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三种境界(5篇)

合集下载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王国维先生,一位伟大的文化名人,书法大家,散文家,学者,以及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文化名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近代着名的多才多艺的国学大家”和“’盛唐’之后开宗立派复兴古文化的第一人”。

在王国维的一生中,他提出了“人生三境界”的概念,这是指人类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及不同情境下,所面对的三种不同的境界。

它主要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三种境界。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王国维所描述的人生的第一境界,它包括个人的学习成长,对某项事业的投入等等。

这种境界的特点是兴趣和欢快,对于新事物的学习也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期望,对学习和成长的动力也很强。

这种境界也是人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状态之一,它为人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看来,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这样的阶段。

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掌握知识技能,了解自己,展示才华,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天赋和意愿。

这个阶段中,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心和热情,与世界保持联系,并运用这些得到的知识轻松地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王国维所描述的人生的第二境界,它代表着个人面临生活压力和时光的消逝,对时间的珍惜和对自己生之有限的认识。

这个阶段,我们会明白:时间是我们最珍贵的资源,必须充分利用每一分钟,在面对挫折和逆境时,勇敢面对,不气馁,保持积极。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不息的进取心和勇气,升华自己,丰富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切勿停滞,自我沉溺。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生命中经历失败,经历不如意,但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的区别就在于失败后能够继续向前,关注前方机遇而非后面挫折。

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王国维所描述的人生的第三境界,它代表着个人在事业和生活上的顶峰,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把智慧和才能充分发挥,超越个人的目标,从而对整个世界贡献自己的最大价值。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具备参透事理,融会贯通的眼光,要对社会、对自己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注重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意义。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晏殊(991--1055)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境界”原出柳永(约985--约1053)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修(1007--1072)也曾在《蝶恋花》中化用此句“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消得人憔悴。

”而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着研究一个问题的答案,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辛弃疾(1140--1207)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钻研,正在难以解脱之际,突然找到了答案时的心情。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简略版)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简略版)

三种境界的联系:
确立
志向和目标 努力
探索和追求 实现 理想和愿望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 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为了事业、学问上的崇高目标,为了获得成功,在前进道 路上,历经艰难困苦,仍不懈探索,执着追求。“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阑珊处。”
在求索的道路上,不知走过多少弯路,经历多少挫折,似 乎已经无法可想,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了。但回头一看,忽然 发现自己离目标已经不远,胜利已经在望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又名—(辛弃疾《青玉案》)
三境界的原本含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暮秋怀人之情。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怀人春愁,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
自怜幽独,别有怀抱。 共性: 怀人之作.
三种境界的含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既表现出事业、学问上的渴望和期待,又表现出一种开始 探寻道路时的茫茫无绪之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 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得人憔悴。&4;此第三境 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 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

王国维为学三种境界

王国维为学三种境界

王国维“为学”的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一种境界讲的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人消得人憔悴
第二种境界则讲的是他们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叩打学门时上下求索,攀登书山时以勤为径,泛舟学海时将苦作舟的勤奋、执著与坚韧。

而第三种境界讲的则是这些人功夫到家,灵犀相通,炉火纯青,畅游学海胜似闲庭信步,漫步书山能悟其中真谛的怡然自乐和欣喜恬适
3.众里寻她千百度,莫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种境界不只是针对学术研究或艺术创造的历程,实际上也是对人生奋斗过程的综述与总括,
学习要安排一个简单可行的计划, 改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适当参加学校的活动,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听(听课),多记(记重要的范文,记重要的题型结构,记概念,记公式),多看(看书),多做(做作业),多问(不懂就问),多动手(做实验),多复习,多总结.用记课堂笔记的方法集中上课注意力. 英语多看重要课文,熟悉词汇及用法.
为上高中考大学做准备. 初中是高中的基础,高中的竞争更为激烈.
其他时间中,一定要保证学习时间,保证各科的学习质量,不能偏科.
每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8小时),保证学习效率.
安排适当的自由时间用于与家人和朋友的交往及其他活动.
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成绩一步一步的提高和稳固.对考试尽力, 考试时一定要心细,最后冲刺时,一定要平常心.考试结束后要认真总结,以便于以后更好的学习. 眼下:放下包袱,平时:努力学习.考前:认真备战,考试时:不言放弃,考后:平常心.切记!
成功永远来自于不懈的努力,成功永远属于勤奋的人.祝你成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从对幸福的感受和思考出发,写一篇
抒情散文。
幸福是父母端上桌的热腾腾的饭菜 幸福是 __________________ 幸福是 __________________ 幸福是 __________________
…………
(幸福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存在。 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人们用真心 去感受 …………)
从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出发,写一 篇议论文。
人类永恒的追求是“幸福” 幸福的体现是快乐 快乐是精神上满足的结果 满足的本质是对比度
可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出发,记叙一件 或几件与幸福有关的事情。
(每天都有幸福的场景上演)
年轻的父母在逗弄牙牙学语的孩童 老年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密的情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土来?”
王安石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流浪陌路饥饿难耐者,获赐一捧粗 食,无疑是一种幸福;
在沙漠里跋涉渴极几近气绝者,蓦然 发现一泓清泉,则又是一种无比之幸 福;
平生景仰膜拜的人物,得以见上一面, 握一次手,照一次相,也是一种激动 人心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请用多样化的思维方式 来说这个问题。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
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
可知。”
杜牧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
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采用采访录Biblioteka 形式,说明不同的人对 幸福的不同认识。

王国维三种境界

王国维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所提到的三种境界各是什么意思?
1.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释意: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思念的人究竟在何处。

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但在乱世之中,身处高楼之上,能够高瞻远瞩,看清方向以及道路的终点。

在人生的道路中,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看清形势以及发展的主要方向,才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2.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宋代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释意: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解析: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

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

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执着地追求,坚持奋斗,继续前进。

3.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自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释意: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解析: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找到人生的坦途大路。

人生三种境界的诗句王国维

人生三种境界的诗句王国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首先是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词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意思是说,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其词全文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其次是第二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引用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最后两句词,意思是说,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其词表现了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而该词全文如下: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最后是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它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中的最后四句,意思是说,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而这词也被梁启超称其“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至于《青玉案·元夕》全文如下: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原词评注(附分析图)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原词评注(附分析图)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原词评注蝶恋花(一为《鹊踏枝》)晏殊槛①菊愁烟兰泣露,罗幕②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③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④。

昨夜西风凋碧树⑤。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⑥。

欲寄彩笺兼尺素⑦,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①(jiàn):窗户下或长廊旁的栏杆。

②罗幕:丝罗做的帷幕。

③谙:熟悉。

④朱户:朱红色的门户,指富贵人家。

⑤碧树:绿树。

⑥天涯路:极远的路。

天涯,天边,形容极远的地方。

⑦彩笺(jiān)、尺素:都是指书信。

彩笺,彩色的信笺,可供题咏和写信用。

尺素,汉时通行一尺长的素绢写信,称“尺素”或“尺一书”。

(汉尺约为今市尺六寸许)《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这里叠用彩笺、尺素,表示怀念的深切。

【简评】这首词写离别的痛苦。

上阕把所写的一切物象都加以拟人化。

词中的主人公觉得秋天的“槛菊”和"兰花”也都和她一样在愁苦,槛菊生愁兰花垂泪,皆因闺中女子孤独愁苦。

而燕子和明月是不知情而令人可恼之物。

那词中的燕子全然不顾女主人的孤独愁苦竟比翼离去;那明月也不解人意破门穿窗而来,擦人愁绪,添人离恨。

下阕写闺中人直接登场。

她一夜难眠,晨起登高,极目远眺,西风黄叶,天涯路长,想和思念的人通个音信,却因山长水阔而不知道他在何处!整首词充满了凄切的情调和真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在秋天的典型环境里,更加深切感人。

晏殊造语工妙,丽词佳句美不胜收。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形象生动,富有哲理。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引用这一名句来比喻说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第一境”:高瞻远瞩,选定目标。

季羡林用此句来说明“预期”。

蝶恋花(一作《凤栖梧》)柳永伫倚①危楼②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③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④意。

拟把疏狂⑤图一醉,对酒当歌⑥,强⑦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⑧终不悔,为伊消得⑨人憔悴。

【注释】①伫(zhù)倚:久立。

王国维之三种境界

王国维之三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在《文学小言》一文中,王国维又把这三境界说成“三种之阶级”。

并说:“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二十六条中一段广泛传颂的精妙文字。

王国维,浙江海宁人,是我国二十世纪非常杰出的人文科学大师,他创立的意境说美学体系,不仅在当时的中国独领风骚,也是领先于当时世界人文科学领域的伟大学术成果。

他的名着《人间词话》,至今仍是学习研究美学的经典读本。

王国维通过深入思索和仔细琢磨,悟出了每个人成就大事业都要经历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混沌迷茫,不知前路在何方。

第二阶段是在上下而求索,历尽艰苦磨难而不悔,开始见到曦微的曙光。

第三阶段是豁然开朗,终于找到了事业成功的钥匙,顿时感到,答案原先以为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

这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迷惘―求索―顿悟,细细品味,真是人生事业成功无法逾越的三个阶段,从哲学角度讲,就是人生事业成功必然经历的客观规律。

找到这个规律是可贵的,但能寻到这个规律的人,世上不会只有王国维一人。

不少学者认为,外国人尼采在谈到通向智慧之路时,指出要经过三个阶段: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

具体语言不同,却与王国维之卓见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以为,王国维之过人之处,在于他洞悉了这个规律之后,未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解析,而是极其自然并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三篇古典诗词里脍炙人口的经典句子,非常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这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谈到笫一阶段时,他引用了晏殊《蝶恋花》中的句子;第二阶段则引用柳永《蝶恋花》中的句子;第三阶段,引用的是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

这三段名句,被王国维信手拈来,赋予它们全新的含意,贴切生动地描绘了人们这三个阶段的思想感受与心路历程。

可见,王国维精通中国古典诗词,阅读过大量作品,并烂熟于心,故能准确地选用其中思维特征与艺术形象最恰当的传世名句,寥寥数语,就点透了三种境界,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论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论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论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境界”,也就是无知境、问答境和歌唱境,是一种意象化的阐释,很好地表达了人的生活一直在充满着对未知的求索、挑战与进取的宿命。

久而久之,大家开始用这三种境界去细细地品位、感知生活本身,以及求索真理的过程中实践过的无数个瞬间,将其融入到自身的日常生活中来。

以无知境为例,这个状态是人们在起点之前的一种自然态度,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许多一知半解、無可奈何的情况,就像一条普通的小溪,此时此刻,一切都相对地应该还处在初始境界,没有定论,随着求索的继续,人们的认知开始凸显出不同的态度而改变自身,就像若干条小溪,把整个河系一步步地汇集起来,可以发现体会到大地之美,尤其是在夜晚,星辰繁星點綴其间,令人惊叹不已。

狭义地说,问答境就是人们在体验着真理与智慧之后,若有所悟,就要用问题回转它,体现出对真理的认知性、探索性与推论性。

也就由此可以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去作出正确的分析及推论,这就是智慧的体现;而智慧的管家就是问题,因为问题可以去梳理一段故事,从而获得更多的细节,从完整的角度去解释真理,有时候也可以让更多有关内容对称地出现,去探寻本质真理。

最后,歌唱境是高度感性化的一种状态,表达的是一种深沉的内心情感,在生活的汲取中,拥有了一颗热血的心,经过自我的充实,获得了一种高度自豪的感触,一种穿透心灵的、深沉理性的能量,所以有征义的思想,凝视着人生对一切的追求,就要把那份力量发挥出来,大声地歌唱,表达自己的看法,发出精神的,思维的能量,那也是生命最精彩的部分。

总之,王国维用“人生三境界”可以较好地概括自身生活的变化,无论哪一个境界,只要懂得从它看出价值,就必定会从中获得满足。

所以,生活之旅就在于每一次求索中去感知生活,以及通过不断求索去感受精彩,去学会变得聪明一点,每一段旅程都让自己桀骜不驯的去探索真理,走出偶然发现的智慧体现出的绚烂,最后大声歌唱自己的故事,是一种最独特的追求,带给自己太多欢笑和泪水的感动。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_征文范文.doc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_征文范文.doc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_征文范文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二十六条中一段广泛传颂的精妙文字。

王国维,浙江海宁人,是我国二十世纪非常杰出的人文科学大师,他创立的意境说美学体系,不仅在当时的中国独领风骚,也是领先于当时世界人文科学领域的伟大学术成果。

他的名着《人间词话》,至今仍是学习研究美学的经典读本。

王国维通过深入思索和仔细琢磨,悟出了每个人成就大事业都要经历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混沌迷茫,不知前路在何方。

第二阶段是在上下而求索,历尽艰苦磨难而不悔,开始见到曦微的曙光。

第三阶段是豁然开朗,终于找到了事业成功的钥匙,顿时感到,答案原先以为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

这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迷惘—求索—顿悟,细细品味,真是人生事业成功无法逾越的三个阶段,从哲学角度讲,就是人生事业成功必然经历的客观规律。

找到这个规律是可贵的,但能寻到这个规律的人,世上不会只有王国维一人。

不少学者认为,外国人尼采在谈到通向智慧之路时,指出要经过三个阶段: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

具体语言不同,却与王国维之卓见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以为,王国维之过人之处,在于他洞悉了这个规律之后,未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解析,而是极其自然并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三篇古典诗词里脍炙人口的经典句子,非常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这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谈到笫一阶段时,他引用了晏殊《蝶恋花》中的句子;第二阶段则引用柳永《蝶恋花》中的句子;第三阶段,引用的是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

这三段名句,被王国维信手拈来,赋予它们全新的含意,贴切生动地描绘了人们这三个阶段的思想感受与心路历程。

可见,王国维精通中国古典诗词,阅读过大量作品,并烂熟于心,故能准确地选用其中思维特征与艺术形象最恰当的传世名句,寥寥数语,就点透了三种境界,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的三种之境界,原文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大路都通向何方?王国维对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引用时用词稍不同)。

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事业成败、仕途升迁等等。

王国维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合的。

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事业也罢,仕途也罢,所有成功的者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

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

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

王国维:《人家词话》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家词话》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所说的三种境界皆取于古典诗词,仅看三位诗人是很难有确切的联系的。

其实,这看似深奥晦涩的境界只是说三个阶段:开始、过程、结果。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语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诗文本意是,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声音,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独自登高望远,心中充满了苍茫、空虚与怅惘,抬眼远眺,山阔水长。

而我对王国维所述的理解是,人生起伏波折,无论开始居于山巅或深渊,首先要有执着的理想,明确于未来,阔眼于前方,追求于远方,而不是心止于一方,心中难耐,也只能暗自伤神。

只有心中有了追求,有了对海阔天空的骋望,我们才会有了真正人生的开始,也就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开始。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北宋刘永的《蝶恋花》,原词是用以表达作者对爱情的艰辛追求与执着无悔。

那我看王国维采用为一等境界,便不再是单指情感,而可用来衔接第一境界的开始。

“伊”不再是指爱慕的人,而是一个人一生所追求的理想或事业,也可能是其他,但总归是我们想要的。

那“终不悔”便是在说,我们所渴望的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终后悔,并且永不抛弃不放弃,才有成功的可能。

只要坚持,就有结果,也只有坚持了,才会有结果。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王国维以词句作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但从辛弃疾的词中,我们理解不到所需的蕴意,但有了王国维前两境界的引导,我们不难理会其中悠悠远意,“众里寻他千百度”,我们追寻自己的理想,经历了千辛万苦的磨难,“蓦然回首”,原来它就在眼前,以前只是自己能力不到,无法驾驭。

如此,更显得它的弥足珍贵。

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就是一个人一生的追求,开始需“独上高楼,望际天涯路”来决断自己人生的方向,过程需“人憔悴”时亦“不悔”,坚持不懈,奋斗不息;结果才会有意“回首阑珊处”,即使寻他千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5篇)王国维的三种境界(5篇)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范文第1篇一、“境界”是空间概念“境界”这个词并非王国维首次使用,王国维只是“拈出”来用的。

正如王氏所说:“然沧浪所谓爱好,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既然这样,那么就有必要先考察一下前人用“境界”一词的意义。

《辞海》列出了五条意义:一是“疆界”,举《后汉书·仲长统传》中“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句为例;二是“境地、景象”,举《耶律楚材《和景贤》诗句“吾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为例;三是“佛教指‘六识所辨别的各自对象'”;四是“造诣”,举《无量寿经》中“斯义弘深,非吾境界”为例;五是“指诗文、图画及思想、道德等的意境”。

《辞源》所列的意义与《辞海》相近。

笔者认为:《辞海》所列的这五条意义,说究竟都是一种空间概念,这里说的空间既包括物质空间,也包括精神空间。

“疆界”、“境地”是物质空间,而“造诣”和“思想、道德等的意境”则是精神空间。

诗文和图画的意境则是两者兼而有之。

王国维既然“拈出”了“境界”一词来,并用它作为文艺批判的一种思维工具,明显其意义还是不能离开原本的“空间概念”这一意义的。

实际上,王国维所说的“境界”的确是空间概念,比如他在评论五代词人孙光宪词时说:“昔黄玉林赏其‘一庭疏雨湿春愁'为古今佳句。

余以为不若‘片帆烟际闪孤光',尤有境界也。

”“片帆烟际闪孤光”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一种悠远的空间。

王国维评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等诗句说:“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丽。

”这几句诗向人们展现的也正是宽阔而明丽的空间。

王国维在创作实践中也很留意向人们展现一种空间形象。

《浣溪纱》(草偃云低渐合围)中“草偃云低渐合围,琱弓声急马如飞。

笑呼从骑载禽归。

”向读者展现的也就是一种空间形象。

《点绛唇》(高峡流云)中“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和“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所塑造的也是一种空间。

正由于“境界”是一个空间概念,所以王国维说:“境界有大小”。

但是王国维并不以境界的大小分优劣。

他将“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作比较,虽然前者的境界小,而后者的境界大,但他认为前者“何遽不若”后者。

他还将“宝帘闲挂小银钩”与“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作比较,他也认为前者未必就不如后者。

当然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并不是自然界的空间,也不是物理、数学中所描述的空间,而是文学艺术中所制造的想象中的空间。

二、构成“境界”这个空间的基本元素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他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这里,王国维所谓的二元质,也就是构成“境界”这个空间的二个基本元素。

实际上,王国维还描述了空间结构中的第三个元素,那就是“意”。

他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由于他说的境已经包含了景与情,现在再加上了一个“意”,那就说明构成“境界”这个空间的基本元素就是三个:景、情、意。

什么是“意”呢?王国维在评价姜白石词的时候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也。

”这里,王国维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意境”是相对于“景物之境”和“情境”而言的。

他把“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看成是没有从意境上用力的依据,所以说“言外之味,弦外之响”明显是“意”的本质含义。

这样说来,王国维说的“境界”就与王昌龄在《诗格》里所提出的观点是全都的,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高校问者,必需经过三种境界”,他认为“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为第一境。

这些词句中所展现的明显是有景物有情感的艺术空间,除了景物和情感以外,还有言外之意,那就是独上高楼的人在寻找。

寻找什么?或者是目标,或者是方向。

人只有在“昨夜西风凋碧树”的逆境中才会奋起而寻找新的道路,那就是“意”,这就是寻找的境界。

他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看作其次境。

这句子中也有景也有情。

景和情中亦有“意”,那就是“为目标的实现,任何人都得经受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奋斗,奋斗的过程必定会有困难险阻”,这就是奋斗的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那明显是历经“千百度”寻找之后的胜利。

这里透露的“意”就是“胜利来自于千百度的寻找”和“胜利是突变的”,但是胜利以奋斗的量的积累为前提,这明显是弦外之响。

王国维的创作实践也表明“意”是构成境界的因素。

王国维的好多词都有这种“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青玉案》(姑苏台上乌啼曙)中“算是人生赢得处,千秋诗料,一抔黄土,十里寒螀语。

”就有言外之味的词句。

《玉楼春》(今年花事垂垂过)中“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自然也不能说没“言外之味”。

《浣溪纱》(天末同云黯四垂)则构造了这样一个艺术空间:‘同云黯四垂“的天空,有“失行孤雁逆风飞”,地上有“陌上金丸”在暗中瞄准着它,而后来这孤雁就被“陌上金丸”击落而成了欢宴时的佳肴。

这个空间是凄婉的,明显,这个空间中有景物有情感。

而从这些景和情中所透出的“弦外之响”则是绕梁不绝。

这里有对失意者凄惨遭受的叹息和怜悯,也有对残害生灵者的揭露和控诉,或许还在发泄自身遭际的忧愤,以及揭示人间世道的险恶,这就是“意境”。

《浣溪纱》(山寺微茫背夕曛)中“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可怜身是眼中人。

”这个空间何其高渺阔大。

“可怜身是眼中人”莫非不是道出了人间的真理吗?哪一个人不是别人的眼中人?要是为官作宦者懂得这个理,那就会削减很多腐败堕落的机会。

任何人只要真正明白“可怜身是眼中人”这个理,就会严加自律,就能如先圣所说的那样“慎独”。

三、“意境”是最佳状态的“境界”很多人都把“意境”和“境界”等同起来看。

其实两者是有区分的。

“意境”仅是“境界”中的一个成分,或者说是一种状态。

任何诗词或曲赋所表现的“境界”这个艺术空间,首先必需有景,这个景当然包括了物和人。

写景写得好的诗词作品我们可以说它有境界,但这是景物的境界,即景境,也就是王昌龄所谓的物境。

假如在景境的基础上表现了情,而且能够表现出真实的感情,那么这种诗词,我们也可以说它有境界,那就是情的境界,即情境。

假如在情境的基础上表达了意,而且表达了人人心中之全部的高远深邃的意,那么这诗词自然就有境界,那就是意的境界,即意境。

这样,一境界就成了三境界,而意境则是最佳状态的境界,也就是最高境界。

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也就是文字表达出来的景是自然的,所抒发的情是真实的,那么这个空间就是美妙的,也就是说是和谐的,由于只有自然之景和真实之情才能是交融的,不留任何痕迹的。

只有自然之景和真实之情才能感人,才能达到“境和意浑。

”假如所写的景不自然,所抒的情不真实,那么这个空间就是杂乱无章的,不和谐的,所以就是不美妙的,这种状态就用“无境界”来表述,这种状态也就不行能感人。

王国维这里说的境界是情境,不是意境。

“意境”明显是在情境的基础上表达了意的“境界”,也就是最佳状态的境界,或者说是最高的境界。

当作品所制造的境界是意境时,那么境界和意境这两者是统一的,可以说“有境界”也可以说“有意境”。

怎样的作品才是有意境的呢?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这里的“述事”不妨理解为“述事理”,也就是从今景此情中,领悟出事理来,那就是“意”。

表达“意”要“如其口出”,也就是要自然的表达出自己领悟出来的理。

王国维在评论元曲的好处时说过:“摹写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这“胸中之感想”和“真挚之理”就是“意”。

王国维在评论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何夕)时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

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也就是说表“意”要“神悟”。

于是笔者认为,“有意境”就应当具备以下三点:景要自然、情要真实、意要高远深邃而且应当是神悟所得。

王国维的《浣溪纱》(舟逐清溪弯复弯)全词写景,写出了安闲舒适生气勃发的春景,那是“无我之境”,写的是景物的境界,及景境。

《清平乐》(樱桃花底)所制造的就是情境,写出了活脱脱一个思妇情状。

词中有景(人、物)但更多的是情,“颓云髻”、“的的银釭无限意”、“消得和衣睡”、“料得天际异日,应思今夜凄凉”全是情语。

《鹊桥仙》(绣衾初展)所制造的则是意境。

词中有大量的景语,也有很多情语,最终的“封侯觅得也寻常”那就不仅是情语了,那是意语。

这一句道出了人间的真理:即使封侯了也终究归于平常,那是谁都转变不了的。

事实上,封侯未必是福,何必要舍命觅封侯呢?韩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四、格、调、气、韵是境界的品质特点境界由景、情、意三元素构成,该三元素的不同结构形式就形成了作品境界的品质特点。

只有在这三个元素形成某种适当的结构时,才能真正使诗词作品“有境界”,这种适当的结构通常应当具备景的呈现、情的抒发、意的表达和谐、合理、秀巧、奇异、自然、生动、真实等特点。

作品境界的品质特点常用格、调、气、韵来描述。

格实际上就是使之能够独立的骨架,通常指该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构思特点和思想品质,所以说“有境界”就应当“有格”,王国维说的“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也就是这个意思。

调在这里指诵读观赏该作品时所感受到的声气大小和心情的抑扬程度。

气主要指作品所表达的精神状态和志意内涵,也可称之为气象或气概。

韵主要指作品中三元素结构的和谐程度,当然也包括诗词的格律在内。

状景要自然生动。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就是由于有了“闹”字和“弄”字,自然之景生动活泼起来了。

王国维《浣溪沙》(爱棹扁舟傍岸行)所制造的就是很自然很生动的景境。

“脸边舷外晚霞明”、“为惜花香停短棹,戏窥鬓影拨流萍。

”何等自然生动啊!这样的词自有格调。

抒情要抒真实之情,抒真实之情,才“不游”。

景和情务必交融和谐,要做到景中有情,情寓于景,这样就“不隔”。

王国维《应天长》(紫骝却照春波绿)中“似相知,羞相逐,一晌低头犹送目”、“恼一时心曲,手中双桨速。

”行动表露了心迹,不想相逐,偏偏又要偷偷送目,既恨相见匆促,又情不自禁地加快了划桨的速度。

情和景何其融合,不写情而有情,其情才真实,格调拘束其中。

意要从景和情中自然而发,不能生硬说教,也不能任凭造作;假如意未能从景和情中自然发出,那就是“隔”。

王国维《蝶恋花》(落落盘根真得地)上片描写了奇松的情韵,最终发出了“总为自家生意遂,人间爱道为渠媚”的感慨,这就是表意之句,这是对人们偏见的批判,言外之意就是:奇怪者之所以有其奇怪的风姿,乃是其自身生存的最佳的自然而成的必定状态,而非为造作之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