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泻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定义

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

泄——泄漏之意,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

泻——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清稀如水而势急

但临床上所见泄泻,往往时急时缓,难于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内经》有“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汉唐方书多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分类

1.以发病脏腑分类和命名者——胃泄、脾泄、肾泄、大肠泄

2.以泄泻的症状分类和定名——飧泄(泻下完谷不化)、溏泄(溏垢污浊)、鹜泄(澄澈清冷)、濡泄(泻下水多者)、滑泄(久泻不禁者)

3.以发病的病因分类和定名者——暑泄、食泄、酒泄、疫泄、气泄等

历史沿革

1.《内经》认为其病因有外感与风、寒、湿、热之不同,并夏季多发。其发病与饮食失调、气候失宜有密切关系。病位在大、小肠

因于风——“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

因于寒——“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举痛论》)因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因于湿——“湿盛成濡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金贵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泄泻有实热与虚寒两大类,并提出了有效的方剂:寒利——葛根汤;热利——葛根芩连汤;实滞——大承气汤;虚利——四逆汤。

3.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也可导致泄泻:“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4.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对病因病机、病位、治法有更加明确的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之气为最”。“凡以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

5.清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日臻完善,病因强调湿邪致病的机制,病机上重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

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提出著名的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泄泻》提出久患泄泻以甘养胃,以酸制肝,创泄

木安土之法。

范围

本病主要见于消化器官功能性病变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胰腺炎、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寒、暑、湿、热→脾胃失调→泄泻

生理——脾喜燥恶湿

病理——外感湿邪→易困脾土→升降失职,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泄泻“无湿不成泄”;“湿多成五泄”

寒邪兼湿——寒湿→寒湿泄泻

暑邪兼湿——暑湿→暑湿泄泻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与湿者也。”

2.饮食所伤

饮食过量→宿食内停寒湿

咨食辛辣肥甘→湿热内蕴→湿热→运化失职→清浊不分→泄泻过食生冷→寒邪伤中食滞升降失调

误食馊腐不洁之物→损伤脾胃

情志失调→

忧郁恼怒,精神紧张→肝气郁结→横逆克脾

忧思伤脾→土虚木贼→脾失健运→泄泻

素体脾虚湿盛,逢怒时进食→脾伤失运升降失调

4.病后体虚

久病失治

劳倦内伤→脾胃受损→脾失温煦→水谷不化→水反为湿→泄泻

饥饱无常日久伤肾运化失职积谷为滞

5.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禀赋薄弱

素体脾胃虚弱→不能受纳运化某些食物→泄泻

6.命门火衰

年老体弱,肾气不足

久病之后,肾阳受损→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五更泄(或洞泄)房室过度,命门火衰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脾胃受损,运化失司,小肠无以分清别浊,大肠传化失司,

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发为泄泻2.病理因素——湿邪,病机关键——脾虚湿盛

脾虚则内湿由生,湿盛则脾阳被遏,故以脾为主要矛盾。

《医宗必读泄泻》:“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得干之而为病。”

《罗氏会约医镜泄泻》:“泻由脾湿,湿由脾虚”。

故脾之健运正常,则水谷得化,水湿得运,小肠能司其分清泌浊之功,大肠能承受传导燥化之职,大便自能正常。

湿邪也可夹寒、夹热、夹滞。

3.病位在肠,关键病变脏腑为脾,与肝、肾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升清,喜燥恶湿

大小肠——分清别浊,传化物而不藏

生理肝——主疏泄,调节脾运

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

病理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化生内湿,清气在下,则生泄泻。其他脏腑只有影响到脾胃得健运,才能导致泄泻。

《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小肠无以分清别浊,大肠失其传导之职,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相杂,混合而下,发为泄泻。

若肝郁气滞,横逆犯脾,则升降失职,清浊不分,发生泄泻。

肾阳亏虚,命门火衰,则脾阳失于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而致久泄不愈,或滑脱不禁。

4.转归预后

急性泄泻——经及时治疗,多数在短气内治愈

少数病人,暴泄不止→损气伤津耗阴→痉、厥、闭、脱(伴高热、

呕吐、热甚者尤其多见)

急性泄泻失治误治→迁延日久→由实转虚→慢性泄泻

泄泻日久——脾病及肾→肾阳虚衰,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五更泄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主症: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或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甚至十余次。

2.兼症:腹痛、腹胀、肠鸣、纳呆。

3.病史、诱因:起病或急或缓。暴泄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食物得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而诱发。

二、相关检查

1.粪便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见白细胞、脓细胞或病原体。

2.内窥镜检查:结肠镜、小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黏膜病变情况,同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