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不“道”:高校大学生知识隐藏行为背后的动机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现如今,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学生的出勤率和学习态度也成为了各大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

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些学生出现了隐形逃课现象,给教育管理和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对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分析1.1 隐形逃课现象的表现隐形逃课是指学生因各种原因而未按规定出勤,但并不明显,往往在教师或学校管理人员的视线范围之外。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利用各种理由不出席课堂,比如假装生病、私自离校、赖在宿舍等。

一些学生也会在课堂上以打瞌睡、听音乐等方式表现出对课程的不重视,实际上已经开始了逃课。

1.2 隐形逃课的原因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逃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习压力过大: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学习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一些学生为了减轻心理负担,选择逃课放松自己。

(2)对课程不感兴趣:一些学生对某些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认为课堂学习没有价值,因此选择逃课。

(3)社交活动过多:一些学生过于追求社交活动,为了与朋友聚会或者参加社团活动,而放弃了课堂学习。

(4)课堂管理不严格:一些学校或者教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缺乏监督,学生有机会可以逃课。

1.3 隐形逃课的危害隐形逃课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术表现,还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由于逃课导致学习内容跟不上,进而影响学生成绩,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容易疏斜。

逃课还会导致学生缺乏责任感和纪律观念,甚至会成为一种不好的社会习惯。

2.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减少逃课现象的有效途径。

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让学生感受到学术的魅力,增加对专业课程的兴趣。

2.2 加强课堂管理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出勤率。

在课堂上要严格要求学生不得迟到早退,严禁打瞌睡和听音乐等不文明行为。

大学精英知道而你不知道的事儿

大学精英知道而你不知道的事儿

前段时间在天津和一位大学教授聊天他分析了目前大学体制的问题,但更担心的是...大学生身边充满了危机和陷阱,但很多人还无知的活在别人造的安逸梦里!自身的欠缺比体制的欠缺来的更直接致命那么,大学生身边有哪些潜在的危机呢?分享三点,希望引起大家重视第一、生存能力弱我们的大学在传递各种知识的时候,恰恰忽视了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而生存能力恰恰才是一切的基础!太多的大学生,连地图都看不懂,放在一个陌生城市,能迷路...太多的大学生,缺乏分析能力,对机会和骗局,无法分辨,往往走极端,很容易掉入陷阱...太多的大学生,无法掌控自己情绪,冲动愤怒的时候,做出很多错误决定...太多的大学生,缺乏自制力,明明知道该做什么,但抵抗不住小说,游戏,娱乐的诱惑...太多的大学生,懒惰成习惯,明明知道不行动什么都没有,但依然懒得动...太多的大学生,被错误观念束缚,视农工商和视金钱如粪土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太多的大学生,不独立,靠父母,靠朋友,靠天靠地靠运气,唯独没有靠自己的意识太多的大学生,缺乏自信,缺乏勇气,缺乏抗压、抗挫能力和风险意识.......那么,一旦毕业,没了父母的经济支持,没了学校的安逸和物价低的环境,生存便成了首要问题!第二:失业压力和创业中的陷阱(1)就业方面企业永远都缺乏优秀的员工,但以现在的社会发展大趋势来看,普通员工会陆续被人工智能,机器人,软件系统等取代只是时间问题遗憾的是大学培养出来的90%都不是企业需要的优秀人员,尤其大学扩招后,不少教授和大学校长自己都说大学成了生产半成品的流水工厂...这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大重要原因!而目前解决办法就是鼓励考研和鼓励创业,所以研究生也持续扩招,大学遍地都是创业中心,孵化基地之类,但这只是缓解和转移问题,并没有从根源解决问题,研究生扩招后质量也不如之前了,很快研究生就业又成了问题...经济的下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让普通毕业生失业的越来越多,那么大量学生就会转移到创业方面无论微商,电商还是实体店,都是国家鼓励的,而且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创业指导类课程以及政策扶持遗憾的是管理,财务,营销等都教了,但恰恰没有教最核心的也让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达98%而最核心的又是什么呢?(2)创业方面答:最核心的是使用钱的能力,既投入产出比,说白了就是会花钱!例:你有1万如果不会花,很快1万变成5000,3000,1000,然后就没了,随后就是失败如果会花,很快1万变成2万,3万,5万,然后就滚动起来了而核心就是投入产出比,如果合理,越花越多,反之越花越少!大多人创业基本上都是:先整合资源(如自己和亲友的人脉,资金等)然后投入了,而忽视了投入产出比,结果都打了水漂,还弄的亲友反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弄清楚创业的逻辑,这个我们会在精英汇中重点分享第三:被误导和影响根据统计我们每天接触到1500 - 2000条各类广告信息,伴随着早起到晚上睡觉到处是广告...我们其实活在一个广告的世界里,确切说是社会精英给我们营造的一个世界里我们90%的决策是广告和群体影响的结果!并非自己深入思考的结果!比如:大学生毕业,一般有四个方向考研,考公务员,就业,创业如果你大学宿舍的几个人都考公务员,而且你们学校很多公务员的讲座和广告,大学老师也鼓励,你和可能也考了公务员如果你大学宿舍的几个人都考研,而且学校有很多考研的宣传和讲座,老师也鼓励,你很可能选择了考研如果你大学宿舍几个人都做兼职或创业,而且学校很多创业讲座,身边很多微商的,做兼职的,创业的,你很可能选择创业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很多决策,都是被群体影响的结果!很少是自己思考的,一方面群体力量大,一方面很多人懒得去分析思考那么如果你大学期间,身边很多做直销的人,你很大可能也做直销如果你大学期间,身边很多学英语的人,你很大可能也学英语以及往这个方向发展了如果你大学期间,身边很多做微商的,你很大可能也做微商了如果你大学期间,身边很多考研的,你很大可能也考研了如果你大学期间,身边很多玩游戏的,你很大可能也陷入游戏中了... .......事实就是:很少有人从局外看自己,真正的去思考过自己优势是什么,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如果你不能在30秒内,清晰的说出自己的目标和梦想那么,就说明你没有深入思考过也说明,你每天都很容易受到影响,活在别人营造的世界里!大家想想是不是呢?。

大学生_隐性逃课_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_隐性逃课_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
%! 老区建设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学生“ 隐性逃课” 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吴丽华 卢森林
!提
要 " 大学生逃课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一帧与大学学习气氛不相谐调的风景, 面对这种新型失范行为, 我们在
看到形成这种不良风气的教育体制、社会风气影响等原因外,在个体层面,学生个体与讲授知识的教师个体有何特 殊而直接的原因呢?我们将着重从个体层面来分析与探究逃课尤其是 “ 隐性逃课 ” 发生的内在的深刻原因, 并就此提 出相应的对策。 ! 关键词 " 大学生; 失范行为; 隐性逃课; 对策 ( ! 作者简介 " 吴丽华 ( , 女,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理工学院讲师; 江西南昌 #$%& — )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 ( 江西南昌 &&’’#& ) 卢森林 ( , 男, &&’’() ) #$%’ — )
有异同之分,但它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远比显性逃 课来得隐蔽、 巨大, 眼睁睁地看着教学质量在到课率 高的假象背后急剧下降。在江西省南昌市红角洲高 校园区的随机调查中发现,有近 $(- 的学生承认曾 有过类似 “ 隐性逃课” 的经历, 同时这种方法是女生 “ 普遍采用的一种逃课方式, 隐性逃课” 波及人数之 多、 范围之广、 隐蔽性之好、 危害性之大令人震惊, 这 就不免让人对这种现象出现的必然性引起深思了。 “ 一、 隐性逃课” 的原因—— — 学生个体层面分析 为什么 “ 隐性逃课” 在大学生中如此普遍?笔者 经过大量个案调查和文献调查, 概括出如下 “ 隐性逃 课” 的原因分析模型, 并将运用维纳的 “ 动机归因理 论” 对此现象进行理论剖析, 同时进行实践反思。

知识隐藏行为研究综述

知识隐藏行为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w s k 237)作者简介:刘锋(1974 ),女,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科技创新;逯宇铎(1956 ),男,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㊂知识隐藏行为研究综述刘 锋1,2逯宇铎1(1.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2.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摘 要:知识隐藏行为在组织中普遍存在,其对组织和个人绩效㊁创造力等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㊂采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利用C i t e s p a c e 信息可视化软件对知识隐藏行为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国内外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主题,提出知识隐藏行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㊂关键词:知识隐藏;C i t e s pa c e ;社会交换理论;知识共享中图分类号:G 25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2272.2021020330 引言知识基础观指出知识共享能够有效弥补工作团队成员的知识短板,促进团队的创新[1]㊂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愿意知识共享,组织内的个体可能会做出故意试图隐瞒或隐藏他人寻求共享知识的行为,即知识隐藏行为[2]㊂目前,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是当前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对其展开探索可以从另一个视角丰富对知识共享的理解[3]㊂现有研究显示知识隐藏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如会阻碍同事产生创造性想法,同时也可能对知识隐藏者的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4]㊂因此,应采取适当的管理干预措施,以尽量减少或合理的利用知识隐藏行为,并在员工之间建立信任及提高组织效能[5]㊂综观现有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与对知识共享的关注相比,知识隐藏行为才刚刚开始得到重视,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知识隐藏行为进行系统回顾,本文采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利用C i t e s p a c e 信息可视化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更全面地了解知识隐藏研究进展,为各类组织进行科学的管理决策提供借鉴㊂1 国外研究进展以 T o p i c =K n o w l e d g e h i d *在W e b o f S c i e n c e 数据库平台进行数据采集,时间跨度选择 A l l y e a r s=(1945-2020) ,选择的文献类型包括R e v i e w ㊁A r -t i c l e ㊁B o o k R e v i e w ,共检索到156篇英文文献㊂对这些文献进行人工阅读筛选,剔除了107篇不符合本文所研究的知识隐藏的领域和内涵的文献,共获得有效文献49篇㊂从数据检索结果看,国外最早关于知识隐藏的文献是C o n n e l l y [6]等在2012年发表的‘K n o w l e d g e h i d i n g i n o r ga n i z a t i o n s “,该文首创了知识隐藏行为概念,并且运用定量回归模型检验了不信任对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㊂该文建立了知识隐藏行为的基本概念和测量结构,是后续相关研究的基础㊂利用C i t e s pa c e 信息可视化软件对49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其可视化结果如图1所示㊂结合表1所列的知识隐藏关键词表,可以发现国外知识隐藏行为相关研究文献中的关键词主要有知识隐藏(K n o w l e d g e H i d i n g)㊁工作(W o r k )㊁绩效(P e r f o r m -a n c e )㊁前置因素(A n t e c e d e n t )㊁管理(M a n a g e m e n t )㊁行为(B e h a v i o r )㊁知识心理所有权(P s y c h o l o gi c a l o w n e r s h i p)等㊂进一步对国外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有以下主题聚类:工作压力(J o b T e n s i o n )㊁黑暗三人格(D a r k T r i a d )㊁工作场所排斥(W o r k pl a c e O s t r a -c i s m )㊁道德推脱(M o r a l D i s e n g a ge m e n t )㊁伦理领导(E t h i c a l L e a d e r s h i p)㊁调节-中介模型(M o d e r a t e d -m e d i a t i o n M o d e l)等㊂通过图1㊁表1可以看出,国外知识隐藏行为研究刚刚兴起,其内涵㊁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知识隐藏行为所导致的相关组织结果和后果等存在进一步的讨论空间[7-8]㊂在国外的研究中,工作压力是国外知识隐藏行为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学者探讨了竞争工作环境下,员工工作压力㊁不安全感等与知识隐藏行为的关系㊂此外,工作场所排斥也是该研究主题下的另一个重要议题,相关研究表明由于知识隐藏行为普遍存在于工作场所中,而工作场所排斥因其广泛性也成为67知识隐藏行为研究综述表1 国外知识隐藏行为研究高频共现关键词A u t h o r k e yw o r d s F r e q u e n c yA u t h o r k e yw o r d s f r e q u e n c yK n o w l e d g e H i d i n g38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S a f e t y2W o r k16I m pa c t 2P e r f o r m a n c e 16I n c i v i l i t y2A n t e c e d e n t 14J o b S a t i s f a c t i o n2M a n a g e m e n t 11O r ga n i z a t i o n a l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2B e h a v i o r9I n t e n t i o n2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O w n e r s h i p8P e r c e pt i o n 2A b u s i v e S u p e r v i s i o n 7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C i t i z e n s h i p Be h a v i o r 2C o n s e qu e n c e 6W o r k p l a c e D e v i a n c e 2K n o w l e d g e S h a r i n g6M o t i v a t i o n a l C l i m a t e2M e d i a t i n g R o l e 6I n t e r d e pe n d e n c e 2E m p l o ye e 5M o d e r a t i n g R o l e 2I n n o v a t i o n 5A b s o r p t i v e C a p a c i t y 2O r g a n i z a t i o n 5A g gr e s s i o n 2M o d e l 5E m p l o y e e C r e a t i v i t y2P e r s o n a l i t y 4K n o w l e d g e M a n a g e m e n t 2L e a d e r s h i p4E m o t i o n a l E x h a u s t i o n2I n f o r m a t i o n E x c h a n ge 4P a k i s t a n2S e l f4C o u n t e r pr o d u c t i v e W o r k B e h a v i o r 2C o mm i t m e n t 3E x c h a n ge 2I nf o r m a t i o n 3T a s k I n t e r d e pe n d e n c e 2T e a m 3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M o t i v a t i o n3M u l t i l e v e l 2E t h i c a l L e a d e r s h i p3T r u s t2A t t i t u d e 3W o r k D e s i g n 2S a t i s f a c t i o n3J o b D e s i g n 2S o c i a l E x c h a n g e T h e o r y3M e c h a n i s m2C r e a t i v i t y 2T e a m C r e a t i v i t y2E m o t i o n2M a c h i a v e l l i a n i s m2P r o c e d u r a l J u s t i c e2了知识隐藏行为的重要前因因素,其中工作场所的排斥与装傻型知识隐藏之间的关系最强㊂图1 国外知识隐藏行为研究知识图谱黑暗三人格主要从心理学角度讨论个人的人格特点对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㊂现实中由于个体的黑暗三人格常常会导致个体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不信任感㊁消极感㊁不安全感,并进而影响其行为,而知识隐藏行为则是黑暗三人格个体常常出现的行为之一㊂道德推脱和伦理领导是国外知识隐藏行为的另两个重要的研究议题㊂国外知识隐藏行为研究发现道德疏离或道德推脱是消极情感中影响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的重要变量,道德推脱可以解释组织内的员工在产生知识隐藏行为后,不会因为该行为而有心里内疚的反应㊂也即道德推脱作为一种特定的认知倾向,该认知倾向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体在知识隐藏行为中的责任感与愧疚感㊂与道德推脱不同,伦理领导是在企业道德危机研究中而衍生出的一种领导理论㊂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指出伦理领导者可以通过提高自我修养使组织成员达到自我道德直觉,而非道德推脱,在一个企业中能够形成知识共享氛围,并进而抑制团队内的知识隐藏行为㊂调节-中介模型(m o d e r a t e d -m e d i a t i o n m o d e l)是国外知识隐藏行为另一个重要的议题,该议题主要是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探讨知识隐藏行为发生的调节因素和中介因素,如M i l l a r ,C C J M ;L o c k e t t,M 和M a h o n ,J F [9]㊁H u o ,WW 等[10]㊁R h e e ,YW ;C h o i,J N [11]和Ĉe r n e,M 等[12]都对相关概念的调节或中介作用进行了不同层级和方面的探讨,并验证了其在知识隐藏中的作用[13-15]㊂此外针对知识隐藏的特定的77知识隐藏行为研究综述调节-中介模型也是该议题的重要研究内容㊂2 国内研究进展由于翻译偏差问题,国内学者对于知识隐藏行为一词的实际应用较为多元化,基于此,本文对相关关键词进行了细致梳理,并选定 知识隐藏(行为) 知识贮藏 或 知识囤积 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搜索相关文献,共得到142篇中文文献㊂进一步对得到的文献进行人工阅读筛选出不符合本文所讨论的知识隐藏研究内容,发现共有63篇文献的研究主题虽然聚焦于知识隐藏或者贮藏,但是研究内容多从计算机与信息通讯㊁食品学科㊁法学㊁控制工程与临床医学等学科角度出发,与本文基于组织行为视角的研究有较大的出入,因此对不符合本文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删除,最终得到79篇知识隐藏行为相关研究文献㊂在79篇样本数据中,关于知识隐藏最早的文献出现在2013年㊂从文献发表的时间来看,2013-2016年是研究知识隐藏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其中2016年作为第一个小高峰时期,发表文献有14篇㊂第二个高峰时期出现在2017-2020年,其中2019年为整个时间段的最高峰,共有23篇文献㊂可见在C o n n e l l y (2012年)等学者提出该概念后,国内学者迅速进行了跟踪研究,知识隐藏这一议题也逐渐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与重视㊂进一步利用C i t e S p a c e 软件对79篇文献进行知识图谱聚类分析如图2所示,共形成22个相关聚类(图2中 # ),可以看出主要的聚类主题涉及知识隐藏行为㊁知识共享㊁人际信任㊁知识管理㊁组织支持感㊁社会交换㊁消极情绪等不同的方面㊂图2 国内知识隐藏行为研究知识图谱注:部分聚类未在图中显示此外,以 知识隐藏 为主题,在C S S C I 数据库进行搜索,发现相关文献33篇,该数据库中较早的一篇文章是探索知识心理所有权对知识隐藏的影响(姜荣萍㊁何亦名[16])㊂之后,学者们对知识隐藏相关主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研究的视角越来越丰富㊂王帅[17]分析教师个体间知识隐藏发生的动因并提出了解决思路㊂郭海燕等[18]研究知识领导力对知识隐藏意愿的影响,探讨了知识导向亲社会化影响力的中介效应以及团队目标承诺的中介和调节效应㊂杜恒波和朱千林[19]研究职场负面八卦对员工知识隐藏的影响,探讨了情绪耗竭和消极互惠的中介和调节作用㊂王志成等[20]从地位视角出发,探究多层次知识隐藏的形成机制,试图探索团队地位冲突等多种因素对团队和个体知识隐藏的影响㊂吴士健等[21]研究中庸思维对知识隐藏的影响以及知识隐藏在中庸思维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㊂付晔等[22]探讨工作自主性对员工知识隐藏的影响,发现组织阻碍感知在工作自主性与员工知识隐藏间发挥完全负向中介作用㊂姜荣萍和何亦名[23]研究组织心理所有权对知识隐藏的影响机制,探索了组织公民行为和公民疲劳的中介作用及变革型领导的调节效应㊂高天茹和贺爱忠[24]探究职场排斥对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机理,探讨了关系认同与心理困扰中介作用以及宽恕氛围的调节作用㊂李浩和吕鸾鸾[25]研究防御定向对企业中知识隐藏的影响,探讨了动机氛围的调节作用㊂赵红丹和夏青[26]研究消极情感在人际不信任与员工知识隐藏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知识心理所有权对消极情感与知识隐藏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㊂李浩和黄剑[27]探讨团队知识隐藏对交互记忆系统的影响㊂杨陈和唐明凤[28]探讨竞争氛围感知对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机制,员工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和员工的公众自我觉知的调节作用㊂张敏等[29]对高校科研团队个体成员隐性知识隐藏意愿进行了分析,认为感知情感收益抑制隐性知识隐藏意愿,感知知识权力成本和感知地位权力成本促进隐性知识隐藏意愿㊂潘伟和张庆普[30]基于知识权力视角研究了感知的知识所有权对知识隐藏的影响机理,探索了知识权力损失的中介作用与绩效氛围㊁控制氛围的调节作用张笑峰和席酉民[31]研究伦理型领导对员工知识隐藏的影响机制㊂梳理国内知识隐藏行为可以发现,围绕知识隐藏行为的知识隐藏行为 元 研究是知识隐藏行为研究的首要议题,该议题围绕该行为的一般概念㊁内涵等展开具体探索㊂而知识共享是知识隐藏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知识隐藏研究领域中,部分学者尝试将知识隐藏看成是知识共享的反面,并探讨知识隐藏对团队或是组织知识共享等的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知识隐藏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绝不能将其简单看成是知识共享行为的反面,而是要87知识隐藏行为研究综述将其作为独立概念,展开深入细致的探索㊂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交往对象的口头或者书面承诺的可靠程度的广义期望㊂国内学者针对人际信任与知识隐藏行为关系的研究显示,人际信任关系可以抑制知识隐藏行为,也就是说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会减少知识隐藏行为㊂但是人际信任具有不稳定性,其建立的过程比较漫长,因此想要获得他人的信任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㊂但毫无疑问人际信任对知识隐藏行为的决策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㊂组织支持感也是国内知识隐藏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现有结果显示组织支持感具有调节激励氛围和知识隐藏行为关系的作用,而提高企业员工的组织支持感有助于降低员工之间的知识隐藏行为,因此国内学者认为组织应该为员工创造一个重视知识合作㊁知识共享的激励气氛,并提供足够的组织支持,从而减少员工之间的知识隐藏行为㊂国内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显示,社会交换理论可以为知识隐藏行为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社会交互理论视角来探讨不同情境下的知识隐藏行为是当前知识隐藏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研究成果较为丰富㊂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社会交互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可以很好地适用于知识隐藏行为㊂此外,从知识管理角度和消极情绪等视角展开的知识隐藏研究,也是当前知识隐藏行为研究领域的重点㊂3研究述评与展望通过知识隐藏行为国内外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对知识隐藏行为的关注正在快速上升,相关研究成果正在逐渐丰富㊂但是整体来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知识隐藏行为研究的时间仍然较短,其研究对象目前仍较为单一,多集中在盈利性组织内,因此急需扩展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对象,并借此深化对不同对象之间的对比研究,从而加深对知识隐藏行为的理解;其次,其前因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但对其后果的关注仍然不够,因此未来不仅需要继续拓展其前因变量的探索,明确行为的发生机制,还应该加深其结果变量的探索,衡量知识隐藏行为的效能㊂此外,已有学者开始从互动视角关注组织内的知识隐藏互动,并指出了其重要性,但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关注知识隐藏行为互动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从互动视角继续深化知识隐藏行为研究㊂总之,整合国内外知识隐藏的研究现状本研究认为由于知识隐藏行为研究的起始时间较近,国内外学者都需要加深对知识隐藏行为的系统探索㊂而知识隐藏行为作为知识共享的一种可能的阻碍因素与行为,将为拓展知识共享和知识管理的研究视角和维度提供一种可能的路径,知识隐藏研究的空间必将非常广阔㊂参考文献:[1] M I N U I.K n o w l e d g e s h a r i n g i n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c o n c e p-t u a l f r a m e w o r k[J].H u m a n R e s o u r c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v i e w,2003,2(4):337-359.[2]邓程,杨建君,穆天,等.知识隐藏对新产品开发优势的影响 知识转移绩效的中介作用[J].软科学,2020,34(12):104-110.[3] G A G N E'M,T I A N A W,S O O C,e t a l.D i f f e r e n t m o-t i v a t i o n s f o r k n o w l e d g e s h a r i n g a n d h i d i n g:t h e r o l e o f m o t i v a t i n g w o r k d e s i g n[J].J o u r n a l o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B e h a v i o r,2019,40:783-799.[4] ĈE R N E M,N E R S T A D C G L,D Y S V I K A,e t a l.W h a t g o e s a r o u n d c o m e s a r o u n d:k n o w l e d g e h i d i n g, p e r c e i v e d m o t i v a t i o n a l c l i m a t e,a n d c r e a t i v i t y[J].T h eA c a d e m y o f M a n a g e m e n t J o u r n a l,2014,57(1):172-192.[5] X I A O M,L E E C F.W h y a n d w h e n k n o w l e d g e h i d i n gi n t h e w o r k p l a c e i s h a r m f u l:a r e v i e w o f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 d i r e c t i o n s f o r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i n t h e C h i n e s e c o n t e x t[J].A s i a P a c i f i c J o u r n a l o f H u m a n R e s o u r c e s,2019, 57:470-502.[6] C O N N E L L Y C E,Z W E I G D,W E B S T E R J,e t a l.K n o w l e d g e h i d i n g i n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J].J o u r n a l o f O r-g a n i z a t i o n a l B e h a v i o r,2012,33(1):64-88.[7] P O L P I N I J J,G HO S E A,D AM H K.M i n i n g b u s i n e s sr u l e s f r o m b u s i n e s s p r o c e s s m o d e l r e p o s i t o r i e s[J].B u s-i n e s s P r o c e s s M a n a g e m e n t J o u r n a l,2015,21(4):1367-1372.[8]Q U R E S H I A,E V A N S N.D e t e r r e n t s t o k n o w l e d g e-s h a r i n g i n t h e 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i n d u s t r y:a c a s e s t u d y[J].J o u r n a l o f K n o w l e d g e M a n a g e m e n t,2015,19(2): 296-314.[9] M I L L A R C,L O C K E T T M,MA HO N J F.G u e s t e d i-t o r i a l:k n o w l e d g e i n t e n s i v e o r g a n i s a t i o n s:o n t h e f r o n-t i e r s o f k n o w l e d g e m a n a g e m e n t[J].J o u r n a l o f K n o w l-e d g e M a n a g e m e n t,2016(5):780-789.[10] HU O W,C A I Z,L U O J,e t a l.A n t e c e d e n t s a n d i n-t e r v e n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s:a m u l t i-l e v e l s t u d y o f R&Dt e a m s k n o w l e d g e h i d i n g b e h a v i o r[J].J o u r n a l o fK n o w l e d g e M a n a g e m e n t,2016,20(5):880-897.[11] R H E E Y W,C HO I J N.K n o w l e d g e m a n a g e m e n t b e-h a v i o r 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 c r e a t i v i t y:g o a l o r i e n t a t i o n s a s a n-t e c e d e n t s a n d i n-g r o u p s o c i a l s t a t u s a s m o d e r a t i n gc o n t i n g e n c y[J].J o u r n a l o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B e h a v i o r,2017,38(6):813-832.[12] C㊅E R N E M,H E R N A U S T,D Y S V I K A,e t a l.T h e97知识隐藏行为研究综述r o l e o f m u l t i l e v e l s y n e r g i s t i c i n t e r p l a y a m o n g t e a mm a s t e r y c l i m a t e,k n o w l e d g e h i d i n g,a n d j o b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s i n s t i m u l a t i n g i n n o v a t i v e w o r k b e h a v i o r[J].H u-m a n R e s o u r c e M a n a g e m e n t J o u r n a l,2017,27(2):281-299.[13] B O G I L O V I C㊅S,C㊅E R N E M.,S㊅k e r l a v a j M.H i d i n gb e h i n d a m a s kc u l t u r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k n o w l ed ge h i d-i n g,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 a n d t e a m c r e a t i v i t y[J].E u r o p e a nJ o u r n a l o f W o r k&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P s y c h o l o g y,2017,26(5):710-723.[14]J HA J K,V A R K K E Y B.A r e y o u a c i s t e r n o r a c h a n-n e l E x p l o r i n g f a c t o r s t r i g g e r i n g k n o w l e d g e-h i d i n gb e h a v i o r a t t h e w o r k p l ac e:e v ide n c ef r o m t h e i n d i a n r&d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s[J].J o u r n a l o f K n o w l e d g e M a n a g e-m e n t,2018,22(4):824-849.[15] F O N G P S W,M E N C,L U O J,e t a l.K n o w l e d g e h i d-i n g a n d t e a m c r e a t i v i t y:t h e c o n t i n g e n t r o l e o f t a s k i n-t e r d e p e n d e n c e[J].M a n a g e m e n t D e c i s i o n,2018,56(2):115-141.[16]姜荣萍,何亦名.知识心理所有权对知识隐藏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智力型组织的实证调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4):128-133.[17]王帅.教师个体间知识隐藏发生机理及多维矫正[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5-67. [18]郭海燕,张连营,洪帅,等.知识领导力视角下亲社会化意义建构机制对知识隐藏意愿的影响[J].管理学报,2020,17(1):111-120.[19]杜恒波,朱千林.职场负面八卦对员工知识隐藏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20,41(3):266-274.[20]王志成,赵曙明,杨杰.多层次知识隐藏行为的形成与后果:基于地位竞争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6):27-37.[21]吴士健,孙专专,权英.中庸思维对知识隐藏与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20,17(4):57-65.[22]付晔,彭秋萍,钟熙.工作自主性㊁组织阻碍感知与员工知识隐藏[J].软科学,2020,34(6):131-135. [23]姜荣萍,何亦名.组织心理所有权如何影响知识隐藏行为 公民疲劳与变革型领导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22):116-124.[24]高天茹,贺爱忠.职场排斥对知识隐藏的影响机理研究:一个被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2019,22(3):15-27.[25]李浩,吕鸾鸾.防御定向㊁动机氛围对企业中知识隐藏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9,40(4):245-255. [26]赵红丹,夏青.人际不信任,消极情感与知识隐藏行为研究[J].科研管理,2019,40(8):287-295. [27]李浩,黄剑.团队知识隐藏对交互记忆系统的影响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8,21(4):134-147. [28]杨陈,唐明凤.竞争氛围感知对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7):131-138.[29]张敏,罗梅芬,聂瑞.高校科研团队个体成员隐性知识隐藏意愿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40(7):74-79.[30]潘伟,张庆普.感知的知识所有权对知识隐藏的影响机理研究 基于知识权力视角的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6,28(3):25-35+46.[31]张笑峰,席酉民.伦理型领导对员工知识隐藏的影响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6,30(10):96-99.(责任编辑:要毅)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K n o w l e d g e H i d i n g B e h a v i o rL i u F e n g1,2 L u Y u d u o1(1.S c h o o l o f E c o n o m i c s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D a l i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D a l i a n116024,C h i n a;2.Z h e j i a n g I n d u s t r y a n d T r a d e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W e n z h o u325003,C h i n a)A b s t r a c t:K n o w l e d g e h i d i n g b e h a v i o r i s c o mm o n i n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w h i c h h a s a n e g a t i v e i m p a c t o n t h e c r e a t i v i-t y o f b o t h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 s.U s i n g t h e m e t h o d o f s c i e n t o m e t r i c s a n d C i t e S p a c e i n f o r m a t i o n v i s u-a l i z a t i o n s o f t w a r e t o s o r t o u t t h e r e l e v a n t l i t e r a t u r e,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h o t s p o t s o f k n o w l e d g e h i d i n g b e h a v i o r a t h o m e a n d a b r o a d,a n d p u t s f o r w a r d t h a t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k n o w l e d g e h i d i n g b e-h a v i o r i s t h e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d i r e c t i o n.K e y w o r d s:K n o w l e d g e H i d i n g;C i t e s p a c e;S o c i a l E x c h a n g e T h e o r y;K n o w l e d g e S h a r i n g 08。

知识型员工知识隐藏行为形成机理

知识型员工知识隐藏行为形成机理
建立公正的评价机制
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未来发展和晋升空间,从而更有动力去分享知识和经验。
提供职业发展机会
03
提供知识管理支持
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方便员工查询和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减少知识隐藏行为的发生。
加强组织文化建设与团队建设
01
培养尊重知识、重视学习的组织文化
通过培训和教育,让员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案例三
总结词:公司应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完善的知识管理制度和加强员工培训。详细描述:该案例通过对某公司知识型员工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公司中存在知识隐藏行为。为了应对这种行为,公司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完善的知识管理制度和加强员工培训。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的意愿。完善的知识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加强知识的利用和转化。加强员工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减少知识隐藏行为的发生。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整体绩效和创新力。
社会网络
社会因素
指社会对知识的认知和态度。当社会文化强调知识的价值和重要性时,员工更愿意积极参与知识共享,降低知识隐藏的可能性。
社会文化
指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当法律制度保护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时,员工更愿意分享知识,从而降低知识隐藏行为的倾向。
法律制度
CHAPTER
04
知识型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的应对措施
知识型员工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心尽力地完成工作任务,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知识型员工具备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协作完成任务,并在必要时担任领导角色。
CHAPTER
02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隐藏的前因结果与控制策略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隐藏的前因结果与控制策略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隐藏的前 因结果与控制策略
汇报人: 2023-12-19
目录
• 引言 •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隐藏的前因 •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隐藏的结果 •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隐藏的控制
策略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高校科研团队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
高校科研团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长期的知识隐藏行为会导致团队成员个人的职业发展受阻,难以获 得更好的职业机会和晋升机会。
个人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知识隐藏导致的沟通障碍和合作困难,团队成员可能会出现心 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04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隐藏的控制 策略
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和沟通机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
营造开放、包容的 团队氛围
鼓励团队成员积极表达自己的观 点和想法,促进不同观点之间的 交流和碰撞。
培养合作意识
鼓励团队成员关注团队整体利益,树立合作共赢 的理念。
促进知识共享
建立知识共享平台,鼓励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知 识和经验,促进团队整体进步。
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
01
通过奖励、晋升等方式,激励团队成员积极投入科研工作,提
高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建立约束机制
02
通过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考核标准等方式,对团队成员的行
对团队内其他成员的能力 或贡献的认知偏差可能导 致知识隐藏。
成员信任缺失
缺乏对团队内其他成员的 信任可能导致知识隐藏。
团队氛围与知识隐藏关系
团队氛围不和谐
团队内部存在冲突、不信 任或紧张氛围可能导致知 识隐藏。
缺乏开放沟通

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策略探究

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策略探究

识 管 理 尤 其 是 隐 性 知 识 管 理 的 重 要 性 。大 学 生 作 为 社 会 人 才 储 备 的 中坚 力 量 . 识 时 代 获取 并 管 理 隐 性 知 识 的能 力 是 对 知
大 学 生 群 体 的 基 本 要 求

识 中 的 绝 大 部 分 , ・ (o gY n ) 说 , 形 知 识 可 以 说 是 生 隐性 知 识 管理 有 助 于 自身 的知 识 成 长 , 高其 学 习 力和 核 ・ 争 力 。隐性 知 识 管 理 最 重 要 的 内容 在 于 学 提 心竞
习者 在 特 定 的 事 件 和 环 境 中 , 到 新 旧知 识 和 经验 之 间 的 关 系 , 与 其 他 人 形 成 关联 。 从 “ 、 景 、 件 ” 找 并 人 场 事 出发 , 学 生 隐 性 知 大 识 管 理 的 有 效 策 略 为 : 建现 实或 者虚 拟 的知 识 管理 环 境 、 计 知 识 管 理 事 件 . 构 设 促进 大 学 生 与 他人 的人 际 关 联 。
的知 识 . 于 隐性 知 识 的 范 畴 。 隐性 知 识 占个 体 或 者 组 织 知 属
信 息 激 增 的时 代 , 们 随时 都 有 被 淹 没 的 危 险 。 只是 正 如 美 我 国未 来 学 家 奈 斯 比特 所 说 . 们 在 信 息 海 洋 中淹 溺 . 却 不 得 我 但
不 面 临 知 识 饥 渴 。今 天 。 识 管 理科 学 的 发 展 进 一 步 证 明 知 知
冰 山一 角 . 隐性 知识 则 是 隐 藏 在 冰 山 底 部 的 大 部 分 。 而
通常, 隐性 知识 包 括 个 体 的思 维 模 式 、 仰 和 观 点 . 些 信 这 模 式 、 仰 和观 点 是 如 此 的根 深 蒂 固 , 信 以至 于 我 们 习 以 为 常 。

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策略探究

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策略探究
拥 有 的 知 识 ,是 另 一 种 知 识 一他 将 前 者 称 为 性 知 识 ( x E—
非 共 事 忖 一 方 , 性 知 识 是 个体 通 过 长期 的 努 力 获 得 的 , 隐 知
piiK o ld e , 者 称 为 隐 性 知 识 (a iK o l g ) 0世 l t nw e g )后 c T c n we e 。2 t d 纪6 0年 代 以 后 ,心 理 学 家 R hrWesrnz和 Wm ig) 拉 ee , ika l Tn t1  ̄ 1 开 了 内 隐 认 知 实 证 研 究 的 序 幕 ,从 证 明 了 隐 忡 知 识 的 存 在 一
木 身பைடு நூலகம்的 特 点 . 性 知 识 的 传 播 和 共 享 很 『 难 隐 木 】 () 4 隐性 知 识 的 情 境 性 、 沦 足 隐 性 知 识 的 产 生 , 是 隐性 无 还
(k joN n k ) 都 对 隐性 知 识 作 r大 量 研 究 。 C 世 界 经 Iui oa a 等 r OE D( 济 合 作 与 发 展 组 织 ) 从 知识 经 济 学 的 角 度 将 知 识 分 为 四 大 类 : 知 道 是 什 么 ( n w Wh t ; 道 为 什 么 ( o h ) 知 道 怎 样 K 0 a) 知 Knw W y ;
关 键 词 : 学 生 ; 形 知 识 ; 识 管 理 大 隐 知
中图分类号 :62 G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7 0 (0 9 1- 0 6 0 17 - 8 0 2 0 )2 0 4 — 3
织 r, r 它 难 被 清 晰 地 表 达 , 者 通 过 语 言 、 字 、 形 等 方 式 I 或 文 图
综 合 学 者 的研 究 , 者 认 为 , 性 知 识 是 个 体 或 荇 组 织 内 笔 隐

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

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

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逃课现象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逃课行为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然而,除了显性逃课(即未请假或未经许可擅自缺课)外,隐性逃课现象在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

隐性逃课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虽然身体在场但精神游离,无法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现象。

这种现象虽然不易被察觉,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全面分析隐性逃课的原因、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

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环境,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和解决隐性逃课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和课堂参与度。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理解,也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隐性逃课,不同于显性逃课(即学生直接不来上课),它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心不在焉、缺乏参与、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

这种行为虽然看似学生仍在教室里,但实际上并未真正投入到学习中。

国内外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外学者多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隐性逃课可能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因素有关。

如Smith和Johnson(2010)指出,当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或认为内容与未来职业无关时,他们更可能出现隐性逃课行为。

国内学者则更多地从教育体制、课堂环境等宏观角度进行研究。

如李华(2015)认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可能因为考试压力、课程繁重等原因,而选择在课堂上“隐性逃课”。

王强(2018)指出,课堂环境不佳、师生互动不足也可能是导致学生隐性逃课的重要原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隐性逃课现象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张敏(2020)指出,智能手机、网络游戏的普及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分心,导致隐性逃课现象加剧。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及预防策略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及预防策略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及预防策略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一直备受关注,涉及抄袭、作弊等问题。

这种行为的成因有很多,同时我们也需要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来遏制这一现象。

成因分析1.高考应试教育高考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疲于应付,久而久之对学术规范逐渐淡化。

2.缺乏学术道德教育一些学校在学生入学前未能充分强调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学术不端行为认知模糊。

3.时间压力与学业压力学生面临课业繁重、考试压力大,为了应付种种压力,一些学生选择不端手段来取得成绩。

4.缺乏自信与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学生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缺乏自信,因而倾向于依赖抄袭等方式获取成绩。

预防策略1.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学校应从入学阶段开始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规范意识。

2.提倡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注重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减少对不端手段的依赖。

3.减轻学业压力学校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减少课业负担,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4.提供学术支持和辅导建立学术支持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效率。

5.建立严格的学术规范与惩戒机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学术规范和惩戒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严肃的学术氛围。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错综复杂,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并建立科学的预防机制,才能有效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维护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的重要性。

重申有效预防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至关重要,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合作,共同打造校园学术诚信的氛围。

基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隐性知识调查

基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隐性知识调查

基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隐性知识调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重要。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下,学校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而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则往往忽视。

事实上,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在自主学习能力中,隐性知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就基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隐性知识进行调查和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人们可能意识不到、无法准确描述的知识,它通常是通过经验和实践积累起来的,不容易通过言语或书面文字传授给他人。

在自主学习中,隐性知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依靠自己的观察、实践和体验来获得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接下来,我们将针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隐性知识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隐性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第一部分:调查背景我们将选择数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包括不同年级、专业和性别的学生,以期获得更全面的了解。

调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大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理解和认识;2. 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的隐性知识;3. 大学生如何运用隐性知识提高学习效果;4. 隐性知识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

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我们会设计一份针对大学生的问卷,通过量化的数据来了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隐性知识的情况。

我们会选择一些愿意参与深度访谈的大学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深入了解他们的自主学习经验和隐性知识的获取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我们得出了以下一些初步的调查结果:1. 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他们普遍认为自主学习就是独立完成作业和考试准备。

2. 大部分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时间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等。

3. 大部分大学生通过隐性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

基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隐性知识调查

基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隐性知识调查

基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隐性知识调查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日益受到重视。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更加强调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能够主动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目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状况并不乐观,许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研究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隐性知识和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和分析,为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为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隐性知识特点,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和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定义和特点,探究其内涵及重要性。

2. 借助调查方法,深入了解大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隐性知识,探究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3. 分析隐性知识在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作用机制,探索隐性知识与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

4. 探讨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设定,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隐性知识的相关问题,为未来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的重要素质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调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隐性知识,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需求,为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高校隐性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

高校隐性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

高校隐性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隐性知识管理的概念和意义隐性知识,又称未形式化知识,是指在个体或组织成员之间具有经验、洞察、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无形财富,不易表达、记录和转移的知识。

与之相对,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被记录、传播和共享的知识,例如书面文献、技术标准和专利等。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而隐性知识的管理已经成为组织创新和竞争的重要手段。

高校作为产生知识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也面临着隐性知识管理的挑战。

在日常教育和科研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会产生大量的隐性知识,如教师的授课经验、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小组的合作机制等。

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这些知识,就会导致知识的流失和重复,影响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践方法为了更好地管理隐性知识,高校需要采取一些实践方法,如下所述:1、社交网络分析(SNA)社交网络分析是一种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优化组织内部的知识流动。

通过对高校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信息分享等社交关系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出知识交流的瓶颈和最优路径,以及优化师生之间的知识转移和共享。

2、个人知识管理(PKM)个人知识管理是指将个人的隐性知识整理、记录和分享的一系列过程。

个人知识管理可以帮助高校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隐性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推广和培训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增强师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效果。

3、组织学习(OL)组织学习是一种将组织内部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高校可以通过制定组织学习计划,加强信息共享和学习型文化的建设,将个体的隐性知识整合为组织的显性知识体系,以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创新研究与隐性知识管理的关系创新是高校的生命线,而隐性知识管理是创新的重要支撑。

隐性知识管理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资源,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创新也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产生和管理。

例如,在科研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会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产生大量的隐性知识。

高校隐性知识转化与应用研究

高校隐性知识转化与应用研究

高校隐性知识转化与应用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高校作为知识的聚集地和创新的摇篮,在当今时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隐性知识是高校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它是个体内在的、难以形容和传授的知识。

将高校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明确的形式并应用于实践中,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

高校隐性知识的转化是指将那些以往未被明确表达或无法直接传授的知识转化为明确的形式,使其能够被共享和传播。

这是一个运用适当的方法和工具将个体的经验、洞察力和非正式学习内涵转化为可使用的知识的过程。

高校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例如教师教学经验、学生的学习感悟、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等,这些知识有助于促进高校发展和实践创新。

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应用需要通过研究方法和工具来实现。

在研究方法方面,可以采用案例研究、访谈调查等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了解个体的思维过程和经验,将其转化为可以理解和应用的知识。

在工具方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隐性知识的整理和传播,例如建立高校内部的知识管理系统,搭建交流平台等。

高校隐性知识的应用研究是将转化后的明确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高校的发展。

高校的隐性知识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潜力,它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教育环境和挑战。

例如,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可以通过应用研究的方式被更多的教师所借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学生的学习感悟和创新思维可以应用于课程设计和科研项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意识。

高校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应用研究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促进了高校内部知识的流动和共享。

高校是一个知识密集和人才聚集的地方,通过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应用研究,可以让知识更加自由地流动,促进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发展。

其次,它提高了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隐性知识具有独特性和个体差异性,通过研究和应用,可以使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最后,它推动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作者:赵娜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1期作者简介:赵娜(1987—),女,河南南阳人。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的管理与评价。

赵娜(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相对于通常意义的显性逃课,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正日益变得普遍。

它几乎涉及大多数大学生,不但妨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影响了大学生知识的获得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文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逃课;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53—02在大学校园里,有一个众人皆知、习以为常的现象:逃课。

据有关资料显示:“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已成为“逃客”的逃课潜规则,专业课、小班课逃课比例相对较低,逃课学生通常不会超过总人数的10%,而公共课和选修课,逃课学生比例能达30%,有的甚至会达50%以上。

[1]这里的“逃课”是指显性逃课,然而,大学生的“隐性逃课”比“显性逃课”更加普遍,更容易被人忽视。

“隐性逃课”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学生做其他事情,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身在曹营心在汉,从出勤率来看人数比较多,从心思和表现看,无心上课,在教室里“逃课”。

[2]它的范围之广泛、程度之严重、影响之明显已经到了不能忽视的程度。

一、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成因分析(一)学生自身的原因1.高中到大学没有做好缓冲过渡,学生的自律能力差,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大学之前的教育实属应试教育,学生一直是在老师的严格管教与约束下学习,自律能力不强,这导致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

进入大学,学生的空闲时间增多,感情骤然放松,让学生的低自律能力暴露无遗。

2.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由于所学的专业和自己的兴趣差距甚远,因而大失所望。

基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隐性知识调查

基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隐性知识调查

基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隐性知识调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地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进行学习实践、评价学习成果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能力。

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下,教师通常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目标、内容、计划等都是由教师安排的。

但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了解大学生的隐性知识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隐性知识进行调查,探究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一、调查目的1.了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平。

2.探究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隐性知识。

3.分析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将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将侧重于了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及其隐性知识,实地观察将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和自习室等场景下的学习行为,来了解大学生实际的自主学习情况。

三、调查内容1.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平通过构建一份综合性的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问卷,测评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平。

问卷将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能力、学习内容的选择能力、学习计划的制定能力、学习实践的能力、学习成果的评价能力等方面。

2.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隐性知识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了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拥有但并不容易被观察和测量的知识。

例如学生对学习时间的合理利用、学习策略的灵活运用、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3.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

包括家庭背景、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诸多因素。

四、调查结果分析1.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平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平。

这将有助于学校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提供更科学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大学隐形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及疏导策略

大学隐形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及疏导策略

大学隐形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及疏导策略Ξ简世德 邹树梁摘 要: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基是建立在隐形知识基础之上的。

因此,大学应该通过组织的学习来获取大量的隐形知识,再通过隐形知识在组织内的交流与转移,形成隐形知识共享,使组织内部的隐形知识得到全面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但大学隐形知识共享往往要受到知识本身的特性、教师的价值观点、社会传统文化、个体心理特质和大学组织结构等多方面障碍因素的影响,有必要采取构筑大学内部知识网、实施完善的激励机制、降低人员知识差异、改变大学内部组织结构、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推进知识团队学习等策略进行疏导。

关键词:隐形知识;共享;障碍;策略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5)05-0098-04Main B arriers in Sharing Latent K now ledge in U niversitiesand the Solution MeasuresJian Shide Z ou ShuliangAbstract:The university core competitive power knowledge is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hidden knowledge.Therefore,the university should gain the massive hidden knowledge through organization study,exchange and the shift to prompt hidden knowledge sharing,the com2 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the use of the hidden knowledge am ong the organization.But university hidden knowledge sharing is determined and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knowledge itself,teacher’s view point of value,the s ocial traditional culture,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property and the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s o on.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university interior knowledge netw ork,to im2 plement perfect drive mechanism,reduce the pers onnel knowledge difference,change university underlying organization structure,build rea2 s onable culture atm osphere,prom ote the strategies of team study.K ey w ords:hidden knowledge;sharing;barrier;strategy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物质要素而成为大学最重要的核心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信息和知识呈爆发式地增长,丰富的知识资源为组织和学习者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知识管理已然成为学习和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对组织而言知识管理是关系组织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重要管理活动,其水平会影响组织合作、创新能力[1,2]、绩效[3]等,因此组织需要通过管理内部的知识传播,以保证知识能有效利用,支持组织获得长期利益,保持竞争优势[4]。

对个人而言知识管理会影响个人学识积累、人际关系、个人发展[3]等。

当前对于知识管理积极方面的研究已渐趋成熟,但其在工作实践中并不够理想,为了促进组织与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知识隐藏作为消极的知识管理活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大学生群体处于知识广度和深度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其知识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个人思维方式和自身竞争力[5]。

间接地,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群体,其整体素质也将影响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因此本文将把“知识隐藏”这一概念引用于对高校大学生知识管理研究。

自我效能感被定义为个体对个人能否有能力进行某一项工作或任务作出的推断,其对个体行为的建立、改变、推测有重要影响[6];此外,班级对于学生而言是其学习成长与个人发展的重要活动单位,班级氛围反映一个班级共有的集体环境,对高校学生个体的态度、成长发展有重要作用,班级整体环境、教师同学所营造的氛围对个人发展有关键影响[7]。

因此,学生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会因为不同的班级氛围对其知识隐藏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1.2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以班级氛围为调节变量,探究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知识隐藏行为的特点及其作用关系,该探究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皆具有借鉴意义。

在现有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对知识隐藏主要以知识隐藏的前置因素和行为后果两大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且集中对企业组织、科研团队领域进行探究,其中对企业组织内部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

但鲜有学者研究知识隐藏在学习生活中知识的作用机制,本次研究将结合自我效能感和组织氛围,验证知识隐藏相关模型是否适用于大学生群体,具有理论意义。

本次研究的结论对高校班级组织、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结合前人的研究,帮助大学生了解班级中知识隐藏的原因,为受知识隐藏困扰的学生提供可行性建议,促进同学间知识的良性互动,营造知识共享氛围。

从而产生更多创新行为;在学生组织层面,有助于各学生组织了解如何采取有效行动以促进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有效提升团队创新能力,营造创新型氛围;“唯有人才,才能创造”,长远来看,处于观念定型期的大学生减少了知识隐藏行为,以共享促创新,将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经过时间的涤荡与积累将促进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以助力我国走上现代化强国之路。

1.3研究方法本文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首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学者们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以明确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其次,结合对文献分析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个体发展模型构建模型;最后,基于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假设以探讨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效能感、班级氛围与知识隐藏三者关系。

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影响组织知识隐藏的前置因素、大学生群体个性特征、自我效能感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通过知识合理迁移建立影响学生知识隐藏行为相关的模型以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提论支撑和理论模型。

(2)问卷调查法基于现有研究及相关量表,设计与本研究相符的问卷,通过发放问卷以探究分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班级氛围与知识隐藏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3)统计分析法本研究基于问卷数据建立Excel 数据库,基于统计学原理,以SPSS为工具进行数据分析,通过信度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层回归分析方法等多种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数据质量分析和结果分析。

1.4研究内容图1-1 文章框架2.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2.1知识隐藏2.1.1知识隐藏的概念知识隐藏广泛地存在于几近一切组织之中,却长期被理论界忽视,2012 年学者Connelly[8]首次提出此概念并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

本文借鉴其对知识隐藏的定义:组织中个体在面对组织中其他成员寻求知识帮助时,刻意隐藏或掩饰的行为,其可以被划分成推托、装傻和合理隐藏三个维度。

现国内外对知识隐藏主要的研究方向可分为两大类:知识隐藏的前置因素、知识隐藏行为后果。

2.1.2知识隐藏的前置因素研究对知识隐藏的前置因素研究可分为以下三种:(1)行为主体因素:包含性格特征、人口统计变量、自我效能感等;(2)行为客体因素:包含知识特征和任务属性等;(3)行为环境因素:包含有人际关系、组织环境和领导风格等。

从主体因素分析,学者ANAZA[9]发现五大人格中的外倾性、责任心与知识隐藏显著相关,高度神经质的员工更倾向于知识分享;Peng[10]研究显示人口统计变量与知识隐藏行为无显著影响;学者赵婷[11]的探究结果表示自我效能感、信任因素与知识隐藏有呈现负相关。

从客体因素研究,知识本身的属性如复杂性、相关性等会对知识隐藏有预测作用,Connelly[8]发现知识自身属性对知识隐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基于知识互惠原理,学者王景周[12]认为知识复杂程度越高、创新越强、回报越大越可能采取知识隐藏行为;类似地,国外学者Aliona和Labafi[13,14]研究表明知识的复杂性正向预测知识隐藏行为。

从组织层面看,学者赵婷、张笑峰、袁凌、肖小红、万莉[11,15,16,17,18]等基于组织支持感、心理安全感等研究了不同领导风格与知识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心理安全感皆对知识隐藏有预测作用;基于社会交换理论,Connelly[8]研究表明知识所有权者与知识寻求者的人际关系对知识隐藏有预测作用;类似地,学者Labafi和Zhao[14,19]认为人际关系的质量是知识隐藏的重要影响因素;杜恒波[20]等人研究表明职场负面八卦对知识隐藏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此消极互惠起部分中介;刘兰兰[21]研究表明以激励氛围为调节变量的组织支持感对知识隐藏行为具有负向的预测关系;学者何亦名[22]等人的研究表明以人际不信任为部分中介的消极互惠能够正向预测知识隐藏行为。

2.1.3知识隐藏行为后果的研究对知识隐藏行为后果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隐藏者的人际互动、个体员工创造力与绩效表现、个体员工知识共享与退缩行为、知识隐藏对组织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等方面对知识隐藏后果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员工的知识隐藏行为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

当知识隐藏是出于保护组织、第三方等的利益会形成一定的积极影响;但若是对于非机密内容的知识隐藏将导致消极影响[22]。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CERNE[23]认为员工的知识隐藏行为在组织中被识破后将在组织内部启动不信任的恶性循坏,从而导致组织中的成员增加了自身的知识隐藏行为,这对隐藏者的人际关系、组织创新氛围均产生消极影响;Malik等研究发现,感知组织政治会通过知识隐藏的中介作用间接削弱员工的创造力;学者周建明对高技术团队研究结果表明知识隐藏行为对团队开发新产品有负向预测作用;何亦名[18]研究表明知识隐藏会阻碍组织中正常的知识流通;王天力[20]基于知识联结理论有类似结论:知识的互动和联结能促进个体创造力,但当组织发生知识隐藏,组织内成员形成的不信任链会阻碍组织中个体间形成知识联结,从而导致个体乃至整个组织的创造力下降;赵婷[8]研究认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出于自愿的知识隐藏会损害彼此的关系,若突出外部力量的作用可以减少这种损害。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作为知识管理领域正兴起的研究热点之一,知识隐藏现有的研究成果大都为零散地分析或检验各个因素与知识隐藏间的影响关系,但缺少对具体影响过程机制及条件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其次,现有文献大多遵循和模仿传统的知识管理、知识共享行为、知识囤积等的前因分析机制框架和后果研究,强调知识属性、个体特征、领导风格以及组织氛围等因素对员工知识隐藏的影响,鲜有学者开拓新奇视角以探究组织成员内部知识隐藏行为产生机理。

此外,对知识隐藏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组织、科研团队等领域,其中对企业组织内部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少有学者研究在学习生活中知识隐藏的背后机制,因此之后的研究可将目光投向其他调研群体,以验证模型、丰富实验成果。

2.2自我效能感2.2.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由BANDURA[6]于1977提出,是涉及了个体行为的控制和调节等方面的能力信念,指个体对个人能否有能力进行某一项工作或任务作出的推断。

自我效能感通过对个人在活动中的思维、感觉的感知将对个体行为的建立、改变或预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ANDURA[25]将自我效能感分为一般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和具体自我效能感(Task-related self-efficacy)两种层级结构,前者强调总体概念,指个人为了成功地处理不同环境下的挑战或应对新事物具有的总体信念测量工具;后者强调具体概念,指个体对自己能从事特定行为领域相关的特定活动的具体信念。

2.2.2自我效能感与知识隐藏的关系国内外有较多学者基于一般或具体的自我效能感对知识管理、知识隐藏行为等进行探究。

Kankanhalli[26]等学者研究表明知识共享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典型的内生激励,会激发个体知识共享行为;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林陵娜[27]提出自我效能高的个体往往具有较强烈的知识共享意愿,其研究表明以个人期望为部分中介的知识共享自我效能能够负向预测知识隐藏行为;赵婷[11]探究结果表示自我效能感、信任因素对知识隐藏有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可知个人自我效能感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选择,且其对知识管理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因此提出假设H1:高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负向预测知识隐藏行为。

2.3班级氛围2.3.1班级氛围的概念组织氛围起源于1968年,学者Litwin等第一次通过书籍形式探讨“氛围”,此后学者受到启发基于组织氛围对个体、组织展开系列研究。

班级对于学生而言是其学习成长与个人发展的重要活动单位,班级氛围反映了一个班级共有且特有的集体环境,其对大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影响,一些观点认为班级氛围是个体对班级整体氛围的感知,会对环境产生结果有预测作用。

辞典中班级心理气氛被定义为师生通过课堂与生活等各方各面的互动从而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学者师保国认为每个班级都有其反映班级、学校特点的特有氛围;张大均[28]等人认为课堂心理气氛指一种集体在课堂中的情感状态,这种状态反映了一种群体心理氛围并通过对群体中的各个体的态度、主动性等产生影响;蒋怀滨[29]研究了大学生群体的班级氛围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发现学生个体行为确实与班级环境氛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