二、无线网络多址接入技术的应用多址接入技术作为无线网络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已经在现实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GSM无线通信中采用了TDMA技术,已经成为了手机等智能设备之间通信的标准之一。

在无线局域网(WLAN)中,采用的是FDMA技术,一般采用了Wi-Fi技术标准,提供了高速的无线网络。

而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采用的是CDMA技术,该技术在无线接入网络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CDMA技术在数据传输方面具有高的传输速率、低的误码率和快速的抗干扰能力等优点,在网络中被广泛应用。

而且,当前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中,LTE采用了OFDMA技术和MIMO技术,更进一步地提高了网络的容量和传输速度。

三、多址接入技术发展的趋势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址接入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一些新兴的技术例如5G、D2D等正在逐步改变无线网络中的传输机制,甚至预示着未来无线网络的未来形态。

其中,5G技术在无线接入网络中采用的是OFDMA和SCMA技术,并利用了更广泛的频谱资源,提高了网络的容量和速度。

移动无线网络技术的论文三篇1000字

移动无线网络技术的论文三篇1000字

移动无线网络技术的论文三篇1000字本文以移动无线网络工作实际为出发点,说明了移动无线网络的概念,分析了移动无线网络技术的构成,阐述了移动无线网络日常工作的内容,提出了未来移动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移动无线网络技术运用,提升移动无线网络质量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到的浅谈移动无线网络技术的论文,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浅谈移动无线网络技术的论文一:无线传播(Wireless Communication)是利用以手机为主要传播平台的第五媒体,直接向分众目标和受众定向精确地传递个性化即时信息,通过与消费者的信息互动达到市场沟通的目标[1],其基础实际上就是连接庞大的移动设备的网络。

由于网络应用前期受限于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传播的技术和群众基础不够,使得无线网络传播一直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对于无线网络传播的模式也还没形成一个比较规范、完整的结构形式。

一、目前常见的无线传播模式从传播的模式来看,国内的无线传播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种模式[2]:(一)大型独立WAP 网站模式。

主要指指企业利用本身拥有的用户资源和品牌优势,建立专门的无线应用协议为基础的WAP网站,开展第三方无线传播业务的一种模式。

(二)用户被动接受的SP模式。

是指利用现有的无线用户信息资源,向受众强制传播信息的模式。

其特点是,除非因为网络出现故障,否则受众肯定接收并且看到企业发送的信息。

(三)终端嵌入传播模式。

是指将传播信息以图片、屏保、铃声和游戏等形式植入到手机里面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一种模式,目前智能手机大量采用。

(四)各类WAP网站代理模式。

是指以手机门户网站的形式建立WAP网站,用免费的内容吸引用户访问,然后利用流量做类似目前互联网的传播,这种网站代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对渠道的控制。

(五)小区短信广播模式。

是指进入小区里对用户进行广播发送,如商场的促销信息的场内传播,拉近了商场与顾客之间的距离。

目标顾客收到此类传播信息会感到满意,因为顾客来商场就是希望得到此类服务的。

wmsn研究现状

wmsn研究现状

1 概述1.1 概念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加入了一些采集信息更加丰富的视频、音频、图像等传感器节点,由这些不同的节点组成了具有存储信息、数据计算和通信能力的分布式感知网络。

WMSNS用多媒体传感器节点感知周围环境中的多种媒体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单跳和多跳中继的方式将数据信息传送到信息的汇聚中心,然后汇聚中心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把分析处理后的结果发送给用户,从而实现了全面而有效的环境监测[34,35]。

广义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涵盖了传统数值传感器网络(traditionalscalarsensornetwork)、视频传感器网络(audioandvideosensornetworks)、图传感器网络(imagesensornetworks)、视觉传感器网络(visualsensornetworks)以及视频、音频、图像等各种传感器节点网络的混合[15]。

1.2 研究背景近年来,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研究已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密切关注,holman[1]等人率先提出利用视频传感器网络实现海岸环境监控,DeBardelaben,J.A[2]在2003年11月的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提出了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概念一些学者开展了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在IEEE系列会议(如MASS,ICIP,WirelessCOM等)、ACM 多媒体和传感器网络相关会议(ACM Multimedia,ACM MOBICOM,ACM WSNA等)发表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从2003年起ACM还专门组织国际视频监控与传感器网络研讨会(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Video Surveillence & Sensor Networks)交流相关研究成果,国内外也有许多高校开始了该领域的探索。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也开始了无线多媒体网络方面的研究工作,纷纷成立了无线多媒体网络组并启动了相应的科研计划。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必考整理(全面)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必考整理(全面)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全面)第一章计算机基础分析:考试形式:选择题和填空题,6个的选择题和2个填空题共10分,都是基本概念。

1、计算机的四特点:有信息处理的特性,有广泛适应的特性,有灵活选择的特性。

有正确应用的特性。

(此条不需要知道)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大型机阶段(58、59年103、104机)、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和互联网阶段(Arpanet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运营,在1983年正式使用TCP/IP协议;在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即全功能连接或正式连接;1993年WWW技术出现,网页浏览开始盛行.3、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事务处理、过程控制、辅助工程(CAD,CAM,CAE,CAI,CA T)、人工智能、网络应用。

4、计算机种类: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有大屏幕显示器)、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PDA等). 服务器:按应用范围分类:入门、工作组、部门、企业级服务器;按处理器结构分:CISC、RISC、VLIW(即EPIC)服务器;按机箱结构分:台式、机架式、机柜式、刀片式(支持热插拔);工作站:按软硬件平台:基于RISC和UNIX-OS的专业工作站;基于Intel和Windows—OS的PC工作站。

5、计算机的技术指标:(1)字长:8个二进制位是一个字节.(2)速度:MIPS: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百万;MFLOPS:单字长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3)容量:字节Byte用B表示,1TB=1024GB≈103GB≈106MB≈109KB≈1012B.(4)带宽(数据传输率):bps.(5)可靠性: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来表示。

中国联通网研院李福昌:积极探索MEC在4G中的应用

中国联通网研院李福昌:积极探索MEC在4G中的应用

中国联通网研院李福昌:积极探索MEC在4G中的应用张鹏【期刊名称】《通信世界》【年(卷),期】2016(000)017【总页数】1页(P17)【作者】张鹏【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虽然技术方案尚未完全成熟,但MEC对于视频内容尤其是高清视频、VR等内容的本地分流效果还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部专家李福昌在“2016移动边缘计算MEC技术论坛”上表示,MEC未来在5G时代将大有用武之地,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MEC提前到来,积极探索其在4G网络中的应用。

4G技术让整个无线网络的网络能力和容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相对应的,每bit 传输成本也大幅降低,通信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正是看到了这样的机遇,国外运营商尝试向多媒体业务转型,诸如AT&T 等通过收购一些电视广播公司以及OTT视频公司,以完成其自身在视频市场上的布局和资源储备。

国内运营商也看到了由于网络能力提升所带来的业务转型机遇,来自中国联通内部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联通网络所承载的视频业务只占到现网总数据量的23%,其中标清及以下分辨率的视频比例高达96%,高清及以上仅占4%。

也就是说,视频业务在运营商网络中发展空间巨大,未来将大有可为。

正因此,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在上任伊始就大胆提出了“聚焦战略”,即将4G 与4K作为聚焦战略的“两手抓”工作重点,在今年“5.17电信日”之际,中国联通宣布已完成了全国139个城市的移动视频精品网络建设,并与优酷等OTT企业联合推出了定制化的视频业务内容。

良好的网络质量是开展视频业务的关键——当网络时延为100毫秒时,1080P视频需要8.5Mbit/s边缘带宽,但联通的边缘网络带宽仅有4Mbit/s,那么如何将边缘网络速率从4Mbit/s 提升到8.5Mbit/s,正是目前运营商的难点之一。

在李福昌看来,主要存在3种办法:一是站址加密,不断增加宏基站的建设数量,做到“宏微协同”,通过增加小/微基站的数量,提升边缘速率,但对运营商而言“费钱又费力”;二是功能增强,利用MIMO技术提升小区边缘速率;三是载波聚合,通过2载波和3载波的方式实现1080P视频内容的连续播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多媒体应用的无线网络技术研究
无线网络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随着多媒体应
用的不断兴起,对于无线网络技术的研究也愈发重要。

本篇文章
将以“面向多媒体应用的无线网络技术研究”为主题,探讨该领域
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多媒体应用的特点和需求
多媒体应用包括音频、视频、图像等各种形式,其最大的特点
是数据量非常大,对带宽的要求也十分高。

同时,多媒体应用的
实时性诉求也很高,不能出现卡顿或延迟,否则会影响用户体验。

综合来看,多媒体应用对于无线网络技术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两个
方面,即高带宽和低延迟,而这两个方面也是目前无线网络技术
发展的瓶颈之一。

二、面向多媒体应用的无线网络技术现状
1. 5G技术
5G技术被普遍认为是面向多媒体应用的无线网络技术的主流
方向。

5G技术具有高速、低延迟、高可靠性等优点,能够满足多
媒体应用的需求。

同时,5G技术还可以支持大规模设备连接和物
联网应用等新业务,预计将成为未来无线网络技术的主流。

目前,5G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部署和应用。

2. Wi-Fi 6技术
Wi-Fi 6技术是一种新的无线网络技术标准,可以提供更高的速率、更低的延迟、更好的稳定性和更大的连接数。

Wi-Fi 6技术在
多媒体应用方面的表现也非常出色,可以为4K/8K视频播放、
AR/VR等大规模数据传输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目前,Wi-Fi 6技术
正在逐步普及,未来将会成为Wi-Fi技术的主流之一。

3. 其他技术
除了5G技术和Wi-Fi 6技术外,目前无线网络技术领域还有许多其他技术正在研究和发展中,如LoRa、Sigfox等低功耗广域网
技术、NB-IoT等窄带物联网技术等。

虽然这些技术并不是面向多
媒体应用的主流技术,但它们在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三、未来发展趋势
无线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5G技术发展
5G技术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在实验和应用中还有很多问题
需要解决。

未来,5G技术将会逐步完善和成熟,发展出更多的应
用场景和应用模式。

2. Wi-Fi 6技术普及
Wi-Fi 6技术的普及将会取代当前的Wi-Fi技术,成为主流。

同时,Wi-Fi 6技术还有望进一步提升带宽、减少延迟,更好地支持
多媒体应用。

3. 窄带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窄带物联网技术也将会得到进一步推
广和应用。

窄带物联网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低功耗,可以实现长
时间大规模设备连接和数据传输。

总之,面向多媒体应用的无线网络技术研究目前处于快速发展
的阶段。

未来,5G技术和Wi-Fi 6技术将会成为主流技术,窄带
物联网技术等其他技术也有望得到进一步应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无线网络技术需要更加注重数据传输的质量和用户体验,不断优
化技术方案,才能更好地支持多媒体应用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