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史的发展历程
明朝海关管理制度
明朝海关管理制度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海关管理制度对于国家海洋贸易和财政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段时期,明朝海关管理制度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完备和规范的海关制度之一。
本文将从海关制度的发展历程、管理机构、税收制度、贸易监管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来详细介绍明朝海关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一、海关制度的发展历程在明朝初期,由于国家内外交通不便,海关贸易并不是主要的经济活动。
然而,随着国内生产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开展,海关逐渐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开始对海关进行了管理,设立海防司和税务司,开始了初步的海关管理制度。
洪武十四年(1381年)颁布了《还关山巡检等官员条例》,明确了海关征税和贸易监管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明成祖朱棣时期,海关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洪熙元年(1425年),成祖下令设立海防司、税务司和海道司,负责海关管理和贸易监管。
此后,海关逐渐成为了国家海洋贸易和财政的支柱之一。
到了正统年间(1436-1449年),明政府陆续颁布了《海防诸司管理条例》、《还海诸道御史检查条例》等一系列法令,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海关的管理和监督。
在明代中后期,海关制度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明政府加强对海关的监督管理,将海关税收纳入国家正式财政体系,并规定海关税收的征税标准和流通范围。
此时,海关管理制度已经相对完善,成为了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海关管理机构明朝海关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海防司、税务司、海道司和海关等。
其中,海防司负责海上警备和防御工作,主要是负责海上的巡查和封存,保护海上贸易秩序;税务司负责海关征税和财政管理工作,负责海关税收的收取和管理;海道司负责海上交通的管理以及对外贸易的监督检查工作;海关作为海防司、税务司和海道司的下属机构,负责具体的关口征税和贸易监管工作。
海关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使得明代海关管理制度具有了相对完善的框架和体系。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综述_傅亮
一系列的海关资料,即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 编辑委员会主编出版了 “帝国主义与中国海
瑠 至今仍是海关史研究参考的重要史料。改革开放以后,以陈诗启为首的 瑏 关资料丛编” 共 10 辑,
厦门大学成立了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召开了三次海关史国际研讨会,逐渐推动了近代中国海关 史研究。此后,国内外一系列有关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的论文、著作不断出版。国内的主要代表
海关史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综述
傅 亮
*
摘
要: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无论从研究论著及出版史料方面都取得许
多成果。通过梳理近十年来海关制度及行政、 贸易与税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我们认 为海关史研究者应该突破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内容 、 时限、 资料三方面的限制, 特 别要注意与西方学术界展开对话 ,从而进一步拓展海关史研究。 关 键 词: 中国近代海关史; 近代海关制度; 近代海关管理
* 作者简介: 傅亮,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①
: 《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述评》 , 《厦门大学学报 》 1996 年第 3 期; 阮芳纪 : 《近年来中 戴一峰 , 吴伦霓霞、 何佩然主编 : 国海关史研究述评 》 《中国海关史论文集 》 ,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近 20 年来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 》 , 1997 年版,第 3 - 24 页; 戴一峰 : 《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 吴伦霓霞、 何佩然主 : 《中国海关史论文集 》 , 第 47 - 69 页; 佳宏伟 : 编 《近代史研究》 2005 年第 6 期。
中国近代海关作为西方在中国扩张的产物,广泛涉及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思想 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领域。随着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 已经产生了为数众多的论著,此前已有相关学者对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① 其 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戴一峰先生 1996 年发表的 《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述评 》 以及佳宏伟 先生发表的 《近 20 年来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 》 两文,这两篇文章基本上全面总结了 2005 年以前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重点就 2005 年以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新成 果作一梳理,以期对进一步推动中国海关史研究有所帮助。
海关史
中国古代的海关:海关作为对进出国境的人员和货物监督管理的国家行政机关,是伴随着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行限制而产生的。
我国海关的产生,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历史文献上看,我国海关的起源可以远溯到约三千年前的西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古籍中已有许多关于“关”和“关市之征”的记录。
“关市之征”,就是国家规定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和国内的“市”,要进行检查和征收赋税。
但同时也重视政治上的“守关”,并且有了执掌关市的专门机构和人员。
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这时诸侯国国界消失,有些关撤销或成为内地关,但陆地边境的关仍然存在。
秦朝一些边防城镇的郡守和边关的关都尉,负有军事防卫和管理贸易的双重职能。
汉王朝国内不设关禁。
商货通行无阻,但为防止匈奴入侵,严禁铜铁兵器出关,对商人和使节所带货物,均不征税。
当时甘肃的玉门关、阳关都是著名的边关。
唐代开始,在沿海口岸设市舶使(司),以监管海上进出口货物和船舶,征收关税。
唐朝内地同时设有26处关,并建立了陆关管理制度但对陆关的绢马和茶马贸易均不征税,只是严禁兵器出关。
宋、元、明各朝代均沿袭了唐代的市舶使制度,建立提举市舶司,除征收关税外,还直接管理对外贸易,其职能比较广泛。
元代制定的《市舶抽分则例》,可以说是我国最早较完备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市舶使(司)已具有近代海关的特征。
清初实行海禁,三十年间片帆不准入海,违者处死。
康熙22年(1683年)海禁开放,虽设立了海关,但对海外贸易和国际交往加以限制,实行闭关政策。
1685年(清康熙24年),清政府在广州、漳州(厦门)、宁波、江南(上海)四处设立海关,正式称为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
“海关”之称,从此开始。
但从制度上看,它是市舶制度的继续,也是清初在内地所设“户关”、“工关”的发展、从此,我国古代海关的职能才逐步完善起来。
职能:各国政治、经济情况不尽相同,海关职责也有差异,即使同一国出口货物、旅客行李和邮递物品、进出境运输工具,实施监督管理,有的称作通关管理,有的称作保障货物、物品合法进出境。
我国海关主权发展历程
我国海关主权发展历程
我国海关主权发展历程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历史变迁和多次改革的过程。
早在古代,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海关主权并未完全属于我国自己。
在某些时期,我国的海关主要由外国势力控制,他们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来行使对我国海关的控制权。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取得了海关主权的掌握。
这
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了对海关主权的正式掌控。
随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加强了对海关的管理。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逐步确立了自主的海关主权。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海关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海关管理制度。
特别是在1957年废止《中外海
关通商章程》后,我国对海关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此后,中国陆续恢复了所有港口的海关管理权,并加强了对海关制度的规范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关主权进一步加强。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入推进,中国的海关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使得我国海关主权得到了国际认可和尊重。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海关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海关沟通与合作,提高我国海关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总体来说,我国海关主权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努力和改革。
通
过不断完善海关管理体制和加强国内外合作,我国的海关主权得到了持续加强和提升。
这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简析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简析1. 引言1.1 海关在中国近代的重要性中国近代海关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海关作为国家边境的守卫者和经济交流的门户,承担着监管进出口货物、征收关税、统计贸易数据等多项重要职责。
在清朝时期,海关的建立和发展为国家财政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为外国商品的流入和国内商品的出口提供了便利。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海关成为了中国向西方学习和开放贸易的重要窗口,通过学习西方的海关管理经验和规定,中国海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和现代化。
在辛亥革命后,海关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革,逐渐向现代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海关的作用愈发凸显,通过监管贸易和征收关税,海关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国加入WTO后,海关的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动,更加透明和高效的海关管理体制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海关在中国近代的重要性】不仅在经济方面得到体现,也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1.2 海关在中国近代的作用1. 收税与贸易监管:海关作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渠道,负责征收关税和其他进出口税款。
通过海关的税收功能,国家可以获取财政收入,支持国家建设和发展。
海关也承担着贸易监管的职责,保障国家的贸易安全,防止走私和其他违法行为的发生。
2. 加强国家防御:海关作为国家边防的一部分,负责监控国家的海关边境,防范外敌入侵。
海关在近代还承担着防潜能力的任务,保障国家海洋安全。
3. 推动现代化进程:海关作为国际贸易的桥梁,促进国内外经济交流与合作。
海关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对外开放,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海关在中国近代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在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国家安全和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加深,海关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的经济繁荣和现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简析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简析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组织变革之一,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海关的建立、发展和改革三个方面对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进行简析。
一、海关的建立海关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的海关主要是为了征收税收和控制海上贸易。
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海关始于1843年,这一年签订了《南京条约》。
根据条约的内容,中国同意在主要沿海港口设立海关,由西方国家派遣人员担任海关总监。
随后,欧美各国相继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海关机构,施行通商口岸制度,使得海关在中国的地位日益重要。
二、海关的发展从1843年至1948年,中国近代海关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海关机构逐渐壮大并扩展了其职能,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财政机构之一。
海关的主要职责是征收关税和管理外国人在华的贸易活动。
海关在税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海关税收占当时中国财政收入的大部分。
海关还具备了出入境检查、船只登记、货物查验等职能。
海关通过确保贸易的顺利进行和税收的征收,为中国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三、海关的改革中国近代海关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最早的一次改革是1885年的中外海关总税务司改革,该改革使得海关税制更加完善和规范,并确立了统一征收外国商船费用的制度。
随后,1901年的海关总税务司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海关的组织结构和税务管理。
在中国革命和政权更迭的背景下,海关在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国有化的改革,将海关纳入国家财政体系。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是一个从建立到发展再到改革的过程。
海关的建立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国家财政的发展。
海关的发展使得其在中国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海关税收的征收为中国政府提供了必要的财政支持。
海关的改革则是在历史条件和国家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过程旨在进一步完善海关的组织结构和税务管理,使其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银川海关发展历程
银川海关发展历程
银川海关(以下简称“海关”)是中国海关系统的一部分,位于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
海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
纪初。
在创立初期,银川海关主要负责管理货物的进出口、税收征收和边境监管等工作。
随着国内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海关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部门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海关
的发展。
银川海关积极参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
海关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提高了海关的管理效能。
近年来,海关继续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动“放管服”改革。
银川海关加快了信息化建设,优化了海关的服务流程,提升了海关的办事效率和便利度。
海关还加强了与企业和社会的沟通与合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目前,银川海关已经发展成为集关务管理、贸易促进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机构。
海关坚持“服务贸易、保护
贸易、引导贸易”的原则,积极推动贸易便利化和贸易安全化。
银川海关的业务范围涵盖了货物通关、出入境检验检疫、行政执法等多个方面。
展望未来,银川海关将继续适应国内外贸易形势的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同时,海关还将密切关注全
球贸易环境的变化,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实现更加开放、包容和普惠的贸易体系。
总体而言,银川海关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也为银川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经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海关将继续努力,为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论中国海关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论中国海关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加强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海关管理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其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也在发生着变化。
中国海关管理制度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的朱元璋时代,当时根据清朝的财政政策,制定出以“收税、门徒”作为依据的税收管理制度。
这一管理制度把收税管理作为清朝财政调控的重要手段。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了最初的海关法规,当时针对政治和经济恢复的需要,实行了减免海关关税和减收税收的政策,以及对商品进出口限制性管理。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同时也加快了海关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010年,国家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海关法规系统从此形成,它不仅丰富和规范了海关行政管理范围,还加强了海关的法律监督。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看到,中国海关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已构建起了以“安全、高效、便捷”为指导思想的先进管理体系,形成了综合性、分级性、执行性、标准化的中国海关管理制度。
未来,中国海关管理制度将继续完善,加强对出入口商品、设备、服务及劳务等
进行综合管理,在全球化贸易背景下,进一步改善海关服务功能,确保海关管理的安全性,提高税收的效率,并加强消费者保障。
海关制度发展历程
海关制度发展历程海关制度是指国家政府为了管理和监督国际贸易、边境通关以及打击走私等违法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海关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以下是海关制度发展的主要篇章。
海关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贸易国家,例如中国的商朝和秦朝就有类似的海关制度。
这些海关制度主要是为了管理边境贸易和收取关税。
海关制度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手段和管理方式,对于国家的财政和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增加,海关制度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改进。
在欧洲,16世纪的荷兰和英国成为了海上贸易的重要中心,他们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海关制度。
荷兰和英国的海关制度主要是为了管理边境贸易、保护国内产业、收取关税,以及确保对外贸易的公平和安全。
这些制度为后来世界各国在海关管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8世纪至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国际贸易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各国纷纷加强海关组织,完善海关法规,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国际贸易。
英国在这一时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海关学院,以培养专业的海关人才。
20世纪初以来,各国海关制度开始向现代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
不断改进的科技手段,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海关的管理水平。
各国海关之间也积极开展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行动,共同应对跨国犯罪和恐怖主义等威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海关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各国在加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同时,也提倡开放和自由贸易。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各国正在进一步完善海关制度,提高海关效率和服务水平。
例如,简化通关手续、推行单一窗口,以及智能化监管等举措已经在一些国家得到实施。
总的来说,海关制度是国家管理和监督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的贸易国家到现代全球化时代,海关制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海关制度将继续面临挑战和变革,然而,无论如何,海关制度的核心目标——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经济安全,仍将保持不变。
郑州海关发展历程
郑州海关发展历程郑州海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管辖的一级海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
郑州海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
当时,由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推动和中部地区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郑州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郑州海关应运而生。
1984年,郑州海关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内陆城市的海关。
刚开始成立的郑州海关只是一个小型单位,担负着监管来往邮件和快递的责任。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加,郑州海关的职能逐渐扩大,开始承担对外贸易、旅客出入境等任务。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郑州海关的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推进。
2002年,郑州海关下设四个关区:郑州关、郑州机场关、洛阳关和南阳关。
其中,洛阳关和南阳关主要负责境内商品和人员的出入境管理,而郑州关和郑州机场关则主要负责对外贸易的监管。
2005年,郑州海关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当年,中国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郑州成为了西部开放的重要门户。
郑州海关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得以全面推进海关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近年来,郑州海关在不断推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013年,郑州海关与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署办公,促进了海关和检验检疫的协同工作。
2017年,郑州海关在跨境电商领域开展试点工作,推动了郑州市的跨境电商业务的快速发展。
如今,郑州海关已经成为全国第四大综合保税区海关,并拥有多个口岸和物流园区。
郑州机场关口岸成为了全国第四大综合口岸,年通关货物量超过500万吨。
郑州站口岸成为了铁路国际联运的重要站点,实现了与中亚、欧洲等地的班列运输。
同时,郑州海关还着力推进智慧海关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郑州海关的发展是郑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郑州海关将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同时,郑州海关还将继续推动自身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海关主权发展历程
我国海关主权发展历程我国海关主权发展历程始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的第一座海关古城——蓟门。
蓟门是我国最早的关所之一,也是我国海关的先驱。
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我国海关主权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逐步发展壮大。
随着贸易和海外旅行的增加,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海关控制贸易的需要。
明朝时期,海关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并成为国家重要税收来源之一。
明朝海关对外国贸易实行严格管理,但在清朝时期,由于封闭政策的影响,海关逐渐衰弱。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五个口岸,包括廣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
这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开始全面开放,也使得海关制度重新获得重视。
几年后,英国政府派遣商人陆续抵达我国,成立“领事实行海关”的机构。
1861年,中国正式成立海关总税务司,开始对外贸易进行集中管理。
从此,我国海关主权逐渐恢复,并逐步发展壮大。
1875年,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签订《天津条约》,确立了我国海关总税务司的地位和权力,并逐渐将中国主权逐渐恢复,对外贸易得以充分控制。
20世纪初,中国爆发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胜利后,海关总税务司转为中国政府直接管理,彻底恢复我国对海关的主权。
1927年,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成立海关总署,开始对外贸易进行全面管理。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海关主权迅速增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关主权进一步加强。
1951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包括与外国签订的有关海关的条约。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国家海关总署,随后开始对外贸易的全面监管和管理。
此后,我国海关主权不断巩固和完善,成为国家重要的税收和经济管理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海关主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1992年,中国政府成立海关总署,从此开始对外贸易进行更加规范和高效的管理。
此后,我国海关主权不断扩大,管理范围不断拓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简析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简析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是指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海关制度的演进和发展。
从中国近代历史的角度来看,海关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进行简要分析。
清朝海关的建立。
19世纪初,清朝政府面临着外国势力的侵略和贸易不平衡的困境。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清政府于1854年在广州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关机构——广州海关,随后又在大连、汉口、天津等地相继设立了其他海关。
这些海关由外国人管理,负责征收关税,监管海关工作。
清政府希望通过设置海关来管理贸易并提高国家收入,从而提高国家实力。
海关制度的扩张与演变。
自1854年广州海关的设立以来,海关制度在中国全境逐渐扩张。
1881年,北洋政府成立了三口通商海关总局,对全国的海关进行整合和统一管理。
1902年,清政府签署了《中美通商条约》,并由此成立了道光海关,此后日本、英国等国家也相继签订类似的条约并设立了对应的海关。
这些海关的设立与管理,为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海关管理思想与技术的引入。
在中国近代海关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外国专家被聘为海关官员,为海关管理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技术。
他们引进了现代商检设备、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海关运作模式。
海关进口税的征收方式由原来的“定额税”逐步改为“特许税”,从而提高了税收效率。
海关还改善了通关程序、加强了商检工作,提高了对商品的质量监管,为中国贸易发展提供了保障。
近代海关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关以其集中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的经济、贸易和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海关的设立为中国的现代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使中国能够更好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引进外国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发展。
海关的贡献也使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地位。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从海关的建立到发展和变革,都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海关历史沿革
闽海关历史沿革清代闽海关沿革黄国盛李森林福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立海关的省份。
考察闽海关的历史沿革,有助于人们了解近代福建对外经济交往的状况。
清代的闽海关,亦是近代中国海关制度演变发展历程的缩影。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王朝统一了台湾,进一步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
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与外部世界的经济交往,康熙下令开海贸易。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决定粤、闽两省先行创设海关,任命郎中宜尔格图为粤海关背任满人监督,郎中吴世把为闽海关首任满人监督。
吴世把及时赴任,该年十月闽省已“设闽海钞关,许百姓造船浮海而贸易焉”(中华书局:《清史资料》第1辑)。
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于次年( l685)才到广州设关。
随后.清廷又议准江、浙二省分别设立江海关与浙海关。
闽海关初用满汉二员监督,二年一易。
首任满汉监督分别为户部郎中吴世把和兵部主事张濬。
康熙二十九年.为内务府员外朱成格,“此下专用满员,一年一易”(同治七年刊本《福建通志》卷107)。
由于闽海关初用满汉二员海关监督,“分驻南、厦二口”,便设两处海关监督衙署。
一处设在福州府城外南台中洲,另一处监督衙署设在厦门塔仔街张厝保(道光十八年刊本《厦门志》卷7)。
雍正二年(1724 ),闽海关议归巡抚管理,巡抚委府道征收。
雍正七年,复设海关监督。
乾隆三年(1738),改归“镇闽将军兼理,衙署仍在旧地”。
此后历久不变。
闽海关在闽省沿海一带设有大小诸多税口。
这些税口初由海关衙署自设,“原未报部”。
至雍正七年,闽海关监督将收税之南台、厦门、泉州、涵江、安海、铜山、石码、南山边、闽安镇、宁德(后移驻酒屿)、沙埕、福宁、白石司、刘五店、云霄、诏安(后移驻悬钟)、枫亭、江口、港尾渡等20处税口“奏明覆准,经部科颁给亲填季考等簿”。
其中南台、厦门、泉州、涵江等6处称为大口,乾隆初年“分委旗员陆员赴南台、厦门等六大口管理”。
此外,闽海关还在沿海各地设数十处巡查小口,亦称“稽查口岸”。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简析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简析【摘要】近代中国海关的变迁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朝时期海关管理体制初步建立,近代海关在改革与发展中不断完善,逐渐发挥重要作用。
海关在对外贸易中扮演着监管和征税的角色,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近代现代化进程中,海关地位逐渐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海关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加强国际合作,促进贸易发展。
中国近代海关的演变,推动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其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和作用,预示着中国海关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中国近代海关、变迁、清朝、海关管理体制、发展、改革、对外贸易、现代化、地位、全球化、影响、提升、作用。
1. 引言1.1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简析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海关作为国家对外贸易的管理部门,在近代经历了从清朝时期的封闭与保守到近代的开放与改革的演变过程。
在清朝时期,海关管理体制主要由海关总署和各地海关组成。
海关总署负责制定海关政策和管理全国海关事务,各地海关则负责具体的海关征税和查验工作。
在这一时期,海关管理体制相对封闭,对外贸易受到限制,导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随着近代海关的发展与改革,中国海关逐渐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海关管理机构逐步完善,海关征税与查验工作逐步规范,对外贸易逐渐开放。
特别是在近代对外贸易中,海关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海关在中国近代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也逐渐提升。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海关的作用愈发重要。
海关在管理国际贸易、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当代全球化时代,中国海关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海关在对外贸易、物流运输等方面的责任将更加繁重。
中国海关将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探秘中国海关发展历程
关 时期 的见证 。
至 1 9 3 3年 , 国 民政 府 经 过 多 番 努 力 , 终 于 收 回 了 关税 自主权 , 但 重 要 职 位 仍 由 外 国 人 担 任 。 新 中 国 成 立 宣告 了近代 史的 终结 , 也 宣 告 了 中 国 近 代 海 关 的 终 结 , 中 国政府 收回了海 关的一切权 力 。 △清 代 海 关 帽 徽
▲ “ 浙海关” 八年 吉 字 五 两 税 锭
德 璀 琳
中 国 海 关 便 形
成 了制 度 。1 8 6 3年 , 赫德 接任 总税务 司 , 其后 , 海 关被 建成英 国对 华关 系的基 石 , 海 关势 力得 以乘 机渗透 中
国政治 、 经济 、 文化 甚至军 事各 个领域 。
动下 , 一 批 沿 海 港 口城 市 随 之 兴 起 。为 了加 强 对 海 上 贸 易
的管理 , 唐代 开 始设市 舶使 掌管 海外 贸易 , 负 责检 查出 入海 港的 外商 船舶 、 征 收关 税 、 收购 政 府
专卖品等 。两宋 时期 , 更是设 置 了市 舶司 , 管理外 贸船 只 , 负责征 税 , 同时对外 商 、 本 土商 人及他
海 关的发展 历程是 对夕 经济 贸易发 展历程 的一个缩 影 。陈歹 U 在 国家海洋博 物馆 中华 海洋文 明系列 展厅 中的一件 件 珍贵文 物 , 展 示 着 中国海 洋文 明繁 荣 、 衰落 、 复 兴的 历史 进程 , 也可 从 中
一
窥中 国海关发 展之路 及其对 国家经 贸乃至社 会发展 的影响 。
们 所贩 卖的商品 进行管理 , 体 现 了国家政权 对海外 贸易 的管理逐 渐完善 并正规化 。 至清代 , 政 府为 了管 理海 上贸易 与征 收进 出口 关税 , 分 别设立 粤 、 闽、 浙、 江四 海关 。清代 的
《中国近代海关史》海关-历史-中国-近代
中国近代海关史简介中国近代海关史是指中国在近代历史时期的海关发展与演变情况。
近代海关主要是指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开设的关税机关。
这些海关在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承担着收取关税和监督贸易的职责,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海关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以及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历史背景在中国近代史上,海关一直是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1842年,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首次被迫开放一系列港口,并成立了外国海关。
随后,西方列强相继在中国其他城市建立了海关机构。
这些海关的首要任务是收取关税,并执行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重要事件翰林学士郑观应领导的海关改革19世纪末,中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开始了自强运动。
在这一时期,翰林学士郑观应领导的海关改革成为了一项重要举措。
这次改革以充实海关财政、加强海关管理为目标,通过优化海关组织结构和提高工作效率,使海关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桥梁。
黄海海战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中日两国在黄海爆发的海战中,中国海军一败涂地。
这场战争使中国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外国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影响力。
国民党政权时期的海关管理1912年辛亥革命后,国民党建立了中国的临时政府。
在这一时期,海关成为了国民党政权的贡献来源之一。
海关的管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近代海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海关的开设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成为可能,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和新的商业机会。
其次,海关的运作使得中国贸易能够规范化和正规化,为中国的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海关还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贸易环境,为中国引入新技术和理念提供了机会。
然而,近代海关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由于外国势力对中国海关的控制,中国的贸易收入大部分都流向了外国。
同时,海关也成为了西方列强干涉中国内政的一个重要手段,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中国海关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海关史的发展历程一、古代中国的海关制度古代中国的海关制度起源于秦朝,当时的海关主要负责对外贸易的监管和征收税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关制度逐渐完善,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海关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明朝时期,海关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明朝政府设立了各地的海关,实行了统一的税收政策,以及对外贸易的管理制度。
清朝时期,海关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重视。
1843年,英国与清朝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必须开放一些口岸供外国商人贸易。
为了有效管理这些口岸的贸易活动,清政府成立了海关总税务司,由英国人擔任司长。
海关总税务司在中国的各个主要口岸设立了海关,负责对外贸易的税收征收和管理。
三、近代中国海关的发展在近代中国,海关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1901年,清政府颁布了《海关条例》,正式确立了海关的法定地位。
根据这部条例,海关的职责包括征收关税、监督对外贸易、打击走私等。
此后,海关的管理逐渐规范化,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机构之一。
1927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海关总署,负责全国范围内海关的管理工作。
海关总署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海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在海关总署的领导下,中国的海关逐渐实现了现代化管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海关监管体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关总署改为海关总局,继续负责全国范围内海关的管理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海关总局根据国家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提高海关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海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关经历了更加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增长。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对外贸易需求,中国海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海关采用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了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
中国海关积极参与国际海关合作,加入世界海关组织,与世界各国的海关保持紧密的联系与合作。
中国海关与其他国家的海关之间建立了信息交换机制和合作机制,共同打击跨国走私和非法贸易活动,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40 年中国海关发展历程回顾及启示
能, 创新通关作业模式, 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
1986 年, 随着国家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针对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 十四个沿海
城市的开放以及沿江、 沿边城市的开放和各地对海关的需求, 海关总署适时提出了以 “ 促进为
主” 的海关工作方针, 加大支持和服务的力度, 使海关在对外贸易、 对外交流方面的作用凸
现, 海关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 二) 第二个关键时期: 1987 - 2001 年
1987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 《 海关法》 , 标志着海关的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以
. All海关法为主体,
度, 通关效能不断提高。 这些带有全局意义的改革创新使海关工作走上了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要求, 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轨道。
( 四) 始终坚持忠于职守把好国门, 铸造国家经济长城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把门人, 海关一直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中国的经济规模从 1978
年的 3679 亿人民币增长至 2017 年的 82 71 万亿元, 其中外向型经济的比重很大, 特别是中
. All Rights
Reserved.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发挥了独有的作用,
关 键 词: 改革开放; 四十周年; 海关改革; 海关管理
一、 改革开放 40 年中中国海关经历的三个关键时期
( 一) 第一个关键时期: 1978 - 1986 年
1978 年 12 月 18 日 - 22 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
益作为海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 “ 把好关, 服好务” , 针对把关与服务中出现的
闽海关历史沿革
清代闽海关沿革黄国盛李森林福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立海关的省份。
考察闽海关的历史沿革,有助于人们了解近代福建对外经济交往的状况。
清代的闽海关,亦是近代中国海关制度演变发展历程的缩影。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王朝统一了台湾,进一步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
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与外部世界的经济交往,康熙下令开海贸易。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决定粤、闽两省先行创设海关,任命郎中宜尔格图为粤海关背任满人监督,郎中吴世把为闽海关首任满人监督。
吴世把及时赴任,该年十月闽省已“设闽海钞关,许百姓造船浮海而贸易焉”(中华书局:《清史资料》第1辑)。
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于次年( l685)才到广州设关。
随后.清廷又议准江、浙二省分别设立江海关与浙海关。
闽海关初用满汉二员监督,二年一易。
首任满汉监督分别为户部郎中吴世把和兵部主事张濬。
康熙二十九年.为内务府员外朱成格,“此下专用满员,一年一易”(同治七年刊本《福建通志》卷107)。
由于闽海关初用满汉二员海关监督,“分驻南、厦二口”,便设两处海关监督衙署。
一处设在福州府城外南台中洲,另一处监督衙署设在厦门塔仔街张厝保(道光十八年刊本《厦门志》卷7)。
雍正二年(1724 ),闽海关议归巡抚管理,巡抚委府道征收。
雍正七年,复设海关监督。
乾隆三年(1738),改归“镇闽将军兼理,衙署仍在旧地”。
此后历久不变。
闽海关在闽省沿海一带设有大小诸多税口。
这些税口初由海关衙署自设,“原未报部”。
至雍正七年,闽海关监督将收税之南台、厦门、泉州、涵江、安海、铜山、石码、南山边、闽安镇、宁德(后移驻酒屿)、沙埕、福宁、白石司、刘五店、云霄、诏安(后移驻悬钟)、枫亭、江口、港尾渡等20处税口“奏明覆准,经部科颁给亲填季考等簿”。
其中南台、厦门、泉州、涵江等6处称为大口,乾隆初年“分委旗员陆员赴南台、厦门等六大口管理”。
此外,闽海关还在沿海各地设数十处巡查小口,亦称“稽查口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关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海关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进出口货物的流通,维护国家的海关安全,收取关税等。
中国海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迁和演进。
1. 古代海关时期
古代中国的海关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那时,中国的海关主要是为了管理海上贸易和收取税款。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的海关主要设立在沿海城市和港口,如秦朝的广州和汉朝的临淄。
海关的主要职责是检查货物和收取税款。
2. 唐宋时期的海关管理
在唐宋时期,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中国的海关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唐朝时期,海关开始设立在一些重要的港口城市,如广州、泉州等。
宋朝时期,海关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海关机构逐渐形成,主要负责监督海上贸易和收取税款。
3. 明清时期的海关改革
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关管理发生了重大改革。
明朝时期,明政府设立了海禁,限制了对外贸易。
然而,随着外国贸易的增加,明朝政府不得不重新调整海关管理。
清朝时期,康熙皇帝开始进行海关改革,设立了一批现代化的海关机构,如广州海关、上海海关等。
这些海关机构采用了西方的管理模式,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
4. 近代海关管理的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的海关管理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
在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增加,清朝政府开始进行海关机构的改革。
英国领事盛宣怀担任海关总税务司期间,对中国的海关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中国的海关机构逐渐现代化。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在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政府继续推动海关的现代化建设,并在1927年成立了国民政府海关总署,负责全国范围内的海关管理和监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海关管理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中国政府对海关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现代化的海关机构和管理体系。
海关的职责逐渐扩大,除了管理进出口货物的流通和收取关税外,还负责打击走私、维护国家的海关安全等。
至今,中国的海关管理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先进管理机构之一。
中国海关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海关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总结起来,中国海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古代海关时期、唐宋时期的海关管理、明清时期的海关改革以及近代海关管理的发展等阶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海关管理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现代化的管理机构,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
全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