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陆地与海洋教案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09be6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db.png)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使学生掌握世界主要大陆和海洋的名称。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陆地的概念:介绍陆地的定义,陆地的种类。
2. 海洋的概念:介绍海洋的定义,海洋的种类。
3. 世界的陆地:介绍世界主要大陆的名称和位置。
4. 世界的海洋:介绍世界主要海洋的名称和位置。
5. 陆地和海洋的关系:介绍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世界主要大陆和海洋的名称和位置。
难点: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2. 采用案例教学,以具体的大陆和海洋为例,分析其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关系。
4. 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2. 讲解陆地的概念,介绍陆地的种类。
3. 讲解海洋的概念,介绍海洋的种类。
4. 讲解世界主要大陆的名称和位置。
5. 讲解世界主要海洋的名称和位置。
6. 讲解陆地和海洋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8.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陆地和海洋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陆地与海洋关系的理解。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作业中问题的解答。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地球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形成及保护意义。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海洋公园、地理博物馆等,增强学生对陆地和海洋的认识。
3. 开展校园宣传活动,如制作手抄报、举办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注。
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01e55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b.png)
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分析地理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2)提问: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别分布在哪里?2.新课教学(1)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活动一】观察地图,找出世界上主要的陆地和海洋。
(2)讲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活动二】分析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对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3)展示我国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活动三】讨论我国陆地和海洋资源的特点及利用。
3.案例分析(1)展示南极洲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南极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
【活动四】分析南极洲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展示长江流域地图,引导学生分析长江流域的地理特点。
【活动五】分析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活动六】讨论如何保护陆地和海洋资源。
(2)布置课后作业:收集有关陆地和海洋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四、课后作业1.结合地图,分析我国陆地和海洋资源的分布情况。
2.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陆地和海洋资源?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图、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培养了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陆地和海洋资源的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对话一】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张世界地图。
你们能告诉我,地图上颜色较深的部分代表什么,颜色较浅的部分又代表什么吗?生:颜色较深的部分代表陆地,颜色较浅的部分代表海洋。
【活动一】师:很好。
现在,请大家找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和最大的海洋,并告诉我它们的名字。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81487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1.png)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第一章:地球上的水资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情况。
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让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
1.2 教学内容: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及分布。
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海洋生态系统特点。
1.3 教学活动:观看地球水资源分布的图片和视频。
分组讨论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法。
观察海洋生物标本,了解海洋生态系统。
第二章:世界陆地分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陆地的分布情况。
让学生了解大陆和岛屿的区别。
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半岛的分布。
2.2 教学内容:世界陆地的分布情况。
大陆和岛屿的区别。
世界主要半岛的分布。
2.3 教学活动:观察世界陆地分布图,了解各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展示关于大陆和岛屿的案例研究。
观看世界主要半岛分布的视频。
第三章:世界主要山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情况。
让学生了解山脉的形成原因。
让学生了解山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情况。
山脉的形成原因。
山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观察世界山脉分布图,了解各大洲的主要山脉。
学生展示关于山脉形成原因的研究。
小组讨论山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世界主要河流与湖泊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
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
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世界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
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
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3 教学活动:观察世界河流和湖泊分布图,了解各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学生展示关于河流和湖泊形成原因的研究。
小组讨论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世界主要半岛与海峡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半岛的分布情况。
让学生了解海峡的地理位置和作用。
让学生了解半岛和海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世界主要半岛的分布情况。
海峡的地理位置和作用。
半岛和海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833a1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9.png)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使学生掌握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3)培养学生绘制地图和观察地球仪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2. 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3. 世界的海陆分布4. 中国的海陆分布5. 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
2. 教学难点:世界的海陆分布,中国的海陆分布。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 小组讨论法:讨论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3. 实践活动法:绘制地图,展示世界的海陆分布和中国的海陆分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介绍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1)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讲解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
3. 教学环节二:讨论世界的海陆分布(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讨论世界的海陆分布;(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 教学环节三:讨论中国的海陆分布(1)让学生观察中国的地图,了解中国的海陆分布;(2)小组讨论中国的海陆分布特点及意义。
5. 教学环节四: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1)让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价值;(2)讨论保护海洋资源的方法和措施;(3)提高学生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6.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陆地和海洋的探索游戏:通过在线地图工具,让学生实际操作搜索不同大陆和海洋的位置。
高二地理主备教案之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高二地理主备教案之世界的陆地和海洋](https://img.taocdn.com/s3/m/06ea480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e.png)
“高二地理主备教案之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2.教学难点:海洋的划分及各部分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地理学过的世界海陆分布情况。
(2)提问:世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2.教学内容(1)世界陆地的分布①展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观察世界陆地的分布情况。
③讲解世界主要陆地地形区的特点。
(2)世界海洋的分布①展示世界海洋分布图,让学生观察世界海洋的分布情况。
③讲解海洋的划分及各部分的特点。
(3)海洋与陆地的关系①讲解海洋与陆地的相互影响。
②举例说明海洋与陆地关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实践活动(1)让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2)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沿海地区的资源?4.课堂小结(2)强调海洋与陆地关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课后作业1.复习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2.列举三个海洋与陆地关系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实例。
五、教学反思2.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对沿海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测试成绩: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世界陆地和海洋知识的掌握情况。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1.教师活动:展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所看到的陆地分布。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图,描述陆地的分布,如大陆和岛屿的分布位置。
对话示例:教师:请大家观察这张世界地形图,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陆地分布情况吗?学生甲:我发现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陆地比较少。
陆地和海洋教案
![陆地和海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094fb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3.png)
陆地和海洋教案主题:陆地和海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对陆地和海洋的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2. 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陆地和海洋的特征和生物。
3. 挂图或课件,显示关键词和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向学生展示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2. 引导学生思考,陆地和海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习活动: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观察和比较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源,讨论陆地和海洋的特征,如地貌、气候、生物等。
4. 小组分享:将每个小组的观察结果汇总,让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发现。
5. 教师讲解:结合学生的观察和小组分享的结果,教师向学生介绍陆地和海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重要性。
并强调陆地和海洋对生物和整个地球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6. 学生群体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地区的陆地和海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他们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并制作一张海报或演示文稿来展示该地区的陆地和海洋特征。
7. 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让其他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
总结活动:8. 回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强调陆地和海洋的保护意义。
9. 启发学生思考,作为地球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珍惜陆地和海洋。
评估活动:10. 以学生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一份简短的综合评估,要求他们描述陆地和海洋的特征和重要性,以及自己对于保护陆地和海洋的看法。
延伸活动:11. 邀请相关专家或研究人员来学校或通过视频连线,给学生讲解关于陆地和海洋保护的知识和案例。
12. 组织一个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参与环保行动,如海滩清理、树木种植等。
教学资源:-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图片或视频资源- 挂图或课件- 学生小组研究所需的资料和工具评估标准:- 学生能够描述陆地和海洋的特征和重要性。
- 学生能够提出保护陆地和海洋的具体行动和观点。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eb630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7d.png)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2)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情况;(3)能够绘制世界地图,并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2)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情况。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上的经纬线识别;(2)世界地图的绘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图、彩笔、挂图、PPT等;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海洋和陆地;(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海陆分布情况。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2)教师出示地图,引导学生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球仪上的经纬线识别方法;(2)教师讲解世界地图的绘制方法。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洲或洋进行研究;(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绘制地图等方式,了解所选洲或洋的特点;(3)各组分享研究成果。
5. 实践活动:(1)学生动手绘制世界地图,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2. 家庭作业:绘制一幅世界地图,并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海陆分布和七大洲四大洋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绘制世界地图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
《陆地与海洋》 教学设计
![《陆地与海洋》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e6abc4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17.png)
《陆地与海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包括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轮廓特征。
(2)掌握陆地地形和海洋地形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3)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主要学说。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图、地球仪等教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陆地地形和海洋地形的类型及特点。
2、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学说。
(2)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陆地与海洋的基本概念、分布特点和地形类型等知识。
2、直观演示法利用地图、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展示陆地与海洋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学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引起的海陆变化,加深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
1、导入新课(1)展示一张世界地图,提问学生:“在这张地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陆地和海洋是如何分布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播放一段关于海洋和陆地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陆地与海洋的景观差异,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七大洲和四大洋①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图,讲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轮廓特征。
②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
③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游戏,加深学生对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的记忆。
(2)陆地地形①展示陆地地形的图片,讲解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地形类型的特点。
②结合实际案例,如中国的地形,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形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cbebc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b0.png)
世界陆地和海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世界地图上的主要陆地和海洋。
了解世界的地理分布和各大洲、大洋的位置关系。
掌握海洋和陆地的基本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利用图表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认识到海洋和陆地资源的珍贵性。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世界事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地图上主要陆地和海洋的名称和位置。
海洋和陆地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世界地图的阅读和理解。
海洋和陆地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出主要陆地和海洋。
讲解法:教师讲解海洋和陆地的基本特征。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海洋和陆地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2. 教学手段:世界地图:挂在教室墙上,方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图表和图片:展示海洋和陆地的特征和分布。
多媒体课件:播放海洋和陆地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的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主要陆地和海洋。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基本特征。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海洋和陆地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海洋和陆地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5.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家庭周边的陆地和海洋,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世界陆地和海洋的认识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以及他们对海洋资源调查报告的质量。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他们的讨论成果。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当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
第二章_陆地和海洋(全章教案)
![第二章_陆地和海洋(全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1f1293284ac850ac02420f.png)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1节大洲和大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二)、能力目标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规范填写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2、.通过景观图转换成平面图等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填图、绘制地图的技能。
(三)、德育目标通过认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
3、四大洋的分布及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1、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
2、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3、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以读图、训练为主进行教学。
五、教具准备1、地球仪、投影仪。
2、自制有关投影片、大陆轮廓图卡。
六、课时安排第1课时地球?水球——海陆分布大势,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第2课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加加林)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进入太空后,通过拍摄到的照片和观测到的现象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我们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叫“水球”。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板书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1节大洲和大洋[讲授新课]一、地球?水球?1.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P27图2.3,加入到宇航员和小朋友的讨论之中。
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
另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准确。
2.学生辩论在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双方展开辩论,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说明双方的观点。
(1)出示地球仪,问答:蓝色表示什么?(海洋)地球仪上大部分是蓝色说明什么?(海洋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2)投影展示“东、西半球图”,问答: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 和160°E)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蓝色)说明了什么?(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3)投影展示“南、北半球图”,回答: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北半球)在北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洋面积大)(4)投影展示“水、陆半球图”,先说明水半球的中心在新西兰以东安蒂波德斯群岛附近。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5fdd5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6.png)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表面特征1.1 陆地的概念与特征介绍陆地的定义和范围讨论陆地的物理特征,如地形、气候、土壤等1.2 海洋的概念与特征介绍海洋的定义和范围讨论海洋的物理特征,如水温、盐度、潮汐等1.3 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讨论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河流输入、海岸线变化等第二章:世界地理分区2.1 亚洲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征讨论亚洲的主要国家、文化和经济特点2.2 欧洲介绍欧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征讨论欧洲的主要国家、文化和历史事件2.3 北美洲介绍北美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征讨论北美洲的主要国家、文化和经济发展第三章:大洋洲与南极洲3.1 大洋洲介绍大洋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征讨论大洋洲的主要国家、文化和历史背景3.2 南极洲介绍南极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征讨论南极洲的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旅游活动第四章:非洲与拉丁美洲4.1 非洲介绍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征讨论非洲的主要国家、文化和经济发展4.2 拉丁美洲介绍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征讨论拉丁美洲的主要国家、文化和历史事件第五章: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5.1 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讨论海洋资源的种类和利用方式,如渔业、石油等探讨海洋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5.2 海洋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影响分析海洋环境问题的原因,如污染、过度捕捞等讨论海洋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5.3 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与国际合作介绍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如海洋保护区、法律法规等探讨国际合作在海洋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第六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生物多样性6.1 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分布与保护介绍陆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方法,如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等6.2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分布与保护介绍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方法,如海洋保护区、渔业管理、减少污染等第七章:世界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7.1 气候系统的组成与作用介绍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如大气、海洋、陆地等讨论气候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7.2 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讨论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如极端气候事件、海平面上升等7.3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与国际合作介绍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探讨国际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第八章:世界人口、城市与可持续发展8.1 世界人口分布与增长趋势介绍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8.2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讨论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及其影响介绍城市规划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如可持续城市规划、绿色城市建设等8.3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及其核心要素分析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和经验教训第九章:世界经济发展与贸易体系9.1 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与特点分析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特点,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经济全球化等讨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资源、政策、科技等9.2 世界贸易体系的构成与作用介绍世界贸易体系的基本构成,如世界贸易组织(WTO)、自由贸易协定等讨论世界贸易体系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9.3 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合作分析国际贸易的作用与影响,如资源配置、产业转移等探讨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特点及其对成员国的利益和挑战第十章:世界教育、文化与交流10.1 世界教育体系与改革介绍世界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讨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题与挑战,如普及教育、终身学习等10.2 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交流介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等讨论文化交流的意义、途径与作用,如国际艺术节、学术交流等10.3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介绍国际组织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作用分析全球治理的现状、挑战及其发展前景,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陆地的概念与特征陆地的定义和范围是理解世界地理的基础,需要重点掌握。
高中地理课堂教案地球上的陆地与海洋
![高中地理课堂教案地球上的陆地与海洋](https://img.taocdn.com/s3/m/3d153a7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1d.png)
高中地理课堂教案地球上的陆地与海洋地理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陆地和海洋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
3. 了解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陆地和海洋的定义和特征。
2. 弄清陆地和海洋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
3. 理解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5分钟)讲师可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有哪些地方是陆地?哪些是海洋?"。
2. 地球上的陆地(15分钟)2.1 定义和特征:地球上的陆地是指被大片水域所包围的地表,其具有较大的海拔高度和不同的地形特征。
陆地主要分为大陆和岛屿两个主要类别。
2.2 陆地的分布: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辨认出各大洲和岛屿,并简要介绍各大洲的特点和主要国家。
2.3 陆地的重要性:讲解陆地的重要性,包括提供人类居住和发展的空间,提供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等。
3. 地球上的海洋(15分钟)3.1 定义和特征:地球上的海洋是指地球表面的大片水域,其具有较低的海拔高度和较广阔的面积。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约71%。
3.2 海洋的分布: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辨认出各大洋和海洋,并简要介绍各大洋的特点和主要海洋。
3.3 海洋的重要性:讲解海洋的重要性,包括调节气候、提供食物资源、运输贸易等。
4. 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15分钟)4.1 相互依存关系:介绍陆地和海洋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陆地在海洋的保护下不易受到侵蚀,而海洋的气候受到陆地的影响等。
4.2 人类活动影响:讲解人类活动对陆地和海洋的影响,包括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
5. 拓展知识(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是什么?- 地球表面最大的陆地是哪个?最大的海洋是哪个?- 陆地和海洋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有何变化?6. 总结与评价(5分钟)结合学生的讨论和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81bc7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7.png)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第一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基本概念。
2. 掌握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3. 认识陆地和海洋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陆地的定义和特点:陆地是地球表面未被海水覆盖的部分,包括大陆和岛屿。
陆地具有固定的位置,表面形态多样,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基础。
2. 海洋的定义和特点:海洋是地球表面被海水覆盖的部分,占地球表面的70%。
海洋具有广阔的面积,深蓝色的颜色,是地球上水资源的主要来源。
3.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地球上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则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西半球。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陆地和海洋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3. 开展陆地和海洋生物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特点。
第二章:世界地理分区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的地理分区。
2. 掌握各大洲和海洋的位置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地图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世界地理分区的概念:世界地理分区是指将地球表面根据一定的地理特征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2. 七大洲的名称和位置: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3. 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洋。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图,了解各大洲和海洋的位置。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各大洲和海洋的特点。
3. 开展地图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世界地理分区图。
第三章:亚洲地理特点教学目标:1. 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和面积。
2. 掌握亚洲的自然地理特点。
3. 认识亚洲的人文地理特点。
教学内容:1. 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临欧洲,北临北极洲。
2. 亚洲的自然地理特点:亚洲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盆地、高原等。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b5952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5.png)
世界陆地和海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概况;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球仪来观察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和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分享交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世界海陆分布概况: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讲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让学生掌握世界海陆的基本分布。
2. 七大洲的名称和位置: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讲解每个洲的特点和重要国家,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教学资源:1. 地球仪和地图:用于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2.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动画,用于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练习题和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美丽和神秘;提问学生对世界海陆分布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使用地球仪和地图,展示世界海陆分布概况;讲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小组讨论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地球仪,讨论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4. 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讲解答案,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疑惑。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 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对世界海陆分布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交流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制作世界地图:让学生利用剪刀、彩纸和胶水等材料,制作自己心中的世界地图,标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教案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cba246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f.png)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球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2)掌握世界主要大陆和海洋的名称、位置和面积;(3)理解陆地和海洋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2)运用数据和图表,展示世界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占比;(3)以案例形式,探讨陆地和海洋对地球环境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3)提高学生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1)陆地的分布特点;(2)海洋的分布特点;(3)世界主要大陆和海洋的名称、位置和面积。
2. 陆地和海洋的生态环境(1)陆地生态环境的特点;(2)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3)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关系。
3. 陆地和海洋资源(1)陆地资源的种类和分布;(2)海洋资源的种类和分布;(3)陆地和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2)世界主要大陆和海洋的名称、位置和面积;(3)陆地和海洋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2)陆地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2. 数据和图表展示法:运用数据和图表,展示世界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占比;3. 案例分析法:以案例形式,探讨陆地和海洋对地球环境的作用;4.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学地图:世界陆地和海洋分布图;2. 数据和图表:世界陆地和海洋面积占比数据;3. 案例材料:有关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的案例;4.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世界陆地和海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你们能找出世界上主要的大陆和海洋吗?它们分别位于哪个位置?”2. 教授新课:(1)讲解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2)展示世界陆地和海洋面积占比数据,让学生掌握面积大小;(3)分析陆地和海洋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71ec9a8762caaedc33d413.png)
价值观
(1)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2)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复习重点
(1)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
(2)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及产生的原因。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的山系、海洋、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学习大洲大洋在地图上的分布、培养阅读地图和空间想象能力,初步学会读图、填图、绘图,析图的方法,并能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从图上查找、搜寻信息及分析处理的能力。
教学设计
学科
地理
课题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教
学
过
程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者
姜永成
教学方法
目标导学、问题探究、讲练结合
一、新课导入
通过在上几课复习中我们知道了,我们脚下的地球是圆球体,那到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球的表面是个什么样子的,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海陆的分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和四大洋:名称、分布,轮廓及分界线
3、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及例证
()、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运动学说
三、学习新课
1、海陆的分布:
(1)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精选教案大全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精选教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e25dfb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02.png)
一、教案名称: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精选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掌握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技能。
三、教学内容:1.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 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3.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特点4.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 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3.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
2. 地图教学法: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世界地图,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法: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如GPS、GIS等。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5.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教学导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兴趣)【新课内容】1.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 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讲解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如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3.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介绍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如中国、美国、俄罗斯等)【课堂互动】1. 地理知识问答:提问学生关于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1. 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如GPS、GIS等。
2. 操作演示: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和分析。
【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重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世界地图,标注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54204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6.png)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章节一:地球的蓝色部分——海洋教学目标:1. 了解海洋的概念、特点和分布。
2. 掌握海洋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3. 了解海洋对地球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海洋的概念和特点2. 海洋的分布3. 海洋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4. 海洋对地球的重要性教学活动: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蓝色部分,即海洋。
2. 讲解:教师讲解海洋的概念、特点和分布。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海洋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4. 总结:教师总结海洋对地球的重要性。
章节二:世界地理分区——七大洲教学目标:1. 了解七大洲的概念、特点和分布。
2. 掌握七大洲的名称及其地理位置。
3. 了解七大洲的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内容:1. 七大洲的概念和特点2. 七大洲的名称及其地理位置3. 七大洲的人口分布特点教学活动:1. 引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七大洲的分布。
2. 讲解:教师讲解七大洲的概念、特点和分布。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七大洲的名称及其地理位置。
4. 总结:教师总结七大洲的人口分布特点。
章节三:世界地理分区——四大洋教学目标:1. 了解四大洋的概念、特点和分布。
2. 掌握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地理位置。
3. 了解四大洋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四大洋的概念和特点2. 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地理位置3. 四大洋的重要性教学活动:1. 引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四大洋的分布。
2. 讲解:教师讲解四大洋的概念、特点和分布。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地理位置。
4. 总结:教师总结四大洋的重要性。
章节四:世界地理之最——最高峰和最深海沟教学目标:1. 了解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2. 掌握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的地理位置。
3. 了解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的世界地理之最地位。
教学内容:1. 珠穆朗玛峰的概念、特点和意义2. 马里亚纳海沟的概念、特点和意义3. 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的地理位置4. 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的世界地理之最地位教学活动:1. 引入:通过展示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地理之最。
海洋与陆地的地理教案
![海洋与陆地的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a700b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6d.png)
海洋与陆地的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掌握它们在地球表面的比例。
2. 使学生了解海洋和陆地的特点,包括地形、气候、生物等方面。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2. 海洋的特点3. 陆地的特点三、教学重点1. 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2. 海洋和陆地的特点四、教学难点1. 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的计算和理解2. 海洋和陆地的特点的描述和理解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海洋和陆地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洋和陆地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它们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海洋和陆地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教学内容1. 海洋资源的开采和保护2. 陆地资源的开采和保护七、教学重点1. 海洋资源的开采和保护的方法和意义2. 陆地资源的开采和保护的方法和意义八、教学难点1. 海洋资源的开采和保护的技术和环境问题2. 陆地资源的开采和保护的技术和环境问题九、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洋和陆地资源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它们的开采和保护方法。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海洋和陆地资源的开采和保护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十、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对海洋和陆地环境的影响2. 保护海洋和陆地的方法和措施十一、教学重点1. 人类活动对海洋和陆地环境的影响2. 保护海洋和陆地的方法和措施十二、教学难点1. 人类活动对海洋和陆地环境的深远影响2. 保护海洋和陆地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六、教学内容1. 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 陆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七、教学重点1. 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效果2. 陆地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效果八、教学难点1. 海洋环境保护的技术和方法2. 陆地环境保护的技术和方法九、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洋和陆地环境保护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它们的环境保护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地理陆地与海洋教案高二地理陆地与海洋教案:第二单元世界地理从历年高考来看,区域地理知识约占试卷分数的30%~40%,平时常说“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区域地理知识。
因此,从命题角度看,区域地理是命题的基础和背景,如果区域地理知识掌握不扎实,无论理论知识掌握得多扎实,答题也是南辕北辙,得到“一棋走错,满盘皆输”的结果。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基本的命题趋势是:根据各区域经纬网及典型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准确定位;以热点地区地理材料或地图为载体,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或地图,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呈现局部地区轮廓图(含剖面图)对比考查学生对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位置、地形、气候的判断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特色农产品的全球贸易。
2.1 世界陆地和海洋学习目标1.认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天然分界线。
2.了解世界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和海底基本地形的名称及分布。
3.说明大陆漂移假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4.结合区域定位,考查陆地与海洋的局部轮廓或经纬网。
5.运用等高线图,考查陆地地形、地势的特征,对气候、河流的影响等。
6.结合造山带、海沟、岛弧链等考查海底地形与板块边界类型。
学海导航一.世界海陆分布大势:海陆相间,海洋包围陆地,陆地分割海洋,全球海洋连通,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无论是全球还是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水陆半球)。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陆地占29%,海洋占71%。
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
二.陆地:1.陆地、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概念备注陆地地球表面未被水体淹没的部分由大陆、岛屿组成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连带半岛和地峡) 全球共分六块大陆,它们是亚欧大陆(世界最大)、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世界最小,768.2万平方千米)半岛陆地伸进海洋或湖泊的部分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地峡两端连接大块陆地,两侧濒临海洋的狭窄陆地如中美地峡被称为“美洲大陆的桥梁”;克拉地峡;巴拿马地峡;苏伊士地峡等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217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岛屿马来群岛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
大洲大陆及其附近岛屿的总称全球分为七大洲,他们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2.大洲:(1)七大洲的轮廓图:(2)七大洲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由大到小依次是:亚洲(4400万)、非洲(3000万)、北美洲(2400万)、南美洲(1800万)、南极洲(1400万)、欧洲(1000万)、大洋洲(900万)。
可简化为: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洋。
(3)七大洲的平均海拔高度排序(单位:m)由高到低依次是:南极洲(2350)、亚洲(720)、非洲(650)、南美洲(590)、大洋洲(澳大利亚大陆350)、欧洲(340)(4)七大洲的半球位置:①完全分布在东半球的大洲:无。
②完全分布在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
③地跨东、西两半球的大洲:亚洲(西伯利亚西端)、欧洲(冰岛)、非洲(佛得角群岛)、大洋洲(太平洋岛屿)、北美洲(格陵兰岛)。
④完全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
⑤完全分布在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⑥地跨南、北两半球的大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
(5)地跨热带、温带、寒带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6)七大洲之间的分界线:①亚、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②亚、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③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④亚、北美洲――白令海峡⑤南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⑥欧、非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7)地跨两大洲的国家(9个)①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俄罗斯(欧洲国家)、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亚洲国家)。
②地跨亚非两洲的国家:埃及(非洲国家)。
③地跨南北美洲的国家:巴拿马(南美洲)。
④地跨亚洲、大洋洲的国家:印度尼西亚(亚洲国家)。
⑤地跨北美洲、大洋洲的国家:美国(北美洲国家)。
【例1】地表是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的,但是你能否说清它们的分布情况呢?请根据下图回答(1)~(3)题。
(1)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太空使者——加加林说,从太空看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
这是因为世界上海陆面积之比约为( )A.1:1B.7:3C.3:1D.3:2(2)关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大的大洲分布在最大的大洋的东岸B.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不相邻C.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之间是北冰洋D.最大的大洲和北美洲之间是最大的大洋(3)下列各大洲中只濒临两大洋的是( )①亚洲②非洲③北美洲④南美洲⑤南极洲⑥欧洲⑦大洋洲A.①②③④B.③⑤⑥⑦C.②④⑥⑦D.②③④⑦。
【解析】(1)地球表面海洋约占71%,陆地约占29%。
(2)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它位于最大的大洲——亚洲与北美洲之间。
(3)读图可知,亚洲濒临三大洋,北美洲、南极洲也濒临三大洋。
【答案】(1)B(2)D(3)C3.陆地地形:(1)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地形类型特点备注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地面起伏山地海拔较高(500m以上) 很大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相对高度大山脉:呈条带状并沿一定方向延伸很长的山地。
主要山脉:①东西向: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②南北向:贯穿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丘陵海拔较低(500m以下) 较小(多在200米以下)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平原海拔较低(200m以下) 小地面平坦,起伏很小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500多万平方千米)高原海拔较高(500m以上) 小地面平坦,起伏不大,边缘陡峻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500多万平方千米);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盆地无一定标准大小均有中间低,四周高世界最大的盆地是非洲的刚果盆地。
(2)七大洲的地形特色:洲名地形主要特征亚洲 (1)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2)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3)大陆东缘有岛弧带,外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非洲 (1)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起伏不大;(2)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大裂谷;(3)山脉少,分布在西北和东南角的高原边缘欧洲 (1)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的2/3;(2)地势低平,为世界最低的大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3)冰川地形广布北美洲 (1)地势东西高,中部低;(2)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高大山地,东部是低山,中部是平原;(3)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南美洲 (1)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2)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大洋洲 (1)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2)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南极洲 (1)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2350m);(2)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3)七大洲的地形特征比较:大洲共同特征地貌类型地势欧洲地形单一平原为主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南极洲高原为主,被称为“冰雪大陆”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非洲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美洲北美洲分东、中、西三部分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东、西部高,中间低大洋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亚洲地形复杂中部高,四周底(中部为高原山地,四周为平原) 高低起伏大(4)七大洲的最高峰:①亚洲:珠穆朗玛峰(中国、尼泊尔交界处),海拔8844.43m。
②欧洲:厄尔布鲁士西峰(俄罗斯、格鲁吉亚交界处),海拔5642m。
③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坦桑尼亚),海拔5895m。
④北美洲:麦金利南峰(美国阿拉斯加),海拔6194m。
⑤南美洲:汉科乌马山(玻利维亚),海拔7110m。
⑥大洋洲:新几内亚岛上雪山山峰查亚峰(印度尼西亚),海拔5030m。
⑦南极洲:文森峰,海拔5140m。
三.海洋:1.概念:(1)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2)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2.四大洋的分界线:(1)印度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通过非洲最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E经线。
(2)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分界线:通过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14651E经线。
(3)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通过南美洲火地岛南端合恩角的67W经线。
(4)北冰洋与大西洋、太平洋的分界线:6634N纬线(北极圈)。
①北冰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丹麦海峡——冰岛——法罗群岛——设得兰群岛一线。
②北冰洋与太平洋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3.四大洋概况:名称位置面积(/万平方千米) 主要特征主要边缘海和内海主要岛屿、群岛、半岛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州、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 18000 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白令海、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珊瑚海等台湾岛、新西兰南北二岛、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密克罗西亚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朝鲜半岛等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 9300 岛屿不多、呈S形比斯开湾、几内亚湾、墨西哥湾、加勒比海等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西印度群岛等印度洋位于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 7500 大部分位于热带。
热带海洋面积最大。
波斯湾、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等斯里兰卡岛、马达加斯加岛、印度半岛等北冰洋位于北极圈内,被亚、欧、北美三大洲所包围 1300 海岸线曲折,多岛屿、浅而宽的边缘海,大部分洋面终年结冰。
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巴伦支海等新地岛、北地群岛等4.四大洋的有关排序:(1)面积(单位:平方千米)由大到小排序:太平洋(18000万)、大西洋(9300万)、印度洋(7500万)、北冰洋(1300万)。
(2)深度(单位:m)由深到浅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表面温度(单位:℃)由高到低排序: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5.海底地形:海底地形特点大陆架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大陆架底富含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大陆板块)。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的陡坡,平均深度200~~3000米左右大陆坡外缘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分界线(大陆板块)海盆(洋盆) 大洋底的主体部分,近似圆形或椭圆形,周围高,底部平缓(大洋板块)海岭(大洋中脊) 深海底部狭长的高地,出露海面成为岛屿海岭是洋底地壳的诞生处,是板块的边界(生长边界)海沟海底狭长的洼地,一般分布在大洋底部的岛弧外侧海沟是洋底地壳的消亡处,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边界(消亡边界)【例2】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大陆东、西两侧濒临的大洋分别是( )A.大西洋、太平洋B.太平洋、印度洋C.印度洋、大西洋D.太平洋、大西洋(2)图中表示落基山脉的是( )A.aB.bC.cD.d【解析】由密西西比河和科迪勒拉山系可知是北美大陆,那么它的东西岸分别是大西洋和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