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遗传的基本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植物遗传的基本知识(1)

一、授课章节

第一节植物遗传的基本知识(1)。

二、学时安排

2学时。

三、教学目标

1.掌握遗传、变异、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双受精的概念。

2.掌握真核细胞的结构、染色体的组成。

3.掌握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意义。

4.掌握双受精的过程。

5.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染色体的组成。

2.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

3.双受精过程。

难点:

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剖析。

2.DNA的化学组成。

五、教具

电化教学设备,DNA模型,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挂图。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论法,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Ⅰ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遗传),问学生“为什么马的孩子还是马?猴子的孩子还是猴子?这是什么现象呢?”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遗传的基本知识。

II新课

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遗传

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

子代能表现和亲代一样的特征特性,主要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二)变异

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叫做变异。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有时表现不明显,是变异幅度较小而已。

★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两类。变异性状能反复在后代中出现的称为可遗传的变异,它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如红色菊花变异成粉色菊花,并在后代中继续保持粉色性状,这是粉色基因取代了红色基因的缘故。不遗传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引起性状的暂时性变异,这种变异仅在当代表现,并不遗传个后代,如肥水条件对植株高矮和长势的影响。

(三)遗传、变异和环境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生物性状能够遗传,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使生物一代一代相延续;生物不断地出现变异,促进了生物的进化。

通常把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称为基因型;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称为表现型。基因型是性状发育的基础,一般肉眼看不到;表现型是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植物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一)真核细胞的主要结构与遗传物质的分布

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叶绿体也具有遗传功能。

在尚未进行分裂的细胞中,可以见到许多因碱性染料染色较深,纤细的网状物,称为染色质或染色线。在细胞分裂时,染色线卷曲、收缩,成为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识别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染色体,它由DNA、蛋白质和少量RNA构成。

★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它们在体细胞中一般是成双的,在性细胞中一般是成单的,体细胞染色体数是性细胞的两倍,分别以2n和n表示。例如,水稻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性细胞染色体数为n=12;普通小麦2n=42,n=21;茶树2n=30,n=15;人类2n=46,n=23。

★在体细胞的染色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不同的染色体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二)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DNA

1953年,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DNA的化学组成DNA又称脱氧核糖核酸,由四种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每种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差异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

2.DNA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由两条多核苷酸链构成的。两条链彼此反向平行,围绕同一轴盘旋,形成一个规则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联结,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结起来,形成碱基对。碱基对的组成遵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配对,形成两个氢键;鸟嘌呤(G)与胞嘧啶(C)配对,形成三个氢键。对于某个物种特定的DNA 分子来说,都具有其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3.基因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段,包含有成百上千对的核苷酸,其中极少数核苷酸的变化,都可能导致遗传性状的改变。

(三)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

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离不开细胞分裂。高等生物的细胞分裂主要是以有丝分裂方式进行的(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丝),分为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1.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是生物生长的基础。连续分裂的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开始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称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间期又分为DNA复制前期(G1期)、DNA复制期(S期)和DNA复制后期(G2期);分裂期(M)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1)间期:是细胞连续两次分裂之间的时期,这时看不到染色体的变化。实际上,间期的核处于高度活跃的生理、生化的代谢阶段,正进行染色体的复制,为下一次细胞分裂做准备。

(2)前期:核内出现细长而卷曲的染色体,逐渐缩短变粗,每个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但染色体的着丝粒还没有分裂。这时核仁和核膜逐渐模糊不清。在动物细胞中,此时两个中心体向两极分开,出现星状射线,形成纺锤丝。但在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只是从两极形成纺锤丝。

(3)中期:核仁和核膜消失,各染色体均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板上,两极伸出的纺锤丝附着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上,形成一个纺锤体。此时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都分散在一个平面上,所以,最适于染色体的计数和观察。

(4)后期: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为二,此时每条染色单体成为一个染色体。随着纺锤丝的收缩分别向两极移动,使两极各具有与母细胞相同数目的染色体。

(5)末期:在两极围绕染色体出现新的核膜,染色体又变得松散细长,核仁又重新出现。接着细胞质分裂,在赤道板区域形成细胞板,分裂为两个子细胞。细胞又进入间期状态。

★有丝分裂顺口溜

⊙有丝分裂分五段,间前中后末相连,

间期首先作准备,染体复制在其间,

膜仁消失现两体,赤道板上排整齐,

均分牵引到两极,两消两现新壁建。

⊙有丝分裂并不难,间前中后末相连,

间期复制DNA,蛋白合成在其间,

前期两消和两现,中期着丝列在板,

后期丝牵染体分两组,末期两消两现壁重建。

★有丝分裂遗传学意义

通过有丝分裂,核内每条染色体准确复制后,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使两个子细胞具有与母细胞相同的染色体,在遗传组成上完全一样。这种分裂方式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生物有性繁殖的基础。它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1)第一次分裂。

前期Ⅰ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细线期:核内出现细长如线的染色体。

·偶线期:各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2n个染色体联会成n对染色体,联会成对的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粗线期:二价体逐渐缩短变粗。这时每个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二价体本身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故称为四分体。由一个着丝粒连接着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而不同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互称为非姊妹染色单体。联会在一起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部分发生交换。

·双线期:四分体继续缩短变粗,各对同源染色体开始分开,但在相邻的非姊妹染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