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58473c8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5.png)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是,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被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
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这个过程被称为大陆漂移。
这个学说最初由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他认为地球上存在一个原始的统一大陆,由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作用,这个大陆开始分裂并漂移,最终形成了现代的七大洲。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包括:
1. 大陆边缘的吻合:非洲和南美洲的边缘非常吻合,暗示它们曾经是相连的。
2. 地层和生物的连续性:在南美洲和非洲之间,地层和生物的连续性非常好,表明它们曾经是同一个大陆。
3. 古气候证据:大陆漂移也可以解释现代的气候分布,例如南极洲曾经是温暖的,而北极洲曾经是干燥的。
然而,这个学说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
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更精确的测量和更深入的研究,逐渐证实了大陆漂移说的真实性。
现在,这个学说已经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大陆漂流学说
![1大陆漂流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1f1d371b4a7302768f993905.png)
大陆漂流学说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早期的世界地图已清楚地表明非洲和南美洲相对海岸线的“锯齿状拟合”。
大陆漂移学说与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与魏格纳](https://img.taocdn.com/s3/m/62761c21a5e9856a5612604a.png)
一些蜘蛛还会在昆虫撞上以后把本来伸直的网放松,死死地缠住猎物。
而且蜘蛛是非常贪吃的动物,它们每天平均的进食量是自己体重的15%。
对于蜘蛛而言,逮住猎物也并不是很容易的。
首先,蜘蛛必须精确地判断昆虫的/着陆点0,通常它们是凭借着自己的网在何处重量突然增加而感知的。
研究人员统计,一般地,被缠住的昆虫在蜘蛛网上的停留时间大约为5秒,而大约80%的昆虫会逃脱,而且自然界中/武功0好的昆虫也不少,有一种名叫/炮手甲虫0的家伙一旦被蜘蛛网缠住,就会向蜘蛛喷射出滚烫的液体,然后逃之夭夭。
当然蜘蛛也会给自己的猎物注射毒剂,或者用一些更加粘性的丝把猎物死死地重重包裹起来,有的蜘蛛还会暂时躲在一个安全的距离范围内,等到看到自己无法吞掉对手后,就会果断地切断缠绕猎物的丝并溜之大吉,如果网被严重损坏,蜘蛛马上会重新编织。
蜘蛛在地球上的生活史要比人类长的多,在许多著名的/化石库0中都发现了蜘蛛的化石,它们与现生的种类似乎并没有大的区别。
科学家发现,蜘蛛丝比尼龙丝的弹性更强,比钢铁更结实,有的一根蜘蛛丝可以达到30多米!它可以用来悬挂重物、结网、保护自己的卵、保温、御敌和捕食;蜘蛛织出的丝可以调节粗细、可以或湿或干,或者发黏或者像羊毛一样蓬松。
有些蜘蛛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只大网,可以网住蝗虫之类的大猎物,然后大伙一起上手,分而食之。
大陆漂移学说与魏格纳程新民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被公认为是20世纪地质学的一场革命,而这场革命的导火索却是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是谁最早提出?又是怎样诞生的呢?一、最早提出大陆漂移的学者目前一提到大陆漂移学说,首先想到就是魏格纳(A.wegener),但首先提出大陆漂移的并非魏格纳。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退利斯(Tha2 les)曾设想大陆是一个漂在水上的圆盘。
也有人推想陆地就像一只在海上漂浮着的巨大木筏或船只。
当然这些略带诗意的想法还谈不上有什么科学依据。
自从大西洋两岸首次绘制成地图以来,才有可能出现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大陆漂移的设想。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https://img.taocdn.com/s3/m/c0fda0b5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0c.png)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解释地球的地质历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又称“海底扩张说”或“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该学说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魏格纳在对比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时,发现它们可以拼合在一起,于是他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包括地球自转的离极力和潮汐力,以及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的热对流。
大陆漂移学说在提出之初,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和机制解释,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质疑。
然而,随着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这一学说。
例如,古生物化石、岩石地层和古地磁等方面的证据表明,不同大陆之间确实存在紧密的联系。
大陆漂移学说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的认识,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基础。
同时,该学说也推动了地球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地球科学体系的完善。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全面地解释了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分割为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被称为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可以相互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和其他小板块,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分离等,这些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还解释了地壳的形成、演化和消亡过程,以及地壳物质循环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主要来自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
【地理知识点】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地理知识点】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https://img.taocdn.com/s3/m/d7bb3bc9bd64783e09122bfc.png)
【地理知识点】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假说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两岸构造:北美洲、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一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一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同。
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科学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edbc518ff00bed5b9f31d07.png)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大陆漂移: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
大陆漂移说的首次提出者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基本内容: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1.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
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
2.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1.8亿年)曾经是统一的超级大陆,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Pangaea),中生代以来,泛大陆分裂,各个小型大陆块逐渐漂移(白垩纪末大陆位置图)到现在所处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由于古老大陆是整体一大块,所以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只有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泛大洋(古太平洋)。
此后在漫漫地质历史长河中逐渐萎缩,成为现今模样。
3.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4.在大约3亿年前(石炭纪末期),全球只有一块巨大的大陆:南美洲与非洲大陆相连,大洋洲和南极洲也附着在这块大陆上,印度半岛则恰好位于非洲和大洋洲之间。
在大约一亿五千万年(侏罗纪),由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日月潮汐力的作用,这块大陆开始分裂,各大陆向西或向赤道移动。
南美洲和非洲在大约一亿年前(白垩纪)才开始分裂,从而逐步形成大西洋。
格林兰和挪威直至到第四纪(一百万年前)还连在一起。
在原始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由于各大陆相互挤压,便在大陆内部或边缘形成了高大的山西系。
魏格纳理论改造的主要内容:1.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巨大板块在运动着,其中有的板块会带动大陆或部分大陆和海底一道运动。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c91b7c569eae009591bec25.png)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大陆漂移: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
大陆漂移说的首次提出者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基本内容: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1.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
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
2.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1.8亿年)曾经是统一的超级大陆,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Pangaea),中生代以来,泛大陆分裂,各个小型大陆块逐渐漂移(白垩纪末大陆位置图)到现在所处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由于古老大陆是整体一大块,所以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只有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泛大洋(古太平洋)。
此后在漫漫地质历史长河中逐渐萎缩,成为现今模样。
3.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4.在大约3亿年前(石炭纪末期),全球只有一块巨大的大陆:南美洲与非洲大陆相连,大洋洲和南极洲也附着在这块大陆上,印度半岛则恰好位于非洲和大洋洲之间。
在大约一亿五千万年(侏罗纪),由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日月潮汐力的作用,这块大陆开始分裂,各大陆向西或向赤道移动。
南美洲和非洲在大约一亿年前(白垩纪)才开始分裂,从而逐步形成大西洋。
格林兰和挪威直至到第四纪(一百万年前)还连在一起。
在原始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由于各大陆相互挤压,便在大陆内部或边缘形成了高大的山西系。
魏格纳理论改造的主要内容:1.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巨大板块在运动着,其中有的板块会带动大陆或部分大陆和海底一道运动。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0952ec17ff00bed5b9f31d93.png)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10年提出“大陆漂移说”,1912年得到证实。
他在《海陆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
少年探险魏格纳少年时便向往到北极去探险,由于父亲的阻止,他没能在高中毕业后就加入探险队,而是进入大学学习气象学。
1905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后,致力于高空气象学的研究。
1906年,他和弟弟两人驾驶高空气球在空中连续飞行了52小时,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后来他又参加了去格陵兰岛的探险队,岛上巨大冰山的缓慢运动留给他的极其深刻的印象可能催化了后来他面对世界地图迸发的联想和兴趣。
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地学资料,查找海陆漂移的证据。
考察研究1910年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
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
大陆漂移说一提出,就在地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年轻一代为此理论欢呼,认为开创了地质学的新时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认这一新学说。
魏格纳在反对声中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又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依然有漂移运动,他测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约1米。
1930年11月1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
1930年11月2日,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倒在茫茫的雪原上。
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
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
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板块构造 第一章 大陆漂移 全面详细
![板块构造 第一章 大陆漂移 全面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dc98f288a0116c175f0e4842.png)
观 20 点世 的纪 动地 向球 动 力 学
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
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并为地学界普遍接受是50年 代中期以来地球物理学取得巨大进展后实现的。越 来越多的古地磁资料表明,大陆相对于地极的位置 发生过重大改变;上地幔低速层的发现及其缓慢流 动的塑性性质的确定,使岩石圈可以在软流圈上滑 动,(并非Wegener的Si-Al在Si-Mg层上滑动,也 不是Holmes的地壳在地幔上的滑动),海底扩张说 的确立为大陆漂移提供了驱动机制。同时,地质学 家积累了更丰富的资料来证实大陆漂移的存在,于 是大陆漂移说在新的基础上复活和发展,而成为板 块构造理论的主要支柱之一。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
随着布拉德等人对大西洋两缘所作 拼接获得成功,使得人们进而考虑其它 大陆的拼接问题,提出了多种拼接方案, 下图是迪茨和霍尔登在1970年提出的一 种联合古陆拼合方案。拼合结果形成联 合古陆,可以合理地解释一系列问题。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
随着布拉德等人对 大西洋两缘所作拼接获 得成功,使得人们进而 考虑其它大陆的拼接问 题,提出了多种拼接方 案,下图是迪茨和霍尔 登在1970年提出的一种 联合古陆拼合方案。拼 合结果形成联合古陆, 可以合理地解释一系列 问题。
地球的磁场
地磁南极 地理北极 D 水平面 H I Z 垂直面 F L 地理北极
北 地磁南极
a.
地理南极 地磁北极 图 3—12 地磁场及其基本要素
b.
L—地磁力线;F—总地磁场强度;H—地磁场水平分量;Z—地磁场垂直分量;D—磁偏角;I—磁
• 磁偏角(D):与子午线的夹角 • 磁倾角(I):与纬度相关
一、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1.主要观点 2.反对意见及漂移说的衰落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7b9a06c79ec3d5bbfd0a74a4.png)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
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
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大陆漂流学说
![大陆漂流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ce87324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4.png)
大陆漂流学说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早期的世界地图已清楚地表明非洲和南美洲相对海岸线的“锯齿状拟合”。
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https://img.taocdn.com/s3/m/5484020c16fc700abb68fcc8.png)
2014-11-13
2. 魏格纳
1880年11月1日魏格纳生于柏林、大学期间,攻读过天文学和气象学;
21岁:坚持外出从事登山活动,一系列近乎残酷的训练活动不仅增强了他的体质,
还极大地培养了他的勇气和献身精神; 25岁:获得了天文学博士学位;
26岁,他应邀参加丹麦探险队,第一次深入格陵兰,度过了两年艰辛的探险生活;
1931年夏天,人们找到了魏格纳的遗体。
2014-11-13
3. 大陆漂移学说与魏格纳
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在一幅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 廓非吻合。於是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
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裂开、漂移开; 1912年6月,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首次发表大陆漂移说,4天
28岁:他回德国后,成为马尔堡大学天文学和气象学讲师; 32岁:他第二次去格陵兰考察,回国后与柯本教授之女结为夫妇。
50岁(1930年):第三次深入冰天雪地的格陵兰冰盖考察,冰雪和风暴使给养运
输一再耽搁,魏格纳不顾一切,装备给养从海洋基地出发,到爱斯密特基地去。一行 十五人乘雪橇,在风雪、狂风和严寒中艰难拔涉了160公里,然而一去不复返。
后他又在马堡召开的自然科学促进会上重申了他的学说。;
1915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大陆漂移学 说的正式诞生,魏格纳也被公认为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
2014-11-13
魏 格 纳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图 册
2014-11-13
4. 小结
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新的地球科学知识,更可贵的是科学精神和科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2014-11-13
Alfred · Lothar·Wegener 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cda061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7b.png)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指地球上的大陆地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球上漂移或漂浮的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大陆地壳会相互碰撞形成新的大陆或者海洋板块,也会造成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陆漂移学说的历史、现象、机制以及应用等方面。
一、历史大陆漂移学说最早出现于1912年,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在其著作《大陆漂移论》中提出了该学说。
然而,由于当时缺乏足够的证据和解释机制,该学说并未被广泛接受。
直到20世纪50年代,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崛起,并逐渐被认为是现代地球科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二、现象大陆漂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地球上的大陆地壳上。
在地球表面,存在七个大陆地块,它们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澳大利亚、南极洲。
这些大陆地块的位置、形状、大小都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
例如,三叠纪时期,所有大陆地块都靠在一起形成一个名为“盘古大陆”的大陆,和现在的地球比较不一样。
而且,在地球表面上还有许多海洋板块,它们也受到大陆漂移的影响。
三、机制大陆漂移的机制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
板块构造指的是地壳被分成若干个大块,由于板块间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导致大陆不断漂移。
地幔对流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流动,掀起地壳运动并导致大陆漂移。
这些机制的作用导致大陆地壳的移动、断裂、碰撞等现象,使得地球的地形、地貌、地质变化。
四、应用大陆漂移的学说已经成为现代地质学中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地理环境、地震地质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工程领域,了解大陆漂移的知识对于开展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等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大陆漂移现象对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产生机制、防控措施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大陆漂移学说是一项挑战性十分高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它不仅能够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而且对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等方面产生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384f7ad8aa00b52acfc7caa5.png)
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漂浮”软流层的界面上
板块的碰撞
大陆 板块
陆 洋
大洋 板块
安第斯山脉 秘鲁智利海沟
说一说:下列地理事物怎么形成的?
亚 欧 板 块
喜马拉雅山
非 洲 板 块
太平洋板块
东非大裂谷
印度洋板块
议一议:为什么日本是多地震国家?
亚 欧 板 块
日本
非 洲 板 块
提出问题:大西洋两岸原先是连在一起的吗?
建立假设:大西洋两岸原先是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的。 寻找证据: 证据一……
证据二……
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分别于1961 年和1962年借用地幔对流理论提出了 “海底扩张学说” 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根据各方 面的资料,首先将全球岩石圈划分成 六大板块
固定论
拼一拼:
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能拼到一起吗?
北美洲
大 西
欧洲
亚洲
非洲
大洋洲
南
美
洲
洋
提出问题:大西洋两岸原先是连在一起的吗?
建立假设:大西洋两岸原先是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的。 寻找证据: 证据一……
证据二……
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魏格纳
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 1911年秋天,魏格纳发现大西洋 两岸的海岸线有种吻合的现象,产 生了大陆不是固定的,而是漂移的 想法。 1912年,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协会上,提 出了“大陆漂移说”。 1915年魏格纳写出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成为新地球史观的划时代著作。
C)
A.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张裂形成的。
B.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522f95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6.png)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引言: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核心理论,它们对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展开探讨,旨在深入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他通过对地球表面地质现象和地貌特征的研究发现,地球上的大陆似乎在远古时期曾经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超大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超大陆分裂成了现在的多个大陆,并且不断漂移着。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引起了当时地质学界的广泛争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的证据的出现,大陆漂移学说逐渐得到了认可。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地球的外部壳层由若干个相对稳定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运动和碰撞。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家利用新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发现地球表面上存在着不断运动的地震带和火山带,这些现象无法用传统的地质学理论解释。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地球表面的运动机制,并逐渐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
三、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大陆漂移学说为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大陆是在地球表面上不断漂移的,而板块构造学说则进一步解释了大陆漂移的机制和原因,即地球表面的板块不断运动和碰撞导致了大陆的漂移。
因此,可以说大陆漂移学说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支持。
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完善了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大陆的漂移现象,而没有给出明确的机制和原因。
而板块构造学说通过研究地球的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现象,提出了地球表面板块的存在和运动,从而更加全面地解释了大陆漂移的原因和过程。
初二地理大陆漂移学说解析
![初二地理大陆漂移学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0ec00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f.png)
初二地理大陆漂移学说解析地理大陆漂移学说是现代地质学中一项重要的理论,它揭示了地球上大陆的漂移现象并对地球的地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解释作用。
本文将对地理大陆漂移学说进行解析,探讨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相关证据。
一、学说提出与发展大陆漂移学说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
他认为大陆是在地壳的运动下漂移的,形成了现今的地理格局。
魏格纳通过研究地球的积石作用,发现了南美洲与非洲大陆的岩石类型和地层特征的相似性,从而得出了大陆漂移的理论。
二、漂移的原理地理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的外部由地壳构成,地壳在地球的某种力驱动下,形成了巨大的板块,这些板块像悬浮在地球上,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移动。
大陆则位于这些板块之上,由于板块的运动,大陆会随着板块的漂移而改变位置。
三、证据与解释1.地质证据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岩石类型、地层特征以及化石记录等,发现了许多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例如,南美洲和非洲的岩石类型和地层特征的相似性,以及它们之间化石组合的一致性,都表明这两个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2.地震和火山活动地震和火山活动通常集中在地球板块的交界处,这些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与板块的运动是密切相关的。
例如,环太平洋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板块交界地区,这里发生了许多剧烈的地震和火山喷发事件。
3.磁性证据通过对海底喷发岩石的磁性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称为磁倒转的现象。
磁倒转是指地球磁场的方向在一定时期内发生了反转。
这一现象与海底扩张理论相吻合,也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
四、进一步研究与证实地理大陆漂移学说在提出之初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和否定,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证据的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接受和支持这一学说。
现代地质学研究中,利用卫星测量、地震监测、地磁测量等高精度技术,科学家们能更加准确地观测和研究地球板块的运动,并进一步验证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五、意义与启示地理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和发展不仅深化了对地球内部和地壳运动的认识,也为地壳运动相关的自然灾害预测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https://img.taocdn.com/s3/m/fec0650d844769eae009ed10.png)
魏格纳大陆漂移的证据 3. 地层与构造证据 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 山系(阿帕拉契亚造山 带)与西北欧斯堪的纳 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 (加里东造山带)相对 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 带。
加里东-阿帕拉契亚造山带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3. 地层与构造证据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4. 古冰川证据 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南部、印度、澳大利亚、 南极洲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 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
Continental Drift
大陆漂移
主要内容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命运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12年,德国青年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魏格纳1880年出生于柏林。他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因斯布 鲁克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并取得天文学博士学位。 青年时期的魏格纳对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有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去极地探险,他曾刻苦练习长跑、滑冰和滑雪。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15年,魏格纳又从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 学、古气候学和大地测量学等 方面对大陆漂移理论进行了系 统论证,著成《海陆的起源》 一书。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30年,魏格纳第三次到 格陵兰岛进行探险考察。 10月30日,当他在莽莽冰 原高处一个孤独的观测站 工作时,心脏病突发,不 幸殉职,年仅50岁。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1.从世界地图上观察到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 合。魏格纳做了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 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 列也恰好吻合。”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1965年,英国地球物理学 家布拉德(E.G.Bullard) 应用计算机对大西洋两岸 进行拼合,发现最佳方案 并非海岸线,而是海平面 以下915m等深线,其平均 误差小于一个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说(Continental Drift)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