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第六章)

答: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为两难故事法,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顺序。

(1)前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或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相信客观的责任。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满足自己并偶然满足他人的需要。能意识到准则是与每个人的需要与希望有关系的。(2)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与传统秩序的保持。

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与帮助他人的定向。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

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与维持现有秩序的定向。尊重别人与社会的期望。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墨守成规与契约定向。为了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通常总是避免背离别人的意志与福利。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与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伴同互相信赖与尊重的道德心是起主导作用的动因。

3、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答:可分为四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

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2)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3)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4)公正道德阶段,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

4、论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分歧及其原因。(第六章)

答:(1)柯尔伯格与皮亚杰在理论上的分歧

在皮亚杰看来,7、8岁以前的幼年儿童,其道德判断之所以是他律的,是因为尊重权威的强烈情绪使他们感到自己无法判断是非,只能依从成人的制裁与命令;幼儿对行为赏罚的判断,也只是由于他们感到成人对行为赏罚具有一种权威的缘故。柯尔伯格则认为,幼儿除了知道父母比自己更有力量外,就不知道什么叫尊重权威,他们几乎完全没有任何关于规则的概念。至于幼儿认为违犯规则要受罚,不过是反映一种趋乐避苦的实在主义的与快乐主义的愿望,远不是什么对成人的观点的高度尊重。

皮亚杰认为,如果儿童能够进行纪律判断,他的道德品质就达到了成熟水平。但在柯尔伯格看来,到达成熟的标志是能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而这种道德推理能力经过青年期直到成年早期一直是在发展变化、日趋完备的,因而10---12岁儿童的道德品质,远不是充分自律的与成熟的。(2)柯尔伯格与皮亚杰分歧的原因

第一,皮亚杰的他律与自律二级水平并不能全部包括青少年以至成人的道

德发展水平。

第二,与第一条原因相对应,皮亚杰的对偶故事也不是用来限定青少年与成人道德推理概念的适宜方法。

第三,皮亚杰划分道德阶段所依据的两个范畴与六个维度都不足以反映青少年与成人的复杂的道德经验。

5、结合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因素,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第六章)

答: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因素(条件):

(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民主、信任、容忍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②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的好坏可能影响学生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③同伴群体: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与风气的影响。

(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3)其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

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得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区分与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虽然对于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的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的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6、结合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论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七章)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必然影响问题

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角度

考虑问题的定势。即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正常功能时,就很

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功能。

提高问题解决的方法: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

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考虑练习的质量,精选习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

(4)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7、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试论述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第七章)

答:影响创造性产生的因素:

(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影响孩子的创造性;学校教育中,民主、自由、自主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

(2)智力: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个性: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与强烈的动机;

能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