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为“算法多样化”正身人教版新课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论文-为“算法多样化”正身人教版新课标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这种基本理念的指导下,计算教学改变了原来“方法单一”的弊端,课堂中的“个性化思维”崭露头角。但是,在贯彻新理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偏差,现将个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倾注笔端,有望得到各位同任的指教。

一、算法多样化是“群体多样化”而非“个体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场景。它不要求每个学生都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有能力并且喜欢运用多种方法的学生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没有这种需求的学生只用一种方法即可。如果偏离了这种认识,就会人为的增加了计算的难度,混同于“一题多解”。

例如:在教学“15-6”时,学生在学具操作、合作交流中得到了以下三种方法:(1)16-6=10 10-1=9

(2)15-5=10 10-1=9

(3)15-10=5 5+4=9

不可否认以上做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但是接下来教师的引导却引起了我的思考。

师:除了以上的三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无人举手)

师:大家想想,6加几的15?

生:6+9=15

师:不错,那么15-6还可以怎样想呢?

生:因为6+9=15 所以15-6=9

师:很好,大家今后要掌握以上四种方法,并在计算中灵活运用。

“算减想加”是一种好方法,但这种强行让学生接受的做法,是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掌握每一种方法,是否违背了“算法多样化”的初衷。

因此,我们要立足于“群体意义”来认识“算法多样化”,使算法多样化成为“人人参与,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成

功、树立自信”的过程。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真正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好方法“多样化“和“优化”的关系。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在教学中当一个具体问题出现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方法,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进行鼓励,不管他的方法笨到什么程度,哪怕他扳手指的算法。因为这毕竟是他自己想出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我们仅仅停留在这种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学生在学习了乘法以后,遇到了这样一道题:15×5。有些学生的方法还是5+5+5+……一直加15次,才得出答案。这是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法,也有他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学生并没有理解乘法的意义。如果这里我们只要求学生会算,不要求方法的优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原地踏步。因此,在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放弃自己的落后观点,去遵循优秀的东西,这就是优化的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优化意识,才能使自己的思维策略不断改进、提高。

其次,方法优化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把学生出现的各种方法最终归结为课本中出现或教师认为的“基本方法”。这种既科学又简便的“基本方法”无论是从数学学科的特点看,还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是存在的。但是这种方法是否只有一种,还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一种基本方法适合于一个学生,但未必也适合于其他学生。同样,教师认为简洁的方法,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接受。例如,我们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是会碰到这样的题目:“某工厂有64吨煤,用掉1/4,还剩多少吨?”学生可能会提出两种算法:(1)64-64×1/4;(2)64×(1-1/4)。这时老师让学生比较哪个更简单。如果从老师的观点出发,当然觉得第(2)种简单。但是,很多学生(特别是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却认为第(1)种简单,因为求用“剩多少煤”就是用“原来有的煤”减去“用了的煤”,而且不需要找抽象的单位“1”。因此,“学生用什么方法解题,是他自己的事,他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教师的作用就是参与、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促进学生学会反思、自我完善。在参与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参与的一个分子,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这个见解并非“总结性发言”,而是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各种解决问

题的策略进行分析、讨论、比较,让学生学会吸取其他方法中的精华,产生修正的需要,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

其次,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把握好优化时机。

我们强调优化,并非一定要得到优化的结果,而是通过优化让学生经历一个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再创造的过程。这种探索式的思考价值远远大于遵循某种方法的思考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出现各种方法时,教师不要急于评价某种方法的优劣,而是介绍各种方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成为一种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例如:在“9加几”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接着数”“点数”“凑十法”等方法。其中“点数”、和“接着数”是学生熟悉的方法,而“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后加几”的思路对于初学者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9+2、9+3、9+4”时肯定有的学生不喜欢用凑十法而喜欢用数的方法。如果这时教师把“凑十法”作为最优化的方法过早的介绍给学生并希望学生也这样做,那么结果只会“事倍功半”。假如教师此时尊重学生的意见,给学生提供一个分析、比较、交流的空间,那么就不难发现学生在计算“9+7、9+8、9+9”时就不一定喜欢再用数的方法,也许这时他们才刚刚体会到“凑十法”的简便之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优化的时机,引导学生自主体会每种方法的优点、局限性及普及性。在方法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形成适合于自己的、高效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