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正
确
;
根
据
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标记数(M)
=
再重次捕捕标获记个数体(数m()n),可计算出该鹿群的总数,D 正确。]
4.(2016·全国甲卷)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 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 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 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5.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ⅠT5,2014·全国卷ⅡT31
5年4考
2016·全国卷ⅢT5
2014·全 国 卷 ⅠT31 , 2015 · 全 国 卷
6.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ⅠT31,2015·全国卷ⅡT31
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
5年6考
2016·全国卷ⅠT5,2016·全国卷ⅢT5,
应用(Ⅱ)
2016·全国卷ⅢT31
2.审读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回答以下有关问题:
(1)甲图中 b 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曲线 a、b 哪条更符合自 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如图 B。
①形成原因:食物、空间 有限
②曲线特点种 种群 群数 数量 量达 达到 到
《导学教程》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九单元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试验: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1.种群的特征【解惑】(1)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洁的累加,而是具有进展、自我调整、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
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诞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4)性别比例只影响诞生率。
1.正误推断(1)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2022·江苏卷)(√)(2)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诞生率为10%(2021·浙江卷)(×)(3)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诞生率最高(2021·浙江卷)(×)(4)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密处取样(2022·海南卷)(×)(5)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6)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打算的(2022·四川卷)(√)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取样关键随机性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力量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N=M×n/m(N为种群数量,M为标记个体数,捕获数量为n,被捕获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3.回答年龄组成的相关问题(1)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2)依据图示分析,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
1.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观看下图中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一、课程分析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这个专题是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本专题是在复习了个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从群体水平来研究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在知识上比较基础,使学生由简入难的复习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本专题主要包含两个考点:种群的特征涉及的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需要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内容比较重要,主要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形成的原因,特点,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判断,特别是J型曲线中倍数的应用,S型曲线中K值,K/2值的应用以及曲线分析。
本专题是高考常考的考点,考查的角度侧重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增长类型的曲线分析,准确记忆各特征具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本专题的重点是:1.种群的特征。
2.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由于本专题是学生在高一学习的,与现在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过去学习的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了。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看笔记和书,可以回忆起绝大多数的知识点,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需要参与到小组中,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自己复习总结的任务。
能力基础: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还是欠缺自我总结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汇总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复习了个体水平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定义在必修一就已经学习掌握了,但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稳态的维持与个体稳态的维持有什么区别?这是本专题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三、设计思路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复习本专题知识,先通过学生自己的复习回顾基础知识,尤其是一些易混的概念的比较,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考纲展示]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其概念为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④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的空间特征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跳蝻。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④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⑤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重捕、计数→密度估算。
③密度估算公式:种群数量=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
[判断与表述]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2)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
(√)(3)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取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4)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提示:调查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5)从理论上讲,第二次被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
(×)提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大。
(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9.1-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课件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 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 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 率,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 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 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 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4.“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 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 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5.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 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6.渔业捕捞中,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 K/2 的原因是:K/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 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若 实 验 结 束 后 停 止 人 工 管 理 , 低 密 度 处 理 小 区 将 经 历 __________ 演 替 , 时 间 足 够 长 , 最 可 能 演 替 为 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 若 实 验 结 束 后 除 去 福 寿 螺 和 杂 草 , 该 生 态 系 统 的 __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鹰捕食黑线姬鼠,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 度,A 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280×100)/(2×140) =100(只/hm2),B 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 量,而非某种群数量,C 错误;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可知,在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 少,D 正确。 答案:C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考纲展示]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1页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①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
(2)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组成①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A :增长型,B :稳定型,C :衰退型。
②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如下表:类型各年龄分布种群密度变化趋势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增大 B各年龄个体比例适中基本不变C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减小(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种群的空间特征(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二、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1.曲线A 为“J”型曲线(1)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
(2)数学模型N t =N 0λt⎩⎪⎨⎪⎧N 0:种群起始数量t :时间N t: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3)曲线特点:种群数量是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2.曲线B 为“S”型曲线 (1)形成原因:食物、空间有限(2)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K /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 值后,将停止增长(3)应用建立卧龙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保护大熊猫。
3.图中阴影部分为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就是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1)“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差异:环境阻力的有无。
(2)A 、B 曲线联系:“J”型曲线――→环境阻力“S”型曲线。
201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课标要求】1.种群的特征 (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基础知识梳理】考点1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的全部个体。
从进化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也是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数量特征:4(1)概念:,(2)常见类型:、、。
考点2 种群数量的变化⑴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濒危物种的拯救和恢复。
⑵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⑶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⑴种群特征(种群内部)⑵人为因素: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砍伐森林、猎捕动物使得野生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农牧业和养殖业发展,受人工控制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⑶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课堂探究1】种群特征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样方法适合于调查哪些生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什么?不同植物的样方大小一样吗?3.如何利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种群密度?【例1】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例2】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不正确的是() A.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D.N=39×34÷15【课堂探究2】种群数量的变化1.S型曲线中,哪个区间环境阻力最大?K值固定不变吗?灭鼠和捕鱼应该在什么时间进行?2.在密闭容器中培养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怎样的?3.λ值即种群增长率吗?【例3】下列关于该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 0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 000【变式训练】(2010·长春模拟)如图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跟踪训练1.(2010·温州模拟)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B.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零2.(2010·哈尔滨模拟)如图是世界人口数量从公元纪年开始到2000年的变化曲线。
2013届高考生物起点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学案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学案4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数量的变化(Ⅱ)。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复习要求1.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分析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3.掌握“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形成的条件及特征 4.列举“S”型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基础自查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 。
(2)调查方法①样方法⎩⎪⎨⎪⎧适用于 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取样方法有 和 两种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想一想 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是什么?2.出生率和死亡率: 。
3.迁入率和迁出率: 。
4.年龄组成(1)概念: (2)类型①增长型: 。
②稳定型: 。
③衰退型: 。
想一想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构建种群增长模型(1)方法:。
(2)意义: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 。
(2)数学公式:(3)特点:。
3.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2)概念:。
(3)K值:又称,在的情况下,。
(4)特点:。
课堂深化探究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分析种群数量特征模型、理解种群数量特征:(2)析图①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 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 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⑤预测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是,其次是,由此推导预测出种群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的变化趋势。
2.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1)模式图①图解②析图特别提醒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
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 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 C.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 解析:农药的施用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但不会引发害虫的抗药性变 异,A项错误;A、B、C、D点是药物防治,农药对抗药性害虫进行了选择,因 此害虫数量在一段时间后又恢复,E点是生物防治,降低了害虫的环境容纳量, 因此害虫数量大幅降低,B项正确;在曲线的不同点上,害虫的年龄结构是不同 的,C项错误;据图不能得出食物短缺与害虫存活率有关的信息,D项错误。 答案:B
答案:B
2.如图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和时间的关系。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5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B.在10~30年,种内斗争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强 C.该种群的出生率和迁入率决定λ值的大小 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4.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 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解析: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A项错误;海洋鱼类捕捞应使 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时,E点为K值,B项错误;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 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C项错误;图2中的G点对应图1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 达到了环境容纳量,D项正确。 答案:D
[方法规律]
有关“S”型种群的三种曲线的分析方法
三图对比分析如下: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 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时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1课时种群的数量特征课标要求 1.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2.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考点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提醒(1)一“全”:指全部个体,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包括雌雄个体。
(2)二“单”:指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三“同”:指同一物种、同一时段、同一区域的全部个体。
种群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离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2.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2)意义: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可以逐个计数,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
(2)估算法①样方法②标记重捕法调查对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重捕、计数⎩⎪⎨⎪⎧捕获数N2标记数N0↓计算种群密度N=N1×N2N0注意事项调查期间,被调查个体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记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要能维持一定时间③黑光灯诱捕法:对于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调查种群密度。
源于选择性必修2 P6“生物科技进展”:调查种群数量的其他方法:(1)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和视频。
(2)根据动物的粪便特征计数。
(3)通过动物的声音特征进行计数。
1.样方法更适合用于调查单子叶植物种群密度还是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为什么?提示样方法更适合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因为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双子叶草本植物的个体数目则易于辨别。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0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第0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更最新考纲高频考点核心素养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更(Ⅱ) 3.试验: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更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种群增长的曲线分析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种群属于生命系统,具有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科学思维——建立模型: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科学探究——制订并实施方案: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更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肯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干脆确定种群密度的是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肯定程度上能预料种群数量变更趋势。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诞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增长型:诞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诞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诞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诞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匀称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样方法与标记重捕法的比较(必修3 P 62“学科交叉”改编)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多少只?若部分标记物脱落,该鹿群的数量与实际数量相比有何变更?答案(M×n)÷m只增大走出误区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关键点①: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a.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甲)和等距取样法(如图乙)。
b.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9.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含解析)
9.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项目定义特点或意义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①类型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标记数M =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 。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1.“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项目 “J”型曲线“S”型曲线曲线 模型形成 条件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增长率不变越来越小有无K值无K值,持续增加有K值,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2.下图中甲表示的是“J”型增长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乙表示的是“S”型增长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9页[基础突破——抓基础,自主学习]1.种群的数量特征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重难突破——攻重难,名师点拨]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
(2)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
(4)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如气候、天敌、食物等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2.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注意事项(1)样方法不仅适用于植物,还适用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等,而且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跳蝻的种群密度等也可采用样方法。
(2)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
如双子叶草本植物样方面积为1 m 2,灌木约为16 m 2,乔木约为100 m 2。
(3)计数原则。
若有正好压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
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
(注: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3.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设种群数量为A 只,第一次捕获B 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a 只,其中有b 只被标记,根据公式B A =b a ,得A =aB b。
由上式分析可知:(1)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标志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捕机会降低、标志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被捕获等)造成的b 偏小,则A 偏大。
(2)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被捕获等)造成的b 偏大,则A 偏小。
(3)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
[题型突破——练题型,夯基提能]题型1 种群密度的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分析[技法归纳]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与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关系(1)模式图(2)柱形图1.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 .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解析:据图分析,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在自然界,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答案:B2.社鼠出生1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社鼠在夏季和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C.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D.种群密度增大过程中,雄性死亡率高于雌性解析:分析曲线可知,与春季相比,夏季和秋季种群数量下降,说明社鼠在夏季和秋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项错误;上半年种群数量增加,属于增长型的年龄组成,下半年种群数量下降,属于衰退型的年龄组成,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B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该种群位于湖泊中的一个岛屿,迁入和迁出不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C项错误;春夏季节,种群密度增大,性别比例下降,因此雄性死亡率低于雌性,D项错误。
答案:B[易错警示]与种群特征有关的两点提醒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题型2 种群密度的调查3.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解析:样方法应做到随机取样,常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A正确;对于植物和活动范围较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蚜虫、跳蝻等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则采用标志重捕法,故对于蛇应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结果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C正确;根据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记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标记数(m),可估算出该鹿群的总数,D正确。
答案:B4.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于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B.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物种丰富度研究不能采用该种方法进行C.五点取样时,应选择个体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进行取样D.重捕时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解析:对于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物种丰富度研究也能采用该种方法进行,比如调查礁石上的贝类;选取样方时,一定要做到随机选取;第二次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不影响统计结果,不会影响估算数值,故选A。
答案:A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61页[基础突破——抓基础,自主学习]1.研究方法:建构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种群的数量变化[重难突破——攻重难,名师点拨]1.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比较(1)增长率=单位时间内净增长的数量初始数量=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2)增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净增长的个体数量(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即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2.对K 值(环境容纳量)的解读(1)K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 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 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 值会上升。
(2)K 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 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如图所示:(3)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 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3.“S”型曲线中K 值与K /2值的分析与应用(1)K 值与K /2值的分析(2)K 值与K /2值的应用[题型突破——练题型,夯基提能]题型1 种群数量“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1.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种群数量“J”型增长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解析: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标准的“J”型;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答案:B2.如图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和时间的关系。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5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B.在10~30年,种内斗争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强C.该种群的出生率和迁入率决定λ值的大小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解析: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约第4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A错误;在10~30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变化趋势逐渐增强,B正确;λ值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C错误;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D错误。
答案:B[归纳总结]对“λ”的理解N t=N0λt,λ表示某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题型2 种群增长曲线及K值的理解与应用3.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图所示。
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C.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解析:农药的施用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但不会引发害虫的抗药性变异,A项错误;A、B、C、D点是药物防治,农药对抗药性害虫进行了选择,因此害虫数量在一段时间后又恢复,E点是生物防治,降低了害虫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害虫数量大幅降低,B项正确;在曲线的不同点上,害虫的年龄结构是不同的,C项错误;据图不能得出食物短缺与害虫存活率有关的信息,D项错误。
答案:B4.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D.图2中G点代表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解析: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A项错误;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时,E点为K值,B项错误;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C项错误;图2中的G点对应图1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D项正确。
答案:D[方法规律]有关“S”型种群的三种曲线的分析方法三图对比分析如下:(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