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步骤
三维地质模型建设及专题评价部分
[标题]深度探讨:三维地质模型建设及专题评价部分[导言]在地质领域,三维地质模型的建设和评价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
它不仅涉及到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知识,还需要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
本文将从综合角度分析三维地质模型的建设流程、方法和应用,并对专题评价部分进行深入探讨。
[正文]一、三维地质模型的建设流程1. 数据采集:三维地质模型建设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
这包括地质勘探数据、地球物理数据、遥感数据等。
这些数据来源于不同的渠道和评台,需要经过整合和清洗。
2. 数据处理:经过数据采集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以适应建模软件的要求。
这涉及到数据格式转换、坐标系统一、精度校正等工作。
3. 地质建模:在数据处理完成后,地质建模成为关键的一步。
地质建模需要根据地质学理论进行,结合地质体系进行分析和划分,例如构造单元、岩性类型、地层特征等。
4. 模型重建:地质建模完成后,需要进行模型重建和优化。
这包括地质模型的三维网格生成、建模参数的调整、地质体积的体积估算等。
5. 模型验证: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需要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将影响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通过对比实际勘探数据和模型数据,可以判断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二、三维地质模型的评价方法1. 定量评价:三维地质模型的定量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这包括岩性体积的估算、构造单元的面积分布、断层的几何特征等。
通过定量评价可以得出各种地质参数,为后续的地质资源评价和勘探工作提供依据。
2. 空间分布分析:在评价过程中,需要进行地质模型的空间分布分析,包括不同岩性、不同构造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
这有利于发现地质体积的变化规律和地质资源的分布情况。
3. 精度评价:三维地质模型的精度评价是专题评价的一个重点。
通过与实际勘探数据对比,采用相关系数、平均方差等统计指标,对模型的精度进行评价。
这需要综合考虑数据的质量、建模的理论和方法等因素。
4. 可视化评价:通过三维地质模型的可视化效果进行评价。
基于GOCAD的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
谢谢观看
2、导入数据:将准备好的地质数据导入到GOCAD软件中,支持多种数据格式, 如CSV、Excel、DBF等。
3、编辑数据:在软件中对数据进行清洗、过滤和整理,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 准确性。
4、创建地层实体:利用软件提供的工具,创建地层实体并设置其属性,如厚 度、颜色等。
5、添加断裂构造:利用软件的断裂工具,添加断裂构造信息,并设置其属性, 如方向、倾角等。
2、二维切片图:通过将三维模型进行二维切片,生成各种专业图表,如柱状 图、平面图等,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3、三维可视化效果:利用GOCAD的强大可视化功能,对生成的三维地质模型 进行实时三维可视化操作,提供更直观的地质信息展示效果。
结论基于GOCAD的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是一种高效、精确的建模技术,已广 泛应用于地质领域。该方法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等步骤,能够 生成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质量控制和成果展示,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 实用价值和使用价值。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现有的地质数据管理 和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然后通过实际案例深入探讨这些方 法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此外,我们还引入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 一套全新的基础地质数据管理和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系统。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案例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地质数据管理方法主要面临数 据格式不统一、数据冗余和数据更新困难等问题。而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 则存在建模过程复杂、计算精度不高和可视化效果不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首先,我们通过统一数据格式、引入数据挖掘技 术和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等手段,
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包括地面测量、钻孔数据、 遥感影像等多种来源的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筛选,为后续建模提供基础 数据支撑。
三维地质建模
2022/1/14
15
断层模型
跃进二号E31油藏构造模型
Ⅶ号断层
跃进二号N21、N1油藏构造模型
2022/1/14
① 号断层
16
K3 断裂系统
断层模型
Landmark与Petrel进行 2022/1/14数据传输
乌南油田断层模型
17
层面模型的生成
标准层 -油层组、小层对比表
标准层 K2 K3 K31 K32
Impedence
Resistor
2022/1/14
2
三维地质建模的优越性
三维地质建模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其以 下优越性:
① 逼真的三维动态显示效果,使不熟
悉地质结构和构造复杂性的人对地质空间 关系有一个十分直观的认识。
② 强大的可视化功能,可提高对难以
想象的复杂地质条件的理解和判别,为勘 察、井位论证等工作提供验证和解释。
2.数据准备及加载 根据所提供的原始资料,我们依照PetrelTM软件 的数据输入格式对原始的资料进行整理。以下 是作为本次建模的输入文件:
1.井位坐标文件(wellhead.txt) 2.分层数据文件(welltop.txt) 3.测井曲线文件(las / ASCII) 4.地震解释层及断层文件(seiswork
地质建模的方法和手段 地质建模技术完全依托于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使用数学算法的手段来 模拟地质现象。
2022/1/14
最后做总结
6
储层三维建模流程图
2022/1/14720ຫໍສະໝຸດ 2/1/14主要研究内容和步骤
①、基本数据集成。集成地质分层、各种图形化数据、测井 参数解释数据,建立地质建模软件数据平台,生成层面图。 ②、三维网格建立。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框架,应用局部迭 代算法和矢量场算法及断层锯齿化使模拟网格达到更好的正 交性。设置不同的参数控制网格化程度、确保层位的一致性、 防止层位的串层。 ③、构造建模 在区内的最新地震解释成果的基础上,对目的层段的层位进 行追踪,并利用构造解释成果,构造建模是以地震解释成果 为基础,在地质建模软件中建立构造模型。 ④、岩石物性建模 利用测井数据、钻井数据和趋势数据对储层物性进行模拟, 定量描述储层参数的空间变化。确定性和随机建模采用岩相 模型等作为属性模型的约束条件,从而建立能够反映地下储 层非均质性的孔、渗、饱等参数模型。 ⑤、数据分析及地质统计 进行多种数据转换,描述属性在空间的分布规律。 ⑥、模型检验和储量计算 应用定性法和定量法对地质模型进行检验,在确定合理的地 质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储量,并与上交地质储量进行对比分 析,同时进行储量评价。 ⑦、模型后处理 对合理的地质模型进行网格粗化和后处理,为油藏数值模拟 提供合格的地质模型。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步骤ppt课件
(二) 、建立层模型技术
正在攻关的方向及内容
地震、测井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测井约束下的地震反演;
沉积学:在野外露头精细解剖各类沉积体的建筑 结构要素,识别界面特征;
计算机自动对比:有模拟手工对比,有地质统计对 比(见一些报导)。
20
(二) 、建立层模型技术
目前的实际应用:
在建立本区“岩—电”关系的基础上,用测 井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步骤
阴国锋
2007.10.22
1
目录
一、三维地质建模的意义 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发展的现状 三、三维地质建模的发展动向 四、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
2
一、建模意义 建模的意义:
最大程度地集成多种资料信息, 最大程度地减少储层预测的不确定性。
3
二、地质建模技术发展的现状
16
(二) 、建立层模型技术
现有成熟和流行技术:
河流砂体小层对比,应用“等高程”,“切片” 等方法:现已比较广泛应用,但仍为有待深化的技术;
地震横向追踪技术:有待提高分辨率;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露头—岩心—测井—地 震综合,力争把准层序缩小到“十米级”。
17
(二) 、建立层模型技术
正在攻关的方向及内容:
最重要的是新测井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成像测井; 过套管测井; 随钻测井。
13
(二) 、建立层模型技术
目的:
建立储集体格架:把每口井中的每个地质单 元通过井间等时对比联接起来——把多个一维柱 状剖面构筑成三维地质体,建成储集体的空间格 架。
关键点:
正确地进行小单元的等时对比,即要实现单 个砂层的正确对比。可对比单元愈小,建立的储 集体格架愈细。对于陆相沉积难度更大。
GOCAD 软件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GOCAD 软件三维地质建模方法1建模方法GOCAD 三维地质建模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构造模型(structural modeling)建模,一类是三维储层栅格结构(3D Reservoir Grid Construction)建模。
(1)构造模型(structural modeling)建模建立地质体构造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构造模型能够模拟地层面、断层面的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结合反映地质体的各种属性模型的可视化图形,还能够用于辅助设计钻井轨迹。
此外,构造模型还是地震勘探过程中地震反演的重要手段。
(2)三维储层栅格结构(3D Reservoir Grid Construction)建模根据建立的构造模型,在3D Reservoir Grid Construction 中可以建立其体模型;同时地质体含有多种反映岩层岩性、资源分布等特性的参数,如岩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可对这些物性参数进行计算和综合分析,得到地质体的物性参数模型。
当采样值在地质体内密集、规则分布时,可以直接建立采样值到应用模型的映射关系,把对采样值的处理转化为对物性参数的处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存储量大、计算速度快的特点。
当采样值呈散乱分布,并且数据量有限时,需要采用数学插值方法,拟合出连续的数据分布,充分利用由采样值所隐含的数据场的内部联系,精确的模拟模型中属性场的分布。
图1-1孔隙度参数模型分布图2 建模流程2.1数据分析(1)钻孔、测井分布及数据分析支持三维建模的数据主要为钻孔和测井。
由于对区域范围和建立三维地质建模的精度要求不同,得对所得到的钻孔、测井的分布和根据其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是的必要。
根据钻孔、测井的分布范围和稠密程度可以大致确定地层的分布界限,对钻孔较少区域采取补充钻探或者采用其它方法进行处理。
图2-1由二维地质剖面图形成的三维连井剖面图(2)地质剖面对于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只根据钻孔和测井是不够的,在长期的地质勘探中形成的地质剖面图,对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维地质建模
1
油藏储层属性模型
孔隙度模型 渗透率模型 饱和度模型
1
变差函数
变差函数反映储层参数的空间相关性,能否求得理想 的变差函数,并将成果应用到属性模型的建立中,是 随机建模工作的一个关键。在实际建模过程中,参考 地质概念模式来估计变差函数的各项参数,即根据河 道发育的方位、延伸长度、河道宽度、纵向沉积单元 厚度来确定主方向、主次变程。由于在纵向上有逐点 解释的物性数据,因此,从实际资料中能够计算和拟 合出变程、基台值,得到关于储层纵向上物性分布的 结构特征。
+
的地质模型应该起到一个地质研究数字平台的作用。 从这个模型中可以随时提取各种地质研究和油藏开发
所需要的资料。例如,它应该是一个可靠、落实的钻
井资料和地层对比数据库;可以随时从中提取构造图、
地层等厚图、砂岩厚度图、岩石物性等值线图、断面
图等基础研究图件以及任意部位和方向的油藏剖面图、
储层分布图等油藏研究成果图件。研究人员可以随时
根据模型对开发方案进行调整。
1
三维网格的建立
1
三维网格的建立
+
数据加载以后要形成三维网格框架,地震解释成果、各类散点数据进 行有机的结合。软件本身提供很多工具。
三维网格建立的好不好主要看和原始数据,地质实际情况符合的好不 好。
基本数据的集成和三维网格的建立这两部分工作,工作量非常大,是 建好模型的基础。
③ 强有力的数据统计和空间变化交互 式分析工具,使地质分析功能加强,灵活 性提高。
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没有想到的东 西凸现出来,提高研究水平。
1
地质建模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
direct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及规范
5、地质建模的步骤:
油藏模型粗化:(1)油藏数模网格的建立;(2)网格对应关系设臵;(3)油 藏参数模型粗化。
算法名称
算术平均 (Arithmetic) 几何平均 (Geometric) 调和平均 (Harmonic) 平方根平均 (RMS)
描述
算术平均法适合可相加的储层参数,如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净毛比等。 粗化过程中,可指定权参数得到更为合理的粗化结果,如含油饱和度粗 化时一般将采用有效网格体积作为权参数。 几何平均法适合于空间相关性不明显,且呈对数正态分布的渗透率属性。 该方法对低值敏感。 调和平均法适合于各垂向网格层渗透率为常数,且整体呈对数正态分布 的渗透率属性。该方法对低值敏感。 平方根平均法对高值敏感。 一般 RMS > Arithmetic > Geometric > Harmonic.
、建立参数模型; 3、影响模型精度的因素; 四、图形显示; 五、模型优选; 六、体积计算---储量计算; 七、模型粗化 1、粗化网格的设臵; 2、属性粗化的计算;
1)资料丰富程度及解释精度;
2)建模方法选择; 3)建模人员的地质理论水平、对工区的 熟悉程度、计算机应用水平、软件掌握程 度,对数学算法的理解等。 随机建模模型优选---复杂的过程,符合沉 积模式、统计参数、忠实于硬数据、抽稀 检验等。
按等值线或密集散点方式给出的构造面或平面储层属性参数的网数理统计插值方法第二次网格细化迭代最后一次网格细化迭代初始网格第一次网格细化迭代多重网格逼近法插值结果示意图多重网格逼近法数理统计插值方法网栺收敛构造揑值法计算速度快在数据点分布稀疏的区域模型整体趋势保持得较好同时在已知点分布密集区域模型的局部细节与数据吻合程度都能得到保证
合方式以及各相几何学特征)选取建模参数,以使相模型尽量符合地质实际。
地质体三维建模方法与技术指南
地质体三维建模方法与技术指南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内容简介本书系统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地质体三维模拟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的现状,由此提出了不同领域地质体三维建模的数据需求、技术流程和主要建模软件的数据接口;详细阐述了Micmmine、surpac、Mapgis、3D-Grid等三维地质体模拟软件在矿山、地下水、城市地质等领域的应用实践和示范工作,以及提交的相应三维模型成果;并对今后如何展开相关工作提出了建议。
本书可作为开展三维地质建模工作的指导用书,同时亦可作为地质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参考书。
【节选】(一)地下水三维地质建模所需数据类型在地下水三维地质建模中,会涉及的地质现象主要有:地貌(或地形)、地层、褶皱、断裂、透镜体及侵人体等,为刻画这些地质现象,就需要用到地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遥感影像数据、地理信息数据、钻孔数据及剖面数据等。
具体来说,为刻画三维模型中的各种地质现象,需要的相关数据包括以下几种:1.地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地表数学高程模型数据用于生成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顶面(地表面),此部分数据可以从测绘主管部门获取或向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购买,从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购买的数据属于标准数据,数据以ARCINFO数据格式存放。
DEM数据比例尺有多种,其中,全国的1:25万数据库在空间上包含816幅地形图数据,覆盖整个国土范围,国外部分沿国界外延25公里采集数据。
地貌统一在TERLK层中存放,包括等高线、等深线、冲沟等,DEM等高线的等高距,在全国范围内共分40 m、50 m、100 m三种,使用时可参照等分布图确定。
对于标准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比例变换、投影变换等多种处理。
另外,如果不能获取现成的DEM数据,也可以自己使用专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用地形图生产。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步骤
建模范围
三维断层模型
构造建模 采用确定 性建模, 因为构造 基本是确 定的,没 有随机性
三维断层模型 (Fault Modeling)
三维油组框架模型
Make-Horizons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Make-zones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三维垂向网格剖分模型
Layering
垂向平均网格厚度0.5米
从模拟单元的角度来分,随机模拟可以分为:
基于目标(Object-based)和 基于象元(Pixel-based) 基于目标随机模型其基本模拟单元为目标物体(即是离散 性质的地质特征,如沉积相、流动单元等),主要方法为标点 过程。 基于象元的随机模型以象元(相当于储层网格化后的单个 网格)为基本模拟单元,既可用于连续性储层参数的模拟,也 可用于离散地质体的模拟。
(二) 、建立层模型技术
现有成熟和流行技术:
“旋回对比、分级控制”;
河流砂体小层对比,应用“等高程”,“切 片”
等方法; 地震横向追踪技术;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二) 、建立层模型技术
现有成熟和流行技术:
“旋回对比、分级控制”: 对于湖相沉积是相当有效的; 对于冲积相沉积、划分和对比砂组一般是 有效的;连续沉积井段过长时难于控制。
目录
一、三维地质建模的意义 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发展的现状 三、三维地质建模的发展动向 四、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
一、建模意义
建模的意义:
最大程度地集成多种资料信息, 最大程度地减少储层预测的不确定性。
二、地质建模技术发展的现状
二步建模或相控建模,即首先建立沉积相、储层结构或流动 单元模型,然后根据不同沉积相(砂体类型或流动单元)的储层 参数定量分布规律,分相(砂体类型或流动单元)进行井间插值 或随即模拟,建立储层参数分布模型。
油藏三维地质建模原理和方法
三维油藏地质建模的原理和方法现代油藏描述以建立定量三维油藏地质模型为最终目标。
这是计算机技术在油藏描述中广泛应用的结果,也是提高油藏模拟和开采动态预测精度的要求。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地质和数学更进一步的结合,以及地质工作本身向定量化的深入发展,使过去只能以各种二维图件来表现油藏地质面貌的传统地质工作方法已逐步被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和显示三维的、定量的地质模型所代替,各种建模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不断地问世,成为近十几年来油藏描述向油藏表征推进的主要标志。
一、油藏地质模型的类别一个完整的油藏地质模型应包括:构造模型:油藏构造形态及断层分布;储层模型:储层建筑结构及各种属性的空间分布;流体模型:储层内油气水分布,即各种流体饱和度分布和流体性质的空间变化。
根据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任务,对油藏地质模型的精细程度要求不同,依此通常可以把油藏地质模型分为三类。
概念模型:把所描述的油藏的各种地质特征,特别是储层,典型化、概念化,抽象成具有代表性的地质模型。
只追求油藏总的地质特征和关键性的地质特征的描述,基本符合实际,并不追求每一局部的客观描述。
这祥的地质摸型可供研究油田开发中的战略指导路线,或进行开采机理研究。
静态模型:也称实体模型,把所描述的油藏地质面貌,依据资料控制点实测的数据,加以如实地描述,并不追求控制点间的预测精度。
建立这样的地质模型必须有一定密度的资料控制点--井网密度,才有意义。
一般是开发井网完成后进行,为油田开发早期生产服务,过去油田实际应用的静态资料即属这一类型。
预测模型:预测模型不仅忠实于资料控制点的实测数据,而且追求控制点间的内插外推值有相当的精确度,即对无资料点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实际上这是追求高精细度的油藏地质模型,一般为二次采油中后期调整及三次采油实施所需求。
依据油藏描述规模的地质模型分类。
为配合油藏模拟进行不同开发问题的研究,实际工作经常需要建立不同规模的地质模型,常用的有:①一维单井地质模型②二维砂体剖面模型③二维砂体平面模型④三维砂体模型⑤二维层系剖面模型⑥三维井组模型⑦三维油藏整体摸型⑧二维层内隔层模型⑨三维层内隔层模型二、通常的建模原理和方法地下地质工作中,油藏地质模型建模技术中的关键点,是如何根据已知的控制点资料内插、外推资料点间及以外的油藏特性。
基于含拓扑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
讨论与结论
含拓扑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相较于传统地质建模技术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建立拓扑关系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效率低下;同 时,地质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因此,未来研究方向 应包括开发更高效的自动化算法和技术来减少人工操作和提高建模效率;同时, 也需要研究更准确的地质信息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以获取更丰富的地质信息。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质统计分析的不断发展,基于钻孔数据的三维 地质建模已成为滑坡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次演示主要探讨了基于钻孔数据的滑 坡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及其在实际滑坡防治工作中的应用。
接下来是数据处理阶段,这一步骤包括数据清洗、整理、分类和归纳等。通过 对数据的处理,考古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探方中的各类信息,为后续的 模型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持。
最后是模型构建阶段,根据处理后的数据,考古学家可以构建出探方的三维模 型。该模型能够展示探方的形态、结构和内部特征等信息,方便考古学家进行 深入研究。此外,基于剖面的田野考古探方三维建模方法还具有以下优点:首 先,该方法可以提高考古研究的精度和准确性;其次,三维模型可以更好地展 示遗址的空间关系和格局,有助于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活动方式;最后, 三维模型可以为数字化保护、管理和展示提供有力的支持。
研究方法:本次演示首先通过遥感技术和地球物理方法获剖面数据,利用专 业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随后,采用体视化建模方法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并利用图形和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可视化。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采集:通过遥感技术和地球物理方法获取地质剖面数据,包括地形、 地层信息、岩石物理性质等。
2、数据处理:通过专业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地 质信息,如地层界线、岩性分布等。
三维地质建模
假设把n个城市看作图的n个顶点,边表示两个城市之间的线 路,每条边上的权值表示铺设该线路所需造价。铺设线路连接n 个城市,但不形成回路,这实际上就是图的生成树,而以最少 的线路铺设造价连接各个城市,即求线路铺设造价最优问题, 实际上就是在图的生成树中选择权值之和最小的生成树。构造 最小生成树的算法有很多,下面分别介绍克鲁斯卡尔(Kruskal) 算法和普里姆(Prim)算法。
区采用较大的体元,在异质区不断细分直至各子区内均是
同质体元为止。 八叉树模型的数据结构是是将所要表示的三维空间 V按X、Y、Z三个方向从中间进行分割,把V分割成八个 立方体,然后根据每个立方体中所含的目标来决定是否对
各立方体继续进行八等分的划分,一直划分到每个立方体
被一个目标所充满,或没有目标,或其大小已成为预先定 义的不可再分的体素为止。是三维栅格数据的压缩形式。
点的内插
点的内插法可以采用:
移动平均法; 局部函数法;
克里格(Kriging)内插法。
移动平均法
在局部范围(或称窗口)内计算n个 数据点的平均值.
窗口的大小对内插的结果有决定性的影响。 小窗口将增强近距离数据的影响; 大窗口将增强远距离数据的影响,减小近距离数据的 影响。
局部函数法
线的抽稀与加密—剖面方向的统一
(2)初始地质界面的构建
(3)地质体的封闭
(4)拓扑关系的构建 (5)地质界面加密与插值 (6)三维模型的局部修正
5、基于任意剖面多约束三维地质建模
所解决的问题: (1)避免了近平行剖面选取纵向或横向单一剖面构建三
维地质模型的局限性;
(2)对于两个剖面之间距离较大时产生的“空白区域”,
4.2 褶 皱
NJUT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步骤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步骤三维地质建模是基于实地采集的地质数据,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地质知识,将地质对象在计算机环境中进行模拟和可视化呈现的过程。
它主要用于地质勘探、资源评价和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方法以及实现步骤。
一、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1.数据采集:通过地质勘探和测量技术,获取地质数据,包括地质剖面、地下水位、岩性、构造等。
数据采集应选择合适的刻度、密度和时刻,以保证三维模型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调整和数据融合等。
数据清洗是指对数据中的异常值和噪声进行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数据调整是指对不同数据之间的尺度、坐标和分辨率进行调整,以便进行统一处理。
数据融合是指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地质信息。
3.数据分析与处理:根据采集到的地质数据,利用地质统计学、地质物理学和地质学模拟方法等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以获得地质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属性参数。
这些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包括:无标度变异函数、地质统计学插值方法和多点模拟等。
4.三维网格建模:根据地质数据的特征和属性,选择适当的三维网格建模方法。
常用的三维网格建模方法包括地形插值、体素网格建模、几何模型和随机模型等。
其中,体素网格建模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将地质对象分割成一系列的体素元素,用来表达地质体的几何和属性特征。
5.模型验证与修正:通过与实际地质观测数据进行比对,验证三维地质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果发现模型存在误差或不合理之处,需要通过调整和修正模型,使之与实际情况相符。
6.可视化与分析: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三维可视化软件,将三维地质模型进行可视化呈现。
通过对模型进行旋转、放大和镜像等操作,可以观察和分析地质对象的空间形态和内部结构,以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三维地质建模实现步骤1.数据采集:根据实际的地质勘探任务,选择合适的地质探测技术和设备,进行野外地质数据的采集。
城市地质三维建模流程
三维地质结构建模二,数据分析1.了解当地情况:根据甲方提供的数据,了解当地的地质情况。
特别是当地有断层、软弱层、夹层等复杂地质体时,要根据文字报告,地质图,剖面图等确定复杂地质体的范围,大小,以及切割地层的上盘,下盘。
2.确认甲方要求,反馈数据的有效性:在了解了当地的地质情况以后,还要进一步确定甲方的要求。
一般甲方的要求包括:模型要尽量多的利用甲方提供的数据;做出的模型做切面,切块,要与原数据保持一致;模型的轮廓要满足甲方的要求;特殊地质体的位置,范围,大小等要满足甲方的要求;模型体内不能有空的部分。
另外,不同的客户还会有一些不同的要求。
明确了甲方要求以后,要重新审核一下甲方提供的数据,有异议的地方要尽快给甲方反馈,沟通,以免耽误下一步的工作进程。
3.构想模型:在明确了甲方的要求,并且熟悉了提供的数据之后开始构想模型。
主要包括对地质情况的理解(特别是一些复杂地质体的理解):一般从甲方提供的剖面图中可以确定在特定区域内地质体的分层情况,同时参考地质图(剖面图)可以确定一些复杂地质体的分布范围。
建模的目的:一般城市地质结构建模分急促和地质建模,工程地质建模和水文地质建模等等。
在建模工作开始之前要确定甲方的目的。
总之,在完成了以上的工作就开始建模了,建模过程中要多思考,与甲方多沟通,保证模型既精确又美观。
三,确定建模方法按照方向(城市地质和矿山地质),以项目为例,简单分析几种建模方法,确定用哪种方法构建模型;包括其他平台五,构建模型1.基于约束剖面的钻孔建模基于约束剖面的钻孔建模是根据钻孔和一些二维的约束剖面,来构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方法。
其建模的操作和步骤可大致分为二维操作和三维操作两各部分。
(1)二维操作:二维操作的目的是为后面的三维操作做准备。
通过二维系统将甲方提供的原数据转化为可以满足三维系统操作的点面数据。
具体包括钻孔文件(.drl文件)的生成;虚拟钻孔文件(.drl文件)的生成;剖面文件(.sec文件)的生成;引导剖面(.sec文件)文件的生成;边界剖面(.sec文件)的生成;剖面的修改和编辑。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与应用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与应用
就像搭积木一样,把地下的情况一点点拼凑出来。
那三维地质建模咋做呢?首先得收集各种数据呀,这就好比做饭得先有食材。
有了地震数据、钻井数据啥的,才能开始搭建模型。
然后呢,对数据进行处理,就像给食材清洗、切好一样。
接着用专业软件把这些数据变成三维的图像,哇,那感觉就像变魔术一样!
建模的时候可得小心啊!要是数据不准确,那建出来的模型不就成了豆腐渣工程?安全性和稳定性那是相当重要啊!要是模型不靠谱,万一在工程中出问题,那可不得了!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牢,随时可能倒塌。
那这三维地质建模都能用在哪儿呢?多了去啦!矿产勘查的时候能帮忙找到宝藏,嘿,这不就像有个超级侦探在帮忙找宝贝嘛!工程建设中能提前了解地下情况,避免出现意外,这多靠谱啊!还有油气勘探,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哪里有油有气。
优势也很明显啊!可以直观地看到地下的情况,不像以前只能靠想象。
这就好比从摸黑走路变成了开灯走路,多敞亮啊!而且还能进行各种分析,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给你说个实际案例吧!有个地方要建大楼,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提前
发现了地下的溶洞,避免了大楼建成后出现塌陷的危险。
哇,这可真是太牛了!
三维地质建模就是这么厉害,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下世界,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保障。
你说是不是该大力推广呢?。
三维地质建模标准
三维地质建模标准一、建模方法1.1概述三维地质建模是一种通过对地质数据进行分析、理解和模拟,以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
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矿产资源评价、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
1.2建模过程三维地质建模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数据收集:收集与地质相关的数据,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矿产分布等。
(2)数据预处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转换等操作,以满足建模需要。
(3)模型建立:利用专业软件,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4)模型质量评估:对建立的模型进行质量评估,包括准确性、精度、完整性等方面。
(5)模型应用:将建立的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如矿产资源评价、地质灾害预测等。
二、数据规范2.1数据来源三维地质建模所需的数据来源应可靠、准确、完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来源:(1)实地勘测数据;(2)地球物理数据;(3)地质调查数据;(4)遥感影像数据;(5)矿产资源数据等。
2.2数据格式三维地质建模所需的数据格式应统一、规范,包括以下格式:(1)GeoTIFF;(2)ESRIShapefile;(3)AutoCADDXF等。
三、模型质量评估3.1准确性评估模型准确性的评估应基于实际地质情况和建模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一般采用专家评审、实地考察、统计检验等方法进行评估。
3.2精度评估模型精度的评估应采用专业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对模型的细节和整体进行评估,一般包括平面精度和高度精度两个方面。
3.3完整性评估模型完整性的评估应考虑模型的覆盖范围、模型特征的完整性和地质特征的完整性等方面,以确保模型能够全面反映地质情况。
四、模型应用标准4.1矿产资源评价利用三维地质模型可以精确预测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为矿业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应用标准包括矿产资源的类型、分布范围、储量估算等。
4.2地质灾害预测三维地质模型可以揭示地质构造特征和岩体结构特征,能够预测和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和影响,为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概述
GNT International,Inc
FastTracker
★建模目的
80年代以后,国外利用计算机技术,逐 步发展出一套利用计算机存储和显示的三维 储层模型,即把储层三维网块化(3D griding) 后,对各个网块(grid)赋以各自的参数值,按 三维空间分布位置存入计算机内,形成了三 维数据体,这样就可以进行储层的三维显示, 可以任意切片和切剖面(不同层位、不同方向 剖面),以及进行各种运算和分析。
FastTracker
★建模目的
与传统的二维储层研究相比,三维储层建 模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
(1)能更客观地描述储层,克服了用二维图 件描述三维储层的局限性。三维储层建摸可从 三维空间上定量地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从而 有利于油田勘探开发工作者进行合理的油藏评 价及开发管理。
GNT International,Inc
FastTracker
建模步骤
数据准备 构造建模 储层建模
图形显示
模型粗化 油藏模拟
体积计算
GNT International,Inc
FastTracker
2. 构造建模
★建模步骤
构造模型反映储层的空间格架。因此,在 建立储层属性的空间分布之前,应进行构造建 模。
构造模型由断层模型和层面模型组成。
GNT International,Inc
FastTracker
★建模步骤
(2)数据集成及质量检查
数据集成是多学科综合一体化储层表征和 建模的重要前提。集成各种不同比例尺、不同 来源的数据(井数据、地震数据、试井数据、 二维图形数据等),形成统一的储层建模数据 库,以便于综合利用各种资料对储层进行一体 化分析和建模。
GNT International,Inc
基于钻孔数据的三维地层模型的构建
基于钻孔数据的三维地层模型的构建在地质研究中,钻孔数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数据能够提供地下岩层和地质构造的详细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质历史和自然资源的分布。
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钻孔数据的三维地层模型构建已成为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钻孔数据构建三维地层模型,包括前置知识、构建流程、模型制作、结果分析和结论。
在进行三维地层模型构建之前,需要掌握以下前置知识:地质学基础知识:了解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相关知识,以便对钻孔数据进行正确解读。
数据采集和处理知识:了解如何收集和处理钻孔数据,包括钻孔编录、样品分析、数据整理等。
计算机技能:熟悉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地质建模软件等,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制作。
基于钻孔数据的三维地层模型构建主要分为以下步骤:数据采集:收集钻孔编录、岩心样品、测井数据等,以便获取地层信息。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转换,将其转化为可用的格式和类型。
模型配准:将三维地层模型与实际地理位置进行对应和校正,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网格划分:将三维空间划分为一系列网格,以便进行数值计算和模拟。
在三维地层模型构建过程中,需要使用专业的地质建模软件,如Arcpy、QGIS等,对钻孔数据进行处理和模型制作。
这些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功能,能够实现以下操作:数据导入:将钻孔数据、测井数据等导入到建模软件中,以便进行后续处理。
三维建模:利用软件的三维建模功能,根据钻孔数据建立地层三维模型,可直观地展示地层结构和分布情况。
属性分析:在建模过程中,可以对地层属性进行分析和计算,如地层厚度、岩石密度、电阻率等,以便更好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
通过三维地层模型,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方面的结果分析和应用:地层分布特征:观察地层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和沉积环境。
地质构造解析:利用三维地层模型,可以分析区域内的构造运动、断裂和褶皱等地质现象,为地质找矿和资源开发提供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地质建模的发展时期:克里金
(地质统计学克里金估值方法)
如地层压力、温度、饱和度、孔隙度等。
有时甚至稳定沉积体如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席状砂的
渗透率分布也是可用的。
三、建立参数模型技术
确定性建模方法(Deterministic Modeling)
开发地震反演:
用地震属性(振幅、波阻抗等)与岩心(测井)孔 隙度建立关系,反演孔隙度。再用孔隙度推渗透率 ——已在普遍应用。只要应用时要对其不确定性程 度心中有数。
最重要的是新测井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成像测井; 过套管测井; 随钻测井。
(二) 、建立层模型技术
目的:
建立储集体格架:把每口井中的每个地质单 元通过井间等时对比联接起来——把多个一维柱 状剖面构筑成三维地质体,建成储集体的空间格 架。
关键点:
正确地进行小单元的等时对比,即要实现单 个砂层的正确对比。可对比单元愈小,建立的储 集体格架愈细。对于陆相沉积难度更大。
随机建模方法。该方法应用了随机几何学中点过程理论。 点过程提供各种模型来研究点的不规则空间分布。这些点在空间上
的分布可以是完全独立的(如泊松点过程),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或排 斥的(如吉布斯点过程)。示性点过程则是一种特殊的点过程。
一个点过程,对其上赋予一个特征值(或称为一个属性、或示性) 时,就称为示性点过程。该方法在模拟地质体的空间分布是十分有用的, 它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点过程理论先产生这些物体的中心点在空间上的 分布,然后再将物体性质(如物体的几何形态、大小、方向等)标注于 各点上,即通过随机模拟产生这些空间点的属性,并与已知的条件信息 进行匹配。
比较成熟的现有技术
方法手段:以岩心及各种测试资料为基础,以 测井为主要手段;
关键:建立把各种储层测井信息转换成开发地 质属性的定性、定量模型。以实际静、动态资 料对其进行标定。
(一) 、建立井模型技术
现阶段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
渗透率还无法直接由测井方法求得(核磁共振 测井有望)。现有测井解释方法都是间接求得 的,误差30%;
(二) 、建立层模型技术
现有成熟和流行技术:
“旋回对比、分级控制”;
河流砂体小层对比,应用“等高程”,“切 片”
等方法; 地震横向追踪技术;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二) 、建立层模型技术
现有成熟和流行技术:
“旋回对比、分级控制”: 对于湖相沉积是相当有效的; 对于冲积相沉积、划分和对比砂组一般是 有效的;连续沉积井段过长时难于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从模拟单元的角度来分,随机模拟可以分为:
基于目标(Object-based)和 基于象元(Pixel-based) 基于目标随机模型其基本模拟单元为目标物体(即是离散 性质的地质特征,如沉积相、流动单元等),主要方法为标点 过程。 基于象元的随机模型以象元(相当于储层网格化后的单个 网格)为基本模拟单元,既可用于连续性储层参数的模拟,也 可用于离散地质体的模拟。
从随机模拟方法可以分为二大类:离散型(Discrete) 连续型(Continuous)
从而建立的模型称为离散模型(Discrete models) 连续性模型(Continuous models)
随机模拟是以随机函数理论为基础的。随机函数由一个区域化变量 的分布函数和变差函数来表征。根据模拟的方法不同,其变量亦称为: 离散型变量和连续性变量。
三步建模,相控建模表征了层面的非均质性。为表征垂向的 非均质性,人们开始采用三步建模。即利用沉积微相图约束岩相 建模;再利用所建立的岩相模型,进一步约束孔、渗、饱等属性 参数建模。
由于研究的深入,过去储层表征、随机建模领域主要利用井 资料分析相带空间展布及物性空间特征的基本格局正在被突破! 地震资料在储层随机建模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如岩相建模时地震 速度的应用,模拟退火算法中地震资料和露头及井资料的结合等。 由于这些进展,随机建模的思路与方法也开始在地震反演中得到 应用。
愈难;精度与对其地质规律的认识程度成正比(原 型模型、地质知识库)。
两类建模方法
• 确定性建模技术(Deterministic Modeling)
传统的地质方法(包括克里金技术) 开发地震技术 水平井技术 • 随机建摸技术(Stochastic Modeling)
三、建立参数模型技术
确定性建模方法(Deterministic Modeling)
传统的地质方法:按地质趋势线性内插; 开发地震反演; 计算机建模。
三、建立参数模型技术
确定性建模方法(Deterministic Modeling)
传统的地质方法:按地质趋势线性内插:
包括:简单线性内插, 趋势面作图法, 相带等控制下的线性内插,等等。
对构造现象和非均质程度很弱的参数是成熟可用的,
W
储层地质知识库
地震资料解释 波阻抗反演
地层对比
构造模型
相模型
属性模型
时深转换
储层三维 地质模型
步骤
地质建模三步程序(Three-steps Modeling):
建立井模型(Well Model) 建立层模型(Framework Model) 建立参数模型(Attributes Model)
(1) 正确描述井孔柱状剖面开发地质属性技术 (一维井模型)
(三) 、建立参数模型技术
石油地下地质遇到的实质问题,也是关键点:
如何依据已有井点(控制点头,原始样本点)的参数 值进行合理地内插、外推井间未钻井区(预测点)的 同一参数值。
内插值误差愈小,地质模型精度就愈高。
影响精度的因素:
精、细度相互制约,单元愈细,提高精度愈难; 属性本身的非均质程度,非均质性愈强,提高精度
冲积相(重点是河流砂体)的层序(旋回) 识别标志;
地震、测井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沉积学; 计算机自动对比。
(二) 、建立层模型技术
正在攻关的方向及内容
冲积相 (重点是河流砂体)的层序(旋回) 识别标志
古土壤 遗迹化石,现发展遗迹相 古地磁学
前两者成功的报导较多,将同样遇到向井下 转移的问题。
克里金算法虽然能够反映各向异性,但无法表征储层井间预 测的不确定性。
3.3 地质建模的兴盛时期:随机建模
(地质统计学在石油工业中广泛应用)
由于克里金估计方法是一种数据内插方法,把它用于储层评 价常常会平滑掉储层特征在空间展布的变异性,从而对研究储层 的非均质性和不确定性是不适合的。
所谓随机建模,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应用随机函数理 论、随机模拟方法,产生可选的、等概率的储层模型的方法。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步骤
阴国锋
2007.10.22
目录
一、三维地质建模的意义 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发展的现状 三、三维地质建模的发展动向 四、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
一、建模意义
建模的意义:
最大程度地集成多种资料信息, 最大程度地减少储层预测的不确定性。
二、地质建模技术发展的现状
二步建模或相控建模,即首先建立沉积相、储层结构或流动 单元模型,然后根据不同沉积相(砂体类型或流动单元)的储层 参数定量分布规律,分相(砂体类型或流动单元)进行井间插值 或随即模拟,建立储层参数分布模型。
总单元数508250
建模范围
三维断层模型
构造建模 采用确定 性建模, 因为构造 基本是确 定的,没 有随机性
三维断层模型 (Fault Modeling)
三维油组框架模型
Make-Horizons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Make-zones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三维垂向网格剖分模型
Layering
垂向平均网格厚度0.5米
曲线,地质家手工对比到可能的最小单元(一 般为砂组,或三级旋回),计算机建模时按一 定的地质规律进一步机械劈分。
对于我国陆相沉积,尽可能正确控制到“十 米
级”单元。
小层对比仍有一定的经验性(艺术)。
模拟单元划分
网格设计 平面: 50×50M
纵向细剖分 Layers: 107
网格单元数 125×38×107,
三、发展动向
开发地震和随机模拟是两大发展方 向,而且也在向综合方向发展,甚至 是与流动模拟三者的结合,这将是必 然结果。
四、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
地震、测井一体化地质综合研究
研
建立储层地质知识库
究
思
路
应用地质统计理论和随机建模方法 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地
测井解释
质
建
模
流
程
微相划分
图
河
道
宽
厚
度
度
离散模型主要描述一个离散性质的地质特征,如沉积相分布、 砂体位置和大小、泥质隔夹层的分布和大小,裂缝和断层的分布、 大小、方位等。
连续性模型主要描述连续变化的地质参数的空间分布,如孔隙度、 渗透率、流体饱和度等岩石物理参数,地震层速度、油水界面等参数的 空间分布。
在实际油藏中,离散性质和连续性质是共存的。将上述两类模型结 合在一起,则构成混合模型,亦称为二步模型,即第一步建立离散模型, 描述储层大范围的非均质特征(储层结构)特征,第二步是在离散模型 的基础上建立表征岩石参数空间变化和分布的模型,由此便获得了混合 模型。这种建模方法成为“二步建模” 方法。
(二) 、建立层模型技术
现有成熟和流行技术:
河流砂体小层对比,应用“等高程”,“切片” 等方法:现已比较广泛应用,但仍为有待深化的技术;
地震横向追踪技术:有待提高分辨率;